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_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现象学社会学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思想背景★★现象学社会学的共同思想背景是现象学,特别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思想。
胡塞尔,德裔犹太哲学家,现象学宗师。
他自诩现象学将挑起为一切学术建立绝对基础的大梁,使哲学成为严格之科学体系,以拯救欧洲于学术危机。
表11-1 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背景考点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1.社会行动理论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是建立在对韦伯行动理论的深挖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行动理论既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起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舒茨对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批判①韦伯将“行动”界定为“有意义的行为”,此概念相当含糊。
②以“主观有意义”和“主观无意义”来区分行动和行为是毫无作用的。
③人们在常识事件中谈论“行动”与“行为”的区别时,认为前者是有意识的,后者的特征是“反应性”的,并以此把这两者区别开来,这种区分是肤浅的。
韦伯对于“行动”和“行为”的区别是不够的。
(2)赋予行动以意义的过程①在舒茨看来,韦伯将行动定义为“赋予意义的过程”是有问题的。
舒茨认为,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行动者在行动时,无法对意识流内的经验赋予意义。
②在舒茨看来,必须检视意义的经验过程和结构。
“赋予意义”一词只是个比喻。
意义是个体注意自身经验中一点的某种方式,是指自我对自身绵延流的一种特殊的态度。
③对于意识流内经验的构成,舒茨认为当行动者处于行动的状态时,他就沉浸在绵延的时间流里。
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绵延,就使他脱离了这种时间流,借助时间的回溯,通过反思的态度,关注其体验,并区辨、挑选、勾画经验,从而使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动构成行事,从中构成行动的意义。
(3)行动的意义和动机与舒茨的行动理论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意义问题。
舒茨进一步区分了行动的“意义”和“动机”。
他认为,意义和动机都可以分成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具体内容见表11-2。
会话分析的常人方法学渊源
会话分析的常人方法学渊源摘要:梳理会话分析的常人方法学渊源有助于加深对萨克斯“秩序无处不在”这一观点的认识,从而更准确地发现语料中反复出现和可观察的序列性特征。
会话分析起源于常人方法学,以探究生活世界中社会互动秩序的微观建构为研究目的。
常人方法学理论源自于加芬克尔对帕森斯行动理论的批判,吸收了舒茨的现象社会学中关于主体间行动意义的相关理论,在自下而上的生活实践中进行常识推理的过程中建构了一种动态的行动秩序观。
关键词:会话分析;常人方法学;行动;秩序;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3-0081-02(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重庆400031)邱梦颖∗∗∗第40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3月Vol.40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 .2020收稿日期:2019-09-29作者简介:邱梦颖(1988-),女,重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会话分析。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多人互动中修正的会话分析研究”(2017BS63);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青年项目“多人会话中的重叠谈话:以非正式机构性谈话为例”(sisu201752)。
一、帕森斯的行动观帕森斯是美国结构功能分析和社会行动学派创始人,他认为社会主要是表现在人的行动上,只有在人的社会行动中才能看到一个社会的真实意义,才能解释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过程[1](P60)。
他的行动理论(Voluntaristic Theory of Action)把个人行动作为研究分析的基本单位。
行动单位主要包括行动者、目标、当前情景以及行为规范。
帕森斯认为行动者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人的社会行为一方面受时间、地点、空间等物理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受文化、道德等社会规范约束。
社会稳定性依靠行动者对行为规范的遵守,规范独立于个人,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存在,维持宏观的社会秩序的关键是行动者意识中被内化的道德规范。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述评
[ 关键词】 交往行 为; 生活世界 ; 系统; 民化 殖
[ 中图分类号】09 1 B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5 39 (o60 — 09 0 10 — 4220 )3 02 — 2
作者简介: 万勇华, 安徽巢湖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哲学研究。
还 辩证地接受了 社会学家舒茨和卢曼所强调的生活世界三个契 文化再生产、 社会整合和个性社会化再生产出来的。可见, 生活 互为前提, 互为因 果。哈贝马 斯把生 机 理论, 生活世界被赋予经验的主体; 即 具有相互理 解的主体问 世界与交往行为密不可分, 性; 它的限度不能被超 越。哈贝马斯说: “ 我顺带, 并且按照一种 活世界和交往行为联系起来, 使得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不但具有 重 建的 研究展望, 引进了生活世界的概念。 它构成了交往行为 描 述的功能, 而且具有批判的意义。 从具体的、 实践的角度来 的 一种补充的 概念。 1P 5 见, 世界” Y ]1 ) 9 (6 可 “ [ 生活 这一概念是作为 看, 人类透过生活世界 所达成的 沟通, 不仅使得人类相互问的交 而且还进一步发展、 改进和更 换其社会角色和自 我 交 往行为理论完备化的不可缺少的补充概念引入的, 为交往 因 往成为可能, [( 1 在哈贝马斯看来, P4 生活世界既代表着人类共同接 行为就植根于生活世界之中。在哈贝马斯看来, 生活世界既是 认同。 ] 1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舒茨主体间性理论再讨论_孙飞宇
社会2013·1CJS第33卷方法论与生活世界舒茨主体间性理论再讨论孙飞宇*作者:孙飞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Author:SUN Feiyu,Sociology Department,PekingUniversity) E-mail:sunfeiyu@pku.edu.cn本文写作过程中,受惠于与渠敬东教授及好友储卉娟的讨论与鼓励。
本文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思想论坛”上首次宣读,并从与会的黑格尔读书小组各位同仁的批评中,收获到了极为有益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文责自负。
