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讲解学习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由脑和脊髓组成,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背腔,脑在颅腔,脊髓在脊椎管;颅骨保护脑,脊椎保护脊髓。
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简介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及控制动物的全部行为。
组成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胚胎时身体背侧的神经管发育而成。
神经管的头端演变成脑,尾端成为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的部分发展演变成为脑室,在脊髓部分演变成为中央管。
脑在开始时是3个脑:前脑泡、中脑和菱脑泡,以后又衍化成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脑桥和延髓。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纤维是有髓鞘的,它们聚集在一起时,肉眼观呈白色,称白质。
相反,神经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肉眼观呈灰色,由大量神经细胞体和树突上大量突触组成,称灰质。
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聚组成的,具有明确范围的灰质团块叫做神经核。
在脊髓中进行的神经活动,主要是按节段进行的反射性活动;但脊椎动物的许多活动都带有整体性,这有赖于脑及脊髓之间联系来完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出现了许多纵向走行的神经纤维束。
在脑和脊髓的左、右两侧之间也有许多连合纤维,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胼胝体。
特征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还保留着原来神经管的模式,灰质居中央管的周围,而白质围于灰质的表面。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是人类的重要器官之一,是人类身体各个部分之间沟通和协调的关键。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则包括神经末梢和神经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神经系统之一,它的主要成员是大脑和脊髓。
大脑是人类思维、意识和行为的中心,而脊髓则是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身体运动的管道。
具体来说,大脑内部分为大脑皮层、脑干和小脑三个区域。
1.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大脑最表面的一层,它包含了大量的神经元,负责人类的智力、语言、记忆和情感等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左右两侧,每一侧都有四个叶片,分别是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2.脑干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负责控制人类生理体能的各项功能,包括呼吸、心跳、血压和消化等。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
3.小脑小脑位于大脑的下方,主要负责协调人类身体的运动和平衡。
它由两个半球组成,左右半球各控制一半身体的运动。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末梢和神经节组成,它们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发送出来的信号传达到全身各个部位。
神经末梢将信号传递给身体内部的各个细胞,而神经节则是神经元的聚集部位,位于脊髓的旁边。
1.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为两种类型: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负责将身体内部产生的感觉传达到大脑,而运动神经末梢则通过神经传递命令,控制身体各部位的运动。
2.神经节神经节是神经元的聚集部位,是周围神经系统中一种主要的结构。
神经节位于脊髓的旁边,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传递信息,起到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是人类身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包括:1.感知:神经系统负责感知外部环境和内部身体状况的信息,收集这些信息,将其传递到大脑中心处理。
2.意识和认知:大脑皮层是意识和认知的中心,它是人类思考、判断和理解的核心。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接受和传递信息,协调和调控身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它由大脑和脊髓组成,担任着人体的指挥中心。
本文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论述。
一、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占据颅腔的大部分空间。
它分为左右两半球,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
1. 大脑的结构大脑包括脑皮层、白质和基底神经节等组织。
(1) 脑皮层:脑的外部是一层厚度约为2-5毫米的灰质,称为脑皮层。
它负责感知、思考、记忆、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
(2) 白质:脑皮层下方是一层白色质地,称为白质。
它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连接和传递脑的各个部分之间的信息。
(3) 基底神经节:位于大脑深部的一组神经核团,包括纹状体、苍白球和尾状核等。
它们参与运动的调节和控制。
2. 大脑的功能大脑的功能非常复杂,包括感知、运动、记忆、学习、情绪、语言等。
(1) 感知功能:大脑通过感觉皮层接受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形成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2) 运动功能:大脑通过运动皮层控制身体的运动活动,如行走、抓取物品等。
(3) 记忆和学习功能:大脑通过海马体、杏仁核等结构参与记忆和学习过程,使个体能够积累经验和知识。
(4) 情绪和情感功能:大脑的杏仁核和边缘系统参与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和调节。
(5) 语言功能:大脑的布罗卡区和温克尔区等区域控制和处理语言的产生和理解。
二、脊髓的结构与功能脊髓是位于脊柱内的一根长管状结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续部分。
1. 脊髓的结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1) 灰质:位于脊髓内部,呈蝴蝶状。
它包含了神经元细胞体和突触等结构,负责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2) 白质:环绕在灰质外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连接着各个神经元细胞体,能够传递信息。
2. 脊髓的功能脊髓是信息传递和反射活动的中心,具有以下功能。
(1) 信息传递功能:脊髓通过神经纤维将大脑发出的指令传递给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将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元、胶质细胞和突触
1. 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其主要功能为传递和处理信息。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其中轴突负责向其他神经元或肌肉、腺体等靶细胞传递信息,而树突则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
2. 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支持细胞,其数量通常远远超过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功能包括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清除代谢产物、维持神经元外环境的稳定性等。
另一方面,大脑皮层的顶枕区域则是控制感官信息处理和感知方面的核心区域。比如说,视觉信息的处理、听觉信息的解码等等,都是由这一区域完成的。同时,该区域的受体区也是身体感觉信息的主要接收点之一,对身体位置、触觉、热感、振动等信息进行了整合和处理。
--------->
Read more >>
PART 05
神经元的自我修复能力和限制因素
谢谢观看
2023/4/16 |
大脑皮质功能区划分
讲解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脑功能分化
指在进化过程中,不同区域的脑部结构逐渐演化出不同的功能,完成不同的任务。其中,大脑皮层是最复杂的脑部结构之一,其分化出的不同功能区域也是人类独有的特点。
一方面,大脑皮层的前额叶区域在智能和思维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区域与决策、计划、思考、判断等高级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其中,额叶前额皮质区域更是与人类高级认知能力的核心相关。同时,额叶偏下位置的杏仁体也是控制情感和情绪的重要区域之一。
