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双钢琴在中国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与展望——双钢琴在中国的发展-音乐论文

回顾与展望——双钢琴在中国的发展

于一丹

内容提要

本文以时间为轴、以史为鉴,以双钢琴的创作为主线,回顾了双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探视了这种演奏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发展概况,并对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双钢琴属于钢琴二重奏的一种,由两架钢琴共同合作完成一部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和音乐内涵。这种演奏形式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在西方逐渐形成,至19世纪中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演出形式,成为钢琴表演艺术中一种重要形式,受到广泛的欢迎。许多音乐家专门为双钢琴进行创作,更加使得这种演奏艺术不断丰富起来。

关键词

双钢琴音乐结构表演艺术

作者简介于一丹(1969-)女,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

1 双钢琴在中国的发端

1964年,殷承宗、储望华共同创作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双钢琴曲《农村新歌》,奠定了具有“中国风格”双钢琴曲的创作基调。然而由于中国当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决定了双钢琴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必然是曲折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历经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文化事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所有文化传播与艺术活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殃及,双钢琴的发展亦无法避免地受到阻滞。双钢琴音乐的创作在《农村新歌》之后,就此搁置。

中国专业性的双钢琴公开演奏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极具特色的演出形式和舞台效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深圳艺校前校长李祖德教授,他开始投入极大的热情关注双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尔后萌生了举办中国双钢琴比赛的想法并最终促成比赛的举行。可以说,这类双钢琴的演出,拓展了国人对钢琴艺术的视野,同时也对我国音乐人对双钢琴音乐的探索,起到了引领和激发的作用。

2 双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中国双钢琴音乐的创作基本上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三个阶段。

2.1中国双钢琴音乐创作的萌芽时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气质,与当时中国整个社会的精神内核具有极高的一致性,都是以朴实、生活化的内容为主题。双钢琴音乐的创作亦如此。尽管这一时期只有一首《农村新歌》问世,但它对双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无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碍于当时音乐环境的历史局限性,这时期的双钢琴音乐创作,在思维模式上只是简单的“民歌加和声”,就如这首《农村新歌》。在这部作品中,两架钢琴还只是以主旋律与伴奏的关系为主,伴奏型也只是简单的重复,但极富表现力的织体以及两架钢琴的共同协作仍然让人们感受到了一台钢琴所无法达到的丰富的音响效果。一经演出,立即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2.2中国双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方的文化艺术交流逐步加强,双钢琴这种夺目的艺术形式开始受到国内音乐家、教育家的关注,并开始尝试亲自创作。这一时期我国的双钢琴创作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脱离了最初单纯的“民歌旋律+和

声”的创作模式,开始探索如何巧妙地将民间音乐元素渗透进作品之中,形成民族化的音响,并试图在没有四首联弹的演奏音域限制和肢体相互干扰的情况下,挖掘出更丰富的和声层次,以及两架钢琴在力度方面更强大的表现力与可塑性。

如王树先生于1985年创作的《嬉游曲》就很富代表性。这部作品将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性音调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他考虑到中国民间的嬉游曲小调欢乐、趣味性强等特点,采用了多重调性的叠置,产生了既欢快又趣味性十足的音响效果;在节奏上,两架钢琴经常采用的是不规整节奏的对位,进一步增加了不协和感。

又如崔世光的双钢琴组曲《东北大秧歌》,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强烈的地域风俗性。是以二人转的歌曲旋律为基础进行创作的,但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利用秧歌调中的特色音程,既展现出秧歌的风韵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整个编配方面,利用双钢琴宽广的音域、洪大的音响等优势,烘托了热烈的氛围。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创作不再采用照搬民间旋律的作法,转而以提炼民族音调、风俗音乐中节奏中的特点营造民族风格,创新性地展示出民族特色的精髓。

2.3中国双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期(二十一世纪最初十年)

进入到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大融合,随着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业内外人士都对双钢琴音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一时期的双钢琴音乐创作数量陡增,创作题材愈加丰富,写作手法也更加的多样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世纪最初的10年间,我国公开发表的双钢琴作品一共有32首,按照创作形式基本可分为改编、创编与创作三大类。

2.3.1改编作品

在国外,将其他大型的交响乐、管弦乐、歌剧等等改编为双钢琴作品,一直是双钢琴创作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段时期我国的双钢琴音乐,对现有音乐作品进行改编的共有4部,它们分别是《红旗颂》《八山璇读》《猜调》《百鸟朝凤》。

此类型的作品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按照两架钢琴的演奏特点而创作的,增添了原作品的趣味性,可谓使原作品锦上添花。《红旗颂》与《八山璇读》双钢琴曲的改编者之一曾珍,曾对独奏作品改编为双钢琴的具体手法进行归纳:对织体的拆分、连接、对题点描手法;音色的叠加;音区的对置、对位;新技术手法如音块、拨弦、滑奏等。

2.3.2中国风格作品

为了使双钢琴这一表现力十分丰富的艺术形式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和音乐生活之中,在创作方面的“中国风格” 或者说“ 民族化” 一直是作曲家们在不懈追求的。对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素材进行提炼再加工是这类作品的主要特征。这类作品往往借鉴民族乐器的特殊音调或者音响效果来创作旋律,音乐的表现内容往往与古代民俗、节日风俗、神话故事等等紧密相关。概括而言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京韵》《四季歌》《湘西幻想》等等。

2.3.3 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风格”相融合的原创作品

政治环境的改变使中国社会逐步开放重新与外界建立联系,使中国的音乐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创作技法与风格,中西合璧的创作思维成为主流。如何苗创作的双钢琴曲《日与夜的界限》,整首作品弥漫着抽象、迷蒙的印象主义音乐气质,而在结构方面又体现出核心音调不断展衍、自由渐变的中国音乐风骨。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创作已经并非只追求表面上的所谓“中国风格”而是着力于深层次的民族神韵和民族精神的呈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