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研究进展 徐伟箭
以糠醛为原料的δ-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第54卷第1期2020年1月生㊀物㊀质㊀化㊀学㊀工㊀程BiomassChemicalEngineeringVol.54No.1Jan.2020㊀㊀收稿日期:2019 ̄01 ̄25㊀㊀基金项目: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230001)㊀㊀作者简介:徐榕徽(1994 )ꎬ女ꎬ四川眉山人ꎬ硕士生ꎬ主要从事催化及有机合成研究㊀∗通讯作者:王国胜(1965 )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主要从事催化及有机合成研究ꎻE ̄mail:wgsh ̄lyc@163.comꎮ doi:10.3969/j.issn.1673 ̄5854.2020.01.010综述评论 生物质化学品以糠醛为原料的δ ̄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徐榕徽ꎬ王国胜∗(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ꎻ辽宁省高校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ꎬ辽宁沈阳110142)摘㊀要:综述了以糠醛为原料ꎬ经环戊酮制δ ̄戊内酯ꎬ经糠醇及四氢糠醇制1ꎬ5 ̄戊二醇再制δ ̄戊内酯ꎬ以及经四氢呋喃制δ ̄戊内酯的3种主要合成途径并简述了经其他糠醛衍生物合成δ ̄戊内酯的途径ꎻ同时对δ ̄戊内酯在合成医药中间体和聚酯两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ꎮ由于δ ̄戊内酯结构广泛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和光学活性的化合物中ꎬ可应用于医药领域ꎬδ ̄戊内酯自身易聚合ꎬ也可与其他化合物形成聚交酯ꎬ合成的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ꎬ这使其在可生物降解材料领域应用受到关注ꎬ因此以糠醛为原料制备δ ̄戊内酯生产技术是未来的研究热点ꎮ关键词:糠醛ꎻ衍生物ꎻδ ̄戊内酯ꎻ合成中图分类号:TQ35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3 ̄5854(2020)01 ̄0060 ̄07引文格式:徐榕徽ꎬ王国胜.以糠醛为原料的δ ̄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ꎬ2020ꎬ54(1):6066.ResearchProgressinSynthesisandApplicationofδ ̄ValerolactoneBaseonFurfuralXURonghuiꎬWANGGuosheng(Liaoning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ChemicalTechnologyꎬCollegeofChemicalEngineeringꎬShenya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ꎬShenyang110142ꎬChina)Abstract:Studyonthreemainsyntheticroutesofδ ̄valerolactonebycyclopentanoneꎬ1ꎬ5 ̄pentanediolbyfurfurylalcoholandtetrahydrofurfurylandbytetrahydrofuranarereviewedusingfurfuralasrawmaterial.Thesynthesisofδ ̄valerolactonebyotherfurfuralderivativesisalsodescribed.Theapplicationsofδ ̄valerolactoneinpharmaceuticalintermediatesandpolyestersaresummarizedꎬwhichisusedinpharmaceuticalindustrybecauseitsstructureiswidelyfoundinbioactiveandopticallyactivecompounds.Itiseasytopolymerizeꎬandcanalsoformpolylactidewithothercompounds.Thepolymerhasbiocompatibilityandbiodegradabilityꎬwhichmakesitsapplicationinthefieldofbiodegradablematerialsattractive.Thereforethepreparationoftheδ ̄valerolactoneproductiontechnologyusingfurfuralasrawmaterialisahottopicinthefuture.Keyword:furfuralꎻderivativesꎻδ ̄valerolactoneꎻsynthesis内酯是一类可用作溶剂和提取剂的化学品ꎬ也是合成许多生物医学产品㊁纤维和农药的中间体[1]ꎮδ ̄戊内酯作为药物中间体ꎬ曾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合成领域[2]ꎮ由于δ ̄戊内酯自身易聚合ꎬ形成的均聚酯和与其他化合物形成的聚交酯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ꎬ在生物医学工程㊁降解塑料与高附加值包装材料等领域受到亲睐[3]ꎮ随着δ ̄戊内酯用途的扩大和市场需求量增加ꎬ找到一种廉价且可再生的原料㊁研究出简单的合成路线和研制出温和的反应条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ꎮ作为δ ̄戊内酯的上游产品ꎬ糠醛是由生物质原料如玉米芯等农副产品中的纤维素或戊聚糖在酸作用下水解再环化脱水得到的产品ꎬ工艺简单ꎬ已基本实现工业化[4]ꎮ糠醛结构中有呋喃环和醛基存在ꎬ具有醛㊁醚㊁二烯烃的化学性质ꎬ能发生加氢㊁氧化和脱碳等反应ꎬ因此以糠醛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ꎮ本文以糠醛为原料ꎬ对糠醛衍生物环戊酮㊁糠醇㊁四氢糠醇㊁1ꎬ5 ̄戊二醇和四氢呋喃的制备ꎬ以第1期徐榕徽ꎬ等:以糠醛为原料的δ ̄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61㊀及它们进一步转化制备δ ̄戊内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ꎬ并简要介绍了δ ̄戊内酯的应用ꎬ以期发展以生物质平台化合物糠醛为原料制备δ ̄戊内酯进而制备可降解聚酯的绿色循环产业ꎮ1㊀δ ̄戊内酯的合成以糠醛为原料制备δ ̄戊内酯主要有3种途径:环戊酮途径㊁糠醇/四氢糠醇 ̄1ꎬ5 ̄戊二醇途径和四氢图1㊀以糠醛为原料制备δ ̄戊内酯Fig.1㊀Preparationofδ ̄valerolactonefromfurfural呋喃途径ꎬ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ꎮ1.1㊀环戊酮途径1.1.1㊀糠醛制环戊酮㊀环戊酮ꎬ化学式C5H8Oꎬ无色透明油状液体ꎬ常用于制备药物和生物制剂ꎮ糠醛制环戊酮工艺报道较少ꎬHronec等[5-7]报道了在5%Pt/C为催化剂㊁氢压8MPa和温度160ħ条件下ꎬ糠醛在水溶剂中重排制环戊酮ꎬ得率达76.5%ꎬ进一步研究发现糠醛的C O在金属表面形成碳正离子ꎬ水的存在不仅促进C O的断裂ꎬ还使碳正离子与金属表面结合更稳定ꎬ避免不良前体的形成ꎻ后期研究发现在酒石酸配体存在下ꎬ以化学镀铜法制备高活性及选择性的5%Pd ̄Cu2O催化剂ꎬ在氢压3MPa和160ħ条件下反应1hꎬ环戊酮得率达92.1%ꎬ制备过程如图2所示ꎮGuo等[8]制备了CuZnAl催化剂ꎬ在5mmol糠醛㊁0.2gCuZnAl㊁15mL水㊁150ħ和氢压4MPa下反应6hꎬ环戊酮得率62%ꎬ该催化剂能在反复使用5次时保持很好的活性和稳定性ꎮ由于生产成本较低ꎬCu基催化剂成为环戊酮高效工业化生产的潜在催化剂ꎮZhou等[9]制备了碳纳米管结构CuZn催化剂ꎬ将糠醛制环戊酮得率提高到85%ꎬZn的加入使碳纳米管表面金属Cu的分散性提高进而提升了催化剂加氢反应的活性ꎬ也使催化剂的酸性增加㊁粒径减小㊁活性增加ꎮCu基催化剂虽然能降低催化剂成本ꎬ但是氢解能力较Pt㊁Pd等贵金属差ꎬ导致糠醛的转化率低ꎬ因此利用其他金属进行改性ꎬ以及通过控制催化剂结构形貌来提高糠醛转化率和环戊酮选择性是未来研究的方向ꎮ图2㊀糠醛制环戊酮[7]Fig.2㊀Preparationofcyclopentanonefromfurfural[7]1.1.2㊀环戊酮制δ ̄戊内酯㊀环戊酮制δ ̄戊内酯为典型的Baeyer ̄Villiger(BV)反应ꎬ环戊酮的羰基在过氧化物亲核进攻下产生的中间体发生基团迁移后重排得到了δ ̄戊内酯ꎮ目前的研究都围绕过氧酸㊁双氧水和分子氧为氧化剂展开ꎮ有机过氧酸既是氧化剂又是催化剂ꎬ可以保证体系无水ꎬ避免δ ̄戊内酯水解ꎮFriess[10]早期提出以过氧苯甲酸为氧化剂ꎬδ ̄戊内酯得率可达78%ꎮ酸性最强的过氧三氟乙酸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有机过氧酸氧化剂ꎬ反应最快ꎬ得率最高[11]ꎮEmmons等[12]使用过氧三氟乙酸氧化环戊酮ꎬδ ̄戊内酯得率达88%ꎮ但有机过氧酸不稳定ꎬ易爆炸ꎬ价格高ꎬ反应产生的副产物有机酸污染环境ꎬ需要大量碱性试剂处理ꎬ增加生产成本ꎮ无机过氧酸盐可以避免有机过氧酸的相关危险ꎬMaría等[13]制备了SiO2/KHSO5ꎬ在二氯甲烷为介质条件下ꎬδ ̄戊内酯得率可达到96%ꎬ但SiO2/KHSO5利用率低ꎬ消耗量大ꎮ双氧水的氧化能力不及过氧酸ꎬ需要开发活性好的催化剂(固体酸㊁水滑石㊁金属配合物㊁金属氧化物和生物酶等)加速酮的催化ꎮLei等[14]以乙醇为溶剂ꎬAlCl3为催化剂ꎬ双氧水为氧化剂ꎬ在70ħ下反应24hꎬδ ̄戊内酯得率可达99%ꎬ但反应速率极低ꎬ耗时长ꎬ产量小ꎮMello等[15]制备了过羧乙基化的二62㊀生㊀物㊀质㊀化㊀学㊀工㊀程第54卷氧化硅功能型固体酸催化剂ꎬ以双氧水为氧化剂ꎬ在超临界CO2环境下进行氧化反应ꎬ环戊酮转化率能达到92%ꎬ固体酸催化剂可回收ꎮPillai等[16]研究了Sn交换水滑石为催化剂的情况ꎬSnO2中的Sn位点可激活环戊酮的羰基ꎬ并在乙腈和过氧化氢形成的过氧化物亲核进攻下发生重排生成δ ̄戊内酯(得率16%)ꎮ王佳等[17]在最优条件:环戊酮0.025molꎬ催化剂Sn/W ̄2 ̄600用量为环戊酮质量的40%ꎬn(过氧化氢)/n(环戊酮)=1.5ꎬn(丙酸)/n(环戊酮)=13.5ꎬ反应时间4.5hꎬ真空度为0.07MPaꎬ制得得率72.26%的δ ̄戊内酯ꎮBradley等[18]研究了在温和碱性条件(Mg/Al/MeOH)中ꎬ环戊酮与过氧化氢经Baeyer ̄villiger(BV)方法制δ ̄戊内酯ꎬ得率为30%ꎬ避免了许多以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的BV方法大量使用Sn的问题ꎮUyanik等[19]以Li㊁Ga等M[B(C6F5)4]n高选择性的金属配合物作催化剂ꎬ该催化过程是高效的氧化联级过程ꎬ产物收率可高达98%ꎬ且反应温和ꎬ但催化剂制备工艺复杂ꎮRios等[20]以尿素与过氧化氢络合物为氧化剂ꎬ乙酸乙酯为溶剂ꎬ南极洲念珠菌B脂肪酶为底物催化制备δ ̄戊内酯ꎬ但δ ̄戊内酯和脂肪酶仍会发生进一步反应ꎬδ ̄戊内酯得率为30%ꎮ分子氧也可作为氧化剂制备δ ̄戊内酯ꎬ由于分子氧的活性差ꎬ需要引入醛类作为分子氧的共氧化剂ꎮKaneda等[21]以苯甲醛为分子氧的共氧化剂ꎬ氧化环戊酮制δ ̄戊内酯ꎬ四氯化碳为溶剂时得率可达63%ꎮLi等[22]开发了Co3O4为催化剂ꎬ苯甲醛为分子氧的共氧化剂ꎬ使环戊酮制δ ̄戊内酯得率达到了75%ꎮZheng等[23]制备了Cu ̄Fe3O4@mSiO2催化剂ꎬ避免了有毒金属钴的使用ꎬ同样选择苯甲醛为分子氧的共氧化剂ꎬδ ̄戊内酯得率也能达到75%ꎬ并解释了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起电子转移的作用ꎮ综上所述ꎬ在环戊酮制δ ̄戊内酯过程中ꎬ以过氧酸为氧化剂进行均相反应制δ ̄戊内酯的方法ꎬ时间短ꎬ得率高ꎬ但因过氧酸对环境的污染使之逐步被淘汰ꎮ双氧水氧化法是目前工业生产的主要方法ꎬ反应过程相对温和ꎬ得率较高ꎬ但水的引入抑制反应进行ꎬ易造成产物水解ꎮ以分子氧作为氧化剂进行的气液相反应ꎬ反应条件较苛刻ꎬ但分子氧是一种绿色安全的氧化剂ꎬ因此将其用于环戊酮制δ ̄戊内酯的研究是未来的热点ꎮ1.2㊀糠醇/四氢糠醇 ̄1ꎬ5 ̄戊二醇途径1.2.1㊀糠醛制糠醇及四氢糠醇㊀糠醇(C5H6O2)和四氢糠醇(C5H10O2)均是糠醛加氢的产物ꎬ催化剂的性质决定加氢反应的阶段性和选择性ꎮ糠醛制糠醇主要以Ni系催化剂和Cu系催化剂为主ꎮLi等[24]以制备的细铁掺杂Ni ̄B非晶态催化剂催化糠醛加氢制糠醇ꎬ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展现了良好的活性ꎬ在100ħ和1MPa条件下ꎬ糠醇得率达到100%ꎻNagaraja等[25]制备了Cu/MgO催化剂ꎬ在180ħ和常压的条件下ꎬ糠醇得率96%ꎮ糠醇制四氢糠醇研究主要以Ni基催化剂展开ꎮ赵会吉等[26]以骨架镍催化剂ꎬ在氢压为5.0~6.0MPa的反应条件下ꎬ糠醇制四氢糠醇得率约97%ꎮ马兴全[27]以改进的WRC ̄Ⅱ型催化剂在50~100ħ和0.8~1.2MPa条件下ꎬ使糠醛一步加氢催化得到四氢糠醇ꎬ得率大于90%ꎮ1.2.2㊀糠醇及四氢糠醇制1ꎬ5 ̄戊二醇㊀1ꎬ5 ̄戊二醇(C5H12O2)为无色黏稠液体ꎬ常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和化学溶剂ꎮ以糠醇为中间体制得1ꎬ5 ̄戊二醇选择性较低ꎮGao等[28]制备了钙钛矿型Cu ̄LaCoO3催化剂ꎬ140ħ和氢压6MPa条件下ꎬ戊二醇总选择性55.5%(其中ꎬ1ꎬ5 ̄戊二醇和1ꎬ2 ̄戊二醇的选择性之比约为3ʒ1)ꎮ四氢糠醇作为中间体制备1ꎬ5 ̄戊二醇研究较多ꎮSchniepp等[29]以Al2O3为催化剂催化四氢糠醇得到二氢吡喃ꎬ在水蒸气条件下生成羟基戊醛ꎬ再与亚铬酸铜在150ħ㊁高压加氢条件下反应得到1ꎬ5 ̄戊二醇ꎬ得率70%ꎮTomishige课题组[30-33]选用Rh ̄负载型催化剂催化四氢糠醇制1ꎬ5 ̄戊二醇ꎬ其中Rh ̄ReOx/C的活性最高ꎬ在水为溶剂ꎬ氢压8MPaꎬ100ħ条件下反应24hꎬ四氢糠醇转化率99%ꎬ1ꎬ5 ̄戊二醇选择性95%ꎻ而以Rh/SiO2为催化剂时ꎬ1ꎬ5 ̄戊二醇选择性只有18%ꎬ1ꎬ2 ̄戊二醇选择性61.7%ꎻ并提出Rh金属颗粒与添加剂金属之间金属键是催化剂高效性的关键ꎮChatterjee等[34]以Rh/MCM ̄41为催化剂ꎬ在14MPa超临界CO2㊁氢压4MPa和80ħ条件下反应24hꎬ四氢糠醇转化率80.5%ꎬ1ꎬ5 ̄戊二醇选择性91.2%ꎮ第1期徐榕徽ꎬ等:以糠醛为原料的δ ̄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63㊀糠醛制糠醇及四氢糠醇的工艺已经成熟ꎬ产率几乎达到100%ꎮ但以糠醇及四氢糠醇制1ꎬ5 ̄戊二醇的过程反应条件苛刻ꎬ催化剂成本过高ꎮ大部分催化剂的选择性较低ꎬ产物中会伴随副产物1ꎬ2 ̄戊二醇的生成ꎬ分离成本较高ꎮ1.2.3㊀1ꎬ5 ̄戊二醇制δ ̄戊内酯㊀1ꎬ5 ̄戊二醇脱氢制δ ̄戊内酯要经过羟醛缩合反应过程ꎮ1ꎬ5 ̄戊二醇先被转化为5 ̄羟基戊醛ꎬ缩合成环后的羟基再次脱氢生成δ ̄戊内酯ꎬ如图3所示ꎮ图3㊀1.5 ̄戊二醇制δ ̄戊内酯Fig.3㊀Preparationofδ ̄valerolactonefrom1ꎬ5 ̄pentanediol1ꎬ5 ̄戊二醇中氢原子可与氧结合成水分子实现氧化脱氢ꎮHuang等[35-36]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了Au/FeOx催化剂以及γ ̄AlOOH和γ ̄Al2O3负载的Au纳米级催化剂ꎬ并用于催化1ꎬ5 ̄戊二醇脱氢制δ ̄戊内酯ꎬ结果发现:1ꎬ5 ̄戊二醇转化率最高能达到92%ꎬ但δ ̄戊内酯选择性最高只能达到33.6%ꎬ这是由于δ ̄戊内酯不稳定ꎬ酸性条件再次催化δ ̄戊内酯水解生成5 ̄羟基戊酸导致的ꎮMitsudome等[37]选择碱性更强水滑石(TH)作载体ꎬ制备了Au/TH高效纳米级催化剂ꎬ在40ħ下分子氧氧化1ꎬ5 ̄戊二醇ꎬδ ̄戊内酯得率98%ꎬ该过程避免了高温ꎬ且催化剂可在不降低活性前提下回收ꎮ由于纳米Au催化剂成本高ꎬ该工艺目前仅在研究阶段ꎮ1ꎬ5 ̄戊二醇也可单纯通过催化剂促使氧 ̄氢和碳 ̄氢断裂脱氢ꎮSuzuki等[38]以Ir配合物为催化剂ꎬn(1ꎬ5 ̄戊二醇)ʒn(Ir)=200ʒ1ꎬ常温常压条件下反应24hꎬδ ̄戊内酯得率达到95%ꎮ德国BASF公司Pinkos等[39]申报了1ꎬ5 ̄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专利技术ꎬ在260~350ħ温度范围内ꎬ0.05~1.00MPa压力下ꎬCuO/SiO2和稀土Ce㊁Yb㊁Lu改性CuO/SiO2为催化剂ꎬ1ꎬ5 ̄戊二醇的转化率接近99%ꎬδ ̄戊内酯的最大选择性达到了95.0%ꎮ冯世宏等[40]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3%CeO2 ̄CuO/ZnO/Al2O3ꎬ反应温度为563Kꎬ气时空速为5h-1ꎬ反应时间为5hꎬV(氢气)ʒV(1ꎬ5 ̄戊二醇)=2ʒ1ꎬ氢压0.12MPaꎬ此时ꎬ1ꎬ5 ̄戊二醇的转化率为93%ꎬδ ̄戊内酯的选择性和得率最大值分别达到94%和87.4%ꎮ该方法为1ꎬ5 ̄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制备δ ̄戊内酯的中试和工业放大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实验依据ꎮ最近报道了濮阳迈奇科技公司以1ꎬ5 ̄戊二醇为原料ꎬ以自制掺杂多助剂的新型铜基催化剂经常压脱氢㊁真空精馏等工艺实现了δ ̄戊内酯工业化生产[41]ꎮ以1ꎬ5 ̄戊二醇制δ ̄戊内酯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ꎬ但氧化脱氢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贵金属催化剂ꎬ且成本较高ꎬ所以用多金属掺杂催化剂直接进行脱氢过程的方法更适合δ ̄戊内酯的工业生产ꎮ1.3㊀四氢呋喃途径1.3.1㊀糠醛制四氢呋喃㊀工业上将糠醛与水蒸气混合物通入填充Zn ̄Cr ̄Mn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器ꎬ在400~420ħ下脱羰基制呋喃ꎻ然后以骨架镍为催化剂ꎬ于80~120ħ呋喃加氢制得四氢呋喃[42]ꎮ由于生产能耗大ꎬ这种工业生产模式逐步被淘汰ꎬ近些年对其研究也鲜有报道ꎮ1.3.2㊀以四氢呋喃制δ ̄戊内酯㊀Bhattacharyya等[43]用四氢呋喃㊁水和CO为原料ꎬ以镍的卤素化合物为催化剂ꎬ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制备了δ ̄戊内酯ꎬ其中以NiI2为催化剂能达到最高得率32.1%ꎮ由于工艺条件苛刻ꎬ戊内酯得率低ꎬ已鲜有人研究ꎮ1.4㊀其他途径糠醛拥有众多衍生物ꎬ除上述几种途径外还可以通过催化加氢和催化氧化生产有机酸㊁酸酐和酯类等各类精细化学品[44]ꎬ其中δ ̄羟基戊醛㊁2 ̄丁烯酸甲酯㊁α ̄呋喃醛㊁1ꎬ5 ̄戊二醛㊁δ ̄羟基戊酸㊁2ꎬ3 ̄二氢吡喃等均可为原料生产δ ̄戊内酯[2]ꎬ但是由于工艺繁琐ꎬ产量低ꎬ所以鲜有研究ꎮ2㊀δ ̄戊内酯的应用2.1㊀合成医药中间体δ ̄戊内酯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具有生物活性和光学活性的化合物中ꎬ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利64㊀生㊀物㊀质㊀化㊀学㊀工㊀程第54卷霉素㊁可利霉素等)[45]ꎬβ ̄三氟甲基 ̄β ̄羟基 ̄δ ̄戊内酯及其衍生物[46]ꎮδ ̄戊内酯可以合成多种重要的药物中间体:δ ̄戊内酯还原合成2ꎬ3 ̄二氢呋喃用于前列腺素类药物合成[47]ꎻδ ̄戊内酯与硝基苯作为初始原料经系列反应制抗血栓药物Apixuban[48]ꎻδ ̄戊内酯与D ̄苯苷氨醇合成3 ̄甲基 ̄2 ̄哌啶酮类物质[49]ꎻδ ̄戊内酯与环己胺反应得到用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N ̄环己基 ̄5 ̄氯丁基 ̄1H ̄四氮唑[50]ꎻ以D ̄苯甘氨醇和δ ̄戊内酯为原料合成的六元环内酰胺进而制得的(R) ̄1 ̄(2 ̄羟基 ̄1 ̄苯乙基) ̄3 ̄甲基 ̄2哌啶酮可用于生物碱的制备[51]ꎻ由δ ̄戊内酯为起始原料得到的Guadinomic酸对细菌III型分泌系统可以表现出很高的抑制效应[52]ꎮ2.2㊀合成聚酯由于δ ̄戊内酯可自身聚合为均聚酯ꎬ也可与其他化合物形成聚交酯ꎬ因此广泛应用于材料领域ꎮ由ε ̄己内酯和δ ̄戊内酯合成的聚ε ̄己内酯 ̄co ̄δ ̄戊内酯表现出良好的延展性和机械性能[53]ꎮδ ̄戊内酯与聚醚二醇合成的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54]ꎮε ̄己内酯和δ ̄戊内酯的共聚物可应用于防污涂料ꎬ可降解黏合剂ꎬδ ̄戊内酯的加入降低了聚己内酯的结晶度从而克服了聚己内酯降解时间长的缺点[55]ꎮ而δ ̄戊内酯的均聚酯与其他聚交酯立体络合形成的超分子共聚物由于立体络合作用极大提高了共聚物的结晶度ꎬ进而提高了材料的热阻和力学性质[56]ꎮ甲氧基聚乙二醇和聚戊内酯两亲二嵌段共聚物可负载疏水性抗癌药物紫杉醇ꎬ从而大大提高药物的表观水溶性ꎬ是疏水性药物制备和传递的理想材料[57]ꎮ随着人们对可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的植入式给药系统(IDDS)的开发ꎬ研究发现该系统能在人体内长时间持续释放药物ꎬ具有提高治疗效果㊁减少全身毒性和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潜力ꎬ因此以δ ̄戊内酯为基础的聚合物药物输送器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58]ꎮ3㊀结语综述了以糠醛为原料制备δ ̄戊内酯的3种主要途径:环戊酮途径㊁糠醇/四氢糠醇 ̄1ꎬ5 ̄戊二醇途径和四氢呋喃途径ꎬ总结了δ ̄戊内酯在合成医药中间体和聚酯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ꎮ由于糠醛可由生物质转化得到ꎬδ ̄戊内酯具有低温自聚合性能ꎬ且聚酯材料具有可生物降解性能ꎬ因此以糠醛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聚酯材料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向ꎮ但是ꎬ由糠醛制备δ ̄戊内酯的3种途径不同程度上存在合成路线长㊁催化剂价格高㊁反应压力高㊁温度高和氧化技术不完善等问题ꎮ加大催化技术创新研究力度ꎬ开发合成路线短㊁催化剂廉价适用㊁反应条件温和和氧化剂安全绿色的工艺是未来的研究重点ꎮ由于糠醛制糠醇及四氢糠醇收率高ꎬ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ꎬ因此糠醛经糠醇及四氢糠醇制δ ̄戊内酯最具开发前景ꎮ参考文献:[1]祝全敬ꎬ张召艳ꎬ戴维林ꎬ等.二元醇分子内环化制内酯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ꎬ2013ꎬ42(7):709715.[2]朱万坤.H2O2间接催化氧化制备δ ̄戊内酯的新工艺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ꎬ2014.[3]程丹ꎬ尤亚华ꎬ姚日生.δ ̄环戊内酯的合成及应用[J].安徽化工ꎬ2007ꎬ33(4):69.[4]DANONBꎬMARCOTULLIOGꎬJONGWD.Mechanisticandkineticaspectsofpentosedehydrationtowardsfurfuralinaqueousmediaemployinghomogeneouscatalysis[J].GreenChemistryꎬ2014ꎬ16(1):3954.[5]HRONECMꎬKATARINAFꎬLIPTAJT.Effectofcatalystandsolventonthefuranringrearrangementtocyclopentanone[J].AppliedCatalysisA:Generalꎬ2012ꎬ437/438:104111.[6]HRONECMꎬFULAJTAROVÁK.Selectivetransformationoffurfuraltocyclopentanone[J].CatalysisCommunicationsꎬ2012ꎬ24:100104. [7]HRONECMꎬFULAJTÁROVÁKꎬVÁVRAIꎬetal.CarbonsupportedPd ̄Cucatalystsforhighlyselectiverearrangementoffurfuraltocyclopentanone[J].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ꎬ2016ꎬ181:210219.[8]GUOJHꎬXUGYꎬHANZꎬetal.SelectiveconversionoffurfuraltocyclopentanonewithCuZnAlcatalysts[J].ACSSustainableChemistry:Engineeringꎬ2014ꎬ2(10):22592266.[9]ZHOUMHꎬLIJꎬWANGKꎬetal.SelectiveconversionoffurfuraltocyclopentanoneoverCNT ̄supportedCubasedcatalysts:Modelreactionforupgradingofbio ̄oil[J].Fuelꎬ2017ꎬ202:111.[10]FRIESSSL.Reactionsofperacids.II:Thereactionofperbenzoicacidwithsimplecyclicketones.Kineticstudies[J].Journalofthe㊀第1期徐榕徽ꎬ等:以糠醛为原料的δ ̄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65A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1949ꎬ71(7):25712575.[11]SAGERWFꎬDUCKWORTHA.Oxidativeringenlargementofcyclicketonesbyperoxytrifluoroaceticacid[J].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1955ꎬ77:188190.[12]EMMONSWDꎬFERRISAF.Oxidationreactionswithpertrifluoroaceticacid[J].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1953ꎬ75(18):46234624.[13]MARÍAEGꎬROSSELLAMꎬANDREAOꎬetal.Baeyer ̄VilligeroxidationinsupercriticalCO2withpotassiumperoxomonosulfatesupportedonacidicsilicagel[J].JournalofOrganicChemistryꎬ2006ꎬ71:64326436.[14]LEIZQꎬMAGFꎬWEILLꎬetal.CleanBaeyer ̄Villigeroxidationusinghydrogenperoxideasoxidantcatalyzedbyaluminumtrichlorideinethanol[J].CatalysisLettersꎬ2008ꎬ124(3/4):330333.[15]MELLORꎬOLMOSAꎬPARRA ̄CARBONELLJꎬetal.Baeyer ̄Villigeroxidationofketoneswithasilica ̄supportedperacidin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underflowconditions[J].GreenChemistryꎬ2009ꎬ11:994999.[16]PILLAIURꎬSAHLE ̄DEMESSIEE.Sn ̄exchangedhydrotalcitesascatalystsforcleanandselectiveBaeyer ̄Villigeroxidationofketonesusinghydrogenperoxide[J].JournalofMolecularCatalysisA:Chemicalꎬ2003ꎬ191(1):93100.