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_唐炎华

合集下载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的若干问题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的若干问题
摘要 :对知识转移 的定义、知识转移 的过程 、知识 转移 的关键影 响 因素进行 总结 和归纳 ,对 目前 国 内学者研 究 较 少的知识转移速度 问题 ,也进行 阐述 ,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 ,提 出知识 转移 的横 向知识转 移和 纵向知识 转移 。 关键词 :知识转移 ;影响 因素 ;转移情境 ;转移过程 中图 分 类 号 :G 0 3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79 (0 2 9— 13— 4 0 0— 6 5 2 1 )0 04 0
So sue n r i n o e e Tr n f r Re e r h me Is so Fo eg Kn wldg a s e s a c
GUO P i o,GUO Do g i n et a n qa g
( col f uies d iirtn uqa nvr t,Q azo 6 0 1 C i ) S ho o s s mns ao ,H ai U i sy unh u3 22 , hn B n A t i o ei a
21 02 ̄

si ㈣ e ce dT
m 哪 h 叽t R
2 9 ji n 10 79 .0 20 . 3 o:03 6 /.s . 00— 6 5 2 1. 90 4 s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的若干 问题
郭培 韬 ,郭东 强
( 华侨 大学工 商管理 学院 ,福建泉 州 3 2 2 ) 6 0 1
近年来 ,关 于 组 织 的 知识 在 竞 争 战略 中 的作 用 在理 论 界 经 历 了 三 个 发 展 阶 段 。P noe any ers 、B re 、 We ee n f r r h等提 出 “ 源为基 础 ” 的公 司观点 ,该 观 资 点把企 业 描述 为具 有 粘 性 的难 以 被模 仿 的资 源 的集 合 。它着 重强调 了通 过 对 这些 资 源 的保 护 和 配 置 实 现企业 的利 益 。进 入 2 0世 纪 9 O年 代 ,Tee i — ec、Ps a n o和 Sun等 又提 出 “ he 动态 能力 ” 的 观点 ,它更 加 关注 对于 支撑 这 些 资 源 的能 力 的变 化 的重 要 性 ,该 观点集 中研 究 了公 司 已有 特殊 资 源 的发 展 而 不 仅 仅 是探 索 新 资 源 。 随 后 ,Gat ae rn、B dn—Flr ul 、以及 e Cn e Paa d等 提 出 以 “ 识 为 基 础 ” 的公 司 onr和 rhl a 知 观点 ,它 把组织 的知 识 看 作 是组 织 的一 项 关 键 性 的 竞 争 性 资 产 ,并 强 调 了 组 织 整 合 隐 性 知 识 的 能力 。 伴随着 “ 识为基 础 ”公 司观点 的提 出 ,H br 知 ue 和 A gt ro 等学 者对 于组织 学 习开始 表现 出 了足够 的兴 趣 ,即组 织 如 何 生 产 、保 留 以及 转 移 知 识 ] 。他 们从对 知识 和 学 习关 注 的过 程 中 学会 的最 重 要 的课 程就 是 ,仅仅拥 有 那 些存 在 于组 织 的某 个 角 落 具 有

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研究综述作者:张桂芳肖玲诺张琳琳来源:《科学与管理》2013年第02期摘要: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是知识从大学和科研院所创造,转移到企业内部并创造价值的过程,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方面研究较多的问题,从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的定义、影响因素、不同的模式及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的绩效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揭示了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方面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3.02.005随着经济的发展,单纯依靠企业的创新不再能够满足企业的知识需求,必须借助外部资源,实现知识的转移满足企业对知识的需求。

建立产学研联盟,实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的知识转移到企业,为新知识的创造提供机会,扩展企业的知识存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能够给双方带来利益。

Michael D. Santoro(1999)提出企业把产学合作的关系看成是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手段。

Rick Welsha等人(2008)认为大学与企业的接触可以通过获得资金和有用的数据、设备和设施使大学的科技受益。

Lindsay Ryan(2009)认为建立校企教育伙伴关系,能够补充企业内部的教育项目,通过与大学结盟,企业能够增加企业内部教育项目的实力和信誉[1]。

Teruhisa Ichikawa等(2011)证实大学中的新员工教育项目能够实现在大学教育和企业之间教育的无缝过渡[2]。

Drew Gertner等(2011)认为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提供转移知识的机会,而且为新知识的创造提供机会;在产学合作中,有可能包含商务的咨询活动或者研究计划。

Henry Etzkowitz(1998)创业型的大学将经济的发展整合到大学中,与教学和研究一起作为学术的功能。

知识资本是大学新的使命的核心,将大学与知识的使用者相联系,使大学以它自身的权利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3]。

