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
行为经济学理论综述
行为经济学理论综述■韦婷婷摘要:行为经济学通过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增加了经济学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
文章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方法,并阐述了预期理论、启发式认知偏向和心理账户等研究内容。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心理;决策一、行为经济学溯源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复杂的、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投资、储蓄、价格变化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组合。
标准经济学理论假定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私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即认为所有非理性的行为皆不存在。
行为经济学却认为人的行为所追求的远不仅限于此,他们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行为经济学第一阶段的发展主要关注于指出传统经济学假设的不足。
而正在进行中的行为经济学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假设的挑战,还进一步运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将修正后的假设融入经济模型。
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主要是“行为决策” 领域的研究引入传统经济学分析框架,“行为决策”的研究对象一般分为“判断”和“选择”两大类。
“判断”在行为学研究中的含义是,人们在估计某一事物发生概率的时候整个决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行为学研究中“选择”的含义是,人们在面对多个可选事物的情况下,是如何做挑选的。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一般分为四步:识别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运用的假设、模型;识别反常规现象;改造原有模型,使之普适性更强;检验新的行为经济模型。
寻找该模型的新推论,并论证其对谬与否。
三、行为经济学基本内容第一,预期理论。
该理论对传统的风险决策理论做出了修正,证明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许多都系统地偏离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偏离期望效用理论。
“预期理论”有三个基本理论观点:面临“获得”,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面临“损失”,人们倾向于“追求风险”;获得和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
人们常常对结果偏离某一非固定偏好水平(如现状)的方式,而不是对用绝对项衡量的结果更加敏感。
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资源分配及其利用的学科,而行为经济学理论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关注人的决策和行为模式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试图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其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
一、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人的思维和行为普遍存在局限性,并且人们在决策时常常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同,行为经济学更注重于描述、解释和预测人们的实际行为,从而更准确地描述现实经济世界。
1. 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将收入和支出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根据账户的不同来制定决策。
例如,人们可能会更愿意花费由意外奖金得到的“额外”收入,而不会把它与已有的储蓄账户联系起来。
这种心理账户的划分会对人们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2.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指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模仿和跟随他人的决策。
这种行为模式在金融市场中尤为明显,当某个资产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或下跌时,更多的投资者会跟随其决策,进而推动价格继续上涨或下跌。
3.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指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度。
例如,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回避可能的损失,而不是追求可能的收益。
这一心理现象对经济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在投资和风险管理中。
二、行为经济学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不仅适用于研究人们的日常决策行为,也适用于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和制定政策。
以下是行为经济学在实际经济中的一些应用例子:1. 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
通过研究人们的非理性决策和行为模式,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股票市场的波动、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态度以及择时交易等现象。
这对于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和制定投资策略有着重要启示。
2. 行为公共政策行为经济学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研究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来引导人们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行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在经济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偏差。
不同于传统经济学所假设的理性人假说,行为经济学尝试解释人们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的非理性行为。
这一新兴领域的出现不仅颠覆了我们对经济决策过程的理解,还引发了对经济理论的哲学反思。
本文将探讨行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重点分析理性、选择、偏好以及社会影响等核心概念。
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人的假设在传统经济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一个重要支柱。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具备完全的信息,并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做出最优选择。
然而,这一假设在现实世界中显得过于理想化。
人类不仅面临复杂的信息环境,还受到情绪、习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理性人的模型并不能真实反映人类的决策过程。
非理性的影响行为经济学提出,人类的决策经常受到认知偏差、情感、社会规范等因素的驱动。
例如,人们常常表现出“损失厌恶”,即对潜在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对相同程度收益的认知。
此外,实验研究发现,个体在面临不确定性时倾向于依赖简化规则或“启发式”思维,而非逻辑推理。
这种现象表明,非理性在经济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选择理论预期效用理论选择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认为,个体在选择时会基于各选项可能产生的结果及其概率来评估效用。
然而,人们在实际选择过程中并不总是遵循这一规范。
例如,心理账户理论表明,人们倾向于将钱划分为不同账户,而不考虑整体财富状况,这可能导致非最优选择。
