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相关知识简介

环境经济学相关知识简介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个分支,研究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它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分析的范畴,通过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1. 外部性:在市场经济中,某些经济活动会对除了市场参与者之外的人造成影响,这就是外部性。
外部性可能是正的,如花园和公园美化了周围的环境,对市民有益;也可能是负的,如工厂的废气排放对周围的居民造成危害。
外部性导致了市场失灵,因为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外部成本或利益。
2.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并且使用一个人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的物品。
例如,空气和公园都是公共物品。
由于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分配,所以政府通常需要介入提供这些物品。
3. 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环境资源可以分为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两类。
可替代性资源可以通过其他资源来替代,如非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
可再生性资源是指资源可以通过自然生命周期得以恢复,如植物和水资源。
4. 环境效应评估:环境效应评估是指对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通过环境效应评估可以量化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环境政策和管理决策。
二、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环境经济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分析方法:1.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评估环境政策和项目的经济效益的方法。
通过将环境政策或项目的成本和效益折算为货币价值,可以比较成本和效益的大小,从而判断环境政策或项目的可行性。
2. 支付意愿测量:支付意愿测量是一种通过调查市民愿意为环境保护付出多少金钱来评估环境价值的方法。
通过调查市民的支付意愿,可以确定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为环境保护提供经济依据。
3. 环境税收和排污权交易:环境税收是指政府对环境污染行为征收税收的方法,通过对环境污染行为征收税收,可以激励企业减少污染。
了解经济学中的环境经济学理论

了解经济学中的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对经济系统的反馈作用。
通过了解环境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将环境作为经济系统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分析了环境商品的供求关系、环境外部性的产生与调节、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环境效率、环境公共品、环境费用等。
环境效率是指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最佳平衡。
环境公共品是指不能排除个体使用且一个人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使用的环境资源,如大气、海洋等。
环境费用是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包括治理成本和健康损失等。
二、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模型在环境经济学中,有一些经典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其中包括环境外部性模型、公共品模型、污染税模型等。
环境外部性模型研究个体行为对其他个体利益的影响。
通过内部化外部性,即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来纠正外部性的负面效应。
公共品模型主要研究公共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为公共品的提供和分配制定政策。
污染税模型则是通过对污染产生者征收税收的方式,使其内部化污染成本,以促进环境的改善。
三、环境经济学的应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应用,主要用于评估环境政策和工程项目的成本与效益。
通过将环境损失和治理成本与经济效益相比较,可以评估出各项政策和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先级。
此外,环境税收政策、排污许可证制度、生态补偿等政策措施也是环境经济学的应用领域。
环境税收政策通过对污染排放征收税收,激励企业减少排污。
排污许可证制度则通过对企业颁发污染排放许可证,限制企业的排污量,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生态补偿则是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给予补偿,以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

q
(c)非竞争性物品的总需求
QR QN
q
(d)有效供给。其中, QR:竞争性物品的有效供给;QN:非
竞争性物品的有效供给
排 他 性 与 非 竞 争 性 物 品 的 供 给 与 需 求
针对物品属性 的消费模式选 择
公共物品供给的萨谬尔森条件
• 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公共物品与一定量的私人 物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所有人的公共物品与其 私人物品的边际替代率之和
这些公司操控着价格系统并引发预算平衡问题 • 消费领域的市场失灵 ➢ 社会经济系统中存在具有“公共性”或外部性
的物品 ➢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排他性
• 有益物品的排他性:人们通过具有可操作性的 手段对消费者进行甄别,使得某些消费者能够 消费这一物品,而另一些人虽有需求却得不到。
• 有害物品的排他性指的是人们通过具有可操作 性的手段对消费者进行选择,使得某些消费者 能够免受其害
• 如果这时有人想要住在污染区域的话,对于所 遭受的烟尘污染是否应当给予补偿呢?
• 如果进行补偿的话,补偿额应当是多少呢 ?
预算及最优生产者价格
• 有益的物品 • 有害的物品
有益的物品
• 有益的物品的生产成本为正 • 对于具有非竞争性的公益物品,决定其最优供
给的消费者价格为零。从供给的角度看,这意 味着生产者是不可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具有非竞 争性的公益物品的 • 如果生产者要求一个能够做到收支平衡的价格 时,人们所表露出的对非竞争性公益物品的需 求又会变得非常少
生产中的外部性问题图示
无外部性
洗 衣 店 产 出
强外部性
适度外部性
炼钢厂产出
生产中的外部性问题的讨论
• 不存在外部性的的情况下,两个企业互不相干,各自 有相应的最大产量。
环境经济学

