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案例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基本概念,掌握浮力的测量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基本概念,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 掌握浮力的测量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浮力测量。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浮力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掌握浮力的测量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浮力测量。
四、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浮力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的实验器材,如水槽、溢水杯、测力计、泡沫块等。
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准备一些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不同的表现,引出浮力的概念。
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基本特点。
2. 讲解新课:通过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浮力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浮力的测量方法。
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和例子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验证浮力的测量方法。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4. 问题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一些与浮力相关的问题,如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如何提高物体的浮力等。
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浮力原理。
5. 总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次《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通过实验和讨论,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浮力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
其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浮力》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浮力》教案水面上的物体都受浮力。
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1.什么是浮力通过多媒体展示《死海》,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悬念【百度视频】死海/show/NioIr8g95Ud21Dil.html教师演示将一乒乓球用力压水中,撤去压力手,乒乓球从水里浮起来,最后静止不动演示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在水中下沉。
质疑下沉的石块受到浮力吗【百度视频】:用乒乓球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v_show/id_XMTcwMjI5MDg4.html2. 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将正方体木块浸没水中,放手后木块竖直向上浮。
质疑木块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
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即F浮=F向上-F向下3. 物体的浮沉演示,【百度视频】:物体的浮沉条件/programs/view/5COvwYMjleI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提问:①既然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还有的可停留在液体中任何地方?②浸没水中的石块、木块、气球松手后各受几个力的作用?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
通过分析木块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讲述:由同样的原因,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是因为受到空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实验分析,在练习纸上画出石块、木块、气球的受力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1)当F浮<G 下沉浸没液体中的物体(2)当F浮>G 上浮漂浮F浮=G(3)当F浮=G 悬浮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目的和要求】研究物体浸入液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仪器和器材】测力计(J2104型),圆柱形药瓶(带软木塞),沙粒,玻璃缸2个,刻度尺,水,煤油,细线。
【实验方法】1.在药瓶内装沙粒,以使药瓶能浸没水中。
给药瓶塞紧软木塞,在软木塞上端中心处固定一小环,将小环用细线系在测力计下。
用刻度尺测出药瓶底面直径,算出药瓶底面积。
2.在玻璃缸内分别装上水和煤油,先观察在空气中测力计上的示数。
再先后将药瓶浸没在水中、煤油中,观察两次测力计上示数的变化量,分别求出药瓶在水中、煤油中所受浮力,比较两次浮力的大小可说明什么问题?(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因为水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这说明同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
3.手持测力计,缓慢地将药瓶浸入水中成煤油中,观察测力计上示数的变化(逐渐变小)。
当全部浸没水中或煤油中后,改变浸入的深度和位置,看测力计上示数是否还改变?这说明了什么?(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在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以后,浮力与物体所在的深度和位置无关)。
4.当药瓶浸入水中或煤油中某一深度后固定不动,用刻度尺量出药瓶上下底各距水面的深度。
5.由液体压强公式求出药瓶上下底面上所受压强各是多少?再求出上下底面压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后求出上下底面的压力差,看压力差与浮力有什么关系?6.改变药瓶浸入的深度,药瓶上下底面的压力及压力差是否都在改变?浮力是否改变?为什么?【注意事项】1.测力计上下移动时必须缓慢,否则将会影响实验效果。
2.药瓶勿与玻璃缸底、壁接触。
3.在药瓶内加沙粒能使测力计上示数变化明显。
【参考资料】一、取两只相同的塑料碗或搪瓷碗,甲碗盛半碗水,乙碗盛不到四分之一的水。
把甲碗放入乙碗内,甲碗便漂浮起来,如果把甲碗用手轻轻一转,它便转个不停。
上述实验表明,少量水能浮起比它多的水。
