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质灾害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地质灾害
2008-2-2
江苏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平原辽阔,江海岸线绵长,水、土、气等自然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历来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经济中心和通商口岸,也是近代工业、乡镇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有关资料统计,江苏以全国1%的土地,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9.6%的国内生产总值,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极为充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较为明显,但人口、经济的高密度以及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给江苏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并进一步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一、地质环境基本特征
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国家“T”型主轴线的结合带,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以平原为主,低山丘陵为辅的现代地质环境格局。
沿连云港—新沂—徐州—泗洪—盱眙—南京—苏州一带为低山丘陵区,地质环境具有地形地貌差异悬殊,基岩起伏大,岩性复杂,风化作用普遍并赋存有丰富的岩溶地下水等特点,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易发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灾害。
东部广大平原由长江、古淮河及海洋合力造就的冲海积平原,地质环境具有地势低平、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大、成因复杂、软土层发育,垂向上多层含水砂层相互叠置,基底构造复杂等方面的特征。因而,当地下水的开采不科学时,极易产生地面沉降、地面裂缝以及地面塌陷等灾害。
多次的地壳活动及强烈的地质构造,造就了江苏境内的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徐州地区的煤,南京等地的有色金属,至于水泥灰岩、建筑石材更为普遍。但是,过量开采矿产资源不仅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引发滑坡、崩塌等灾害,而且留下的地下采空区导致大面积的地面塌陷灾害。
江苏拥有1019km长的江岸线和954km长的海岸线,岸线物质主要由松散砂层构成,抗冲蚀性差,在水流作用下,易发生江、海岸坍塌灾害。
二、主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作用或人为活动造成地质环境变化,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损失的地质事件。
在江苏境内,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以
及江、海岸坍塌,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也在十几亿元之巨,已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地面沉降
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目前,苏锡常以及沿海地区,大多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灾害,以苏锡常地区灾情最为严重。
苏锡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含水层多、变化大,水资源比较丰富。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该区深层承压水水头仅在地面以下2m~3m。然而,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农业迅猛增长,对地下水的开采量猛增、开采强度过大,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水位普遍距地表以下50m,局部地区在80m以下。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层释水压密、固结,造成地层压缩变形,从而使苏锡常地区地面逐渐下沉,并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区域性沉降洼地。截止2006年底,苏锡常地区累计最大沉降量已达3m,累计沉降量在200mm以上的面积约5770km2,约占苏锡常平原地区总面积的1/2,沉降量在1m以上的地区约440km2,而500mm等值线已连片圈合了3个中心城市,面积超过1500 km2。近年来,由于严格执行江苏省人大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采地下水的决定,地面沉降得到初步控制,大部地区沉降速率小于10mm/a,然而,由于地面沉降的滞后效应,地面沉降还会继续发展。
苏北沿海地区的地面沉降已普遍存在,虽然区域地面沉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局部地区地面沉降已呈加速发展态势,大丰、盐城城区及周边地区约360Km2范围内,累计地面沉降量已超过600mm,最大沉降量达1259mm。累计沉降量大于200mm的分布面积约4000Km2,大部分乡镇沉降量在50mm-100mm之间。由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紧依黄海,地面沉降灾情一旦严重,其所造成的后果比苏锡常地区还要严重,应高度重视。
地面沉降对于本来地势就低洼的苏锡常地区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也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农田涝渍、农作物减产,一大批城镇的地面标高逐渐低于河湖水位,洪涝灾害加剧,水利设施的标准降低或失效,桥梁净空减少,影响船舶通航;铁路、公路、工矿企业等与地面高程有关的工程设施均需不断维护修理、翻建,居民院落室内经常淹水,百姓群众生活苦不堪言;国家测绘水准网基准点失效,对于城市规划、工程施工、环境整治等方面带来了诸多的隐患。
2、地裂缝
就地质条件而言,苏锡常地区第四系地层结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基底起伏变化大,所产生的地面沉降既有整体、大面积沉降,也有不均匀、差异性沉降,由此进一步诱发地裂缝的发生、发展,这
一点与上海、天津等地面沉降不同。
苏锡常地裂缝最先发现于1989年,尔后几乎年年都有发生,至今仍未停止,截至2002年底,全区共调查出地裂缝灾点25处。地裂缝展布以NE向为主,呈张性和同向跌落特征,具有规模大(地裂缝带长度一般100m~2000m、宽度30m~400m不等)危害严重的特点。2003年以来,苏锡常地区未发现新的地裂缝,已发现的地裂缝灾害点虽有个别点仍有持续发展动态表现,但程度明显趋缓,表明地裂缝高发期已结束。
地裂缝的危害较大,目前已发现的地裂缝灾害,大都通过村镇建筑群。地裂缝经过的地方,建筑物都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的损失怵目惊心,据统计,地裂缝损坏的房屋累计近3000间,动迁单位数十家,由此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3、滑坡、崩塌
江苏山体虽然不高,但滑坡体很多,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不合理的削坡、开挖、采矿、工程建设等活动,造成了滑坡、崩塌灾害频发。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镇江、南京、连云港、宜兴、盱眙、仪征等地,约800多处,滑坡规模不大,但由于多发生在居民区或公共设施附近,突发性强,危害很大。
1990年以前,南京近郊地区,栖霞山、幕府山先后发生滑坡,尤其是栖霞山南麓滑坡,曾多次危及沪宁铁路,使铁路被迫修筑隧道避开滑坡,耗资巨大。1991年以及2003年,南京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降雨,在南京地区引发了60多处滑坡,滑坡体物质主要由下蜀土或风化残坡积层组成,规模最大的滑坡体积达6.8万m3。由于政府高度重视,防范及时,未出现人员死亡事故。
镇江市是一座依山傍水、享有“山林城市”之美誉,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市区有大小山体20余座。由于山体坡度较陡,下蜀土发育,在大气降雨的作用下,易在下蜀土土层裂隙面以及岩土交界面滞留,形成滑移面,造成边坡失稳,导致滑坡发生。历史上,镇江市曾多次发生滑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用地逐渐紧张,迫使人们进一步向坡地发展,但因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斜坡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增高。与南京类似,1991年以及2003年,镇江亦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在镇江市区发生了约300处滑坡、崩塌,其中1991年发生的地处市中心居民稠密区的云台山大滑坡,由于预报准确,300多户、1000多名居民及时紧急疏散、撤离,才未造成人员伤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连云港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山坡坡麓地带,1995年以前,共发生30多处,总体来讲,规模较小。
4、地面塌陷
分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浅埋的石灰岩岩溶发育地区。由于在抽排地下水时水位下降、或雨季降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