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做框架教科版 (2)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说课稿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框架的搭建方法和技巧。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框架的搭建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不同形状的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框架进行搭建。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经验。
他们在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简单框架的搭建,对框架的基本概念和搭建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在框架搭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框架结构不稳定、搭建速度慢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搭建各种形状的框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搭建各种形状的框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教材、框架材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框架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框架知识,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框架进行搭建。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3.合作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框架搭建任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
4.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框架作品,分享搭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框架》教学设计
《做框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过程与方法: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首先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图片,同学们见过这些建筑物吗?有哪位同学认识这些建筑物吗?(埃菲尔铁塔,广播电视塔,电线塔)同学们的见识真广泛,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它由哪些形状的框架构成的?(三角形)3.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我们称之为框架结构。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框架的特点。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环节。
(一)制作三角形和四方形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手中的两个框架(出示三角形和四方形框架),同学们想做吗?(想)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三角形和四方形。
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
4.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做的三角形和四方形哪个更牢固?(三角形)5.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个正方形加固呢?请同学动手做一做?6.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加一根木条,变为两个三角形),这个小组的办法真不错。
还有哪个小组有什么补充或者有不一样做法吗?7.我们加这根木条有什么作用呢?(更加稳定)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这种特点来加固其它的框架结构。
(二)制作正方体框架1.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组图片,看一看这些图片有些什么形状呢?(长方体,圆柱体,立体三角形屋顶)2.同学们有没有兴趣也来做一做正方体或者长方体呢?(有)3.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要求。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做框架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做框架》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做框架》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
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学情分析这是一课小学科学教材中的“设计制作”课,与单纯的制作课存在很大的不同,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学生已在前一课认识了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本课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
教学目标基础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2、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
了解斜杆的“推”和“拉”的作用。
发展目标:1、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
2、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材分析《做框架》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
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学情分析这是一课小学科学教材中的“设计制作”课,与单纯的制作课存在很大的不同,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学生已在前一课认识了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本课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
第5课 《做框架》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做框架》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五课,通过学习,研究身边常见的框架结构。
本课主要围绕两个活动展开教学,即做简单框架和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通过研究对简单框架的研究发现三角形的稳定和四边形的不稳定,用加斜杆的方法,使原本不稳定的四边形也变得稳定起来。
正方体框架的制作的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框架结构的技能。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1.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2.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材料盘八个,分别盛放:已经用小木棒做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个一个、橡皮筋十根、长木棒6根,短木棒5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框架结构1.导入听说大家的课外知识都很丰富,我想考考大家,(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谁认识它?关于它你知道些什么呢?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正如同学们所说,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它建于1887年,由埃菲尔设计,并以此命名。
那你们知道埃菲尔铁塔为什么这么出名吗?就是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最高的并且采用的是框架结构的建筑。
2.认识框架结构师:那什么是框架结构呢?我们再来看几幅图片。
(出示图片:过山车,高架铁塔,鸟巢、电视塔等)它们都是框架结构的建筑,那你们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框架结构是什么样的吗?(框架式结构一般中间是空心的,旁边都是钢铁铸成的。
框架式结构不像其他建筑物是实心的,它是用一根一根棍子或铁棍之类的把它组成的,好像一个骨架一样。
)师:同学们形容得非常好,像埃菲尔铁塔,高架电塔等等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就叫做框架结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5做框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5做框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5做框架》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框架的制作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安全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在制作框架过程中注意安全,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他们对科学实验和制作活动充满兴趣。