[17]王佳ꎬ魏金阁ꎬ田士科ꎬ等.催化氧化合成δ ̄环戊内酯的工艺研究[J].化学世界ꎬ2017ꎬ58(2):7075.[18]BRADLEYTꎬDRAGANAꎬTOMKINSONN.Baeyer ̄VilligeroxidationunderPayneepoxidationconditions[J].Tetrahedronꎬ2015ꎬ71(42):81558161.[19]UYANIKMꎬISHIHARAK.Baeyer ̄Villigeroxidationusinghydrogenperoxide[J].ACSCatalysisꎬ2013ꎬ3:513520.[20]RIOSMYꎬSALAZAREꎬOLIVOHF.Chemo ̄enzymaticBaeyer ̄Villigeroxidationofcyclopentanoneandsubstitutedcyclopentanones[J].JournalofMolecularCatalysisB:Enzymaticꎬ2008ꎬ54:6166.[21]KANEDAKꎬUENOSꎬIMANAKATꎬetal.Baeyer ̄Villigeroxidationofketonesusingmolecularoxygenandbenzaldehydeintheabsenceofmetalcatalysts[J].ChemInformꎬ1994ꎬ59(11):29152917.[22]LIYFꎬGUOMQꎬYINSFꎬetal.Co3O4ofregularcubicshapeashigh ̄efficiencycatalystforthepreparationoflactonesthroughtheBaeyer ̄Villigeroxidationofcyclicketoneswithdioxygen[J].ReactionKineticsꎬMechanismsandCatalysisꎬ2013ꎬ109(2):525535.[23]ZHENGCMꎬCHANGSBꎬYANGCWꎬetal.EnhancedshapeselectivecatalysisofmixedcyclicketonesinaerobicBaeyer ̄VilligeroxidationwithmagneticCu ̄Fe3O4ꎬsupportedmesoporoussilicamicrospheres[J].Tetrahedronꎬ2018ꎬ74(21):26082612.[24]LIHXꎬLUOHSꎬZHUANGLꎬetal.LiquidphasehydrogenationoffurfuraltofurfurylalcoholovertheFe ̄promotedNiBamorphousalloycatalysts[J].JournalofMolecularCatalysisA:Chemicalꎬ2003ꎬ203(1):267275.[25]NAGARAJABMꎬSIVAKUMARVꎬSHASIKALAVꎬetal.AhighlyefficientCu/MgOcatalystforvapourphasehydrogenationoffurfuraltofurfurylalcohol[J].CatalysisCommunicationsꎬ2003ꎬ4(6):287293.[26]赵会吉ꎬ邢金仙ꎬ刘晨光.骨架镍催化糠醇液相加氢制备四氢糠醇[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03ꎬ27(1):9194. [27]马兴全.用 WRC ̄Ⅱ 型催化剂一步催化加氢制备四氢糠醇[J].陕西化工ꎬ1985(4):1618.[28]GAOFFꎬLIUHLꎬHUXꎬetal.Selectivehydrogenolysisoffurfurylalcoholto1ꎬ5 ̄and1ꎬ2 ̄pentanedioloverCu ̄LaCoO3catalystswithbalancedCuO ̄CoOsites[J].ChineseJournalofCatalysisꎬ2018ꎬ39(10):17111723.[29]SCHNIEPPLEꎬGELLERHH.Preparationofdihydropyranꎬδ ̄hydroxyvaleraldehydeand1ꎬ5 ̄pentanediolfromtetrahydrofurfurylalcohol[J].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1946ꎬ68(8):16461648.[30]CHENKYꎬMORIKꎬWATANABEHꎬetal.C ̄ObondhydrogenolysisofcyclicetherswithOHgroupsoverrhenium ̄modifiedsupportediridiumcatalysts[J].JournalofCatalysisꎬ2012ꎬ294:171183.[31]KOSOSꎬUEDANꎬSHINMIYꎬetal.PromotingeffectofMoonthehydrogenolysisoftetrahydrofurfurylalcoholto1ꎬ5 ̄pentanedioloverRh/SiO2[J].JournalofCatalysisꎬ2009ꎬ267(1):8992.[32]KOSOSꎬWATANABEHꎬOKUMURAKꎬetal.ComparativestudyofRh ̄MoOxandRh ̄ReOxsupportedonSiO2forthehydrogenolysisofethersandpolyols[J].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ꎬ2012ꎬ111(6):2737.[33]NAKAGAWAYꎬTOMISHIGEK.Productionof1ꎬ5 ̄pentanediolfrombiomassviafurfuralandtetrahydrofurfurylalcohol[J].CatalysisTodayꎬ2012ꎬ195(1):136143.[34]CHATTERJEEMꎬKAWANAMIHꎬISHIZAKATꎬetal.Anattempttoachievethedirecthydrogenolysisoftetrahydrofurfurylalcoholin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J].CatalysisScience&Technologyꎬ2011ꎬ1(8):14661471.[35]HUANGJꎬDAIWLꎬFANKN.SupporteffectofnewAu/FeOxcatalystsintheoxidativedehydrogenationofαꎬω ̄diolstolactones[J].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Cꎬ2008ꎬ112(41):1611016117.[36]HUANGJꎬWANGYꎬZHENGJMꎬetal.InfluenceofsupportsurfacebasicityandgoldparticlesizeoncatalyticactivityofAu/γ ̄AlOOHandAu/γ ̄Al2O3catalystinaerobicoxidationofαꎬω ̄diolstolactones[J].AppliedCatalysisBꎬ2011ꎬ103(3/4):343350.[37]MITSUDOMETꎬNOUJIMAAꎬMIZUGAKITꎬetal.Supportedgoldnanoparticlesasareusablecatalystforsynthesisoflactonesfromdiolsusingmolecularoxygenasanoxidantundermildconditions[J].GreenChemistryꎬ2009ꎬ11(6):793797.66㊀生㊀物㊀质㊀化㊀学㊀工㊀程第54卷[38]SUZUKITꎬMORITAKꎬTSUCHIDAMꎬetal.Mildandchemoselectivesynthesisoflactonesfromdiolsusinganovelmetal ̄ligandbifunctionalcatalyst[J].OrganicLettersꎬ2010ꎬ33(48):106106.[39]PINKOSRꎬBAUDAINCꎬPAULAꎬetal.Processforpreparingdelta ̄valerolactonethegasphase:US8466299B2[P].2013 ̄06 ̄18. [40]冯世宏ꎬ闫广学ꎬ宋国全ꎬ等.CeO2 ̄CuO/ZnO/Al2O3用于1ꎬ5 ̄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制备δ ̄环戊内酯的研究[J].现代化工ꎬ2017ꎬ37(12):106109.[41]中国石化有机原料科技情报中心站.濮阳迈奇科技公司开发的δ ̄戊内酯合成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ꎬ2018ꎬ49(2):54.[42]李世瑨ꎬ汪仁ꎬ严之光ꎬ等.四氢呋喃的研究.Ⅰ:糠醛的催化脱羰[J].科学通报ꎬ1958ꎬ3(3):8889.[43]BHATTACHARYYASKꎬNANDIDK.Highpressuresynthesisofdelta ̄valerolactoneandadipicacid[J].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ꎬ1959ꎬ51(2):143146.[44]宁良民ꎬ廖圣云ꎬ崔红格ꎬ等.生物质平台化合物糠醛的催化转化[J].石油化工ꎬ2017ꎬ46(1):130136.[45]李喆宇ꎬ崔玉彬ꎬ张静霞ꎬ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ꎬ2013ꎬ34(1):615.[46]姚子丽ꎬ康泰然ꎬ何龙ꎬ等.乙醛和不饱和三氟甲基酮不对称Aldol反应合成光学活性的β ̄三氟甲基 ̄羟基 ̄δ戊内酯[J].有机化学ꎬ2014ꎬ37(7):13991406.[47]TEMMEOꎬTAJSꎬANDERSSONP.HighlyenantioselectiveintermolecularCu(I) ̄catalyzedcyclopropanationofcyclicenolethers:Asymmetrictotalsynthesisof(+) ̄quebrachamine[J].TheJournalofOrganicChemistryꎬ1998ꎬ63(17):60076015.[48]张杰ꎬ张艺帆.阿哌沙班的合成工艺改进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8ꎬ18(46):103104.[49]WANGXZꎬWANGXꎬCHENYQꎬetal.AsymmetricsynthesisofN ̄protected3 ̄methylpiperidin ̄2 ̄oneanditsdiastereoisomer[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ꎬ2016ꎬ17(2):163170.[50]贾义霞ꎬ高建荣ꎬ盛卫坚ꎬ等.血小板阻聚药物中间体N ̄环己基 ̄5 ̄氯丁基 ̄1H ̄四氮唑的合成[J].合成化学ꎬ2003ꎬ11(2):150152. [51]王霞.(3S) ̄1 ̄[(R) ̄2 ̄羟基 ̄1 ̄苯乙基] ̄3 ̄甲基 ̄2哌啶酮合成工艺研究[D].杭州ꎬ浙江大学ꎬ2015.[52]REIDBTꎬMAILYANAKꎬZAKARIANA.Totalsynthesisof(+) ̄guadinomicacidviahydroxyl ̄directedguanidylation[J].TheJournalofOrganicChemistryꎬ2018ꎬ83(16):94929496.[53]FAŸFꎬRENARDEꎬLANGLOISVꎬetal.Developmentofpoly(ε ̄caprolactone ̄co ̄l ̄lactide)andpoly(ε ̄caprolactone ̄co ̄δ ̄valerolactone)asnewdegradablebinderusedforantifoulingpaint[J].EuropeanPolymerJournalꎬ2007ꎬ43(11):48004813.[54]熊成东ꎬ邓先模.内酯或交酯与聚醚二醇的共聚方法:CN1111253A[P].1995 ̄11 ̄08.[55]FERNÁNDEZJꎬETXEBERRIAAꎬSARASUAJR.Invitrodegradationstudiesandmechanicalbehaviorofpoly(ε ̄caprolactone ̄co ̄δ ̄valerolactone)andpoly(ε ̄caprolactone ̄co ̄L ̄lactide)withrandomandsemi ̄alternatingchainmicrostructures[J].EuropeanPolymerJournalꎬ2015ꎬ71:585595.[56]SHIXTꎬJINGZXꎬZHANGGC.Crystallizationandpropertiesofpoly(lactide)/poly(δ ̄valerolactone)alternatingsupramolecularcopolymersadjustedbystereocomplexation[J].ACSOmegaꎬ2019ꎬ4(6):1114511151.[57]LEEHꎬZENGFꎬDUNNEMꎬetal.Methoxypoly(ethyleneglycol) ̄block ̄poly(δ ̄valerolactone)copolymermicellesforformulationofhydrophobicdrugs[J].Biomacromoleculesꎬ2005ꎬ6(6):31193128.[58]DEVEDECFLꎬBOUCHERHꎬDUBINSDNꎬetal.Factorscontrollingdrugreleaseincross ̄linkedpoly(valerolactone)basedmatrices[J].MolecularPharmaceuticsꎬ2018ꎬ15(4):15651577.。
HMO理论教学难点剖析——波函数多种形式的等效性
2 结 论
以上探 讨 了共轭分 子轨 道波 函数 多种 表示 形式 及其等 效性 , 通过 这样 的归 纳和对 比 , 复杂 抽象 的 使 波 函数表示 形式 的教学 变得 容易 理解 , 助 于学生对 H 有 MO理论 和 波 函数 的理 解 和把 握 , 发 他们 的学 激
表2 三次甲基甲烷分子轨道波函 数的表 示形式
1 3 仃 分 子 轨 道 能级 和 分 子 图 .
