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合集下载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健康是人们幸福、满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在认识到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之外,研究者们逐渐关注到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关系、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就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提出建议。

首先,家庭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来源之一。

研究表明,一个稳定、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亲密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和情感连接,都有助于个体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反,家庭冲突、虐待和忽视等不良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和其他心理障碍的发生。

因此,社会应该重视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采取措施提供支持和帮助,为个体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其次,社会关系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朋友、同事、邻居和社交群体,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社交关系提供情感支持、认同感和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相反,社交孤立和孤独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关系的建设,培养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倡导社会互助和合作,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另外,文化背景也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塑造了个人的心理框架和行为模式。

研究发现,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某些文化背景下,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联系,个体更可能从社会支持中获益,心理健康也相对较好。

而在其他文化中,强调个体主义和追求自我实现,心理压力和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可能更高。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以提供对各个群体适应的心理健康服务。

最后,社会支持是社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项,对心理健康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性支持。

研究发现,得到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具抵抗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心理咨询的文化因素

心理咨询的文化因素

心理咨询的文化因素心理咨询是当代社会中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一种心理健康疗法。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们意识到文化因素对心理咨询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就心理咨询的文化因素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对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影响。

1. 文化背景的差异人类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咨询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巨大差异。

咨询师需要在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咨询技巧和方法,以满足来访者的需要。

2. 语言和交流方式语言和交流方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咨询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由于不同文化对语言和交流方式的运用存在差异,咨询师需要倾听和理解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以准确把握其需求和问题。

同时,咨询师还需注意自身的语言和交流方式,避免由于文化习惯产生的误解或冲突。

3. 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不同文化对于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崇尚存在差异,而这些因素会深刻影响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问题。

咨询师需要尊重和理解来访者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不将自身的观念强加于对方。

同时,咨询师还可以通过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从而提升自身的咨询技巧和专业水平。

4. 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依赖家庭、社区和群体来解决心理问题,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个体主义和自主性更为突出。

咨询师需要关注来访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了解其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体系,以为其提供恰当的咨询建议和支持。

5. 心理健康观念心理健康观念是文化对心理咨询影响的重要方面。

不同文化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认知和解释方式存在差异,这也会对心理咨询的目标和方法产生影响。

咨询师需要了解不同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并结合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制定合适的咨询方案。

结语心理咨询的文化因素对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咨询师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差异,以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社会因素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因素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心理机制、行为机制和生物机制。

首先,社会因素的心理机制对健康有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支持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等。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例如,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改善个体的应对能力,减轻压力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从而保护身体健康。

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会产生心理健康差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健康。

此外,社会因素还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选择,例如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和接纳程度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社会因素的行为机制对健康有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人们的社会环境、社交网络以及群体行为规范等。

社会环境是人们行为的生态环境,它的不同特征和变化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吸烟、过度饮酒、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不良行为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而群体行为规范则通过社会认同和从众机制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

例如,社交网络中的同龄人或朋友圈内的行为模式会对个体的健康行为产生影响,如果社交网络中普遍存在不健康行为,个体更容易模仿而形成不良习惯。

最后,社会因素的生物机制对健康有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福利以及社会隔离等。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与该位置相关的社会资源和待遇差异也会影响健康。

例如,低社会经济地位与高社会经济地位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和医疗资源差距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物健康。

此外,社会福利的不平等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例如贫困人群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教育,容易导致健康问题的产生。

社会隔离则会带来社会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使人们缺乏社会支持和社会交往,增加心理压力和不健康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社会因素通过心理机制、行为机制和生物机制三个方面对健康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是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需要通过改进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支持和改善社会福利等措施来促进人们的健康。

中国人当前精神心理疾病资料

中国人当前精神心理疾病资料

中国人当前精神心理疾病资料方朝晖编(2008年5月)一、中年早逝资料1.英年早逝,正在各行业蔓延……我的手头搜集了一批英年早逝的资料,早逝者有大学教师、科技精英、企业总裁、影视明星、政府官员、新闻从业人员、作家、艺术家、公安干警等等,年龄大都多在35-55岁之间。