然而,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如对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等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在制作框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材料。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制作框架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合作制作框架,增强团队精神,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材料的选择和工具的使用。
2.教学难点:如何设计独特的框架,以及在制作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框架制作任务。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资源:准备教科书、PPT等教学资源。
2.材料和工具:准备各种制作框架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木板、绳子、剪刀等。
3.教室环境:布置一个宽敞、安全的教室,以便学生进行制作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框架制作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以及各种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科学六上2.5《做框架》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2.5《做框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2.5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制作简单的框架,了解框架的稳定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制作框架的材料和方法,以及相关的探究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发现框架的特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周围事物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框架的稳定性以及如何制作稳定的框架,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框架的稳定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框架的稳定性,知道如何制作稳定的框架。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制作稳定的框架,了解框架的稳定性。
2.难点:如何设计制作过程,使框架更稳定。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操作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框架制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发现框架的稳定性。
六. 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准备各种制作框架的材料,如纸张、竹签、木棍等。
2.场地准备:准备一个宽敞的场地,便于学生操作。
3.教学工具:准备计时器、画笔、图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框架稳定性实验,引起学生对框架稳定性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框架图片,让学生了解框架的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框架的稳定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材料,根据教材中的方法,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框架。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框架更稳定。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框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框架的稳定性。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尝试制作更复杂的框架,挑战更高的稳定性。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做框架》教案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竹签等材料制作简单的框架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框架的定义、框架的特性、框架的制作方法以及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和制作活动能够积极参与。
但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对细节把握不够,需要老师在活动中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特性和制作方法认识不足,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性,知道框架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框架的定义和特性。
2.框架的制作方法。
3.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框架的特性。
2.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框架,培养动手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竹签、胶带、剪刀等制作材料。
3.准备框架模型展示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篮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结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保持形状稳定?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框架。
2.呈现(5分钟)老师讲解框架的定义和特性,如:框架是由直线构件组成的几何图形,具有稳定性、可扩展性等特点。
并通过PPT展示框架的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框架的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竹签和胶带制作简单的框架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醒注意事项。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框架模型,其他同学观察、评价,指出优缺点。
第5课 《做框架》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做框架》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5课内容。
在前面几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习框架结构给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形状结构的窗口。
本课主要安排了两个教学内容:第一,做简单框架。
通过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两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认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框架不稳定,进一步研究用加斜杆的方式加固。
第二,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引导学生在制作和加固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的技巧。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3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探究方法,但却缺乏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
对于本课教学的内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铁塔等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却很少有同学进行过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他们在游戏中时常会进行橡皮筋扎小棒的操作,但缺乏方法、效率低下;他们在五年级的数学课上就已经学过“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但当面对“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问题没有一个孩子能清晰地表述……因此完成本课的探究任务对学生来说非常感兴趣,也具有一定的挑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初步掌握利用三角形结构加固四边形立体框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2人小组:10根短小棒,5根长小棒、10根皮筋;记录单。
课件、教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二、研究简单框架1.实践体会利用筷子捆一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六年级科学上册《做框架》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做框架)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做框架)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