由环 丁二烯 和三 次 甲基 甲烷 分子 的休 克尔 行 列式 方程 组可 以求 得两个 分 子 的 7 r一分 子轨 道 的能级 , 值分 别为 E 其 :O一 , = E l E := OE l 4=O+ 和 El= 一,卢, J= E , l / E 3 2=O L ,
面和共 轭分子 骨架 拓扑 结构 有密 切 的关 系 , 函数 的表示 形 式 不是 唯一 的 , 这 没有 实 质性 差 异 , 函 波 但 波
数 表现形 式 的不 同不会 引起 轨道 能 的变 化 , 不会 引起 所 引 出的一 些 分子 参 量 的变 化 。 目前 在教 材 和相 关 文献 中对此 讲解 不够 深入 , 均没 有系统 地 给 出波 函数 的表示 形 式 与分 子 的拓 扑结 构 以及分 子 的对称 面选 择之 间 的关 系 , 学生 难 以掌 握 。本文 以环 丁二 烯 和三 次 甲基 甲烷 为 例 , 对此 进 行 了详 细 讨 论 , 以期
表 1 环T2烯的 分子轨道波函数的表 示形式
12 三 次甲基 甲烷 分 子轨道 波 函数 的确 定 .
() 3
() 4
图 2 不同编号下的三次甲基 甲烷分子拓扑 图
N_N_羰基二咪唑作为活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30532003);作者简介:徐伟箭,男,46岁,教授,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合成与应用。
N ,N 羰基二咪唑作为活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研究进展许小聪,刘美华,卢彦兵,徐伟箭*(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沙 410082)摘要:本文综述N ,N 羰基二咪唑作为活化剂制备脲、酯、碳酸酯、氨酯及酰胺类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并对其在高分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N ,N 羰基二咪唑;活化剂;高分子N,N 羰基二咪唑(简称CDI)是咪唑的衍生物,由结构分析可知,其咪唑结构中具有一个闭合的大P 键,且其中一个氮原子未成键的sp 2轨道上有一对孤对电子。
这些决定了CDI 具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活性,能与氨、醇、酸等官能团反应,合成许多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以得到的化合物。
CDI 广泛用作酶和蛋白质粘合剂,抗生素类合成药物中间体,特别是作为合成多肽化合物的键合剂[1,2]。
近年来,通过对CDI 作为活化剂的研究发现,它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适用面广,反应过程低毒、产物纯化简单,特别是对不同的官能团具有高度选择性,在有机合成和高分子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CDI 作为活化剂的反应机理CDI 可与氨(胺)、醇、羧酸等官能团进行反应,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的中间体,即:氨基甲酰咪唑(氨基甲酰咪唑盐)、酯基咪唑、羰基咪唑等。
这些中间体具有一定的反应活性,可与氨(胺)、醇、羧酸等官能团进一步反应,制备脲、氨酯、碳酸酯、酰胺及酯等结构的化合物。
图1 具有反应活性的中间体的合成Figure 1 Syn thesis of activating intermediate1 1 脲脲的制备主要是通过氨基甲酰咪唑和氨基甲酰咪唑盐与氨(胺)类化合物进一步反应制得。
C DI 与伯胺反应形成的中间产物(一取代氨基甲酰咪唑)可与脂肪族伯胺进一步反应,得到脲[3];而其与仲胺反应得到的N ,N 二取代氨基甲酰咪唑活性明显下降,不能与伯胺、仲胺反应[4]。
湖南大学2011年公派录取人员名单汇总表
21 安翔宇 男 22 赵国瑞 女 23 陶君丽 女 24 25 26 麦磊 李静 魏炜 女 女 男
硕三 化学化工学院 硕三 硕三 大四 硕二 硕三 硕二 电气与信息工 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 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 程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 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 程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 院
弗林德斯大 李树涛 学 弗林德斯大 李彩亭 学 康考迪亚大 李仁发 学 里尔一大 诺丁汉大学 郭平
27 刘乐帆 女
早稻田大学 石宗利 巴黎第六大 钟文斌 学 罗马第二大 徐涤宇 学 北海道大学 杜钢建 特文特大学 王善平 伦敦大学 曾德明
张萍露 女 韩晗 女
邱昌茂 男 罗珺文 女 李健 男
硕二 工商管理学院 博一 工商管理学院 硕三 工商管理学院 硕三 化学化工学院 硕二 化学化工学院 硕三 化学化工学院
杨葱葱 女 田一 男
序 号 姓名 性 别 学号 S08111066 S08094047 S08094048 本科 S09102070 S08131027 S09201009 年级 学院 类别 攻博 攻博 攻博 攻博 攻博 攻博 攻博 国别 日本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加拿大 法国 英国 国外学校 九州大学 弗林德斯大 学 国内导 师 谭泽 孙炜
维也纳经济 与商业管理 邓爱民 学院 大阪大学 皮埃尔与玛 丽居里大学 东京大学 安德烈 叶姣 徐伟箭
玄文静 女
10 陈忠明 女
湖南大学2011年公派研究生项目攻读博士学位申请人员信息汇总表 湖南大学2011年公派研究生项目攻读博士学位申请人员信息汇总表 2011
序 号 11 姓名 郭飞 性 别 男 学号 B1011S0040 S08111056 S08021037 S09051008 S08021072 S08021071 S08291012 S08221007 S08061001 S08121108 年级 学院 类别 攻博 攻博 攻博 攻博 攻博 攻博 攻博 攻博 攻博 攻博 国别 德国 日本 加拿大 英国 德国 日本 德国 德国 美国 英国 国外学校 国内导 师
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体系的研究进展
为 了改善乳液性能 , 无皂乳液聚合技术应运
而生 , 和传 统乳 液 聚合相 比 , 无皂 乳液 聚合 的产物 不但 可 通过 不使 用 或使用 微 量 的乳化 剂来 降低 了 产 品成 本 , 可 在 某 些应 用 场 合 下 免 去 了去 除乳 也
化剂 的后处 理过 程 , 且 制得 的乳 胶 粒 子 表 面洁 而
( 海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 , 海 210) 上 上 0 8 0
摘
要: 综述 了丙烯酸 酯无皂乳液聚合体 系的最新发展 , 包括亲水性共聚单体 、 离子型单 体、 反应 型
乳化剂 、 挥发性 乳化剂和助溶 剂参 与的聚合体 系等 , 对这些 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的方 法与机 理进行 了
归纳 。指 出了丙烯 酸酯无皂乳液聚合 的发展 方向 , 丙烯 酸酯无皂乳液的 良好应用前景进行 了展 望。 对
液 聚合成 为制 备 丙烯 酸酯 乳 液 研 究 热点 之 一 , 新 的 聚合方 法 和工 艺 不 断地 被 开 发 出来 , 者 主要 作
稳定 , 性能优 良, 价格低廉 , 应用符合环保要求 , 乳
液涂 层 耐光 、 老化 , 耐 因而丙 烯酸 酯乳 液应 用 非常 广泛, 目前 已广 泛 应 用 于橡 胶 、 塑料 、 纺织 、 染 、 印
的稳定 性 , 而且 还可 获得 功能 性胶 乳 , 些功 能性 这
收 稿 日期 i0 10—3 2 1- 61 作者简介 : 芮英宇 (9 7 )男 , 海人 , 18 一 , 上 上海 大学 高分 子
单体 中主要 含有羟基、 羧基、 氨基 、 酰胺等亲水基
团 。唐业 仓 等【 1 究 了 用 偶 氮 二 异 丁 基 脒 盐 酸 研
综 述 专 论
070他汀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对药学研究的提示
发布日期20050606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他汀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对药学研究的提示作者张明平部门正文内容审评四部张明平他汀类血脂调节药是近来申报的一个热点。
但由于申报单位对这类药物结构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能顺利通过审评的较少。
大量的补充意见都集中在药学研究中与药物结构有关的部分。
因此本文总结了部分文献资料,针对发补问题,就药学研究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他汀类药物均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口服吸收的水解产物在体内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增加,主要作用部位在肝脏,使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中度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和增高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在上述过程中,他汀类药物的HMG样部分占据了hHMGR 的酶活性位点。
同时,他汀类药物的大体积的憎水性化合物占据了HMG 结合口袋和部分CoA 的结合表面。
他们的紧密结合是由于抑制剂和hHMGR 之间的大量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
这时,天然底物HMG2CoA 与hHMGR 的结合通路就被阻断了。
他汀类药物的结构可分为3 个部分【1】,【2】:A 部分,一个与酶的底物HMG2CoA 中HMG 结构类似的β,δ-二羟基戊酸结构;B 部分,一个与酶变构后产生的憎水性浅沟相结合的憎水性刚性平面结构;C 部分,上述二者之间的连接部分。
见下图。
A 部分: ①β,δ-二羟基戊酸是发挥抑制活性的必需基团, 其内酯结构可在体内经酶解作用转变为β,δ-二羟基戊酸形式而产生活性,但活性相对较低。
β-甲基-β,δ-二羟基戊酸结构与HMG结构更为接近,若替代β,δ-二羟基戊酸结构却导致活性明显降低。
②β,δ-二羟基戊酸结构中两个羟基位于两个手性碳上,两个羟基处于顺式且β-羟基为R 构型是活性所必需的。
若构型发生改变,则活性急剧降低。
B 部分: ①B 部分为一个憎水性的刚性平面结构,可为苯环、萘环、脱氢萘环、芳杂环或稠杂环等,一般稠合苯环或稠杂环的活性优于相应的苯环或芳杂环。
苯佐卡因的合成新方法
当代化工研究insModern Chemical Research丄QQ 2020・04科研开发苯佐卡因的合成新方法★徐炜华殷康(江苏大学药学院江苏212013)摘要:目的:探索一条苯佐卡因合成的新路线。
方法:先以对硝基苯甲酸和无水乙醇为原料,以浓硫酸为催化剂进行酯化反应,再以对硝基苯甲酸乙酯为原料,用锡和浓盐酸进行还原,还原反应中还加入了无水氯化钙和无水乙醇用以保护酯基,共两步合成苯佐卡因。
结果:以此新路线合成苯佐卡因,酯化收率94.20%,还原收率86.64%,总收率82.56%,最终产物经熔点确证,熔点88.0-89.3°C,文献值88-91°C O关键词:苯佐卡因;合成;药物;对硝基苯甲酸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A Novel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BenzocaineXu Weihua,Yin Kang(School of Pharmacy,Jiangsu University,Jiangsu,212013)Abstracts Objective:To explore a new route for the synthesis of benzocaine.Method:First,p-nitrobenzoic acid and absolute ethanol were used as raw materials,and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yvas used as a catalyst f ar esterification reaction.Then,ethyl p-nitrobenzoate was used as raw material,and reduc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tin and concentrated hydrochloric acid.Anhydrous calcium chloride and absolute ethanol were added to protect the ester group,and benzocaine was synthesized in two steps.Results:The benzocaine was synthesized by this new route.The esterification yield was94.20%,the reduction yield was86.64%,and the total yield was82.56%.The f inal p roduct was confirmed by melting point,melting p oint 88.0-89.3°C,literature value88-91°C.Key words:benzocaine^synthesismedicinal chemistryp-nitrobenzoic acid引言苯佐卡因(Benzocaine)是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俗名,可用作局部麻醉药。
钛白粉水解工艺优化的研究
响水洗质量…。我们通过 钛液水解 工艺条 件 的优 化, 控制晶种的活性 、 温度 、 浓度、 铁钛 比、 酸度及搅 拌速度等指标 , 达到控制好水解产物粒子大小及粒 度分布和水解率 , 从而得到颜料性能优 良的钛白粉 。
2 12 雏 晶晶粒 的均 匀 度 的控 制 ..
配制晶种试验中 , 应根据浓钛液 F值来控制加
作者简介 : 陈文娟 (9 4 ) 女 , 17 一 , 湖南 茶陵人 , 士 , 硕 副教授 , 工程 师 , 现从 事精 细化工 工艺 、 细有机合 成技术 等专业课 精 的教学工作 , 有丰富的企业实践工作经 验 , 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 近 2 在 0篇。
好地保证水解质量。 27 控制搅拌强度 .