看起来稀奇但并不奇怪,因为阿基米德定律告诉人们,物体浸在液体里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排开的液体”并不是指产生浮力的哪一部分液体,实验证明,它可以等于、小于或大于产生浮力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浮力教学案例
浮力教学案例浮力教学案例:一、引言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浸泡时所受到的向上的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的压力差所导致的。
浮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本教学案例将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证明浮力的存在及其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的关系。
二、目标1. 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2. 通过实验观察,验证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的关系;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设计a. 准备材料:一个大水盆、一根细线、若干小石块/金属块(不同体积和密度的各种物体)、一个浮力测量器(如弹簧测力计)。
b. 实验步骤:i. 将水盆中注满水。
ii. 将细线系在弹簧测力计上,并将测力计固定在水盆的边缘。
iii. 分别将不同体积和密度的物体缓慢地放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示。
iv. 记录下不同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3. 数据分析a.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浮力与物体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图。
b.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成正比,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了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
体积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也相对较大,而相同体积下的物体,密度越小受到的浮力越大。
2. 拓展:可以以不同角度观察浮力的作用,如使用大型容器、测量不同液体中的物体浮力,探究浮力的物理原理。
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浮力与物体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培养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浮力实验》创新实验教学设计(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浮力实验》创新实验教学设计(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浮力实验》创新实验教学设计(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概述本实验设计以浮力为主题,旨在通过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本实验已在全国范围内获奖,以下是实验说课案例。
实验背景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它是由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而产生的。
通过浮力实验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更好地理解浮力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目的- 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探究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变化;-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实验材料- 透明玻璃- 不同密度的物体(如塑料、木块、铁球等)- 不同液体(如水、酒精、植物油等)- 纸张- 笔、尺子等文具实验步骤1. 准备透明玻璃,并添加不同液体;2. 分别找出不同密度的物体,并用纸张记录它们的密度;3. 将物体放入不同的液体中,并观察物体的漂浮情况;4. 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密度大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5. 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密度大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小;- 密度小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
实验意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浮力的原理和作用。
通过亲身实验操作,他们能够切实感受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变化,并加深对密度和浮力关系的理解。
此外,实验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思路- 引入:通过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并提出问题。
-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 结果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归纳浮力的规律。
-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思考其他与浮力相关的问题,如漂浮原理、浮力的应用等。
实验评价本实验设计创新,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浮力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浮力》及评析 屈东燕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浮力》及评析屈东燕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025-01一、设计思想: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同时后期的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鼓励学生勇于猜想,积极踊跃参与探究活动。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与乒乓球、无底的饮料瓶和弹簧测力计、,铝块和细线。
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烧杯与细线、水和盐水、圆柱体等体积的铝块和铁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程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够在海面上乘风破浪平稳航行;充满气的气球可以飘至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的上下游动。
(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分析一下这些现象蕴含了哪些物理知识?生:浮力。
