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中“伪生态建设”问题突出亟待叫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建设中“伪生态建设”问题突出亟待叫停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省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展战略。然而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一种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违背自然规律的“伪生态建设”,集中表现为“广场热”“草坪热”“水景热”等,误读和曲解了生态城市理念,对生态城市内涵认识不清。“伪生态建设”不但制约着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也对整体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亟待叫停。
一是造成公共资源的大量浪费。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许多错误观念,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和大量建设、管理和维护资金的浪费,导致城市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方向错误和负担加重。如长春市建设的大草坪,一年只有两个月供市民活动使用,春秋两季风多,造成大风扬尘、垃圾漫天,夏季晴天多、温度高,不适宜市民乘凉。从投入成本来看,草坪的管理费是一般乔灌木的3-5倍,而发挥的生态效益却只有同样面积乔、灌、草复合群的1/4。又如长沙市近年来因为道路扩建改建,移栽了大量成龄树木,但由于移植地与原产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差异太大,这些花巨资移来的大树成活率并不高。而在西北某些相对缺水的县区,人造水景被认为可以增添城市“亮丽色彩”而受到推崇,人工打造高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喷泉,至于普通的音乐喷泉广场,更是常见。
二是引发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快速绿化效果和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地方出现大量采挖移植
大树导致破坏植被、毁坏林地等现象,不仅造成树木原生地自然生态和景观严重破坏,而且树木移植成活率和保存率难以保证,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也对原生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如一些西部城市为了打造“山水田园都市”,利用有限的河流资源,大量建设沿河绿地、公园、健身广场等景观设施,使用橡皮坝等人工建筑物将城区段的河流蓄水,造成下游的河道只剩下“涓涓细流”,河床大面积干涸。又如在平原地区的一些地方,在城市中心建设很大的城市主题广场,并配以代表城市标志或当地历史名人的大型雕塑,以及LED灯光设备。大广场等城市地面过度硬化使得极易滞留地面雨水,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土壤水库功能难以发挥,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同时还加剧城市热辐射,使城市热岛效应放大。
三是制约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些城市为“视觉效果”而盲目建设、功利发展的问题很突出。由于“伪生态建设”片面追求布局上的整齐性和视觉上的观赏性,使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传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城市建筑生态群落,逐渐被大同小异的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超高层建筑等替代,丧失了独有的特色和魅力。此外,由于生态城市建设被简单地看作是城市绿化或美化,导致各种矫揉造作的景观作品大量涌现,城市决策者在关注景观整治的形式美和视觉冲击力时,忽视了园林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空间复兴的内涵。如在南方某地调研时发现,一贫困县将对口援建城市拨付的上亿元资金用来修建了一
条景观大道,后面接任的“一把手”又将原来景观大道两旁的树木全部换成珍贵的景观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