定义: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解决对环境污染问题,使环境的价值体现得更为具体,将环境的价值纳入到生产和生活的成本中去,从而阻断了无偿使用和污染环境的通路,经济杠杆是目前解决环境问题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
环境经济学是为探索建立一种既能充分利用、保护、提高自然生产力和环境自净能力,又能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多层次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提供条件,从而保证经济发展既有利于提高近期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发挥长远生态效果。
研究内容:由上知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使经济活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一门学科。
环境经济学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和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环境计量的理论和方法等。
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既带来了环境问题,又不断地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
要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要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
当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时,为保证环境质量必须投入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部分劳动已愈来愈成为社会生产中的必要劳动。
同时,为了保障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必须改变对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状况,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实行有偿使用,使社会不经济性内在化,使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能以经济信息的形式反馈到国民经济计划和核算的体系中,保证经济决策既考虑直接的近期效果,又考虑间接的长远效果。
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的。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社会生产力,是保护环境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为此必须改变单纯以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发展成就的传统方法,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内容,使生产和消费的决策同生态学的要求协调一致;要研究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计划的方法,以保证基本生产部门和消除污染部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要研究生产布局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经济观点和生态观点相统一的原则,拟定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定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环境经济学的由来

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
环境经济学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有助于减少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促 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社会福祉
环境经济学有助于提高社会福祉,提供优质的环境资源和生活条件, 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经济繁 荣、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包括制定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项 目,以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理论
绿色经济理论主张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 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技术、完善绿色政策等措
THANKS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
1 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促 进。
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 环境保护,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绿色 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环保政策
环保政策是环境经济学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制定合理的环保政策,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 费,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例如,实施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等政策,可以激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环境税
环境税是一种将环境污染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手段。通过对排放污染物征收税费,可以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减少污 染排放。同时,环境税的收入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良性循环。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投资
绿色金融
环境经济学研究

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经济学研究】一、引言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本文将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经济政策及其效果等方面展开探讨。
二、环境经济学的概念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着重于解决环境问题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可替代性理论等。
三、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环境市场、环境资源和环境政策等。
首先,环境市场研究探索环境品质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如环境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状况、环境影响评估等。
其次,环境资源研究关注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如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
最后,环境政策研究探讨如何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以达到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2. 研究方法环境经济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模型构建和政策评估等。
实证分析通过对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环境问题与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模型构建则利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建立理论模型,以预测和解释环境经济行为。
政策评估则评估不同环境政策实施的成本和效益,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1. 环境税环境税是环境经济学中常用的政策工具之一,它通过向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产业征收税费来内部化环境成本。
环境税的实施可以通过提高污染成本促使企业改善生产过程,同时还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财政资源。
然而,环境税实施需要考虑到税负分配和行业转型等问题。
2. 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制度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它通过对污染排放权进行分配和交易,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减少排放或购买排污权。
排污权交易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经济激励。
然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和执法机制。
环境经济学

04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 关政策,推动环境经济 学的发展
谢谢
环境经济模型:建立数学 模型,模拟环境与经济之 间的关系,预测政策效果
环境政策分析:分析各种 环境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 和分析数据,验证理论假 设,评估政策效果
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选择:选择具
1
有代表性的环境问
题或政策进行研究
数据收集:收集与
2
案例相关的数据,
包括环境、经济、
政策效果评估: 环境改善、经 济成本、社会 影响等指标
01
03
05
02
政策制定原 则:科学性、 可行性、公 平性
04
政策实施手 段:法律、 行政、经济、 技术等手段
环境污染治理
01
污染源控制:减 少污染物排放, 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
02
污染治理技术: 采用先进的污染 治理技术,降低
治理成本
03
污染监测与评估: 建立污染监测体 系,评估污染治
环境经济学
演讲人
目录
01. 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02.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3. 环境经济学的应用领域 04.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定义
01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 活动与环境关系、环境资源利用 与保护、环境污染防治与治理等 问题的学科。
02
环境经济学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资 源的稀缺性、环境污染的外部性、 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跨学科研究
环境经济学与生态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学
科的交叉融合
研究方法多样化,包 括实证研究、案例研
究、模型模拟等
环境经济学(精简)

