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杀虫剂抗药性现状与应对策略-南农沈晋良
害虫抗性上升如何应对?
15/759 2014年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江苏、山东、湖南、广东、新疆等20个省(区、市)的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棉铃虫、棉蚜、小菜蛾等主要病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测定田间常用农药品种30个。
结果表明,水稻、棉花、蔬菜主要害虫对田间常用防治药剂抗性水平显著上升,亟需优化防治策略,加强科学用药,抓好技术指导,开展统防统治,降低农药使用风险。
1.水稻褐飞虱、二化螟抗药性令人堪忧 在南方水稻主产省设置28个监测点,监测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抗药性,监测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三唑磷抗药性。
结果显示,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都已产生高水平抗性,与2013年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大幅提升,抗性倍数都在100倍以上;对吡蚜酮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据南京农业大学、广西区农科院植保所反映,与前几年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水平上升很快,室内毒力测定2,000 ppm浓度的吡蚜酮死亡率不到20%。
二化螟对杀虫剂抗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其中浙江金华、湖南东安种群抗性倍数都在200倍以上。
对策建议: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据目前监测结果,褐飞虱对各类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建议各稻区暂时停止使用吡虫啉、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等新型药剂,以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发展。
在二化螟防控中,在产生抗性地区注意限制双酰胺类、沙蚕毒素类、阿维菌素等药剂的使用次数,避免多个世代连续接触同一作用机理药剂,遏制其抗药性上升势头。
2.小菜蛾、甜菜夜蛾抗药性快速上升 在重点蔬菜产区设立16个监测点,监测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茚虫威、阿维菌素、高效氯害虫抗性上升如何应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张帅)植保土肥15/759氰菊酯的抗药性,监测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的抗药性,监测烟粉虱对螺虫乙酯、溴氰虫酰胺的抗药性。
基于农药的害虫抗药性问题研究与防控策略
基于农药的害虫抗药性问题研究与防控策略农药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的害虫。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度使用农药、滥用农药或者单一使用同一类农药等原因,害虫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害虫抗药性是指害虫在接触或摄食含有农药的作物后,经过多代繁殖,逐渐丧失对该农药的敏感性,导致对农药的毒杀效果减弱或完全失效。
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对于解决害虫抗药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害虫抗药性的研究1. 敏感性测定:通过对不同种群的害虫进行农药敏感性测定,可以得知害虫对不同农药的敏感程度以及抗药性的存在情况。
2. 抗性机制解析:通过对抗药性害虫的基因、蛋白质等分子水平的研究,探究害虫如何逐渐产生对农药的抗性,并寻找抗性相关基因。
3. 遗传背景研究:通过对抗药性害虫不同种群的遗传背景进行比较,了解抗药性是否与基因多样性、主要突变位点等因素有关。
4. 抗药性演化研究:通过对抗药性害虫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了解抗药性的遗传方式、快慢程度,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害虫抗药性的防控策略1. 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同一类农药的连续使用,采用轮作、轮换农药、混合农药等方式,降低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产生。
2. 种植抗性品种:选育抗虫品种,通过品种抗虫性的提高,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害虫抗药性的风险。
3. 目标作用位点的新农药研发:根据害虫对农药的特异性抗药机制,研发新型农药,减少害虫对经典农药目标作用位点的抗药性。
4. 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通过建立天敌与害虫的动态平衡,控制害虫种群的规模。
5. 农业生态系统建设:通过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结构和种植方式,增加农作物的生态环境稳定性,提高自然调控功能,降低害虫抗药性的风险。
三、国内外害虫抗药性研究与防控策略的进展在国内,害虫抗药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些研究机构和农业企业通过合作开展害虫抗药性相关的研究工作,加强了对抗药性害虫的监测和预警力度,积极探索新的防控策略。
蔬菜蚜虫抗药性现状及抗性治理策略
卖用技术SHIYONG TTSHU•植保土肥蔬菜酚虫抗药性现状及抗性治理策略王健君1王伟1赵丽娜2陈乃实彳曹雪1(1.长春农业博览园,吉林长春130022;2.长春现代农业示范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吉林长春130117;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摘要:蜗虫是常见的蔬菜害虫之一,以寄生在蔬菜叶部,吸取汁液为生,对作物生长和损害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册虫的产生和爆发为种植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由于农户的防治意识不够,防护措施错误,可能会导致蛛虫大面积爆发,再加之长时间使用杀虫剂导致蔬菜蛛虫抗药性不断增加,加大防治难度。
基于此,文章主要从蔬菜蛛虫抗药性现状入手,总结当前蛛虫抗药性种类,并给出具体抗性治理策略。
关键词:蔬菜蛎虫;抗药性;现状;抗性治理策略蔬菜谢虫又叫作蜜虫或腻虫,种类繁多,危害性大,幼虫、成虫都可以寄对蔬菜产生破坏性,尤其喜欢在蔬菜生长点、嫩叶、嫩茎处群聚,直接导致蔬菜生长速度缓慢,产量降低,蔬菜发育不良,甚至枯萎或死亡,并且通过分泌蜜露,可以滋生霉菌,传播病毒,大面积地造成蔬菜减产,影响农户经济收入。
当前蔬菜酚虫的防治措施以化学药剂为主,长时间使用会加大蔬菜蛛虫的抗药性,尤其对于拟除虫菊酯、有机磷、新烟碱等物质的抗性逐渐提高。
1蔬菜呀虫抗药性种类1.1大环内酯双糖类药剂大环内酯双糖类药剂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主要利用农药阿维菌素进行杀虫、除蟻,普及率高,药效好,对自然环境的伤害低,不易与其他化学药剂产生互抗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这类药剂在使用初期并不是为了防治蔬菜酚虫,而是防治鳞翅目害虫,但是长期使用宜接导致蔬菜酚虫对其产生抗药性,并且对阿维菌素的衍生药剂也同样产生抵抗性,比如甲维盐等,根据科学研究和验证分析,湖南地区桃酚、福建地区菜缢管酚、河南地区禾谷缢管酚分别对阿维菌素产生高水平、中高水平、中水平抗药性。