原始效用与相对效用行为经济学强调原始效用(绝对价值)和相对效用(相对价值)之间的差异。
个体在做出选择时,更加关注的是选择后所获得的相对收益。
例如,当面对一个免费的产品与支付少量金额购买另一款产品时,人们往往会因为免费的吸引而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相对比较使得绝对收益的判断出现偏差,这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发现之一。
偏好与信念变化偏好行为经济学中的偏好观念与传统经济学有所不同。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什么是行为经济学相信大家对经济学这个词并不陌生,但你是否听说过行为经济学呢?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的学科。
与传统经济学关注人们理性决策不同,行为经济学更关注人类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特别是情感和心理偏差。
它将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融合在一起,从实证角度探讨人类的真实行为,并且对政策制定和市场运作产生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偏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心理偏差。
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并不是基于完全理性的思考,而是受到主观感受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们往往对损失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同等价值的收益的敏感程度,这种心理偏差被称为“损失厌恶”。
人们也普遍存在着“即时享乐”的倾向,更倾向于即时获得小额奖励,而不愿意等待更大的回报。
这些心理偏差使得个体在经济决策中表现出非理性行为。
选择框架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选择框架。
选择框架是指在做决策时,个体所置身于的环境和背景。
选择框架会对个体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选择会受到选择框架的塑造,即不同的表述方式能够引导人们不同的选择。
例如,当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提出时,人们的决策结果也会不同。
这种现象被称为“表述效应”,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市场失灵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是高效且自我调节的,但行为经济学将市场看作是存在失灵的可能。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完全有效。
例如,人们的主观价值观念可能导致市场无法形成有效的价格,从而引发供需失衡。
人们的选择偏好也可能导致市场出现奇特的结果,进而影响市场的运作。
因此,行为经济学呼吁政策制定者在市场机制中考虑个体的非理性行为,从而更好地引导市场的运作。
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通过研究个体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揭示了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失灵的现象。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心理偏差、选择框架和市场失灵。
行为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行为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第一章:引言行为经济学是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人们在做经济决策时的心理行为,旨在解释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决策或行为。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们的决策行为,并且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营销策略。
本文将从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分别进行介绍和探讨。
第二章: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2.1 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区别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假设,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决策并非完全理性。
效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在选择时会比较各种选择的效用,然后选择效用最大的那个选项。
2.2 选择代价理论选择代价理论是指,在做选择时,人们除了比较效用之外,还需要考虑选择的代价(成本)。
选择代价理论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在做选择时偏向于选择听起来或表面上最优的选项,同时容易被选择的代价所干扰。
2.3 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是指人们会将金钱按照不同的账户进行划分,并对不同账户中的金钱有不同的态度。
例如,人们可能把一笔钱分成旅游账户,子女教育账户等,而对不同账户中的钱的使用会有不同的态度,即不同的消费预算。
第三章:行为经济学的应用研究3.1 决策和风险行为经济学在决策和风险方面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它研究人类在决策时的心理影响,分析决策过程中的偏差和规律,并帮助人们制定更好的决策策略。
3.2 社会诱因社会诱因是指人们在决策中会受到社会环境和状况的影响。
例如,人们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会有不同的消费意愿和行为。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营销策略中加入社会诱因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消费水平。
3.3 行为经济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行为经济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经济学家们发现人类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往往是情感性的而非理性的,甚至具有羊群效应。
在此背景下,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决策指导。
行为经济学学科综述
行为经济学学科综述引言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对人们的决策和行为进行研究。
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使得经济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并且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研究领域进行综述。
起源和发展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经济学家们开始思考传统经济理论对人们行为的理性假设是否合理。
他们发现人们的决策往往远非理性,并且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一观点在对决策科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支持下逐渐形成,并成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
自从行为经济学的理念提出以来,它经历了快速发展。
很多领域的学科、研究机构和大学都加入了这个新兴学科的研究中。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研究领域行为经济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决策行为:行为经济学关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和决策结果。
它研究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行为,包括风险决策、时间折现等。
2.选择行为: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在不同选择环境下的行为,探究选择的动机和策略。
这包括例如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企业的投资决策等。
3.合作行为: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在合作行为中的行为特征和合作结果。