从 钛液 常 压水 解 的整个 过 程 来分 析 , 同时期 不
钛酸粒子的粒径逐渐增 大; 水解后 期 , 在沸腾温 度
(1 12—14C) , 解 率 缓 慢 增 加 , 钛 酸 粒 径 没 1 ̄ 下 水 偏 多大 变化 。因此 , 水解 升 温 过 程 应尽 量缩 短 水解 温 度处 于 9 0—10 这 个 时 间段 , 段 时 间 最好 控 制 0℃ 这
C E We ja X e — in , A in一 n H N n— u n , U W i j D IJa a
( . n nC e ia E g er gT c n l yV ct nIstt, h z o 4 2 0 C ia 1 Hu a h m cl n i e n eh oo oai tue Z uh u 10 4, hn ; n i g o ni
2 C l g fC e s y a d C e c l gn eig . ol eo h mi r n h mia e t En ie r ,Hu a nv ri n n n U iest y,C a gh 4 0 8 h n sa 0 2,C ia 1 hn ;
不同氧化还原方法对1,2,3-三氯丙烷降解效果的研究
不同氧化还原方法对1,2,3-三氯丙烷降解效果的研究李卉;韩占涛【摘要】1,2,3-三氯丙烷(TCP)是一种新兴的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其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有效的治理方法亟待探索.为明确不同氧化还原方法对TCP的降解效果,选用自制的绿茶还原纳米铁(GT-NZVI)、纳米零价锌(NZVZ)及活化过硫酸盐3种化学修复剂,分别开展对TCP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GT-NZVI颗粒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但对TCP的降解效果不明显;利用羧甲基纤维素(CMC)作为悬浮剂可实现NZVZ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悬浮,且能有效降解TCP,36 h后TCP基本降解完全,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反应速率常数为0.10 h-1;利用柠檬酸(CA)作为螯合剂,Fe2+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可以有效降解TCP,当S2O82-、Fe2+、CA摩尔比为20∶5∶1时,反应24 h,TCP降解率为40.8%,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反应速率常数及半衰期分别为0.11 d-1和6.3d.【期刊名称】《环境污染与防治》【年(卷),期】2019(041)003【总页数】5页(P274-278)【关键词】1,2,3-三氯丙烷;氧化还原;降解;绿茶还原纳米铁;纳米零价锌;活化过硫酸盐【作者】李卉;韩占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河北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河北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61【正文语种】中文氯代有机化合物作为难降解有机化合物,部分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作用[1-2]。
在我国68种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中,氯代烃类排名第一[3]。
1,2,3-三氯丙烷(TCP)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氯代烃,是环氧氯丙烷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4],随着环氧氯丙烷用量的逐年增大,TCP的产量也不断增加,其在合成、运输、贮存过程中由于“跑、冒、滴、漏”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5-7],但目前多为对其在地下水环境中行为特征及机理的研究,修复治理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在我国甚少关注这一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8],对于其修复方法的探索研究更少。
固相萃取法及进展
三、固相萃取的简要过程
固相萃取的净化机制可分为保留目标化合物型和 保留干扰物型两种。
一、保留目标化合物的固相萃取模式: 1 活化/ 平衡 2 上样 3 淋洗 4 洗脱
5
二、保留干扰物的固相萃取模式 1 活化/ 平衡 2 上样 3 淋洗
6
应用实例:
血样处理
先以甲醇 2 mL润湿活化固相萃取柱 ,再先后以水 1mL和 0.1%磷酸 1 mL冲洗平衡。取血浆样品0.5 mL,加入0.1%磷酸 0.5 mL;混匀后 ,加入已活化的 固相萃取柱上样。样品通过萃取柱后 ,以 0 . 1% 磷酸 2 mL淋洗 ,弃去洗脱液 ,用甲醇 0 . 5 mL洗脱 , 收集洗脱液 ,在 50 ℃ 下氮气吹干 ,加入流动相 0 . 25 mL溶解 ,用 0 . 45μm过滤器过滤 ,进样 40μL检 测。
展,2000;28(9):1172-1180 [5] 张颖,,高蕊,刘建勋,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健康人
血浆中的异荭草素、荭草素和灯盏乙素浓度[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 志,2007;23(4):209-303
35
谢谢!
36
11
3、96孔板SPE装置
还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96孔板,即将小体积 固相萃取柱与具有96孔的萃取架相连,再通 过自动化系统进行控制。
这种装置的柱床很薄, 与样品接触面积大,可 耐受很高的流速,因此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相微萃取器
13
五、固相萃取分类
一、SPE根据其相似相溶机理可分为三种:
17
3 其他吸附剂 硅酸镁、石墨化炭黑、氧化铝颗粒等。
18
六、SPE的选择
在固相萃取过程中,“保留”(Retention) 和“洗脱”(Elution)均受目标化合物、吸 附剂和溶剂环境三种因素的影响,对于给 定的目标化合物,选择合适的吸附剂、样 品溶剂以及洗脱溶剂是实现成功分离的关 键。
N_N_羰基二咪唑作为活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30532003);作者简介:徐伟箭,男,46岁,教授,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合成与应用。
N ,N ′2羰基二咪唑作为活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研究进展许小聪,刘美华,卢彦兵,徐伟箭3(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沙 410082) 摘要:本文综述N ,N ′2羰基二咪唑作为活化剂制备脲、酯、碳酸酯、氨酯及酰胺类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并对其在高分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N ,N ′2羰基二咪唑;活化剂;高分子N ,N ′2羰基二咪唑(简称C DI )是咪唑的衍生物,由结构分析可知,其咪唑结构中具有一个闭合的大P 键,且其中一个氮原子未成键的sp 2轨道上有一对孤对电子。
这些决定了C DI 具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活性,能与氨、醇、酸等官能团反应,合成许多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以得到的化合物。
C DI 广泛用作酶和蛋白质粘合剂,抗生素类合成药物中间体,特别是作为合成多肽化合物的键合剂[1,2]。
近年来,通过对C DI 作为活化剂的研究发现,它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适用面广,反应过程低毒、产物纯化简单,特别是对不同的官能团具有高度选择性,在有机合成和高分子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CDI 作为活化剂的反应机理C DI 可与氨(胺)、醇、羧酸等官能团进行反应,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的中间体,即:氨基甲酰咪唑(氨基甲酰咪唑盐)、酯基咪唑、羰基咪唑等。
这些中间体具有一定的反应活性,可与氨(胺)、醇、羧酸等官能团进一步反应,制备脲、氨酯、碳酸酯、酰胺及酯等结构的化合物。
图1 具有反应活性的中间体的合成Figure 1 Synthesis of activating intermediate111 脲脲的制备主要是通过氨基甲酰咪唑和氨基甲酰咪唑盐与氨(胺)类化合物进一步反应制得。
C DI 与伯胺反应形成的中间产物(一取代氨基甲酰咪唑)可与脂肪族伯胺进一步反应,得到脲[3];而其与仲胺反应得到的N ,N ′2二取代氨基甲酰咪唑活性明显下降,不能与伯胺、仲胺反应[4]。
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与展望
第55卷 第10期 化 工 学 报 Vol 155 №10 2004年10月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hina ) October 2004综述与专论 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与展望刘耀驰1,2 项伟中1 徐伟箭1(1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2;2南华大学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具有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和广泛实用性等特点的分子印迹技术在异构体及手性分离、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酶催化、膜分离及固相萃取等领域的研究较多.固相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比液液萃取更好、更快速、更简便的分离技术,是近30年来才快速发展起来的.以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填料是分子印迹技术最具应用前景的一个方向.对分子印迹技术及固相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如环境样品分析、药物分离与分析、生物与临床医学检测等,并对两种技术结合取得的成果、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固相萃取 分离技术中图分类号 O 63113 O 65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8-1157(2004)10-1602-06APPL ICA TIONS AND PRO GRESS OF MOL ECULAR IMPRIN TIN GTECHNOLO GY IN SOL ID PHASE EXTRACTIONL IU Yaochi 1,2,XIAN G Weizhong 1and XU Weijian 1(1Chemist 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Hunan U 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2A 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College ,Nanhua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1,Hunan ,China )Abstract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M IT )with predetermination ,specific recognition and practicability is widely used in the domain of biosensor ,membrane and isomer separation ,antibody mimics ,enzyme 2mimic catalyst an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SPE is a better ,more simple and more convenient separation technology than liquid 2liquid extraction ,and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three decades.It is a h opeful d omain that uses m olecularly im printed polymers as s olid phase extraction packing (MISPE ).In this paper ,a brief introduction is given ab out the origin ,principle and meth ods of m olecular im printing techn ology and s olid phase extraction.MISPEfor the purpose of environmental sam ple analysis ,medicine separation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clinical inspection ,and others is em phasized.The achievement ,existent problem and trend of MISPE are als o reviewed.76references are cited.K eywords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M IT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separation technology1 分子印迹技术与固相萃取技术 2003-07-07收到初稿,2004-06-04收到修改稿.联系人:徐伟箭.第一作者:刘耀驰,男,31岁,硕士,讲师.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基金(2000K52141).111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又称分子烙印技术(molecularimprinting technology ,M IT ),是在抗原2抗体作用 Received date :2003-07-07.Corresponding author :Prof.XU Weijian.E -mail :weijianxu 59@1631com机理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技术.其雏形是20世纪40年代Pauling [1]提出以抗原为模板合成抗体的设想.70年代初,Wulff [2]开创性地合成了糖及氨基酸衍生物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 IPs ).1993年Vlatakis等[3]报道了茶碱M IPs之后,M IT因具有构效预定性(predetermination)、特异识别性(specific recognition)、广泛实用性(practicability)等特点而吸引了众多研究与开发者的兴趣,并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期11997年,国际性分子印迹协会(Society for Molecular Imprinting,SM I)在瑞典成立.全世界现从事M IT研究的机构超过100个,我国有10多个,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表了不少论文[4~7]和部分专著[8].本课题组对于M IT的研究从1999年开始[9],先后对奎宁[10]、茶碱[11]等多种物质的M IPs进行过合成与研究,研究涉及M IT在仿生化学传感器[12]、模拟酶催化剂[13]、固相萃取[14]及其他分离工程中的应用1作者已完成可用于印迹离子交换树脂制备的功能单体[15]的合成,并已着手进行树脂合成及应用研究.M IPs制备过程包括印迹分子/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可逆复合、在交联剂及引发剂作用下合成聚合物及模板分子去除等步骤.在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可逆复合方面,根据两者间作用力不同,将M IT 分为共价印迹和非共价印迹.前者复合物稳定、选择性高,但过程复杂、结合缓慢、模板分子难去除.