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关于临清的发展历程

关于临清的发展历程

临清是被边缘化了吗?小老职员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

明清时期,临清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荣兴盛达五百年之久,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美誉。

但是沧海桑田,世事变幻。

临清现在不要说在全国,就是在山东也没有什么名气了,甚至在聊城市区也算不上最富庶的地区了。

其中原因还得细细评说:一、从辉煌到没落。

临清最繁华的时期是明朝,那时的临清是京杭运河中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明朝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

市内现存众多的文物古迹如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运河钞关等,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昔日临清繁华的见证。

但是由于后来的战乱不断,加之黄河改道,运河淤积,漕运从此一蹶不振。

临清的经济发展不再如日中天,但当时临清仍是山东的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后来修铁路时本来是从德州过临清的,但是因为经费的一部分让老佛爷过生日花了,钱不够用了。

于是大清帝国的津浦铁路在德州南暂时远离了京杭运河,就是这一段把临清甩开了。

从这时开始,临清错失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机会,同时临清也被时代抛弃了!民国和日伪时期临清经济更是一蹶不振,但毕竟基础还在。

到1945年临清解放时,临清是全国解放区最大也是最富庶的城市。

因此解放临清也是为全国的胜利提供一个雄厚的经济后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设立临清市,当时的德州、聊城还都是县。

在80年代之前,聊城地区80%的工业产值来自临清。

临清这片土地还产生了全国媒体正式报道的第一个农村“万元户”。

当然这也是临清最后的美丽表现了。

从此之后,临清的渐渐地远离了公共的视野。

现在你出差不要说在全国,就是在山东省内(聊城境外的其它地方)也没有人知道临清这个地方。

临清这个曾经在全国占重要经济地位的经济总量如今还不及江苏省昆山市下面的一个玉山镇。

面对这样的不堪,我们除了怨恨,只能是无奈了。

二、行政体制的牺牲品。

历史上,除了地缘关系之外,临清与聊城没有太多的关系。

山东省历史概况

山东省历史概况

山东省历史概况山东,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

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

清代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

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共辖8个散州96个县。

中华民国初期,划分为济南、济宁、胶东、东临4道,属县107个。

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省。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山东,国民党省政府流亡。

1938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发出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到年底有12个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1939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将山东划分为3个区和2个特区:胶济路南、陇海路北、津浦路东为一区,津浦路西为二区,胶东为三区,湖西、清河为特区。

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下辖16个专员公署,88个县。

1943年9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名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下设5个主任公署及滨海直属专员公署,共辖18个专署和92个县级政权。

1945年8月,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下设5个行政公署,共辖21个专署、119个县。

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化,距今也有七千年左右。

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

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

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

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

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热点一山东地方史1.政治山东:(1)西周封邦建国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定都奄,即今曲阜);主要诸侯国还有齐国(定都临淄)。

(2)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齐是最后被灭的一个诸侯国。

秦在山东设琅琊郡。

(3)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山东有济南、平原等郡,同时有高密国、胶东国等。

(4)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5)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6)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修筑了胶济铁路。

(7)1899年,义和团从山东兴起。

(8)1918年因为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国内掀起了“五四运动”。

(9)1921年,王尽美、邓恩铭参加了中共“一大”;山东成为建党最早的省份之一。

(10)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建立起鲁西、鲁南等抗日根据地,著名的台儿庄大捷就发生在山东境内。

(11)1947年5月,华东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取得重大胜利,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2.经济山东:(1)范蠡在辅佐勾践灭吴后,弃官到陶(今山东定陶),经商致富。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表明在鲁国已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

(3)西汉时期,商业发展,临淄已经是重要的商业城市。

(4)19世纪60年代,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放的通商口岸。

(5)19世纪末山东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就是比较著名的一个。

(6)19世纪末清政府较早在济南、武昌等地开办商埠,发展工商业。

(7)1984年,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烟台、青岛。

(8)1992年第二批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有山东威海。

3.文化山东: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墨子、荀子、庄子、管仲、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孔融、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孔尚任、王羲之、颜真卿、张择端、鲁班、氾胜之、贾思勰、扁鹊等。

4.关于山东的重要结论(1)历史悠久山东是古代主流思想的发源地、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

山东省滨州市焦桥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滨州市焦桥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滨州市焦桥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据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地方政治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分封制D.郡国并行制参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郡国并行制,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是说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为巩固刘氏天下的地位,把同姓的子弟分封到地方做诸侯,形成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D项正确;A项是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行省制是在元朝时期,排除B;分封制是在先秦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汉初是郡国并行制,C项错误。

故选D。

2. 古代手工业品中的应出自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企业参考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故A项正确。

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受限于成本和市场,质量不一定是最好的,故BC项错误。

私营企业在当时尚未产生,故D项错误。

3. 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

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A.明清时期徽州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C.明清时期徽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明清时期徽州已成为商业中心参考答案: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可知主要讲的是徽商,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高考资源网4.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参考答案:B材料“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体现农业的发展,无法体现南北经济交往密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现的饮食方面的变化,“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发展,故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正确;材料体现饮食数量的增多而非饮食文化日趋丰富,表现的是现象而非本质,故C项错误;“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

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

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明清时期,山东海防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沿海地区逐渐成为战略要地,海防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山东海防的建设情况及其重要性。

在政治统治方面,明清两朝对山东海防有着严格的治理体系。

明朝设立了山东布政使司,统管山东地区的行政事务,同时设立都指挥使司,负责山东地区的军事防御。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行政体系,并在沿海地区设立了海关,加强海洋管理。

此外,明清政府还通过实施严格的海禁政策、修筑城堡、加强水师建设等方式,全面提升山东海防的防御能力。

在经济交流方面,明清时期山东海防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方面,沿海地区的海上贸易逐渐繁荣,与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山东半岛逐渐成为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中心。

另一方面,渔业、盐业等传统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海防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此外,山东沿海地区还成为移民的热土,向海外输出大量劳动力,加强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在军事防御方面,明清时期山东海防面临着来自海上敌对势力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明朝政府建立了水师,并修建了多个军事要塞,以保卫山东沿海的安全。