它研究人们在面对团队合作、公共物品的消费等情境下的行为,以及社会规范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4.行为扭曲: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在决策中存在的直觉偏差和错误认知。
它探究人们对于风险和概率的错误判断,以及个体对信息的处理方式等。
5.政策影响:行为经济学研究政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它考察不同政策措施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以此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建议。
方法和工具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借鉴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和工具:•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设计实验来模拟人们的决策情境,并观察和分析人们的行为和决策结果。
•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行为经济学的常用工具之一。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实施普及学科馆员制度,增强文献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益2023年,学科馆员制度已经成为图书馆领域的基础。
通过普及学科馆员制度,文献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学科馆员不仅是图书馆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更成为了知识服务的推动者和创新者。
本文将从普及学科馆员制度的背景、学科馆员的定位和作用、普及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步骤和普及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普及学科馆员制度的背景图书馆作为服务性机构,一直承担着知识传递和信息服务的重要职责。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但是,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应该采取新的服务模式,提供更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就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
二、学科馆员的定位和作用学科馆员是具有高级学科背景和丰富文献信息服务经验的专业人员。
他们承担着指导读者获取、甄选和理解学科信息的责任。
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包括:一是协助读者解决文献信息问题,答疑解惑;二是为读者提供专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包括文献检索、资料传递、馆藏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中重要的一员,他们不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还是图书馆服务的提供者。
他们通过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服务经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读者获得更加精准、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
三、普及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步骤普及学科馆员制度需要以下具体步骤:1.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目标和方向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和价值,为学科馆员的培养、选拔、任用、管理和考核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2. 建立学科馆员的培训机制通过开展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科馆员的专业化水平。
这需要完善图书馆、学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合作的培训体系。
3. 提供丰富的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提供基础学科信息、专业资源、科技前沿资讯等丰富的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为学科馆员提供充分的支持,帮助他们掌握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信息资源的情况、了解最新的科技研究方向等。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决策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一系列关于人类决策行为的原则和假设。
本文将介绍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经济决策行为。
心理学基础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对于理解人类经济决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做决策时倾向于回避风险,即宁愿选择可预测的稳定收益而不愿冒险追求高收益。
这一心理现象被称为“风险规避”,在行为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们对风险的态度。
信息不完全性行为经济学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信息不完全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而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并不适用于这种情况。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面对信息不完全时,会利用他们拥有的有限信息进行决策,而不是全盘接受或寻求更多信息。
这种决策方式被称为“有限理性”。
选择极化与行为压力行为经济学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选择极化与行为压力。
选择极化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做出的决策往往更加极端化。
例如,在购物中,人们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购买决策,导致一些商品销售火爆而另一些商品销量疲软。
行为压力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广告、促销活动等。
这些因素会促使人们做出与他们真正意愿不符的决策,从而影响他们的经济行为。
社会规范与互惠原则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社会规范与互惠原则。
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准则和期望。
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受到这些规范的影响。
例如,人们往往会出于道德义务而支付合理的价格,而不是追求最低价格。
互惠原则是指人们在交换关系中倾向于互相回报。
这种原则在经济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偏见与情绪影响行为经济学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偏见与情绪影响。
人类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往往受到多种认知偏差和情绪的影响。
例如,人们往往会过度自信地评估自己的决策能力,导致决策出现偏差。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行为经济学简介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们在做经济决策时,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与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是理性人不同,行为经济学更注重个体在面对选择时的非理性行为,以及这些非理性行为对市场和经济产生的影响。
二、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行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人们在收集、处理信息时出现的系统性错误,导致他们偏离了理性决策。
举个例子,过度自信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即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做出风险较大的决策。