师:回答正确,这节课我们研究浮力产生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推进新课师:同学们,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施力的物体是谁?接下来让我们共同阅读课呗,分析二力平衡条件,以及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进一步分析漂浮在水面上物体的受力情况。
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交流。
生: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垂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浮力垂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浮力与沉力科学教案反思
浮力与沉力科学教案反思引言。
浮力与沉力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的概念,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浮力与沉力的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它们不仅涉及到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还涉及到了密度、压力等概念。
因此,如何设计一份科学教案,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浮力与沉力的原理,是每位科学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在设计浮力与沉力的科学教案时,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
在知识方面,学生需要了解浮力与沉力的定义、原理和应用;在技能方面,学生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需要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教学内容。
浮力与沉力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2. 浮力的计算公式。
3. 浮力的应用。
4. 沉力的概念和原理。
5. 沉力的计算公式。
6. 沉力的应用。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避免过于复杂或抽象的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教学方法。
在教学浮力与沉力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示范法等。
其中,实验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从而加深对浮力与沉力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浮力与沉力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导入、讲解、实验、讨论、总结等环节。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实验现象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解环节,可以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展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实验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深入理解浮力与沉力的原理;在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就所学知识展开讨论,交流思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总结环节,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
李
( 湖北省 宜 昌市第 2 7中学
摘 要
勤
湖 北 ・宜 昌 4 4 3 0 0 7 )
力学中的浮力部分是个难 点, 在复习这些知识 时, 教师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 的落实, 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 实
验器材、 实验步骤 、 需要测量 的物理量都 了如指 掌。要在课 堂教学 中开展创 新教 育, 就要为学生思考、 探索、 发现和创
一
老师归纳: 浮 力产生的原因: F浮=F - F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浮 = F向 上 一F向 下
用数学的方法推到 出阿基米德原理。老师归纳:浮力大
, J 、 的计算: F G = p g V
通过这一新的探究形式, 并把数学应用于物理。 让学生体会 到科学探究有很多方法, 善于观察, 认真思考, 科学实验并利用。 3总结 图2 教师 必须根据教学 内容与学生水平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 通过对三个情 景的演示 、 思考 、 分析, 说明了三个 问题, 什 创造性地 设计教学过程 ,并且根据教学进程 中的具体情况来
文献标识码: A
人类科学发展 史上 , 有很多是“ 偶然发现” 的, 如伽利略发现摆 l 浮 力的 认 识 情景 1 : 把乒乓球放入水 中, 放 开手 , 学生观察现象 。 把木 的等时性 , 奥斯特 发现电流 的磁效应等都是由于他们丰富的基 块放入 水中, 放开手 , 学 生观察现象 。( 显示浸在液体中的物 础知识, 善于用心观察, 又善于研究而取得的成就。我们为什 么就不能利用阿基米德的“ 偶然发现” 来探索阿基米德原理呢? 体受到向上 的浮力 , 直观 的现象产生感性认识 , 符合学生的认 知特点) 。 在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种情景 , 首先在一个溢水杯 情景 2 : 把铁块放入水中, 放 开手 ,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 : 中装一满杯水 , 然后用测力计测钩码的重 ( 记下) , 接着问: “ 如 铁 块 受 到浮 力 吗 ? ( 猜想) 果我想知道这个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怎么办?” 学 学生活动 :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并上 台演示 。 生通过讨论得出: 把钩码浸在水中, 用测力计测它在水中的重, 老 师 归纳 : 测量 浮 力 大 小 的方 法 : F = G - G 两 次重 之 差 就 是 它 在水 中受 到 的 浮 力 , 板书: F = G 十 - G 十 情景3 : 把乒乓球放入如图示的容器 中 ( 把矿泉水瓶 的底 接着要具体测一测( 做势把钩码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 。 部剪掉 , 口朝下, 在瓶 口的 内部放一个乒乓球。然后在上 面加 学生马上提 醒老师 , 这样水会流 出来 , 把讲台打湿 。老师则顺 水, 如图 1 ) , 学生将观察到一个奇特 的现象, 乒乓球不上浮 。 势 请 一 名 同 学上 台 , 用 杯 子 把 流 出的水 接 住 , 然后 继 续测 浮 力 的大小并记录在黑板上 。 师( 突然) 问: 这个钩码的体积与杯 中接的水 的体积有什 么关系?( 学生很容易得出“ 相等” ) 师继续 问: 那重呢?( 学生答 , 不应该相等 , 因为他们的密 度不同) 。 图 1 师: 我们来测一下看( 测 出杯中排 开水的重) 老师 讲 解 :这 是 因 为 乒 乓 球 下 表 面 没有 受 到 水 对 它 向上 师 : 哦 , 是 不相 等 ( 慢 慢 说 , 给 学生 思考 , 观 察 、 发 现的 时间 ) 。 