清朝政府也十分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了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分别保卫山东和江苏沿海地区。

同时,明清政府还加强了海岸防御工事的建设,如修筑炮台、加强水师舰队的建设等,为抵御海上入侵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建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治上,严格的治理体系和海禁政策、以及军事防御体系的完善,确保了山东沿海地区的安全稳定;经济上,多元经济的发展为海防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军事上,强大的水师和完善的海岸防御工事有效抵御了海上敌对势力的威胁。

然而,面对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挑衅,山东海防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比如装备技术落后、战略理念滞后等。

因此,为了加强山东海防建设,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1775至1850年山东移民东北与山东社会

1775至1850年山东移民东北与山东社会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775-1850年山东移民东北与山东社会姓名:徐爱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王景泽200611011775-1850年山东移民东北与山东社会作者:徐爱华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1.清世祖实录 19852.清世宗实录 19853.清圣祖实录 19854.清高宗实录 19865.清仁宗实录 19866.清宣宗实录 19867.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19368.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19919.赵尔巽清史稿 197710.王先谦东华续录 19881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 198412.清高宗清朝文献通考 193613.洪亮吉洪亮吉集 200114.阿桂盛京通志 199715.长顺吉林通志 198616.徐宗亮黑龙江述略 198517.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 198618.郑燮郑板桥集 196219.顾炎武顾亭林文集 195920.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 200221.杨宾柳边纪略 198422.杨宾《辽海丛书》(一) 19842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98024.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 198725.李洁非东北小史 194226.罗仑.景(更生)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的社会性质 198427.赵传集山东自然灾害防御 199228.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 199529.王树楠奉天通志 198330.杨同桂沈故 198431.钱泳履园丛话 199132.李德滨黑龙江移民概要 198733.稻叶君山东北开发史 193034.何清涟人口:中国的悬剑 198835.徐维淮辽中县志 193036.管凤穌《新民府志》,清宣统元年铅印本37.李祖年文登县志 193138.毕懋第《威海卫志》,铅字重印本 192939.张思勉《掖县志》,乾隆23年刊本40.许绍锦《莒州志》,清嘉庆元年刊本41.冯麟桂定陶县志 191642.张同声《胶州志》,清道光25年刊本43.王植《郯城县志》,清乾隆28年刊本44.杨启东《青城县志》,铅印本 193545.林溥《即墨县志》,同治11年刊本46.尹继美《黄县志》,清同治10年刻本47.许钟璐福山县志稿 193148.王育民中国人口史 199549.江奔东山东经济史 199850.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 198651.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 199252.孙柞民山东通史 199253.石方中国人口迁移史稿 199054.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 199555.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199156.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199757.曹树基中国人口史 200158.王林山东近代灾荒史 200459.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 200360.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 198361.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 198662.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 198863.路遇.滕则之中国人口通史 200064.冯尔康清人社会生活 199065.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剑桥中国晚清史 198566.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95567.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 199868.博金斯1368-1968年中国农业的发展 198469.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200070.何炳棣.葛剑雄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198971.池子华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 200172.李中清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 200073.陈冬生山东经济史 199874.安作璋山东通史 199475.池子华中国流民史 200176.丛翰香十四世纪后期至十六世纪华北平原农村经济发展的考察 1986(03)77.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的粮食流通 1995(01)78.宫宝利清代游民问题探析 1998(04)79.徐辉清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1998(11)80.骆毅清朝人口数字的再估算 1998(06)81.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 1994(03)82.路遇清代山东闯关流民问题研究 1987(04)83.行龙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社会矛盾 1992(04)84.孙谦试论清代闽粤海外移民的影响 1996(02)85.胡果文论清代的人口膨胀 1984(02)86.张岩对清代前中期人口发展的再认识 1999(01)87.许檀清代山东的家庭规模与结构 1987(01)88.孙百亮清代山东地区的人地矛盾与农业危机[期刊论文]-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5)89.黄长义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经济社会的病变[期刊论文]-江汉论坛 2000(12)90.高永君十九世纪中期的人口问题与农民起义 2000(02)91.丁玲玲清代前期移民台湾对泉州社会经济的影响[期刊论文]-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5)92.田彤清代(1840年前)的人口危机及对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1994(03)93.牛淑萍清代山东移民东北述论[期刊论文]-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94.高永君浅谈晚清时期的人口问题[期刊论文]-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4(2)95.王润福二十年东北移民高峰成因探源 1992(05)96.董龙凯清光绪年间黄河变迁与山东人口迁移 1998(01)97.董龙凯1855-1874年黄河漫流与山东人口迁移 1998(03)98.陈喜波清代冀东地区移民研究[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99.池子华闯关东的历史与文化观 2002(E27)100.王杉东北移民与新型关东文化[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1)101.张彩霞"海上山东"的历史考察[期刊论文]-齐鲁学刊 2004(3)102.马红丽清朝山东人"闯关东"的成因及影响[期刊论文]-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5)本文链接:/Thesis_Y1012947.aspx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f5413675-2a97-43ff-85ad-9e43016c7f89下载时间:2010年12月5日。