从Shannon-Weaver到Boisot:解读国外若干典型知识转移模型

从Shannon-Weaver到Boisot:解读国外若干典型知识转移模型

从Shannon-Weaver到Boisot:解读国外若干典型知识转移模型李红玲;廖建桥【摘要】直现的知识转移模型不仅能描述复杂的知识转移过程,更有助于提高知识转移效率.国外学者Shannon-Weaver、Szulanski、Nonaka&Takeuchi以及Boisot等都曾提出过典型的知识转移模型.但这些模型之间不是孤立存在,本文通过对它们的线性解读和网状解读,梳理出知识转移模型的发展进程以及各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08(028)004【总页数】4页(P243-245,249)【关键词】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模型;知识管理;线性;网状【作者】李红玲;廖建桥【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02知识转移是这样一个过程,即组织在新环境下重建和维护一套复杂的、因果模糊的程序和规则(Szulanski,2000);Huber(1991)将组织间知识转移视作一种“知识的嫁接”,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组织的知识存量。

国内学者认为,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越边境的知识共享,它不仅是知识的扩散,更强调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共享(唐炎华、石金涛,2006)。

随着知识分工日益加剧,个人局部知识在整体任务面前越来越单薄无力。

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转移实现个人局部知识的交换和共享,从而最终完成整体任务,成为一项社会性课题。

知识转移模型日渐成为知识转移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其原因在于:一是人们“在传统上表现出对降低复杂性而不是吸收复杂性的强烈偏好”(Max Boisot,2005),大家越来越希望将复杂的知识转移现象用简单、直观的转移模型进行描述;二是科学合理的知识转移模型有助于提高知识转移效率。

特别是1977年,美国学者Teece选择了26个跨国公司做样本,其研究结果显示知识转移成本占据了企业合作成本的重要比例,其平均数字为19%,个别的竟高达59%。

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

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被认为是企业、组织和个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 要资源。知识特性与知识转移的研究对于提高组织绩效、促进技术创新以及推 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重点知识特性与知识转移的现有研究, 揭示研究中的不足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文献综述
1、知识特性
知识特性是指知识的内在属性,包括主观性、客观性、普遍性和默会性。主观 性指知识依赖于个体的认知和经验;客观性指知识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普遍 性指知识具有普遍价值;默会性指知识难以用语言或符号表达。这些特性影响 了知识的转移和传播。
二、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 文献研究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其次,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知识的 转移特性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企业和高校等组织关 于知识转移特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评述和实地调查,本研究发现:
四、
谢谢观看
2、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指知识从源实体向接受实体的转移过程,包括知识的传递、吸收和 内化。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转移双方的意愿、沟通渠道的有效性、 知识接受者的吸收能力等。
3、知识转移的影响
知识转移对于组织、社会和技术具有重要影响。在组织层面,有效的知识转移 能够提高组织绩效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层面,它有助于知识的普及和社会的进 步;在技术层面,它推动了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
01 一、文献综述
目录
02 二、研究方法
03 三、结果与讨论
04 四、结论
05 五、
06 参考内容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转移特性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的焦点。知识 的转移特性指的是知识在个体、组织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递、共享和应用的特 征。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知识的转移特性,包括其影响因素、规律和具体应用场 景,从而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_林枫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_林枫

管理论坛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6卷第5期J O U R N A LO FC H O N G Q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V o l.16N o.52010收稿日期:2009-06-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2045)作者简介:林枫(1977-),男,湖北武汉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司发展研究;徐金发(1946-),男,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司发展研究。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林 枫,徐金发(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摘要:知识的创造和转移是公司竞争优势的基础,文章通过对现有有关知识转移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分别从知识内涵、知识转移的定义、理论基础和视角、过程、领域、测量以及评价等方面,对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进行了综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转移的研究局限以及未来展望,明确组织知识转移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知识;知识转移;内隐性;网络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0)05-0047-08 业务环境的动态性和市场竞争的复杂性,使得组织知识成为发展公司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1]。

公司需要转移和获取新的知识以寻求发展和生存,因此知识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

它影响了主要的组织成果,包括企业的能力、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绩效,高新技术公司的新产品开发以及短期的新产品财务绩效等[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内和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进行了许多研究,组织内和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已成为战略和组织研究的根本主题[1]。

学者们从组织学习理论、网络理论等视角来考查知识转移有关的问题,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国内对知识转移文献的综述较少,有的也不系统,因此做一个基于知识转移的文献评述是必要的,以厘清:(1)该研究领域所运用的主要理论基础及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2)做一个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归纳和总结,启发新的研究内容和完善现有的研究,以利于知识转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

国际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

国际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一、引言知识转移是指将知识从一个组织或个体转移到另一个组织或个体的过程。

在国际合作中,知识转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们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国际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

