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
(第十七周)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
《内能》说课课件
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 引导学生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 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
1.内能
定义、单位 普遍性(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与温度的关系
2.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热传递 做功
五、教学过程
(四)、作 业
1. P1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 2. 同步练习基础达标部分。
五、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认识内能 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3.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 ①发生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②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单位:焦耳(J)。 2.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②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 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2内能说课稿
3.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解题过程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评价与反馈:开展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前备课,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知识点全面、系统。
2.在书写过程中,注重条理性和层次感,突出重点和难点。
3.及时调整板书,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教学进度,适时补充或修改。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内能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内能与热量、能量的关系。
2.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影响实验效果和观察结果。
3.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内能实验器材(如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能的变化。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内能实验,如酒精灯加热实验、热胀冷缩实验等,观察内能变化。
2.问题讨论:设置一些与内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生活实例分析:提供一些生活中涉及内能转化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2.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效果。
《内能》说课稿
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下面我从教学过程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意图。
本节课教学过程共分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请欣赏一段视频...。
学生的情趣被迅速调动起来,提出“烟花弹腾空而起的机械能来自哪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内能》。
环节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一、构建内能的概念内能概念的构建,我的设计是学生自主学习。
理由有3:①内能概念比较抽象。
②学生抽象能力还不足,但模仿能力强。
③学生已有宏观能量——机械能、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基础。
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分析:“图中物体各具有哪种形式的机械能?为什么?”,“这一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分子有没有能量呢?”学生自主总结,类比机械能建立内能的慨念.....。
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与方法是并行的,(见多媒体)...强调像这样......,叫类比法。
以内能概念的构建为例,给与学生科学方法——“类比法”的显性化教育。
紧接着对上述情景加以拓展和延伸。
提出这些问题...(多媒体)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得出.....既突出了重点,又深化了学生对内能的理解。
二、合作实验,探究改变内能的方式认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实验创新上做了一些努力。
1、合作探究改变的内能方式合作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利用手边的器材,尽可能用多的方法使火柴燃烧起来。
通过组织展示、归纳分类,使学生认识到...[设计意图]: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 说明 ]:这个实验选择了实验室随手可取的器材:火柴、酒精灯、凸透镜等进行了简单的教学设计,操作简单,火柴易燃,现象可显性强。
学生很容易观察分析认识到内能的改变方式。
2:深化再探:热传递和做功对内能的改变实验不是一蹴而就的。
《内能》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内能》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热与能》第三节《内能》二、实验器材(一)学生实验器材:seek热成像仪(如图1)、铁丝、烧杯、热水、冰块、砂纸、气球、打气筒、黑板贴、水粉笔、丝带。
(二)演示实验器材:seek热成像仪、温差风扇(如图2)、热水、冰块、气球、打气筒。
(三)拓展实验器材:seek热成像仪、铜棒、钢棒、热水、火柴、酒精灯、铁架台、凡士林。
图1图2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在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热与能》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经常需要测温,而传统的测温方式有触觉感知、使用温度计和DIS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热成像仪横空出世,它可以更有效直观地对物体及周围的环境进行测温,是本单元教学的核心仪器。
热成像仪测温较之以往的测温方式有如下四个方面的优势:优势一:测温精准化。
普通热成像仪的精度就可以达到1℃,更专业一些的热成像仪的精度则可达0.1℃,故而热成像仪对于微小的温度变化很灵敏,可以测出我们以往测不出的温度;优势二:测温过程化。
通过热成像仪学生可以看到物体动态的温度变化过程,实验现象更形象生动,印象深刻令人信服;优势三:测温全面化。
由于物体各个部分的温度其实并不是统一的,在以往的测量方式中,我们只能知道物体中某一点的温度,而通过热成像仪学生可以看到物体各个部分温度的分布情况,对物体各部分温度的分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优势四:测温便携化。
热成像仪小巧轻便易携带,直接插入装有应用程序的手机上即可以使用操作便捷,将摄像头对准测量物即可进行实时测量,拍照录像功能一应俱全,学生在课上学会使用热成像仪后,就能利用热成像仪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下面,我以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热与能》第三节《内能》为例,展示热成像仪在这一课时中的突出作用以及出色表现。
1、抽象概念具象化在以往的课例中,通常是通过复习分子动理论,类比机械能得到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但是,内能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初二学段的学生只通过理论推理并不便于理解,为了突破内能的概念这一难点,本节课在内能的引出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温差风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说课稿 第13章 第2节 内能
第2节内能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内能》。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内能》,《内能》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是前面所学《分子热运动》的延伸,又为后面其他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利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通过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明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
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由于本章的知识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所以内能是本章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物体的内能。
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因为内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需要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内能的这种观念,以及理解内能是什么?4.教学难点: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三、说教法、学法:(1)通过情景式导入新课,播放神七升天的视频,引入了新课。
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
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准备大胆放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发展,我做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分享者。
初中物理说课稿内能
初中物理说课稿内能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内能。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教材内容。
内能这一概念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热学单元,它是对物质内部微观粒子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的总称。
内能的概念不仅涉及到热学,还与力学、电磁学等其他物理分支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理解内能对于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会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应理解内能的定义,掌握内能与温度、物质状态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内能的变化。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视频资料直观展示分子运动和内能变化的过程。
同时,我会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感受和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前一节课所学的热学知识,引出内能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新知:详细解释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与温度、物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分子运动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内能。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内能变化的规律,并适时进行点评和总结。
5. 巩固练习:通过习题和问题解答,巩固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2节+内能+说课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同伴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建议和鼓励。
3.教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提供改进意见。
2.针对实验操作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实验效果;
3.针对课堂互动问题,改进提问技巧,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参与度。
1.实验器材:用于进行内能相关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内能的变化。
2. PPT: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辅助讲解。
3.教学视频:通过视频资料展示内能的微观机制和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理解。
4.互动白板:实时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便于师生互动和讨论。
(三)互动方式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解答、指导实验等方式,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2.提出问题:在视频结束后,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内能是什么?”“内能与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有关?”等,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概念讲解:首先介绍内能的定义,阐述内能与能量的关系,解释内能的组成,如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等。
内能 教案 说课稿 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目标:⒈ 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⒉ 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⒊ 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教学内容:一、温度的宏观和微观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 (1)、分子的平均动能――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m ~10 -26 kg v =10 5 m / s (2)、温度:宏观――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微观――是物体平均动能的标志 (3)、 温度相同,平均动能就相同,不论物体的组成、结构、种类和物态二、什么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与什么有关?(1)、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而具有的与其相对位置有关的能量,叫做分子势能。
(类似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2)、微观――与相对位置有关 宏观――与体积有关三、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它与什么有关?1、 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也叫热力学能2、 与温度T 、体积V 和分子个数N 有关3、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四、内能和机械能又什么区别?1、 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对应机械能。