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根底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觉: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学情分析这是一课小学科学教材中的“设计制作〞课,与单纯的制作课存在很大的不同,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学生已在前一课认识了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本课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使学生认识和发觉: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
教学目标根底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2、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
了解斜杆的“推〞和“拉〞的作用。
开展目标:1、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开展动手动脑能力。
2、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良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农村的孩子学生对框架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到处能看到框架。
框架结构能用较少的材料建构庞大的物体,支撑出很大的空间。
用木材,钢筋建筑的物体几乎都是框架结构,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觉察如果要想课堂效果更好,首先要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或图片,认识框架。
然后提问:“这些框架结构建筑有什么特点?〞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启发他们想象,如果把这些框架结构改成实体的结构会怎样。
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框架结构的认识。
学生做实验前,老师要示范,讲清楚实验的步骤,要求。
学生做的四边形框架是平面框架,最好把框架不稳定放在桌面上,用手在桌面上推,拉。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年级:六年级课时: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明确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
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初步掌握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观察、实验、记录信息等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物质变化的现象和基本类型。
2. 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 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烧碱、食醋、试管、烧杯、酚酞溶液、稀盐酸、锌粒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物质变化视频资料。
3. 实物模型或图片:分子模型、化学反应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实例,如食物变质、铁生锈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变化是什么引起的?有哪些特点?3.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新课讲解(60分钟)1. 物质变化的现象展示物质变化的现象,如烧碱溶于水、食醋挥发、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等。
分析物质变化时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讲解观察、实验、记录信息等科学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物质变化的研究步骤。
3. 探究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结合实例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如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小组讨论:如何控制物质变化的条件,使变化顺利进行?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组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物质变化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布置作业(5分钟)1. 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2. 小组项目: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物质变化的报告,包括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和分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做框架|教科版 (2)
2、小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2。
三、归纳构建
(一)巩固所学知识点。
1、引导学生结合学具进一步来比较三角形和长方形的稳定性。
2、用适当大小的力来推一推,拉一拉,按一按。
▲三角形稳定长方形不稳定
(二)归纳整理知识点。
1、谈话通过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2、三角形的结构比较容易倒。()
3、三角形框架与正方形框架相比,具有省材料、更坚固的优点。()
(三)选择
1、下列()框架不易变形。
A B C
2、下列形状中最为坚固的形状是()。
A正方体B长方体C球形
3、框架结构的塔很牢固,主要是因为()。
A、支撑力大B、实心的C、抗风能力弱
4、三角框架最大的特点是()。
1、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有多大呢?承重能力大小怎样能知道?(在上面加书)加书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放中间,轻轻放下去)那这个框架的承重能力有多的呢?我们来测试测试。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不怎么样?你们有办法加固这个正方形框架吗?(加斜杆)
(1)小组讨论: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杆呢?加几根斜杆?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
后记
A、稳定B、面积小C、省材料
5、做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至少需要()斜杆。
A、8 B、12 C、6
6、框架结构中的“小格子”大多数是()形状的。
A、梯形B、长方形C、三角形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框架搭成的物品或建筑吗?
(课件出示有关框架结构的物品或建筑,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
2、谁能解释这些大型建筑或设施上为什么都采用三角形框架?除了结构稳定外,框架结构还有什么好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5做框架》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5做框架》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材料制作框架,并能够对框架进行简单的改进和优化。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框架,如自行车、家具等,对框架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框架的原理和特性了解不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他们对框架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材料制作框架,并对框架进行简单的改进和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材料制作框架。
2.难点:对框架进行简单的改进和优化。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框架的特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框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框架的制作和改进。
六. 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各种框架图片、视频,以及制作框架所需的材料。
2.工具:准备剪刀、胶水、尺子等制作工具。
3.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框架,如自行车、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框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对这些框架有什么认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做框架》。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框架的定义和特性,如稳定性、可调整性等。
同时,展示制作框架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框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教科版科学六上2.5《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2.5《做框架》教案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这一节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木棍和绳子等材料制作简单的框架,并能够用语言和图示的方式描述框架的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于用语言和图示的方式描述物体的特性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框架的认知可能仅限于生活中的直观感受,对于框架的特性如稳定性、可调整性等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探究框架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木棍和绳子等材料制作简单的框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木棍和绳子等材料制作简单的框架。
