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康复研究进展

国内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康复研究进展

学术研讨111国內脑崔瘫痪山童运动康复研究进展◊山东体育学院宋美萍郭方玲王疆娜孙威本文就国内对脑瘫儿童运动康复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目前我国脑瘫儿童运动康复方法主要有:针对上肢的运动康复(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其它方法);针对下肢的运动康复(减重步行训练、步态训练、全身振动训练);针对躯干的运动康复(核心稳定性训练);全身整体运动康复等。

通过对相关I文献的梳理探析各种方法的疗效并整理具体运动方案,为将来脑瘫儿童运动康复的实际开展提供建议。

脑性瘫(简称脑瘫,CP)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m,其核心特征是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

脑瘫是当前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不仅影响儿童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国际卫生组织报道小儿脑瘫的患病率为1%。

~5%。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脑瘫患者约530万,且以每年约5万的速率递增呦,脑瘫儿童是数量庞大的群体,对其治疗与康复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运动康复又称之为体疗,即通过运动方式减轻或消除患者损伤、疾病、残疾的影响,提高患者身体功能与运动能力。

我国运动康复起步较晚,起初主要用于体育健丿L®动损伤的修复,之后运用范围扩大用于脑瘫儿童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运动康复方法繁多,尚缺乏统一的归纳与分析。

本研究旨在对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研究进行综述,分别探究康复脑瘫儿童上肢、下肢、躯干的方法,为脑瘫儿童运动康复的开展提供启示。

以”脑瘫”+”运动康复”、”脑瘫”+”运动治疗”、“脑瘫+运动疗法”、”脑瘫”+“运动”、“脑瘫”+“训练”、“脑瘫”+“康复”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为防止作者探究的是国内情况却因发表在外文期刊中而被遗漏,所以在知网中对作者进行高级搜索。

经筛选后关于我国脑瘫运动康复研究的文献共239篇|(截至2019年12月12日)。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

浅析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摘要】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出生后1个月内有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及行为异常等[1]。

由于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在脑瘫患儿四肢表现得最为直观和充分,故目前的康复训练多注重四肢异常姿势的纠正及异常反射模式的控制。

脑瘫作为一种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致残性疾患给患儿,家庭社会带来经济和心理的巨大负担。

本文旨在对脑瘫康复运动治疗方法进行概括。

【关键词】脑瘫;康复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1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237-021 神经发育疗法1.1 bobath疗法 babath技术又称神经发育治疗技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berta bobath和她的丈夫神经学家karel bobath在四十年代共同创立,这一技术被认为是本世纪中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如儿童脑性瘫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2 vojta疗法是德国学者vojta博士经多年研究创立的治疗发,主要通过刺激脑瘫患儿身上特定的激发点,使患儿产生发射型腹爬和反射性翻身二种反射运动模式。

治疗时反射压迫刺激诱发部位,对呼吸功能差或体质弱的患儿不太适合,剧烈哭闹引起声音嘶哑,青紫发作,对家长的心理压力使得患儿不能使用vojta疗法进行治疗,影响了患儿的治疗效果。

1.3 rood法又称多种感觉刺激疗法,由美国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最大特点是强调有控制的感觉刺激,根据人体的发育顺序,利用运动来诱发出有目的的反应。

此法治疗中有四个内容,即皮肤刺激、负重、运动、按人体发育顺序诱导出运动的控制。

临床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合用。

1.4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由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和内科医师hermankabat博士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摘要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对儿童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康复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意义、目标、治疗方法和常见的康复技术。

引言小儿脑瘫是一种由于大脑异常发育或受损引起的慢性、非进行性运动与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脑瘫患者通常伴有步态异常、肢体僵硬、肌肉无力、运动协调障碍等症状。

康复治疗是小儿脑瘫管理的关键方面,旨在帮助患儿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意义康复治疗对小儿脑瘫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的肌肉力量、运动协调能力、平衡感和自理能力。

康复治疗还可以帮助患儿纠正姿势畸形,预防肌肉和关节的畸形,同时也可以改善患儿的言语和语言能力、认知和学习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目标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帮助患儿实现以下目标:1.改善肌肉力量:通过力量训练和功能锻炼,增强患儿的肌肉力量,提高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能力,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感。

