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音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实验音系学
Experimental Phonology
张杰
Jie Zhang
美国堪萨斯大学
University of Kansas, USA
[内容提要]
语言学课本中的“音系”指的是可从语言中直接观察的语音的组织规律,但在生成语法中,“音系”特指为说话人对语音组织规律的潜在知识。这决定了以实验方法直接从说话人那里采集数据实际上是生成音系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对实验音系学近年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概述,着重讨论实验对音系结构的认识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现有音系理论的挑战,也指出汉语研究与实验音系学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Abstract
The textbook definition of “phonology” refers to sound patterns directly observable from language. But in generative grammar, “phonology”
refers to the speakers’ tacit knowledge of sound patterns. This determines that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collect data directly from the speaker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research in generative phonology.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phonology, focusing on the roles that experiments play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phonological patterns and the challenges experiments pose for current theories of phonology. It also discusses the roles of Chinese dialects in experimental phonology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ments in Chinese phonological research.
[关键词]
生成音系学(generative phonology),实验音系学(experimental phonology),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随机优选论(stochastic Optimality Theory),最大熵值语法(Maximum Entropy Grammar)
引言
生成音系学(generative phonology)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诞生到现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以推导规则为主的生成理论(Halle 1959,Chomsky和Halle 1968)、自然音系学(Natural Phonology, Stampe 1979)和特征架构理论(Feature Geometry, Clements 1985, Sagey 1990)到以制约为主的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 Prince和Smolensky 1993/2004)、谐和语法(Harmonic Grammar, Smolensky和Legendre 2006)及最大熵值语法(Maximum Entropy Grammar, Goldwater和Johnson 2003, Jäger 2007),不同理论模型中对音系的基本元素及计算方法的假定多有不同,对音系现象的研究也各有侧重,这造成了我们对音系学学习及研究的一些困难。但如果我们真正把音系学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领域,那么不论理论如何变化,研究音系学的科学方法,正如研究物理学,化学及生理学的科学方法一样,应该是统一而明确的:假设的提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假设的验证与修改,立论,理论对事实的预测,再以预测为假设,循环以上步骤,以求对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这一标准的科学方法在传统音系学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音系理论中响度阶(sonority scale)的概念是建立在关于音节结构的类型学的基础上的,但这一概念又常被用来解释音节结构的类型学。这一循环论证源于我们没有对响度阶作出音系之外独立的定义。这一观点在Ohala的多篇著作中都有精辟的论述(Ohala 1986, 1987, 1990a, 1995等)。
Ohala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提倡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音系学。Ohala和Jaeger于1986年编著的“实验音系学”(Experimental Phonology)是第一本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及成果的专著。从八十年代末起,两年一度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实验室音系学”(Laboratory phonology)对这一领域的发展更是起了深远的影响。有异于传统音系学,实验音系学特意模糊了语言“内部”与“外部”的语料的差异,强调来自于语言游戏(如反切语)、语误、借词及语音学与心理语言学实验的外部语料对音系结构的研究有着与内部语料(如语言本身的语音分布及配列规则)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用客观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弥补了传统音系学在数据采集上的不足(Kenstowicz和Kisseberth 1979,Ohala 1986)。其优点不仅在于它的科学性及可测试性,更在于它能更直接地去探索说话人的潜在音系知识,从而为生成音系理论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基础。本章对实验音系学近年的发展及其对音系理论的影响作一简单的概括和评述。
一、生成音系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学课本中的“音系”往往是指语言中语音的组织规律,但在生成音系学中,“音系”特指为说话人对语音组织规律的潜在知识。这种音系知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音的对立及互补分布,语音的配列规则(phonotactics),及语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