后者以氢键印迹为主,也可以通过配位[16]、静电[17]及范德华力[18]等作用进行印迹,其过程简单、模板易去除和更接近天然分子识别.M IPs的聚合制备方法也有较快的发展,从最初的沉淀聚合发展到了原位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以及表面修饰等.M IPs具有与模板分子相匹配的结合位点与空穴,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的识别能力,同时,具有抗恶劣环境能力、高稳定性和长的使用寿命,在许多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如手性分离、膜分离、色谱分离、固相萃取、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酶催化、膜分离等.112 固相萃取技术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是20世纪70年代由液固萃取与柱液相色谱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样品分离技术[19~21].它将分离与浓缩合为一体,通过使用不同的选择性溶剂洗脱出杂质与目标物质,达到分离目的,并可以与HPLC、GC和IC等联用.SPE少用或不用溶剂、低成本、易操作、高效率、有选择性、宽范围.根据填料不同,SPE分正相吸附、反相吸附及离子交换吸附1正相吸附一般采用强极性吸附剂,分析物为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反相吸附使用非极性烷烃类如C18、C8等作填料,分析物为极性较强的物质;离子交换吸附填料以聚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类树脂为主,分析物为离子型化合物.SPE可以以离线(off2line)或在线(on2line)方式进行,在线系统在敏感性、溶剂用量、自动化程度及检测等方面有更多优势.其使用形式有SPE柱(cartridge)、SPE盘(disk)和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 E),后者由加拿大Waterloo大学Arhrur等[22]提出,并在近来得到了充分发展.SPM E特别适合于自动化分析,被认为是样品处理技术的一场革命,它可与UV、AAS、ICP2AES、CE、ECD、AED或MS等[23~25]联用.2 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合成药物和环境科学等的迅速发展,对复杂基质中微量、痕量物质的分离与检测成为了最突出的问题,SPE技术的发展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并在上述领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传统SPE的目标物与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是非特异性的,通常需对萃取和洗脱条件进行仔细选择,而且对不同基质的分离与分析物需要选择不同的柱填料,从而限制了SPE 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柱效与重现性、扩大其应用领域,新型高选择性识别能力填料基质的开发研制是非常重要的,M IPs独特的选择性和亲和力适应了这一发展要求.由于模板选择的多样性,使得M IPs能广泛应用于物质的分离与分析过程,它对于目标物质的高度选择性也是普通SPE所不能比拟的.Sellergren[26]首次报道了将以甲基丙烯酸为单体合成的M IPs应用于戊双脒的固相萃取.欧盟推出了M ICA(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s for efficient methods in chemical analysis)计划,支持欧盟各国科学家进行M IPs作为SPE材料(M ISPE)的合作研究.Olsen等[27]对M ISPE的方法学评估及如何快速评价M IPs能否适合SPE等进行了评述.就M ISPE的应用而言,主要包括环境样品痕量检测、药物分析与分离、生物与临床样品分析及其他如食品工业与烟草行业等方面的应用. 211 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中微量与痕量污染物检测一般包含分离与富集的前处理过程,有机污染物的分析还需适应不・361・ 第55卷第10期 刘耀驰等: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与展望同基质和大量共存物等复杂因素,因此,样品前处理很重要.据统计,将近50%的环境样品收集采用固相萃取,特别是水样.将M ISPE应用于环境污染物检测研究较多.Matsui等[28]尝试对水样中西玛津(simazine)进行反相SPE,目标物浓缩56倍,回收率达91%.Bjarmason等[29]将C182SPE柱和M IPs柱连接,用HPLC在线反相SPE系统进行水样三嗪除草剂(triazine herbicide)处理,其富集因子高达100,萃取率74%~77%.K ochkodan 等[30]用三嗪杀虫剂为模板,22丙烯酰胺222甲基丙磺酸为功能单体,将M IPs沉积在微滤膜上用于SPE.Haupt[31]及Lubke等[32]用M IPs制备富集多氯代酚乙酸或丙酸衍生物除草剂,如2,42D,2,4, 52T等.游静等[33]则将不同条件下合成的以2,42D 为印迹分子的M IPs作为超临界流体萃取后处理的固体吸附剂,分析了标准样品中的2,42D,考察了M IPs在不同极性条件下对2,42D的吸附能力.孟子晖等[34]制备了有机磷毒剂沙林(sarin,G B)的M IPs,并用其进行了沙林及结构近似物梭曼(soman,G D)、塔崩(tabun,G A)及维爱克斯(VX)混合液的吸附,室温浸泡72h测得各组分吸附率分别为100%、86129%、100%及25158%. Bae等[35]制备了印迹离子交换树脂,用以在进行分光光度分析前去除和浓缩UO2+2.本课题组也正在进行将M IPs应用于环境样品中UO2+2的分析与分离研究.其他M ISPE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还有萃取硝基酚[36]、芳香硝基化合物[37]、苯达松除草剂[38]等.212 药物分析与分离M ISPE应用于药物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药物异构体和对映体的分离、富集与分析,其二是有效成分提取.药物对映体和异构体的物化性质大都相近或相同,但药效及对人体的影响有很大不同.199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规定,必须对药物光学异构体进行分离.M IPs独特的选择性对于对映体和异构体的分离具有明显优势.Rashid等[39]用一种抗雌激素药物它莫西芬(tamoxifen)为模板合成M IPs作填充柱提取血浆和尿中的它莫西芬,并用4∶1(体积比)的乙腈2乙酸进行洗脱,回收率达102%,同时发现,游离模板分子对分析过程的干扰会限制其痕量分析应用.周杰等[40]用M ISPE在稀溶液中对甲氧苄氨嘧啶进行选择性富集,在40nmol・L-1时,富集因子达3517.Martin[41]用外消旋药物心得安(propranolol)制备M IPs,并在包括生物流体的一系列溶液中进行SPE,发现洗脱条件(离子改良剂的选择)对选择性和回收率的影响很大.Olsen 等[27]及Y e等[42]也进行了心得安的分离研究. Kugimiya[43]在对32吲哚乙酸(32indoleacetic acid)进行印迹及SPE发现,用二甲胺乙基甲基酸酯作为功能单体比甲基丙烯酸亲和能力更高.K empe 等[44]用42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分离了S2萘普生(S2naproxen)及结构类似物ibufrofen(布洛芬)与ketoprofen(酮洛芬).姜吉刚等[45]以(S)2酮洛芬为印迹分子合成M IPs,以其为固定相时,可进行消旋体酮洛芬的分离,同时还能将酮洛芬和布洛芬的混合物分开.此外,Crescenzi等[46]用M ISPE浓缩了双氯醇胺,Skudar等[47]用M ISPE 选择性识别和分离青霉素,Andersson[48]分离和测定了沙玛尔丁(sameridine),通过比较M ISPE与传统液液萃取(LL E)的不同后认为,对于血浆样品等的分析,M ISPE比LL E更加清洁方便.周力等[49]在极性溶剂中采用非共价法,以槲皮素为模板分子,分离和提取了中药沙棘中的功效成分.谢建春等[50]以骆驼蓬种籽中抗肿瘤物哈尔明及哈马灵的结构类似物哈尔满作模板制备了M IPs,并作为LC固定相,与大气压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直接分离鉴定了甲醇粗提物中两种成分.黄晓冬等[51,52]制备了辛可宁(cinchonine)M IPs手性整体柱,可在2min内实现非对映异构体辛可宁和辛可尼丁(cinchonidine)分离.范子琳等[53,54]以氨基安替比林(aminoantipyrine)为模板,采用原位聚合制备了具有特定识别性能的棒状M IPs,并将所得聚合物用作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进行了结构类似物氨基安替比林和氨基比林的拆分能力研究. 213 生物与临床医学对于生物与临床医学样品检测而言,痕量物质分离与富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整个检测过程还要求精确、快速及高效,M ISPE适应了这一需求. M ISPE对于尿、血清、血浆及各组织中有毒有害物的测定与临床分析取得了不少进展.Mullett 等[55]进行了人血浆氯仿萃取物中茶碱(theophylline)的分离富集与分析,并与郭洪声等[56]将22氨基吡啶M IPs用于SPE,进行42氨基吡啶检测.Spivak等[57]进行了92乙基腺嘌呤M IPs 的研究与评价.Muldoon等[58]研制的M ISPE可以・461・化 工 学 报 2004年10月从牛肝中富集除草剂莠去津,提高HPLC精度,检测下限达5×10-9.Sellergren等[59]用M ISPE从肠液中清除胆固醇.此外,M ISPE对于复杂生物样品如体液的分离也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 Haginaka等[60,61]进行了体液样品中雌二醇及双酚A的分离.Theodoridis等[62]以结构类似物天仙子胺(hyoscyamine)为虚拟模板,制备了东莨菪碱(scopolamine)的M IPs,将其用于SPE中的人和牛仔尿样及血清分析,样品回收率达79%.Thanh 等[63]以环状鸟嘌呤核苷磷酸盐c GMP(guanosine 3′,52cyclic monophosphate)制备M IPs,并进行了M IPs对相似物GMP(guanosine5′2 monophosphate)和cAMP(adenosine3′,5′2cyclic monophosphate)选择性的研究.214 其他方面Zander等[64]利用不同功能单体、交联剂和模板分子制得的M IPs作为SPE固定相,以无极性溶剂溶解吸附,然后用酸性流动相洗脱,用离线反相HPLC定量地分离了香口胶中的尼古丁及其氧化物,研究表明,与非印迹聚合物和C18反相吸附柱相比,M IPs显示出了对尼古丁及其氧化物高的回收率,而非印迹聚合物只能部分回收尼古丁. Matsui等[65]则用甲基丙烯酸作功能单体印迹了尼古丁,并进行HPLC研究.孟子晖等[66]采用M IPs2SPE柱分离净化大米中的神经性毒剂降解产物,并用毛细管电泳法进行检测,在(012~510)μg・g-1时,大米中5种神经性毒剂降解产物的标准回归曲线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0105μg・g-1.孟子晖等[67,68]还进行了M IPs的结构表征及手性色谱固定相在手性拆分中的热力学研究.Mullett 等[69,70]对烟草中的尼古丁、茶碱进行了M ISPE的萃取和分析.苏立强等[71]也进行了咖啡因和茶碱的分离研究,其HPLC分析结果表明,茶碱在印迹柱上有明显的拖尾现象,峰展宽、分离度增大,而咖啡因无大影响.该研究组制备了苯甲氧羰基2 L2丝氨酸(N2Chz2L2Ser)和苯甲氧羰基2L2丙氨酸(N2Chz2L2Ala)分子印迹手性固定相,用串联柱进行两对对映体的拆分[72].颜流水[73]经紫外线引发原位聚合制备的咖啡因M IPs整体柱还进行了绿茶饮料、百事可乐和复方药片中咖啡因含量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孟令芝等[74]以分散红和分散蓝作模板分子,3种硅烷偶联剂作单体,SiO2作载体制备了M IPs微球形聚硅氧烷,进行了吸附与选择性识别性能研究,并对吸附速率进行了讨论.此外,本课题小组[14]将制备的奎宁M IPs用于SPE 研究,在咖啡因、腺嘌呤、82羟基喹啉混合液中,奎宁初始浓度为015~210mmol・L-1时,奎宁回收率随奎宁初始浓度增大而下降.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M IT及SPE出现的时间都不长,但都具有发展快速、应用广泛的共同点.SPE相对成熟,并已实现商业化应用.M IT各项应用中最有希望首先进行商业化的是M ISPE,但其商业化应用国内暂时未见报道,国外也只有个别公司报道.SPE具有高的萃取效率,M IPs具有独特选择性和亲和力,两者结合,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势,提高了SPE 柱效、重现性和工作效率,扩大了其应用领域与范围.但是M ISPE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主要是体现在M IT方面.(1)非共价整体块状M IPs一般用本体聚合方法制备,虽然在吸附动力学上有优势,但特异选择能力弱、饱和吸附量低,在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物质时,由于聚合环境与生物活性之间的矛盾导致无法进行印迹合成.共价键型M IPs专一识别性能较好,但模板分子难洗脱,受应用过程中空间位阻等动力学因素影响,存在响应时间过长等缺点,影响了其实际应用,特别是痕量分离富集过程中的应用.因此,只有制备专一识别能力强,并能快速建立动力学平衡的M IPs用于SPE,才能体现两者结合的优势.(2)目前,M IT缺乏定量与系统的研究,在热力学及动力学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初步的.虽然有人进行了这方面的有意义的尝试,如Sellergren等[75]研究了对映体在M IPs上质量传递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Chen等[76]探讨了将M IPs进行热处理后对其动力学和传质动力学的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也很不充分,如何从分子水平上更好地理解分子印迹过程和识别过程仍需广大研究工作者的努力.(3)M ISPE应用范围有待拓宽.目前,大多数研究以氨基酸、染料、金属离子和药物等作为模板,而对蛋白质、多肽和酶等生物大分子及气体小分子等的研究不多.就M ISPE未来的应用与发展而言,其趋势可・561・ 第55卷第10期 刘耀驰等: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与展望能有如下4个方面:(1)研究开发更多的功能单体与交联剂,应用不同的聚合方法与印迹方法,拓宽应用对象与领域,以满足SPE对各类物质,特别是水样中痕量物质的分离、富集与分析需求;(2)与天然分子识别系统一致,更多地在水体系中合成M IPs及进行印迹识别,降低成本,实现M ISPE的工业化;(3)深入研究与探讨印迹机理,实现分子水平上的理论解释,从而进一步完善与发展M ISPE分离技术;(4)将M IT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M IPs填料的快速设计、评价与应用,提高工作效率.References1 Pauling L.J.A m.Chem.Soc1,1940,62:2643—26472 Wulff G,Sarhan A,Zabrocki.Tet rahedron L ett1,1973,44: 4329—43323 Vlatakis G,Andersson L I,Muller R,Mosbach K.N at ure (L ondon),1993,361:645—6474 Nie Lihua(聂利华),Yao Shouzhuo(姚守拙).U niv1Chem1 (大学化学),2002,17(1):21—265 Lai Jiaping(赖家平),Cao Xianfeng(曹现峰),He Xiwen(何锡文),Li Yuanyuan(李园园).Acta Chi m1Si nica(化学学报),2002,60(2):322—3276 Cheng Guoxiang成国祥),Zhang Liyong(张立永),Fu Cong (付聪).Chi nese J1Chromatogr(色谱),2002,20(2): 102—1077 Lei Jiandu(雷建都),Tan Tianwei(谭天伟).Acta Chi m1 Si nica(化学学报),2002,60(7):1279—12838 Jiang Zhongyi(姜忠义),Wu Hong(吴洪).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分子印迹技术).