1.2新烟碱类药剂新烟碱类化学药剂属于内吸特性杀虫剂的一种,对于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效果良好,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新烟碱类化学药剂的第一类产品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推出的毗虫咻药剂,之后相继研发出睫虫眯、睫虫胺、廛虫嗪等化学药剂,防治效果良好。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摘要:农业害虫抗药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作物化学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杀虫剂使用历史的不断延长,用药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高效选择性杀虫剂的出现,害虫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在实施害虫治理活动中,必须将抗药性的治理纳入其中,通过应用非化学防治措施、合理使用农药等措施有效地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害虫抗药性治理农民在打药时常对这样的问题疑惑不解:原来效果很好的杀虫剂即使浓度提高了几倍仍无济于事,其实抗药性问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随着杀虫剂使用的迅速增加,害虫抗药性的发展趋势显著加剧。
尽管杀虫剂的药效愈来愈高,但抗性产生的速度也愈来愈快,已导致了像棉铃虫害特大发生这样惨痛的事例。
害虫抗性成为全球性的植保大课题,引起了植保学界的高度重视 [1]。
1.害虫抗药性的现状自1908年美国发现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不到10种,而到90年代末已猛增到520种,产生抗性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在60年代前,一个农药品种使用10来年,害虫才产生抗药性,70年代缩短到6至7年,80年代4至5年,而90年代缩短到只要2至3年了。
据报道,山东蚜虫对乐果的抗药性已增加了1600倍,即乐果制剂在不稀释的情况下,对蚜虫已失去防效。
浙江省慈溪市植保植检站对巷南等13个点二化螟种群抗药性测定结果: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剂抗药性倍数为22—257倍,属高抗或极高抗,与田间防治效果下降一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保苗效果为50—70%,杀虫效果为50%,局部地区仅20%,造成防效低抗性高的根本原因乃为大剂量、长期、单一采用杀虫双治螟所致。
同时在南方种植柑橘的地方,农民使用牵牛星(20%哒螨灵)防治柑桔红蜘蛛,起初用3000倍喷雾防治效果十分理想,由于连年且一年多次使用该药,很快就产生抗药性,1996年需用1500倍液才有效果,近年农民将浓度提高到1000倍仍收不到满意的防效。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可持续治理对策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可持续治理对策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障农作物生产的持续稳定,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病虫害防控的现状和可持续治理对策。
本文将从病虫害防控现状、可持续治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虫害防控现状1.化学农药的使用目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主要手段是化学农药的使用。
化学农药有较好的杀虫、杀菌效果,能够迅速控制病虫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长期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的防治效果。
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会影响土壤和水质的环境质量,对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控手段。
通过引入天敌、捕食者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或者利用微生物制剂、植物提取物等进行病害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而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小,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手段。
3.综合防治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常常是单一手段的使用,效果有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综合防治,即多种手段综合使用,比如化学农药与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二、可持续治理对策1.加强综合管理综合管理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核心。
只有充分了解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病虫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加强综合管理是可持续治理的关键。
2.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未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方向。
政府及农业部门应当大力支持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为农民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鼓励农民使用天敌、捕食者和微生物制剂等进行病虫害防治。
3.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需要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化学农药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力度,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鼓励农民使用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
棉蚜抗药性现状及治理策略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9卷第5期石丹丹等:棉蚜抗药性现状及治理策略1 棉蚜对杀虫剂抗性的发展和现状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具有广泛的杀虫活性,是棉蚜早期化学防控中首选的杀虫剂[8]。
随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因其高效、低毒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也导致了棉蚜对这三大类杀虫剂抗性的快速发展[6]。
20世纪90年代吡虫啉出现后,新烟碱类杀虫剂迅速成为防治蚜虫最有效的替代品[9]。
但很快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也产生了抗性[7]。
近年来,新型杀虫剂如磺酰亚胺类的氟啶虫胺腈、吡啶酰胺类的氟啶虫酰胺以及生物源杀虫剂双丙环虫酯等也陆续应用于棉蚜的田间防治。
虽然这些药剂刚开始都具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但由于不合理使用,棉蚜同样对其产生了抗性(表1)。
表1 棉蚜近10年的抗药性概况·17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庆祝《植物保护》创刊60周年专辑———农药篇20231.1 棉蚜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2013年-2014年,张帅等[10]发现山东滨州、河南西华两地棉蚜种群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氧乐果)具有高水平抗性;河北邱县、山东滨州、河南西华三个地区棉蚜种群对灭多威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18.3~90.2倍之间)。