二、知识转移的类型按照知识转移的类型,可以将它分为两类:内部知识转移和外部知识转移。

1.内部知识转移内部知识转移是指将知识从一个组织的一个部门、团队或个人转移到该组织的另一个部门、团队或个人的过程。

内部知识转移往往采用形式和非形式的知识共享方式。

例如,在公司内部,分享经验、培训、战略会议等形式可以促进内部知识转移。

2.外部知识转移外部知识转移是指将知识从一个组织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组织或国家的过程。

外部知识转移往往采用跨组织、跨国家和跨文化的方式,包括技术转让、合资公司、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盟等。

外部知识转移往往涉及到知识的产权、保密性和竞争力等问题,需要加以控制和管理。

三、国际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国际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往往涉及到技术、文化、金融和管理等方面。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国际合作中的重要问题。

在知识转移过程中,需要处理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许可、授权、专利、商标等问题。

双方需要达成一致,并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确保知识的安全和利益的最大化。

2.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国际合作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建立跨文化的合作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3.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国际合作中的另一个难题。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和方言,语言障碍可能会影响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语言障碍,建立跨语言的合作机制,以解决语言问题。

4.合作机制合作机制是国际合作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包括团队合作、项目管理、协作平台以及信息和技术支持等方面。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 (1)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 (1)

瑞拉工厂的 模块 ( P an el) 数据 库研 究发 现, 国际 产 实质也是对地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
业转移对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实际上又负面影响, 这些 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作了系统的描
回归结果与对具体 国家的 案例研 究一 致, 例如 印度、 述和理论上的总结。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
吸收方技术差距最 小的产业 亦即边 际产业 依次 进行, 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 以回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 际产业。而图梅和泰勒根据截面数据, 进行了区域间 产业移动的实证研究, 认为决定两个区域之间产业移 动的主要因素为原有区域和目标区域的规模、区域间 的距离、各区域的相对经济优势 [ 9]。
(二 ) 要素禀赋 阿瑟 ∃ 刘易 斯 ( W A rthur L ew is) 最早 从发 展经 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二战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将某些劳动
方面的差别。 H elpman 从国际贸易角度强 调产业 国际 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关税、运输成本、投资壁垒的有较 大的相 关性 [ 11] 。 G lickm an and W oodward 在 对 美国 的 外国直接投资定位 的模式和 决定因 素的研 究中 发现, 美国的外国 制造 业主 要服 务于 区域市 场 [ 12] 。威廉 姆 逊 ( w illiam son ) 认为产 业早 期的 扩张 是 企图 对供 应 和市场的控制 [ 13] 。
三、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德尔蒙特和陆赞 伯格 根据 意大 利 1951 ~ 1981 年 的数据对意大利企业从其他地区向意大利南部的移动 对当地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意大利南部
12 4
新的企业形成, 只与新的企业进入有正相关性, 且区
雁行模式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般

国内外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分析

识 , 称 作 信 息 , 括 事 实 、 确 的 命 题 和 符 号 , 指 易 于 编 也 包 明 是 撰、 可文 本 化 的 知 识 , 用 规 范 化 和 系 统 化 的 语 言 进 行 传 播 , 可 且 在 传 播 中本 质 不 易 变 异 。 隐 性 知 识 包 括 信 仰 、 喻 、 觉 、 隐 业 最 重 要 的 战 略 资 源 , 企 业 rn(9 6 J 把 是
获 取 和维 持 竞 争 优 势 的 关键 。企 业 进 行 交 易 的过 程 也 就 是 知
识 转 移 的 过 程 。学者 们 从 基 于资 源 的 观 点 _ 、 于能 力 的观 4 基 J 点 [ 、 于 知 识 的 观 点 _ 等 不 同 角 度 对 企 业 内 及 企 业 问 的 基 2】 t 知 识 转 移 进行 了 研 究 , 得 了丰 富 的研 究 成 果 。 取
一 一
到 的 事 件 所 作 的记 录 ; 信息 是 经 过 处 理 后 具 有 意 义 的数 据 ; 知
识是 人 类 思 考 信 息 的能 力 。 12 知 识 的 分 类 . 在知 识 管 理 文 献 中 , 于不 同 的研 究 视 基
㈨如
角 , 识 的分 类 也 不 相 同 , 阅 读 相 关 文 献 的基 础 上 , 们 对 知 在 我 知识 的有 关 分 类 进 行 了整 理 、 纳 和 总 结 , 表 1所 示 。 目 归 如 前 , 遍 接 受 的 是 普 兰 妮 ( o n i15 ) 性 知 识 (x li 普 P l y, 9 8 显 a e pc it k o eg ) 隐 性 知 识 (ai k o l g ) 0的划 分 。 显 性 知 nwl e 和 d t t n we e¨ J c d

