道论之下_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

合集下载

庄子第五篇原文与解析

庄子第五篇原文与解析

庄子第五篇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兼文学家,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第五篇的原文进行分析和解读。

庄子第五篇原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得失而不计,圣人之道当然而自然。

”这是庄子的一句名言,简练而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关于自然和人生的思想。

下面我们将逐句进行解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指的是自然界的美妙之处无需言语去描述。

天地之间的壮丽景色和自然现象,山川河流的美丽,草木花果的盎然生机,都是天地之间的大美。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指的是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春夏秋冬的变化和天地间的法则。

每个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构成了自然界的完整生态系统。

“万物有得失而不计”,表示万物都有属于它们的得失,但它们并不计较获得或失去什么。

这个观点启发人们不要过度追求财富和名利,而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得失。

“圣人之道当然而自然”,指的是庄子对于圣人的理解。

圣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保持心境的宁静自然。

庄子第五篇原文反映了庄子对于自然界和人生的思考和观察。

他认为自然界是美好而完美的,人们应该学会从自然中学习,以自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得失。

同时,庄子强调圣人的道德修养,强调顺应自然、和谐一体的境界。

解析完原文后,我们可以发现庄子的思想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他的观点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对于得失的态度,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庄子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人类和自然共生的理念相契合。

在面对当今社会的种种困境时,我们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向,例如,在环保、节约能源和消费行为上积极践行和运用庄子的理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平衡。

总结而言,庄子第五篇原文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庄子关于自然和人生的思想观点。

庄子哲学导读

庄子哲学导读

庄子哲学导读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哲学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庄子的哲学思想包含着对人性、自然、生命意义和人生态度等多个领域的探讨与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哲学的基本思想、人性观、自然观、生命意义和人生态度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和介绍。

一、庄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张以道为宗,以自然为师。

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就是道,这个道既是“大道”,又是“小道”,既是“天道”,又是“人道”,既是“物理”的,又是“人文”的。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尽可能地遵循道的规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在,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庄子哲学中,“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庄子认为,宇宙间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就是道,这个道是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

在道的面前,万事万物都显得微不足道,无论幸与不幸、荣与辱、生与死都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要追求自由和自在,能够超越世俗的琐事,回归到自己的本源,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在的状态。

二、庄子哲学的人性观庄子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是追求自由、自在和无忧无虑的。

他主张人们要尽可能地放下自己的欲望,超越具体的个人利益,追求更广阔、更深远的人生意义。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在社会的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使得人失去了自由和自在。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要放下欲望,追求自由和自在,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对待人的行为和态度,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宽容和关爱。

他认为,如果所有人都能够遵循道的规律,找到自己的本源,那么所有人都能够相互配合,达到“天地之大同,而不与形同”的境界。

三、庄子哲学的自然观在庄子看来,自然是无限的、神秘的、神圣的。

他认为,自然是宇宙的本源,万物之母,在自然有很多的道理和智慧。

庄子强调人应该与自然相应,向自然学习、向自然致敬。

他认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庄子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应该与自然相应,与自然一体化。

【经典赏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走近庄子

【经典赏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走近庄子

【经典赏析】天地有⼤美⽽不⾔——⾛近庄⼦庄⼦简介庄⼦(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说安徽蒙城)⼈,曾任漆园吏。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并称为“⽼庄”。

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

据传,⼜尝隐居南华⼭,故唐⽞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称其著书《庄⼦》为南华经。

司马迁《史记·⽼庄申韩列传》载:“庄⼦者,蒙⼈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之⾔。

故其著书⼗馀万⾔,⼤抵率寓⾔也。

……其⾔洸洋⾃恣以适⼰,故⾃王公⼤⼈不能器之。

”代表作品为《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主张“物我合⼀”和“⽆为超然”。

庄⼦⽣平庄⼦,名周,字⼦休。

庄⼦与梁惠王、齐宣王、孟⼦、惠⼦等⼤体同时期,享年83岁。

祖上系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宋国,并在宋国与⽼乡惠⼦结识。

庄⼦只做过地⽅漆园吏,⼏乎⼀⽣退隐。

庄⼦的⽣活年代,⼀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

庄⼦逝世的那年,宋国灭亡。

《庄⼦》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据《杂篇·秋⽔》记载,楚威王曾派⼈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

庄⼦以宁为泥⾥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以⼘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

他⼀⽣淡泊名利,主张修⾝养性,清静⽆为,顺应⾃然,追求精神逍遥⽆待。

⼀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活。

和惠施交好。

庄⼦的物质⽣活虽然贫困,但精神⽣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的⾃由境界。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内容。