自2014起连续7年对河北保定、沧州和邯郸3个地区进行监测发现,棉蚜对氧乐果具有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丁硫克百威为高水平抗性,最高达10000多倍[1112]。
2016年-2019年,Nam等[13]发现韩国温室辣椒上的棉蚜种群对乙酰甲胺磷处于敏感水平。
2018年,新疆哈密等6个地区棉蚜对氧乐果抗性达到2137~9501倍,对灭多威和丁硫克百威的抗性分别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和低至高水平抗性[14]。
2020年-2021年,河南、湖北和湖南3个省份棉蚜(瓜蚜)对毒死蜱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抗蚜威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15]。
怎样解决农药残留和害虫抗性问题
怎样解决农药残留和害虫抗性问题由于长期滥用化学农药,害虫的抗药性提高,使得害虫的防治成本上升。
至今,多种害虫对许多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氨基甲酸酯类和除虫菊酯类农药已产生抗药性。
通常来说,很多农药在使用一段时间(3--5年)后,由于害虫的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就会降低,直到无效。
人们对害虫的抗药性常常是错误地采取提高农药的使用浓度和增加使用次数的办法。
其实,抗药性已经存在时,使用常规合成农药是一种浪费。
目前国际上提倡发展可持续农业,害虫综合治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选择低毒、高效和低残留的农药是综合防治的关键。
在国内,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
现在各国的植保专家正大力推广农用喷淋油在害虫综合治理上的应用,因为该类产品对目前普遍产生抗药性的害虫,尤其是螨类和蚧壳虫类有非常显著的控制作用。
更重要的是该类产品应用于害虫控制上已超过一百年历史,仍没有文献记载到有任何抗药性。
农用喷淋油以矿物油为主要成分,早在公元一世纪,Pliny theElder就记录了矿物油在植保上的应用,这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有机食品生产”农药之一(John-son 1982,AgneUo 2000)。
近代使用矿物油是从1865年开始的,当时采用煤油直接用刷子刷到柑桔树上以防治蚧壳虫。
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使用乳化的矿物油,主要是15%的煤油加肥皂水。
到二十世纪初,研究表明,“轻”的矿物润滑油(C14--C24)比煤油更有效。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人们开始使用更“重”的矿物油(C18--C24)以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这和当今的农用喷淋油的碳分子的分布很相近。
近期的研究表明,窄馏程的农用喷淋油能够优化其药效和降低药害的可能性。
因为小分子(C10--C18)若含有不饱和成分就容易被氧化为酸,大分子有可能影响气体交换和光合作用。
但药害更主要是由于不饱和分子被氧化成酸而导致。
所以在国际上,现已规定只有非磺化物含量高于92%的矿物油才能用于生产农用喷淋油。
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
222 同一个 害 虫种 群抗 药 性 是否 一 致 。 药 性 的发 生 , .. 抗 在 同 一 个 生物 种 群 里 表现 应 该 是 基 本 一致 的 。 果在 同一 个 如 地方 , 一部 分 田里 药效 好 而 另外 一部 分 田里 药效 很 差 . 某 这 种 情 况 下 也 不 能 轻 率 作 出抗 药 性 的判 断 。 要 作 物 的 品 只
某 种 农药 产 生 抗性 后 , 而 对 另 一种 农 药 表现 更 加 敏 感 的 反
21 代谢 抗 性 。 过 增 强 生理 代谢 活 性 , 加 解 毒 能 力 。 .. 2 通 增 如 棉铃 虫对 有 机磷 的抗 性 。 21 穿透 抗性 。 过增 加体 表皮 膜 、 经 膜厚 度 增加 抗 毒 .. 3 通 神 能力。 蚜虫( 如 增厚 表皮 ) 敌 杀死 的抗 性等 。 对
种 和 耕 作条 件 等 基 本 一致 , 般 抗 药性 的 表现 不 致发 生 很 一 大差别。
力 。 虫在 解毒 代 谢 中各 种各 样 的酶起 着关 键作 用 , 中又 害 其 以 位 于细 胞 匀 浆 的微 粒 体 内 的 多功 能 氧化 酶 最 为 重 要 。 许 多抗 性 品系 害虫 体 内 的多功 能 氧化酶 含 量和 活 性 均有 显 著
在不 断使 用 某种 药剂 后 , 过 若干 世代 的 自然 选择 作 用 . 经 敏
接 触 , 而增 强抗 毒能 力 。 假死 、 食 等行 为 。 从 如 拒
22 判 断抗 药 性的 方法 .
蔬菜蚜虫抗药性现状及抗性治理策略
Cu r r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s t r a t e g i e s o f i n s e c t i c i d e
r e s i s t a nc e i n a phi ds o n t he v e g e t a b l e c r o ps
摘要
蚜虫是 为害蔬 菜作 物的一类重要 害虫 , 如不防治会给蔬 菜生产造成 重大经济损 失。长期 以来主要依 靠使用
农 药防治蔬 菜蚜虫, 但 由于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 蔬 菜蚜 虫对有机磷 、 拟 除虫菊酯 、 氨基 甲酸 酯、 新烟碱等 多种类
型 的 杀 虫药 荆 均 产 生 了不 同程 度 的 抗 性 。本 文 对 常 见 的蔬 菜 蚜 虫 的 抗 药 性 现 状 、 抗 药性 机 理 以 及 治 理 策 略进 行 了
Ta n g Qi u l i n g, Ma Ka n g s h e n g , Ga o Xi wu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E n t o mo l o g y ,C h i n a g ,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1 9 3 ,C h i n a )
勉 物 镛靠
2 0 1 6 , 4 2 ( 6 ) : l 1 — 2 0
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蔬 菜蚜 虫抗 药 性现 状及 抗 性治 理策 略
汤秋玲 , 马康 生, 高希武
( 中 国农 业 大 学 昆 虫 系 , 北京 1 O 0 1 9 3 )
Ab s t r a c t Ve g e t a b l e s a r e i mp o r t a n t e c o n o mi c c r o p s a n d t h e a p h i d s a r e a g r o u p o f i mp o r t a n t i n s e c t p e s t s t h a t c a u s e g r e a t l o s s e s i n v e g e t a b l e p r o d u c t i o n . T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i n s e c t i c i d e s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me a n s f o r c o n t r o l l i n g t h e a p h i d s o n v e g e t a b l e c r o p s .Ho we v e r ,b e c a u s e o f i r r a t i o n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i n s e c t i c i d e s ,ma n y a p hi d s p e c i e s o n v e g e — t a b l e c r o p s h a v e d e v e l o p e d s t r o n g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mo s t o f c o mmo n l y u s e d i n s e c t i c i d e s ,s u c h a s o r g a n o p h o s p h a t e ,P Y .