摘 要:舒茨从对个体行动的意识分析出发,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伯格森的意识哲学,对韦伯所建立的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作了一个意义基础的建构工作,并进而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世界的图景。
在这一工作中,对他者问题的处理涉及了一系列深具社会学意涵的问题,而其核心则是主体间性问题。
对主体间性之可能性这一问题的探讨,从社会思想史的传统脉络来看,不仅关涉社会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在舒茨的努力下,更成为了一项通过以我群群体为基础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回答近现代以来社会学的核心方法论问题———社会如何可能———的基本追求。
关键词:主体间性 现象学社会学 方法论 生活世界Methodology and the Lifeworld:Revisit the Discussion onSchutz’s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SUN FeiyuAbstract:Based o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and Bergson’s philosophy ofconsciousness,Alfred Schutz,from an analysis of the consciousness behindindividual actions,started theory building based on Weber’s social scientificconceptual system according to its key concept of“meaning”and furtherdeveloped his own structure of social world by the method of the Ideal Type.Inthis work,the issue of otherness has raised a series of sociological questions,especially the ques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Within the tradition of social thoughts,via Schutz’beginning effort to answer the essential methodological question in·83·modern sociology through the meaningful lifeworld that is based on the we-relations,the probability of intersubjectivity is not only a key question as to howsociology is possible;it is also a question of how society is possible.In this paper,with the discussion of Schutz’s work placed within the history of methodologicalthinking,the author argues that Schutz’s work o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provides us with a new possi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lifeworld of modernindividual,and further,a way to reflect upon current sociological research inChina.Keywords:intersubjectivity,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methodology,lifeworld 只有这一原始的基础———作为生活世界———才使得所有的理解成为可能。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现象学社会学
第二,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
第三,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毫无意义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
第四,韦伯对行动动机的论述,没有认识到,动机有两种含义:可以指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指行动的原因,因而动机有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分;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以舒茨为代表的现象学社会学既延续了传统社会学特别是韦伯解释社会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又体现出超越传统社会学的崭新的变化,在现代社会学向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预示着社会学在当代的理论革命。
舒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学家。他是一位犹太人,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其主要著作《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出版于1932年。
(四)美国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为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实用主义接受了实证主义从经验事实出发的主张,主张在经验中发现行动与效用的真实意义。但实用主义并没有在实证主义的经验论上停步,也不简单地否定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彻底的经验主义。
现象学认为哲学思考应该从这种生活世界出发,也就是要在互为主体的人际关系中去理解社会,坚持用一种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来代替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主体间的关系为根本、为前提去思考和透视一切,把科学、生产、政治等领域中的原则与结果都移到生活中来衡量、检视与评价。这样通过日常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交往人们可以彼此理解对方的行动的意义,舒茨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他的现象学社会学的。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第 十 一 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思想来源以及该理论产
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 2、掌握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和应用理论的构成; 3、理解舒茨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及舒茨的理论贡献。
第
一 节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思想的多重来源
一、韦伯的引导
二、柏格森之桥 三、以现象学为工具
二 节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
➢ 舒茨的行动理论
➢ (一)舒茨对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批判
➢ 舒茨认为韦伯对“行动”概念界定是含糊的,对“行动”与 “行为”的区别是不够的。
➢ 舒茨对“行为”与“行动”的区别实际上是作为个体行动者 之意识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行动”与“行事”。