庄⼦其⼈也被神化,奉为神灵。

唐⽞宗天宝元年(七百⼆⼗四年)⼆⽉封“南华真⼈”,所著书《庄⼦》,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对于庄⼦的⾏为,有些⼈认为这是真正的逍遥,也有⼈认为是愤世嫉俗的表现,清代胡⽂英在《庄⼦独见》持此观点,他说:“⼈只知三闾(屈原)之哀怨,⽽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

古文名篇庄子中的哲学思考

古文名篇庄子中的哲学思考

古文名篇庄子中的哲学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庄子》这部经典之中,他运用富有诗意和幽默的语言,通过一系列的寓言和故事,深刻地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庄子的哲学思考:虚无主义、自然观与人生态度。

1. 虚无主义庄子的虚无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齐物论”和“逍遥游”这两篇文章中。

庄子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归结出“天地之间,其犹大浮浮者,似无所停,其犹危丝之上高者”这一观点,指出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不存在永恒和不变。

他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现实世界中的众多矛盾之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他推崇的一种虚无主义思想。

2. 自然观庄子的自然观念贯穿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对自然的独特理解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瑰宝之一。

庄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而自由的存在,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顺应自然的道德伦常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安宁。

他在《逍遥游》中描绘了一个自由自在、与自然合一的理想境界。

庄子通过比喻和寓言,让人们体悟到了自然的阴阳平衡和宇宙万物的变化,以此启迪人们以宽广的胸怀来对待人生和自然。

3. 人生态度庄子的人生态度主要体现在《齐物论》和《南华经》等篇章中。

庄子认为,对于人的生活和追求,应该以无为而治的心态,通过超越一切物质欲望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然。

他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认为人若能舍弃功利和名利的追求,能够达到心静自然的境界,即能摆脱生活的烦恼和纷争,体验到无穷的欢愉和快乐。

综上所述,庄子的哲学思考可概括为虚无主义、自然观与人生态度。

他以独特的寓言和幽默的笔触,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揭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心灵自由境界。

庄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思想家和文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道论之下: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

道论之下: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
思 想的 主要 问题 。而 道 家哲 学安 身 立命 的基 础 , 也 即他们哲学 的本体论 范 畴“ ” 不 仅是 宇 宙世 界 的 道 , 本体 , 也是人 生意义 与价值 的终极根 源 。 道 家之道 可上溯 至老 子 。“ 可道 , 常 道 ; 道 非 名 可名 , 常 名 ”( 老 子 》 一 章 ) 在 老 子 这 里 , 非 《 第 。
《 论语》 书 中 ,道 ” 一 “ 的出现 达六 十 多次 , 这个 “ ” 道 字 的含义 与 老子 之 道 完 全 不 同 , 大体 相 当于 《 它 系 辞上传》 中所 说 的“ 而下者 ” — “ ” 形 — 器 。孔子 对本 体 的论述 严 格来 说 应 该是 他 多 次 提 到 的 “ ” 与 天 。 老 子将 天道理 解为无 意识 、 感 、 意志 的 自然之 无情 无 道相反 , 孔子将 天道 理 解为 有 意识 、 情感 、 意 志 有 有 的人化 之天 。但 他没有将 它抽象 为创生 万物 的最 高 实体和 事物赖 以存 在 的根 据 。所 以 , 国古代 哲 学 中
第2 5卷第 8期
20 年 8 月 09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Q U T A HE SC L E E O R A FS A G I E C R O L G
Vo . No 8 125 . Au u t 2 0 g s. 0 9
道论 之 下 : 子的 自然观 与语 言 观 庄
靳 瑞 霞
( 河南省社科院 , 河南 郑州 40 0 ) 5 02
摘 要: 庄子的道 更加 注重道 与个 体 的人 的联 系, 图发 掘 出人 应 有 的道性 。在 发掘 道 性 的过 试
程 中, 庄子对 自然与语 言的存在进 行 了反 思与澄 清 , 出 自然是人 走 向 自由、 向 美的必经之 途 ; 指 走 而 语 言是表 达“ ” 道 的方式 。他 以独 特 的言说 方 式 , 消解机 械 的语 言 , 个体 从逻 辑 语 言 的遮 蔽 下解 使

《庄子》崇尚自然的艺术特点

《庄子》崇尚自然的艺术特点

《庄子》崇尚自然的艺术特点《庄子》崇尚自然的艺术特点*导读:庄子的散文体现了庄子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哲学认识,以自然为美、以朴素为美。

其散文谈天说地,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巍然大观,自成……庄子的散文体现了庄子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哲学认识,以自然为美、以朴素为美。

其散文谈天说地,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巍然大观,自成一家之言。

它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无为致远,逍遥游于天地之间。

关键词:庄子散文思想自然美*绪论《庄子》共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

《庄子》全文不管在语言上还是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精神境界。

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其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是战国时期人,与老子合称老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诸子百家,有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等,他们各有学说著述,其学说著述中所运用的题材不同,文章思想内容不同,艺术形式各异。

