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经典教材解读》第一册2《父母呼》

合集下载

《父母呼》教案

《父母呼》教案

《父母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父母呼”的含义,明白及时回应父母呼唤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听从父母教导的良好品德。

3、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回应父母呼唤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父母呼,应勿缓”的具体含义。

(2)通过实际案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及时回应父母的重要性。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父母呼”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长期的习惯。

(2)处理学生在理解和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和抵触情绪。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父母呼”的含义和相关道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场景,更好地掌握回应父母呼唤的正确方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孩子对父母呼唤不理睬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从而引出“父母呼”的主题。

2、讲解“父母呼”的含义(10 分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强调及时回应父母呼唤是对父母的尊重和爱的表现。

3、案例分析(15 分钟)讲述几个关于孩子及时回应或不回应父母呼唤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4、小组讨论(10 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呼唤自己的场景,以及自己的回应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回应是恰当的,怎样的回应是不恰当的。

5、角色扮演(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

模拟父母呼唤孩子的场景,让学生展示正确的回应方式。

其他小组进行观察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

6、总结与分享(10 分钟)请学生分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对“父母呼”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牢记“父母呼,应勿缓”,做一个尊敬父母、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解读》第一册5《或饮食》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解读》第一册5《或饮食》

11【教材解读】《育灵童国学》第一册(5)《或饮食》课文: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大意:饮水吃饭或坐卧出行,都应该依照礼貌,让长者为先,幼者在其后。

长辈要是叫人,晚辈应该帮忙代为呼叫;如果所叫之人不在,晚辈自己要立即赶到。

在称呼尊长的时候,不可直呼其名;在尊长面前,不要炫耀逞能。

路上遇到尊长,应快步走向前行礼,之后,如果长辈没有吩咐,则要退后恭敬侍立。

外出时见到尊长,要赶紧下马下车,恭敬地目送长辈离开百步开外。

长辈如果站着,幼者不能就坐;尊长坐下之后,叫幼者坐下,幼者才能坐下。

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放低,可如果低到听不见,也并不适宜。

尊长叫晚辈见面,晚辈应该快步向前,告退时行动要缓慢。

尊长如果问话,晚辈必须起身作答,回答时不可左顾右盼。

侍奉自己的叔伯,如同侍奉父亲;对待同族的兄长,也要和对待同胞兄长一样。

解读:在前面几课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之后,这一课将“孝”扩展为长幼有序2的原则,对晚辈如何尊重长辈做了详细的规定。

这里主要说明了在饮食坐卧、长辈呼唤他人、和长辈谈话和路上遇到长辈时等若干种生活场景下,晚辈应如何在细节上做到礼貌周全。

如“长辈要是叫人,晚辈应该帮忙代为呼叫;如果所叫之人不在,晚辈自己要立即赶到”,“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放低”和“尊长叫晚辈见面,晚辈应该快步向前,告退时行动要缓慢”等等,不仅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我们成年人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

而培养孩子、提醒自己时时注意这些言行上的细节,慢慢就会有助于涵养心灵的柔和谦逊,将对人的尊重固化为日常生活习惯,内化为人格上的文化教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尊长,勿见能”一句。

在这个新知识每天层出不穷、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在某一方面比家长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或是青年人懂得比老年人更多,是很正常的现象。

导学案:《国学经典》读本译文介绍

导学案:《国学经典》读本译文介绍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总叙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父母呼》教学设计

《父母呼》教学设计

《父母呼》教学设计澧州实验学校蒋铭教材分析:《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

“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作者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

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后来经过清代学者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浅显易懂,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单元分析:第一单元为《入则孝出则悌》,分为:总叙、《父母呼》、《亲所好》、《亲有疾》、《兄道友》、《长者立》、《国学园地一》这几个部分。

文章内容编排由简入深,向我们讲述了子女孝敬父母的行为准则,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总叙”是整部《弟子规》的总纲,全书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几部分。