农药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植物病原物抗性普遍受到重视, 成为了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化学保护研究的新领域。
目前为止,已发现 150多种病原菌产生抗性(如黄瓜 霜霉病对甲霜灵,瓜类、小麦的白粉病对三唑酮等产 生了抗药性)。
(二)抗药群体形成的因素
思考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会遇到这种问题:家 里的农田发生病虫害了,施用同一种农药防治 同样的病虫害时,以前的防治效果还不错,可 现在发现病虫害根本防不住,于是不得不加大 农药用量,增加使用次数,可改善的效果却不 尽如人意。出现这种病虫越防越难、农药越打 越多的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思考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会带来 哪些危害?
思考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四)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1.害虫种群对药剂敏感性的遗传变异 害虫自身选择性进化,指害虫在生理或行
为上随着农药使用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不良 环境,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害虫产生抗 药性的首要因素。
2.杀虫剂剂量和频率造成
大剂量农药的连续、高频或高浓度使用,加 上农药处理的作物种植面积较大是害虫产生 抗药性的外部因素。经常使用同一种农药、 药剂喷施不均、未加选择用药、随意加大用 药量、用药时间不当等不合理施药技术所导 致的药剂选择压,促使抗性种群过快成立。
杂草交互抗性:指一个杂草生物型由于存 在单个抗性机理而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 剂产生抗性。
多抗性:指抗性杂草生物型具有两种或两 种以上不同的抗性机理。
(二)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现状
1968年,发现抗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欧洲 千里光(首例抗性杂草生物型) 1970—1977年平均每年发现一种抗性杂 草生物型 1978年—1983年发现33种抗三氮苯类除 草剂的杂草生物型
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及原因分析内容摘要:农业有害生物通常分为病原生物、害虫(包括螨、软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
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
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定义为: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一般来说,杀死某种有害生物用药量比原来提高了一倍才有正常防效,则该有害生物对这种农药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抗药性形成主要是由于农药的选择结果,也就是说原有的有害生物种群中有极少数原来就存在有抗性基因,,通过农药对害虫的不断选择,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大为增加,形成一个新的抗药性群体。
本文针对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广大读者及研究人员参考。
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原因分析1.概述农业有害生物通常分为病原生物、害虫(包括螨、软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
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定义为: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参照这一概念,可把有害生物抗药性定义为:有害生物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可以简单理解为“抗药性是指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杀死某种有害生物用药量比原来提高了一倍才有正常防效,则该有害生物对这种农药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2.我国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近年来,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一些农药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在对全国20个省(区、市)的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铃虫、棉蚜、烟粉虱等11种重大病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部分害虫对田间常用防治药剂抗药性显著上升。
1.农业有害生物害虫抗药性据报道,上海奉贤、崇明、广东白云甜菜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12~805倍;褐飞虱所有种群都对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1200倍以上。
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
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作者:姚胜旗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07期摘要阐述了害虫抗药性形成的原因、类型、判断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期指导实践中科学防治害虫。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 S48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131-02害虫的抗药性是指某种害虫显著地具有忍耐杀死其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发展成为1个品系或小种。
如在一个地区长期连续大量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防治同一种害虫,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发现药效明显减退,甚至几乎无效,这种现象就是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性。
某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常常对化学结构相似和作用机制接近的药剂也有抗性,这种现象称为交互抗性。
如稻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产生抗性以后,对啶虫脒类农药同时也具有抗性。
还有一种现象称为负交互抗性,即1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农药表现更加敏感的现象。
1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1.1 害虫方面抗药性的形成,一般认为是由选择现象造成的。
