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贮藏保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养护学的定义
• 中药养护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专门进行中
药的贮存保管,防止中药变质,保证中药质量, 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的一门科学。
• 研究对象:中药材、饮片、中成药的养护理论
和实践。
• 研究范围:中药变异发生的规律;贮存与养护
的方法;中药仓库的类型及要求;中药的包装及 种类;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查、质量要求等。
(一)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霉菌、鼠及害虫。
1.霉菌 • 霉菌属于微生物中的真菌门,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霉菌孢子分布很广,在
空气中就有大量霉菌孢子飘散,它对营养条件要求不高,易于在多种物质上 生长,一般物体上、空气中到处都有存在。 • 散落到药材表面的霉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相对湿度75%以上或药材含 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很快就会在药材上繁殖起来。 • 它通过分泌酵素,将药材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肪和胶质等分解成氨基酸、 葡萄糖、有机酸等,造成药材腐烂变质,失去药用效力,更甚者产生有毒的 霉菌毒索,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索、黄绿青霉毒素等。
• 挥发油存在于植物体的各器官中。
(5来自百度文库挥发油类
• 挥发油应贮存于干燥及棕色的密闭玻璃容器中,最好将瓶装满,置于凉爽避光的处 所。
• 对温度必须控制,夏季尤须注意,防止挥发油散失或走油,并且堆垛不宜紧密、重 压,以免破坏药材的含油组织。
• 在加工时应采用较低温度干燥,一般不宜超35%,以免挥发油散失。 • 某些含有挥发油的药材,其本身具有杀虫、杀菌的作用,因此在贮存过程中,不仅
(3)鞣质类
• 故防止鞣质氧化变色一方面要减少与氧接触,另一方面 是破坏或抑制氧化酶的活性。
• 在药材加工过程中,对于含有鞣质的植物,如处理不 当,常可形成不同颜色。鞣质遇铁盐,变成黑色,与锡 长时间加热共煮时,能生成玫瑰色化合物,以致会直接 影响加工品的质量。
• 因此,在加工与贮存时对容器及用具的选择是十分重要 的。
• 阐明了药物贮存新陈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明代,《本草蒙荃》:“人参须和细辛,冰片必 同灯草,麝香宜蛇皮裹,硼砂共绿豆收,生姜择 老沙藏,山药候于炭窖,沉香、真檀香甚烈包纸 须重……。”
• 这些经验已成为后世研究贮存的理论依据。
• 清代《本草从新》:“用药有久宜陈者,收藏高 燥处,不必时常开看,不会虫蛀。……。”
• 第一部分 中药养护的历史 • 第二部分 常见的变质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 第三部分 贵重中药的贮存方法
第一部分 中药养护的历史
• 《神农本草经》不仅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中药的 基本理论、产地、采收加工时间,而且对中药的 鉴定和贮藏都有较为精辟的概括,如药物阴干、 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 等,为中药养护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 唐代不仅讲求道地药材,而且对药材的贮藏养护也十分 讲究。
•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诸药未即用者,候天大晴明 时,于烈日中暴晒,令大干,以新瓦器贮之,泥头密 封,须用开取,急封之,勿令中风湿之气,虽经年亦如 新也……。”
• 对中药贮藏、干燥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防 潮、防霉、防鼠的方法。
二、中药变异的客观因素
• 中药在贮存过程中,由于客观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各 种变化。
• 引起变化的客观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s)和化学因 素(chemical factor)等。
• 这些因素能使中药产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影响 中药的质量。
(4)油脂类