的压力, 因 而 不 受浮 力 。 生 : 它 跟 我 们 测 出的 浮 力 的 大小 是 相 等 的 。 建 构物 理 模 型 : ( 如图 2 ) 设 想 液 体 中 有 一 个边 长 为 l 的 正 师: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呢?同学们利用手边 的器材检验 方体物体, 它的各个面都要受到液体对它 的压强, 其中前后面 , 下( 学生 自己实验检验) 。同学们很快就检验出这不是一种 左右面 受到 的压强相等, 因而产生的压力也相等 , 相互抵消, 巧合 , 而是一种规律 可不考虑 。上下两面 , 由于所处深度不 同, 因而受到的压强也 然后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发现这一规律的故事。并引 不同, 产生的压力也不同, 就有一个压力差, 就 是 浮 力 。 可列 式; F向 上 = P向 I 上 S , F向 下 = P向 下 S 导学生利用前面讲过 的公式 :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及反思(1)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四章《水的世界》第三节《浮力小秘密》。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浮力的概念,简单的浮沉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浮力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基本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关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概念的理解,物体沉浮条件的掌握。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浮力,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塑料瓶、气球等),教学课件。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石头、木块、塑料瓶、气球等),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装满水的盆子,放入一个气球和一个石块,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沉浮现象的好奇心。
2. 浮力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浮力,并解释浮力的概念。
3. 实验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针对实验结果,讲解物体沉浮的条件,并用实例进行说明。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浮力的问题。
6. 生活中的浮力应用(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浮力应用实例,如船只、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物体沉浮条件3. 生活中的浮力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物体,记录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浮力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物体沉浮条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浮力应用实例,进行观察和记录,提高学生关注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能力。
《浮力》教学案例
《浮⼒》教学案例《浮⼒》教学案例教学⽬标:1、学⽣能说出漂浮在⽔⾯上的物体会受到⽔的浮⼒,沉到⽔底的物体也能受到⽔的浮⼒。
2、学会⽤测⼒计测量并计算出物体在⽔中受到浮⼒的⼤⼩。
3、培养学⽣探究物体在⽔中沉浮秘密的精神、定量观察和分析的能⼒。
教学重点:探究沉在⽔底的物体是否受到⽔的浮⼒。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沉在⽔底的物体是否受到⽔的浮⼒的实验和进⾏定量观察的能⼒。
教学过程:⼀、实验导⼊1、每组的桌上有什么材料?2、如果把它们都放⼊⽔中,你猜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学⽣猜想)⼆、学习浮⼒㈠、认识浮在⽔⾯上的物体会受到⽔的浮⼒。
1、谈话:请把这些材料放⼊⽔中,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同时思考: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2、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3、向下压⽊板时,⼿有什么感觉?体会⼀下并思考(浮⼒感觉上是⼀个什么样的⼒?浮⼒的施⼒物体是什么?浮⼒的⽅向⼜如何?)4、谈话:当物体在⽔中时,⽔对物体有⼀个向上的托⼒,这个⼒就是浮⼒。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浮在⽔⾯上的物体会受到⽔的浮⼒。
学⽣活动:①、学⽣汇报发现并谈⾃⼰对这⼀现象的认识②、学⽣⽤⼿向下压浮在⽔⾯上的物体,感受⽔的浮⼒。
㈡、认识沉到⽔底的物体受到⽔的浮⼒A、设计探究⽅案1、提问:那沉到⽔⾥的物体受没受到⽔的浮⼒呢?2、指导学⽣设计实验⽅案。
你怎样能证明沉到⽔⾥的物体受没受到⽔的浮⼒呢?请⼩组讨论并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案。
3、学⽣汇报实验⽅案,全班讨论⽅案的可⾏性。
哪组来汇报⼀下你们设计的⽅案?4、针对他们的⽅案,你有什么改进意见或建议可以随时发⾔。
(说明为什么这样改?)(测⼒计测出的⼒是浮⼒吗?)经过全班的讨论,这个⽅案具有可⾏性,那我们⼀起来实施看看和我们猜想的是否⼀致?B、探究活动5、活动前来看提⽰:(1)注意测⼒计的正确使⽤⽅法,(2)⼩组有明确分⼯,(3)实验后物品及时放回原处,(4)⼩组成员共同整理实验发现书写结论。
C、分析现象、归纳、总结6、⼤家有什么发现?分析实验现象:通过什么看出沉到⽔底的物体也受到⽔的浮⼒?他受到的浮⼒与多⼤?怎样计算?7、提⽰:认真看实验记录单,还有什么发现?(在空⽓中测定的⼒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叫重⼒,分析沉在⽔中的物体受到的重⼒和浮⼒有什么样的关系?)(分析物体1/4浸⼊⽔中、1/2浸⼊⽔中和完全浸在⽔中时受到的浮⼒的⼤⼩,有什么不同?)8、讲述:通过实验分析:沉在⽔中的物体也受到了⽔的浮⼒。
浮力复习课教学反思(5篇)
浮力复习课教学反思(5篇)浮力复习课教学反思1浮力是学校阶段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密度、压强、力的平衡与合成等学问,可以说包括了整个力学部分,所以同学学习起来很吃力,许多同学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计算浮力,但是对于各种改变的题型总有下不了手的感觉,综上所述,我设计了浮力复习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利用平衡力求解浮力,其次个利用反作用力来求解浮力,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力的分析、力的平衡,用浮力对比于比较简洁、同学把握比较好的重力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力的定义是指物体间的互相作用,有力的存在肯定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1、讨论重力:产生缘由;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强调浮力也是一种力,要讨论一种力讨论的就是力的产生缘由及三要素。
对比重力讨论浮力。