其中儒家学说取材于现实社会,主张积极用世,文章的风格就孔子的《论语》说为语录体,多为条文式的说教,有如家祖中的家规条文,孟子的散文篇幅较长,多取材于社会人生,有较强的说理性;法家的学说因为要阐述革新的要义,因此论证缜密无间,如李斯的《谏逐客疏》,说理是那样周密透彻,看后不得不采纳他的意见;兵家的学说当然首推我国古代的武经七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孙子》、《吴子》和《鬼谷子》,文章篇幅都较长,阐述人们应该如何用兵;至于墨子的散文多用激烈的言辞指出君主与达观贵人该如何做而不该去祸害百姓。

《庄子》语言的特色及其境界

《庄子》语言的特色及其境界

《莊子》語言的特色及其境界謝易真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摘要由《莊子》原典資料加以分析、演繹,莊子一書《語言》的特色大致可歸納為:一、大量運用寓言,少直陳其義,論理說教,多設辭假託,以寄情意。

二、大量運用意象語言,不作概念的設定與價值的判斷,希望破除「名」與「實」的圈限。

三、使用正言若反,反語詭詞的敘述,希望藉由辯證的歷程,能愈接近人生真理的境界。

《莊子》的語言,為何具更以上的特色呢?乃因其具體文字背後的形而上指導原則為「言無言」。

「言而未嘗言」是《莊子》立文字所欲達成的目的。

我們可說「莊子一書語言所欲追求的是『道通為一』的境界」(註1.),《莊子》語言的創造與運用,不只限於語言本身而已,而是對「道」的本身的模仿,故《莊子》雖然不得不使用語言,但刂掃語言本身的限制,最高境界是希望隨順眾情,物我交融,達到「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的道通為一的理想境界。

壹、前言林雲銘在《莊子雜說》中言:「更天地以來,止更此一種至文。

絕不許前人開發一字,後人摹倣一字。

」可見《莊子》之語言與境界必更發前人所難發,見前人所難見之獨到處,值得後人探討與親自體悟。

「在先秦諸子中,莊子的語言可說是最文學、最藝術,最更境界的語言,那是文學、藝術、哲思的高度融合」(註2.)。

《莊子》奇特的文意文體,是中華文學的精華,是歐、美印度諸哲學系統中找不到的。

因此反覆反芻細嚼《莊子》,等於體會中華傳統的精髓,吾國的哲思大更可貢獻於世界哲學的地方,莊書的宣揚是最適當的出發點之一。

「我們也可以大膽地說全部中國思潮結晶於莊書哲思,全部的中國哲學傳統,皆不外乎《莊子》一連串的注解,這不是說《莊子》的語句意象完全被程、朱、陸、王毫無變更地承受下來,乃是說《莊子》的方法論、情緒、思考路徑,隱藏的系統及精銳具體的洞察,都代表前代賢哲的結晶,都在不斷地啟發後代哲思及文學」(註 3.)。

可見《莊子》的語言及其追求的境界,不但足以代表中國思潮之精華,亦可貢獻棉薄於世界。

《庄子》自然朴素自由观论析

《庄子》自然朴素自由观论析

《庄子》自然朴实的自由观论析纲要:庄子主张的是一种自然朴实的自由观。

追求的是一种适应自然,自由自在,通畅自由,任性天真的“至美至乐”。

它超越全部美丑的界线,反对人为的矫饰和雕琢。

是一种超越精神,一种人性的解放和人生的自由。

重点词:庄子;自然朴实;自由观《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贤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天运》:“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实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一书中所崇尚的“美”是一种“自然朴实”的审美。

这类自然朴实之美表现的是一种适应自然,自由自在,任性天真的自由。

一、反对人为雕饰与做作庄子重申自然朴实之美,崇尚自然真情,神往自然大美,果断反对人为雕饰与做作。

《庄子?应帝王》中就有一则寓言形象地表达了庄子“自然朴实”的审雅观。

“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与?┖鍪毕嘤胗鲇诨脬缰?地,浑沌待之甚善。

?┡c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试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代表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也是朴实之美的象征,?┖秃鑫?浑沌凿出七窍以后,浑沌却死了。

?┖秃鑫?浑沌凿七窍的行为是一种人为的雕琢和修饰,损坏了浑沌本来自己的自然朴实之美,进而致使了惨剧的发生。

可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反自然规律,自作聪慧的“有为”之举,只会损坏事物的本真状态和自然朴实之美。

所以在《庄子?在宥》中有“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庄子在这里所说的“天道”,即是一种适应自然,自由自在,通畅无为,保持事物天然本性的“浑沌”之美,是一种至美境地。