国内外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综述_刘春艳

国内外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综述_刘春艳

国内外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刘春艳王伟【摘要】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热点研究问题,其研究视角经历了由传统的信息网络视角向社会网络视角的转变。

信息网络视角下,学者们主要从知识源、转移的知识、知识受体、转移媒介、转移情境五个维度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社会网络视角下,学者们更多地是从网络关系和网络结构两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虽然该领域的研究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信息网络社会网络Abstract:The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have been the hot research topic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and the research on them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 to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network,the scholars carry out the research from knowledge source,knowledge of transfer,knowledge receptor,transfer media,transfer situation and achieve fruitful resul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the scholars carry out the examin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network relationship and network structure and achieve certain results.Although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put a high value on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nd obtained more gratifying results,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Key words:knowledge transfer influence factors information network social network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相比于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等传统生产要素,知识已经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新兴生产要素,知识的大量产出及其广泛利用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国内外关于高校技术知识向企业转移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高校技术知识向企业转移的研究综述
维普资讯
第 9卷 第 3期
20 0 8年 6月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 N L F H N Z O N E S Y F IH D SR S i S ec) O R A E G H UU I R I G T N U T Y( c lc ne O Z V T O L I oa i
[ 摘
要】 目前, 国高校立项和鉴定的科研 成果逐 年增 多, 真正得到转化并取得 明显经济效益的成 果 我 但
却很 少。基于对 国内外高校技术知识扩散 的研 究背景 、 高校一 企业知识扩散研 究的主要 内容和特征 、 影 响 高校技 术知识 向企业扩散 的关键 因素三个方 面的评述 , 为 : 认 国内相 关研 究存在 的主要 问题是宏观
Vo. No3 19 .
Jn 20 u.08
[ 文章编 ̄ 1o9 3 2 (0 8 0 — 0 8 0 - o — 7 9 2 0 )3 0 8— 3 1国 内外关于源自校 技术知识 向企业转移 的研究综述
武静 雯 , 方润 生
(. 1中原工学院 财务处 ,河 南 郑州 5 0 7 t 00 ; 4 2中原 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 00 ) . 507
教师 的基本 权利 和义务 。国 内外 一些校 企结 合的成
分 析 国 内高校 大量科 研 成果 的特 征 时发 现 , 校 知 高
识 创新 的形 式 和 内容 , 遍 与企 业实 际 的技 术 需求 普
相 差 很 远 , 校 的 知 识 创 造 与企 业 的 知 识 再 创 造 活 高
功实 践表 明 , 校 的知识 扩 散能 够有 力地 促 进经 济 高
维普资讯

国外知识转移理论研究述评_孟凡静

国外知识转移理论研究述评_孟凡静

策略性转移 组织将偶尔完成重要 策略性任务得来的集 体知识 , 转移给整个 组织 。 相异
织之间 。
收稿日期 : 2008 - 03 - 21 基金项目 :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 (编号 : 2007870002) 研究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 : 孟凡静 (1972 - ) , 男 , 硕士 , 馆员 , 研究方向 : 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 。
—5 —
2008 年 8 月 August 2008
在进行知识转移时 , Dixon (2000) 认为有 3 个因素会 影响到转移机制的抉择及转移模式的成功与否 : 谁是预定 接收者 ; 任务或作业的属性 ; 转移的知识类型 。根据以上 3 个因素 , Dixon 提出 5 种知识转移的类型 , 整理如表 1 :
2008 年 8 月 August 2008
〔关键词〕 知识转移 ; 国外研究 ; 综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0821 (2008) 08 - 0005 - 04
A Synthesis of Abroad Study on Kno wledge Transfer

Meng Fanjing Li Kerong (Library ,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 Xinxiang 453003 , China)
人到跨组织的领域) 。另外 , 对话与沉思的质与量被假设与 知识管理模式的质与量高度相关 ; (3) 吸收及扩散 : 从环 境中吸收知识与扩散知识到环境中 。吸收及扩散基本上是 知识输入及知识输出的概念 , 这些知识可以是内隐的 , 也 可以是外显的 , 包括认知 、产品及技能等形式 。
Gilbert & Cordey - Hayes (1996) 提出知识转移五阶段模 式 (图 2) , 认为当组织认知到组织内缺乏某种知识时 , 便 产生 “知识落差”, 需要将知识转移进来 : (1) 取得 。在知 识转移之前 , 它必须要先取得 。组织可以从它过去的经验 、 由工作中 、由个人或由不断地搜寻过程中取得 ; (2) 沟通 。 沟通可以是书面的或是利用语言的方式 , 必须先有沟通的 机制 , 有效转移知识的作用才能发挥 ; (3) 应用 。把获得 和交流过的信息应用到组织中 ; (4) 接受 。主要是组织中 个人对应用信息的接受 ; (5) 同化 。这是知识转移最重要 的步骤 , 它是组织知识应用的结果 , 将结果转换成组织的 例规 , 进而改变组织的日常工作 。同化的意义是指 “知识 创造”的过程 , 包括累积学习的过程 , 它隐含认知 、态度 和行为所看出来的个人 、团队和组织改变是因为使用取得 知识的结果 。