2.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和图示的方式描述框架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框架的特性,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框架,体验和理解框架的特性,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工具,如木棍、绳子等。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框架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图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框架吗?框架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眼镜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框架的特性。
并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些框架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教师准备的木棍和绳子等材料,制作自己设计的框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做框架》教案2
做框架学习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2、理解体验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3、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方体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能够用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
学习难点: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橡皮筋、筷子。
学习预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国家体育场的图片(课件出示)。
(1)认识吗?这是什么?(鸟巢结构)(2)问:你了解了国家体育场哪些信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均在那里举行,场内没有一根立柱,安排了8万个固定座位,2万个临时座位。
)(3)这么一个庞大的建筑为什么屹立不倒?这种结构是采用了新工艺、新钢材,设计合理,非常牢固的,值得信赖的,像这样的结构在建筑史上把它叫做框架结构。
2、类似这样结构的建筑物还有很多,老师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图片,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
(1)要求: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分析这些建筑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欣赏,回答问题(不密封、空心的、中间可透风、骨架一样的等)(3)这些建筑物像骨架一样的构造,我们就叫它框架结构。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做框架)二、小组合作,体验探究1、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1)再次欣赏图片,要求仔细观察,这些建筑物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
(当学生回答出三角形后,问)(2)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而不做成长方形或其它形状呢?这其中一定蕴含了什么科学道理,下面请每个小组把昨天准备的三角形与长方形框架拿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3)每个同学尝试按一下三角形与长方形框架,有什么发现?(请几个小组汇报结果)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三角形稳固,长方形不稳固)(4)有什么办法使长方形稳固呢?小组思考讨论。
六年级《科学》教材第二单元的《形状与结构》《做框架》教学设计和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材第二单元的(形状与结构)(做框架)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觉: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
课文内容分为三个局部:一、认识什么是框架结构;二、制作研究简单框架;三、做一个巩固的正方体框架。
学情分析在农村有着丰富的学习科学的资源。
田野里、小河边等一些地方,随处可见做框架的材料,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在科学教学中,能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提供直接感知的物体,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形成正确的概念,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有很好的援助。
在这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感情、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课依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
在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看一些框架结构的塔或架子投影图片,找出这些框架结构的塔或架子的共同点:都是用木头或钢铁构建而成,都比拟高大、牢固,从而为探究框架结构的塔或架子为什么这么牢固打下伏笔。
同时通过较形象的比喻较自然引出了什么叫框架结构的概念。
在探究简单框架结构中,通过做——压——究——固顺序将探究逐渐深刻。
在运用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知识根底上,让学生去固定四边形框架,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加固方法:有将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的,有将四边形变成“日〞字形和“田〞字形的,教师让学生猜想根底上,教师进行实物验证,从而得出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结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塔和架子为什么高大而巩固的原因。
最后运用这一知识加固正方体框架,整个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刻,学生理解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概念目标,到达了“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过程目标,体验到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做框架教科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做框架》5.做框架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脚架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做简单框架。
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
让学生自己捆扎这样的框架,并发现三角形框架稳定,四边形框架不稳定,再进一步研究怎样把四边形框架加固,认识斜杆的作用,为下一个活动做认知和技能上的准备。
第二部分: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这部分内容是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并加固一个正方体框架。
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
这部分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动手做,灵活应用知识体验框架的作用。
为了较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教科书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如何承受向下的压力。
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的起重机、输电线铁塔都是一种框架式结构。
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能用较少的材料建构巨大的物体,支撑出更大的空间,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2.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科学知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学会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
教学突破通过让学生观察“鸟巢”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结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作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橡皮筋、筷子、竹棍、竹签或塑料吸管。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新课。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做框架|教科版(2)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做框架|教科版(2)六年级上册教案名称:水的存在形态框架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 掌握水的不同存在状态下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区分水的三种不同存在形态。