环境问题:指构成环境的因素被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综合学科;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并合理、有效地配置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供给(需求):一定时期, 对应于商品每一可能有价格, 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的数量。
机会成本:某项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放弃掉的获利机会所带来的成本。
无差异曲线:表示两种商品或他们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经济外部性:生者或消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厉害影响。
环境效益:人类活动所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
经济效益: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劳动成果(产出)与劳动消耗(投入)的比较。
环境经济效益: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环境成本:人类使用环境资源时,付出的对资源资源的减少和破坏及其影响环境质量的代价。
公共商品:指每一个人可以消费,而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的物品。
最优污染水平:对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污染排放水平。
环境保护产业:包括末端控制技术、洁净技术、绿色产品或称洁净产品和环境功能服务。
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居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
生物多样性:生物和他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是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和新型经济模式。
环境经济政策: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政策

? 理想的排放水平和治理水平是在E点,此 点又称为有效率的污染水平。此时边际治 理成本等于边际损害成本,社会总成本最 小,资源实现有效率的配置。
? 实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的手段:
1.强制执行各类环境法规;
2.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
第二节 污染者付费原则
? 强制执行的各类环境法规又称为命令-控 制型的环境政策,包括各种环境标准、 必须执行的命令和不可交易的配额。
? 无论是环境管制不严或者过于严格,都会导致低效率的资源配置。
– 若环境管制不严,厂商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会提高排放水平,降低边际 治理成本(例如E″点)。此时会出现比较高的损害成本和社会总成本。
– 若实行严格的环境管制,此时排放水平虽然降低了,但是治理成本过高(例 如在E′点),也造成比较高的社会总成本。
? 执行这类政策需要庞大的执法队伍和高额的执行成本,往往 让国家财政和环境管理部门所无法承受。
? 为了降低执行成本,同时获得理想的环 境效果,无论是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过渡的国家,还是已经建立了市场 经济的国家,在环境管理工作中,都不 同程度地运用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 段,或称环境经济政策。
策 ?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制定和发
布的法规和政策
正在执行的环境经济政策
由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 ? (1)排污收费 ? (2)排污权交易(在排污申报登记与
排污许可证基础上试点) ? (3)三同时制度 ? (4)生态环境补偿费
正在执行的环境经济政策
由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 : ? (5)矿产资源补偿费 ? (6)土地损失补偿费 ? (7)城建环保投资 ? (8)废物回收利用 ? (9)育林费 ? (10)林业基金 ? (11)行业造林专项资金 ? (12)造林、育林优惠贷款
环境经济学课件

环境公共物品需求确实定
➢ 补偿意愿法确定的环境公共物品需求 ✓ 假设条件:环境公共物品的产权属于社会公众 ✓ 具体的做法是:设计调查问卷,询问公众居民或公共
物品使用者,愿意接受多少金额补偿才可以放弃环境 公共物品的使用权。 ✓ 环境公共物品的社会总需求一般总是高估的
环境公共物品需求确实定
根据补偿意愿法确定的环境公共物品的社会总需求一 般总是高估的,为什么? ✓ 公众拥有环境资源的产权,自然期望他能得到更多、 更好的环境公共物品消费。如果出售这种权利,希望 得到的补偿也将大于他为防治污染而付出的费用。
三、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
➢ 有学者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有无公共物品分为四类
排他性
有
无
竞争
性
有
私人物 共同资
品
源
无 俱乐部 纯公共
物品
品
➢ 环境公共物品根本也可以分为3类 :
➢ 第一类是纯公共物品
➢ 第二类俱乐部物品 ➢ 第三类共同资源
准公共物品
拥挤性
➢ 根据环境公共物品在现实中的不同表现形态来分类, 大体可以分为3类 :
量和污染物削减水平
环境公共物品的最优产量决定
第四节 循环经济理论
一、循环经济的根本理论 1.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 旧的经济体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必须推动废弃型社会向循环型社会转变
2.循环经济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环境理论学家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循
环经济提出后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兴旺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相继将循环经济
存在价值是指人们为确保某种资源存在〔包括其知识 存在〕而自愿付出的费用,它是事物本来就存在的一 种经济价值,与人类存在与否无关。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
是研究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门学问。
2.简析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2)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3)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及其作用4)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国际环境问题3.试分析环境经济学今后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
1)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以环境问题形式表现的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冲2)突和利益均衡的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
3)适应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国家环境管理责任与权利的边界确定。
4)可持续发展规范下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经济评价。
5)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代际和代内公平)的经济评价。
6)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革。
7)微观环境管理的经济效率评价和政策设计。
4.简析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经济评估的作用。
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业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关于当前全球(我国)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主要有什么观点?有没有不同的声音?请检索并予评述。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1.名词解释:需求、供给、均衡、支付意愿、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
均衡: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环境经济学研究