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社会互动与情境转换分析

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社会互动与情境转换分析

极 的社会互动和情 境转换 。
大, 他们之间的知识转移将越 困难 , 并认 为通过产 品、 政策 和 实践 的调整来适应接受方 的情 境是 降低 知识转移粘 性 的有
效 方 法 。他 们 认 为 情 境 ( 制 度 ) 兼 容 性 有 利 于增 加 认 知 或 的 和规 范 的合 理 性 . 因此 可 提 高 接 受 方 利 用 和 吸 纳 新 知 识 的 动
境 是 紧 密 相 连 的 , 们之 间 的 关 系不是 天 生 固有 的 , 它 而是 社 会 互 动 的 结 果 。 不 同情 境 间知 识 转 移 不 仅 仅 是 一 方 对 另

方 情 境 的 适 应 , 是 需要 各 方 间积 极 的社 会 互 动 和 情 境 转 换 。 而
关键词
与其相匹配 , 它们是社会互 动的结果 , 同情 境问 的知 识转 不
移 不 仅 仅 是 一 方 对 另一 方情 境 的适 应 , 而是 需 要 各 方 之 间 积
这 些 作 者 认 为 , 境 因素 在 知 识 转 移 过 程 中 起着 重要 的 情 作 用 . 识 源 与 接 受 方 之 间 的 知 识 背 景 和 制 移和情 境理 论的研 究综 述
11 国外 关 于 知 识 转 移 和 情 境 理 论 的 研 究 综 述 . T ee ec
最 早 提 出 了知 识 转 移 的 思 想 , 为 企 业 通 过 技 术 的 国 际 转 认
移. 能积累大量跨 国界应用的知识 。研究知识转移 的模型主 要有 Suasi 19 zlnk 在 9 6年提 出的交 流模 型和 N nk oaa在 19 94
移是企业获取竞争优 势 的基础 … . 因此 研究 不同个 体或 组 织之间的知识转移是 当前技术创新 和知识管理研 究领域 的

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现状及分析

收稿日期:2008-01-16作者简介:陈 飞(1964-),男,馆员,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发表论文数篇。

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现状及分析陈 飞(温州医学院图书馆,浙江温州325035)摘 要 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检索国内外对知识转移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检索结果和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 知识转移;研究现状;知识管理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821(2008)07-0015-02Research Status and Analysis on Knowledge Transfe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Chen Fei(Library,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325035,China)Abstract Knowledge transfer is an importan t componen t of knowled ge management.Based on the retrieval of knowledge transfer papers,this paper mad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retrieval results and related literatures.Key words knowledge transfer;research status;knowledge management在当前的知识社会里,知识已经成为集体、个人竞争的基本要素,也是集体和个人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创新是知识管理过程的主要活动,其中知识转移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1]。

有效的知识转移对组织流程和产出非常关键,例如通过知识转移可以实现最好的经验转移、学习速度、组织生存。

能够有效地获取知识并促进组织内的知识转移,防止核心知识外溢给竞争对手。

论文文献综述过去20年来国际学术界对XXX领域的研究进展

论文文献综述过去20年来国际学术界对XXX领域的研究进展

论文文献综述过去20年来国际学术界对XXX领域的研究进展过去20年来,国际学术界对XXX领域的研究进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XXX领域研究现状的视角。

### 一、XXX领域研究的历史回顾XXX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术研究的深入,XXX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学者们对XXX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二、XXX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过去的20年里,国际学术界对XXX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1. **理论研究**:学者们对XXX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理论模型,为该领域的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实证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为XXX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揭示了该领域的一些重要规律和现象,为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方法探索**: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如大数据分析、实验研究等,为XXX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 三、XXX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XXX领域的研究涌现了许多热点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一些热点问题包括:1. **XXX技术的应用**:随着XXX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学者们对XXX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

2. **XXX领域的创新**:创新是推动一个领域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者们对XXX领域的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XXX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学者们对XXX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预测,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杨翩翩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年(卷),期】2010(042)002
【摘要】知识转移不仅是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同时也受到国际贸易、产业分析、人力资源以及市场营销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关注.学术界和企业界均已认识到知识转
移在企业获取利润、赢得竞争优势中的作用.文章分别回顾了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
利益相关者之间知识转移的定义、转移过程、转移障碍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并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总页数】7页(P14-20)
【作者】杨翩翩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3
【相关文献】
1.国外大学技术转移扶持政策研究综述:措施、效果与启示 [J], 张其香;武学超
2.知识特性与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J], 张永宁;陈磊
3.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J], 张宏丽;郭英
4.国外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J], 王萍
5.基于定量和知识图谱分析的国外体质健康研究综述 [J], 吴俊芳;李桥兴;程嘉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大学知识转移治理研究述评