其中不少才华卓著、成就斐然的行业精英,只有三十多岁,就溘然离去。

我依稀记得,1982年6月,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42岁的科技人员蒋筑英,因长期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引发各界舆论的一片哗然,人们纷纷提出要对知识分子早逝现象给予足够的关注。

然而,时至今日,25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一方面,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似乎更加频繁地发生;另一方面,英年早逝现象正在各行各业迅速蔓延……下面这份名单只是一部分各行业近年来英年早逝的例子,也足以让人怵目惊心了:学者、科技人员: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中(32岁),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勇(36岁),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胡可心(38岁),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教授沈颂金(39岁),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46岁),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钟家栋(48岁),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著名数学家张广厚(50岁),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数学家钟家庆(50岁)……文艺、传媒界:小说家路遥(42岁)、王小波(45岁),著名作曲家施光南(49岁),著名画家陈逸飞(59岁),《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杨卫平(49岁),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报业协会主席、总编辑许中田(62岁),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63岁),……政府官员:原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副省长蔡秋芳(49岁),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59岁),中共福建省委原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宋德福(61岁),原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李至伦(65岁),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禹占林(66岁),……企业家:网易代理CEO、英普达资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孙德棣(37岁),温州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38岁),大中电器总经理胡凯(52岁),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54岁),台湾英业达总经理、总裁温世仁(55岁),青岛啤酒总经理彭作义(56岁),上海房地产大亨汤君年(56岁),……影视界:侯耀文(59岁),高秀敏(46岁),傅彪(42岁),陈晓旭(42岁),张国荣(46岁),高枫(35岁),邓丽君(42岁),柯受良(51岁),梅艳芳(40岁),翁美玲(26岁)……2.更广泛的数据:除了上述事实外,还有不少有关中国人健康状况的数据,似乎更能说明当前中国人的普遍状况。

社会转型期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干预

社会转型期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干预

社会转型期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干预李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心理困扰日益加剧,心理疾患发病率随之上升,这几乎是一切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现象。

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或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情况也不例外。

!"世纪#"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都显示,社会心理失衡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亟待全社会的关注与行动。

例如,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疾病全球负担”(’())计划中所采用的“劳动能力丧失调整的生存年”()*+,)指标的测算,-.."年至!"!"年心理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都位居首位,各类心理问题的花费分别占疾病总负担的-#/"0和!"/"0,即约占所有由疾病引起的劳动能力丧失的五分之一,已接近发达国家!1/20的水平,高于中低收入国家-"/20的水平3-4。

本文以我国社会转型为背景,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调适。

一、社会转型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不仅包含有个体生物、心理因素,而且还有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在社会急剧变迁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更明显。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5/$/67889)认为,许多个人遭遇的困扰,只有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他把那些对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生活与历史之间、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心智方面的品质称之为社会学想象力,借助这种想象力人们可以增进理性,看清世事、了解全貌3!4。

在此,我们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导致当代中国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心理治疗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心理治疗的影响

Total.422May 2018(B)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422期2018年5月(中)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医心理的发展史,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心理治疗思想及方法的影响,并通过与西方心理治疗的思想与方法差异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传统文化在中医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医心理心理治疗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 原nese Medicine //He Zhifang,Zeng Fanjiao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the psychotherapeutic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compares it with Western psychotherapeutic thoughts and methods to further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sychotherapeutic though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psych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sychological treatment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浓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其历史悠久,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抑郁症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抑郁症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抑郁症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抑郁症的社会和环境因素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会经历持久的悲伤、失去兴趣和动力、精力不济、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尽管个体差异较大,但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这些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以及可能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一、社会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1. 社会压力: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个人在工作、学业、婚姻、家庭等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

研究发现,过高的社会压力与抑郁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例如,工作失业、升学压力以及婚姻问题等都可能导致个体心理负担过重,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2. 孤独和社交隔离:社交支持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交隔离问题,如单身、离婚、老年人独居等。

这些孤独和缺乏社交联系的情况容易使人感到无助和绝望,从而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3. 社会歧视和污名感: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但仍然存在很多社会歧视和污名感。

