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国际投资课程PPT23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600美元之以上的国家,拥 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并有能力运用区位优势能来对外进行直接投资。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评价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 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联系 起来,论证了一国的对外投资地位是随着其竞争 优势的消涨而变化,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跨国投 资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只是沿袭了国际生产 折衷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框架。
研发全球化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 库莫勒(Kuemmerle)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将 研发中心设立在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每一 个角落,是因为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的地点受 到区位优势的影响,国家的研发环境的不同,对 跨国公司研发行为的吸引力也是不同的,研发全 球化可以增加现有知识的存量或利用现有的知识。
(二)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1972年美国学者斯托弗(M. Stopford)与威尔 斯(T. Wells)在《管理跨国企业》一书中,对跨 国公司组织结构中的国际部、产品部、矩阵式和 混合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此后,高 歇尔(S.Ghoshal)对上述关系进行动态分析, 认为它们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后来波特也引入了价值链来分析跨国公司的经营 管理特征(后文将作进一步介绍)。
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创新产 业升级理论只是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对外 直接投资的原因,其实发达国家有很多中小企业 准备或正在从事各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这些现象早就已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注意,并提出 了一些解释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 其中主要有防御性投资理论、国家支持投资理论、 信息技术投资理论和依附投资理论等。
(四)跨国公司选择直接投资方式依据的理论研究 对跨国公司选择直接投资方式依据的研究历来都是理论 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因此研究的学者非常之多,论点也层 出不穷,而研究成果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一定影响的学 者有以下几位: 1.阿利伯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阿利伯(Aliber)于1970年发表了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书,对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 作了较有深度的研究。他认为货币相对坚挺的国家的企业, 一般对外进行投资,因为没有货币贬值的风险,并可由于 货币溢价获得额外的收益,还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低 利率筹得资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4.曼斯菲尔德 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认为选择许可 证贸易的方式容易使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技术被 泄漏,企业之所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就是为 了保持其技术的领先地位,以避免技术的购买方 成为其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二、关于中小企业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即使拥有垄断优势的大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 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仍占 其企业总数的95%以上,解决发达国家2/3以上 人口的就业问题。 中小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垄 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 理论都是解释具有优势的大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正在 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信息技术投资理论 信息技术投资理论阐述了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信 息高速公路十分发达,这就使以前无法向世界各 地派驻联络人员和没有海外分支机构的中小企业, 得到了不比大企业慢的获得信息的途径。本来就 具有灵活性的中小企业在信息的配合下,可以从 事诸如服务业等信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但信息 技术投资理论只指出了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 外从事服务行业的投资活动,没有说明利用信息 技术是否适合于投资制造业。
3.鲁特 鲁特(Frabklin R. Root)在对跨国公司进行直 接投资与许可证贸易方式之间作比较时认为,专 利、商标和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可以通过许可证 交易方式进行转让,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销 售技能和管理能力是难以转让的。企业通过对外 直接投资,将容易转让的和难以转让的技术协同 作用,才能具有垄断优势,这是通过许可证贸易 所无法实现的。这也正是跨国公司应该采用对外 直接投资方式的原因。
2.希尔施 美国经济学家希尔施(S. Hirsch)于1976年发表了《厂 商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书,通过建立选择出口贸易 模式和投资模式的比较模型,来论证跨国公司选择直接投 资方式和出口贸易方式的依据。其选用的变量有国内生产 成本以及国外生产成本、出口销售成本,包括运输等在内 的协调成本、知识资产泄漏成本。 当国内生产成本与出口销售成本之和既大于国外生产成本 和额外协调成本之和,又大于国外生产成本和技术丧失成 本之和时,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比出口贸易模 式更大的利润。反之,跨国公司则选择出口贸易模式。希 尔施从成本的角度分析选择出口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方式 的依据。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节 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关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竞争结构的重大变化之一, 就是公司之间业务边界的逐渐消失。原来是竞争对手的 企业之间纷纷掀起了合作的浪潮,跨国公司纷纷以各种 形式走向联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 这种联合成为不可抵挡的潮流,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已成 为这种联合的主流模式之一。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全新的 现代组织形式,已被众多的当代企业家视为企业实现全 球战略最迅速、最经济的方法,已成为现代企业提高国 际竞争力的有效形式,被称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 织创新”。
(一)防御性投资理论 防御性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当一国企业,由于国内条 件的变化,在国内失去竞争优势的时候,到海外进行直接 投资,利用海外的廉价资源,继续进行其在国内从事的行 业。这种理论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在研究了中国台湾 地区的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实践后得出的结论。20世纪60 年代以后,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靠出口加工业得以发 展,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台币升值,通货膨胀严重,房 地产价格狂升,生产成本急剧上升,造成短期资金的大量 流入,靠出口加工业生存的中小企业已无法继续经营下去, 只能通过海外投资来寻求发展的机会。