2.提高运动协调能力:通过正常的姿势维持和运动模式训练,帮助患儿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流畅性,增强运动的表达能力。

3.纠正步态异常:通过步态分析和步态训练,帮助患儿纠正步态异常,改善步态的稳定性和效能。

4.改善言语和语言能力:通过言语康复训练,帮助患儿提高发音、语调和语言表达能力,改善交流和社交能力。

5.提高认知和学习能力:通过认知康复训练和学习指导,帮助患儿提高认知和学习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升。

治疗方法小儿脑瘫康复治疗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功能障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PT):通过运动训练、功能锻炼和物理疗法,改善患儿的肌肉力量、运动协调能力和平衡感。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肌肉放松术、功能锻炼和平衡训练等。

2.言语治疗(SLT):通过发声、发音和语言训练等手段,帮助患儿改善言语和语言能力。

言语治疗包括发音训练、语音流畅性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等。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

浅谈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47-01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患儿自出生前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它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1]。

小儿脑瘫是引起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据报道,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8‰~4.0‰[2],脑瘫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

脑瘫主要是大脑组织受损后发育障碍,影响了小儿的智力发育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如能及时发现,早期干预,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提高小儿脑瘫的治疗率和生存质量。

由于脑性瘫痪患儿的病程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障碍,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康复治疗适应了这一需求。

通过专业的康复人员提供技术手段和知识可达到纠正患儿异常姿势,帮助患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改善,发挥其代偿潜能,改善自理能力,建立患儿的良好心理。

现将多年来对脑瘫患儿的康复经验介绍如下:1常规康复措施按小儿脑瘫病变常规治疗,药物加(或高压氧)一般康复、健康教育和功能康复。

1.1改善患儿生活环境。

平时的康复当中一定要保持患儿生活空间的清洁,定时开窗通气,定期进行空气、地面消毒,常带患儿到户外活动,细心地做好患儿的卫生,注意让患儿远离危险物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1.2训练患儿穿衣能力。

在日常的康复中应正确的运用穿衣技巧。

穿衣服时最好取坐位,以患侧肢先穿后脱、健侧肢体先脱后穿的原则,按衣袖、兜背、另一袖、扣扣的顺序进行,同时应教患儿辨认衣服的前后左右,慢慢训练患儿自己穿衣的能力[3]。

1.3锻炼患儿正常进食。

患儿摄食障碍,常表现咀嚼困难、吸吮和吞咽困难,长期下去会引起患儿营养缺乏。

因此,日常的康复当中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进食情况,给予合理的营养搭配,选择食物时要注意选择糊状、半流食等容易下咽的食物,以补脑的食物补充为主,对吞咽困难者采取下额控制技术,用手指对下巴施以柔和而沉的向上推力,同时诱导患儿开口、闭口、头部向前屈曲等动作,促进患儿吞咽[4]。

脑瘫康复概述

脑瘫康复概述



新生儿期表现

主要表现为哺乳困难,哭声微弱,肌张力低下或肌张力增强,新生儿
痉挛,原始反射减弱或增强,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
1~3月婴儿表现
1、拇指内收,手紧握拳或上肢内收、内旋;
2、不注意看人,不凝视;
3、头不稳定,颈不能竖直,头左右摇动;
4、俯卧位不能抬头。抬头动作标志抗重力肌 的发育情况,正常时2~3个月要抬头 45º ~90º ;
脑瘫的康复
薛宝同
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指脑在 发育成熟前,因损伤或病变而致大脑发育障碍,以非进展 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影响患儿的身体发育及能力、个性、认知,影响其与家庭、 社会的关系,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患之一。
发病和病因
5、肌张力低下,全身发硬,躯干硬性伸展或 全身发软,非对称性姿势。
4~5个月婴儿表现
1、不追视,不注意看人,眼不灵活; 2、表情呆板不灵活,逗时无反应; 3、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90º ;
4、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 交叉; 5、坐位呈全前倾或后倾;
6、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弱智,25%轻度,50%轻中度,25%重度 生长发育延缓 牙齿发育不良 癫痫 言语障碍 视力缺陷—斜视、同侧偏盲