患者可能会面临来自亲友、同事和社会的误解和不理解,使他们更加孤立和沮丧。

这种社会压力和歧视往往会加重患者的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二、环境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中的关系和亲密度对于个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亲人失丧、家庭冲突等,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理解以及积极的家庭氛围,对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2. 学校和工作环境:学校和工作场所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压力过大、人际关系问题以及遭受欺凌和歧视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因此,创造积极的学校和工作环境对于个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 媒体和社交网络:现代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过度使用社交网络、观看过多负面新闻、沉迷于虚拟世界等行为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

三、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策略1.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对抑郁症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污名感。

抑郁症与社会学的关系

抑郁症与社会学的关系

抑郁症与社会学的关系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学科,对了解抑郁症的成因、传播方式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抑郁症的社会因素。

抑郁症既有生物学原因,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职业压力、社会支持等因素与抑郁症的关联性,揭示了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例如,研究发现低收入、失业、家庭冲突等负面社会因素与抑郁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这些研究成果为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也为预防和干预抑郁症提供了参考。

其次,社会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抑郁症在社会群体中的传播方式。

社会中的个体不仅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不仅影响患者个体的心理健康,还会通过不良的情绪传播影响他人。

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身边的社会网络中,其他成员也更容易表现出抑郁症状。

这种社会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为预防抑郁症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通过建立支持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来减少抑郁症的传播风险。

此外,社会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抑郁症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社会不平等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抑郁症则是其中一个显著的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阶层、资源分配不平等等问题,揭示了社会不平等与抑郁症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些研究发现,社会阶层高层的人群更容易获得医疗资源和心理健康服务,从而减少了抑郁症的发生率。

这种不平等现象使得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抑郁症的影响,进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总的来说,抑郁症与社会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学可以通过研究社会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抑郁症在社会群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抑郁症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为了解抑郁症的成因、预防和干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重度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社会因素

重度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社会因素

重度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社会因素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人们。

本文将探讨重度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社会因素,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全球范围内有数亿人受到其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约15%的患者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

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5000万人处于严重的心理困境中。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具有特定的风险因素。

首先,女性更容易患抑郁症,其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

其次,年轻人和老年人也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此外,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和单身状况也与抑郁症的发病率增加有关。

二、社会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社会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社会压力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环境使得人们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沮丧。

工作压力、家庭关系问题、经济困难等都可能成为引发抑郁症的社会因素。

其次,社会孤立和缺乏社会支持也是抑郁症的重要社会因素。

研究表明,缺乏社交网络和亲密关系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社会支持可以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上的帮助。

此外,社会不平等也与抑郁症的发病率增加有关。

贫困、教育不公平、就业机会不均等社会问题可能导致人们感到无望和失落,进而引发抑郁症。

因此,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和提供公平的机会对于减少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抑郁症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重度抑郁症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抑郁症会导致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自杀。

抑郁症还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

对于社会而言,抑郁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成本。

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医疗资源的消耗很大。

同时,抑郁症也会导致患者的就业问题和家庭关系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四、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措施为了减少抑郁症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这些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精神慰藉,还培养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注重内在修养和情感的抒发,为人们提供了宽容包容的心态。

例如,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教导人们要以仁心对待他人,培养亲和力和耐心。

这种心态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和谐,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促使人们注重养生保健,循环自然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

其中,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综合方法,注重养生和平衡身体。

这一理念的传承,使得中国人在生活中更注重身体的平衡、健康和养生,从而增强了身心的健康。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同样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一直以来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崇尚家庭观念和孝道传统。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核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

这种价值观使中国人在家庭中注重相互沟通与理解,维护家庭和谐。

同时,在社会交往中,中国人注重面子文化和尊重长辈的传统,有利于维系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现代化的快节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困难。

许多年轻人更关注于物质享受和个人成就,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因此,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传统文化强调内在修养、和谐共生和亲和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文化与心理健康》课件

