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第1章 中国古典文献学
导论、第1章_中国古典文献学
龟甲,其内槽有 凿穴及灼烧痕迹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 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 来雨
牛骨刻辞
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王 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疾 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的 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于 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骨 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形 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骨 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印 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
元好问《论诗三首》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于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古典文献的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一)定义 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 物体。 最初的文献载体就是一些石板、树皮、骨头、 竹、木之类的东西,再稍后才有了经过加工的载 体,如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 至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此后两千余 年间,纸作为主导的文献载体,在世界各地被广 泛使用。后来又出现了磁带、电子等新型文献载 体。
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于 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 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竟 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 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片, 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 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写成 《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 研究的开始。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献学“⽂献”通常指任何具有⼀定的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为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包括切印刷型与⾮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献。
⽂献学是指以⽂献和⽂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门学科。
中国古典⽂献,⼀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印刷品。
中国古典⽂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献及有关的⽂献⼯作的⼀门学科,主要涉及⽂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
1.古代⽆⽂献学,称校讎学。
刘向刘歆⽗⼦校理群书,⼴集诸本,施以校讎,编定⽬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带的⽊枷。
引申为⽐堪核对。
讎:⼀⼈持本,⼀⼈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校讎。
颜之推《颜⽒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讎略》、章学诚《校讎通义》均沿⽤了校讎之名。
2.郑鹤声、郑鹤春《中国⽂献学概要》⼀⼀中⽂世界第⼀部以⽂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中国古典⽂献学的发展概况:⼀、先秦⾄两汉商代:甲⾻⽂。
已经发掘出10多万⽚,⽽且是有意识地集中存放的。
西周春秋战国:教育、学术向民间转移,⽂献也⾃然⽽然流向民间。
有了⽂章典籍,就会有私学。
孔⼦、邓析、少正卯等⼈纷纷创办私学。
孔⼦整理“六经” 的传说;诸⼦百家对前代⽂献的传播与解释。
秦代:焚书两汉」历史上第⼀次⼤规模的⽂献搜集和整理。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根据《七略》⼰载,当时共搜集整理书籍“三⼗⼋种六百三家⼀万三千⼆百⼀⼗九卷”。
司马迁著《史记》收集整理了⼤量⽂献。
东汉郑⽞对经书进⾏⼤规模注释。
平息了今古⽂之________ 争。
东汉刊刻《熹平⽯经》,也是⽂献传播的⼀件⼤事。
⼆、魏晋⾄唐五代图书搜集编制⽬录魏国:郑默《中经》西晋:荀勖、张华《中经新簿》,分四部,载书29945卷。
南朝宋:王俭《⽬录》,载书15704卷。
南朝齐:王亮、谢朏《四部⽬录》,载书18010卷。
隋初,搜集书籍三万余卷。
开元时期,有藏书五万余卷。
(⽏煚《古今书录》)《永乐⼤典》。
明成祖永乐初年(1403)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典》共计22877卷,3.7亿⽂字,收录⼤量古书之⽚断或全⽂。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 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 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 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 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 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 相传多为孔子所作, 或认为是孔子删改, 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 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 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 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 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 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 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 出于孔门后学之手, 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 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 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 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 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 官方所藏《诗》《书》, 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 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 但远未被烧绝, 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 1.西汉宣帝时, 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 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 刊成石碑, 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 《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 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 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第五节..