2、浮力:产生缘由;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方向。
其次部分:画力的示意图,为后面的力的平衡做铺垫。
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示意图〔理解浮力的方向〕,画船漂移在长江和大海里手里示意图〔为了引入力的平衡〕,同学训练画力的示意图,其中包括了密度计和潜水艇,为力的平衡及浮力大小分析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力的平衡利用力的平衡学问列出平衡方程组,对比船、密度计漂移在不同液体中时浮力大小不变,可以利用力的平衡学问来求解浮力的大小,解决密度计原理及船在不同水域受到浮力不变的要点。
利用潜水艇的浮力改变来稳固力的平衡解决浮力问题。
小结:1、分析力学题先画出受力示意图〔关键〕2、依据力的平衡列出平衡方程3、浮力改变的因素有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从而解决浮力问题。
第四部分:力的测量,利用重力和浮力测量的异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利用了力的平衡学问,测量浮力利用了力的平衡与合成学问。
利用天平或台秤测量重力利用了反作用力学问,从而引入台秤或天平上测量浮力的方法,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台秤或天平增加的压力。
第五部分:利用反作用力求解浮力。
这是历年中考题中得分率最低的部分,也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
《浮力》实验说课稿说(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浮力》实验说课稿说(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XXX《浮力》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一节。
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不锈钢架子。
钩码、杠杆、篮球、橡胶塞、气球、水槽、玻璃杯、圆柱体、兵乓球、矿泉水瓶、烧杯、铜块、铁块、细线、弹簧测力计、不锈钢架子等。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1.探究浮力方向时教科书只说浸在液体中物体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但没说具体是怎样的向上。
学生观察倾斜瓶子里兵乓球拉细线,细线在竖直方向被拉直。
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实验中浮力产生的效果,得出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探究浮力方向时让学生观察塑料瓶上下的薄膜凹进的程度不同,得出上下表面的压力不同,从而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3.在深入探究浮力产生原因时,做了兵乓球放在瓶口朝下的瓶子里,往瓶子里注水,兵乓球并未浮起来。
以往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捂住下端瓶口,兵乓球不多久就浮起来了。
学生总是无法看清楚到兵乓球下端瓶口的水有没有装满,无法排除是因为空气柱使得兵乓球浮起来,所以很难得出乒乓球是因为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上浮。
实验改良:利用连通器原理,在底部瓶口内部加一个瓶子,只要当内部瓶子液体深度跟内里瓶子瓶口深度相同时,乒乓球才会上浮,这时瓶口全部注满水,从而得出乒乓球是因为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上浮。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研究过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探究实验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1)知道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初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浮力产生原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2)在定性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以《浮力复习》教案为例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以《浮力复习》教案为例。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直观图像和实验都是其重要的教育手段。
因此,从实验研究出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非常有必要。
本文将以《浮力复习》教案为例,分析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目标是带领学生对浮力的概念进行深入探究、理解浮力产生机理、分析应用浮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求取物体的体积和浮力大小。
二、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从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概念引导法在教学浮力的概念时,我们通常采用概念引导法。
通过现象示例、图示案例、问题引导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概念和本质,并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别用不同的工具(例如针管、注射器、移液器等)注水到瓶中,让学生通过比较观察,找到能注水到最深的工具,并解释这个现象。
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浮力产生的原理,并掌握浮力的概念。
2.反向教学法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通常是先讲解知识,然后让学生做练习,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趣。
因此,在本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反向教学法。
即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索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当一个物体浸入液体内时,它感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我们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探究问题的答案。
通过采用反向教学法,学生更容易明白概念、理解原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互动实验法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教学的关键,而互动实验更能促进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因此,在本课中,我们采用了互动实验法。
即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就问题进行讨论,组长报告成果。
这样的实验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浮力—孙玉慧
3、停在空中的氢气球,体积为20米3,氢气球中气体和球皮总重100牛,气球下挂的吊篮重多少牛?
4、一物体在空气中称重10N,浸没在水中测时为2N,则求:
(1)浮力?