而“人道”说的即是人工“凿之”,是一种人为的雕饰,损坏了事物的天然本性的矫饰和假装。

可见庄子认为,“天道”是自然之美,而“人道”伤害美。

《庄子?天运》中“效颦”的故事也包含着同样的道理。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文言文解析庄子中的自然观

文言文解析庄子中的自然观

文言文解析庄子中的自然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代表作《庄子》中,提出了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观念。

本文将从文言文角度解析庄子中的自然观。

庄子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以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为例,揭示了自然的自发性与无为而治的本质。

他以“齐物论”为基础,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但并不相互排斥、争夺。

庄子通过借助自然界的现象,来阐述自然的无为而治原则。

庄子关心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界的无为而治,并将之应用于人的行为和生活中。

在《养生主》一篇中,庄子主张人应该放松身心,不要刻意追求外物的养生之道,而是要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像鱼和鸟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庄子的自然观也表现在他对人与自然的一体化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不应该将自己与自然界分割开来,而是应该认识到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在《德充符》一篇中,庄子通过“背负而行”来形容人与自然的一体化。

他认为人应该依附于自然,与自然均衡地发展和生活。

庄子的自然观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今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过度掠夺和破坏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加剧。

而庄子的自然观提醒人们,人类与自然界应该和谐相处,学习自然的无为而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时,庄子的自然观也提供了一种应对策略。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势而为,遵循自然的规律。

在《胠篇》一篇中,庄子通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示意人们与自然的互动。

他认为人类应该积极适应自然,主动调整自己,而不是逆向而行,违背自然的规律。

总结起来,庄子中的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的无为而治、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并提供了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借鉴和应对策略。

通过对庄子自然观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论庄子的自然观与其“三言”表达方式的统一

论庄子的自然观与其“三言”表达方式的统一

为神奇 , 其所恶者 为臭腐。故 日:通天 下一 “ 气耳。圣人故贵一。 ” 这段 话 的要 点 主要 有 二 : 一 , 物 的本 源是 气 , 其 万
宇宙开创时浑 沌一片 , 种浑 沌是不可知 的; 这 其
以自然生命” 缮性》 “ 。《 :莫之为而常 自然 ” 秋 。《 水》 “ :知尧桀之 自然而相非” 田子方》 “ 。《 :无为而
理, 去说服 人 ; 主要是 通过 生动 的形 象 和强 烈 的 而
感情去感染人 , 打动人 , 让读者去“ 意会” 其中的哲 理 。这种 独特 的表 达方 式使 作 品产生 了言有 尽而 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 庄子》 的这种独特的表达方 式 , 由他那独特 的哲学思想 , 是 他那万物齐一 、 因 任 自然的 自然观所决定的。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以他的 自然观为核心铺开 的。而他的自然观 。 又以他对人与 自然之 间的深
是《 知北游》 中的这段话 :
生也 死之 徒 , 死也 生之 始 , 知其 纪 !人 孰
之生 , 气之 聚 也 , 则 为 生 , 则 为 死 。若 死 聚 散
生为徒 , 又 何 患 !故 万物 一也 , 其所 美者 吾 是
刻体悟为立足点。考察《 庄子》 一书 , 具体提及“ 自
然” 一词的, 内篇有两条。《 德充符》 “ 因 自然 有 常 而不益生” 应帝王》 顺物 自然而无容私焉” 。《 有“ 。 外杂篇亦有数条。《 天运》 “ :应之以 自然” “ ,调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庄子的万物齐一、 因任 自 然的 自 然观 , 决定了《 庄子》 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 了“ 三言” 的形式。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使作品产生 了言 有尽 而意无穷的 艺术效果。“ 寓言” “ , 借外论之 ”借 寓言 以论 , “ ;重言”借重“ 道” “ , 往古佐证” 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 ; 卮言” “ 则为“ 无言之 言” 是庄子表达 , “ 的“ 之最高境界。庄子的 自然观与“ 道” 言” 三言” 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 正是 庄子“ 以天合 天” 思想的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的基本观点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的基本观点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主要体现了他独特的言意观。

在庄子看来,言意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庄子的言意观涉及到他对言语、意义以及语言和思想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展现出了深厚的哲学内涵。

一、言语的辩证观庄子的言意观首先体现在他对言语的辩证观上。

在庄子看来,语言是一种相对的和不确定的东西,而言语则是语言的表达和传播。

他认为,言语是由一个个字词构成的,而这些字词本身是没有固定的意义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语境下才能产生意义。

这种辩证的观点使得庄子对于言语的使用十分谨慎,同时也使得他对言语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意义的主观化庄子对言意观的思考还体现在他对意义的主观化上。

他认为,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甚至在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

庄子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在意义的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去理解言语的意义,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解释。

三、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庄子同时也对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他看来,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和传播工具,思想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播的。

语言和思想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庄子认为语言是有限的,而思想是无限的,语言只是思想的外在表现,而思想本身是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