即在害虫群体中,在自然界本来就有一部分带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在不断使用某种药剂后,经过若干世代的自然选择作用,敏感的个体被淘汰,把那些有抗性的个体保留下来。
然而抗性的提高是靠诱导作用,农药本身就是一种诱变剂,可以诱发不断产生抗性变异,这样抗药性的特性就逐代发展和稳定下来,最后形成新的抗药性品系。
一般害虫生活周期短的繁殖速度快,对药性慢的药剂容易产生抗性,抗性形成也较快。
害虫抗药性形成的机制是一个复杂问题,最主要的是害虫由于生理、生化的改变而产生抗性。
可归纳为以下3种情况。
1.1.1解毒作用增强。
通过增强生理代谢活性,增加解毒能力。
害虫在解毒代谢中各种各样的酶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又以位于细胞匀浆的微粒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最为重要。
许多抗性品系害虫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含量和活性均有显著提高。
1.1.2降低作用点的敏感性。
有些害虫对有机磷剂和氨基甲酸酯剂产生抗性,就是由于作用点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度降低所致。
害虫抗药性现状及其治理策略讲义
时间 2009
2008 2008 2000 2008 2000 2010 2008 2009
2009
参考文献 等,2010
等,2010 等,2012 等,2012 等,2009 等,2012 等,2012 等,2010 等,2010
等,2011
等,2011
等,2011 等,2011
小菜蛾( )在我国抗药性情况(2)
药剂名称 β-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 氟虫腈
氟氰戊菊酯 辛硫磷
地点 深圳、汕头、广州、高要 深圳、汕头、广州、高要 中国 汕头 汕头、高要、高州、广州 汕头、高要、广州 深圳、广州 中国 深圳、汕头、广州 高州 高州 高州、连州 广州、高州
参考文献 等,1988 等,1988 等,1988
烟青虫( )在我国抗药性情况
药剂名称 氰戊菊酯
时间 2005 2005 2005 2005 2005
参考文献 等,2007 等,2007 等,2007 等,2007 等,2007
菜青虫( )在我国抗药性情况
药剂名称
溴氰菊酯 三氯磷酸酯
地点 中国 中国 中国
时间 1988 1988 1988
参考文献 等,1988 等,1988 等,1988
药剂名称 氯虫苯甲酰胺
农药应用螺旋图
应用新化合物 用量、次数更多 用量加大 化合物
二、我国害虫抗药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蔬菜害虫
小菜蛾( )在我国抗药性情况(1)
药剂名称 阿维菌素
苏云金芽孢杆菌 氯氰菊酯 β-氯氰菊酯
地点
时间
农药抗性问题中国解决方案
“2.56亿美元,14万个化合物,8.3年。
”这是以前一个新农药产品研发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这组数据因被业界引用无数而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如今,这一数据被刷新:“新农药研发成本2.86亿美元,16万个化合物,11.3年!”“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超过了新药剂的开发速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芮昌辉说。
有害生物抗性问题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也为世界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据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初步统计,目前中国已有80多种重要农业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了抗性。
其中,害虫(螨)超过37种,植物病原菌21种,杂草24种。
影响巨大的害虫包括水稻稻飞虱(对烟碱类、噻嗪酮有抗性);棉花棉铃虫(对菊酯类有抗性);蔬菜小菜蛾(对几乎所有药剂有抗性)。
病害方面有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有抗性)、水稻恶苗病(对咪鲜胺有抗性)。
那么,农药抗药性产生原因是什么?1、有害生物自身选择性进化。
化学农药使用多年后能生存下来的种群自身结构(包括免疫作用,基因改变,表皮增厚,解毒能力增强等等),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抗药性。
2、有害生物的生育特点使其产生抗药性。
比如蚜虫,一年发生几十代,容易发生抗药性;小麦锈病病原菌,孢子产生量大,爆发性强,容易发生抗药性。
3、用药不当易产生抗药性。
如长期单一用药;随意加大使用浓度;喷施药剂不均匀,漏网个体易产生抗药性。
大多数人都认为农药特别是杀虫剂,持效期越长越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样的农药反而更容易诱发抗性,比如一种杀虫剂,持效期20天以上,但是在药效慢慢减退的过程中,又从别的地方,迁徙进来一群害虫,作物上残留的药力浓度已经不能杀灭外来害虫,那么这群新来的害虫食用了这些农作物叶片果实等以后,后代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
也可以这样理解:残留的农药诱导它们产生抗药能力。
在药液浓度问题上,许多农民朋友认为农药浓度越大,效果越好,这就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且不说任意加大剂量对农作物潜在的药害影响,单就对农药抗性这一方面来说也是不可取的,道理和前面类似,就是说药剂再浓,也有漏网的有害生物,那它们的后代抗药性上升得很快。
农业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
农化新世纪文摘超链1,1,1-三氯-2-硝基乙烷的合成1,1,1-三氯-2-硝基乙烷是合成烟碱类杀虫剂烯啶虫胺(Nitcnpyram)的重要中间体。
目前,国内关于烟碱类农药烯啶虫胺及其中间体1,1,1-三氯-2-硝基乙烷的研究报道较少,而烯啶虫胺作为新一代的杀虫剂,具有光不稳定性,对环境安全,喷洒有良好的叶面残留影响,高杀虫活性、无植物毒性。
在防治水稻、蔬菜及其它剌吸口器类昆虫有明显的效果,还可以应用于土壤,对传统杀虫剂难于控制的温室害虫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以1,1-二氯乙烯为主要原料,采用浓盐酸和浓硝酸混酸法,直接合成中间体1,1,1-三氯-2-硝基乙烷。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
各级标题:1实验部分1.1实验原理1.2实验方法1.3正交实验2结果与讨论2.1实验结果2.2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3结论本文节选自《化工中间体》2004NO:7P40-41作者:王党生农业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害虫抗药性的定义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从药剂的剂量角度来说,害虫抗药性即指某一品系害虫能忍受杀虫剂一定剂量的能力,这个剂量对同种正常害虫种群中大多数个体是足以致死的。
抗性是害虫遗传性状改变的结果。
交叉抗性指某类害虫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剂产生抗性的现象。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害虫对不利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它只是将同类类群中所固有的抗性潜能表现出来而已。