(2)排开水的体积?
(3)物体的质量?
(4)物体的密度?
选作下列之一:
三、课堂小结达标训练
(一)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二)达标训练
1、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
C、浮力变小,重力变小;D、浮力变小,重力不变
2、将一物体系在弹簧测力计上,称得其重为100N,将它放入水中,测力计的读数为80N。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二、课内探究
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
2.设计方案,分组探究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围绕如何收集排开水和称量方法展开讨论,初步确定一个基本的方案。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理解浮力原理教案
理解浮力原理教学案例一、教育背景与教学目标教育背景:均衡数学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力学概念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道浮力原理并且利用它来解释物体的浮力现象。
2.通过浮力处理,在水中可使物体的密度变化或者浮在水面上。
3.了解浮力的计算公式及它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浮力原理在物理学知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进入教学之前,我们应该了解教学内容。
浮力原理内容的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开始内容:实验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理解浮力原理,可以进行一些浮力实验和任务来让学生对浮力有更深的认识。
例如,把物品浮在水里,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它浮在水里,为什么它的重量和水有什么关系,这个物品是何种状态等等。
2.探索内容:探索浮力原理。
这是重点,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浮力原理。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浮力原理的练习,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理论的演练,让他们找到浮力原理的模式并作为补充来解释它。
3.提高内容:掌握浮力原理。
当学生理解了浮力原理,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摆脱原有的困惑,深刻地领会到它的典型属性。
这段时间我们还应该强调浮力计算的基础,学生应该牢记公式,理解计算过程。
教学重点:1.循序渐进地提出浮力原理。
2.突出浮力原理原本的特点。
3.强调浮力原理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可以为教学增添一份独特的魅力。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板书,问题解答,动手操作等方式。
当中涉及到以下几点:1.通过实验来理解浮力原理。
2.采用比较直观的方法,例如:模拟实验。
3.强调浮力原理的使用和计算公式。
4.教师解答问题和学生互动交流。
四、教学实现方法教学实现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课前必须有一个背景知识的概述,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浮力原理的理解。
2.对于教学的过程,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
3.当向学生介绍新知识时,重点要清晰,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思考理解其内涵。
幼儿园科学探索:水的浮力教学案例
幼儿园科学探索:水的浮力教学案例幼儿园科学探索:水的浮力教学案例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注重科学教育的启蒙工作。
科学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更可以激发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水的浮力教学案例是一项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活动,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
一、认识水的浮力1. 活动准备在进行这个教学案例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些小玩具、水桶或水盆,还有一些可以沉浮于水中的材料。
在活动开始之前,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浮力,以及为什么有的东西能够浮在水上,有的东西则会沉到水底。
2. 实际操作老师可以拿出一些物品,比如小玩具,让孩子们猜猜哪些可以浮在水上,哪些会下沉。
在水桶或水盆中倒满水,让孩子们将这些物品一个个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表现。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有的物品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到水底,这时候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 总结回顾在活动结束之后,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够浮在水上,这和它们的形状、材质有关吗?通过这样的总结回顾,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对浮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个人观点和理解水的浮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幼儿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逐渐领会其中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在看到物体浮在水面上时都会兴奋地大喊“它浮起来了!”这种亲身体验和感受对于他们理解科学知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通过实践让幼儿去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上。
幼儿园科学探索中的水的浮力教学案例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活动。
通过这个案例,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我希望未来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幼儿科学教育,在教学中更多地引入这样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浮力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
浮力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这个力是由液体对物体的压力造成的。
学生需要理解浮力的产生原理和作用。
2. 掌握计算浮力的方法: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浮力的公式以及相关参数,如液体密度、物体体积等。
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和计算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浮力的方法。
3. 理解浮力的应用:浮力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船只的浮力可以支撑船体,使船能够在水面上浮起;气球的浮力可以使其漂浮在空中等。
学生需要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能够举一反三,将浮力的应用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
二、教学难点:1. 浮力的概念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浮力的概念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他们需要理解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施加的向上的力,并且要能够理解浮力和物体的重力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 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的计算涉及到一些物理公式和概念,比如液体密度、物体体积等。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计算方法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练习。