在内脏反射方面,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着各种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负责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并对身体的机能进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能够对这些系统的活动进行调节和协调,以保证身体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中能够适应和应对。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案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让学生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各部分功能。
3. 培养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2.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直观演示法:展示中枢神经系统的图片或模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图片或模型: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的展示。
3. 讨论话题:中枢神经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大脑、脊髓和神经纤维。
3. 展示:展示中枢神经系统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部位。
4. 讲解:讲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传递信息、控制运动、调节情绪等。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学习、工作、娱乐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认识。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2.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部分,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1. 邀请神经科学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
2. 组织学生参观神经科学实验室,直观了解研究过程。
3. 推荐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引导学生深入研究。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案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3. 让学生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 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四、教学准备1. 制作中枢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的PPT。
2. 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料。
3. 准备中枢神经系统模型或挂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思考,如:“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为什么重要?”2. 讲解: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其重要性。
详细讲解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大脑、小脑、脑干、脊髓等,并展示相关图片或模型。
3. 分析: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如大脑的思维、记忆、感知等功能,小脑的运动协调功能,脑干的呼吸、心跳等生命维持功能,脊髓的传导、反射等功能。
4. 实践:让学生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模型或挂图,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理解。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认识,讨论中枢神经系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
6. 总结:强调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图,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记忆。
六、教学拓展1. 引入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和保健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2. 讲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如、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七、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案例,如神经科学家研究大脑的案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案例等。
2. 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教案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教案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是指针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调节和干预的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是研究这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
以下是一份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的教案,内容详实,共计1200字以上。
教学目标:了解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掌握基本的药理学概念和实验方法。
教学内容: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1.作用机制分类:兴奋剂、抑制剂、受体拮抗剂等。
2.化学结构分类:苯丙胺类、吗啡类、苯二氮䓬类等。
3.作用部位分类:神经元内部、突触前跨膜运输、突触间隙等。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1.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调节神经递质合成、储存、释放和转运等。
2.受体激活的调节:仿效或拮抗神经递质受体的作用。
3.神经元膜通道的调控:改变离子通道的传导功能。
4.第二信使的调节:影响细胞内脂质信使的合成和降解。
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1.镇静催眠药物:巴比妥类、苯二氮䓬类等。
2.抗焦虑药物:苯二氮䓬类、丙吡胺等。
3.抗抑郁药物:三环类、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4.抗精神病药物:多巴胺阻断剂、5-羟色胺阻断剂等。
5.麻醉药物:巴比妥类、吗啡类等。
四、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实验方法1.动物行为观察:包括学习记忆、镇静催眠、应激等行为。
2.离体脑切片实验:观察药物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3.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药物对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介绍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
2.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不同药物对动物行为和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3.讨论交流法:安排讨论环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思维碰撞。
教学评价与考核:1.课堂互动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和提问等表现进行评价。
2.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阅,评估其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综合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十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的功能障碍有关。
5. 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
功能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觉醒,情感, 精神活动有关。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
CNS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兴奋和抑制 凡能使兴奋性递质增多或激动兴奋性受体的药
物可产生兴奋效应。(称中枢兴奋药) 凡能使抑制性递质增多或激动抑制性受体的药
物可产生抑制效应。(称中枢抑制药)
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
1.影响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和灭活。 (突触前机制)
2.激活和拮抗受体 (突触后机制)
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
1.影响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和灭活。 (突触前机制)
2.激活和拮抗受体 (突触后机制)
谢谢!