如同达尔文所指出的那样,害虫只是在与其环境互相选择的过程中,保留了同环境相适应的某些性状,并在世代交替中予以传递。
1害虫抗药性现状及研究概况自20世纪中叶以来,有关害虫大面积暴发从而导致人类经济大量损失的报道数不胜数,因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方面的关注。
随着农业生产对农药的日渐依赖,害虫抗药性问题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现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自1908年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梨圆蚧(Aspidiotusperniciosus)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以来,据FAO统计,1954 ̄1985年,抗药性害虫已由10种猛增到432种,另有科学家认为已经有450多种害虫或害螨对杀虫剂或杀螨剂产生了抗性,而我国已有45种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其中卫生害虫9种,农业害虫36种;有报道,单就菊酯类杀虫剂而言,至1990年,至少已有50种害虫和害螨对其产生抗性。
杀虫剂遭遇“双降” 探索破局
农村·农业·农民2017.7B 农药·种业·农机栏目编辑:张倩投稿邮箱:hexiesannong@杀虫剂遭遇“双降”探索破局宋晰近年来,杀虫剂占比和使用总量呈现双下降的趋势,一些老旧产品逐步退出市场。
如何在“减法”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从而推动杀虫剂行业向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发展,成为杀虫剂行业关心的问题。
近日,笔者在第二届杀虫剂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杀虫剂市场正面临市场占比和使用量双降的态势。
专家提出,杀虫剂市场整体呈现调减态势,产品安全性、环境友好性逐步提高。
但随之而来的是常规杀虫剂的抗药性加剧,在部分作物上的害虫防治效果下降,现有产品不能高效地解决害虫防治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杀虫剂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则需要实现现有产品的科学使用,尤其是根据地域和作物特点,制定相应的抗性治理策略。
市场占比和用量双降伴随农药零增长政策实施,农药行业尤其是杀虫剂行业呈现调减趋势。
农业部种植管理司调研员王建强表示,近年来,杀虫剂的占比和使用总量呈下降趋势,这体现了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生产使用水平逐步提高。
2011年以来,杀虫剂年均使用量(折百量)为12.6万吨左右,占所有农药的比重为41.76%,市场占比较20世纪90年代下降近20%,较10年前下降10%,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
而从防控的总面积来看,2010年以来比上个10年增加了10%左右,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增加了20%~30%。
防控面积有所增加,而杀虫剂的使用量却在下降。
市场占比和使用量双双下降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正在加快防效差、毒性高的老旧农药品种的淘汰步伐。
全国农技中心推广研究员束放表示,农药行业正在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方向发展。
据介绍,国内已经将39种毒性较高的农药列入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名单,其中包括对硫磷、甲胺磷等杀虫剂以及部分除草剂、杀菌剂。
三氯杀螨醇等产品也将于2018年10月1日起面临全面禁止销售、使用。
农作物病虫害农药抗性发展趋势及管理对策研究
农作物病虫害农药抗性发展趋势及管理对策研究近年来,农作物病虫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农药被广泛应用于农田。
然而,农药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农作物病虫害对农药产生了抗性,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农作物病虫害农药抗性的发展趋势农药抗性是指农作物病虫害对农药的抗性增强,使得原本有效的农药无法对其产生杀灭作用。
农作物病虫害农药抗性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发展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作物病虫害抗性的发展速度加快。
一些农药抗性的病虫害种群在短时间内就能产生高度抗性,使得原本有效的农药无法对其产生杀灭作用。
2. 多重抗性农作物病虫害往往不仅对一种农药产生抗性,而是对多种农药同时产生抗性。
这种多重抗性使得农药的选择性变得更加困难,也增加了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3. 潜在抗性一些农作物病虫害种群具有潜在的抗性,即在没有接触到农药的情况下,就具备对农药的抗性基因。
这种潜在抗性使得病虫害种群更容易产生抗性,并且更难以根除。
二、农作物病虫害农药抗性管理对策为了应对农作物病虫害农药抗性的发展趋势,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对策来减缓抗性的产生和扩散。
1. 合理使用农药农药的合理使用是减缓农作物病虫害农药抗性发展的关键。
合理使用包括选择合适的农药、合理的施药剂量和频次,并遵循农药的使用说明书。
此外,还应注意轮作和间作,减少病虫害种群对农药的暴露时间,从而降低抗性的产生。
2. 多种防治手段结合单一依赖农药防治容易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性。
因此,应采用多种防治手段结合的方法,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文化防治等。
这样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抗性的风险。
3. 监测和预警建立农作物病虫害农药抗性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抗性的产生和扩散,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监测和预警可以帮助农民和相关研究机构及时调整防治策略,降低抗性的风险。
4. 种植抗性品种培育和推广抗性品种是减缓农作物病虫害农药抗性发展的重要策略。
科学开发应用替代农药——访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农药学系主任沈晋良教授
科学开发应用替代农药——访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农药学
系主任沈晋良教授
罗兵前
【期刊名称】《农化市场十日讯》
【年(卷),期】2007(000)018
【摘要】作为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农药科学的知名专家,沈晋良教授承担着5种高毒农药替代农药药效室内测定的重要工作,同时他又是农业部病虫害抗药性监测培训中心的副主任,他在2005年明确提出吡虫啉的抗药性问题,为生产上及时调整用药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日就高毒农药替代问题对沈晋良教授进行了专访。
【总页数】1页(P23)
【作者】罗兵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82.2