听觉障碍
按运动障碍分类
类型 痉挛型 最常见 锥体束 肌肉僵硬 发病率 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
(高张力型)
迟缓型 (软瘫) 手足徐动型
见于婴幼 儿
肌肉过分松软
锥体外系 不自主颤抖,动作不稳 定 肌张力过低,动作不协 调

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研究

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研究

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研究儿童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和姿势障碍,常伴有智力障碍、言语障碍和感知障碍。

康复治疗是儿童脑瘫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康复医学的角度探讨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功能训练、语言治疗和辅助技术等方面。

物理治疗是儿童脑瘫康复中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一种方法。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改善患儿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

例如,在物理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按摩、牵引、拉伸等手段来改善患儿肌肉僵硬和关节畸形等问题。

此外,物理治疗还可以通过使用辅助器具来帮助患儿行走和保持平衡,如矫形器、步行器等。

功能训练是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功能训练旨在通过重复和持续的训练,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在功能训练中,常常通过模仿、模拟和反复运动来培养患儿的运动技能。

例如,在康复治疗中,常用的功能训练方法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手眼协调训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儿改善姿势控制、协调能力和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是针对儿童脑瘫智力障碍和言语障碍问题而设计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语言治疗旨在帮助患儿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促进其社交交流能力的发展。

在语言治疗中,通常采用各种交流辅助工具和技术来辅助患儿进行交流,如手势、图像符号等。

此外,在康复治疗中,还可以通过音乐疗法和艺术疗法等方法来促进患儿的言语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

辅助技术是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一种新兴方法。

辅助技术通过使用各种辅助器具和技术,帮助患儿改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例如,通过使用电动轮椅、语音识别设备等辅助器具,可以帮助患儿行走、交流和参与社交活动。

此外,在康复治疗中还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辅助训练等方法来促进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物理治疗、功能训练、语言治疗和辅助技术是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中常用的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交流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探析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探析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探析摘要:脑瘫是由于脑部的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一系列功能障碍的情况,主要表现就是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其严重程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我国脑瘫的发病人数每年不少于600 万,其治疗也是当今医学的难点之一。

目前,国内外医疗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了系列研究,本文在分析小儿脑瘫病因和分类基础上,研究脑瘫患者康复治疗方法,以期指导实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瘫;康复训练;手术;康复训练;疗效0 引言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及反射异常。

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觉及听觉障碍等。

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脑瘫患者的预后与很多因素相关,个体差异很大,主要与患者脑损伤严重程度有关,脑损伤重,病情就重,症状较难改善。

预后还与患者诊断及开始治疗的早晚,治疗方法,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状态,依从性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只有早期观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且不断坚持治疗康复,才能尽量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预后。

本文分析了脑瘫病因,研究了分类,给出了治疗方法,希望可以指导相关从业人员和患者家属开展康复治疗工作。

1 小儿脑瘫病因和类别脑瘫疾病的原因复杂,主要原因有低体重(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g)、先天性异常、脑缺血缺氧、核黄疸等。

小儿脑瘫一般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震颤型、肌张力底下型、混合型等。

其中痉挛性发病率最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常与其他型的症状混合出现,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中枢性瘫痪,受累肢体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姿势异常、深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2岁以后锥体束征仍阳性。

上肢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关节屈曲。

卧位时下肢膝关节、髋关节呈屈曲姿势;俯卧位时抬头困难;坐位开始时,头向后仰,以后能坐时,两腿伸直困难,脊柱后凸,跪时下肢呈“W”形;站立时髋、膝略屈,足尖着地;行走时呈踮足、剪刀样步态。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自 1861年英国矫形外科医生威廉·约翰·利特尔(WilianJahnLitle,1810—1894)发表第 1篇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论文后,各国相关学科的专家相继对此作了研究。

脑瘫是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的一组综合征,是继小儿麻痹症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致残性疾病。

运动障碍导致大量儿童长期或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损失和负担,使社会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因此脑瘫运动障碍的治疗尤为重要。