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

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

一、背景介绍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人口的增 加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此外, 明朝实行的屯田政策也使得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 情况下,山东地区的种植结构开始发生调整。
二、种植结构变迁
1、农作物品种的变化
四、未来展望
1、政策方面
未来山东地区的种植结构将受到政策的影响。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 种植高产、高效、优质的作物品种,推动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高农 业的可持续性。
2、市场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山东地区的种植结构将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未来,农民 将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种植作物品种,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获得更 好的经济效益。
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 究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种植结构变迁
03 三、影响分析
04 四、未来展望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山东地区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的时期。本次演示将围绕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展开讨论,以期 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由原来的小麦逐渐转变为玉米、高粱等杂粮。 这是因为杂粮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产量,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此外, 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成为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2、种植面积的变化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山东地区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为了满足日益增长 的人口需求,农民们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和采用轮作制度等方式,提高了土地的 生产效率。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引言
自明清以来,山东地区的种植结构经历了诸多变迁。在这个过程中,美洲作物 的引种推广成为了推动种植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次演示将围绕美洲作物在 山东的引种推广,深入探讨其对山东种植结构变迁的影响及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者的涌入,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 国。在此背景下,山东地区也逐渐开始了美洲作物的引种和推广。据史书记载, 明朝末年,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美洲作物已在山东广泛种植。然而,直到清 朝中后期,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美洲作物的种植才真正开始影 响山东的种植结构。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不同点: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时间
人丁数、税额 人头税 改革结果
明朝中期 不固定
有 失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清朝初期
固定 废除了 成功
(归纳)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
春秋 西 汉
赋税制度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编户制度
特点
按田亩多少收实物 承担田租、人口税、徭役、兵役
人丁收实物
隋、唐初
唐朝中期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丁收实物,以庸代役(实 物代替劳役)
固定 丁数
减轻负担,缓和矛盾; “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人口增长; 康熙帝 地丁银制的基础
摊丁 入亩
雍正帝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人头税废除;隐藏人 口现象减少;人口增 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长;经济发展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增加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土 地兼并);
②、都因商品经济发展使国家直接控制的土 地不足,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都收取银两即货币地租,推动了商品 经济发展; ④、都以土地为主要的收税依据,使农 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政治:国家统一、安定
民族:交流频繁
环境(上 层建筑)
经济政策: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生产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
人民的辛勤劳动
前代生产发展基础
明: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 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又称张江陵。是明万历年 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 册的一位政治家,改革家。 万历元年神宗即位,张居 正为内阁首辅,为挽救明 朝危机,他针对各种弊端, 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推 行了一系列改革,当时取 得了很大成效,但他死后, 由于改革触动了部分大官 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 措施,除一条鞭法外,皆 被废除。 张居正

第七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件+2025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历史备考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件+2025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历史备考一轮复习+

增 长
影响
人口的快速增长致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 会压力加大,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名师点拨 1.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有利于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迅 猛增长反过来又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初步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1)内因:统治者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雇佣关 系出现,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外因: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性经济的互动;高产农作物的引入和推 广。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时 空 坐 标
概 念 架 构
考点知识清单
考点1 明朝的兴亡
1.明朝的建立及皇权的强化
明朝的建立 1368年, 朱元璋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1)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 ”;分封诸子
明朝皇权 的强化
改革 官制
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中央:废除 丞相 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六部的职
考点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郑成功收复台湾
背 景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我国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结 果
1662年2月,
郑成功
打败荷兰侵略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影 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了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郑成功是我国
响 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特点 时间长、规模大、次数多、航行范围广
影响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 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1.明朝的一条鞭法和唐朝的两税法在内 容上相同的地方是( ) A.以财产和田亩为收税的主要依据 B.以田亩为收税的主要依据 C.用银两交税 D.废除了丁口税
2.明后期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出现及 得以保留的现象主要说明( ) A.明代农业超过前代 B.明代手工业生产的兴旺 C.手工工场的出现 D.商品经济活跃
列我举国历我史国上历封史建上统封治建者减统轻治农者民减负轻担农的民事例负,担有的封事 例建,王朝并建说立明初其期共时同汉原高祖因实。行封“建休统养治生者息”减政轻策农;民 负唐 康担朝熙实实对行行促租“进庸更历调名史制田发;”展明,太雍产祖正生实使了行“哪“地些安丁共养银同生”息制作”度用政得?策以从; 当推权行;者在的封主建观王目朝的中分期,析有,唐古朝今的“两减税负法、”北的宋根的本 不方同田均是税什法么、?募役法、明朝的一条鞭法。
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 可以代役;
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 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 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生产技术的提高,增加了产品种类。 (3)分工日益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4)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 (5)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生产关系的调整
2重要政策,对 作用: 于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及开垦荒地,具

试论鲁商的产生与发展

试论鲁商的产生与发展

试论鲁商的产⽣与发展2019-10-18鲁商就其狭义来说,是指“⼭东商⼈”,但就其⼴义来说,它应指⼭东长期从事⼯商业⽣产和经营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

鲁商是鲁商⽂化的载体,是鲁商⽂化的主体,是鲁商⽂化的创造者、享有者和传播者。

鲁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是,远古鲁商,以先秦为重点;⼆是,中古鲁商,⾃汉以迄鸦⽚战争,以明⾄清中叶的鲁商为主体;三是,近代鲁商,⼤约从鸦⽚战争到中华⼈民共和国成⽴;四是,当代鲁商,主要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东企业和企业家。

1 开创中国商业⽂明的远古鲁商早在远古黄帝时代,中国就有商业的萌芽,历经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商、周之际产⽣了⾦属货币,中国商品经济开始进⼊货币化时代,春秋战国中国古代商业达到第⼀个顶峰。

西周齐国与鲁国分封之后,在商业发展上呈现不同特点,这主要是受以下三种因素的影响。

⼀是,两国建国⽅针不同。

鲁国周公、伯禽⼤⼒推⾏周礼⽂化,对本⼟⽂化“变其俗,⾰其礼”,因⽽有“周孔遗风”。

齐国太公则不太注重周礼⽂化,⽽实⾏“因其俗,简其礼”⽅针。

⼆是,地理环境不同。

鲁国属于内陆地区,⽽齐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属于沿海地区。

三是,思想传统不同。

鲁国深受礼乐思想和重农轻商观念的影响,较重视农业经济,⽽齐国则更多受法家思想和管仲对外开放、求利求富思想的影响,较重视⼯商业发展。

对齐鲁两国商业发展的成因、条件和状况,司马迁《史记·贷殖列传》中作了⽣动描绘。

他说:“齐带⼭海,膏壤千⾥,⼈民多⽂采布帛鱼盐。

临淄亦海岱之间⼀都会也。

其俗宽缓阔达,⽽⾜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勇于持判,故多劫⼈者,⼤国之风也。

其中具五民(⼠、农、商、⼯、贾)。

”鲁国稍有不同,这⾥是⼀个适于农桑和畜牧的地区,故《史记·贷殖列传》称“宜五⾕桑⿇六畜”,并指出:“⽽邹、鲁滨诛、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颇有桑⿇之业,⽆林泽之饶。