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福祉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它探讨了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并提供了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
本文将介绍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是环境学和经济学的交叉领域,它研究了环境与经济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经济活动又对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环境经济学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即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内外部性(internal and externalities)、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排放权(emission rights)、环境税收(environmental taxes)、经济激励(economic incentives)等。
内外部性指的是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内部和外部的效应,这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内部化和外部化。
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无法排他性地利用的资源,如空气和水。
排放权和环境税收是环境经济学中常用的政策工具,通过赋予排放权和征收环境税收来引导经济主体减少环境污染。
经济激励则通过经济手段(如奖励和惩罚)来激励经济主体采取环保行动。
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经济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既包括定性分析,也包括定量经济学模型。
定性分析主要是运用案例研究、实地调查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
而定量经济学模型则运用统计学和经济学的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和建模,来定量分析环境经济问题。
在环境经济学的定量研究中,常用的模型包括污染排放函数(pollution emission function)、成本效益分析模型(cost-benefit analysis model)和环境质量评估模型(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
环境经济学

三、环境评价方法 根据信息的可得性,有三种环境评价方法: 1、费用效益分析 2、费用效果分析 3、影响分析
1、费用效益分析
费用效益分析是经济学家用来评价项目合理性的最普通的 方法,也是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的主要的评价技术。 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评估,把人们对环 境的关注纳入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中。 在经济学中,项目评估与费用效益分析是两个可以相互替 代的概念。费用效益分析有时又称为成本效益分析、效益费用 分析、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或国民经济评价。 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都采用费用效益分析作为主要 的项目评估方法。 经济分析:评价项目对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包括对 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社会影响。 狭义的费用效益分析只对直接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效益进行 评估; 广义的费用效益分析还要考虑对自然系统和环境资源造成 的直接后果以及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间接影响。
环境经济学框架 视角:生态经济系统观——人与环境的关系 参照系:物质平衡理论、三种生产理论、 经济效率理论、外部性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 方法:环境资源价值与环境评价方法 政策: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污染防治手段
一、环境资源价值 要评估某项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与效益,特别是环境费用 与环境效益,首先必须了解环境资源价值的含义,在此基础上, 才有可能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给予充分的评价。 环境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环境资源的价值的? 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分为三部分: (1)使用价值(use value)或有用性价值(instrumental value) current personal active direct or indirect use (2)选择价值(option value) potential future use (3)非使用价值(non-use value)或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 non-personal passive use
环境经济学