《文化与心理健康》课件
文化压力
某些文化可能对个体施加更大的压力,如对成就、面子和家庭期望等方面的要求,这些压 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
跨文化心理疾病的比较研究
发病率与患病率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疾病的 发病率和患病率,有助于了解文
化因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症状表达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可能以不同 的方式表达心理疾病的症状,这需 要关注文化因素对症状表达的影响 。
《文化与心理健康》ppt课件
• 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文化与心理疾病的关联 • 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 • 文化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展望
01
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化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观念的形成
文化背景塑造了个体的心理健康观念 ,包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评价和态 度。
情绪表达与调节
不同文化对情绪表达有不同的规范和 期望,影响个体如何感知、调节和表康的概念 、评估和干预存在差异,需要充 分考虑文化因素。
机遇
跨文化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心理 健康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促进国 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应用前景
1 2
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需求,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 心理健康干预方案。
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水平
文化敏感性在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尊重个体差异
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尊重 个体的文化背景、价值观 和信仰,避免对个体造成 不必要的伤害。
文化共情
培养干预者的文化共情能 力,理解个体的情感和需 求,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
跨文化沟通
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确 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 ,促进有效的心理干预。
文化因素在心理干预中的考量
文化中的社会网络和互助传统 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连接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不认真对待子女的抑郁症?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不认真对待子女的抑郁症?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不认真对待子女的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据统计,全球有超过 3.5亿人患有抑郁症。

而在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特别是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更是高居不下。

很多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抑郁症却不够重视,甚至忽视不管。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文化观念的束缚中国是一个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家,家长们往往把子女的成长和幸福放在首位。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却并不够高。

很多人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家长的过错,因此会感到丢脸和不好意思。

这种文化观念的束缚,让很多家长不敢承认子女有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二、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很多人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都很有限。

尤其是家长们,缺乏对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认识,往往无法识别子女的心理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们。

很多家长也缺乏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认为只有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而心理健康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社会压力的影响在中国,社会竞争和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

很多家长为了让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更好的未来,会给他们施加很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会影响子女的身体健康,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很多子女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压力而陷入抑郁症,然而家长却往往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认为这是子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家长的过错。

中国家长对于子女的抑郁症并不够重视,这背后有着文化观念的束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压力的影响等多种原因。

我们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打破文化观念的束缚,让人们不再感到丢脸和不好意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关注和帮助那些患有抑郁症的人们,让他们能够重拾信心,重新享受生活的美好。

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心理健康的状况不仅与个人的内在因素有关,也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总结心理健康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探讨如何提升心理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首先,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文化包括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等。

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会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重视竞争力和成功的社会文化环境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要求过高,产生过度的焦虑和压力。

而一个注重人情关系和社交互动的社会文化环境可能使人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但也可能面临来自社会关系的重压。

其次,社会文化环境还会在各个方面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在职场中,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员工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些具有压力和竞争的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作疲劳和情绪问题。

而亲和力和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则有助于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

教育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教育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度的竞争和功利主义导向的教育环境可能导致学生的焦虑和抑郁,而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则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另外,社会文化因素还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

例如,在人们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上,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发挥作用。

有些社会文化环境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偏见和歧视,这可能使患者难以寻求帮助或面临社会排斥。

而另一些社会文化环境中,重视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患者更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那么,如何提升心理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减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偏见和歧视。

其次,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政府、社区和学校等各个方面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咨询、治疗和支持等服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文化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社会文化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社会文化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近年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而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社会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研究观点。

首先,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给予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等,都会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

例如,在一些重视竞争和成功的社会中,个体容易感受到压力和焦虑,这对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此外,文化对人们对待心理疾病的态度也会产生影响。

一些社会文化环境中,心理疾病仍被视为弱点或污点,导致人们不愿意承认并寻求帮助,从而延误了治疗。

其次,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人际关系也有影响,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在一些社会中,人们注重团体归属感和社交活动,这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相反,在一些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个体可能感受到孤独和社会隔离,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人们在社会中获得的支持和认同感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持和促进至关重要。

另外,社会文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文化因素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的发展。

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教育方式等,都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个充满疲惫和竞争的社会环境可能导致人们形成消极的思维模式,同时倾向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除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外,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理解也在不断发展。

过去,心理健康被忽视或被片面理解,认为只是缺乏心理疾病的状态。

然而,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是一个全面的概念,涵盖了情绪、认知、社交和意义等方面。

这种转变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尤其是在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与文化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与文化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可以在遭受严重创伤后出现,并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

尽管PTSD的发生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但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并分析其对病人康复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体在面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时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得到家人、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可以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然而,社会支持不足可能导致病人感到孤立和无助,进而加重其症状。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创伤事件的理解和解释方式。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创伤事件的解释会影响其对事件的情绪反应和适应能力。