三、竹 木
竹简木牘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在甲骨盛行的商周 时代已经出现。
《尚书·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先 秦竹简盛行千余年,魏晋时期才被纸帛所取代。
竹简用皮绳或青丝编连在一起,牛皮编简称 “韦编”,青丝编简称“丝编”。“编连为册, 不编为简”。册与策通,后来成为古文献的数量 单位。
清华校友捐赠的 战国竹简。其内容为 现存史料所不载,是 今本《尚书》中亡佚 的篇章。
战国时期的中山王方壶, 共刻有488个文字。
散氏盘及其铭文拓片
现存最早的刻石,是唐初在陕西凤翔出土的秦 石鼓文。共十块,大小不一,用大篆字体,每石 刻字70左右,共700余字,内容多为记功之作。
石鼓文及其拓片
早期石刻,除石鼓外,存 世有秦惠文王时期的《诅 楚文》,内容为祈求神祗 诅咒楚国。
正始石经久佚,传世 皆为宋人拓本。光绪二十 一年洛阳首次发现残石一 块。1992年洛阳又出土 残石一方,反面存字共 66行。
佛教石经
❖ 一、摩崖石经 ❖ 二、石柱石经 ❖ 三、经幢石经 ❖ 四、碑版石经
❖ 碣:文字刻于圆柱形石体之上者; ❖ 碑:文字刻于长方形石板之上者; ❖ 墓志:文字刻于石板之上而埋于墓穴者; ❖ 摩崖:文字刻于山崖壁上以求久远者。
四、帛
❖ 帛书又名缯书,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起 源于春秋时期。
❖ 《晏子春秋》云:“著之于帛,书之于策, 通之诸侯。”帛是与简册同时使用的文献载 体。
现存实物的最早帛书为长 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
长沙马王堆帛书
五、纸
现代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 并已做为书写载体使用。
1933年,在新疆罗布泊发现了西汉宣帝黄龙元年 (前49年)的纸,早于蔡伦造纸约154年。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文献包括了所有的历史资料,那么文献学研 究的范围也就涉及到各式各样所有文献。 从时代上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 献、当代文献。 学科上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 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 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 从文献组群上来看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 方文献。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刊刻之三体石 经在当时文献传播和后世文字校勘学方面价 值突出。而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 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 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为 重要之出土文献,在校勘学、史料学和文字 学方面均有很大价值。
隋唐之交的学者陆德明《经典释文》采录汉魏六朝 以来230多家有关儒家经典之古注、旧注音义,在 校勘和训诂方面成就极高。稍后之孔颖达等《五经 正义》,确立了对儒教经典的权威解释。 诗学文献方面,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 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 等均价值极大。刘知几《史通》注重文献辨伪,在 文献学史上也具有特殊意义。 文献版本印刷方面,一般认为最早可靠的雕版印刷 本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金刚经》。而大 规模雕版印刷则始于五代。
文献学概念
郑鹤声、郑鹤春的概念:凡是结集、翻译、编 撰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 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文献学词典》: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 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赵国璋、潘树广主 编,江西教育出版社)
文献学的含义
在我国文献学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传统 意义上的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二是指现 代文献学。 我们学习的是古典文献学:主要是在综合了 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传承、特点、 处理方法和原则的一门科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 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 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 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 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 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 目录、版本、校勘3. 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 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 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 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 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 年撰成,1917 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 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 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 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 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 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 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 年版。
文献学(绪论与第一章)
二节、古代目录之结构与分类 一、结构:
(一)书名: 书名项著录书之名称、篇或卷数、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映
图书基本的外貌特征。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 《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唐吏部侍郎南阳韩愈退之撰) 章学诚《文史通义· 繁称》:‚古人著书,往往不标篇名。后人校 雠,即以篇首字句名篇;不标书名,后世校雠,即以其人名书。 ‛ (二)叙录: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目录 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 一、目录:
目在目录学中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 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 《汉书· 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要,录而奏之。 ‛ 《隋书· 经籍志》:‚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