一、环境经济学原理:环境经济学原理之一:决策者所制定的环境经济政策必须取得环境规律经济规律的协同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简称“双赢原理”。
环境经济学原理之二:属于共有态的环境资源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环境经济学原理之三:市场的环境外部性要最大可能地内在化,简称“内在化原理地进入市场态或公共态,简称“状态转换原理”。
环境经济学原理之四:环境也是生产力,简称“环境生产力原理”二、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关系是什么?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就可以说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绝对优势。
不比较所需要的投入,而比较机会成本(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机会成本衡量了他们每个人面临的交替关系。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差别引起了贸易的好处。
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优势是社会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较优势原理不仅适用于个人、家庭、企业之间的贸易,同样也适用于国家之间的贸易。
虽然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要比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复杂得多,但遵循比较优势原理,主要生产机会成本较少的物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物品、进口他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物品仍然是各国最主要的经济理念,这种选择虽然会使国内的某些人状况变坏,但却可以使一个国家整体的状况变好,而且还会使所有参与贸易的国家实现更大的经济繁荣。
三、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1、个人需求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偏好、预期2、供给需求曲线图2-8表示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的结合。
我们可以看到,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在这一点,市场达到了均衡,均衡点对应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在这个房产市场的例子里,均衡价格是2500元,而均衡数量是100000m²23、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当分析某个事件如何影响一个市场时,可以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确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或者两者都移动);第二,确定曲线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第三,用供求图来考察这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数量。
经济学中的环境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中的环境经济学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那么,经济学中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是什么?它到底有哪些应用?一、什么是环境经济学分析?环境经济学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如何相互影响的学科,可以将其看作研究环境保护的经济学方法和策略。
具体而言,它是一个分析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由此推导出一系列经济政策、环境政策的研究方法。
在环境经济学分析中,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被广泛应用。
环境经济学分析通常需要考虑环境的形态、环境问题的成因、环境管理的目标、环境资源的价值和社会成本等众多因素。
因此,环境经济学分析在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之间架起了一个桥梁,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环境经济学分析的应用1.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环境经济学分析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研究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管理,环境经济学分析不仅能帮助政府做出最理想的决策,更可以确保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
2.环境成本的评估当某些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时,这产生的环境成本对真正的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就要考虑环境真实成本的内部化和外部环境管理的成本。
环境经济学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3.环境税和财政激励的设计政府可以通过环境税和财政激励的设计,使市场上存在的货币体系保持相对的平衡,同时鼓励市场参与者更好地维护环境。
环境税和财政激励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引导资源的流向,让政策受益对象可以得到更公正的待遇。
4.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环境保护不仅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也跨越不同国家和地区,涉及到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诸多领域。
环境经济学分析可以在国际环境问题合作和谈判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结束语环境经济学分析不仅可以帮助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也可以为全球环境问题作出贡献。
环境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
环境经济学入门

环境经济学入门1. 简介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它综合运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分析环境资源的供需关系、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2.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1 外部性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市场交易中产生的成本或效益影响到了除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方。
例如,工厂排放污染物导致周围居民健康问题,这就是一种负面外部性。
环境经济学通过内部化外部性,即通过税收、补贴或者产权制度等手段,使市场参与者在决策时考虑到外部性的影响。
2.2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且一个人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量的物品,例如空气、水资源等。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容易出现过度开发和浪费。
环境经济学通过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提出了公共物品的优化配置方法,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2.3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环境经济学认为,自然环境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内在价值是指自然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不依赖于人类利用或者消费。
外在价值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消费所产生的价值。
环境经济学通过研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经济学上的支持。
3. 环境经济学的应用领域3.1 自然资源管理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环境经济学通过研究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提出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
3.2 环境政策评估环境政策评估是指对环境政策实施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环境经济学通过研究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3.3 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进行补偿,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

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经济:社会物资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环境经济:主要通过考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建立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环境经济学原理:1,决策者所制定的环境经济政策必须取得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同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简称“双赢原理”。
2,属于共有态的环境资源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地进去市场态或公共态,简称“状态转换原理”3,市场的环境外部性最大可能地内在化,简称“内在化原理”4,环境也是生产力,简称“环境生产力原理”经济学原理:1人们面临交替关系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态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环境学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五律协同原理规则与规律原理绝对优势: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投入量较少,就可说生产者生产这种物品中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需要与供给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型:观察-提出理论-进一步观察-运用假设-设模型-微观与宏观的观察规范型:实证表述与规范表述最大差别在于如何判断正确性,实证表述可以证明规范表述。
个人需求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偏好,预期个人市场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偏好,预期,买者数量个人供给的绝对因素:价格,投入价格,技术,预期。
以上——价格按需求曲线变动。
其他按需求曲线移动。
均衡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点称为均衡,这点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特点---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恰好等于卖着愿意且能出售的价格。
供给大于需求—超额供给需求大于供给—超额需求分析均衡点变化的三个步骤:1,确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2,确定曲线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3,用供求图来考察这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数量必需品:倾向缺乏弹性奢侈品:倾向需求富有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若是曲线看中点)需求曲线变化特点:弹性大于一,富含弹性。
环境经济学概念解析