脑瘫儿童的患病率各国脑瘫儿童的患病率都很高,世界范围内大约有 1500万脑瘫患儿,其中 50%以上合并智力低下,30%合并癫痫。

在中国,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告,全国 0—6岁脑瘫患儿有 31万 (患病率为1.86‰),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

另有资料报告,目前我国约有 77万一175万脑瘫患儿。

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国外主要用 Bobath等运动疗法,近年国内结合传统医学等疗法治疗脑瘫的方法较多。

现把目前治疗8,JD脑瘫常用方法综述如下;1 运动疗法1839年英国著名学者 WilianJahnLitle博士开始了运动疗法治疗;J,JL脑瘫的研究;1941年美国学者 Phelps最早明确的提出运动疗法是治疗脑瘫的主要方法,改变了脑瘫是不治之症的观点;1965年著名的 Bobath疗法问世,并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和采用。

我国对脑瘫的研究起步较晚,2O世纪 7O 年代前脑瘫患儿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仅可用针灸、理疗、按摩等方法对症治疗;80年代初佳木斯小儿脑瘫研究中心首次引进了 Bobath疗法,2O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很好地推广,临床经验表明 Bobath疗法是治疗小儿脑瘫运动障碍的首选方法,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已见大量的报告。

Bobath运动疗法治疗重点是阻止原始反射,促进正常的姿势反射发育,发展正常的自动反应和运动能力,在具体训练方法上强调按正常婴幼儿运动发育的各个阶段来进行训练。

脑性瘫痪的综合康复治疗

脑性瘫痪的综合康复治疗

脑性瘫痪造成儿童运动障碍,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虽然至今尚无完全治愈脑瘫的方法,但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儿童康复界已形成共识———综合康复治疗手段的应用,是改善脑瘫患者的身心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的主要方法,并为患儿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康复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言语治疗、传统医学康复治疗、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治疗、药物治疗、使用辅助器具及矫形器和矫形手术治疗等。

物理治疗是治疗脑瘫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以功能训练和手法治疗为主的运动疗法,目的在于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另一类以各种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冷、热、水等)为主要手段,称为物理因子疗法。

作业治疗主要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以感觉、运动、认知和心理技巧为基础,针对脑瘫儿童在自理、游戏、上学三个方面的功能表现进行训练,以解决生活、学习以及在社会交往中所遇到的困难。

语言-言语治疗约80%的脑瘫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障碍。

大部分患儿存在发音器官和摄食系统的运动异常,造成脑瘫儿童的发声困难、摄食困难,因此需要进行认知、语言-言语治疗,包括训练和指导、手法介入、家庭训练以及使用代偿性交流手段。

传统医学康复治疗传统医学中脑性瘫痪属于中医中的“五迟”“五软”范畴,现代医家又提出了“五硬”的观点。

通过辨病因、病机,将脑性瘫痪分为肝肾不足、脾胃虚弱以及气滞血瘀三型。

根据不同类型,采取头针疗法、体针疗法、耳针疗法、穴位注射、灸法、手法治疗、中药以及推拿疗法等。

引导式教育由匈牙利学者创建,是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由引导员通过一定手段,引导功能障碍儿童学习各种功能动作,使他们逐渐学习到各种技能,并达到设定的预想目标。

感觉统合治疗感觉统合失调是大脑不能有效整合各种感觉信息,导致脑瘫儿童产生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表现为学习、专注力、姿势控制、小肌肉的协调能力,以及情绪、生活功能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内容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内容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内容
针对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运动功能训练:通过各种运动活动,如游泳、跑步、球类运动等,帮助患儿改善肌肉协调、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提高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促进身体的整体发展。

2. 平衡训练:通过站立平衡练习、单脚站立、坐立平衡训练等,帮助患儿提高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

3. 智力训练:通过认知游戏、问题解决、记忆训练等,培养患儿的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包括如何独立进食、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患儿的自理能力。

5. 语言和沟通训练:通过言语表达、语音训练、交流训练等,帮助患儿改善语言和沟通能力。

6. 社交训练:通过与其他儿童进行互动、团队活动等,帮助患儿发展社交技能和建立人际关系。

7. 器械辅助训练:如康复器械、正畸器械等,通过正确使用这些辅助工具,帮助患儿进行特定肌肉的力量和运动控制训练。

8. 家庭参与训练:强调家庭的积极参与,通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辅助和鼓励,加强儿童的康复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应根据患儿的情况和程度进行个体化设计,并由专业的康复团队进行指导和监督。