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办事应遵循的礼仪与规范,教导我们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原文释义:《弟子规》是根据圣人孔子的教导编写的,“弟子”就是指我们这样的小朋友。

这本书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我们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然后在行为上要合乎礼仪,说到做到,诚信做人。

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对所有人都要关心爱护,还要亲近品行好的人,向他们学习。

如果这些事情做好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多读书和学习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精选集》[修改版]

《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精选集》[修改版]

第一篇:《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精选集》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崔兴君一、教学内容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二、教学目标1. 引领学生诵读“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自觉搜索、不耻下问的行为习惯,指导言行。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与字义。

2. 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 引领展示(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谨而信”的前两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2)听说,有的同学已经把这两句话编成了歌、小品……多种多样的形式,谁来展示一下?(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诵读经典的快乐,给经典注入时尚的元素)[建议]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比如:快板背、配乐吟唱、小品表演等,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念经”式背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快乐。

2. 答疑解惑(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章,让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完整地读一读。

(齐读“谨而信”部分)(2)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疑问?(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建议]这个环节对于经典的学习定位于“答疑解惑”。

问题由学生中来,课堂上更多的是“生成”。

学生将学习时的疑惑提出,由师生共同解决。

教师不同于教材体系的语文课教学,不做“传道授业”式的讲解,不对经典原文做照搬理解。

(父母呼)教学设计

(父母呼)教学设计

(父母呼)教学设计澧州实验学校蒋铭教材分析:《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那么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

“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弟子规》确实是其入门读本。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纳《论语·学而篇》:“弟子人那么孝,出那么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

”作者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

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清初闻名学者、教育家。

后来通过清代学者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浅显易懂,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妨碍。

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妨碍。

单元分析:第一单元为《入那么孝出那么悌》,分为:总叙、《父母呼》、《亲所好》、《亲有疾》、《兄道友》、《长者立》、《国学园地一》这几个部分。

文章内容编排由简入深,向我们讲述了子女孝敬父母的行为准那么,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那么学文。

“总叙”是整部《弟子规》的总纲,全书分为总叙、入那么孝出那么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和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这几部分。

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办事应遵循的礼仪与规范,教导我们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原文释义:《弟子规》是依照圣人孔子的教导编写的,“弟子”确实是指我们如此的小朋友。

这本书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我们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然后在行为上要合乎礼仪,说到做到,诚信做人。

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对所有人都要关怀爱护,还要亲近品行好的人,向他们学习。

假如这些情况做好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多读书和学习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父母呼教案

弟子规父母呼教案

弟子规:各位小朋友,你们好。

我是你们的国学老师杨老师。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国学课堂。

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动画片,请大家认真看哦。

等一会老师有问题要问哦。

好,动画片看完了,现在问题来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举手回答(黄香)非常棒,那第二个问题是:这个动画片的主人公黄香为他的父亲做了什么事情呢?请举手回答。

(第一件事情:夏天为父亲扇凉席,第二个:冬天为父亲暖被窝)对,好,小朋友们都看的非常认真,那现在老师要问了,黄香为什么要为他的父亲做这些事呀?(因为他想做)因为黄香爱父亲,体贴父亲,所以会为父亲做一些事情,我们的小朋友是不是也爱爸爸妈妈呢?(是)也会像小黄香一样去为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吗?(会)好了,这就是孝的体现。

大家看看我手上的这个字,你们都认识那些部分?(给大家展示“孝”)“孝”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老字去掉一个匕,大家看"匕"像不像一根拐杖呀?那如果一个老人把自己的拐杖扔了,而孩子能够马上过来搀扶老人,这就是孝的本义。

那小朋友们想想,这个孩子一定是这个老人的儿女吗?(是)(再想想,一定是吗,刚才老师讲的时候有提到这是老人的孩子吗?没有对不对,)其实呀,孝不一定是指孩子孝顺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可以是对所有老年人的一种尊敬和爱护。