【相关文献】
1.实验动物科学推动医学生物学进步——访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学系副主任陈振文教授 [J], 刘晓琳
2.正视问题,推进我国腰椎外科学科发展——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海涌教授 [J], 凌寒
3.远程诊治,筑就“心病”长城的“新疆特色”——访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内
科学系主任马依彤教授 [J], 刘志学
4.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评估农药对水稻天敌风险 [J], 钟心
5.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评估农药对水稻天敌风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药抗性顽疾还需“对症下药”
农药抗性顽疾还需“对症下药”作者:王春玲来源:《农家科技》 2018年第9期有害生物抗性问题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也为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抗性有害生物治理难度在哪儿?究竟有没有可靠的解决办法?近日,参加2018中国农田抗性有害生物解决方案高峰论坛的专家们全面分析农田抗性产生的原因,纷纷为防治这一顽疾献计献策。
病虫害抗性局面严峻“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超过了新药剂的开发速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芮昌辉说。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初步统计,目前中国已有80多种重要农业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了抗性。
其中,害虫(螨)超过37种,植物病原菌21种,杂草24种。
影响巨大的害虫包括水稻稻飞虱(对烟碱类、噻嗪酮有抗性);棉花棉铃虫(对菊酯类有抗性);蔬菜小菜蛾(对几乎所有药剂有抗性)。
病害方面有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有抗性)、水稻恶苗病(对咪鲜胺有抗性)。
有害生物抗性发展迅速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都才介绍说,随着酰胺类、磺酰脲类除草剂长达二三十年的使用,目前中国部分双季稻地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等常用除草剂产生高水平抗性。
棉花的抗药性也不可忽视。
20世纪80年代在棉田推广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后,导致到80年代末棉蚜就已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田间防治基本失效。
对症下药才能延缓抗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永平介绍说:“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包括靶标不敏感、药液穿透率降低、代谢酶活性增强等原因,弄清机理后有助于找到合适的解决对策。
”对于常见的抗性问题,他开出了几个关键“处方”:第一,更换农药品种。
采用新的作用机制的药剂,使产生抗药性的个体重新对药剂敏感。
例如,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高抗药性后改用吡蚜酮。
第二,增加药剂的穿透性。
例如,使用具有溶解昆虫体表蜡质层的溶剂来增强药剂对昆虫的毒力:使用植物油等来增加除草剂对杂草的渗透能力等。
第三,综合运用其他措施。
①合理用药,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药性测定方法——稻茎浸渍法
用蒸馏水将药剂稀释成5~6个系列浓度。
取3株10cm长的拔节期至孕穗期的连根稻茎,晾 干,在药液中浸30s,晾干,用湿脱脂棉抱住根部放 入培养杯,吸取标准一致的3龄中期若虫20头放入培 养杯,每浓度处理3次共60头,以清水作对照。饲养 条件:温度为27 ±1℃,光周期为L:D=16:8h,96h 检查结果(噻嗪酮处理后120h检查结果)。
IV. 杂草:稗草等7种
表 7.
(2)抗性水平分级
以我国棉铃虫的抗性为例(表8):
抗性级别 毒力回归线法 (抗性倍数) 0~3倍 3 ~5倍 5 ~10倍 10 ~40倍 40 ~160倍 >160倍 70 ~85 >90 70 ~95 >95 区分剂量法 (抗性个体百分率%) 溴氰菊酯 氰戊菊酯 0 ~3 6 ~14 15 ~65 0 ~14 15 ~65
区分剂量法(适用于抗性显性)
F2代法(适用于抗性隐性、显性)
单雌系F2代遗传检测法
F1
50% +/+
+/+ × +/+ +/+ × +/* +/+ × +/* +/* × +/*
F2
+/+,+/*
50% +/*
*/*
B. 抗药性监测在抗性治理中的作用
(1)设计抗性治理方案的依据 (2)评估抗性治理的实际效果
蔬菜7种:
森林1种:马尾松毛虫
II.
仓贮害虫:7种
米象、谷盗、锈赤扁谷盗、长角扁谷盗、 土耳其扁谷盗、赤拟谷盗
III.
病原菌:20多种,主要如下:
小麦、瓜类白粉病(三唑酮) 稻瘟病(异稻瘟净、富士一号) 小麦赤霉病(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 水稻恶苗病(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 瓜果灰霉病(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 甜菜和花生叶斑病(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 黄瓜霜霉病(甲霜灵) 蔬菜灰霉病(多菌灵、甲霜灵) 稻白叶枯病(噻枯唑)
三、近年来几种水稻害虫抗药性 发展概况 1. 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
材料与方法
①供试药剂: 吡虫啉(95.3%TC)和噻嗪酮(98.1%TC),均有 江苏常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原药、丙酮和10%Triton X-100加工成5% (m/v)乳油后供测定用。
②供试昆虫:从我国7个省份水稻区采集的褐飞虱 种群,室内饲养到F1~F2代供测定。
(5)抗性治理的两种类型
(一)治疗性抗性治理
90年代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治理,已产
生抗性后再治理,难度很大。
(二)预防性抗性治理
主要针对新药剂或大面积推广使用的当家药剂,
在抗性产生以前或刚产生时,就进行治理。 主要工作:建立标准方法和敏感基线 建立早期抗性检测方法 抗性治理基础研究(抗性风险评 估、抗性机理、抗性遗传、交互抗性等)
农用杀虫剂抗药性现状与 应对策略
沈晋良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农药科学系 农业部全国病虫抗药性监测培训中心
一、农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与 地位
农药不仅是现代农业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
料,而且今后仍将必须继续发展和应用, 并得以保护的自然资源。
原因:
全世界能造成严重为害的各类有害生物的存在 世界人口增长的速率超过了粮食生产增加的速率
(二)害虫对杀虫剂抗药性现状
1、国外害虫抗药性简史
(1)抗性发展的第一阶段(1908—1946)
见表3
(2)抗性发展的第二阶段(1946—至今)
见表4~6
表3.
11种抗药性害虫
表4. 节肢动物抗药性虫种数历年统计表
表5.