导致帕金森病。
2.γ-氨基丁酸(GABA)
是脑内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对应的受体为GABA受体,其亚型为
GABAA.B.C. 脑内以GABAA为主。
γ-氨基丁酸(GABA)
功能:能产生突触前或突触后抑制效应 即能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例如:BZ和巴比妥类药物通过加强中枢 GABA系统的功能。产生镇静,抗焦虑, 抗惊厥的作用。
一、中枢神经递质主要生理功能
1.乙酰胆碱(Ach)
是第一个被证实的脑内神经递质 对应的受体为M受体,其能
功能:涉及觉醒,学习,记忆和运动调节 例如:学习,记忆能能障碍是阿多茨海默病的
主要症状 多巴胺系统功能底下而Ach系统功能增强,可
γ-氨基丁酸(GABA)
功能:能产生突触前或突触后抑制效应 即能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例如:BZ和巴比妥类药物通过加强中枢 GABA系统的功能。产生镇静,抗焦虑, 抗惊厥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
●对大发作疗效好,但价格昂贵
●可使半数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
托吡酯 ●对小儿各型癫痫较好
抗惊厥药
硫酸镁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口服:不吸收,导泻利胆 ●注射:镁离子竞争钙离子干扰Ach的释放→阻滞神经肌肉接头传 递→松弛肌肉,用于子痫、破伤风惊厥
不良反应
●血镁过高可致呼吸抑制、血压骤降,可用钙剂解救
●镇吐作用比氯丙嗪强150倍
抗躁狂症药
碳酸锂 作用机制
●发病学说: 脑内5-HT水平低下,而NA功能亢进 ●减少NA释放,增加重摄取
抗抑郁症药
一.非选择性5-HT、NA再摄取抑制药 1.丙咪嗪
作用机制
●单胺学说:脑内5-HT、NA功能不足 ●抑制5-HT和NA的重摄取,降低α2的敏感性
药理作用
S ●正常人→抑制;抑郁症→兴奋 2.心血管 ●降低血压,引起心动过速 3.自主神经 ●阻断M受体→阿托品样作用
●奏效快
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
药物
特点
氟西汀 (百忧解) 舍曲林
●抗抑郁症作用与丙咪嗪相当 ●可用于强迫症、神经性贪食症
帕罗西汀
抗帕金森病(PD)药
发病机制 ●黑质病变→多巴胺合成减少→纹状体DA含量降低→黑质-纹状体通
路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路功能减弱→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
临床症状 ●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 ●流涎、吞咽困难、记忆障碍
抗精神分裂症药
1.氯丙嗪(chlopromazine,冬眠灵) 分型
●Ⅰ型(阳性症状):幻觉、妄想、躁狂、思维紊乱 ●Ⅱ型(阴性症状):淡漠、意志减退、主动性缺乏
作用机制
●发病学说:多巴胺功能亢进学说和5-羟色胺学说 ●脑内多巴胺通路 1.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与精神活动相关 2.黑质-纹状体通路:和锥体外系反应有关 3.结节-漏斗通路:与内分泌相关 ●氯丙嗪对阻断4条DA通路无选择性,还可阻断α受体和M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详细讲解
中风后的预防
是治疗中风的根本 预防的目标
危险因素的控制 发现中风的原因:
血管病变?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必要时外科或介入治
疗
TIA概述
概念: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 短暂但反复发作的供血障碍,导致供血 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4 小时内完全恢复。
❖ TIA或脑卒中病史
❖ 其他:肥胖、无症状 性颈动脉狭窄、酗酒、 吸烟、抗凝治疗、脑 动脉炎等
不可干预 ❖ 年龄 ❖ 性别 ❖ 种族 ❖ 遗传因素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基本病因 1、血管壁病变 1)高血压性脑细小动脉硬化 2)脑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 3)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和遗传性疾病 4)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 5)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 2、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8.脑室上层面:可 见双侧额、顶叶的 脑沟、皮质、髓质 和大脑纵裂。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矢状面也是头颅MRI 的常用检查层面,可 显示中线结构的形态 及其毗邻关系,明确 幕上和幕下结构。在 正中矢状面上,可见 中间的胼胝体,由前 向后分为膝部、体部 和压部,脑干从上向 下依次可识别中脑、 脑桥和延髓。
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 3、其他原因:血管内异物如空气、脂肪等
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心 脑 血 管 的 构 成 简 图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 大血管分叉处及弯曲处
颅 内 外 大 动 脉 常 见 病 变 部 位
病理生理
基本要素 血管壁、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三大因素
➢ 椎动脉(VA)为左右锁骨下动脉的第一 个分支,即其与供应上肢的血液同源。