6.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6.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6、下列措施,发生在康熙时期的是 ①一条鞭法 ④摊丁入亩 A①② B②③ ②更名田 ③固定丁数 D②④
C③④
7.明朝的一条鞭法和唐朝的两税法在内容 上相同的地方是( ) A.以财产和田亩为收税的主要依据 B.以田亩为收税的主要依据 C.用银两交税 D.废除了丁口税 8.明后期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出现及得以保 留的现象主要说明( ) A.明代农业超过前代 B.明代手工业生产的兴旺 C.手工工场的出现 D.商品经济活跃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并获 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可用排除法, 材料只表明经济作物获利远远大于 粮食作物,并不能说明农业经济衰 退,故排除①;同时,材料中并未 提及农产品加工业兴起的问题,故 可排除④。 【答案】 B
二、工业文明的萌动与近代危机的前夜 ——只是近黄昏 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2.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蔑视科学
土地兼并.均 户税和地税,其他 田瓦解 租庸调役并入.
安石变法 土兼并,阶矛 青苗,募役;方田均 抑制官僚地主特 尖,财困难. 税. 权;减轻农负担. 一条鞭法 土并,财困, 阶矛,商品 摊丁入亩 土并,丁固. 合并,折银,按地、 银代役人身松;减 丁摊入田亩 负;刺商品资芽. 均摊丁税入亩 废丁税人松促增.
3、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表现:
A、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投放市场;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较快;C、具有全国性商贸城市;D、商 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特点:商业繁荣;外贸衰落
外贸衰落的 原因?
(2009·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抽样测试)江 浙地区在宋代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 基地,号称“苏湖熟,天下足”,在 清代又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消费地区, 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 ) ①手工工场的扩大 ②城镇化的发展 ③人口增多 ④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课题:明清时期经济地发展(初一)北京师大二附中贾亚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地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地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稀疏地资本主义萌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地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地能力.重点和难点“资本主义萌芽”教学手段演示文稿讲授新课今天,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学习明清时期地经济.一、农业、手工业地新发展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全国人口至少超过了万,到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年),人口已达亿.年不到地时间,人口就增加亿,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地人口增长规模.人口增长,必然地对农业提出新地要求,人们地吃饭、穿衣等问题成为焦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一问题在明朝是如何解决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大家知道,明初政府实行了休养生息地政策,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主要地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地产量都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新地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也引进来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农作物新品种地引进——玉米、甘薯经济作物地广泛种植——棉花、桑、麻首先,原产美洲地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等,明代大量引入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并逐渐推广种植到北方地区,成为贫苦农民地日常主食.有资料记载,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这说明,这两种作物地特点是产量很高,;而且耐旱,在较贫瘠地旱地和山地也能种植.这就缓解了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地压力.到清嘉庆以后,玉米和甘薯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次,提到穿衣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古代人们在穿棉布衣料之前,穿什么衣料?——就是麻布和丝织品.麻布廉价但质地粗糙,丝绸舒适华丽但价格昂贵.而明朝人地衣料,逐渐以柔软暖和价廉物美地棉布制成.明朝政府鼓励农民广泛种植棉、麻、桑等经济作物.特别是种植棉花.明朝政府鼓励人们种植棉花,规定多植棉花地可以免税.到明中叶,棉花种植遍布南北各地,河北、河南、山东成为新地植棉中心.“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说地就是棉花在南北各地地普遍种植,人们普遍以棉布作衣被原料,或者说是人人都适合穿而且都穿得起棉布衣服.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松江府一带是明清著名地产棉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技艺先进地手工业棉纺织业——松江布由于棉花地普遍种植,棉纺业迅速发展.——谚语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产量之大.同时,这一时期棉纺织业最突出地进步是从南方推向了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图“明朝松江地印花布”松江布不仅色彩艳丽,制作精美,质地优良.而且,产量很大,每天上市地棉布有上万匹.每年输送京师地达十万多匹,,一匹上好地松江布可卖上百两银子.清朝乾隆时松江地区地弹花弓,由原来地尺加长到尺,这种加长地弹花工具能把棉花弹得“散如雪,轻如烟”.杭州、湖州地棉纺业也比较发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明代丝织业仍很发达,尤以苏州、杭州为盛. 苏州、杭州地丝织品产量大,质地精美.山西地潞绸、四川地蜀锦,名闻天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清朝前期,丝织业地规模扩大,比如单是苏州一地就有织机万多台,比明朝增加了.并且,南京、广州后来居上,超过苏州.乾隆年间,南京有织机万台.到嘉庆、道光年间,广州北郊有丝织业职工四五万人.而且,丝织品品质好,所产纱缎“甲于天下”,“金陵、苏、杭皆不及.”这说明清朝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发展起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制瓷业——中心:景德镇(青花瓷)制瓷业在明清继续发展,制作技艺更加高超,进入以青花瓷为主流地时期.景德镇从宋朝开始在全国出名,到明朝时已是全国制瓷业地中心.景德镇所产地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形优美,色泽或浓艳、或明丽、或浓淡分明,品质上好,产量大,畅销海内外.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矿冶业——中心:河北遵化、广州佛山明代采矿业比前代发达.采掘矿石用火药爆破;冶炼金属用焦碳做燃料,提高了炉温.河北遵化、广东佛山是当时地冶铁中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图同学们请看“北京大钟寺地大钟”.它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下令铸造地,历时五年而成,又称“永乐大钟”.钟高.米,直径.米,重.吨.钟身内外铸有佛经万多字.因其形体庞大,钟生宏亮,故有“钟王”之称.便是最好地证明.它地铸造,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地冶炼铸造技术.清朝时,广东佛山冶铁业最发达,号称“佛山之冶遍天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随着农业、手工业地发展,商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发展.二、空前活跃地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地空前活跃是明清社会经济一个显著地特点.请同学们通过以下资料地分析来回答:明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有哪些具体地表现呢?总结:第一,商品种类繁多.