国外大学知识转移治理研究述评

国外大学知识转移治理研究述评
李勤;姚笑秋;朱太球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知识转移已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大学在推动并促成学术研究商业化中的作用千差万别,大学与产业之间互动明确的管理模式以及知识转移过程的识别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通过对现有关于大学知识转移治理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分别从大学知识转移的模式和机构、知识转移机构中的知识转移治理、知识转移制度以及知识转移的绩效和激励等方面,对国外大学知识转移治理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知识转移治理的研究局限以及未来展望,明确大学知识转移治理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总页数】6页(P82-87)
【作者】李勤;姚笑秋;朱太球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6;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2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2
【相关文献】
1.我国大学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J], 袁永久
2.国外知识转移理论研究述评 [J], 孟凡静;李克荣
3.国外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研究述评:角色、组织模式和绩效测评 [J], 张宏伟
4.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J], 林枫;徐金发
5.国外大学技术转移研究述评 [J], 刘渊;于建朝;连建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综述-已修改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综述-已修改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综述李菁楠,邓勇,刘合艳Review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China and AbroadLi Jingnan, Deng Yong, Liu Heyan[摘要] 知识管理理论的兴起带动了知识共享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众多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共享理论作出了贡献。

知识共享是一个包含众多因素的理论体系,其中知识共享的内涵可以从信息沟通/信息流动角度、组织学习角度、市场角度、系统角度来理解。

除此之外,知识共享的过程、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知识共享的支撑机制也是知识共享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学者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知识共享内涵过程影响因素支撑机制Abstract:The boom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make engage in knowledge sharing research from different angles. Knowledge sharing contains a number of contents. The connota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covers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flow,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market and system. In additio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support mechanism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knowledge sharing.Key words:Knowledge Sharing, connotation, process, influence factors, support mechanisms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被看作一种重要的资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国内知识转移综述

国内知识转移综述

国内知识转移综述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也同步在高速进展,知识的比重也原先重要了,随即知识转移使用的频率与日俱增。

唐炎华、石金涛指出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族之间跨越边界的知识共享,机制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还特别指出动词用转移而不是扩散这个词,目的是强调知识转移不仅使知识的扩散,而且是跨组织或个体边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共享。

一、知识转移的各个阶段段描述知识转移的存在与否与人们对其关注程度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即使在人们没有提出知识转移这一概念的时候知识转移也是客观存在的,在对知识转移各个阶段的研究中提得最多的,最著名的是Nonaka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再次模型中指出知识创新是通过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内部化这四个过程螺旋发展的,在这四个过程中是对只是在隐性、显性,个体、组织之间的转换来说明的。

在此需要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作一下说明,波拉尼1958年的时候把知识分类维克表达的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以后在人们的学习和应用的时候为了方便和一致便用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来代替可表达知识。

在对知识进行如此分类后再来看Nonaka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的各个阶段的具体过程,社会化阶段是指只是从个体到个体之间的转移,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也是个体之间分享经验的过程;外部化阶段是知识从个体到团体的转移,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也是挖掘隐性知识并将其发展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整合化阶段是指只是从组织或团体打另一个组织或团体的转移,即从现行只是到显性知识的转移,在这个阶段也是将显性知识发展更复杂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阶段是指只是从组织或团体到个体的转移,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

通过这四个过程螺旋式的转移,把知识转移形象化的在这个模型中展示。

Szulanski等通过交流模型来研究组织内知识转移的过程,提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条件下从知识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经过初始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和整合阶段来进行的。