例如,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男子汉”形象可能导致男性患者对创伤事件感到羞耻和难以接受,从而增加其PTSD的风险。

二、文化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文化观念:不同文化对创伤事件的观念和评价方式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影响个体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坚强”和“自力更生”的价值观可能导致个体对寻求帮助持消极态度,从而延迟或阻碍其康复过程。

文化认同:个体的文化认同对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和康复过程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个体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程度与其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因此,文化认同的强度可能会影响个体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接受和康复态度。

三、社会与文化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康复的启示加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帮助病人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因素。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宣传与教育,提高社会对病人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建立互助团体和提供心理辅导等社会支持资源也是重要的措施。

促进文化多样性: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和理解个体的文化背景和认同。

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应提供多元化的治疗方法,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的需求。

此外,社会应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减少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抑郁症在亚洲文化背景中的表现和干预策略

抑郁症在亚洲文化背景中的表现和干预策略

抑郁症在亚洲文化背景中的表现和干预策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在亚洲文化背景中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亚洲社会,长期以来的文化影响、家庭观念和社会压力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因此,对于亚洲地区的抑郁症患者,需要一种符合他们文化背景的干预策略来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一、亚洲文化背景中的抑郁症表现1. 社会压力:亚洲社会普遍存在较高的竞争压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工作和学业的压力大。

这些压力容易导致亚洲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

2. 社会尺度:亚洲社会普遍存在着强调集体主义、忍耐力和羞耻感的文化特征。

抑郁症患者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更容易隐藏自己的情绪,往往不愿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困扰和痛苦。

3. 家庭因素:亚洲文化中,亲子关系中的依赖性很高,家庭对于个体的期望值也很高。

当个体无法满足这些期望时,可能会感到失落、自责或无助,从而诱发或加重抑郁症。

二、亚洲文化背景中的抑郁症干预策略1. 情绪管理教育:针对文化背景中存在的压抑情绪表达的现象,应提供情绪管理教育,帮助患者学会正确的情绪调节和表达方式,如通过艺术疗法、写作或对话来释放压抑的情绪。

2. 心理咨询与治疗: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亚洲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识别和应对抑郁症所引起的问题。

3. 家庭支持与教育:关注家庭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提高家庭支持和理解患者的能力。

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治疗的过程,了解抑郁症的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知识,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4. 社区支持网络:建立抑郁症患者的社区支持网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提供信息与资源,鼓励患者间的互相支持,分享经验和心得,减轻抑郁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负担。

5. 融合中西医治疗:在抑郁症的干预中,亚洲文化背景中的干预策略可以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如中药、针灸、按摩等,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三、结语抑郁症在亚洲文化背景中的表现与西方有所不同。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与文化因素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与文化因素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与文化因素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心理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然而,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差异,文化因素对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目前抑郁症心理治疗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达到缓解症状和提升心理健康的目的。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CBT的应用可以略有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CBT通常侧重于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强调个体的自我探索和主动改变。

而在东方文化中,尊重和遵从权威、关注他人评价以及团体价值观的影响更加突出。

因此,在CBT治疗中,需根据不同文化的特点,适当调整治疗方式和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心理治疗的文化适应性心理治疗的文化适应性是指在心理治疗中考虑到患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更好地满足其需求和提高治疗效果。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疾病、症状和治疗方式的看法和态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治疗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影响。

在心理治疗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并尊重其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信任和共识,使治疗过程更具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家庭治疗在文化因素下的应用家庭治疗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中。

在许多文化中,家庭是个体生活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家庭的支持和关怀对于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在进行家庭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家庭成员的文化差异和角色分工。

有些文化中,孝道和家族荣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治疗过程要尊重和维护这些价值观,注重家族的参与和支持,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跨文化心理治疗的挑战与前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治疗的需求愈发凸显。

跨文化心理治疗旨在将心理治疗方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需求相结合,提供有效的治疗策略。

焦虑症和跨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对焦虑症的看法和治疗方法

焦虑症和跨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对焦虑症的看法和治疗方法

焦虑症和跨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对焦虑症的看法和治疗方法焦虑症和跨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对焦虑症的看法和治疗方法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量的人群。