同时,康复训练应持续进行,并与其他医疗治疗措施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运动疗法PT严国斌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运动疗法PT严国斌

通过评估患者的症状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目标。
2
锻炼和治疗
通过各种运动和技术,进行个别或群组康复治疗。
3
跟踪和调整
定期跟踪患者的进展,并根据需求进行治疗计划的调整。
康复治疗:效果与案例分享
改善肌肉协调
通过PT治疗,儿童的肌肉协调 能力明显改善,提高日常生活 的质量。
增强力量和灵活性
PT治疗帮助小儿脑瘫患者增加 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提高运动 表现。
提高社交和心理发展
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 感和社交互动,促进全面的发 展。
保持治疗效果:维护和预防
康复治疗的效果可以通过积极的维护和预防措施来持久。建立良好的健康习 惯和定期康复训练是关键。
预防小儿脑瘫的发生
了解养护孕妇身体健康、避免潜在危险因素,以及及早干预和识别潜在问题 是预防小儿脑瘫的重要步骤。
运动疗法PT:改善小儿脑瘫
运动疗法PT是一种基于运动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锻炼和特定技术来改善小 儿脑
PT治疗通过刺激神经系统、改善肌肉协调和平衡,以及增强肌肉力量,帮助 小儿脑瘫患者掌握更好的运动模式和姿势。
PT治疗:具体步骤
1
评估与目标制定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运动 疗法PT严国斌
欢迎来到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演示。通过运动疗法PT,我们帮助小儿脑瘫患者 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让我们一起探索治疗的奥秘和效果。
小儿脑瘫:了解症状及影响
小儿脑瘫是一种运动和姿势障碍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肌群疲劳和 协调问题。这对儿童的生活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康复的挑战和风险
康复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风险,如进展缓慢、反复、落后等,但持 续的治疗和支持可以克服这些问题。
康复中的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对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至关重要。通过家庭的理解、鼓励和支持,患儿的康复效果可以得到极 大提升。
成功案例
重建自信
康复治疗帮助一个患儿重建了 自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现在可以独立行走。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儿及其 家庭应对康复过程中的情绪和心理压
力。
治疗方法
物理疗法
包括理疗、踩踏训练等,旨 在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运动 协调。
手术治疗
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来纠 正肌肉和骨骼结构的异常。
辅助工具
使用辅助器具如矫形器和轮 椅来促进患儿的日常活动和 独立性。
家庭康复
1 定期锻炼
家庭成员可以与患儿一起进行定期锻炼,促进康复进程。
2 日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支持,鼓励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发展。
3 情感支持
通过关爱、理解和支持,给予患儿积极的情感支持。
常见问题
康复时长
每个患儿的康复时长是不同的,通常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生活质量
康复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家庭压力
家庭成员需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挑战和压力,寻求支持和帮助。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但通过科学的康复,孩子们可以获 得帮助和改善。
康复程序
1
评估
医疗团队会对患儿进行综合评估,确
物理治疗
2
定康复计划和治疗目பைடு நூலகம்。
通过定制的运动和康复练习来增强肌
肉力量和运动能力。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简介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常常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发展。

康复治疗是脑瘫患儿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不同的康复方法和技术,可以促进患儿的运动能力和功能发展,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目标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患儿达到最大程度的运动功能恢复和独立生活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 改善患儿的肌张力,减少肌肉紧张和痉挛 - 增强患儿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 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和力量 - 改善患儿的姿势控制和姿势调整能力 - 促进患儿的言语和认知发展康复治疗方法小儿脑瘫康复治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康复师的建议,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物理疗法物理疗法主要通过运动和物理手段来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肌肉控制能力。

常见的物理疗法包括:•运动训练:通过各种运动训练,如平衡训练、协调训练、力量训练等,提高患儿的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