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39 Lu Yanbing(卢彦兵),Weng Jian(翁健),Xu Weijian(徐伟箭).Poly mer B ulleti n1(高分子通报),1999(2):61—6510 Lu Yanbing(卢彦兵),Liang Zhiwu(梁志武),Xiang Weizhong (项伟中),Xu Weijian(徐伟箭).J1A nal1Science(分析科学学报),2000,16(4):310—31311 Luo Peng(罗鹏),Chen Haiming(陈海明),Xu Weijian(徐伟箭).Fi ne Chemical Intermediates(精细化工中间体),2003, 33(3):28—3012 Xu Weijian(徐伟箭),Luo Peng(罗鹏),Zhang Zhenghua(张正华).Poly mer M aterials Science&Engi neeri ng(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18(6):16—1913 Xu Weijian(徐伟箭),Zhang Zhenghua(张正华),Luo Peng (罗鹏),Li Lin(李林).Chemist ry M ag1(化学通报),2001, 64:W112—W11614 Xu Weijian(徐伟箭),Lu Yanbin(卢彦兵),Luo Peng(罗鹏).Fi ne Chem1Intermediates1(精细化工中间体),2002,32(4):46—4815 Xu Weijian(徐伟箭),Liu Yaochi(刘耀驰),Xiong Yuanqin (熊远钦).J1Hunan U niversity2N at ural Sciences(湖南大学学报2自然科学版),2004,31(2):13—15,4416 Dhal P K,Amold F H1J1A m1Chem1Soc1,1991,113:7417—741817 Sellergren B,Shea KJ1J1Chromatogr1,1990,516:313—322 18 Dickert F L,Besnbook H,Tortschanoff G1A dv1M ater1, 1998,10(2):149—15519 Lou Manteng(楼蔓藤),Shang Zhenhua(商振华).A nal1 Inst r1(分析仪器),1998,1:1—620 Zhang Haixia(张海霞)Zhu Pengling(朱彭龄).Chi nese J1A nal1Chem1(分析化学),2000,9:1172—118021 Hu Qiufen(胡秋芬),Li Y ongkun(黎勇坤),Tang Danyu(汤丹瑜),Yang Guangyu(杨光宇),Y in Jiayuan(尹家元).J1A nal1Sci1(分析科学学报),2002,18(5):412—41422 Arhrur C L,Pawliszyn J1A nal Chem1,1990,62:2145—2148 23 Zhang Hongyu(张红雨),Zhang Jie(张杰),Huang Xiuhua(黄秀华).J1A nal1Sci1(分析科学学报),2002,18(5): 421—42324 Mangani G,Berloni A,Maione M1J1Chromatogr1A,2003, 988:167—17525 Luan Tiangang(栾天罡),Zhang Zhanxia(张展霞).Chi nese J1A nal1Chem1(分析化学),2003,31(4):496—50026 Sellergren B1J1A nal1Chem1,1994B,361(3):645—647 27 Olsen J,Martin P,Wilson I D,Jones G R1A nalyst,1999,124(4):467—47128 Matsui J,Okada M,Tsuruoka M,Takeuchi T1A nal1Com m1, 1997,34:85—8729 Bjamason B,Chimuka L,Ramstrom O1A nal1Chem1,1999, 71:2152—215630 K ochkodan V,Weigel W,Ulbricht M1A nalyst,2001,126: 80331 Haupt K,Dzgoev A,Mosbach K1A nal1Chem1,1998,70(3): 628—63132 Lubke M,Whitcombe M J,Vulfson E N1J1A m1Chem1Soc1, 1998,120(51):13342—1334833 Y ou Jing(游静),Lao Wenjian(劳文剑),Huang Minjia(黄悯嘉),Wang Guojun(王国俊).Chi nese J1A nal1Chem1(分析化学),2002,30(5):518—52134 Meng Z ihui(孟子晖),Zhou Y ongxin(周永新),Feng Jianlin (冯建林),Liu Y intang(刘荫棠),Yun Liuhong(恽榴红), Ruan Jinxiu(阮金秀).Chi nese J1A nal1Chem1(分析化学), 2000,28(4):432—43535 Bae S Y,Southard G L,Murray G M1A nal1Chi m1Acta, 1999,397(1—3):173—18136 Masque N,Marce R M,Borrull F1A nal1Chem1,2000,72(17):4122—412637 Luo L,Britt P F,Buchanan A C,Desai D O,Makote R D1Poly1 M ater1Sci1Eng1,1999,81:54638 Baggiani C,G iraudi G,G iovannoli C,Vanni A,Trotta F1A nal1 Com m1,1999,36(7):263—26639 Rashid B A,Briggs R J,Hay J N,Stevenson D1A nal1Com m1, 1997,34:301—30540 Zhou Jie(周杰),Han Hongyan(韩红岩),He Xiwen(何锡文),Shi Huiming(史慧明).Chi nese1J1A nal1Chem1(分析化学),1999,27(1):5—941 Martin P,Wilson I D,Morgan D E,Jones G R,Jones K1A nal1 Com m1,1997,34:45—4742 Ye L,Surugiu I,Haupt K1A nal1Chem1,2002,74:959—964・661・化 工 学 报 2004年10月43 Kugimiya A,Takeuchi T1A nal1Chem1Acta1,1999,395: 251—25544 Kempe M,Mosbach K1J1Chromatogr1A,1994,664(2): 276—27945 Jiang Jigang(姜吉刚),Ren Jiancheng(任建成),Xu Lixiao(许丽晓),Wang Huaiyou(王怀友).Chi nese J1A nal1L ab1(分析试验室),2004,23(3):56—5846 Crescenzi V,Masci G,Fonsi M,G asati G1Poly mer Prepri nts, 1998,39:669—70047 Skudar K,Brueggemann O,Wittelsberger A,Ramstroem O1A nal1Com m1,1999,36(9/10):327—33148 Andersson L I,Paprica A,Arvidsson T1Chromatographia, 1997,46:57—6249 Zhou Li(周力),Xie Jianchun(谢建春),G e Yufang(戈育芳),Xu Xiaojie(徐筱杰).Acta Phys12Chi m1Si n1(物理化学学报),2002,18(9):808—81150 Xie Jianchun(谢建春),Zhu Lili(朱丽荔),Xu Xiaojie(徐筱杰).Acta Chi m1Si nica(化学学报),2002,60(3):385—38851 Huang Xiaodong(黄晓冬),Z ou Hanfa(邹汉法),Mao Xiqin (毛希琴),Luo Quanzhou(罗权舟),Chen Xiaoming(陈小明), Xiao Xiangzhu(肖湘竹).Chi nese J1Chromatogr1(色谱), 2002,20(5):436—43852 Huang X D,Z ou H F,Chen X M,Luo Q Z,K ong L1J1 Chromatogr1A,2003,984:273—28253 Fan Z ilin(范子琳),Yang G engliang(杨更亮),Liu Haiyan(刘海燕),Chen Y i(陈义).Chi nese J1Chromatogr1(色谱), 2003,21(3):199—20154 Li Zhiwei(李志伟),Yang G engliang(杨更亮),Wang Dexian (王德先),Zhou Shengli(周胜利),Liu Erdong(刘二东), Chen Y i(陈义).Chemical J1on Internet(国际网上化学学报),2003,5(6):4655 Mullett W M,Lai E P C1A nal1Chem1,1998,70:3636—364156 Spivak D,G ilmore M A,Shea KJ1J1A m1Chem1Soc1,1997, 119(19):4388—439357 Mullett W M,Dirie M F,Lai E P C,Guo H S,He X W1A nal1 Chi m1Acta,2000,414:123—13158 Muldoon M T,Stanker L H1A nal1Chem1,1997,69:803—80859 Sellergren B,Wieschemeyer J,Boos K S,Seidel D1Chem1 M aterials,1998,10(1—2):4037—404660 Haginaka J,Sanbe H1Chem1L ett1,1998(11):1089—1090 61 Haginaka J,Sanbe H1Chem1L ett1,1999(8):757—75862 Theodoridis G,Kantifes A,Manesiotis P,Raikos N,Tsoukali2 papadopoulou H1J1Chromatogr1A,2003,987:103—10963 Thanh N T K,Rathbone D L,Billington D C,Hartell N A1A nal1L ett1,2002,35(15):2499—250964 Zander≅,Findlay P,Renner T,Sellergren B,Swietlow A1A nal1Chem1,1998,70,3304—331465 Matsui J,Kaneko A,Miyoshi Y,Y okoyama K,Tamiya E, Takeuchi T1A nal1L ett1,1996,29(12):2071—207866 Liu Qin(刘勤),Zhou Y ongxin(周永新),Meng Z ihui(孟子晖),Wang Qingqing(王清清),Hu Xuying(胡绪英),Liu Y intang(刘荫棠).Chi nese J1A nal1Chem1(分析化学), 2001,29(4):387—39067 Meng Z ihui(孟子晖),Zhou Liangmo(周良模),Wang Jinfang (王进防),Wang Qinghai(王清海),Zhu Daoqian(朱道乾).Chi nese J1A nal1Chem1(分析化学),2000,28(8):1017—102068 Wang Jinfang(王进防),Zhou Liangmo(周良模),Liu Xueliang (刘学良),Wang Qinghai(王清海),Zhu Daoqian(朱道乾).Chem1J1Chi nese U niv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6):930—93369 Mullett W M,Lai E P C,Sellergren B1A nal1Com m1,1999, 36(6):217—22070 Mullett W M,Lai E P C1Microchem1J1,1999,61(2): 143—15571 Su Liqiang(苏立强),Liu Xueliang(刘学良),Wang J unde(王俊德),Shang Zhenhua(商振华).Chem1J1Chi nese U niv1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22(7):1122—112472 Wang Jinfang(王进防),Zhou Liangmo(周良模),Liu Xueliang (刘学良),Wang J unde(王俊德),Shang Zhenhua(商振华).Chi nese J1A nal1Chem1(分析化学),2000,28(9):1096—109873 Yan Liushui(颜流水),Wang Z onghua(王宗花),Luo Guo’an (罗国安),Wang Y iming(王义明).Chi nese J1A nal1Chem1 (分析化学),2004,32(2):148—15274 Meng Lingzhi(孟令芝),Yu Zhaoju(余兆菊),Yuan Liangjie (袁良杰).W uhan U niversity Journal2N at ural Science Edition (武汉大学学报2理学版),2002,48(2):147—15075 Sellergen B,Shea K J1J1Chromatogr1,1995,690:29—39 76 Chen Y,Kele M,Sajonz P1A nal1Chem1,1999,71:928—938・761・ 第55卷第10期 刘耀驰等: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与展望。
实验2 低分子量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分析测试——实验报告
实验2 低分子量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分析测试实验报告仅供参考——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完成一、目的要求(1)熟悉低分子量环氧树脂的制备方法,了解环氧树脂的用途;(2)通过双酚A 型环氧树脂制备实验,掌握一般缩聚反应的原理以及实验方法; (3)掌握环氧树脂中环氧值以及粘接强度等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凡是分子内含有环氧基团的聚合物,统称为环氧树脂。
它是一种多品种、多用途的新型合成树脂,且性能很好,对金属、陶瓷、玻璃等许多材料具有优良的粘结能力,所以有“万能胶”之称,又因为它的电绝缘性能好、体积收缩小、化学稳定性高、机械强度大,所以广泛的被用做粘接剂,增强塑料(玻璃钢)电绝缘材料、铸型材料等,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很大作用。
双酚A 型环氧树脂是环氧树脂中产量最大、使用最广的一个品种,有通用环氧树脂之称,它是由双酚A 和环氧氯丙烷在氢氧化钠存在下反应生成的。
其反应式如下:CH 2CHCH 2Cl OHOC CH 3CH 3OHC CH 3CH 3OO CH OHCH 2H 2CCHCH 2OCH 2H 2COCH 2n(n+2)+(n+1)O C CH 3CH 3OCH 2+(n+2)NaCl+(n+2)H 2O三、实验预备三口瓶,滴液漏斗,分液漏斗,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减压蒸馏装置,恒温水浴,环氧氯丙烷,双酚A ,氢氧化钠,苯,去离子水等;相应测试仪器。
四、实验过程1. 双酚A 型环氧树脂的制备将22.05 g 双酚A (0.1mol )和28.05 g 环氧氯丙烷(0.3mol)依次加入装有搅拌器、滴液漏斗的250 mL 三口瓶中。
用水浴加热,升温至75℃,搅拌双酚A 使其完全溶解。
70℃下滴加40 mL ,20%的NaOH 溶液,约0.5 h 滴加完毕。
在75~80℃继续反应2 h ,此时溶液呈乳黄色,停止加热,降温。
加入苯60 mL ,搅拌,使树脂溶解后移入分液漏斗,静置后分去水层,再用水洗数次,直到洗涤水相呈中性及无氯离子(用pH纸及AgNO3溶液检查),分出有机层。
分子印迹技术
将 印迹高分子 装入流通 池 , 用印迹分子 溶液或 印迹分子与 其它 化合物的混合液进行 洗涤 , 通过
与流通 池 两端相 连 的 电位计读 数的变 化来 确 定高分 子对 印迹 分子是 否具 有选择 性 以及选择 性 的大 小 。
利用高效 液相 色谱分析 的前提条件是 被测定物要有 确定 的紫外吸收 , 若一 物质 没有 确定的 紫
结 构 单 元 , 是 我 们不 能 确 定 印 迹 高 分 子 对 所 用 的 印 迹 分 子 的 选 择性 的 大 小 , 此 近 些 年 来 , 。 但 因
该 两法 的 应 用 不 多 。
3 印 迹 高 分 子 的应 用
3 1 手性 分离 方 面 . 手 性 分 离 是 分 子 印 迹 研 究 中最 活跃 的 领 域 。 着 有 机 化 学 的 深 入 研 究 , 们发 现并 合 成 出 了 越 随 人 来 越 多 的 手 性 物 质 , 且 这 些 物 质 在 日常 生 活 中 如 医药 、 业 等 方 面 具 有 广 泛 的应 用 。但 手 性 物 质 而 农 与 其 对 映 体 不 能 应 用普 通 的 分 离 方 法 如 过 滤 、 取 、 馏 等 进 行 , 萃 精 只能 寻 求 新 的方 法 。 子 印迹 技 术 分 的出 现 , 为解 决 这 个 问 题 提 供 了 一条 新 的 途 径 。 利 用 台 成 的 印 迹 高 分 子 对 所 使 用的 印迹 分 子 的选 择性 , 印 迹 高 分 子 用 作 高 效 液 相 色谱 的 固 将
报
,
6
1 中 , 常用的功能单 体是 甲基丙烯 酸 , 分子 内除具 有一 个碳碳 双键外 , 具有 一个 羧基 . ) 最 它 还 可 以 以 离 子 键 作 用 与 胺 发 生 作 用 , 可 以 以氢 键 作 用 与 酰 胺 、 基 甲酸 酯 和 羧 基 化 合 物 发 生作 用 。 也 氨 在 几 种 常 用 的交 联 荆 0 中 , 甲基 丙烯 酸 乙二 醇 酯 ( 二 EDMA) 最 常 用 的 交 联 剂 , 分 子 内具 有 是 它
(论文)ma-st型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第43卷第5期2014年5月应 用 化 工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Vol.43No.5May 2014收稿日期:2013-12-25 修改稿日期:2014-03-03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L2013169)作者简介:龙小柱(1965-),男,湖南株洲人,沈阳化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石油产品添加剂及功能材料方面研究。
电话:134****8371,E -mail :longxiaozhu10@通讯联系人:徐磊,男,沈阳化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石油产品添加剂的研究。
E -mail :wxulei2012@MA-St 型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龙小柱,徐磊,孙威,刘杰,张广明(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142)摘 要:采用“先酯化,后聚合”的方法,以马来酸酐、苯乙烯、十六醇、二十二醇为原料,合成了低温流动性改进剂马来酸酐混合酯-苯乙烯共聚物,最佳制备条件为:①酯化:n (马来酸酐):n (混合醇)=0.5:1,w (催化剂)=1.8%、w (溶剂)=90%,酯化时间2.5h ;②聚合:n (苯乙烯):n (马来酸酐混合酯)=1:1,w (引发剂)=1.25%,聚合温度为75ħ,聚合时间4h ,溶剂用量为55%。