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农业、手工业地发展,投放市场地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达二百多种,极大丰富了市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城市地繁荣.同学们请看《皇都积胜图》.《皇都积胜图》皇都积胜图是一幅明代京城地风俗繁华图.描绘了北京繁华市区地商业街道面貌.街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人们肩挑、手提着各种物品,来来往往.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地“朝前市”,出售着布匹衣裳、毛皮绸缎、陶瓷器皿、书籍字画等种类繁多地商品.游人顾客边走边看、非常热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北京是明清两代地都城,不仅是全国地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全国地商业和文化中心.那时侯,北京地商业不在局限于九门之内地东西二市,前三门以南地区已成为重要地商业区.正阳门外有猪市、煤市;崇文门外有米市、柴市;宣武门外有菜市、骡马市、果子市等.达官贵人聚集北京,增加了城市地消费需求.除了专门销售日常消费品地街市,绸缎、皮裘、药材、珠宝等价格昂贵地物品也已成行成市.在北京,已有不少外地商贾结成行帮,势力很大.如广东商人控制珠宝、香料业;江浙商人经营丝绸、服装业;茶商多来自安徽、福建;开饭馆地以山东商人为主.山西商人则多经营汇兑银票、当铺、皮货业,拥有雄厚地经济实力,故有“京师大贾多晋人”地说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清代崇文,宣武,正阳三门外是最繁华地地区,乾隆年间,正阳门外地大栅栏一带已是非常热闹地商业街了,我们今天叫“步行街”.当时北京汇集了全国各地地特产,东北地貂皮、人参;西北新疆地毡毯;蒙古地皮革;江南地水果、丝绸、茶叶等应有尽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南都繁会景物图》南都指地是南京.此图反映地是明万历年间南京商业繁盛地情景,城内店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店铺外挂满招揽生意地招牌,上书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东西两洋指地是东洋西洋)、“川广杂货”、“西北两口皮货”(张家口、古北口)、“南北果品”等字样,展现出一片繁荣兴盛地景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南京是明初地建都之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这里作为留都,仍是江南地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全国性地商业城市,在明清两代一直维持着繁荣地局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除了北京、南京这些传统地大都市外,工商业发达地城市明前期有多处,中叶以后发展达多处.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江北运河区等地区.如下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地城市已不仅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贸易地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地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地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分工地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地时代特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集市贸易地发展.一些原来地农村地区变成专门地工商业市镇,有些地方居民超过万户.众多地集市庙会,极大活跃了当时地商品经济,比如山东五城县(今临清)知县就曾下令增加集市地时间和地点;为了吸引商旅,他还让歌舞戏剧演员到集市上表演.每当集日,各种货物琳琅满目,人们边看边做买卖,极为热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结:正是由于农业生产超过前代,手工业蓬勃兴旺,出现较大地工商业城市多达多座,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这就为资本主义萌芽地产生创造了条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稀疏地资本主义萌芽(故事)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一些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地地方,在纺织、制瓷等少数行业就出现了像施复夫妇地“机户”.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个至几十个工人,而自己则成为经营主,就是早期地资本家.被雇佣地工人称“机工”.他们每天清晨聚集在一些桥头巷口,等待雇佣,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过着“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朝不保夕”地生活,是早期地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之间地关系是雇佣和被雇佣地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性质地生产关系.“机房”就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地标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结:商品经济地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由于市场地残酷竞争,也促使手工业生产者不断产生分化,大多数手工者贫困破产,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和失去土地地农民一样,成为出卖自己劳动力地雇佣工人.而少数资金较为雄厚、生产条件较好、技术精良、善于经营地手工业者逐渐富裕起来,进行扩大再生产.这样,就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地生产关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机户占有手工业生产资料(织机、机房、原料),拥有资金,靠剥削雇佣工人地剩余价值为生.封建地主则占有土地,靠剥削农民为生.机户与机工之间不同于封建制下地人身依附关系,不同于奴隶制下地人身占有关系.他们之间是以货币形式相联系地雇佣关系.雇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主要特点.而这一时期还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地手工工场里,所以只是萌芽状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结:资本主义萌芽地产生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世纪末)产生地点:江南地区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过程:(表)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地手工工场形式.(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从范围来看,只是稀疏地出现在商品经济发达地江南某些地区,如苏州、松江等地.从行业来看,只是出现在纺织、制瓷等少数行业.它只不过像河汉星空中地稀疏星云.从地位来看,自给自足地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它不过是自然经济汪洋大海中地一叶扁舟,且在封建制度地残酷压制下,发展行进地极其缓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有所发展.表现在范围扩大,手工业部门增多,工场规模扩大.但发展速度缓慢.发展速度缓慢地原因主要是什么呢?原因:①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②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③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地规模.④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这使商品经济地发展进一步失去了有限地海外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无法冲破封建生产关系地束缚.总之,腐朽地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地成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小结全课:本节课我们从三个方面学习了明清时期经济地发展.由于农业生产地新发展,手工业地兴旺,商业经济空前活跃.随着商品经济地发展,到明朝后期,白银已经成为普遍流通地货币.在商品经济发展地基础上,一种新地生产关系产生了,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萌芽.但这种资本主义地生产关系萌芽,只在商品经济繁荣地江南一些地方,稀疏地出现.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地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但即便如此,资本主义萌芽还是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层面产生出新气象,冲击、瓦解着封建制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布置作业(略)下课!。