• 在植物界分布亦很广,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分,其中果实及种子中 含量较多,常常大量积累,特别在种子中脂肪往往成为主要成分。
• 新鲜的脂肪和脂肪油通常具有愉快的特殊气味,如果保存不当,经 常与空气中氧及水分接触,同时在日光的影响下,又可能有微生物 的作用,于是一部分发生氧化,另一部分则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以致产生不快的臭气和味道,油脂中的游离酸也随之增多,这种现 象称为油脂的“酸败”。
1.霉菌
• 人们一旦服用了发霉的药,就可能引起肝、肾、神经系 统、造血组织等方面的损害,严重者可导致癌症(如黄曲 霉毒素等)。
• 药物发霉后,即使经过处理,药材本身也会色泽变暗,气 味淡薄,影响疗效。
2.药材发生霉变的主要原因
• 药材霉变的原因是空气中存在许多真菌孢子,当其落在药 材表面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成菌丝,分泌一种 酵素,溶蚀药材组织,使药材有效成分破坏,失去药用价 值。引起药材发霉的主要原因有:
• 植物中有些色素易发生变化。加工处理时应特别注意。
(6)植物色素类
• 如花色素的色彩因反应的不同而呈现各种颜色,酸性中为红 色,碱性中为蓝色。中性中为紫色;与金属盐类如铁、锡、 铜等化合则变蓝以至出现黑色,使色素沉淀;加热也促使色 素分解、褪色;在日光或氧影响下,亦能使色泽发生变化。
• 故含有色素的药材在干燥以及加工炮制时,必须注意其性 质,调整适宜的酸度和温度,尽量避免采用铁质工具和容 器,干燥时避免在强烈的日光下曝晒.贮存期间应避光及防 止氧化,以保持其固有的色泽。
• 运用贮存和养护中药的方法和技术,保证中药的 质量和数量。
(1)第一阶段:继承传统的养护方法,如熏硫、日晒、火 烤等;
(2)开展了仓库温湿度管理,以化学药剂代替了传统的熏 硫等操作;
(3)新技术新项目的应用,如温湿度管理的自动控制等。
第二部分 常见的变异现象及原因
• 虫蛀、霉变、变色、走油、风化、自然等
• 属于非水溶性物质的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原果胶、脂肪、脂溶 性维生素、挥发油、树脂、蛋白质、淀粉、部分生物碱、不溶性 矿物质等。
• 属于水溶性物质的有糖、果胶、有机物、鞣质、水溶性维生素、 部分生物碱、色素、苷类及大部分无机盐类。
• 只有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变化的规律,才能创造良好的 贮存条件,达到防止中药变质的目的。
• 南北朝时期,医药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加工。如《百 官志》记载:“……医师四十人…….太医署有主 药二人……..药园师二人……药藏局盛丞各二 人。”又云:“药藏丞为三品勋一位。”可见,当 时已设立了贮药机构,从此明确了药物贮存保管的 重要性与必要性。
• 《神农本草经集注》明确指出了药物产地、采制 方法、贮藏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正如序录所说: “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 及本邦。”又云:“凡狼毒、枳实、橘皮、半 夏、麻黄,吴萸,皆欲得陈久良,其余唯须精新 也。”
(4)油脂类
• 由于光线、温度、水分以及油脂中的杂质等因素均能加速 油脂的酸败,所以药材应除去水分与杂质,尽可能存于密 闭容器中置于避光、低温、干燥处,防止油脂的酸败。
(5)挥发油类
• 挥发油(volatile oil)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植物界分布亦较 广。有些科植物中挥发油含量极为丰富,如伞形科、唇形科、松科、 芸香科等。
• 宋代,政府设立“收卖药材所”辨认药材,以革伪 乱之弊。
• 《本草衍义》记载:“夫高医以蓄药为能……防不 可售者所须也,若桑寄生、桑螵蛸、鹿角胶、虎 胆、蟾酥……之类。”
• 说明贮药十分重要,尤其难得之品宜蓄贮留,以急 病人之所急。
• 元代,《汤液本草》:“一两剂服之不效,予再 候之,脉证相对,莫非药有陈腐者,致不效乎, 再市药之气味厚者煎服,其证半减,再服而 安。”
中药的贮藏与保管
北京中医药大学 杨瑶珺博士 yangyaoj002@sina.com
中药养护的定义
• 中药养护(preserv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ine):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 遗产和劳动人民长期积累保养中药的基础 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的购、运、 存、销过程中,为保证中药的质量所采取的 各种保管、养护等措施和方法。
高,湿度增加,给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此外,药材霉变后 也极易引起虫蛀,形成恶性循环。
• 环境不洁
(3)易霉变的中药