特点:(1)不独立。(2)附于书末(书成后再编目录)。
2.群书目录: 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与叙录(也有只有 书名而没有叙录的)。
《汉书· 艺文志》“兵书类‛小序:‚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 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 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现知最早之群书目录 。 分类: (一)国家图书目录(官修目录):
二、分类:
1.六分法:最早之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1)六艺略(分为九种):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2)诸子略(分为十种):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小说家
(3)诗赋略(分为五种): 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4)兵书略(分为四种):
5.标点:
顾颉刚《崔东壁遗书》序:‚标点一事,想来容易,实做甚难。即此书,我 标点好了,大家看了一定以为很平常,觉得我只费一番读书的功夫而已。但 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天下的事情只有亲身做的才能知道其中的甘苦,只 有从事工作的人才知道完成一件工作的艰辛。这部书里,牵扯的古书太多了 ,古书中文字的解诂,文法的结构,言语的起讫,都是极难捉摸的。……有 时为了一个疑义,翻了三天的书仍是茫然。结果,只有勉强承受某一说,或 是径用己意去臆断。……古书的标点是一件大事,非语言学、历史学、古文 籍校订学都有很高的成就时是不会达到圆满的地步的。‛ 元稹《制诰序》:‚上好文一日从容议及此上曰通事舍人不知书便其宜宣 赞之外无不可。‛ 6.注释: 7.翻译:
中国古典文献学2篇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篇: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阐释等方面。
古代文献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典、史书、文集、笔记、碑铭、古文等各类文献。
其中,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礼》、《论语》等,是研究古代思想、哲学和政治制度的重要依据。
史书则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文集和笔记记录了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见解,碑铭则是一种载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包括整理古代文献、研究古代文献的来源、形式和内容,解读古代文献的意义和价值,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和背后的历史脉络。
整理古代文献是为了保护文献资源,准确记录原始文献的内容,为后人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研究古代文献的来源、形式和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产生背景和特点,梳理古代文献的文本传承和版本演变,揭示文献中的隐含信息和思想内涵。
解读古代文献的意义和价值则是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和阐释,还原文献背后的历史真相和文化渊源,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献评析和文献解读等。
文献考证是指对文献的来源、撰写者、时代、版本和传承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以寻找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文献评析则是针对文献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剖析和评论,揭示文献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文献解读则是通过对文献的语言、形式和背景分析,揭示文献背后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还原文献的原意和作者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通过整理、研究和阐释古代文献,还原古代文献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篇: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第1-4节
姚思廉 魏收
李百药 令狐德棻 魏征
唐 北齐
唐 唐 唐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李延寿
李延寿 刘昫
唐
唐 后晋
书名
新唐书
作者
欧阳修、宋祁
朝代
宋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薛居正
欧阳修 脱脱
宋
宋 元
辽史
金史
脱脱
脱脱
元
元
元史
明史
宋濂
张廷玉
明
清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合称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加上《新元史》,合称二十六史
1. 目录、版本、校勘等基础知识
“不通目录、不知古书之存亡。”
——叶德辉 2. 史书通例与古代文化常识,如:十三经;二十四
史;十通等。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D 历史地理学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宋刻本十三经注疏之
《毛诗正义》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书名 史记 作者 司马迁 朝代 汉 合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班固 范晔 陈寿 房玄龄 沈约 萧子显 姚思廉
汉 南朝宋 晋 唐 宋 南朝梁 唐
前四史
书名
作者
朝代
陈书 魏书
——《论语· 八佾》
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 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论语注疏》
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徵,证也。 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 能言之 ,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义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
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
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1.“文献”一词的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
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
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
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礼,指的是礼仪制度。
征,征验、证明之义。
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
