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vo课程核心资料!!!质的研究数据分析基础:编码和备忘录详细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张冉
❝第一时间补全笔记
❝完成转录稿
❝给数据文件编号
❝为什么要编码和做数据分析笔记?
❝收完数据后,为什么不可以“拍拍脑袋”就开始❝数据很多的时候毫无头绪而言,编码可以帮助从数据中发
现线索
❝“拍拍脑袋”就写作
❝编码可以反复调整,数据分析笔记可以不断扩充和修改,它们就像数据分析的
角度进行整合,这样可以:
❝--〉提高效度,增加产出!❝数据的“标签”: 对数据的总结、概括和提炼
❝编码有低层次(初级或者初始)编码和高层次(高级)编码
◦初级编码:直接来源于数据,多是对数据的简单总结,
Carspecken:以*或者**甚至***来标注高级编码及其高
级的“程度”
Glaser的理论编码
❝叙述的形式❝符号或者数字的代码
❝剪刀+档案袋形式
◦陈向明老师书中的介绍
◦在一个大桌子上进行工作,可以灵活地挪来挪去,比较直
观
❝以档案卡、页边评注来辅助
❝分析笔记体现的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帮助你探索到你的发现并使其清晰化
❝有时可以帮助你实现从聚焦编码到轴心编码、理论编码、或者概念类属的跳跃❝编码备忘录
❝理论备忘录:theorizing write-ups ❝操作性/程序性备忘录
❝陈向明(2000).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数据中某个词、某句话或者某个动作表达的意义
❝等等!每个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析笔记!
❝为了分析而存在
❝停下来想一想你的数据和编码❝抓住那些稍纵即逝
❝无需多考虑遣词造句和形态
“
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
南.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卡麦兹的“聚集式写作”(clustering)写”(free writing)
◦凯西·卡麦兹(2009).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抓住想法和灵感,尽可能快速,写给自己
,
❝非常短小的可以在转录稿中加
功能。在打印稿上进行分析也可以在页边直接写。❝长一点的作为独立的文件写作和保存。❝Miles, M. B. and A. M. Huberman 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
Pp. 103-5
目录
一、编码的呈现形式 (2)
1. 表格框架式 (2)
2. 层级式笔记 (6)
3. 叙述的形式 (6)
4. 符号或者数字的代码 (6)
5. 剪刀+档案袋形式 (9)
二、分析笔记 (9)
卡麦兹(2009):102-103 (9)
卡麦兹(2009):110-115 (12)
Miles, M. B. and A. M. Huberman (2008). 103-105 (18)
一、编码的呈现形式
1. 表格框架式
卡麦兹(2009):66
卡麦兹(2009):74
卡麦兹(2009):79
约翰·洛夫兰德, 戴维·斯诺, et al. (2006).230
约翰·洛夫兰德, 戴维·斯诺, et al. (2006).231
2. 层级式笔记
–Carspecken, P. F. (2005). 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Pp. 198-9
3. 叙述的形式
陈向明(2000).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Pp. 298-302(略)
4. 符号或者数字的代码
陈向明(2000).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P. 283(略)
Miles, M. B. and A. M. Huberman (2008). p. 84-5(表4.1),
Miles, M. B. and A. M. Huberman (2008). p. 90(图4.5) 5. 剪刀+档案袋形式
略
二、分析笔记
卡麦兹(2009):102-103
卡麦兹(2009).102.
卡麦兹(2009):103
卡麦兹(2009):110-115
卡麦兹(2009). 110
卡麦兹(2009). 111
卡麦兹(2009). 112
卡麦兹(2009). 113
卡麦兹(2009). 114
卡麦兹(2009). 115
Miles, M. B. and A. M. Huberman (2008). 103-105
Miles, M. B. and A. M. Huberman (2008). p103
M. B. and A. M. Huberman (2008). p104
Miles, M. B. and A. M. Huberman (2008). p105
Miles, M. B. and A. M. Huberman (2008). p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