2. 掌握水的存在形态之间的转变条件。
教学难点:1. 理解水的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变过程。
2. 学会用实验观察法来确认水的不同存在形态。
教学准备:1. 实验用的烧杯、冰块、热水、水蒸气。
2. 图片、PPT或视频资源,展示水的不同存在形态。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1. 利用图片、PPT或实物让学生观察水的不同存在形态,并了解它们的名称:固态、液态、气态。
2. 引导学生思考: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水的哪几种形态?它们有什么特点?Step 2:水的存在形态之间的转变1. 师生讨论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条件。
例如,在什么条件下水会变成冰?在什么条件下水会变成水蒸气?2.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固态到液态和液态到气态的转变是如何进行的?有什么实验证据吗?Step 3:实验观察水的不同存在形态1. 实验一:将冰块放在室温下观察。
学生先假设并回答问题:冰块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2. 实验二:将热水倒入烧杯中加热,观察其变化。
学生先假设并回答问题:热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3. 实验三:用烧杯加热水,将观察到的水蒸气置于烧杯盖上冷水淋湿的表面,观察并解释。
学生先假设并回答问题:冷水接触到热水蒸气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Step 4:总结归纳1. 小结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和转变条件。
2. 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并展示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结论。
3. 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巩固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的理解。
Step 5:拓展延伸1. 提出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会发生得更快?2. 师生共同探究,使用热水、冷水、冰块等实物进行实验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框架》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做框架》是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等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第五课的内容。
二、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简单的框架开始研究,发现三角形结构是比较稳定的,从而引导学生来研究怎样把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进行加固,发现斜杆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加固一个立体框架。
从教材上看,本课是一节制作课,但又不是单纯的制作课,编写者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框架,为什么这样做?这类课往往与单纯的制作课造成混淆,为了避免学生最后的收获只是“我会做框架了”,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探究与制作”相结合。
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么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探究中引导学生用事实证据来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知道科学是讲证据的,逐渐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1、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2、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方体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设计、合作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方体框架结构的必要,获得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六、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框架、长方形框架、正方体框架、橡皮筋、筷子。
附:板书设计
做框架
三角形稳定
加斜杆
四边形不稳定稳定
三角形
讲解三角形为什么稳定:(当给顶端施加力时,三角形两边斜杆受力向两侧扩张,是底杆的拉力阻止了三角形变形,当给两边施加力时,三角形两边受压力向内挤,是底杆的
推力阻止了三角形变形。
三角形正是通过三边互相之间的推和拉的作用来保持它的稳定性的。
)
八、反思
本节课在课堂的具体操作上,突出在科学探究中学生自主的构建科学概念的教学理念,以“讨论思考—动手制作—反复实验”为主线,通过做简单框架、固定正方体框架,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1、课前准备,精选材料
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做框架并固定框架,体验三角形稳定性。
实验材料对学生探究很关键,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用来加固的斜杆要长一些,因此,我为学生准备了长短两种小木筷,短的15根,长的6根。
以及固定木筷的小皮筋若干个。
这些材料简便易行,尤其是木筷是从餐桌上回收利用的。
2、巧妙导入,设置悬念
首先用我们当地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陕西尧柏水泥有限公司安康分公司的原料传送带图片引入,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时也给学生设下悬念。
接着以生活中熟悉的物体为例,充分直观感知框架结构,点明主题。
使学生对框架结构有一个明了的认识。
然后再提出问题:“这些框架结构建筑有什么特点?”加深对框架结构的认识。
3、合理分组,强调方法
《科学(3-6)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
而我们的科学课堂上小组合作时,往往有些学生只是看,不知道动手帮忙,还有的小组材料一发下去就抢。
本节课,为了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做框架的活动中,我将学生分成2人一小组,这样就避免了以上情况的发生,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动脑动手。
制作框架时,橡皮筋的绕法不仅会影响速度,还会对框架的稳定性造成干扰。
尤其是加固框架时,加的斜杆要套进已绕好的橡皮圈内难度大,弄不好橡皮筋会脱掉或断掉。
课前反复实验,发现马蹄形的绕法最简单,最牢固,所以在动手制作前,我用两分钟的时间专门教给学生橡皮筋的缠绕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功”,为后面的制作节省一定的时间,保证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完成正方体框架制作的任务。
4、动手制作,科学论证
学生做成三角形、四边形框架是平面框架,引导他们把框架放在桌面上,用手任意推、拉,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
通过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出示已做好的正方体框架,激发学生挑战欲望,由此提出制作更复杂更坚固的正方体框架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动手制作前,老师示范(课件出示正方体框架草图),让学生先讨论制作方法,明白制作的步骤、要求,同时引导学生把前面做的正方形框架加以利用,一方面可让学生明白前面打基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节省课前材料的准备,又可以节省一定的时间让每个小组都能去完成正方体框架的制作。
在此,也让学生无意中接受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教育。
正方体框架固定后,测试所做的框架能承重多少本书,让学生体验到框架结构的“巨大力量”。
又让他们数一数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最终框架的稳定性还得归功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当学生在数框架中的三角形个数时,三角形稳定性的科学概念已成为学生脑海中又一深深烙印了。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一直都处在活跃阶段,不仅动手还要动脑。
在实验制作过程中热情高涨,同时体验到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达到了寓教于乐之目的,在此基础上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比较全面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要让学生动手制作两个平面框架到制作并固定一个立方体框架,操作性强,对学生而言有一定技术含量,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少数学生方法不当,个别小组合作欠和谐,导致制作速度慢,框架固定不牢,影响实验效率。
由此可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个别辅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