3. 浮力的应用理解:学生在理解浮力的应用时,需要将浮力的原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对于他们的灵活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针对以上的教学重难点,我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一、教学活动: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展示浮力的产生和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作用,从而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比如,让学生制作纸船并放入水中观察其浮力的作用。
2. 计算练习:设计一些涉及浮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逐步增加难度,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案例分析: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如船只浮力的设计、气球漂浮的原理等,让学生分析其中浮力的作用,并讨论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浮力的概念和应用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兴趣: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游戏等,激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学案例——浮力实验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学案例——浮力实验
科目:幼儿园科学实验教学案例——浮力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浮力实验,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
一个透明的水盆,一张白纸,几个小玩具(如小球、小车等),水。
实验步骤:
1. 将水倒入透明的水盆中,使其约五分之三满。
2. 将白纸放在水面上。
3. 请幼儿将小玩具放在白纸上,并观察它们是否会沉到水底还是漂浮在表面。
让幼儿尝试用手指轻轻推动一下小玩具,看看它会不会沉下去或者漂上来。
4. 让幼儿思考为什么这些小玩具会漂浮在水面上。
引导他们发现,漂浮与物体的形状和材质有关系。
5. 让幼儿把手伸进水里,在水里揉搓一下握住的空气泡。
然后再把手伸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6.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手里的空气泡会上浮而不是下沉。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幼儿们可以发现:物体漂浮的原因是因为水对物体产生了一个向上的浮力。
当物体比水轻时,它就会漂浮在水面上;当物体比水重时,它就会沉到水底。
而手里的空气泡之所以上浮是因为气体的密度比液体小。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幼儿们不仅了解了物体的浮力原理,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在引导幼儿们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这些能力都是在日后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幼儿园科学探索之旅:浮力实验智能教学案例
幼儿园科学探索之旅:浮力实验智能教学案例在幼儿园阶段,科学教育是培养孩子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浮力实验作为科学教学中的经典案例之一,不仅可以引发幼儿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还可以培养其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本文将从浮力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智能教学的角度,探讨幼儿园科学探索之旅中的浮力实验案例。
1. 实验设计在幼儿园阶段,浮力实验的设计应当简单易懂,引入生动有趣的元素。
可以选择一个容器,往里面放入水,然后让幼儿放入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物体的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自然规律的兴趣。
2. 实施过程在进行浮力实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让幼儿自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情况。
教师可以问:“小朋友,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下沉呢?”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和思考,从中领悟到浮力的原理。
实验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儿歌、故事等形式,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智能教学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教学在幼儿园科学探索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在浮力实验中,可以通过采用智能设备,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让幼儿在视觉上更直观地感受到实验结果。
利用智能设备还可以进行互动教学,通过动画、游戏等形式,增强幼儿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总结回顾通过浮力实验,幼儿不仅可以学会观察、实验和总结的基本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浮力实验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浮力实验作为幼儿园科学探索之旅的一部分,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5. 我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幼儿园阶段,科学教育应该重视启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浮力实验作为科学教学的一个案例,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通过浮力实验,幼儿既可以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乐趣,又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浮力原理教学案例二:通过实验理解浮力的作用
浮力原理教学案例二:通过实验理解浮力的作用导语: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
其中,浮力原理是密度、压强和体积三个概念的有机结合,是理解游泳、飞行、水压机等重要问题的基础。
但是,由于它并不是我们生活当中每个人都能够很方便地感知到的物理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中利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进行生动教学,帮助他们理解这个概念。
一、案例目标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1、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作用方式;2、掌握利用以下三个物理量计算浮力的大小及其关系:密度、重力加速度、排水量。
二、实验准备1、实验设备:①水桶②密度小于水的材料(如海绵、塑料泡沫块等)③实验台、木板2、实验过程①在实验台上放上水桶,加满一定量的水。
②测试密度小于水的材料碎片的质量,记录为 m。
③将材料碎片浸入水中,记录浸入的深度 h。
④将材料碎片放到木板上,根据材料碎片的尺寸测量它的排水量,并记录了下来。
⑤重复操作三次,计算出平均值。
三、实验分析1、理论基础浮力原理是物体浮在液体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也叫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是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在约公元前250年,他发明了一个定律,描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他的定律通常称为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定律的表达式为:浮力 = 出能过水的体积 × 液体的密度 × 重力加速度密度是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可用公式ρ = m/V 表示,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体积。