机械能可以为零。
2、 微观物体对应内能。
内能不可以为零。
3、 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物体机械运动对应着机械能,热运动对应着内能。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同时还可以具有机械能。
例如在空中飞行的炮弹,除了具有内能,还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r =10 r势能五区别内能、热量和温度【典例1】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每个分子的温度都升高B、每个分子的热运动都加剧C、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D、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典例2】设r=r0时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则在一个分子从远处以某一动能向另一个分子靠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r0时,分子力做正功,动能不断增大,势能减小.B、r=r0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C、r<r0时,分子力做负功,动能减小,势能增大.D、以上均不对。
内能教案 《内能》教学设计优秀12篇
内能教案《内能》教学设计优秀12篇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了让您对于内能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12篇《内能》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教材使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五节物体的内能教材分析《内能》是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热学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是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
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
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能和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是印象不深刻,借用Flash动画,回忆起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运用类比的方法概括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科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科学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归纳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类、综合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对内能的理解。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未开启的可乐、铁架台、大试管、软木塞、水、火柴、带活塞的厚壁玻璃圆筒、浸过乙醚的棉花、气球、充气筒、DIS实验装置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Flash课件。
《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内能》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内能》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能》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说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
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说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内能》 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内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内能》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能量概念的拓展和深化。
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从宏观的机械能类比引入内能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学习分子动理论的过程中,对微观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内能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与内能相关的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2)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例,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经历探究改变内能的实验过程,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内能概念的学习,体会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教学难点(1)内能概念的建立。
(2)对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阐述,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物理《内能》说课课件
运动着的分 子也具有动 能
互相吸引的 分子也具有 势能
炽热的灯丝温 度高达2500℃, 它具有的内能 比常温时多
同一物体,温度 越高,分子的无 规则运动越剧烈, 内能越多;反之, 温度越低,内能 越少。这就是说, 同一物体的内能 液态空气的温 是随着温度的变 度为-200℃, 化而改变的。 它具有的内能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点:
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点的 清晰认识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对事 物的认识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 阶段,但感性认识仍处于主导地位, 尤其是对抽象事物的认识。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运用多媒体积 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 实验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 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重要理念,要 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还 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 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 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和教师启发引导探究相 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学,让学生自 己根据实验方案,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观察 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学互评,从 而激发学习兴趣。
13-2《内能》说课
说
课 程
序
教 学 过 程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设 计 理 念
板 书 设 计
一、教材分析
1、说地位和作用
2、说教学目标
3、说重点难点
一、说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经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 能、弹性势能、分子热运动的初步知识,且本节内容 是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又为后面其他章节的学习奠 定基础。教材利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运用 课堂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再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明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这 种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 理、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由于本章的知识都 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所以内能是本章的重点。这节内 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 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起到 承上启下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能》说课稿《内能》说课稿《内能》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说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
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说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说教学程序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那么推动瓶塞做功的能量来自哪里?(3)你还能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热”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跳动等)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瓶内热空气推动瓶塞弹起做功的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里“热”对外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这个环节我计划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内能概念。
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对比情景“运动的瓶塞”、“热运动的水分子”和“发生形变的弹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学生自主总结并填写对比表格,建立与形成内能的概念。
运动的瓶塞有动能热运动的水分子有分子动能发生形变的弹簧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势能在此突出过程与方法,延伸,观察生活,举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继续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平地面上后,弹簧恢复原状没有形变时,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
分析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内能,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再追问学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怎样变化?初步得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类比,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顺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内能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先是小组合作,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办法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组为获胜。
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
然后组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相互竞争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说课中如何说,讲课中如何做?第三环节:深化提高,应用概念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通过能量流向图建立和形成热量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
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让学生感受篮球放气过程中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猜想。
(实验时,把气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篮球内气体的温度,再把气针对着风车的风叶,看到风叶转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再让学生继续感受篮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以及用“冰露”矿泉水瓶分组实验、观察、体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中通过做功使内能变化的两个过程。
知识的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
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借助了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谈一谈本节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布置课外小实验:自制弹射器找一段两端开口的小塑料管,从塑料管的一端塞进一个用水浸湿了的纸团(要塞紧),从另一端推进一个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个简易的弹射器就做成了。
试试推进活塞,比比看谁能把纸团弹射得最远。
布置这一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为后面热机的学习做个铺垫。
六、2板书设计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功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以教学的`逻辑线列出了课题“第二节内能”及三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一、内能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三、热量七、说教学设计反思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教学设计能注重从学生已有的体验、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过程,领悟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并对概念加以理解和应用。
通过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得以共同发展。
使“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勇于探索。
教学方法上,本节教学设计能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多赏识、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内能》说课稿2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
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