•牵引和按摩:通过牵拉和按摩肌肉,减少肌肉紧张和痉挛,改善肌张力。

•筋膜松解:通过手法和仪器松解筋膜,减少肌肉紧张和痉挛。

•热疗和冷疗:通过热敷和冷敷来减轻肌肉疼痛和炎症,并促进血液循环。

言语治疗小儿脑瘫患儿常常伴有言语障碍,需要进行言语治疗来促进其言语和语言发展。

言语治疗主要包括:•发音练习:通过模仿和练习正确的发音方式,帮助患儿改善发音困难。

•语言训练:通过听力训练、口语练习和语言理解训练等,促进患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咀嚼和吞咽训练:对于口腔功能有障碍的患儿,需要进行咀嚼和吞咽训练,以提高其进食能力和口腔协调能力。

职能治疗职能治疗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和功能性训练,帮助患儿提升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常见的职能治疗包括:•自我照顾训练:包括穿衣、洗手、吃饭等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帮助患儿提高自理能力。

•手部训练:通过手部肌肉训练和手眼协调训练,促进患儿的手部功能发展,提高手部灵活性和精细动作能力。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与功能改善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与功能改善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个性化治疗方案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具体需求。
新技术应用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体验。
多学科协作
未来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需要神经科、儿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医生的紧密协作,以提供全 面的诊疗服务。
家庭环境改造
根据患儿需求,对家庭环境进行适当 改造,如安装扶手、调整家具高度等 ,以方便患儿生活。
03
运动功能训练
粗大运动训练
头部控制训练
通过引导患儿主动或被动地活动 头部,增强其颈部肌肉力量,改
善头部稳定性。
翻身训练
帮助患儿学习从仰卧位翻到侧卧位 ,再翻到俯卧位,提高身体灵活性 和协调性。
爬行训练
06
心理干预和家庭支持
心理评估和心理辅导
1 2 3
评估患儿心理状况
通过专业心理评估工具和方法,对患儿的认知、 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心理需 求和问题。
制定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符合患儿实际情况的心理辅 导方案,包括认知训练、情感支持、行为疗法等 。
实施心理辅导
通过游戏、绘画、音乐等多种方式,对患儿进行 心理辅导,帮助其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提高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家长和社会的建议
早期干预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发育 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 及时就医,进行早期干 预和治疗。
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 康复训练过程,与医护 人员密切合作,共同促 进孩子的功能恢复。
社会支持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小 儿脑瘫患者的关注和支 持,提供必要的医疗和 康复资源,减轻家庭的 经济和精神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自1861年英国矫形外科医生威廉·约翰·利特尔(WilianJahnLitle,1810—1894)发表第1篇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论文后,各国相关学科的专家相继对此作了研究。

脑瘫是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的一组综合征,是继小儿麻痹症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致残性疾病。

运动障碍导致大量儿童长期或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损失和
负担,使社会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因此脑瘫运动障碍的治疗尤为重要。

脑瘫儿童的患病率各国脑瘫儿童的患病率都很高,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500万脑瘫患儿,其中50%以上合并智力低下,30%合并癫痫。

在中国,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告,全国0—6岁脑瘫患儿有31万(患病率为1.86‰),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

另有资料报告,目前我国约有77万一175万脑瘫患儿。

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国外主要用Bobath等运动疗法,近年国内结合传统医学等疗法治疗脑瘫的方法较多。

现把目前治疗8,JD脑瘫常用方法
综述如下;
1运动疗法
1839年英国著名学者WilianJahnLitle博士开始了运动疗法治疗;J,JL脑瘫的研究;1941年美国学者Phelps最早明确的提出运动疗法是治疗脑瘫的主要方法,改变了脑瘫是不治
之症的观点;1965年著名的Bobath疗法问世,并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和采用。

我国对脑瘫的研究起步较晚,2O世纪7O年代前脑瘫患儿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仅可用针灸、理疗、按摩等方法对症治疗;80年代初佳木斯小儿脑瘫研究中心首次引进了Bobath疗法,2O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很好地推广,
临床经验表明Bobath疗法是治疗小儿脑瘫运动障碍的首选方法,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已见大量的报告。

Bobath运动疗法治疗重点是阻止原始反射,促进正
常的姿势反射发育,发展正常的自动反应和运动能力,在具体训练方法上强调按正常婴幼儿运动发育的各个阶段来进行训练。