好,我们刚才学习了孝字,我相信大家都想做一个孝顺的孩子,那怎么做才算是最乖的孩子呢,我们来看看弟子规里面是怎么做的吧。

1、《弟子规》是古代韵文,读文之美在于字正腔圆,大家先听听那些播音艺术家们的朗诵,请认真听。

在听的过程当中呢,请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呢,是请大家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边听变把不懂的字、音圈出来,加深印象。

第二呢,是要注意节奏和韵律。

(播放录音。

2、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吧。

请注意你们刚才标出来的几个字的读音。

开始!3、老师来检查一下,请看这些多音字,在本课应该读那个音呢?。

4、现在让我们字正腔圆地齐读一次5、多种形式朗读。

小学国学经典《弟子规》第2课-父母呼,应勿缓

小学国学经典《弟子规》第2课-父母呼,应勿缓

现在社会,面对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该如何做呢?
小学国学经典《弟子规 》第2课-父母呼,应勿

经典原文
rù zé xiào
入 则 孝①
fù mǔ hū
父母呼
yìng wù huǎn
应勿缓
fù mǔ mìng
父母命
xíng wù lǎn
行勿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父母教 须敬听
fù mǔ zé
父母责
xū shùn chéng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fù mǔ zé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xū shùn chéng
须 顺承
教 :教 诲。敬 :恭 敬。责 :责 备。顺承:虚心接受。
~~~~~~~~~~ ~~~~~~~~~~ ~~~~~~~~~~ ~~~~~~~~~~~~~~~~~~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 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 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 伤心。
须顺承
重点注释
① “孝”字由上面一个“老”字,下 面一个“子”字组成。后来写时把“老” 字的下半部取消了,就是现在的“孝”字。 “孝”最基本的寓意是孩子小的时候,父 母在上面为孩子遮风挡雨;孩子长大了, 父母老了,孩子在下面背着父母,这就是 “孝”。
全面解读
fù mǔ hū
父母呼
yìng wù huǎn
应勿缓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
懒:懒惰、推辞。
~~~~~~~~~~~~~~~~~~~~~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 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 延或推辞偷懒。

一年级国学《弟子规-父母呼》教案

一年级国学《弟子规-父母呼》教案

第2课:父母呼(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一册第三课《父母呼》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诵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和难字,例如:“勿”,“懒”,“擅”,“藏”等,能读出语言的韵律感。

2.能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并进行复述。

3.能在生活中做到其中的几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对课文能熟能成诵。

教学难点: 将课文以符合现代的方式讲解,学生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其中的一两点。

四、教学过程:一、自主质疑例如课文中“画一画:我们在家里,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做哪些家务呢?”这个部分,教师和3位学生分别饰演父母和子女学生观看表演后自由表达分担家务的方式。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因势利导地揭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看看《父母呼》会叫我们怎么样去做”二、自主探究(一)识读生字1.教师根据本班学生识字的情况,将课文中的生字、难字和多音字选出来,用幻灯片显示出来。

例如“省”等,教师为学生拼读师范。

其中,“省”是多音字,教师在范读的时候,适当将其他读音组词呈现。

2.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自己进行拼读,同桌互助,教师下位巡视帮助。

指名读,齐读。

(二)朗读感悟1.读前提问:学生应该懂得要如何感恩父母,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要读出声来,还要边读边想。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下位巡视,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教师为学生范读全文一遍。

范读时,注意押韵和停顿。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4.学生齐读(三)理解“父母呼”教师对全文进行简单的讲解。

本文6句话,总结起来就是:孝顺父母,规范言行,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师讲解时,只需点名孝顺的行为即可,无需字字落实。

边讲解边再次让学生齐读和同桌互读。

三、自主应用1.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齐读2.教师提上句,学生接下句3.鼓励当堂背诵第2课:父母呼(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一册第三课《父母呼》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母”形体的演变。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解读》第一册2《父母呼》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解读》第一册2《父母呼》

11【教材解读】《育灵童国学》第一册(2)《父母呼》课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大意父母呼叫时,答应不要缓慢。