环境经济学概念解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旨在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从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一、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以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在经济系统中的内在关系。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 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环境经济学通过价格体系、投资回报率、河流流速等量化方法,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为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环境市场的构建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建立与环境有关的市场机制,如碳交易市场、水资源市场等,使环境资源的利用者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3. 环境政策的设计与评估:环境经济学利用经济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政策的设计原则和效果评估方法,以便为政府和机构提供制定和调整环境政策的决策依据。
4. 环境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土地的合理利用,包括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生态保护等方面,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
三、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成本效益分析:环境经济学借助成本效益分析,评估环境工程或政策的效益是否高于其成本,从而确定是否执行。
2. 公共物品理论:环境经济学运用公共物品理论,研究环境问题中存在的自由乘坐和外部性等经济现象,为制定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3. 经验分析:环境经济学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案例的分析,寻找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规律性,为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参考。
四、环境经济学的实践应用1. 资源管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被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如能源开发、水资源利用等,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最大化经济效益。
2. 环境税收:环境经济学提出了环境税收的概念,通过对污染排放征收税费,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济学的作用学生姓名:马泽昊学号: 10040141X45院系:化工与环境系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顾宁2013年 9 月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济学的作用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济学的作用摘要近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和地区严重的雾霾现象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以及它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些讨论认为,应该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以环境经济学的“双赢原理“为基础,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并研拟对能源消费征收环境税。
对于环境污染的讨论,不应当仅停留在对“碧水蓝天”的渴望上。
讨论环境政策,要建立在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三者的关系上来,“美丽中国”既不能过度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利益,也不能过度强调环境保护而错失发展机会。
关键词:雾霾天气,成因,影响,环境经济,双赢原理1.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1.1雾霾的定义雾霾其实是雾与霾的统称,雾与霾的区别十分大。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
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1.2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和空气质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
我国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都超过22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超过千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冬季取暖北方大部分地区燃煤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
(二)、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
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
(三)、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开始呈现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
(四)、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
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污染物排放在低空不断积累。
2.雾霾现象引发的环境经济学的探索2.1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状频繁出现高污染的雾霾天气,实质上就是“经济活动中超过环境自净化能力的污染排放及其累积”的一个切实写照,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后果之一。
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追求不受“环境承载力”的硬约束。
因为,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经济规模的大小也就决定了污染排放量的多少,“经济产出”与“污染排放量”是经济活动的同时产生的。
现实中,各个经济主体往往只考虑到给社会成员带来正效用的“经济产出”,而有意无意地忽略给社会成员带来负效用的“污染排放”。
在这样一种“GDP至上”的发展观念下,突破“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增长是必然的选择,超自净化能力的污染排放和累积也是必然的结果。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
但区域经济总量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差。
同时资源型工业经济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
随着石灰石开发强度不断加大,水泥、轻质碳酸钙、石灰等产业不断扩大,特别经济强镇战略不断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会,同时,资源型工业经济结构对环境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水泥的粉尘、噪声污染,碳酸钙的尘、污水的污染,石灰的二氧化硫、固废污染,石灰石、石煤等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等。
并且这与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不力和执法不力也有很大关系。
作为一个工业企业众多、污染严重、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经济重区,没有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缺少相应的专职环保人员,政府多年的环保工作更多的是协调处理群众环境污染、纠纷和协助环保局开展收缴排污费等工作;环保部门的监察执法力量也较为薄弱,缺少有专业知识的环保工作人员和工作车辆,难以应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同时,执法和管理力度不够,对环境污染行为较为宽容,造成企业存在“违法成本较低、守法成本较高”的不良思想,缺少较好的措施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所以,只有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宏观经济指标的先决性约束,经济活动中的污染排放量才有可能限制在环境自净化能力范围之内,超量排放的长期累积形成的“雾霾”才有可能逐渐消散。
要根治“雾霾”,必须在宏观层面、消费者层面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2.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2.2.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
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
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2.2.2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
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
当前,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
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2.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
推行清洁生产,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部分行政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如:北京、珠江三角洲等。
如果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全国环境这盘大棋。
因此,必须痛下决心及时清除现有的污染源的同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其环境现状。
2.2.4坚决落实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一是建立协调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
打破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
依法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
二是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
三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环保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加强监督管理,严格环保执法。
同时,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活动、环境决策、监督中来。
依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问题。
结束语总之,我国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学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保护好“绿水青山”,在生态建设方面为全国作贡献。
参考文献[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04[2]王国强,,解析山西雾霾天气的成因[J],成都气象出版社,2011,42[3] 李寿德.,排污权交易产生的经济根源及其研究动态预测,2003,65-711[4]汪孝宗,胡雪芹,王红茹,宋雪莲,中国的减排路径[J],中国经济周刊,2009(49),25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