节肢动物对各类杀虫剂抗性的发展(抗药性虫种数*)
摘自 Robert L. Metcalf (1989)和George P. Georghiou(1990) 注:*Cyclod:林丹/环戊二烯;Op:有机磷杀虫剂;Carb: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Pyr: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棉花5种:
棉红铃虫、棉铃虫、棉蚜、盲蝽象、棉叶螨
果树3种:
柑桔红蜘蛛(三氯杀螨醇10 ~ 41倍、水胺硫磷6.8 ~ 25.3倍、杀虫脒16.8 ~74.5倍;功夫、双甲脒、氧化 乐果、克螨特3.6 ~ 7.4;阿维菌素、哒螨灵11.22 ~ 13.41倍)、苹果红蜘蛛(对硫磷222.6倍、对毒死蜱、 甲基双苯氟氯菊酯低抗)、山楂叶螨(对1605为28.69 倍、乐果62.1倍、、杀虫脒15.50、甲氰菊酯32.30倍、 三氯杀螨醇22.42倍、水胺硫磷33.00倍、) 菜缢管蚜、瓜蚜、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温室 白粉虱、柳二尾蚜
2、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现状
(1)近年来重要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发展趋 势 我国有60多种生物产生抗药性 其中:害虫及螨33种 病原菌20多种 杂草7种
I. 农田害虫及螨26种
粮食10种:
二化螟、三化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 (甲胺磷2-7倍、溴氰5倍,吴县)、稻螟蛉、麦长管蚜、 麦二叉蚜、玉米螟、小地老虎
数据统计计算
测试资料用南京农业大学编制的数据处理及管理 系统Version2.5,按Finney机率值分析法计算。
抗性倍数=所测种群的LC50/敏感品系的LC50。 抗性水平分级标准为:抗性倍数3倍以下为敏感、 3-5倍为敏感性下降、5-10倍为低水平抗性、1040倍为中等水平抗性、 40-160倍为高水平抗性、 >160为极高水平抗性。
敏感 敏感性降低 低水平抗性 中等水平抗性 高水平抗性 极高水平抗性
(3)影响田间种群对杀虫剂抗性选择作用已知和 假设的因素(表9)
遗传学的 1.抗性等位基因的频率 2.抗性等位基因的数量 3.显性抗性等位基因 4.外显率;表现度; 抗性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5.先前农药的选择作用 6.具有适合度抗性染色体 组的整合范围 生物学的 Ⅰ生物的 1.世代周转 2.每个世代的子数 一雌一雄/一雄多雌; 孤雌生殖 Ⅱ行为的 药剂的施用 Ⅰ农药 1.化学农药 2.和早期使用农药的关系 3.残留物的持久性;剂型 Ⅱ 施药 1.施药阈限
(70〜474.7,8月; 243.4〜720倍,9〜10月)
1996-2003年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监测
(表13)
虫源地
室内敏感种群 南宁F96110 桂林F96213
斜率
2.0792 2.8584 2.3891
LC50及95%置信限(mg a.i./L) 抗性倍数
0.09 (0.08 – 0.11) 0.40 (0.35 – 0.44) 0.37 (0.32 – 0.43) 1.0 4.4 4.1
褐飞虱测定种群采集情况
2005年(表10)
虫源地点 湖南常德(桃源县) 广西桂林(全州县) 南宁 江苏南京Ⅰ(江浦) 南京Ⅱ(江浦) 吴江、江阴 安徽宣州、巢湖 和县 江西南昌、新建 浙江桐乡、余姚 嘉兴 海盐 绍兴 采集日期 8月2日 8月8日 8 月 14 日 8 月 31 日 9 月 26 日 9 月 30 日 9 月 29 日 10 月 8 日 10 月 1 日 10 月 5 日 10 月 15 日 10 月 17 日 10 月 18 日 虫态 若虫、成虫 卵块 若虫、成虫 若虫、成虫 若虫、成虫 若虫、成虫 若虫、成虫 若虫、成虫 若虫、成虫 若虫、成虫 若虫、成虫 若虫、成虫 若虫、成虫
江浦F9721 南宁F9823 仪征F9811 南宁F9923 南通F9921 南宁F0211 江浦F03
1.隔离;活动能力;迁移 2.选择作用阈限 2.单食性;多食性 3.偶然的生存;避难所 3.生命时期的选择 4.施药方式 5.有限空间选择作用 6.轮换选择作用
()抗药性监测方法
A. 抗药性监测方法
毒力回归线法(抗性倍数法、适用于抗
性显性)
抗性倍数= 抗性品系LD50 / 敏感品系LD50
二、害虫对杀虫剂抗药性现状 (一)害虫抗药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1. 抗药性的定义: 在昆虫的一个品系中,形成了对毒物剂量的忍受能力, 而这个剂量对同种正常种群的大多数仍然是敏感的。
2. 交互抗性与负交互抗性: 害虫的交互抗性(Cross-Resistance):是一种害虫对 一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对其它化学结构类似的,或杀虫作 用相似,或具有相同抗性机理的农药品种,虽然不曾使用 也会产生抗性。具有交互抗性的二种药剂间不能交替及混 合使用。 负交互抗性(Negative Cross-Resistance ):是一种 害虫对某种药剂产生抗性,对另一种未使用过的药剂变得 更为敏感。
敏感品系及敏感基线
敏感品系
于1993年采集于江苏省江浦县预测圃水稻 田(由程遐年教授提供)。该品系在室内经单对 筛选后不接触药剂用汕优63水稻饲养约120代。
敏感基线(稻茎浸渍法,1996~1997)
药剂 噻嗪酮 吡虫啉 LD-P Line 6.6499+2.8865x 7.1422+2.0792X
3.
多抗性:多抗性是一种害虫体内同时存 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 几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都产生抗性。
4.抗性基因的显(隐)性程度 (1)完全隐性:抗性品系(R)和敏感品系(S)
的杂交子代(F1)的抗性程度同纯合子隐性表现 型相同。 (2)不完全隐性:杂交子代(F1)的抗性程度 明显比纯合子的隐性表现型大,但比中间型的抗 性程度小。 (3)中间型:杂交子代F1抗性程度是纯合子的 隐性表现型和纯合子的显性表现型抗性程度的对 数平均值。 (4)不完全显性:杂交子代F1抗性程度明显比 中间型高,但比纯合子显性表现型的抗性程度要 低。 (5)完全显性:杂交子代F1听纯合子的显性表 现型的抗性程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