然而,不同的文化对焦虑症的看法和治疗方法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探讨焦虑症与跨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文化对焦虑症的看法以及治疗方法的差异。

1. 跨文化因素对焦虑症的影响焦虑症的发展和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跨文化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同的文化对于焦虑症的认知和诊断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国家,焦虑症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疾病,需要通过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来解决。

而在一些东方国家,焦虑症往往被视为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压力相关。

这些文化差异会对焦虑症的理解和治疗产生重要的影响。

2. 不同文化对焦虑症的看法在西方国家,焦虑症往往被视为一种临床诊断的心理疾病。

人们普遍认为焦虑症与基因、神经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CBT)。

这种疾病观念和治疗方式在西方文化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

然而,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焦虑症的看法可能更多地与宗教、信仰和社会因素相关。

例如,在某些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焦虑症的症状可能被解释为受到邪恶灵魂或巫术的影响。

因此,治疗方法可能更侧重于宗教仪式和社群支持。

3. 不同文化的焦虑症治疗方法在西方国家,焦虑症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与此同时,认知行为疗法强调通过认知重建和行为干预来改善焦虑症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然而,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古老的传统或草药疗法。

例如,在中国和印度,中草药和针灸被广泛用于治疗焦虑症。

这些方法往往与文化和传统习俗紧密相关,被认为能够调整身体和精神的平衡,从而缓解焦虑症的症状。

4. 跨文化治疗的挑战与机遇跨文化治疗焦虑症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信仰冲突等。

心理咨询中的文化敏感性研究

心理咨询中的文化敏感性研究

心理咨询中的文化敏感性研究在当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咨询作为一种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然而,在心理咨询的实践过程中,文化敏感性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会对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心理咨询中的文化敏感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习俗、语言、社会规范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文化群体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认知方式和应对策略。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个人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家庭和社区的支持来解决问题,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个人可能更依赖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此外,不同文化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定义和理解也可能存在差异。

有些文化可能将某些心理症状视为正常的情绪反应,而另一些文化可能将其视为严重的疾病。

在心理咨询中,缺乏文化敏感性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首先,咨询师可能会因为对来访者的文化背景不了解而产生误解。

例如,如果咨询师不了解某些文化中对于个人空间和身体接触的禁忌,可能会在咨询过程中做出让来访者感到不舒服的举动。

其次,缺乏文化敏感性可能会影响咨询关系的建立。

如果咨询师不能尊重和理解来访者的文化价值观,来访者可能会感到不被接纳和信任,从而降低咨询的积极性和效果。

最后,不考虑文化因素的咨询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来访者。

某些在一种文化中被证明有效的咨询技术,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并不适用。

为了提高心理咨询中的文化敏感性,咨询师首先需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这包括学习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规范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了解不同文化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式。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化研究文献、参加文化培训课程、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等方式,咨询师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

其次,咨询师要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反思能力。

在咨询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偏见和局限性,并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精神疾病与心理社会风险因素的连结

精神疾病与心理社会风险因素的连结

精神疾病与心理社会风险因素的连结在当代社会中,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与心理社会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与心理社会风险因素之间的连结,揭示其相互作用的原因和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家庭环境是一个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恶劣的家庭环境却可能成为引发精神疾病的风险因素之一。

例如,家庭暴力、亲子冲突、家庭成员的精神疾病等问题,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社会压力对精神疾病的影响社会压力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长期承受高强度的社会压力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例如,工作压力、考试压力、经济压力等社会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发精神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

三、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个体的心理因素也是引发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负向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恐惧等,都可能成为患上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

另外,个体的人格特征如自卑、依赖等,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社会支持对精神疾病的影响社会支持是个体应对心理社会风险的重要资源。

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能够缓解个体的压力,减少精神疾病的风险。

例如,良好的家庭、朋友和社会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增强个体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精神疾病与心理社会风险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连结。

家庭环境、社会压力、心理因素和社会支持等都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为了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个体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改善相应环境和心理因素,提高社会支持,减少心理社会风险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实现健康和谐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取向。

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

具体说,依赖训练是出现于中国人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

而且代际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不希望代际间出现断裂,这造成了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