六神经内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PPT学习教案全篇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辅助检查1.脑电图:弥漫性慢波,以颞叶和额叶明显。 2.头颅CT:早期可能正常。MRI易在早期显示病灶,实质内长T1长T2信号的病灶,以及FLAIR像更明显,进一步支持HSE的诊断。3.CSF检查:压力正常;细胞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数增多;蛋白质呈轻、中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病原学检查①检测HSV特异性IgM、IgG抗体;③ PCR检测CSF中HSV DNA。脑活检: 光镜下为出血性坏死;电镜下为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和细胞内的病毒颗粒。
第40页/共121页
儿童&青少年痴呆性疾病 脂质沉积病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肌阵挛性癫痫 线粒体脑肌病
诊断&鉴别诊断
2. 鉴别诊断
第41页/共121页
目前无特效疗法 支持疗法&对症治疗, 加强护理, 预防合并症 预防为主,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治疗
第42页/共121页
多在1~3年死亡 约10%的病人长期稳定 偶有持续10年以上的病例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HSV-I型和Ⅱ型,成年人HSV-Ⅰ型引起,新生儿由HSV-Ⅱ型所致。 HSV-I型病毒先引起口腔和呼吸道原发感染,然后沿三叉神经轴索逆行至三叉神经节,并在此潜伏。数年后或机体免疫力低下时,非特异性刺激可诱发病毒激活而致病。 儿童HSV多新近感染致病,新生儿HSV系HSV-Ⅱ引起,母亲分娩时,生殖道分泌物与胎儿接触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原因。
预后
第43页/共121页
(三) 进行性风疹全脑炎(Progressive Rubella Panencephalitis, PRP)
①早期: 认知&行为改变(健忘\成绩下降\淡漠\注意 力不集中\性格改变&坐立不安)②运动障碍期: 数周或数月出现共济失调\肌阵挛 舞蹈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失语症, 可癫痫发作③强直期: 肌强直\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去皮层 或去大脑强直 最终死于合并感染或循环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下方,主要负责协调和平衡人体的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小脑内部有许多神经元和突触,通过接收来自大脑和脊髓的信号,对运动进行精确 的调控。
小脑还参与学习和记忆过程,对人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脑干
脑干是大脑与脊髓之间的过渡区 域,主要负责传递和调节神经信 号,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神经元网络的可塑性
01
研究神经元网络如何通过学习和经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以提
高认知和行为能力。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
02
探索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神经再生与修复
03
研究如何促进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修复,为脊髓损伤、脑卒中
等疾病的治疗提供可能。
人工智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神经影像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脑部影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解读,提高对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神经电生理信号处理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脑电、肌电等神经电生理信号进行自动识别 和分类,用于监测和干预神经系统活动。
神经网络模拟与建模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 为研究神经功能和疾病提供工具。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未来治疗策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基因治疗,如通过纠正致病 基因来治疗遗传性疾病。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或神经细胞移植来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促进神经再生 和功能恢复。
神经调控与修复技术
发展新型的神经调控和修复技术,如深部脑刺激、神经调控等,以改 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医学)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详解(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扣带回
杏仁体
胼胝下回 终板旁回 乳头体
纤维联系:各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形成许多的环路。如海马环路。 功能:1)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觅食、防御、生殖活动;
2)调节内脏活动,情绪反应; 3)参与脑的学习记忆活动。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思考 题
1.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中通过的纤维。若右侧内囊病变, 可出现哪些功能障碍?为什么?