许多学者从交易成本、技术创新、公司结构和竞争战略 的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 战略缺口理论 对形成战略联盟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泰 吉(T. Tybjee)和奥兰德(E.Osland)提出的“战略缺 口”。 在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前,跨国公司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其依 靠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缺口。这一缺口 就是战略缺口,这就限制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客观上要求 跨国公司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来弥补这一缺口,达到指定的 战略绩效目标,战略缺口越大,跨国公司组成战略联盟的 动力越强。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现象 日益普遍。 英国学者坎特威尔(John Cantwell)与其学生托 兰惕诺(Paz〃E〃Tolentino)提出了技术创新产 业升级理论。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基本观点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强调技术创新对一国的经 济发展至关重要。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 “学习”特征。 不断的技术积累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 结构的升级,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积累与企业 的对外直接投资直接相关。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 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 。
四.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基本观点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的国家,对外 直接投资的流出流入量均很少,因为它既没有可 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又不拥有从事对外直 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至1500美元之间的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而且差额很 大,这是因为它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在增 强,但没有实力形成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 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 of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又称为国际性战略 联盟(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是指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 跨越国界,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 等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各种 协议、契约以及股权参与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 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合作伙伴关系 (或松散的组织形式)。
(四)国家支持投资理论 该理论的论点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力量 悬殊,无法与大型跨国企业抗衡,它们的成功与 否取决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府应该颁布 中小企业投资法案,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从事对 外直接投资,并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中小企业 以优惠,以增强中小企业从事对外投资的抗风险 能力。
跨国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 了变化,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都忽略了政府行为对跨国公司投资行为 的影响,邓宁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强调了政 府因素对投资的影响。
持“谈判能力理论”学者认为,跨国公司与东道 国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也有学者与认为,跨国 公司随着实力的增强,其议价能力也随之提高, 不管是投资国还是引进资金的国家的经济都受到 跨国公司的影响,双边国家政府的作用均在减弱。 对跨国公司新特征的理论研究,使人们对跨国公 司对外投资的动因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依附投资理论 依附投资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中小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 资主要是依附大型跨国 企业,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大 型跨国企业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外溢效应的大小。这 一理论主要是想说明,大型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传 播了其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的 对外投资奠定了技术基础,这是其外部效应。大型跨国公 司产业内部化,使网络销售战略得以实施,实际上是为发 展中国提供了广大的世界市场。这是大型跨国公司对外直 接投资的外溢效应。东道国企业利用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 和市场使自己的实力得以加强,进南昌有能力进行地外直 接投资。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至4000美元之间的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量的增幅大于流入量的增幅, 但仍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净流出入的 差额在缩小,这是因为它不仅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 位优势在增强,而且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正 在增强,外国企业要想进入这些国家必须更多地利 用其所有权优势和和内部化优势。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评价
强调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来自经验积累。 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活动在产业上和地理上进行 了探讨。 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资直接投资活动有普遍的指 导意义 。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产生背景
邓宁1981年发表《投资发展周期》,中提出了该 理论,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从企业层次推论到国 家层次。
规模经济理论 理查森(B. Richardson)认为,跨 国公司在从事多项活动而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时, 应进行合作性的协调。他是从技术协调的角度来 解释跨国公司组成战略联盟的动机。 交易成本理论 威廉姆森(E. Williamson)认为, 由于技术和区位等因素只是使跨国公司组成了战 略联盟,它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战略联盟 的。关于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对跨国公司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使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 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三)跨国公司特征的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出现了管 理柔性化、研发全球化和受政府政策影响大等新 特征,这些特征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巴克莱和卡森对跨国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柔 性化管理特征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国际市场 竞争十分激烈,随时都可能出现新技术及公司间 的并购,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柔 性化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