另外,还有如下的运动疗法:
(1)Vojta法:主要通过刺激
脑瘫患儿身上的某些特定的激发点,使患儿产生翻身和匍匐爬行二种反射运动模式,通过对患儿反复不断地进行反射刺激,反射运动模式会不断重复出现,最后,这些反射运动会变成主动运动。

(2)TempleFey法:利用原始反射运动,通过被动运动和被动姿势体位,使之
发展成基本的主动运动模式。

这些主动运动模式一旦掌握,可为进一步发展交替的爬行运动,甚至高级的步行运动奠定基础。

(3)DomanDelaeato法:主张促进脑瘫的全面发育,将儿童整个生理发育划
分为6个功能区,即运动、语言、手工操作、视觉和触觉。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训练强度大,平均训练7h/d,重症病例可延长至14h/d,每次训练需要3—5人为一个患儿服务。

(4)Pew引导式教育:强调患儿所需要的各种训练治疗和教育由同引导者在
同一个居住环境中授予,引导者全面负责患儿的粗大运动、感觉运动、自助技能的训练和特殊教育,并对患儿的家具进行特殊改进,使患儿便于抓握,便于进行日常运动训练。

和这些方法相比,Bobath疗法有以下优点:
(1)整体性强:Bobath疗法是按照l~JLf发育规律,从l~JLf姿势、姿势反
射等整体的治疗,Vojta法和TempleFey法患儿产生翻身和匍匐爬行种反射运动模式治疗方法不能体现整体性;
(2)治疗是一对一的方式:DomanDelacato法训练强度大每次训练需要3—5
人为一个患儿服务,占用医疗资源太多,且运动强度大引起的不适患儿难以接受;
(3)对环境和设施要求不高,而Peto引导式教育对环境和设施有特殊的要
求。

运动疗法中,Bobath疗法为脑性瘫痪训练基础的传统手法,作用肯定。

2中医治疗
近年来国内结合传统医学治疗脑瘫报告渐多。

针刺、穴位注射、推拿、运动为主的综合康复方法是治疗脑瘫的最佳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针灸方法主要包括体针、汤氏头穴法、七星针疗法、头针滞针加体针速刺法、穴位注射、点穴法、穴位埋线;腹针的治疗机制:脑瘫属祖国传统医学五迟、五软的范畴,病因病机为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气血虚弱,精气未充,而不能养髓脑。

治宜陪补肝肾,滋养脑髓,疏通气血。

薄氏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轴心的腹部不仅与全身气血运动相关的处理系统,而且还拥有一个全身高级的调控系统。

腹针在治疗脑部疾病时,注重对全身内脏功能的调节,激发脑和机体的代偿能力,改善运动功能障碍。

腹针取腹部任脉的穴位,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

推拿能促进患儿脑干的脊髓中枢神经功能恢复,促进局部循环,改善细胞内环境,达到缓解痉挛、协调肌力的作用。

3其他疗法
脑瘫的治疗临床上是个棘手的问题,发达国家以运动疗法为主。

国内综合医院治疗脑瘫多用高压氧,静脉注射脑活素、神经生长素、肉毒素等”0,无论是现代康复还是传统疗法,单一方法治疗难以收到疗效“。

应用针灸结合运动疗法对脑瘫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总有效率达95.55%,明显高于单纯运动疗法组,说明针灸与运动两者综合运用,可进一步激发脑和机体的代偿能力,抑制并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和姿势,预防继发性损伤,从而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提高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

我院开展腹针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显著。

腹针通过刺激全身的调控系统来激发脑组织的潜能,针刺穴位改善周围循环状态,激活感觉功能,改善颅内血循环大脑皮层活动,提高肌力,改善肌张力,缩短运动功能恢复的时间,提高的效率,达到高效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
4,脑瘫以综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

使用Bobath疗法结合腹针是治疗小儿脑瘫的较好方法,对于减轻脑瘫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缩短疗程、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8]卢珊,吴曙粤.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J].广西医学,2006,28(12):1886—1887.(收稿日期:2007一l-20修回日期:2O07—02一l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