三、效用函数在传统经济学中,效用函数通常被视为个体对不同选择偏好程度的度量。
但在行为经济学中,人们的效用函数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情绪、社会压力等。
这也说明了在实际决策中,效用函数并不总是呈线性增长或下降。
四、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将资金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来管理自己的财务。
这些账户可以是时间账户、金钱账户等,而人们在每个账户上的决策往往独立进行,并受到账户之间转移成本的影响。
五、选择极度依赖于环境行为经济学强调个体在做决策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可以引导人们做出不同选择。
比如,在超市设置零食摊位时,如果将零食摆放在显眼位置,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六、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指出人们对风险和利益的态度并不相同。
一般来说,在获得利益时,人们更趋向于规避风险;而在遭受损失时,则更愿意冒险。
这种非对称性会影响他们的决策过程。
八、群体行为群体行为也是行为经济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群体行为指的是群体内成员在做决策时相互影响、相互博弈的过程。
通过研究群体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波动、社会舆论形成等现象。
九、实证研究随着对行为经济学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被开展出来。
这些实证研究通过对实际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许多行为经济学中提到的理论,并为制定政策和实践提供了依据。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决策的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解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心理学的认知偏差理论、行为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决策模型。
一、心理学的认知偏差理论心理学的认知偏差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
其中最为典型的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即时满足偏好、锚定效应等。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过于自信,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概率。
这种认知偏差在投资决策中尤为突出,导致人们对风险的评估不准确,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价值的收益的敏感程度。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更加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
这对于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往往会导致他们过于保守,错失了一些投资机会。
即时满足偏好是指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满足,而不是长期的利益。
这种认知偏差在消费决策中尤为突出,导致人们往往会过度消费,而忽视了长期的财务规划。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一些无关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例如,当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会受到商品的定价信息的影响,从而对商品的价值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行为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其中最为著名的实证研究包括:肯尼斯·阿罗和理查德·塞勒的“前景理论”、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心理账户理论”以及丹尼尔·卡尼曼的“系统1和系统2思维”。
前景理论是肯尼斯·阿罗和理查德·塞勒提出的一种解释人们决策行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更加关注收益和损失的相对变化,而不是绝对数值。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引言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旨在研究个体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偏好和决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传统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本文将就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展开探讨,探究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
二、心理学基础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心理学相关理论。
心理学通过对个体心理过程的研究,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比如,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了人们在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启发了行为经济学对决策中认知偏差的研究。
三、预算约束和有限理性在行为经济学中,预算约束和有限理性是至关重要的概念。
预算约束理论指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受到收入、价格等因素的制约,这影响了他们的消费选择。
有限理性理论则认为,人类决策存在局限性,个体在面对信息过载和认知限制时,往往做出带有偏差的选择。
四、心理账户理论和前景理论心理账户理论和前景理论也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心理账户理论指出,个体会将金钱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并对每个账户中的资金有着不同的感知和处理方式。
前景理论则关注人们在决策中对收益和损失的态度,强调个体在损失和收益之间的风险偏好差异。
五、奖励和惩罚机制行为经济学理论认为,奖励和惩罚机制对个体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奖励可以激励个体采取某种行为,而惩罚则可以阻止个体做出不良决策。
通过设计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可以引导个体朝着更理性的决策方向发展。
结语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个体经济决策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经济学理论将继续发展,为经济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带来更多启发和突破。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的探讨,希望能为读者对该领域的理解提供一定帮助。
字数:1544感谢阅读!。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与应用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与应用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和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解释为什么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常常偏离理性行为,并提供改进决策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介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案例。
一、理论基础1. 有限理性: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在决策中是理性的,但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信息不完全、认知有限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有限理性的行为。
2. 锚定效应:人们在决策中常常受到先前信息的影响,将其作为参考点,而忽视其他信息的重要性。
3. 损失厌恶: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程度远大于对同等金额收益的喜好程度,这导致了风险规避的行为。
