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

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

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

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

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以心作为本体。

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

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互补性与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互补性与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互补性与契合性摘要:每一种文化都各有其特色,作为文化精髓的哲学也自有其个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既异且同,构成了某种程度的互补。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是因为其优异性与中国的传统哲学具有互补性和契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互补性;契合性每一种文化都各有其特色,作为文化精髓的哲学也自有其个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既异且同,构成了某种程度的互补。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是因为其优异性与中国的传统哲学具有互补性和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从理论上看,是由于中国传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成其为历史文化基础和重要的理论途经,二者在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等理论观点和思维方法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构成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互补性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互补性要从两个角度看: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内容补充马克思主义;一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补充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充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二是传统文化的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

1、从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来的角度来看,人生哲学也可称之为人学,体现和反映的是做人的一般规律。

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人生哲学居于主体地位,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关于做人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主要有人性观、人生价值观、人生境界观、生死观、孝道观等等,这些内容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并与时代精神以及中国实际相结合后,会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而性善论更是为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化的哲学体系,追求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中,关注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注重道德和伦理规范的研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将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哲学思想的创新发展,也能够更好地回应时代的呼唤。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强调的仁爱亲和、中庸和谐等可以理解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平衡和协调。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公正,反对剥削压迫,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

将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究社会公正的实现路径,同时也能够更加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的提升。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速推进,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个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视野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必然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的全球挑战,为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哲学思想的创新发展,更能够为人类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提供有利保障。

为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并深度挖掘这两种哲学思维方式的优势,不断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实践工作的方向和思路。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作者:赵丹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5期摘要: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的关系,是需要在理论上做出的回答。

从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其产生、发展,还是如今中国化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某种独特的关联。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是无论学习哪种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契合;差异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了现实。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以来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最后,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融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1)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契合。

哲学基本问题是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决定着整个哲学体系的特征和性质。

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基本问题的演化过程时,以明确的形式提出了这一著名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明确回答,在本体论方面坚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在认识论方面坚持可知论,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中国传统哲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一个讨论、争辩的主题,但是都体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不同时期思考与讨论的基本问题大致是相同的。

(2)“实践”与“知行合一”的契合。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核心概念,它不仅科学地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还强调哲学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摘要:同样作为时代和民族精神的浓缩,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具有鲜明的融通性。

中国传统哲学以对现实的人的关注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点,主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注重实践,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于民众,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相似相通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融通性的重要体现,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融通性;中国化。

中外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不同源流的思想文化之间存在的某些相似、相通之处对于不同源流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在一个思想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国度中落脚,并对这个国家的社会、民众生活产生广泛影响,最重要的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之间存在契合点,或者说具有融通性。

否则,外来的思想就很难在异国立足,更谈不上影响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样也遵循着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

正是由于这种融通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传播和发展中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不断交融,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理论的起点和归宿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都把对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的关注作为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他们理论活动的起始阶段就申明:他们的理论前提是“现实的人”。

他们从人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活动出发把握和规定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此基础上,他们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现实存在,指出了人的异化状态,并由此提出了谋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目标。

同样,对现实的人的关注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一以贯之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两点比较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两点比较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两点比较作者:张宁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8期摘要:中国哲学长期奉行“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思想,但缺乏“主客二分”阶段的深刻认识,仅仅是朴素的天人相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模式恰好成为升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剂良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继承了西方几千年来哲学思维的优良传统,而且摒弃了中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抽象思维模式。

马克思主张在实践中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否定单纯的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认为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才能够孕育出一个更加符合哲学内在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认识论;实践论;天人合一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行论”的比较和融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写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与核心,所有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解而得到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的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意识到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

所以,正确的理解实践观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现行的教材和专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识论”通常是放在一起阐述。

如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既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和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充分肯定了实践在马克思认识论中的决定性作用。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更根本的含义并不是囚禁于认识论体系,而应该在本体论的思维框架中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使我们对前者产生误解甚至抗拒。

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传统“知行观”(即认识论和实践观)进行一番梳理,比较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认识论的异同。