高三(上)历史26《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三(上)历史26《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业产品不再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是作为商品大量出售;
第三,在手工业行业中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新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方面须有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即最早的资本家;
另一方面是有人身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即雇佣工人。一方把别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
3、摊丁入亩与地丁银的推行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712年 (康熙51年),清廷颁布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
以1711年 (康熙50年)全国人丁2400万作为基数固定人口税,以后人口增加不再加征,
这为国家人口的繁衍和雍正时期赋役改革提供了条件。
摊丁入亩的含义: 1723年 (雍正元年)开始,清朝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到地亩上,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缩小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扩大了粮食商品化的范围,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
总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1、手工业进步的表现
在课本中归纳为五个方面,其中突出的是: 第一,生产力发展对手工业进步的推动;
第二,手工业商品化的发展(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是手工业商品化发展的集中体现。
另一方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两者在市场上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生了。
出现的时间、行业:明朝中后期、纺织业;
雇佣关系的产生:苏州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日受值”,说明机户与机工之间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
因而人口不实的状况逐渐减少,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人口统计数字迅速地增长,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2.7亿,

山东临清是被边缘化了么

山东临清是被边缘化了么

山东临清是被边缘化了么?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

明清时期,临清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荣兴盛达五百年之久,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美誉。

但是沧海桑田,世事变幻。

临清现在不要说在全国,就是在山东也没有什么名气了,甚至在聊城市区也算不上最富庶的地区了。

其中原因还得细细评说:一、从辉煌到没落。

临清最繁华的时期是明朝,那时的临清是京杭运河中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明朝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

市内现存众多的文物古迹如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运河钞关等,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昔日临清繁华的见证。

但是由于后来的战乱不断,加之黄河改道,运河淤积,漕运从此一蹶不振。

临清的经济发展不再如日中天,但当时临清仍是山东的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后来修铁路时本来是从德州过临清的,但是因为经费的一部分让老佛爷过生日花了,钱不够用了。

于是大清帝国的津浦铁路在德州南暂时远离了京杭运河,就是这一段把临清甩开了。

从这时开始,临清错失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机会,同时临清也被时代抛弃了!民国和日伪时期临清经济更是一蹶不振,但毕竟基础还在。

到1945年临清解放时,临清是全国解放区最大也是最富庶的城市。

因此解放临清也是为全国的胜利提供一个雄厚的经济后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设立临清市,当时的德州、聊城还都是县。

在80年代之前,聊城地区80%的工业产值来自临清。

临清这片土地还产生了全国媒体正式报道的第一个农村“万元户”。

当然这也是临清最后的美丽表现了。

从此之后,临清的渐渐地远离了公共的视野。

现在你出差不要说在全国,就是在山东省内(聊城境外的其它地方)也没有人知道临清这个地方。

临清这个曾经在全国占重要经济地位的经济总量如今还不及江苏省昆山市下面的一个玉山镇。

面对这样的不堪,我们除了怨恨,只能是无奈了。

二、行政体制的牺牲品。

历史上,除了地缘关系之外,临清与聊城没有太多的关系。

延续与重构:清末山东东西部州县的物产与商业

延续与重构:清末山东东西部州县的物产与商业

开埠通商 、 铁路兴起 、 海权扩张等 因素影响 的结
果 。笔 者在查 阅 了大量 清末及 民国地方 志与 乡土
志后 发 现 , 清末 山东 东 西部 各 州 县 的物产 与传 统
其实质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与西方近代商品经济
的博 弈 与融合 的结果 。
遍查 清末 与 民 国 山东 方 志 , 各 州县 基 本 将 物
的承接
清 末 山东东 西部各 州县 的物 产 因气候 、 土壤 、 水利 、 种 子培育等方面的差异, 既 存 在 一 定 的 区
别, 也拥有着广泛的共性 , 但总体上仍以五谷 、 家 禽、 水果 、 林木 、 药材 、 花卉、 矿 产 为 主。 在继 承 传 统物产优势的基础上 , 这一时期各地物产的商 品 化程度 明显提高 , 与以往那 种受制于交通条件不 能远距离贩运的小商 品经济相比, 清末经过初步 加工 的农 产 品不但 产 量 大增 , 而且 突破 小 范 围市
作者简介 : 郑 民德 ( 1 9 8 2 一) , 男, 山东五莲人 , 南开大学历 史学院博 士研 究生。

l 8・
渐超过粮食作物 , 番薯与玉米也得到了广泛 的种 植, 而谷 、 麦、 豆、 稻的种植 比例逐渐缩小 , 反 映出 清末作为从传统到近代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点。 清代 山东 中西部的济南府 、 东昌府 、 兖州府地 势平坦 , 土壤肥沃 , 水利资源丰 富, 是 山东传统的 农业 中心 , 这里的农作物不但种类 繁多 , 产量较 高, 而且经济作物的种植程度远高于东部 沿海州 县 。如 在济 南 府 章 丘 县 , 方志记 载主要 种植黍 、 稷、 稻、 谷、 麦、 豆、 薯、 芝麻这样传统 的粮食与油料 作物 , … 其 中小 麦与 谷为 大宗 , 水 稻 则 因气 候 与 灌溉条件的限制 , 只能在某些狭小的区域内种植 , 其产量不是很高 , 大量食用时需要从市场上购买 。 在 同属济南府的禹城县 , “ 麦有大小两种 , 常食者 为小麦 , 黍性黏 , 稷用其米为饭祀神 , 菽 即豆 , 粟即 谷, 玉 蜀黍 名玉 米 , 蜀黍 即高 粱 ” 。 _ 2 J 5 各 类方 志 不

清至民国时期泰安大汶口经济的发展

清至民国时期泰安大汶口经济的发展

清至民国时期泰安大汶口经济的发展摘要:泰安大汶口因具有水路和陆路的交通优势,使得其虽为镇级行政建制,但清至民国时期成为了泰安的商业重镇。

清代,山西商人参与到大汶口的地方事务当中,为大汶口带来第一次较为重要的经济发展。

民国时期,随着津浦铁路的开通,大汶口作为地方性商业中心的贸易辐射范围不再局限于与之邻近的宁阳等地,而是进一步扩展到青岛等地。

关键词:市镇;晋商;铁路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12-0086-03(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山西晋中030619)康熙十八年,为方便皇帝南巡,曾经在现泰安市郊区大汶口卫驾庄附近建立了皇营。

随着皇营工程的完成,又在皇营附近添设了驸马府和御桥等建筑。

最重要的是为了拱卫皇营的安全,在其附近形成了迎驾庄、卫家庄、武驾庄、送驾庄四个村落[1](P185)。

“(大汶口,笔者注)又西三里许,过卫驾庄,为行宫。

内有四贤祠,乾隆三十年车驾南巡、三十六年幸曲阜驻跸于此。

”[2](P64)另外,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十七日[3](P27)、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3](P28)皇帝两次驻跸于魏家庄行宫。