父母差遣时,行动不要慵懒。

父母教诲时,必须恭敬听取。

父母责备时,必须和顺地接受。

冬季时要保证父母温暖,夏季时要保证父母清凉,早上要问候父母,晚上也伺候父母安睡。

外出要告诉父母去向,回家也告诉父母一声,平时生活要有规律,从事之业不要随意改变。

与父母相处,即使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如果擅自做主,就会有损孝道。

即使是小物件,也不要私藏起来,如果私藏起来,父母会很伤心。

解读这一课是“入则孝”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子女在家庭之中应当如何表现才能尽到孝道。

课文的内容十分细致,涉及了以下个方面:1.父母呼叫,及时应答2.父母差遣,勤快去做3.父母教导,恭敬听取4.父母责备,虚心接受5.冬天想着为父母保暖26.夏天想着为父母纳凉7.早上问候父母早安8.晚上伺候父母安睡9.出门把去向告诉父母10.回家让父母知道11.生活有规律12.好好干事业13.事再小也有商有量,不擅自做主14.物再小也是家庭公有,不私藏起来此外,值得老师们了解的是,这一段文字大部分出自于《礼记》一书,尤其是其中的《曲礼》篇。

《礼记》本是儒家记载先秦古礼的一部著作,其中涉及了子女、父母之间的许多礼仪规范。

《弟子规》的许多言行规范就出自于此。

在本课中,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从《玉藻》篇的“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一句化用而来;“父母教,须敬听”是从《曲礼上》篇的“正尔容,听必恭”一句化用而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是从《曲礼上》篇的“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一句化用而来;“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是从《曲礼上》篇的“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一句化用而来;“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是从《坊记》篇的“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一句化用而来。

《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ppt课件

《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ppt课件

痊愈了 。
7
8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
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情感
要求。传统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可以称为“孝文化”。“孝”的
对象首先就是父母。也许你要问,孝
敬父母还用学习吗?其实很多人并不
知道怎样做才算是孝,《弟子规》就
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孝
敬父母。
9
古人说,“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 恩”。乌鸦长大以后,会寻找食物反哺自己 的母亲;羊羔跪着吮吸乳汁,是怀着感恩的心 情。动物尚且知道孝敬父母,更何况作为万 物之灵的人类呢!“孝”就是我们做人的根 本之一。它不仅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而且, 几千年来,一幕幕与“孝”有关的故事, 共 同演绎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风景。
2
与《三字经》《百家姓》 《幼学琼林》等并列古代启蒙 教育最佳教材,被誉为“开蒙 养正最上乘”之作。
最有效的少儿道德修养手册 最适宜的少儿行为规范宝典
3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注释:
①呼:叫,唤。 ②应:回应。
③勿:不要。
④缓:慢,迟延。
⑤命:命令指示。 ⑥行:行动。
⑦懒:懒惰,不勤快。
12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13
14
6
可是,那时已经是冬天了,外面冰天雪地,
怎么可能有新鲜的竹笋呢?孟宗用手扒了半
天,也没有找到一点儿竹笋的影子。他想到
自己无法满是病榻上老母亲的心愿,便伤心
地大哭起来。他的泪融化了地上的积雪,通
润了土地,突然,地上裂开了一条缝,钻出三
操鲜嫩的竹笋来。孟宗欣喜若 狂,赶紧将它
们挖回家给母亲炖汤 。母亲喝了汤,不久就