中国古代认识论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认识来源于先天或者内心。

孟子认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知先行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哲学思想的交流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中国哲学传统思想则有道家、儒家、佛家等。

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形成更加完整的哲学体系。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实现两者的相结合,需要深入探讨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建立新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作用在于推动哲学思想的创新和进步,进一步提升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不同哲学学派的碰撞与融合,探索更多新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相结合、重要性、研究背景、基本原理、传统思想、相互补充、发展、实现、作用、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具有强大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思想体系,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对于经济社会结构的批判性分析,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而中国哲学则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弥补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实现相互借鉴和互相促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重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规律,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生活智慧,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使我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利于传承和创新中国哲学的传统,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势必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比较与耦合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比较与耦合分析

马克思主义09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比较与耦合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是我国哲学领域的两大主流语言,两者之间虽然有着诸多的不同点,但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理论成果,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建设仍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相同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方法论相契合。

我们先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来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有的物质共同组合成了世界,阐述了物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人的思想及认识;再来看我国古典哲学一直深受唯物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在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时,都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其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正好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观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变化观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在看待问题时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辩证观;中国古典哲学其实也蕴含着这种变化观,分析其本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谋而合。

比如我国的先祖们一直在借助万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试图观察描述天地人之间的运作规律,这也证明了我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将世间万物当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再比如五行相生相克印证了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制约的辩证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论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行知论相契合。

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涵,行知论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内涵,仔细分析其实是相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论讲求从知识、理论、实践三者的相互联系,作为切入点开展探究;中国古典哲学的行知论主体正是“知行相须”,它揭示了我国先祖们早已认同了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关系、比如荀子的《儒效》中写道“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对中国古典哲学行知论的最好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异同点历史文化渊源的不同之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法国和德国古典哲学继承而来,它源自西方的海洋文明,有着明显的冒险精神和自由风气,这和它产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于商品经济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首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国传统哲学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如墨子的“兼爱”思想、孟子的“知行合一”等,都强调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观念,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将其贯穿于哲学研究的始终。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思想有相似之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物质基础,而阴阳五行则强调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现象,强调物质与精神,阴阳二元对立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从中汲取阴阳五行的思想,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基础,颠覆传统阴阳二元论,从整体上统一看待世界的本质。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发展,也可创造出新的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者,而中国传统哲学则重视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庄子的“道德经”等,也言及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

这两种哲学思想可以相互借鉴,为建立人民群众、社会团体等在社会中的地位、维护民族独立等提供新的思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为两种文化介质的相互之间创造更多的交流与碰撞,也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推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世界先进哲学思想的互动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融合发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要注重对两者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强调人的历史地位和人的解放,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则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注重以德治国、以和为贵。

在融合发展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和理解两者的内涵和精髓,认识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开拓新的思维空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互补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性和现实性,鼓励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强调个人的历史责任和社会公义。

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则注重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和社会和谐。

在融合发展中,两者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弥补,使社会主义建设更有深度、广度和可持续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胸怀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态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不能以妥协和背离的方式融合发展。

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态度,借鉴其他哲学学派的优秀思想和成果,吸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新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立体、全面和具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要立足于实践,注重思想和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性和现实性,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也强调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

在融合发展中,我们要坚持把思想和实践相统一,不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和指导。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才能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对社会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和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中国传统哲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

在长期的发展和交流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进行了融合和交锋,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一、哲学思想的更替和融合哲学思想的更替和融合在历史上一直存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通过儒、道、墨等学派进行阐述,这些学派所代表的哲学思想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欧洲传入中国,其学说经过改良和贯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中国哲学思想也与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等现代理论相结合,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1. 哲学思想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绝对的,精神是相对的”。

与之相似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也强调“天人合一”,强调物质和精神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两种哲学思想在本体论上都强调物质和精神存在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法的思想方面,通过阶级斗争和经验的检验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提出了“物质文化的矛盾和对立构成了社会的运动发展”的观点。

而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和“中庸”等,重视思维的辩证关系和动态发展。

可以看出,两种哲学思想体系在辩证法方面都有不同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和人民公社运动等。