王来灿:《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上)绪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溯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
“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把“文”解释为“典籍”,而“献”仍本郑训为“贤”。
何谓“贤”?清代学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
献谓秉礼之士大夫。
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杨伯峻译:“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
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便抓些末节。
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
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教授呢?’”可见,“贤”指博学多识之人。
又,《礼记·礼运》:“孔子曰:‘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吾得夏时,得夏四时之书也”,“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
其书存者有《归藏》”。
清代学者章学诚谓:“夫夏时,夏正书也。
坤乾,《易》类也。
夫子憾夏、商文献无所征矣,而坤乾乃与夏正之书同为观于夏、商之所得。
”(《文史通义·易教上)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之明显表现。
其撰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唐代诗人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古典文献学1-5章
• 二、文献学
• 为了能够用较少的时间网罗最必要的
文献资料,同时在鉴别的基础上确定 较早而可靠的版本,并尽可能对原始 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利更多的人 使用,就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文献学。
• 我国古代,虽有“文献”一说,但无
所谓文献学,只有从事于研究、整理
历史文献的学者,过去称为校雠学家。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 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 从古至今的文献载体大致可归为四类: 刻铸型载体、书写型载体、书写兼印刷
型载体和感应性载体。
• 一、甲骨 •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总称,刻在上面 的文字称甲骨文。 • 我国商代用甲骨刻记占卜 • 文字为世界所独有。迄今发现的10余 万片殷墟甲骨文中,记事年代从盘庚 到纣王末期(前1300-1028年)。
存储量大。
第三章 文献的目录
• 一、目录的含义 • 1、目 • 目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引申为逐一称述 的节目、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 • 2、录 • 录,许慎《说文解字· 录部》:“录,刻木 录录也。象形,凡录之属皆从录。”因此 录字为刻木之声,亦为刻木之形,故成为 刻木之意引申为记录、整理次第,详细说 明之意。
•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 代古籍,研究内容主要是考证古籍源 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 •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研究古 典文献的形态、整理方法、鉴别、分 类与编目、收藏、形成发展的历史、 特点与用途及其检索等等。
• 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文献学本身也有一些重 要的分支,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
像出汗一样,也称为“汗青”,这道
工序叫“杀青”。
• 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 滑稽列 传· 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 奏牍。”其中的奏牍指的就是板牍。写 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故称“尺 牍”,后成为信的代称。
中国古代文献学(全套课件220P)
目录是治学的门径。 版本学涉及文献文本的考察和鉴别。 校勘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是读书、治学
存真求是的先决条件。 内容考实是古代学研究中准确掌握、利用文献的前提。
海源阁
王献唐在《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置》
中记载:“在土匪占据聊城时,日常以杨 氏书籍出售,购者随意予价,略不计较。 有时割裂包物煮饭,或带出作枕头使用。” “并闻杨氏宋本咸淳临安志八册,半箧为 土匪带入民家枕头;后以王冠军搜查正严, 恐遭连累,即将临安志火焚,并将书箧劈 碎煮饭。余前往勘查,仅见临安志二册, 书箧尚存。”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夫子之极
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 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 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乾坤》焉。《乾坤》 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文献” :文章典籍,口头材料。
东汉郑玄注云:
“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 以此二国之君, 文章贤才不足故 也。”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八佾》这段话说:“杞,夏
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 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 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 言也。”
献:贤人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 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 也,有世臣之谓也。” 荀子:学莫便乎近其人。
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 亦名《国朝耆献类征初 编》,是一部大型清代 人物传记资料汇编。
“文献” ,专指“典籍” 。 “献”即贤者的言行被记录下来。 “献”转变成“文”,而“献”字也慢慢失去其本义。
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1章:概说)汇总
二、“文獻學”概念的出現
梁啟超《前清一代中國思想界之蛻變》(蔣 方震《歐洲文藝復興史· 序》):
清代史學極盛於斯,鄞縣萬斯同最稱首出。斯 同則宗義弟子也。……其後斯同同縣有全祖望,亦 私淑宗義,言“文獻學”者宗焉。會稽有章學誠, 著《文史通義》,學誠在劉知幾、鄭樵上。
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 (1933)“例言”:
《禮記· 禮運》:
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 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 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 之。”