4. 社会偏好: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规范、群体行为等。
二、应用案例1. 选择框架的设计: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设计选择框架来引导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例如,在医疗保险领域,可以通过默认选项的设置来增加人们购买附加保险的比例。
2. 行为改善措施: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
例如,通过设定目标和奖励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个人财务和健康。
3. 营销策略优化: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帮助企业优化其营销策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
例如,通过设置限时促销和购物奖励计划,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 公共政策制定: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可以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例如,在环保政策中,可以通过设定环保行为的奖励机制来激励人们采取更环保的行动。
三、结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为我们深入理解人们的决策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了解人们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偏好,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决策环境,优化个人和社会的福利。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应用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应用。
行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关注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学科。
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决策过程,揭示了经济决策中的种种非理性因素。
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为经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哲学上的思考。
一、实证与规范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常继承了实证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注重基于实证数据的分析和验证。
然而,行为经济学也引导我们思考关于规范经济学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关注经济过程中应当如何运作,以及人们如何应对各种经济挑战和决策。
行为经济学提醒我们,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人们非理性行为和认知偏差,避免只局限于理性人的假设。
二、经济人假设的批判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模型中的核心假设,即人们在经济决策中会以理性和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行为经济学对此假设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更为全面的人性观察。
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常常受到情感、社会压力、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这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模型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一观点的提出,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并探索人们经济行为背后的动机。
三、决策理论的拓展行为经济学对决策理论进行了重要的拓展。
传统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时能够完全理性地评估各种选择,并做出最优决策。
然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发现,人们在面临决策时往往出现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导致无法做出最佳选择。
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些偏差,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模型,如风险决策模型、时间偏好模型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们的决策行为。
四、伦理学的思考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不仅涉及决策的效率和理性性,还引发了我们对经济行为的伦理学思考。
行为经济学揭示了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种种不理性行为,这可能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一定的伦理挑战。
因此,行为经济学不仅帮助我们识别人们的非理性行为,还迫使我们思考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伦理引导来引导人们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
行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它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试图解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行为。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其哲学基础,本文将探讨行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包括实证主义、认知有限性、心理学理论等方面。
实证主义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
实证主义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才能获取真实可靠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家通过对人们实际行为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存在的种种偏差和非理性行为。
例如,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时存在的风险规避和风险寻求倾向,这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假设不同。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能够深入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规律。
认知有限性是行为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认知有限性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的限制。
行为经济学家通过研究人们的信息加工方式和决策模式,揭示了认知有限性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例如,人们在面对复杂信息时往往会采用启发式和简化策略来做决策,这导致了一些常见的决策偏差,如确认偏误和代表性启发等。
认知有限性理论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深刻的认知基础,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经济行为中的种种现象。
心理学理论也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
行为经济学借鉴了心理学领域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如条件反射理论、情绪理论和动机理论等,用以解释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例如,行为经济学家通过对人们的情绪反应和动机驱动进行研究,发现情绪和动机对人们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人们在面对风险决策时往往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的变化会导致人们的选择发生偏差。