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国学晨诵 全国通用

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国学晨诵 全国通用
国学晨诵
《弟子规》
一年级
目录
1、弟子规 2、游子吟 3、父母呼(一) 4、蓼莪(节选) 5、父母呼(二) 6、已亥杂诗 7、亲所好(一)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亲所好(二) 10、夜宿山寺 11、亲有疾(一) 12、寻隐者不遇 13、亲有疾(二) 14、杂诗(节选) 15、或饮食(一) 16、湛露(节选)
返回
返回
(一)
返回
返回
(二)
返回
返回
(一)
返回Βιβλιοθήκη 返回(二)返回
返回
(一)
返回
返回
(二)
返回
返回
(一)
返回
返回
赏 观
谢 谢
1.消 费 反 作 用 于生 产。消 费可以 拉动经 济增长 ,促进 生产发 展,推 动生产 的调整 和升级 。 2.促 进 消 费 有 利于 扩大内 需,统 筹国内 国际两 个市场 ,减少 对外依 存度。
3.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 筌,用 朴实的 语言、 平常的 事物创 造出似 浅而实 深的意 境,使 读者在 平淡的 语句中 体味作 者的深 意。 4.引导社会力量办教育是普通百姓难 以作壁 上观的 事,它 不仅关 系到教 育资源 多元化 的配置 ,也有 利于办 好人民 满意的 教育。 5语言在他们手里被赋予新的生命,而 不仅仅 是将它 修修补 补,使 之有力 一点, 用法多 样一些 而已. 6.他们审慎的态度和巧妙的手法使语 言具备 了不寻 常的气 势 7.经过大家的运用和驾驭,语言的价 值大为 提高 8.真正的大家并不着意去创造新词, 而是想 方设法 使自己 所用的 词语丰 富起来 ,使其 含义和 用法更 加深刻 ,更有 分量 9.只要看一下当代许多法国作家的事 例便可 以知道 ,普通 人当中 这种天 赋是多 么缺乏 啊

中班弟子规父母呼教案

中班弟子规父母呼教案

中班弟子规父母呼教案【篇一:《弟子规》完整版教案】《弟子规》教案《弟子规》总序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3、有余力,则学文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教学时数:一课时一、讲解题目: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

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

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读二、讲解内容: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

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

比如:孔子、孟子等。

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

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

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

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

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

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

谨:谨慎。

做事要慎重小心。

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

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

做事还要讲诚信。

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

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

不是指单纯的情爱。

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

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

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教材解读】《育灵童国学》第一册(2)
《父母呼》
课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大意
父母呼叫时,答应不要缓慢。

父母差遣时,行动不要慵懒。

父母教诲
时,必须恭敬听取。

父母责备时,必须和顺地接受。

冬季时要保证父母温暖,夏季时要保证父母清凉,早上要问候父母,晚上也伺候父母安睡。

外出要告诉父母去向,回家也告诉父母一声,平时生活要有规律,从事之业不要随意改变。

与父母相处,即使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如果擅自做主,就会有损孝道。

即使是小物件,也不要私藏起来,如果私藏起来,父母会很伤心。

解读
这一课是“入则孝”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子女在家庭之中应当如何表现才能尽到孝道。

课文的内容十分细致,涉及了以下个方面:
1.父母呼叫,及时应答
2.父母差遣,勤快去做
3.父母教导,恭敬听取
4.父母责备,虚心接受
5.冬天想着为父母保暖
2
6.夏天想着为父母纳凉
7.早上问候父母早安
8.晚上伺候父母安睡
9.出门把去向告诉父母
10.回家让父母知道
11.生活有规律
12.好好干事业
13.事再小也有商有量,不擅自做主
14.物再小也是家庭公有,不私藏起来
此外,值得老师们了解的是,这一段文字大部分出自于《礼记》一书,尤其是其中的《曲礼》篇。

《礼记》本是儒家记载先秦古礼的一部著作,其中涉及了子女、父母之间的许多礼仪规范。

《弟子规》的许多言行规范就出自于此。

在本课中,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从《玉藻》篇的“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一句化用而来;“父母教,须敬听”是从《曲礼上》篇的“正尔容,听必恭”一句化用而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是从《曲礼上》篇的“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一句化用而来;“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是从《曲礼上》篇的“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一句化用而来;“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是从《坊记》篇的“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一句化用而来。

由此可见《弟子规》不仅源于孔子的教导,而且综合了儒家人士的各种文献,至少与《礼记》关系密切。

因此,老师们如果想要扩展《弟子规》行为规范的内容,可以从《礼记》中去梳理和挖掘。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