而中国传统哲学则强调“仁政”、“强佐弱安”等,强调政治思想与社会组织的密切关系。

两种哲学思想都强调政治思想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政治理论对于社会组织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三、新时期下哲学思想的飞跃与创新在新时期下,中国哲学思想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首先,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政治、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

其次,在社会现实面前,哲学思想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基于中西文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基于中西文

76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基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姜林林1 于泉蛟2(1.大连医科大学学生处;2.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由于背景、起源、发展、过程等不同,二者之间必然有着不可回避的张力。

而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这种张力更是集中体现在二者致思的理路不同,思维逻辑的侧重点不同。

但也正因为张力的存在,在当代中国,特别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中,二者的价值理念、民本倾向,会更加融合、一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张力;融合;文化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On the Tension and Fusion betwee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Based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JIANG Lin-lin, YU Quan-jiao(Student Office,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 College of Marxism,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116044)Abstract: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background, origin,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 is an unavoidable betwee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is tension is mainly reflected the difference of thinking and logic. Because of the tension, in the Chinese future development, they will fuse are in the concept, direction and so on.Key words:Marxist philosophy;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ension; fusion; culture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7-09-072016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哲学研究”(L16WTB013);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医学生‘不忘初心,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问题研究”(L16BSZ008);2016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医学教育人文理念的哲学研究”(JG16DB099)姜林林(1982-),男,辽宁盘锦人,大连医科大学学生处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首先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空背景,但两者在探讨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关注点。

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阶级斗争,强调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社会发展。

而中国传统哲学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心灵的栖息。

两者在关注点上的共同之处为它们融合的奠定了基础。

一、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继承和发展,可以使两者的内涵得到更为丰富的提升。

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入研究和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

二、对话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对话和交流。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对话,可以促进两者在思想、理论和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形成新的理论结晶,为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践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既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一种发展和进化,也是对现代世界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哲学思考和探索。

这种融合发展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独立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和方法。

在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与冲突、理论体系的整合与统一等问题。

正是这种碰撞与冲突,促使了两种不同哲学思维方式的相互借鉴与交流,推动了两者的融合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作者:武海涛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指导中国现实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延续千年具有深厚的积淀。

两者相互融合,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获得创新发展的动力,也能够使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新转化,从而具有指导中国现实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指导中国不断向前发展,它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在于根植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发展也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这个深厚的土壤。

中国传统哲学延续千年,典籍浩繁,具有深厚的底蕴,但近代世界产生巨大变革,使得中国传统哲学不能适应时代,更不能指导近代中国解决自身的困境,不能带领中国向前发展。

所以中国传统哲学必须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吸收借鉴的主要对象。

两者各自需求决定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但若想要深度融合就必须找到两者存在的差异与共性,从内核、从根本进行深度融合改造,形成新的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需求(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吸收借鉴全人类文明的成果,但是主要还是从西方哲学中创新发展而来,同时受到历史局限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外来学说传入中国。

外来学说在中国传播推广不可避免的会水土不服,想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

(二)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需求。

中国传统哲学经过千年的发展,具有深厚的积淀。

中国传统社会具有超稳定结构特点,中国传统哲学也是闭环的超稳定体系。

近代世界经历了巨大变革,西方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巨大冲击。

这种变革使中国传统哲学不能够继续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够适应世界的新变化。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诞生于世界变革之中,本身具有先进性。

研讨中国哲学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关于版

研讨中国哲学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关于版

研讨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研讨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策‎略论的统一。

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导致青‎少年信仰的迷茫或‎缺失。

结合高‎校哲学繁荣发展之‎路研究课题的前‎期问卷及调查研究‎,从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角度切入‎,进而对青少年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这一理由予以深层‎次探讨,期冀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青‎少年信仰价值‎观世界观信仰‎,又作仰信。

信心‎瞻仰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

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

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

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理由(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

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策略‎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推‎动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大重要流派,其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要充分理解并发展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的一些优点。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的是人的独立自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强调阶级斗争和历史进步。