• 根及根茎类:牛膝、天冬、黄精、玉竹、麦冬、当归等; • 果实种子类:柏子仁、龙眼肉、郁李仁;苦杏仁、桃仁、五
味子;火麻仁、黑芝麻、千金子、女贞子等; • 花类:金银花、菊花、款冬花、洋金花等; • 全草及叶类:大蓟、小蓟、蒲公英、薄荷、大青叶等; • 茎、木、皮类:白鲜皮、桑白皮、鸡血藤等; • 动物类:土鳖虫、蘄蛇、地龙、蜈蚣、紫河车、九香虫等
自己在较差的外界条件下可不霉不蛀(如丁香等),某些药材与其他药材共同存 放,还可使其他药材避免虫蛀,如花椒、山鸡椒、大蒜等。
(6)植物色素类
• 在植物各个器官中呈现不同天然的色彩,这是由于植物色素 (plant pigment)的存在。此类色素多为水溶性,主要溶存于细 胞质、细胞液中。
• 药材的颜色可以从外观上表现出内在的质量,所以颜色也是鉴别 药材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 有的同一种植物中所含生物碱不止一种,例如金鸡纳树皮含有 26种、麦角含有12种、麻黄含有6种生物碱等。植物中生物碱 的含量高低也不一致,可有万分之几到百分之一二不等。
(1)生物碱类
• 含有生物碱的药材,如干燥的方法不恰当,其含量可能降 低,如因久与空气和日光接触,会有部分氧化、分解而变 质。故此类药材应避光贮存。
(1)生物碱类
• 生物碱(alkaloid)是在植物体中所发现的一种含氮有机碱的总 称,大多数具有极强的苦味,对人体具有显著的生理作用。
• 生物碱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中,已发现含有生物碱的植物至少在 38个科以上。双子叶植物中含的较多,其中毛茛科、茄科、罂 粟科、防己科、茜草科、小檗科等植物含较丰富的生物碱。
一、中药变异的主观因素
1.中药的含水量 2.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
1.中药的含水量
• 控制中药(特别是中药材)的水分是 养护的首要问 题。
• 一般来说,如果空气湿度不超过70%.温度在15℃以 下,药材本身含水量在10%以下,药材可以安全贮 存。
2.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
• 中药的成分较复杂,通常可分为非水溶性物质和水溶性物质两大 类。
• 张秉承对用精新药的意义又做了详细的补充:新 者取其气味之全,功效之速。
• 对中药贮存与功效的关系考究精辟,论说详明, 给后人予以深远的影响。
• 自汉代到清代,有关中药养护学,各个时期都有 各自的成就和特色,而且历代相承,日渐繁荣, 不仅为后世广泛应用,还给研究整理中药贮存养 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资料,是中医药文化的宝 贵财富之一。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药贮存养护 工作,先后编写了大量著作:《中药材养护知 识》、《中药材保管技术》、《中药材贮藏保管 知识》、《医药仓贮技术》、《现代中药养护 学》等专著。
中药养护学的任务
• 运用贮存和养护中药的方法和技术,保证中药的质 量和数量。
• 根据法规要求,掌握中药特点,合理进行养护。 • 利用科学规律,研究新的养护技术和方法。
(3)鞣质类
• 鞣质(tannm)又名单宁,它是一种多元酚,有收敛性,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 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在植物界中分布极广。
• 鞣质与空气接触时,特别在酶的影响下,容易氧化为红棕色或更深色且不 溶于冷水的物质,称为“鞣红”。鞣红在热水中可以溶解,如中药煎剂和 浸剂的棕色即说明它的存在。
• 鞣质另一种变色是氧化变色,氧化后即形成黑色物质。如植物受伤、破碎 或切开后,稍放置即变色,就是因为鞣质的氧化(氧化酶或过氧化酶)的作 用。而且变色的程度与鞣质的含量成正比,植物组织与空气接触时间愈 久,变色愈深。
• 养料:许多药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糖类和黏液质,给
霉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 湿度:一般在梅雨季节,药材从外界吸收水分,引起霉变。 • 发汗:凡发汗的药材其外表面潮湿,在适宜的温度下,霉菌极
易生长,并由药材表面深入内部,引起霉变。
• 生虫:药材被虫蛀后,其代谢产物,散发热量,使药材温度升
•
(2)苷类
• 苷类(glycosides)又名配糖体,在植物界中分布亦较广,是存
在于植物体各器官的细胞质或液泡中的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 含有苷的植物大都含有能将苷水解的酶,由于苷和酶不处在同一
细胞中,而细胞壁有半渗透性,它们并不接触,因此在植物生存 时酶对苷无作用,但当组织损伤或死亡时则迅速作用。 • 含苷类的药材在贮存时必须注意干燥,避免湿气的侵入而使苷分 解、失效。药材中如果没有水分存在,苷是不会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