这种观点使得庄子在言意观上更加注重内在的思想和精神的追求,而非片面地追求语言的表达和传播。

庄子的言意观体现了他对言语、意义以及语言和思想关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其深刻的见解对于我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化影响深远,也对今天的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同样可以从庄子的言意观中汲取到丰富的思想营养,促使自身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言语、意义以及思想与语言的关系。

以上是对庄子言意观基本观点的简要概括,希望能够对读者们有所启发,也欢迎大家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庄子》体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体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体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庄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他的著作《庄子》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在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庄子的思想独树一帜,与儒家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以非理性和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为主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观念。

庄子的思想深受后世思想家的推崇和研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庄子的生平与背景,探讨庄子的思想核心和主要观点,并总结庄子的贡献。

同时,还将探讨庄子的影响与意义以及他的当代价值。

通过对庄子思想的研究和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指导我们在当代社会中面对自我的发展和处世之道。

庄子的思想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深远的内涵,对于人类的精神成长与自我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和压力山大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从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静,追求真实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庄子的生平与背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庄子思想的形成过程。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部分内容的安排方式,在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文中,为了更好地探究《庄子》的体例,以下是文章结构的安排方式:首先,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庄子的体例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选择研究庄子的体例。

我们还会说明文中的章节安排和文章所要达到的目的。

接着,进入正文部分,首先介绍庄子的生平与背景。

我们会探讨庄子的出生背景、家庭状况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些因素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启发。

其次,我们将重点讨论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这包括他的宇宙观、人性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思考。

我们会分析他对于人生意义、自然与人的关系等问题的独到见解,并探讨其中的哲学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庄子的主要观点。

庄子的学说

庄子的学说

庄子的学说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渊,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学说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该书包括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共计33篇。

庄子的学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天道自然:庄子主张顺应自然的原则,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他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强行改变事物。

2. 相对主义:庄子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他提倡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避免陷入片面和极端。

3. 齐物论:庄子提出了“齐物”的概念,主张万物平等,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之分。

他提倡消除偏见,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4. 逍遥游:庄子主张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他提出了“逍遥游”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只有摆脱世俗的纷扰和束缚,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自由。

5. 道家养生:庄子强调养生之道,主张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

他提倡养心、养气、养神,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6. 梦蝶论: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梦蝶论”,探讨了真实与虚幻、生命与死亡的哲学问题。

他认为,梦境与现实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人类无法区分真实的生活和虚幻的梦境。

庄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理解道家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智慧具有重要价值。

读书心得——《庄子》语言观的两个维度

读书心得——《庄子》语言观的两个维度

读书心得——《庄子》语言观的两个维度很可能,庄子正是看不惯老子一心想做帝王师的德性,才创造了自己一派逍遥于江湖的人生哲学。

他理想的人生有点像他在《逍遥游》中所描绘的“不知其几千里”之大的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花六个月而从北冥飞到南冥,却受到腾跃翱翔于蓬蒿之间的斥鴳的嘲笑。

处世之道和治国之道在庄子这里都成了斥鴳之见:“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无足挂齿;但鲲鹏毕竟也受到天气风向的制约,庄子要的则是绝对的不受拘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段寓言接下来就是许由让王的故事,以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寓言。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庄子的人生理想既然超越了做帝王师、甚至超越了成为圣王这一中国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极限目标,就已经没有什么现实的目标可以寄托了,唯一还能够有所寄托的,只有语言,确切地说,是语言的隐喻功能和寓言功能。

就此而言,庄子对待语言的态度极其接近于海德格尔所谓“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说法。

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一文中认为,荷尔德林高于里尔克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不合世俗时代”的诗人,因为他的立足点不是当下的时代,而是未来,而未来正因为“尚未”,所以只有立足于“语言”。

“因此之故,这个世俗时代的任何诗人都超不过荷尔德林”。

因为这种先行道说在现实中无所凭依,只有紧紧抓住语言,使诗性精神纯粹从语言中生长出来。

所以这样的诗也是永恒的,它表达了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诗的本质,因而也表达了一切时代的“命运”。

在这种意义上,语言不依赖于任何存在者,相反,一切存在者都依赖于语言所划出的区域而得以存在,“唯有在这一区域中,从对象及其表象的领域到心灵空间之最内在领域的回归才是可完成的”。

然而,与庄子不同的是,当海德格尔说“语言的本质既非意谓所能穷尽,语言也决不是某种符号和密码”时,他反驳的不仅是语言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而且捎带也击中了中国“言不尽意”的传统:他所主张的毋宁是“意不尽言”。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基本内容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基本内容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基本内容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言不尽意:庄子认为语言无法完全表达思想和意义。

他认为语言是有限的,而思想和意义是无限的,因此语言无法完全传达人们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和感受。