《禮記·中庸》:
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 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 周。”
(二)古代主流解釋
中國古典文獻學
第一章 概 論
第一節 文 獻
一、文
(一)字形
❖ 1.甲骨文
❖
(一期,乙六八二○)
❖
(一期,乙八一六五 )
❖
(三期,甲二六八四)
❖
(合集,三六五三四)
❖ 2.金文(容庚《金文編》卷九“文”條)
曾伯文鼎
旂鼎
文簋
啟尊
趡罍
文父丁匜
保卣
舀壺
休盤
師遽方彝
兮仲鐘
楚王酓章戈
秦公鎛
曾侯乙鐘
❖ 3.篆書
(一)“古典”者,古代典籍之謂也。
《後漢書· 樊準傳》: [孝明皇帝]庶政萬機,無不簡心,而垂情古典,
游意經藝。
(二)古典文獻
我國境內民國以前的各種信息載體,部分現當 代少數民族文獻,以及域外漢文文獻等具有特殊意 義的文獻。
二、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研究範圍
❖ 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注: 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 纹 扁 足 鼎
[石]
石刻文字起源也比较早,如果不算原始的石刻 岩画,石刻符号,石头作为文献载体在历史上 可能同青铜器一样早。《墨子· 明鬼》:“铸 之盘盂,镂之金石。”由于在铜器上刻铸文字 较在石器上刻铸要难,所以自秦代以后,石刻 渐渐取代了金刻。石文价值不在金文之下,后 人取以考证经史,便以金石并称。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主讲教师: 蔡召义
导论
一、文献 二、文献学
一、文献
1、定义 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 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人们用文字、图像、声频、视频、,即用 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 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 磁带等物体上。 文献自古就有记事的功能,不过人类最初 的记事方法和文献还没有直接的关联。
缯书
汉帛书《老子》
纸张
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上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 《初学记》卷二一引汉服虔《通俗文》曰: “方絮曰纸。”此“絮”即用次等茧、丝在水 中击打而成。《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 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 漂数十日。”裴駰集解引韦昭曰:“以水击絮 为漂。”将水中漂浮的细丝用竹帘捞起晾干, 就是类似缣帛的纸。“纸”字从“糸”就是明 证。
(二)载体形式
在纸质文献出现之前,中国古典文献的物 质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等。 由此产生了甲骨学、金石学、竹木学、缣 帛学。
甲骨
甲,指的是龟甲的腹板。骨,指的是牛肩胛 骨或胫骨。 但凡殷人要祭祀祖先、征伐、狩猎等,必事先 占卜,以定吉凶。占卜时,先在龟甲或卜骨上 凿穴,凿而不透,接着放在火上烤,看上面的 裂纹以定吉凶。“卜”字就是裂纹之状。然后 在裂纹附近刻上卜辞,包括时间、事件、占卜 人、占卜结果。事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叫 验词。
造纸 流程 1
造纸 流程 2
造 纸 流 程 3
电子
电子文献的出现是与计算机的出现密不可分的。 电子文献的特点有两点: 1、无形。 2、存储量大。
2、“文献”含义的演变
文献这个词首见于《论语· 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 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也。’‛。 东汉郑玄注曰:“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 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译文:“夏朝的政教文化、典章制度,我能叙述它,但夏朝的后裔杞国保 留的文献不足以取得充分的证明;商朝的政教文化、典章制度,我能叙述它, 但商朝的后裔宋国保留的文献不足以取得充分的证明。这都是由于文化历史资 料的继承保存与精通文化历史的学者不足够的缘故。如果足够,那我可以证实 当时的政教文明了。”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 摩崖。 (1)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有碣圆碑 方之说。 (2)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3)碑。碑之名起于周朝。西汉时,碑刻文 字出现,但极少。东汉大规模出现,现在所说 的汉碑,一般都是指东汉碑。
简牍
简牍是竹木简和木牍的合称,为古代 重要的文献载体。 将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 之劈成长而窄的木片者,叫木简,做 成较宽的木板者,叫木牍。
二、文献学
1、定义 文献学即研究文献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 科。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 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另指现代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一般指广义的校雠学,即由西汉末年刘向、 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 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 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学 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将竹简、木简及木牍作为书写材料起源很早。 甲骨文中有“册”字,也有“典”字;“册” 就是把竹木简编连成册的象形文字。典是把册 放在杌子上,是会意字,表示典藏之义,也表 示被典藏的物体,即典册。可见商周之际已有 简册,但至今出土的简牍,最早是战国时期的。 《墨子· 鲁问》:“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孙诒让
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 种。甲骨的辨伪和缀合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 一大批重要成果相继发表。与此同时,继 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商代甲骨 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 代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周原”遗 址出土的西周甲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 600多个,不仅为我们研究周初历史、地理和 官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使人们改变了只有 商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
竹简取材便利,但作为图书,十分沉重。如 《史记》一书,据太史公自序,“凡五十二万 六千五百字”。假如每简30字,需要1.755万 枚竹简。《史记· 秦始皇本纪》:“上以衡石 量书,日夜有呈。”“汗牛充栋” 每片竹简上的字数也不一致。据古文献记载, 简文有墨书和漆书两种。
[牍]