我国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动机实证研究

我国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动机实证研究

我国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动机实证研究
唐炎华;石金涛
【期刊名称】《管理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7(21)1
【摘要】本文在对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10余家知名高科技企业的428名知
识型员工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别用SPSS11.0、LISREL8.2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动机包括:个人利益、兴趣动机、个人成就感和组织情感四维度结构,最后,通过相关回归,将以上四维动机对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对我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的设计有
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7页(P29-35)
【作者】唐炎华;石金涛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52;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
海,20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2.92;F406.15
【相关文献】
1.我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一个实证研究 [J], 于飞;刘明霞
2.基于知识型员工特征的我国CEO领导力实证研究 [J], 霍国庆;张辉;孟建平
3.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J], 王三义;刘新梅;万威武
4.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J], 唐炎华;石金涛
5.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的组织情境因素及动机机制实证研究 [J], 祁红梅;黄瑞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沟通、解码能力。与知识源的沟通、编码 能力相反, 沟通、解码能力是指接受者的聆听、快 速反应、专心的技巧能力。同样, 强的沟通能力增 强了个体从事活动的能力=14>。通过活动, 个体间 关系得到发展。因此, 沟通能力便于个体间的交互 作用并使关系得到发展。
( 3) 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知识接受者认识和 估价外部信息、消化吸收、应用它的能力=2> 。吸收 能力主要是在接收转移的知识前接受者的知识存量 作用, 这种作用使接受者能够成功地评估、消化吸 收、应用知识。接受者不能利用外部知识与其缺乏 吸收能力有直接关系=15> 。Szulanski 认为在知识转移 的执行阶段, 接受者的吸收能力影响知识转移的效 率=13> 。
( 3) 知识作用的可观察性。即知识一旦得到应 用可见到的效果的能力。有证据表明可观察的知识 比不可观察的知识转移要有效率得多, 比如, 制作 意大利辣肠比萨的例子就可以说明 ( 让接受者观察 到乳酪的流动和胡椒的分布便于知识转移) 。最后, 需要转移的技术工具的特征同样影响到知识转移的 成功。Galbraith 把技术转移时接受者和知识源的生 产率作了一比, 发现当技术不复杂时, 接受者的生 产 率恢 复得 很快=6> 。
Kogut & Zander 认为, 企业转移知识的 能力是 企业存在的重要理由。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吸收新知 识和有效利用新知识, 通过知识转移, 将那些使组 织获益的知识加速 应用, 从而 使组织获得竞 争优 势。企业有效的进行知识转移, 对企业提高竞争优
势至关重要=3> 。众多实证表明能有效地在组织内部 实现知识转移的组织比那些不能有效转移知识的组 织更具生产力和生命力=4> 。Nonaka 认为, 只有那些 持续创造新知识, 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 并迅速 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5> 。
( 2) 知识源的可靠性。当知识源的可靠性没有 得到确证, 即当知识源并不被认为是可信赖的、讲 信用的或有见识的时候, 知识源的知识转移将非常 困难, 它的建议和示范将被质疑并受到抵制, 这也 叫 / 知识作用的未实证性 ( unprovenness) 0。Szulanski 认为, 在知识转移的初始阶段知识源的可靠性、 转移 的 预期 困 难是 影 响知 识转 移 效 率的 重 要 因 素=13> 。
( 3) 知识源的沟通、编码能力。沟通能力是在 一定的组织情境中, 通过合适的交流行为展示知识 的能力。沟通编码能力是指知识源的表现技巧如清 晰地表述本人的想法、有较好的语言表述, 并易于 被人所理解。研究表明强的沟通能力增强了个体从 事活动 的能力=14> 。通过 活动, 个体间关系得 到发 展。因此, 沟通能力便于个体间的交互作用并使关 系得到发展。
1期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1 55
212 知识源的特征
( 1) 激励因素。知识作为一种资源, 其获得本 身需要付出时间、精力、财富等代价, 因此是有成 本的。出于对所有权、特权地位、优势地位等的考 虑, 知识源往往不情愿将自己的知识与其他单位共 享, 或者担心共享后不能得到适当的回报, 或者不 愿意提供时间与资源以支持知识的转移。这与交易 费用理论中的机会主义有关。激励分内在激励和外 在激励, 内在激励已经证明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转 移, 而外在激励却不能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 甚至有时还 会对内在 激励的效 果, 产生 / 挤出 效 应0 ( crowding - out effect ) , 抵制 隐性 知 识的 转 移=12> 。
研究; 石金涛 ( 1945- ) , 男, 浙江宁波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发展研究.
1 54
情报科学
24卷
知识总是附着在某些载体之中的, 按照 Nonaka & T akeuchi 的划分, 知识在主体间分四个层次: 即 个体、团体、组织与组织间=7> , 如图 1 所示。知识 主体的这四个维度, 可以明确组织知识的形成与基 础。因此, 知识 的转移也就在 是这四种层次 间发 生, 即个体与团队、个体与组织、团队与组织、组 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其中前三个层次属于组 织内部的知识转移。
( 4) 知识源强烈的社会身份和群体本位可能会 影响组织内知识的跨群体或部门转移。最后, Argote & Ingram 认为, 作为知识源的个体在知识转移 中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 包含跨情境个体的子网络 使得知识转移成问题, 为了使知识顺利转移, 知识 库或从一个情境中进口的子网络必须与新情境相容 或相适应。与包含个体的子网络的跨情境相容比其 它子网络相容更成问题, 因为人的跨情境变化比技 术的目标任务强。另一方面, 人能够适应跨情境过 来的知 识=11>。如前所述, 有人员一起伴随的 转移 的技术或目标总是更有效果, 因为人能够将新工具 与新技术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样, 虽然适应不 同情境的人们的差异对知识转移存在问题, 但是人 们适应改变自身拥有知识的能力使知识转移变得方