额叶: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高级思维活动有关 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功能有关 枕叶:与视觉信息整合有关 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 边缘叶:与内脏活动、情绪活动有关
联络区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基底核:
组成
(1)纹状体:
尾状核
新纹状体
豆状核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2)杏仁核
(3)屏状核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系统解剖学详解
主讲人 XXXX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端脑
(telencephalon)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端脑(telencephalon):脑的最高级部位。
1.大脑皮质 外形和分叶 内部结构 皮质功能定位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内囊损伤出血“三偏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 对侧偏瘫 对侧同向偏盲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4.侧脑室 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
其位置常在人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
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目录简介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
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
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起源神经系统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由神经管和神经嵴分化而成。
1、神经管:人胚第3周初,脊索诱导其背侧中线的外胚层,神经外胚层形成神经管,神经管前段膨大,衍化为脑,后段较细,衍化为脊髓。
2、神经嵴:在神经管形成过程中,神经褶边缘的一些神经外胚层细胞随神经管的形成而下陷,在神经管外侧形成左右两条细胞索,称神经嵴,神经嵴分化为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神经胶质细胞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等。
3、神经管上皮发育:早期的神经板为单层柱状上皮,称神经上皮。
当神经管形成后,管壁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1)早期结构:内界膜:神经管腔内面有一层膜;神经上皮细胞: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外界膜:为上皮的基膜。
(2)结构发育:内界膜原来的神经上皮细胞停止分化,变成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称室管膜层。
套层:神经上皮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部分细胞迁至神经上皮细胞的外周,成为成神经细胞。
之后,神经上皮细胞又分化出成神经胶质细胞,也迁至神经上皮细胞的外周。
于是,在原神经上皮细胞的外周由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构成一层新细胞层,称套层。
边缘层:套层的成神经细胞起初为圆球形,很快长出突起,突起逐渐增长并伸至套层外周,形成一层新的结构,称边缘层。
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临床医技课使用教材临床医技学讲授内容神经系统的放射诊断第五篇第二章(页码180-221)教学时数 2学时授课时间 2007年1月3日3-4节授课人龙玉授课形式课堂讲授教学方法讲授法班种年级2003级中医专业一、教学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颅脑的影像检查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熟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
二、教学分级要求1.了解神经系统的X线及CT检查方法2.掌握颅脑CT的正常表现3.熟悉颅脑常见病的CT表现:颅脑外伤与脑血管疾病4.了解神经系影像常见英语词汇及征象表达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颅脑外伤之颅内出血的分类及CT表现。
2.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二)教学难点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教案续页一、检查方法(15分钟)(一)头颅平片:外伤(二)DSA脑血管造影:肿瘤,血管病变(三)CT扫描:应用广泛平扫,增强,CTA,MPR,3DCT脑灌注成像(四)MRI扫描SE,水抑制,弥散,灌注为目前常用。
MRS能够提供肿瘤或正常脑组织的代谢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目前在临床应用方面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五)脊髓造影常规脊髓造影CTMMRM二、正常影像解剖(30分钟,CT/MR图片逐层讲解)(一)颅骨X线正侧位片解剖:颅缝,血管压迹(二)脑CT/MR解剖:以图片讲解CT/MR常规扫描各层面中大脑、小脑、脑干及脊髓的影像解剖,打好阅片基础。
三、脑血管疾病(以CT/MR病例讲解,30分钟)(一)脑梗塞(5分钟)1.CT表现超急性期(最初4~6小时):CT检查脑实质密度多无明显异常。
当梗塞面积较大时,可见脑皮质密度稍降低,正常脑灰白质分界模糊、消失,脑沟变浅。
急性期:(2~5天):表现为低密度灶,周围脑沟变浅、消失。
亚急性期(1~2周):组织坏死和水肿逐步达到高峰(发病后3~5天),仍表现占位效应;7~10天水肿逐渐消退,一般于2~3周完全吸收,占位效应消失。
慢性期:脑软化灶,其周围脑沟、脑池和脑室扩大,皮质萎缩。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护理业务学习PPT
在哪里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的护理?