2. 得意忘言:庄子主张通过超越语言的限制,达到心灵的共鸣和意会。

他认为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不依赖于具体的言语表达,而是通过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来实现。

3. 无用之用:庄子强调语言的无用之用。

他认为语言并非仅仅用于传达具体的信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引发思考和启发智慧。

4. 自然无为:庄子主张文学创作应该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

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刻意追求形式和技巧,而是顺应内心的自然流露。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反映了他对语言和意义的深刻思考,强调了超越语言、追求心灵共鸣和意会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学和
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庄子》思想的三大本原及其自然之义

《庄子》思想的三大本原及其自然之义

《庄子》思想的三大本原及其自然之义一、引言与问题的提出《庄子》是中国哲学、思想与文化的基本经典,近百年来学者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论著众多,数量庞大。

尽管大部分论著缺乏学术研究上的“递进”意义,属于所谓的陈词滥调,但其中仍不乏真知灼见,值得重视。

本文所谓“庄子思想”,泛指庄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庄子》其书在较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思想整体。

庄子其人与《庄子》其书的关系,特别是内篇、外杂篇与庄子本人的著作关系,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相关学术考证工作的重点,但从总体上来看,成绩并不理想,其相关研究工作早已陷入了困境。

(1)对于此一问题,笔者的观点是:大体说来,《庄子》内七篇出自庄子手笔,但不尽为其所自著,个别章段,如《逍遥游》《德充符》篇末的庄惠对话就很可能出自庄子弟子的附益;外杂篇不尽出自庄子后学的手笔,它们在总体上体现了庄子学派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过从现有资料来看,其中仍应有不少篇章由庄子自著。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考察和分析构成庄子思想的本原(源头)问题。

“本原”“始源”和“本根”,这三个词语的含义很相近,可以换用。

“源”即“原”的派生字,字本作“原”。

对“本原”的理解,中国古人大体上有本体论和宇宙论(宇宙生成论)两种模式,而且这两种理解模式所导致的概念内涵在中国古代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本根”作为哲学上的“始源”概念,首见于《庄子·大宗师》篇和同书《知北游》篇,庄子学派用它来喻指“道”。

本文所说“始源”,首先是从构成《庄子》思想之理论框架来说的;其次是从其所关涉到的世界本源来说的。

目前,关于衍生庄子思想的本原是一个、两个还是三个的问题,学者的意见很笼统,有待于阐明。

而且,从始源的角度看,学者要么对“天”的概念重视不够,要么弱化了它在构造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意义。

通常,学者们习惯于沿用所谓“老庄一贯”论。

在此前提下,学者或认为《庄子》的思想就像《老子》一样以“道”为其唯一源头。

由此,学者或认为老子的“道”属于客观实有形态,而庄子的“道”则属于主观境界形态,或认为主观境界形态和客观实有形态兼而有之。

庄子自然观解析

庄子自然观解析

庄子自然观解析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自然观的理论上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而自足的整体。

本文将对庄子的自然观进行解析。

一、自然与人的关系庄子认为,自然是包容万物的大课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他提倡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倡导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只有通过顺应自然,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二、自然的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妄图改变自然。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而不是由人为干预所能改变的。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像自然一样从容自在,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三、自然的流变观庄子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

他通过“蝴蝶梦”等寓言故事表达了人生万象的变幻无常。

庄子的自然观中,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像大海一样容纳一切。

四、自然的生命观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他提出了“以生命为天地”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尊重和珍惜一切生命。

他通过“胡蝶之梦”表达了人与自然、生与死的关联,强调人应该抱着敬畏之心去面对生命的奥秘。

五、自然的无边界观庄子的自然观中,自然是无边界的,他提出了“无役无辞”、“无我无物”等概念。

他认为事物之间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人们应该摒弃界限的束缚,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认识和理解自然。

六、自然的自足观庄子的自然观中强调自然的自足性,他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等说法。

庄子认为自然已经是完备和完美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发现自身的本性,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开放。

七、自然的无忧观庄子提出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揭示了自然的平和与宁静,以此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安宁。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然观注重顺应自然、尊重生命、宽容变化、追求自由等方面,以此指导人们过一种和谐而自由的生活。

庄子二则 文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二则 文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二则文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主张追求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体的自主、契合自然规律,反对拘泥于社会习俗和功利主义的观点。

他的思想被称为"庄子思想",被视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一支独特的流派。

本文将以庄子的哲学观点、思想体系和语言风格为主线,对庄子的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通过对其哲学观点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对自由、自然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同时,探究庄子的思想体系可以揭示出其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和建议。

而对庄子的语言风格的研究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领略到他的思想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庄子思想的内涵和特点,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元与丰富。