心理学理论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深刻的心理基础,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类经济行为中的种种现象。
综上所述,实证主义、认知有限性和心理学理论构成了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哲学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领域,重点研究人的行为如何影响经济决策。
与传统经济学模型中假设人类是完全理性的不同,行为经济学关注实际人类的认知偏差、情感反应和社会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这种研究对于理解市场动态、政策制定以及个人金融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传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区别传统经济学基于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充分考虑所有可用的信息,并选择最优解。
然而,许多实证研究发现,人在实际决策中往往受限于认知能力和情绪影响,展示出非理性行为。
这一发现促使学者们开发出行为经济学,通过整合心理学成果,更加贴近真实的人类行为。
1.1 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个体是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具备完备的信息搜索能力,能够处理复杂的数学计算。
在这种假设下,消费者会在预算约束条件下选择能够最大化效用的商品组合。
投资者也会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做出最有利可图的投资。
因此,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是有效的,通过价格机制,可以合理配置资源。
1.2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视角行为经济学则对这一假设进行了反思和挑战。
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和案例,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例如,情绪波动、社会规范、时间不一致性等。
因此,行为经济学侧重于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与经济决策之间的联系。
2. 行为经济学的重要理论2.1 前景理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由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于1979年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个体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如何评估潜在损失和收益。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通常高于对收益的敏感度,即“损失厌恶”。
这意味着,失去100元带来的痛苦远大于获得100元带来的快乐。
前景理论通过以下几个关键点描述了人们决策时的不理性:价值函数:个体评价结果时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S型曲线。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行为经济学,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复杂。
行为经济学可以说是经济学领域里的一股清流,它研究的对象并不是那些假设人们都是理性决策者的经济学模型,而是考虑到人们在做决策时的认知局限、情绪因素和社会影响。
那么,行为经济学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有趣的知识领域的面纱。
理性选择vs. 有限理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在面临决策时会做出最理性的选择,以最大化自身效用为目标。
但实际上,人们并非总是表现出这种理性,他们可能受到情绪、社会压力、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做出看似不理性的决策。
行为经济学正是基于此观点,提出了“有限理性”这一概念,即人们在决策时的理性是有限的。
边际效用递减和心理账户在行为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每多消费一单位货物所带来的满足度递减。
举个例子,对于一个饱食的人来说,第一块蛋糕的满足感可能很高,但吃第二块时就没有那么大了,随着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会愈发显现。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心理账户理论,它指的是人们在管理自己的金钱时,会根据不同的账户设立不同的预算和规则。
比如,有些人会把工资用于家庭开支,把奖金用于旅行,这种对待资金的不同区分方式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消费决策。
锚定效应和选择支持行为经济学还研究了很多有趣的心理现象,比如锚定效应和选择支持。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决策时过度依赖某个参照物,即“锚”,而忽视了其他相关信息。
比如,在购物时看到原价很高的商品打折后觉得很划算,但实际上这个“锚”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选择支持则是指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已有看法相符的选项,而不是完全客观地评估所有选项。
这种心理现象常常导致人们陷入思维惯性,难以做出理性的决策。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们实际决策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的。
通过揭示人类决策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行为经济学为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作者:李树一、行为经济学及其形成动因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与20世纪80年代初走红的理性预期学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大量采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的方法,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行为经济学认为,主流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呆滞的假设基础上,即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
其实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引的成分。
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利他主义、社会意识、公正追求等品质和观念也是广泛存在的,否则无法解释当代志愿者、环保运动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许多超额奉献和献身精神,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
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经济活动因此也不是那么“理性”的。
例如,股票市场并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投资者的情绪作出反应,而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势、环境影响往往导致并不理性的错误。
行为经济学家们认为,事实上,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把复杂的心理学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
斯密曾运用这种方法分析“经济人”的行为,但却简单地把个人的经济行为理解为赚钱或谋利。
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只需调整税收和财政政策,就可以稳定经济、结束衰退,但却制造出一个新的名词:滞涨(stagflation)。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货币主义者的断言,还是理性预期学派,或是后凯恩斯主义都有一套时髦的理论,但现实的试验结果也未能如愿以偿。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及其应用
·10·