在哪里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 医院病房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通常在医院住院治疗,需 在病房内进行细致护理。
病房环境应保持安静,减少外部刺激。
在哪里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
重症监护室
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更为密 切的监测和护理。
重症监护室的护理需更高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支持 。
在哪里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
康复中心
康复期患者可转入康复中心,进行功能恢复和心 理支持。
康复护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
如何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 护理?
如何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 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反映病情的变化,需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关 注。
如何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
药物管理
按照医嘱合理用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做好记录。
药物管理是护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需遵循严格 的用药规范。
如何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及家属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 疾病带来的压力。
心理支持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和康复信心。
了解发病机制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
为什么重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护理?
为什么重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护理? 高致死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并发症风 险,及时护理至关重要。
早期识别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为什么重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护理? 临床表现复杂
患者出现的症状多样,如头痛、发热、意识障碍 等,护理需要综合评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护理业务学习课件
第六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后及 复发防治
预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后评 估需要考虑病原体、感染程度、治疗及 护理水平等因素。
复发防治: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复 发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卫生、环境清洁、 免疫力提高等方面的因染 的患者,家庭护理应包括合理的饮 食安排、定期用药、康复训练等。
第四部分:护 理中的注意事
项和挑战
第四部分: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和挑战
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在护理中,需要注 意患者的意识状态、疼痛管理、避免感 染传播等。 护理中的挑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 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对患者情绪的 应对、药物的副作用管理等。
第三部分:中 枢神经系统感 染的护理要点
第三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要 点
危险因素与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 危险因素包括免疫系统受损、接触感染 源等,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 生、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第三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要 点
护理措施: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 理措施包括保持患者的通气畅通、 监测生命体征、提供支持性护理、 预防并发症等。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护理业务 学习课件
目录 第一部分: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第二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 疗 第三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要点 第四部分: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和挑战 第五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经验 分享 第六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后及复 发防治
第一部分:什 么是中枢神经
第五部分:中 枢神经系统感 染的护理经验
分享
第五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经 验分享
注意护理中的细节:对于中枢 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护理中的 细节非常重要,如创口护理、 观察病情等。