而浮力是物体受到与其体积相等的流体所产生的向上作用力。
因此,只有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才会受到向上的浮力。
2、实际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设计船舶时,设计师需要确定船舶的承载能力;在飞机设计时,设计师需要考虑航空器的浮力和空气阻力;在建筑工程中,建筑师需要估算地基的承重力,以便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
实验所用的材料浓度小于水,所以材料碎片将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排水量和液体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背景分析与设想
《浮力》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对浮力的认识----浮力的初步概念、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测量、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本章各节内容的综合性较强,应用到前面学过的密度、重力、液体压强、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知识。
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基础。
浮力现象学生较熟悉,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直观的、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希望自己动手操作的愿望强烈,抽象思维很不成熟。
教学由学生熟悉的浮力现象及演示实验入手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亲切自然。
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挖掘生活中的物品自制教具演示实验,现象与学生的预期大相径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顺利突破难点。
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石块是否受浮力时,学生自选器材、小组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在学生充分猜想之后,
经过小组的讨论确定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各小组实验结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发现影响浮力的因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学案例呈现
(一)复习诊断(PPT展示)
1.画出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乒乓球受力的示意图。
2.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铝块静止时受哪几个力,画出示意图;用手向上轻托铝块时,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手托物体的力方向_______,大小等于________。
(二)新课导入
活动1 观察比较
教师将乒乓球和石块放入水中,乒乓球浮在水面上,石块沉入水底。
师生共同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除了受重力,还受到水施加的向上的力――浮力。
导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认识浮力。
(1)提出问题:由生活经验和受力分析我们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悬浮在水中的潜水艇也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石块、铁块是否受浮力呢?
活动2 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石块是否受浮力
(2)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浮力。
(要求说出
猜想的理由根据)――石块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下落慢,说明在水中下沉的过程中收到了向上的浮力;人掉水中会下沉,游泳时在水中抱起同学时,感觉比地面上轻,说明人在水中受浮力……
(3)设计实验(小组讨论)、验证猜想(自选器材):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两种方案。
方案1选用器材――弹簧、细线、石块、水(盐水)、大烧杯;实验操作---把石块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的长度,再将石块没在水(盐水)中,弹簧的长度变短,说明石块在水(盐水)中受到了向上的力,即受浮力。
方案2选用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水(盐水)、大烧杯;实验操作――把石块挂在测力计上,记下测力计的读数为G,再将石块没在水(盐水)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并且F<G,说明石块在水(盐水)中受到了向上的浮力,而且F浮=G-F。
(4)交流与评估:两种方案都能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浮力,浮力的方向向上;方案1操作较简单,方案2的优势在于可以测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现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即F浮=G-F。
2.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浮力?浮力是怎么产生的?
活动3 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思考猜测。
将空的矿泉水瓶距离瓶口三分之一处横截剪下,拧掉瓶盖、倒置、把乒乓球置于漏斗型的瓶口内,若向瓶口内倒水,乒乓球会怎样?学生异口同声――乒乓球会浮上来。
学生先猜测,教师后演示。
演示结果――水往瓶外流,乒乓球却稳稳地留在原地,毫无上浮之意,重新演示结果依然如此。
在学生满脑子狐疑之际,利用教材插图10.1-3从理论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表面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在上述的演示中,乒乓球下面没有水,它只受到来自上面水的向下的压力,即乒乓球不受浮力,所以不会浮起来。
3.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活动4 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猜想:根据测浮力实验中的观察、生活中的经验或经历各抒己见,猜测可能的多种因素。
(3)教师点拨: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4)小组合作,选择器材,进行探究:
*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是否有关?
*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是否有关?
*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5)分析论证: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无关,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三、当堂检测反馈(PPT展示)(略)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教学的整体设计到实施过程,从实验的猜想、实验设计到探究的过程及结论的发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思考者、是操作者,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答疑解惑的点拨者。
从当堂检测反馈及课堂学生的即时表现来看,教学效果达到了目标预设,本课留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是――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的乒乓球在水中不向上浮起的实验。
本课容量大、学生的活动多,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把握好各项活动的时间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