( 2) 知识的嵌入性 ( embeddedness) 。所谓知识 的嵌入性是指知识的认知特征, 按照 Argote & Ingram 的解释, 知识通常嵌入在个体、工具 ( 产品) 和惯例中=11>。Cummings & Teng 认为被转移知识的 嵌入性影响知识转移的难度, 知识的嵌入度越深, 知识转移难度越大。
211 知识有关的特性
( 1) 知识 的可表 达性 ( articulability) 。即知识 可以通过口头、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程度。Polanyi 认为, 隐性知识扎根于特定情境下的行动、参 与和使命, 是非口语化的、直觉的和难以表达的, 难以编码。因此, 一般来说, 隐性知识是难以转移 的, 只能通过观察理解其涵义并且通过实践获得。 而显性知识则不然, 它易于编码, 这些知识能够通 过文字形式, 如 文件、E- mail、备忘录等充分转 移=9>。Cummings & T eng 通过实证 研究认为: 知识 的可表达性越差, 知识转移越难=10>。Szulanski 分析 了知识本身的特征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认为知识的 因果模糊性 ( causal ambiguity) 及其难 以理解的程 度、预知的困难贯穿了转移的全过程。
Teece 最早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思想, 认为企业 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 能积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 知识=1>。此后知识转移, 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关注 热点。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越边界的知识 共享, 即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 间的转移或传播, 此处用转移而不是扩散这个词, 是强调知识转移不仅是知识的扩散, 而是跨组织或 个体边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共享=2> 。
图 1 知识在 主体间的分层
Nonaka 根据知 识创新活 动的特点, 提出了 著 名的 / 知识螺旋0 ( SECI) 模型, 将知识创新活动 分为社 会化 ( 个体 到个 体、隐 性到 隐 性) 、外 化 ( 个体到团体、隐性到显性) 、整合 ( 团体到组织、 显性到显性) 、内 化 ( 组 织到个体、显性到 隐性) 四种模式, 这实际上就是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 的四个 阶段, Nonaka 进一步指出 从隐性到隐性 这 个阶段, 是知识创新活动最为关键的阶段=5、7、8>。如 图 2 所示:
便。
213 接受者的特征
( 1) 激励因素。接受者的动机就是愿意维持知 识转移, 并且能 对知识转移发生影响=15> 。因为接 受知识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财富, 再加上受天生 的 / 惰性0 影响, 接受者不情愿接纳来自外部打破 陈规的知识是人所共知的。在使用新 知识的过程 中, 缺乏激励将导致故意拖延、被动应付、虚假接 受、暗地破坏或公然的反抗等行为。
图 3 知识转移的过程
2 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
众多研究表明, 知识转移是一种非常困难的活 动。目前诸多国外学者根据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特 点, 已 经对知识在个 体间, 小组 内, 单元 或部门 间, 或跨组织的转移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 研究=4> 。发现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主要因素集中在 知识有关的特性、知识源的特征、接受者的特征和 知识转移发生的情境等方面。
第24卷第1期 2006 年 1月
情报科学
Vol. 24, No. 1 石金涛
( 上海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 上海 200030)
摘 要: 知识转移是指知识跨组织或个体边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共享, 本文对当前国外有
关知识转移的层次、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影响知识转移的条件和因素、组织内部个体知识
TANG Yan- hua, SHI Jin- tao
( Management School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isty ,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Knowledge transfer is defined as the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organizat ions or individuals on purpose. This paper have summarized the hierarchy,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itps determinants and motivation. Brief comments have been done in the end. Key words: knowledge transfer; abroad study; synthesis
( 4) 保持能力。保持能力使所转移的知识能够 被保持下来, 只有这样知识的转移才是有效的。缺 乏这种能力, 知识转移初始困难将会成为终止知识 转移的借口, 并使组织返回到原先的状态中去。
214 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
( 1) 个体关系特征。许多研究表明, 一个非常 重要的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就是知识源与接受者的 关系的重要性=16> 。个 体关系特征包括关系质量和 共同理解。关系质量被定义为知识源与接受者情感 交融 ( emotionally non- laborious) 、亲近、友好的关 系=2> 。 包含 隐性 知识 的知 识转 移需 要参与 方 经 常性 的大量的交互作用=8> 。成功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 上取决于交流与合作的难易程度, 亲近的关系积极 地影响知识转移=17> , 而疏远的关系消极地影响着 组织的知 识转移=2>, 共 同理解 ( shared understanding) 也影响知识转移, 共同理解是双方工作价值、 规范、和哲学、问题解决方法及从前的相似工作经 历的程度。共同理解有助于知识转移=1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