庄子的思想触及到人的存在、社会和宇宙的关系等深刻的哲学问题,对当代人们思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追求自由与真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之,本文将通过对庄子的哲学观点、思想体系和语言风格的分析,探讨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贡献和影响,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存在与价值,同时也能够在当代社会中找到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可以简要介绍文章的大纲,并说明各个部分所要探讨的内容和观点。

其次,说明每个章节的安排和逻辑关系。

可以描述每个章节所涉及的主题和问题,并通过适当的过渡句子或段落,说明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例如,可以说明第一章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要讨论的问题,第二章正文部分详细介绍了庄子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第三章结论部分总结了庄子的贡献并探讨了他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接着,说明每个章节内部的结构和内容。

可以列举每个章节内部的小节或段落,并简要描述它们探讨的具体问题或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2-11作者简介:靳瑞霞(1979-),女,河南封丘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评论研究。

第25卷第8期2009年8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 Q I U TE ACHERS COLLEGE Vol .25 No .8August .2009道论之下: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靳 瑞 霞(河南省社科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

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自然与语言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澄清,指出自然是人走向自由、走向美的必经之途;而语言是表达“道”的方式。

他以独特的言说方式,消解机械的语言,使个体从逻辑语言的遮蔽下解放出来,与天地自然的无限生机整合而进入新的境界。

关键词:庄子;道;自然观;语言观中图分类号:B2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8-0022-05 一、庄子的道论“形而上者谓之道”(《系辞上传》),道即哲学中的本体,这在中西哲学中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哲学对道的理解,有道家的自然之道与儒家的伦理之道之分。

早期儒家的伦理之道并不具有本体意义。

《论语》一书中,“道”的出现达六十多次,这个“道”字的含义与老子之道完全不同,它大体相当于《系辞上传》中所说的“形而下者”———“器”。

孔子对本体的论述严格来说应该是他多次提到的“天”。

与老子将天道理解为无意识、无情感、无意志的自然之道相反,孔子将天道理解为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化之天。

但他没有将它抽象为创生万物的最高实体和事物赖以存在的根据。

所以,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是道家之道。

与儒家不同,道家不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展开论述,而是从更加广阔的宇宙的角度来把握人生。

人生问题始终是道家哲人尤其是庄子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如何认识人生、实现人生、展望人生是道家哲人所探寻的中心话题。

换言之,人生问题是道家哲人特别是庄子哲学美学思想的主要问题。

而道家哲学安身立命的基础,也即他们哲学的本体论范畴“道”,不仅是宇宙世界的本体,也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终极根源。

道家之道可上溯至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

在老子这里,“道”是一个形而上范畴,是一种实存的世界的始基。

他同时又赋予“道”以人生的意义,如在《老子》第八章中这样论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而庄子则对这后一层含义做了继承与发展,有许多新思路和新境界的开显。

庄子称得上是老子之后、惠子之前对于人生之终极境域最敏感的思想家。

其文《齐物论》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清晰地揭示他所谓的“道境”,也即人生终极境域的文字。

此文完全致力于从各个角度(有无、是非、彼我、生死、真伪、异同)剥离出被概念名言框架遮蔽的那非有非无、无可无不可的底蕴,彰显出老子“道”中的玄意。

陈鼓应显豁地指出了他比老子“道”之进步处:“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却从主体透升上去成为一种宇宙精神。

庄子把‘道’和人的关系扣得紧紧的,他不像老子那样费心思、费笔墨去证实或说明‘道’的客观实在性,也不使‘道’成为一个高不可攀的挂空概念,他只描述体‘道’后的心灵状态.在庄子,‘道’成为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人生所臻至的最高境界便成为‘道’的境界。

”[1](P165)庄子首先是将“道”作为一个实存体来论述的。

在《大宗师》中庄子对“道”有这样的描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2](P181)显然庄子是将“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来看的。

“道”是超乎具体的名相的,但又是“有情”、“有信”的,是同人相通的。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体,它亘古不变也不证自明,是天地万物的大本大宗。

其次,庄子的“道”不是一个无法把握的范畴,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使万物运作,而自身保持永恒。

庄子在《知北游》中这样描述:“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

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

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2](P575)他认为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都是“道”运作而形成的一种现象。

盈虚的情状、衰杀的景观、本末的分别、积散的变化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它们只是“道”的变化而显现的一个现象而已。

再次,庄子将“道”落向实处,落到生活的层面上,将“道”内附于万物。

《知北游》中东郭子问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蝼蚁。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

”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2](P575)蚂蚁、稗草以及瓦砾等恐怕是生活中微小得不能再微小的实物了。

庄子单单举出这些例子是富含深意的:连这么微小的东西里都有道,道自然无所不在。

作为万物之一的人,自然也是有道性的。

这里,实际上庄子将“道”和个体生命紧紧连在了一起。

同老子相比,庄子更突出了人与“道”的关系,以人“道”不离和人与万物地位上的平等作为个体生命走向审美化生存之境况的依据,其真正目的是为个体生命寻求审美化的栖居之所,实现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