又称方、版等。如文字不多,通常不用简策, 而用牍。《仪礼· 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 不及百名,书于方。”一尺见方的称为“方”。 如果再大些,称为“业”。 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 滑稽列传· 东方朔 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其中的 奏牍指的就是板牍。写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 长,故称“尺牍”,后成为信的代称。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一些变化,从指‚典籍和贤 才‛的并列结构转向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如宋末元初的马 端临的《文献通考》和明代的《永乐大典》曾用名《文献 大成》等可以为证。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一般都是指 古代所说的‚文‛了。
3、文献的载体
文献载体,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甲骨、 青铜、竹木、帛、纸张之外,石头、 铁、玉、贝叶、羊皮等都曾被作为书 写材料。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具体 讲述。
龟甲,其内槽有 凿穴及灼烧痕迹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 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 来雨
牛骨刻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王 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疾 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的 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于 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骨 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形 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骨 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印 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
简牍的编连,有的是先编后写,也有的是先写 后编。书写出错后就用刀刮去重写,“刀”和 “笔”配合使用,于是有了“刀笔”一词。古 代简牍早在汉代已有发现。 近代,自1899年至1949年,共计出土竹木简 牍一万多枚。其中以1914年发现敦煌汉简、 1930年发现居延汉简影响最大。 春秋战国时代的书写材料是竹帛并用的。
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于 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 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竟 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 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片, 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 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写成 《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 研究的开始。
最早的金文比较简单,只刻自己的名字;之后 有其他文字,或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说明用途; 后来也有将重要的文献也刻在上面。铭文最长 的首推毛公鼎,作于西周晚期宣王时期,内壁 铸有498字铭文。记载周王中兴周室,革除积 弊,策命重臣毛公,辅佐周王,免遭丧国,并 赐毛公大量物品。毛公感恩周王,特铸鼎记其 事。这些铭文年代最早,是最重要历史文献一 部分。 文献有记载的铭文是春秋时期的“刑鼎”,当 时,郑国、晋国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左传 昭公六年》载子产“铸刑书于鼎”。杜预注: “铸刑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元好问《论诗三首》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于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古典文献的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一)定义 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 物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 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最初的文献载体就是一些石板、树皮、骨头、 竹、木之类的东西,再稍后才有了经过加工的载 体,如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 至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此后两千余 年间,纸作为主导的文献载体,在世界各地被广 泛使用。后来又出现了磁带、电子等新型文献载 体。
缣帛
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等。 帛质轻薄柔软,可以卷舒,便于携带,还能够 随文字长短截取,易于流行。缣帛用于书写材 料,在汉代相当流行。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 还用于绘图。 《论语· 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 信,行笃敬……”子张书于绅。
1942年,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曾出土一件驰 名世界的战国帛书——《缯书》。是目前已经 发现我国最早的帛写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现藏耶鲁大学图书馆。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大量帛书, 其中图书约30种。
金石
金石,是青铜器与刻石的总称。 [金] 青铜器为铜和锡的合金。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 常常铸上或刻上文字,这就是常说的“金文”。一般 情况下,金文主要用来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但也 包括少量刻在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上面的文 字。其盛行的时代为商周秦汉,其中以西周为最多。 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金文所刻的器具以钟鼎 居多。其中以鼎最为贵重,视为国家神器,有“问 鼎”、“鼎革” 等语言印记。
[简]
关于竹简的制作过程,东汉王充《论衡· 量知》篇 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简的长度是有讲究的,据王国维《简牍检署考》, 汉代有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六寸等规格 (汉尺一尺约为23.3厘米)。古时二尺四寸竹简 多记儒家经典或法律文书,故《论衡· 谢短》: “二尺四寸,圣人文语。”《史记酷吏列传》: “不三尺法循,专以人主之意旨为狱”,周代以 八寸为尺,因此也是二尺四寸。诏书一尺一寸, 因此有“尺诏”之说。一尺二寸之简一般用来写 传,八寸简短小易于携带,多用于一般记事。六 寸之简多用来作符信,即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