将合成的产物按1.0ɢ的剂量加入到俄罗斯原油提炼的俄柴油中,冷滤点可降低12ħ。
关键词:柴油;冷滤点;马来酸酐;混合酯;苯乙烯中图分类号:TQ 0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206(2014)05-0843-04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ldflow improver for MA-StLONG Xiao-zhu ,XU Lei ,SUN Wei ,LIU Jie ,ZHANG Guang-ming(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China )Abstract :The copolymer maleic anhydride mixed ester-styrene is prepared by esterification and polymeri-zation using maleic anhydride ,styrene ,behenyl alcohol ,hexadecyl as raw materials.The copolymer can be used as diesel low temperature flow improver.The optimum condition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 :Esterifica-tion :the mole ratio of maleic anhydride to mixed alcohol was 0.5:1;amount of catalyst was 1.8%;amount of solvent was 90%,esterification time was 2.5h.Polymerization:n (styrene ):n (maleic acid double chain mixed ester )=1:1,amount of initiator was 1.25%,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was 75ħ,polymerization time was 4h ,amount of solvent was 55%.ΔCFPP of the diesel oil was most lowered by 12ħwhen the dosage of the diesel flow improver was 1.0ɢin the diesel oil of Russia.Key words :diesel ;cold filter plugging point ;maleic ;mixed ester ;styrene 随着柴油的供应日益紧张,柴油的品质(包括低温流动性能)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学会简报
学会简报学会简报第3期(总第3期)湖南省石油学会2007年8月18日关于2007年科技论坛暨中国科协《院士专家长炼行》活动筹备情况的通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要求,湖南省石油学会炼油专业委员会决定围绕企业“创新、节能、减排、增效”的主题,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开展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企业建设为宗旨的“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
为此,长炼科协筹备了长炼“第二届科技论坛活动”和与湖南省石油学会、湖南省企业科协联合会联合筹备了“企业自主创新与新型工业化研讨会”。
中国科协七届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根据长炼科协的要求,将中国石化集团长炼定为2007年“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试点企业。
一、活动目的活跃学术交流气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开拓思路,拓展思维,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降本增效;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推进企业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型企业中的作用。
二、前期筹备情况1、调研整理长炼地区炼油、化工、催化剂生产、科研、发展中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4月20日-5月20日,调查收集本专业、本单位和长炼地区生产、科研、发展中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负责人:彭英,配合单位:科协)2)5月20日-7月20日,汇总、整理,并初步认为长炼地区生产、科研、发展中有四个方面20个课题是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负责人:刘建平,配合:彭英、曹炳铖、科协人员)2、配合中国科协邀请院士专家企业行团队来长炼。
(负责人:刘建平,配合:彭英、曹炳铖)提请邀请的院士专家人员:1)院士:李大东、陈俊武、汪燮卿、舒兴田。
2)专家:李志强(待定)、石亚华、段启伟、李本高、罗一斌、林民、张宝吉。
3、与中国科协、省科协等厂外单位联系协调项目的计划与实施,并与厂内单位联系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了集混合、反应、换热 于一体 的年处理能力达 8 万吨的微化工系统已用于 磷酸二氢 铵工业生产,具有体积小(微单元设备体 积均小于 6 L)、响应快、移热速度快、过程易控、 无振动、无 噪声、零排放、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 迄今稳定运行 一年多,有效地解决了生产过程的安 全、环保与产品 质量稳定性等问题;还成功开发了 集甲醇氧化重整、 CO 选择氧化、甲醇催化燃烧、 原料汽化、微换热等 子系统为一体的 kW 级 PEMFC 用的微型氢源系统,具 有体积小、启动快、CO 含 量低、比功率高等优点。
2 膜过程耦合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结合、相互渗 透的产 物,特别适合于现代工业对节能、 低品位原材料再 利用和消除环境污染的 需要,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 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膜及膜技术的 研究推动了膜过 程耦合技术的发展,如将膜分离技 术与 反应过程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膜耦合过 程,已 经成为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之 一。
磁稳定床的工业应用
目前磁稳定床在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和 环境工 程等领域较常规流化床反应器和 固定床反应器已显 示出很大的优越性, 今后还将在纳米催化、生物制 药等领域 获得广泛的应用。
磁稳定床技术的问题与展望
磁稳定床反应器的应用目前也存在一些限制, 尚需 在下列领域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工作。 ① 研制开 发磁性催化剂。催化剂应具有良好的铁磁性, 在磁 场中易于磁化,去掉磁场时催化剂剩磁应较少; 催 化剂应具有良好的低温反应活性。 ② 均匀稳定磁场 的放大及磁稳定床反应器的工程放大。 ③ 由于磁稳 定床特殊性,必需找到床层状态与磁场、 催化剂物 性、流体流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④ 磁稳定床的理论 研究有待进一步加深。 今后还应在局部流体力学性 能、传热特性和传热机理、 传质机理及反应器模型 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低温等离子体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信息、能 源、化 工、冶金、机械、军工和航天等领域。依 照等离子体 的粒子温度,低温等离子体又分为热 等离子体(平衡 态等离子体)和冷等离子体(非 平衡态等离子体)。 热等离子体中,电子温度与离 子、中性粒子温度相等, 一般在 5×103~2×104 K。 在冷等离子体中,电子 温度(可高达 1×104 K以 上)远大于离子、中性粒子 温度(常温上下)。这 一非平衡性,对一些合成反应 极为重要,一方面 电子具有足够高的能量以使反应物 分子激发、离 解或电离;另一方面,反应体系又得以 保持低温, 乃至接近室温,反应容易实现,因此有着 广泛的 应用或应用前景。
等离子体强化化工过程技术进 展
等离子体富含的各种粒子等几乎都为活泼的 化学活性物质。等离子体特别适合于一些热力 学或 动力学不利的反应等,可以非常有效地活 化一些稳 定的小分子,如甲烷、氮和二氧化碳, 甚 至可以使一些反应的活化能变为负值。这一 特点使 得等离子体在一些特殊无机物(如金属 氮化物、 金属磷化物、金属碳化物、人造金刚 石等)合成 强化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等离子 体煤转 化、等离子体甲烷转化、等离子体二氧 化 碳转化、等离子体醇或醚转化等方面也掀 起了世界性的研究热潮。
在超重力环境下,不同物料在复杂流道中流动 接触,强大的剪切力将液相物料撕裂成微小的 膜、 丝和滴,产生巨大和快速更新的相界面, 使相间传 质速率比在传统的塔器中提高 1~3 个数量级,分子 混合和传质过程得到高度强化。 同时,气体的线速 度也可以大幅度提高,这使 单位设备体积的生产效 率提高 1~2 个数量级, 设备体积可以大幅缩小。 因 此,超重力技术被认为是强化传递和多相反 应过程 的一项突破性技术
微化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清华大学开发的微分散设备内制备纳米碳酸 钙技术 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达到了万吨级的年生产 规模,每 年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开发 出的膜分散、 微槽分散和微筛孔阵列分散等工业级 微萃取设备,已 在原油脱酸、己内酰胺制备工艺中 的酸团萃取、磷酸 净化等过程中得到中试以上规模 应用,还实现了中试 级甲苯法己内酰胺制备反应选 择性的提高。
微化工技术的基础研究
近十年是微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期,国内外 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新型微化工设备。通过对 其内 部微结构构型、特征尺度及表/界面效应 的研究,为 从新视角认识微化工过程共性规律 和实现微尺度下 “三传一反”耦合过程的理性 解耦和建立微化学工 程理论体系提供了借鉴与 指导。 在微尺度下几种流体作用力的竞争下, 微化工 设备内存在挤出、滴出、射流和层流等 4 种分散流 型,可形成直径在 5~1000 μm 且 分散高度均匀的 液滴或气泡,比传统化工设备 中的分散尺度小 1~2个量级。
由于多相体系内存在环流与界面扰动 等 现象,可加快物流、热流的迁移速度, 强化微设 备内的热质传递效果,结果表 明气-液、液-液、气- 液-液及液-液-固体 系的体积传质系数(Ka)均比传 统设备 高 1~2 个量级以上,单台设备内传质 Murphee 效率可达 90%以上,而体积传 热系数也可 提高 1~2 个量级。
等离子体目前在有机合成反应强化方面的优 势目前还 不显著。多数有机反应热力学不存在困难, 等离子体 转化仅针对有限的几个相对惰性的小分 子,如甲烷、 二氧化碳。等离子体有机反应产物大 多数要比反应物 活泼,因此二次反应大量存在,如 果停留时间长,等 离子体有机反应多以链反应方式 进行,甚至形成焦油 类大分子,单一目标产物选择 性低。
3 微化工技术
微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化工学科前沿,以 微反应 器、微混合器、微分离器、微换 热器等设备为典型 代表,着重研究微时 空尺度下“三传一反”特征与 规律;采 用精细化、集成化的设计思路,力求实 现 过程高效、低耗、安全、可控的现代 化工技术,成 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 的研究热点 。
微化工系统是指通过精密加工制造的带有微 结构(通 道、筛孔及沟槽等)的反应、混合、换热、 分离装置, 在微结构的作用下,可形成微米尺度分 散的单相或多 相体系的强化反应和分离过程。 与常规尺度系统相比, 具有热质传递速率快、内在 安全性高、过程能耗低、 集成度高、放大效应小、 可控性强等优点,可实现快 速强放/吸热反应的等温 操作、两相间快速混合、易燃 易爆化合物合成、剧 毒化合物的现场生产等,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1 超重力强化技术
所谓超重力指的是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 (9.8 m/s2)大得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 到的力。 在地球上, 实现超重力环境的简便方法 是通过旋转产生离心 力而模拟实现。 这样的旋转设备被称为超重力机 (hige device)或旋转填充床(rotating packed bed, RPB)。
化工过程强化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国际上出现的以节能、 降耗、环保、集约化为目标的化工过程强化 技术, 是可望解决化学工业“高能耗、高污 染和高物耗” 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被 欧美等发达国家 列为当前化学工程优先发展 的三大领域之一。 化 工过程强化技术是指瓶颈过程中的混合、 传递或 反应过程速率显著提升和系统协调, 大幅度减小化工过程的设备尺寸,简化工艺 流程,减少装置 数量,使单位能耗、废料、 副产品显著减少的新 技术。
从反应特性来看,等离子体无机合成机理相对 简单, 一般是利用等离子体分解无机盐(如碳酸盐、 氢氧化 物等)制备氧化物,或者利用等离子体促成 含金属键 的形成,多是经过一步或者有限数步反应 完成,且形 成产物在等离子体条件下相对稳定,二 次反应有限。 等离子体无机合成过程中,成核和晶 体生长可不受热 力学限制,通常要比热焙烧快很多。 与热焙烧方法相 比,热化学方法能耗、物耗可能也 要远高于等离子体 合成。等离子体无机合成近年来热点主要是特殊无机 物(如氮化物)和金属或金属 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冷等离子体可以代替氢 或化学还原剂直接用于还原金 属离子,获得高分散 的催化剂。
5 等离子体技术
等离子体即电离气体,是电子、离子、原子、 分子或 自由基等粒子组成的集合体,通常通过外加 电场使气 体分子离解或电离产生。无论气体是部分电离还是完 全电离,其中的正电荷总数和负电 荷总数在数值上总 是相等的。 按等离子体中带电 粒子能量(通常用电子温度表示) 的相对高低, 可将等离子体分为:高温等离子体,即 电子温度 在数十电子伏特(1 eV=11600 K)以上的等 离子 体; 低温等离子体,即电子温度在数十电子伏特 以下的等 离子体。
对微化工技术的展望
微化工技术经过 10 多年的研发与宣传推广工 作,很多传统化工观念也正发生改变,人类对 多相 流体系的认识也逐渐由米、毫米向微米、 亚微米过 渡,随着对微尺度下多相流动、混合、 传递和反应 过程的基本规律被不断揭示,新型 化工设备的不断 发展,过程的绿色、安全和高 效有望实现。微化工 技术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将 会改变现有化工设备的性 能、体积、能耗和物 耗,将是现有化工技术和设备 制造的一项重大 突破,也将会对整个化学化工领域产生重大影 响。
近年来,随着对超重力环境下流体流动 和流体 力学特性的逐渐了解,超重力技 术的理论研究主要 集中在超重力环境下 的“三传一反”规律(传质、 混合和反 应耦合规律等)方面。
超重力技术展望
经过 30 年的发展,已证明超重力技术是一项 极富前景和竞争力的过程强化技术,具有微型 化、 高效节能、产品高质量和易于放大等显著 特征,符 合当代过程工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模式转 变的发展潮流。 超重力强化技术在传质和/或分子混合限制的 过程及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的工业过程(如高黏 度、 热敏性或昂贵物料的处理)中具有突出优 势,可广 泛应用于吸收、解吸、精馏、聚合物 脱挥、乳化等 单元操作过程及纳米颗粒的制备、 磺化、聚合等反 应过程和反应结晶过程
磁稳定床的理论研究
目前对磁稳定床反应器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研 究,研究内容包括流体力学、传质、传热等方 面。 对磁稳定床流体力学的研究多集中在相速 度、相含 率、压力降、操作状态以及气泡特性 方面,且以宏 观流体力学特性研究居多。前人 的研究发现一 般情况下磁稳定床的气液、液固 传质速率比普通流 化床高,并且随着磁场强度 的增加而增加。在 气固体系中,在恒定的气速 下,传热速率随着磁场 强度的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