多学习交流经验:护理人员应 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护理知识 ,多与其他护理人员交流经验 ,以提高护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由脑和脊髓组成,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背腔,脑在颅腔,脊髓在脊椎管;颅骨保护脑,脊椎保护脊髓。
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简介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动物的全部行为。
组成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胚胎时身体背侧的神经管发育而成。
神经管的头端演变成脑,尾端成为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的部分发展演变成为脑室,在脊髓部分演变成为中央管。
脑在开始时是3个脑:前脑泡、中脑和菱脑泡,以后又衍化成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脑桥和延髓。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纤维是有髓鞘的,它们聚集在一起时,肉眼观呈白色,称白质。
相反,神经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肉眼观呈灰色,由大量神经细胞体和树突上大量突触组成,称灰质。
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聚组成的,具有明确范围的灰质团块叫做神经核。
在脊髓中进行的神经活动,主要是按节段进行的反射性活动;但脊椎动物的许多活动都带有整体性,这有赖于脑与脊髓之间联系来完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出现了许多纵向走行的神经纤维束。
在脑和脊髓的左、右两侧之间也有许多连合纤维,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胼胝体。
特征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还保留着原来神经管的模式,灰质居中央管的周围,而白质围于灰质的表面。
脊髓的背侧部分由胚胎时期神经管的翼板发展而成,主要接受感受器的传入信息。
腹侧部分由基板发育而成,其功能是运动性的。
脑干的颅神经核的位置按其感觉、运动的性质,基本上与脊髓的排列方式相似,但由于脑室的形状变化,当然,不如脊髓那样明显而整齐。
脑干中的一些既非感觉又非运动性的神经核,如红核、橄榄核等,则位于脑干的不同部分。
由于脑室及众多的神经束和传导束的出现,脑干的构造比脊髓要复杂得多(见表)。
大脑及小脑的灰质主要分布在表层,分别称为大脑皮层和小脑皮层;而白质则在深层。
结构脊髓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椎管内,前端枕骨大孔与脑相接,外连周围神经,31对脊神经分布于它的两侧,后端达盆骨中部。
脊髓膜:脊髓外面被复有三层结缔组织膜,称脊膜,由内向外依次为脊软膜,脊蛛网膜和脊硬膜。
脊蛛网膜与软膜之间形成相当大的腔隙称为脊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
脊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狭窄的硬膜下腔,充满淋巴。
形态:呈上、下略扁的圆柱状,末端称为脊髓圆锥,具有两个膨大部,称颈膨大和腰膨大(盆神经、尾神经和脊髓圆锥及终丝共同形成马尾);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从横切面上看,中央为蝴蝶形灰质,周围由白质组成。
灰质中央有中央管。
灰质向后外突出的部分为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相连,内含中间神经元;向前方突出的部分为前角,内含运动神经元,其纤维构成脊神经前根;侧角内含植物性神经元。
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按位置可分前索、侧索和后索,分别把脑和脊髓及脊髓内各段联系起来。
脊髓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传导功能,全身(除头外)深、浅部的感觉以及大部分内脏器官的感觉,都要通过脊髓白质才能传导到脑,产生感觉。
而脑对躯干,四肢横纹肌的运动调节以及部分内脏器官的支配调节,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传导才能实现。
若脊髓受损伤时,其上传下达功能便发生障碍,引起感觉障碍和瘫痪。
二是反射功能,脊髓灰质中有许多低级反射中枢,可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肌肉的牵张反射中枢,排尿排粪中枢、性功能活动的低级反射中枢,跖反射、膝跳反射和内脏反射等躯体反射。
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都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的。
当脊髓突然横断,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后,会产生暂时性的脊休克。
脊髓损伤可中断某一水平的生理功能。
目前由于医学进步,许多脊髓损伤病人已有可能恢复其生理功能。
脑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人类的脑是由约140亿个脑细胞构成的重约1400克的海绵状神经组织。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在构造上,按部位的不同分为前脑、中脑和后脑三大部分,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1、后脑位居脑的后下部,其中包括三部分:⑴延脑,位于脊髓的上端,与脊髓相连,呈细管状,大如手指。
延脑的主要功能在于控制呼吸、心跳、吞咽及消化,稍受损伤即危及生命。
⑵脑桥,位于延脑之上,是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较延脑为肥大的管状体。
脑桥连接延脑与中脑,如果受损可能使睡眠失常。
⑶小脑,位于脑桥之后,形似两个相连的皱纹半球,其功能主要是控制身体的运动与平衡。
如果小脑受损,即丧失身体自由活动的能力。
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 2、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处在整个脑的中间。
中脑是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在中脑的中心有一个网状的神经组织,称为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意识状态。
网状结构的作用扩及脑桥、中脑和前脑。
中脑与后脑的脑桥和延脑合在一起,称为脑干,脑干是生命中枢。