那么怎样发现人的道性,怎样保护和发展人的道性?正是在对“道”的发扬与对人的关注下,庄子展开了对自然与语言的独特理解。

二、庄子的自然观11庄子美学自然观述略老庄美学中的“自然”本义是指事物自身的本然,也即老子所说的“莫之命而常自然”的自然。

它与现代语言中与“社会”范畴相对的自然界的“自然”是不同的,它是循道而行的无为之为。

老庄的天地自然的“大美不言”的审美自然观,是从参悟天地大美而推及人的行为,要人法天而行,不要背天道而逞人巧;人巧不仅其效有限,而且执意妄为害莫大焉。

庄子的美学自然观有两层含义:首先,老庄主张“观”和“休”,观“万物将自化”,复归于道;“处无为之事”,行无为之为,是顺道的。

而违背天道的有为之为是“执”是“修”,是牺牲人的生命生存自由本性为代价,把不合于自然之道的贪利欲求礼乐教化奉为神圣,使“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以致会使真善美与假恶丑完全颠倒。

其次,老庄认为人由有为进入无为之境的必由之路是“因其固然”,要析世情,循物性。

庄子在《至乐》篇中讲了一个鲁侯养鸟的故事:“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鱿,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

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譊乎!《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此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

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此鲁侯即因为不顺物性,背道而为,把鸟养死了。

在《庄子》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如不能“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天运》);不能因为人“木处则惴栗拘惧”,睡不好觉,就以为猿猴在树上睡觉也是很不舒服(《齐物论》)。

庄子并不否定人依据自然的精神所进行的创造活动。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养生主》);北宫奢造钟,“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

这里庄子正是表达了人达到无为之境的前提———顺应物性,识其固然。

另外在人这一层面上,老子和庄子感悟天地自然无为而成的大美存在,以之推移于人与物的各种关系之中,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关系都应取法天地,“法天贵真”,“因其固然”,自然而然,这样才能合于人的生命生存自由自适要求,走向人生一切皆能自然而然的超越境界。

他同样通过要求人们认识生命之常而去顺应自然,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在《德充符》中有这样的观点:“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所以,“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达生》)。

庄子妻死却鼓盆而歌,可见其对生死之坦然态度已经实实在在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了。

显然,在庄子哲学中,自然是“道”的属性,是宇宙精神的象征,是不可违背的。

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才能走通人的“道”路。

因此,自然也就是世间万物不可更易的最完美的形态。

庄子的自然与“道”合一,是浑然天成的未见出主体实际的自然美,是从属于他的“道”之体系的。

庄子的自然观涵蕴着对自然的信念,他是想要解决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宇宙秩序与道德秩序的悖乱,是试图为人类构筑一座自由的精神家园。

从根本上说,庄子的自然观是以人为重心的,是建立在宇宙论之上的体现人的生命与宇宙精神的交流化合的,是在谋求人的生存之道。

21自然是抵达自由抵达美的必经之途季羡林教授在一次人文讲演中曾发表过以下看32 第8期 靳瑞霞:道论之下: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法: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大自然给的;二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是要解决人的内心情感、思想矛盾冲突问题。

三个问题其实可以统一为一个,即自由问题,身心的自由。

人在生命生存过程中,在所遇的一切关系中,无不以生命的理性去自觉追求生存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

自由也是庄子思想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与庄子所倡的审美自然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庄子“生存之道”的最终所指。

庄子极为推崇“天地之美”。

他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

然而“天地”何以会有美呢?因为“天地之美”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的特性。

这一特性是人世生活的根本原则之一。

庄子及其后学认为自然无为是最高的美,实是指出了美的本质:美是合规律性的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的自由得以实现的理想。

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难以企及的自由,他从自然生命中观察体悟到了。

人类达到了最大的自由也就获得了最高的美,认识了最高的美,才可能达到最大的自由,才能到达生存的顶级形态:贯彻生存之道的真谛。

由推崇自然之美,必然引出对“真”的崇尚。

天然去雕饰的美与一切虚伪做作是水火不容的。

真,在大自然来讲,是草木的枯荣,是花开和花谢,是流泉飞瀑,是雾霭烟霞;在人世生活来讲,则人性人情应真淳良善,人与万物要同生共存。

只有是“真”的,人或自然呈现的才是本性本形,才会“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才能真正获得身与心的全面自由。

从古至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直是被置于最显豁明朗的位置,但于抵达这一目的的途中,人类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绕了不少弯路。

庄子通过令“人”这一“万物之灵长”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发展,从而使人类获得最大的自由,同时获得个体人格发展所需的自由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