我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借鉴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关注人的内在精神和道德修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还要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解放。

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则更加强调宇宙的整体性和人与宇宙的关系。

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探索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还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僵化和保守的思想观念。

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态度,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思想,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的探索也日益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社会主义哲学的立论基础,而中国传统哲学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两者的融合发展既是对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当代哲学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体现了统一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中国传统哲学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将二者融合,可以在实践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从而形成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方法。

中国传统哲学以质朴、和谐、德治为核心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传统道德伦理观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思想,不仅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德层面,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还能够激发中国哲学的创新力量。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注重整体观、形而上学思维以及审美思维,对于中国哲学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将这些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需求,推动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两者在思维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如逻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沟通和妥协。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内在逻辑和理论框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时会发生冲突,需要进行反思和整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与融合周灵【期刊名称】《哲学进展》【年(卷),期】2022(11)4【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两个哲学体系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在内涵上有着很大不同,但它们在思想观点上又存在着诸多契合之处,如在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共性。

正是因为这些在思想观点上所展现出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顺利地被我国所接受,并不断向中国化发展。

而中国传统哲学也渐渐开始向现代化转化。

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国情,为了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努力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方法论、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共性,积极寻找融通路径,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转化。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对比,来研究两者的差异和共性,以此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相似之处,试谈两者融合的可能性。

【总页数】6页(P628-633)【作者】周灵【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阳【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相关文献】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阐释中国传统哲学——冯契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之二2.马克思主义哲学须与中国传统哲学平等对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3.文化自信的哲学思考r——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为视角4.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文化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为视角5.中国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随着世界的发展,人类社会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革命的思想。

随着中国的崛起,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开始逐渐引起关注。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理论层面上1、世界观的改变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该宇宙观产生了质疑。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变是通过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引起的。

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但是,在实践中,经济基础的变化也会影响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

2、道德观的变革中国传统哲学常常强调"仁爱"和"和谐"等道德观念,鼓励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多方合作。

然而,在目前的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的道德观念也变得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脱离。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阶级斗争,主张阶级对抗中的生产关系变化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但牢记历史,强调了解各方面的文化背景,是融会两者思想的重要前提。

二、实践层面上1、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是全球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来克服。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了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环保方面的思想。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注重阶级斗争,更多强调经济基础,但是可以通过引导相关阶层进行环保投资来达成保护环境的目的。

2、社会法制建设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也需要在二者的哲学思想整合这一过程中进行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分享各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以寻求更好的方法和深化融合。

总之,在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哲学思想的共同点,并从中产生新的思维和新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

信心瞻仰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

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

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

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

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

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等。

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

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

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

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

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意义,必须正确理解,结合当代社会的现状和发展,不能断章取义:
(1)是道。

这是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可道,非常道,认为道就是这个世界的本源。

可是什么是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从中可以看出,道是虚拟的存在,是不可说清楚不可以琢磨的东西。

但万物由道产生,而又必须符合道的规律,否则就不应长存于世。

对于当今的青少年而言,它的意义在于,不要为了追名逐利走捷径,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这样才能顺其自然,才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而如果一些青少年断章取义的说,道家的思想是无为,是什么都不作为,任何事情都不努力,等着天上掉馅饼,这样是完全错误的。

[2]
(2)是仁。

这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克已复礼为仁。

什么是仁?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是自觉的遵守礼。

怎么才能做到仁?孝、弟仁的基本要求。

弟子人则孝出则弟。

《学而》。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仁是一种自身的修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的。

当代青年会从两个方面错误的理解仁,第一个方面:当代青少年会认为孔子所说的仁为遵守礼,而这个礼为古代的封建思想,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刑不上大夫,亲亲得相首匿等与现代法律所不认同的观点。

从而完全的抛弃仁的思想,这样的观点很片面。

仁是自身遵守规范,封建社会的礼与当代的礼不同,那么就当代青年就应该继续秉承仁的思想,遵守当代的道德法律规范。

第二方面将仁理解为仁慈,这种理解很片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