综而述之,位于河流汇合处,为大汶口提供了便利的水路条件;位于地区陆上交界处,为大汶口提供了便利的陆路条件;清代皇帝的巡狩,为大汶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清代以晋商为代表的大汶口经济发展大汶口隶属于明清时期的泰安,山西人最早进入泰安的时间尚不可考,但现今岱庙的铁塔上留有山西泽州13名客人到泰安进香的记录,基于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嘉靖年间,泰安已经留有山西人士的活动轨迹了。

山西人士明确以朝山者身份出现的,就目前所见的进香碑刻少之又少。

而明清时期存于泰安的关帝庙或山西会馆,在地方志中有相对详细的记载。

数量上,清代远超过明代。

作为非泰安本地神明的关帝信仰,在此时的急剧增长与进入泰安的山西人人数大幅增加有关,客观上促进了关帝信仰在泰安的传播。

大汶口处之所以有山西会馆的存在,与山西人士不无关系。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人教版历史(七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人教版历史(七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案)新泰实验中学柏庆〖设计理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掌握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大量引进外来高产农作物;棉纺织,丝织和制瓷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能力目标:①引导学生思考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能力。

②引导学生联系明清对外交往的情况和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思考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通过阅读、思考、表述、反问等培训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①“先学后教,以教导学”,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②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

③运用实物展示激趣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15—17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但封建专制制度却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这说明封建制度已无法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已经衰落了。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腐朽。

②通过学习,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罪恶行径,同时认识到落后和封闭就要挨打,只有开放才是民族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处理〗1、重点①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处理:明朝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典型表现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闭关锁国。

处理:政策根源:“重本抑末”的封建经济策略;基础:自给自足的超稳定的封建经济结构;思维:天朝大国的浅见陋识;客观原因:欧洲殖民扩张;对中外交往的畏惧;具体表现:海禁;影响:弊大于利,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2、难点: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处理:已趋于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事例分析:闭关锁国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文】山东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传统的农业区,自春秋战国直到唐宋,山东一直居于全国经济发展前列。

12-14世纪的数百年间,山东几经战乱兵燹,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破坏,经济地位严重逆转。

进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垦为山东经济的重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京杭运河山东段的浚通推动了鲁西平原商品经济率先起步;而明中叶赋役制度的变革则为山东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

从明中叶开始,山东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明代中叶山东人口仅740余万,清代嘉庆年间增至2890余万,道光年间突破3000万,清末更达3700余万〔1〕,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口大省之一。

从明代中叶到清末,三百余年间山东耕地面积从57万顷增至110余万顷〔2〕,增加了一倍;而人口则翻了两番还要多,人均土地从明代的7.7亩降至仅3亩零。

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山东的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这三百余年间山东经济的发展使土地的负载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布局的优化,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业运输业在山东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山东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及其经济收益,同时也提高了种植业的商品化程度,将小农与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粮食作物种植的变化粮食种植最主要的变化是两年三熟制的普及,而这一制度得以推广又与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

〔3〕山东两年三熟制的搭配是以麦-豆-秋杂轮种为主。

康熙《巨野县志》记载:"种植五谷以十亩为率,大约二麦居六,秋禾居四","二麦种于仲秋,小麦更多,先大麦播种,历冬至夏五月收刈,大麦先熟,小麦必夏至方收";"秋禾以高梁、谷豆为主,其次黍稷,沙地多种棉花,芝麻与稻间有种者";"初伏种豆,末伏种荞麦,多用麦地,俱秋杪收刈"〔4〕。

咸丰年间沂水县令吴树声《沂水桑麻话》记载的是鲁中沂州府一带的情况:"坡地(俗谓平壤为坡地)两年三收,初次种麦,麦后种豆,豆后种蜀黍、谷子、黍稷等";"涝地(俗谓污下地为涝地)两年三收,亦如坡地,惟大秋概种@①子,……麦后亦种豆"。

无论哪一种搭配都是以豆麦复种为中心,即先种越冬小麦→麦收后复种大豆,晚秋收获→翌春种植大秋作物,如高梁、谷子、棉花等等。

小麦在粮食作物中品优价高,是北方旱地农业中收益最高的作物;小麦又是越冬作物,农历八月播种,来年五月收获,可合理利用地力、农时。

大豆则生长期短,且有很强的固氮作用,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在两季大粮作物中插入一季大豆,可以在不增加肥料投入的前提下提高土地总产量,在经济上是十分划算的。

正是由于麦豆复种的这一优越性,使其经过长期发展最终成为山东两年三熟制的核心,而明清时期山东粮食种植的发展变化,也正是这一种植结构的调整过程。

明代山东税粮征收分为夏、秋两季,夏税征麦,秋粮征粟。

山东280余万石税粮中,夏税麦85万余石,占1/3,秋粮粟近200万石,占2/3〔5〕,这反映了宋元以来山东粮食作物结构中粟,即谷子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崇祯《历乘》也说:"北人以粟为主,粟收遂称大稔。

"〔6〕自明中叶前后这一种植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首先是小麦种植面积的大幅度增长,这一变化以农业种植条件较好的鲁西南平原开始最早,也最为显著。

如万历19年,在曲阜县孔府屯庄张阳庄的161亩分种地中种麦66亩,占40.9%;顺治10年汶上县孔府12个屯庄的1220余亩耕地,共种植小麦947.95亩,种大麦84.93亩,两者合计已占播种面积的72.3%,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汶上县孔府各庄二麦种植比例详见表1)。