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的形成都与此有关。

中国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冲动的控制和对成就的追求,自我控制情绪与对挫折的适应是传统文化中要求的东西。

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孩子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之源。

家庭取向、孝、长者为尊是中国学生不得不做出适合家长需要的努力。

且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性也使不少人对此充满恐惧。

中国人所患的社交恐怖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传统文化中关系取向对个体的社交能力的过高要求。

传统文化下形成的认知因素控制点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以情景为中心的,其中个体的行为取决于情境中的人际关系。

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大多是外控倾向,这是造成心理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外控,我们总是以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生活。

大众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控制点理论也与归因理论有关。

有人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人际间活动人物间的关系和体现在传统的缘的观点。

缘的概念起源于佛教,它被用来对人际关系的结果加以解释,它暗示着命运、先决条件和外在的控制。

研究者发现人们用此概念来当作一种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力量,同时它又是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的一种描述。

缘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外在因素,它可以使人们将人际关系中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外界的控制,而这样一种归因又可以使人们对已有的结果不负责任,于是缘的概念就有着一种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它通过使人们不丢脸面而保护个体,同时也不使别人丢失身份,并通过减少个体的自责和他人的责难而有助于个体理智地面对失败。

研究者认为缘的概念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有助于精神健康的,但过度依赖它就会阻止个体主动的应付行为。

在现代,缘的概念已成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会因个体和社会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逐渐学会内在的控制。

但是缘仍是我们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解释,尤其是异性的关系。

缘一个给人诸多浪漫想法的字,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人们为相识、相交、分离找到了一个无论何时什么情况下都合理的开脱理由。

一切都是命运仍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语。

也许这种现象较之以前已有了改变,但人类的进化是缓慢的,至少在现在它仍是人们生活中防御的底线。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心理疾病的表现
(1)躯体化
躯体化指一个人的某种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患者本身并不知道有此机制,坚持认为自己身体不适,且否认自己有任何的心理或情绪症状。

也就是中国人倾向于以躯体不适的方式去申述自己的情绪问题。

(2)神经衰弱
美国精神病学会1980年已取消了神经衰弱这一称谓,认为其属于抑郁症。

但中国医学界仍保留使用是因为中国人更敏感于躯体症状而不是心理症状,并作为脑力劳动过度的代名词。

高中生有很多人自视为神经衰弱,且都认为是用脑过度的原因。

如果中国实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标准,相信不会再有如此多的中国人自视为神经衰弱。

也许是这个原因,中国门诊多为神经衰弱,而抑郁症、强迫症较少。

(3)对多动症的难以忍受
中国文化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特别强调适度和克制性,反映在儿童身上,就是成人对儿童的好动与不安的难以接受。

现代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与孩子一起玩耍,因此孩子
见到父母就表现得特别的活跃,这就使得一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是不是多动症。

传统文化影响下心理疾病的原因及求助方式
传统文化影响下心理疾病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往由于生存条件差,形成了重体轻心的思想,至今仍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2)在我国的传统世俗观念中,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导致中国人对心里困挠也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心理咨询是很不光彩的。

(3)我国文化强调群体取向,忽视个人价值。

与此相关的,个人的隐私也往往不被尊重。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往往有更强的防御心理,不愿轻易向别人吐露自己的秘密。

于是,也就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4)人际关系按亲疏程度可分为: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及生人关系。

中国人特别强调内外有别,亲疏分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与自己人的关系大不同于与外人的关系。

在这种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习惯向外人或陌生人坦露心扉,而是信任关系较近的。

此外,对心理咨询的有用性的质疑也阻碍了人们求助心理咨询的行动。

当人们出现心理疾病时,通常是求助于家人与朋友,即使非常严重时也多是看普通医生而不是去找精神病院的医生。

此外研究台湾人应对心理疾病的情况,发现以下应对策略:(1)依靠自我的策略,包括正视困难,找出解决方法或忍耐坚持等。

(2)求助于社会支持,特别是私人关系的支持。

(3)祈求超自然的力量。

(4)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被动的道家的思想有关,即强调无为,顺其自然。

调查发现采取哪一种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但社会阶层比较高的的和年轻的多采取主动的自我依靠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