了现实当事人决策普遍存在的 “框架”问题,即决 策者在决策时,首先在和决策有关的行动、状态和 结果中构造出一个 “代表性”期望,比如,一个人 长得方面大耳,这是好人的代表性特征,当事人就 仅根据这一特征决定和其交往;反之,若一个人长 得尖嘴猴腮,多半不会与其交往。构造具体事件的 表征就是启发式的编辑过程,通过该过程当事人做 出了理性决策。②当事人对编辑后的期望进行评 价,并进行选择。这种评价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 概率加权计算,行为决策模型要求当事人首先对不 确定性 (客观概率)本身做出估算,然后把估算结 果 (即决策权重)分配给相应的损益结果,并且损 益结果是相对于参考点的值,而不是绝对的财富水 平。
经济学在跨期决策时所依赖的折现效用模型也缺乏
科学基础。
折现效用模型可通过萨缪尔森1937年发展的效
用函数表现出来。
T- t
Σ Ut(ct,...,cT)= k
=
D(k)u(ct+k)
0
,其中D(k)={
1 1+ρ
}k
在 折 现 效 用 理 论 中 , 决 策 者 对 消 费 束 (ct,...,cT) 的跨期偏好可以用上述折现效用函数来表达,决策
·8·
仅是计算和比较预期效用函数的期望值而已。一个 标准的预期效用函数表达式为
n
Σ u(g)= piu(ai) i=1
其中g是一个赌局,表示当事人决策所面临的 不确定性;pi表示赋予每一结果ai的概率。如果一 个理性经济人的偏好是由这个预期效用函数定义 的,那么该当事人就是一个预期效用最大化者。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何 大 安(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5)摘要:行为经济学可谓是继新制度经济学之后进一步将经济理论分析由讲台推向现实蹬一个经济学流派。
2001、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2001年美国Clark 奖均授予行为经济学家的这一事实,反映了主流经济学对行为分析方法的认可。
本文拟结合主流经济学的分析难题对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架构作出解析,在对预期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评述该学派之于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
鉴于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本文的分析会在一定范围内涉及到实验经济学;但本文的重点是介绍行为经济学,只是在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作出评论的某些场合阐述一点个人见解。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不确定性;偏差;非理性决策;实验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4)12-0004-07收稿日期:2004-10-26作者简介:何大安(1957-),男,安徽安庆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①理性假设分为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传统经济学以完全理性假设为分析前提,新制度经济学则是以有限理性为分析前提。
就人的抉择行为研究而论,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分析是不考虑非理性抉择的,而行为经济学则主要是以不确定条件下的非理性抉择作为研究对象的。
一、引言在经济学说史上,自从出现了“瓦尔拉斯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明显存在着一条力图证明“经济系统在何种状态下达到均衡以及人的决策在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实现最优”的主线。
围绕这一主线,经济学家们曾通过各种假设和实验以说明经济系统在某些条件配置下的供求均衡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均衡价格的存在。
客观地说,近两百年来经济学说的发展大体上是围绕这一主线进行的。
现代经济学在重视逻辑和数学推理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不确定因素的研究。
19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 )曾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从个体的一系列十分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的假设出发,创立了著名的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何 大 安(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5)摘要:行为经济学可谓是继新制度经济学之后进一步将经济理论分析由讲台推向现实蹬一个经济学流派。
2001、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2001年美国Clark 奖均授予行为经济学家的这一事实,反映了主流经济学对行为分析方法的认可。
本文拟结合主流经济学的分析难题对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架构作出解析,在对预期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评述该学派之于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
鉴于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本文的分析会在一定范围内涉及到实验经济学;但本文的重点是介绍行为经济学,只是在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作出评论的某些场合阐述一点个人见解。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不确定性;偏差;非理性决策;实验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4)12-0004-07收稿日期:2004-10-26作者简介:何大安(1957-),男,安徽安庆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①理性假设分为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传统经济学以完全理性假设为分析前提,新制度经济学则是以有限理性为分析前提。
就人的抉择行为研究而论,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分析是不考虑非理性抉择的,而行为经济学则主要是以不确定条件下的非理性抉择作为研究对象的。
一、引言在经济学说史上,自从出现了“瓦尔拉斯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明显存在着一条力图证明“经济系统在何种状态下达到均衡以及人的决策在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实现最优”的主线。
围绕这一主线,经济学家们曾通过各种假设和实验以说明经济系统在某些条件配置下的供求均衡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均衡价格的存在。
客观地说,近两百年来经济学说的发展大体上是围绕这一主线进行的。
现代经济学在重视逻辑和数学推理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不确定因素的研究。
19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 )曾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从个体的一系列十分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的假设出发,创立了著名的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嗣后,阿罗和德布鲁(Arrow and Debr eu )将这一理论纳入瓦尔拉斯均衡的分析框架,进而对不确定决策提出了可供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分析范式。
于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被构筑于较严密的公理体系之上,经济学家越来越偏好于运用先进的数学工具来建立经济学模型,并由此展开对包括宏观、金融、计量乃至于对政治、法律、家庭、婚姻、犯罪等问题的研究。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Gary S .Becker )就曾将经济分析拓宽到广泛的社会政治生活层面,使经济学成为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显学”。
但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是以理性假设为前提的①,以理性假设建构的期望效用理论不能全面而 第12期总第158期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No .12Vol .158 2004年12月BUSINESS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Dec .2004 有效解释人类的行为,尤其是不能解释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行为。