3、前脑是脑的最复杂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前脑主要包括五部分: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⑴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平均厚度为2.5~3.0毫米,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上面布满了下凹的沟和凸出的回。
分隔左右两半球的深沟称为纵裂。
纵裂底部由胼胝体相连。
大脑半球外侧面,由顶端起与纵裂垂直的沟称为中央沟。
在半球外侧面,由前下方向后上方斜行的沟称为外侧裂。
半球内侧面的后部有顶枕裂。
中央沟之前为额叶。
中央沟后方、顶枕裂前方、外侧裂上方为顶叶。
外侧裂下方为颞叶。
顶侧裂后方为枕叶。
胼胝体周围为边缘叶。
每叶都包含很多回。
在中央沟的前方有中央前回,后方有中央后回。
大脑半球深部是基底神经节,主要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
其机能主要是调节肌肉的张力来协调运动。
⑵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位于胼胝体之下包括多种神经组织的复杂神经系统。
边缘系统的构造与功能尚不能十分确定,在范围上除包括部分丘脑和下丘脑之外,还包括海马和杏仁核等。
海马的功能与学习、记忆有关,杏仁核的功能与动机、情绪有关。
⑶丘脑是卵形的神经组织,其位置在胼胝体的下方,具有转运站的功能。
从脊髓传来的神经冲动,都先中止于丘脑,然后再由丘脑分别传送至大脑皮质的相关区域。
如丘脑受损,将使感觉扭曲,无法正确了解周围的世界。
⑷下丘脑位于丘脑之下,其体积虽比丘脑小,但功能比丘脑复杂。
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控制中心。
它直接与大脑皮质的各区相连,又与主控内分泌系统的脑垂体连接。
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并与饥、渴、性等生理性动机及情绪有关。
如下丘脑受损,将使个体的饮食习惯与排泄功能受到影响。
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⑸脑垂体位于下丘脑之下,其大小如豌豆,在部位上虽属于前脑,但在功能上则属于内分泌系统中最主要的分泌腺之一。
此外,胼胝体连接大脑两半球,使两半球的神经网络得以彼此沟通。
脑是中枢神经系的高级部分,位于颅腔内,向后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延续。
脑可分为四部分,脑干、间脑、大脑和小脑。
(一)脑干脑干由后向前依次分为延髓、脑桥、中脑。
延髓为脑干的末端,呈前宽后窄的楔形。
延髓的腹侧有锥体、斜方体。
其背侧分为闭合部和开放部。
脑桥位于延髓的前方,可分为基底部和被盖,基底部横向隆起,两端有三叉神经穿出。
中脑:位于脑桥和间脑之间,内有一管,称中脑导水管,后端与第4脑室相通,前方与第3脑室相通,中脑导水管将中脑分为背侧的四叠体(顶盖)和腹侧的大脑脚。
红核,是一对大的卵园形灰质核团,在大脑脚前部内,在经前丘的横切面上可见,它是下行运动传导路上重要的转换站。
(二)间脑前外侧接大脑的基底核,内有第3脑室,成环状环绕,主要分为丘脑和丘脑下部。
丘脑占据丘脑的大部分,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左右两丘脑内侧部相连断面呈圆形,称丘脑粘合块,周围的环状裂隙为第3脑室。
丘脑下部又称下丘脑,位于丘脑的下方,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从脑底面看,由前向后依次为两侧视神经构成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三)大脑:大脑新皮质分布于背面及前、外、后侧面,可分为前部的额叶,后部的枕叶(视觉区),外侧部的颞叶(听觉区),背侧部的顶叶(一般感觉区)。
基底神经节大脑内部在白质中一些大的灰质团,称基底神经节或基底神经核,是大脑皮质下运动中枢,主要由尾状核和豆状核构成。
嗅脑构成端脑底面,包括嗅球、嗅回、嗅三角、梨状叶、海马回,海马和齿状回等部分。
边缘叶是指大脑半球两半球间相对的皮层,包括扣带回、胼胝回等,执行调节内脏和生殖活动的功能。
白质大脑半球的白质含有以下三神纤维: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纤维,形成胼胝体;联络纤维—连接同侧半球各脑回,各叶之间的纤维。
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中枢其它各部分之间的上、下行纤维。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部,每侧各有一个,分别称为第一、第二脑室,通过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四)小脑:小脑略呈球形,位于延髓和脑桥的背侧,背侧面有两条浅沟将小脑分为三部分:小脑半球和蚓部。
(五)脑膜、脑室系统和脑脊液的循环脑膜与脊髓膜相似,在脑的外面也有三层脑膜,由内而外分别是脑软膜、脑蛛网膜和脑硬膜,其间分别形成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但是没有硬膜外腔。
脑室系统侧脑室、间脑内的第3脑室、中脑内的中脑导水管、小脑、脑桥和延髓内的第4脑室以及脊髓内的中央管,它们相互连通,充满脑脊液,共同组成脑室系统。
脑脊液的循环脑脊液是一种特殊的液体,由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充满于脑室系统以及脑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在大脑纵裂处流入静脉内,完成脑脊液的循环。
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是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如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语言训枢等等。
通常,一些简单的反射中枢范围较窄,如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腰部脊髓,角膜反射中枢在脑桥。
但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的中枢,其范围却很广,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分散在延髓、脑桥、下丘脑以及大脑皮层等部位,而延髓呼吸中枢是基本的,其余各级中枢通过影响延髓呼吸中枢来调节呼吸运动。
可见反射中枢并非仅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一局限的孤立区域。
即使同一水平的某一神经中枢内部各个神经元之间,也还有错综复杂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这个中枢的机能活动状态。
神经中枢的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纤维直接作用于效应器,也可通过体液途径间接作用于效应器,这个体液途径就是指内分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