表1 顺治十年汶上县孔府屯庄二麦种植比例统计(单位:亩)屯庄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复种率种植小表陈家闸181.0 183.0 1.0% 165.0 胡城口96.0 148.8 55.0% 80.69 马村庄123.03 148.5 20.7% 91.76 高家庄179.4 179.4 - 150.0 罗庄64.5 78.521.7%41.0 鹿家庄115.0123.17.0% 82.3 疃里庄82.5 117.7 42.7% 58.0 檀家庄69.9112.861.4%47.5 游村庄58.062.0 6.9% 49.1 西平原庄53.053.0-48.0 东平原庄125.0 125.50.4%86.5 所庄73.095.130.3% 48.1 合计1220.83 1427.4 16.9% 947.95 占耕地面积%77.6% 占播种面积% 66.4% 屯庄种植大麦二麦合计占耕地% 陈家闸10.0 175.0 96.7% 胡城口 3.43 84.12 87.6% 马村庄8.099.7681.1% 高家庄 5.0 155.0 86.4% 罗庄 1.5 42.5 65.9% 鹿家庄12.995.282.8 疃里庄 5.0 63.0 76.4% 檀家庄 1.2 48.7 69.8% 游村庄 3.953.091.4% 西平原庄- 48.0 90.6% 东平原庄34.0 120.5 96.4% 所庄-48.165.9% 合计84.93 1032.88 84.6% 7.0% 84.6% 6.0% 72.4% 资料来源:据《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11册,第44-150页各庄春秋总账统计。

孔府所占土地可能土质较好,故种麦比例较高,我们再来看一下一般情况。

康熙《巨野县志》记载"种植五谷以十亩为率,大约二麦居六,秋禾居四"〔7〕;《峄县志》亦载,"二麦则阖境有之,视他禾十居六七"〔8〕;稍晚的记载如乾隆年间鱼台县,"谷之品,惟麦收独厚,小麦尤多"〔9〕;光绪时菏泽县"通计小麦居十之六七,余谷居十之三四"〔10〕。

鲁北平原种植比例稍低于鲁西,但也达50%左右。

如嘉庆年间寿光县,"十亩之田必种小麦五亩,其收早而利赢也"〔11〕。

甚至土质条件较差的山东半岛招远县,冬小麦所占比重也已是"大率于百谷居十之四云"。

〔12〕冬小麦种植的发展是两年三熟制实行的基础;大豆种植由春播复种的转化使两年三熟制的实行从可能变为现实。

山东大豆种植由来已久,品种甚多。

不过,山东大豆种植原是以春播豆为主,而春播豆三、四月份下种,不适合麦后复种。

明清时期山东大豆种植有一个由春播为主到夏播为主的转化〔13〕。

这一转化过程在鲁西、鲁北平原开始较早,估计约在明中叶前后,到万历年间东昌府恩县一带,黄、黑、绿诸豆已是"俱五月初种,九月中收"〔14〕;清康熙年间淄川蒲松龄《农桑经》更进一步总结麦茬复种大豆的经验,"五月……留麦茬骑垄耩种豆,可笼豆苗"。

在东部的山东半岛这一转化可能稍晚,清初,"三月种大豆"仍是较为普遍的农作习俗。

〔15〕麦地复种大豆比例的提高直接影响着两年三熟制的普及率。

如康熙年间邹县毛家堂100亩耕地中,每年约有70亩左右种植冬麦,其中约有20-30%复种大豆,70%左右休耕;夏家铺的比例稍高些,在38亩耕地中一般总有20亩种植小麦,麦后复种大豆者10-15亩,另有少数麦地复种荞麦,麦地复种率约70%,休耕部分为30%。

乾隆年间美化庄790余亩耕地中冬小麦种植多为400-500亩,约占耕地面积的60%;麦地复种有明显提高,复种大豆占麦地的80%,另有10%左右复种晚谷、晚黍、荞麦等,休耕地只有百分之五、六了。

〔16〕总之,麦地复种均以大豆为主,其他作物比例十分有限,故大豆复种率的提高直接关系着耕地复种指数,上述毛家堂、夏家铺二庄的复种指数分别为120和140,而美化庄则已超过150了。

关于山东两年三熟制的发展,有同志认为始自雍乾之际〔17〕,笔者上述考察显示,明代后期至少在鲁西平原的兖州府、东昌府已经实行。

如顺治10年汶上县孔府12个屯庄中有10个实行了复种,平均复种指数为116.9;此时的山东还处于明末战乱破坏后的恢复时期,故复种应是沿明代旧例。

万历年间东昌府恩县一带夏播大豆的普遍化当也与麦后复种有一定的关系。

至于两年三熟制的普及当是在康熙中叶~乾隆年间,这显然与山东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密切相关,上举邹县、汶上县屯庄康熙二十年代麦后复种尚有间歇,到三十年代渐趋稳定,乾隆年间复种比例已经相当高了。

又如,雍乾之时皇帝本人对山东麦收之地能否适时"耕犁布种晚谷秋豆"〔18〕也十分关心,时有垂问,《宪庙朱批谕旨》及《清高宗实录》对此多有记载。

显然,此时两年三熟制已成为山东全省一种普遍的种植方式了。

粮食种植结构的上述变化,使小麦、大豆取代粟谷成为山东主要粮食作物(数据请参见表5),提高了小农的经济收益。

小麦在粮食作物中品位最高,市场需求也大,价格大大高于杂粮。

山东民食以高粮、谷粟为主,而小麦主要是作为商品出售的,粜精籴粗正是小农提高土地收益的重要手段,每到麦收季节,外地商人纷纷赴山东收购小麦外运,或籴麦踏曲,故民间多有"一麦抵三秋","一麦胜三秋"之谚〔19〕。

大豆种植也主要是为出售的。

如《临朐县志》言,"黄豆黑豆最为民利,与麦同重。

农人有田十亩,常五亩种豆,晚秋丰获,输租税,毕婚嫁,皆持以为资。

岁偶不熟,困则重于无禾"〔20〕。

山东大豆自明代即向江南大量输出,清乾隆年间大豆的输出量每年约在二百万石左右〔21〕。

粮食种植结构的上述变化,使山东农业种植实现了从一熟制向两年三熟制的转变,从而提高了土地复种率,使同样面积的耕地可养活更多的人口。

这一方面适应了清代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提供了可能。

下面,我们就具体考察山东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二)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山东经济作物的种植首推棉花。

明王朝建立之初即推行指令性植棉政策,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22〕,这一政策对山东棉花种植的迅速推广起了很大作用。

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显然是植棉的经济收益。

如嘉靖《山东通志》记载,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于方,其利甚溥"〔23〕;万历《东昌府志》则言"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24〕。

又如兖州府郓城县,土宜木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25〕;济南府临邑县"木棉之产独甲他所,充赋治生依办为最"〔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