按照期望效用理论,人类的决策行为存在着内在偏好的有序性和一致性,行为本身始终贯穿着效用最大化原则。
对此,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提出了很多非难。
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成果引入了经济学分析,对不确定条件下的风险决策展开了研究;实验经济学则采用“取景”模拟的方法以搜集数据并利用计量分析工具来进行研究。
随着理论分析开始关注人类行为本身的研究,修补经典经济学理论关于理性、效用函数、市场结构、技术和信息等的理论思维倾向便逐步明朗起来。
不过,行为经济学并不是否定理性行为,而是要说明人类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的存在。
在他们看来,经济学世界不应该由理性决策分析独占,而应该由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共同构成;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每个人在面对复杂情景和问题时都会采取捷径或应用部分信息来进行决策,人的决策是一个结构化和连续性的过程,因而决策的非理性是一正常性存在。
对于期望效用理论所阐述的经验规则,行为经济学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社会学、心理学实验对这些经验规则原理加以识别,认为以这些经验规则为主要特征的直观推断会产生严重的系统性偏差,据此,行为经济学提出了旨在纠正这种偏差和论证非理性决策存在的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
准确地说,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架构是建立在批评传统经济学依据经验规则进行直观推断的偏差之上的。
针对这种偏差的剖析,行为经济学构筑了自己的理论分析基础,并采取了将经济学理论运用于动物行为实验的方法,从而证明人类非理性决策的存在。
本文将围绕这种偏差分析,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方法和贡献作出评述。
二、基础:建立在认知心理学之上的偏差分析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完全理性和自利性是两个基本假设,这两个假设的合乎逻辑的推论,是人们会合理利用掌握的信息来预估将来行为所产生结果的各种可能性(偏好的内在有序和一致),然后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
但在现实中,人的实际经济行为与这些假设是不符的,因为,当人在复杂环境和不确定因素影响下进行决策时,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不太会对自己的决策进行理性计算,也没有时间去考虑各种行为结果的概率问题。
这就是行为经济学关于期望效用理论的经验规则与现实决策之偏差的解说。
我们之所以认为行为经济学的预期理论是建立在对传统经济学批评的偏差分析之上,是因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与已故的阿莫斯·特维斯基合作发表的著名论文“预期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思想①。
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把心理学引入了经济学分析,将行为主义意义上的功利原则重新引入经济理论分析,使行为经济学重现了“自然人快乐”的基本假设②。
显然,问题分析的基本假设发生了变化,分析结论便会随之发生变化。
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活动的范围;另一方面,它并非简单意指人对快乐和痛苦的经验感受,而是蕴涵着人从功利原则出发对随机性事件之决策取舍的宽泛哲学含义。
正是由于放宽了分析范围并给予功利原则以宽泛的含义,行为经济学才有可能以此立论来批评传统经济学将功利最大化等同于效用最大化,才有可能将功利原则运用于行为主义的经济学分析,从而揭示出人的行为活动中的非理性决策。
为了否定传统经济学所谓人之行为决策存在着内在有序偏好和一致性的经验规则,卡尼曼和特维斯基通过认知心理学实验认为,人们通常会根据事件A 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来预估事件B ,从而产生相似性(representativeness )偏差;人受记忆能力或知识水平的制约,并不能对所有必须考虑的信息都能作出正确的评估,他们通常只能利用自己熟悉或能够想象到的信息来进行直觉推断,这种只利用部分信息进行决策将会产生信息的可利用性(availability )偏差;人们对特定对象预估进而决策时,倾向于选择一个起始点或参考点,但由于复5第12期何大安: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 ①②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出版以前,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假设都是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基础的,前者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理性,后者的基本假设是自然人快乐;但到了马歇尔之后,由于快乐被转义为可测量的效用,于是,行为主义意义上的快乐便被逐出经济学师门;经济学所说的功利最大化是指效用最大化,心理学所说的功利最大化则通常是指行为主义意义上的快乐最大化。
Kahneman ,D .and A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decision under risk [J ].Econometrica ,47(2),1979.这篇论文影响甚大,可视为行为经济学的圣经。
杂事件在不同点上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如果人们对参考点的选择或调整不充分,便会在决策中对风险评估产生一种锚定(anc horing )效应偏差;同时,人的决策还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当自己的观点与群体的观点相佐时,他们往往会认为主流观点信息充分或预测正确,这种轻易放弃自己观点而追随主流的行为极易产生认识偏差。
对以上诸种偏差的理解很重要,它是预期理论解释人类行为存在非理性决策的理论基础。
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还会对以上偏差引致人的决策行为作出进一步的解读,以说明行为经济学如何通过这些偏差的研究来论证传统主流经济学完全理性假设下经验规则的决策与现实决策之间的偏差。
现代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给行为经济学解释人类心理活动在处理和加工信息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主体和环境并且会影响决策的研究结论,卡尼曼和特维斯基认为在不确定条件下,认识偏差的存在会致使人的判断或决策出现以偏概全、以小见大的情况,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人们通常只是重视以直观性现象为依据的条件概率,或者说是按小数法则而不是按大数法则来决定自己的决策,卡尼曼和特维斯基还对锚定效应、相似性偏差、从众行为效应等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论无一例外地证明人的决策都是在特定心理活动支配下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结果,而不是在传统经济理论的最优行为假设模式下进行决策的。
不仅如此,行为经济学进一步认为人的决策有着直觉偏差的同时,还伴随着以确定性效应和分离性效应为主要内容的依附性偏差(dependence biases )。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对确定性效应的解释是借助于对边沁的功利概念来解析的,他们把边沁意义上的功利概念称为体验性功利,将现代意义上的功利概念解说为决策功利;为了明确显示出与传统经济学用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量化功利方法的不同,他们把功利区分为当下的功利(Moment -utility )和记忆中的功利(remember utility )之两种形式;认为人的行为及其决策依赖于对过去行为结果的确定性回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面临风险进行决策时,这种确定性效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联系具体的经济行为,他们认为,人在面对有可能出现盈利的前景时,过去同这种盈利相类似的记忆就引发了确定性效应,于是人会产生风险规避的行为偏好,而在面临有可能出现亏损的前景时,却有可能使人产生偏好风险的决策。
另则,就不同的选择前景而言,人们的分析评估会经常剔除掉不同前景中的相同因子,并且剔除方法不确定,因而人的偏好和决策就会产生不确定性的分离效应。
分离效应会同确定性效应一起构成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评估和决策的依附性偏差框架。
行为经济学关于人对未来事件的评估和决策的偏差分析,是通过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实验展开的,这一点与实验经济学是雷同的。
实验经济学同样否定传统经济学的完全理性的行为经济人假设,而以一些行为的实证命题作为理论和实践探讨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