➢ “行动”指的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行动者根据一个预先设 计的方案所进行的、取向未来的某一具体目标的人类行为, 它源于个体行动者的意识经验,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目的性、 计划性;
第 四
社会科学的两级构想
节
普通人对社会世界的构想,就是一级构想,而社会科学 家的构想则是对社会行动者构想的构想,属于二级构想。
(1)第一级构想,也即常识构想,它所涉及的是主观的 成分,是指从行动者的观点出发对行动者的行动的“理 解”。
(2)社会科学为了要说明社会实在,处于二级层面上的 科学构想就必然包含对于行动者的主观意义的指涉。源自 第四 节理解的方法
舒茨将“理解”方法视为在社会科学中一种绝对重要的 和基本的方法。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理解不仅仅 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方法,是社科区别与自然科学的一 种独特方法。
理解在三个层面上进行:1、作为人类事件的常识知识所 具有的经验形式;2、作为一种特定的认识论的问题;3、 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方法。
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
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思想的多重来源1.韦伯认同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理想类型”等概念的定义以及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宏伟目标赞同韦伯将“个体的行动”作为研究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最基本的起点主张对社会世界的现象学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每一种意义结构进行化约和还原,而后才能巩固理解社会学2.柏格森之桥柏格森充当舒茨建构个体行动与个体意识间相连接的桥梁,是舒茨由柏格森走向胡塞尔、由意识心理学走向现象学的桥梁。
3.以现象学为工具舒茨通过对日常生活意义构成过程的澄清,做出了建立社会学基础的尝试,运用现象学方法来处理社会学问题,最先将现象学哲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使得胡塞尔现象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工具。
二.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1.舒茨的行动理论1)舒茨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韦伯理论的深挖和批判基础之上韦伯理论是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起点,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舒茨借助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和柏格森“内在时间意识”和“绵延”概念对韦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标志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的初步形成。
2)认为韦伯对“行动”概念的界定相当模糊,“行为”较“行动”含义宽泛“行为”包括“行动”,有意义的行动属于行为,无意识的行动都属于行为范畴“行动”是明确指向他人的,行动对于行为者而言是有意义的,而行为则未必“接触他人”是行动成为“社会行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只有当行动者的行为有意义地指向他人时,“行为”才成为“社会行动”,而以“主观有意义”和“主观无意义”区分行动和行为是毫无作用的。
3)行为,是通过自发的活动赋予意义的意识经验,而在行为发生过程中的这种自发活动不过是使意义发挥构造作用的一种给定的意向性的方式。
行动不过是行为的一个子系统4)行动,指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行动者根据预先设计的方案所进行的、取向未来某一具体目标的人类行为,来源于个体行动者的意识经验,其突出特征是目的性、计划性。
5)行事,指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即“行动的结果”。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舒茨(AIfred Schutz)答: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
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
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2.生活世界(舒茨)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舒茨试图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生活世界的结构,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的基础。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人们展开的是主体间的关系,是人与人日常交往、共处的互为主体的世界。
舒茨进一步强调生活世界“社会实在”的本质。
即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而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3.自然态度的悬置答:自然态度的悬置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便社会科学研究者更接近于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实在,从而理解这个由多重实在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义结构。
现象学社会学对按自然科学理想建立的传统社会学持批判态度,认为这种社会学历来忽视人们日常生活赖以建立的基质构造,轻信自然观点把社会现象视为自然事实而加以研究,其根本弊病在于它混淆了自然科学对象和社会科学对象之间的本质差异。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舒茨(Alfred Schütz)是20世纪著名的奥地利社会学家和现象学家,他对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主要关注个体的主观意义构建和社会行动的理解,他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1. 主观意义的重要性:舒茨认为,人类行为的意义是通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解释和构建而产生的。
他强调人们对于所处环境的主观意义与行为的关系,认为在解释社会行动和交互中,个体的主观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日常生活世界:舒茨提出了日常生活世界(lifeworld)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意义构建是在日常生活世界的背景中进行的,而这种背景包含了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习惯,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意义构建起着指导作用。
3. 符号和意义构建:舒茨强调符号在社会行动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来构建和传达意义,符号是人类交流和理解的基础。
符号的使用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象征意义,而是个体对符号的背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4. 社会行动的理解:舒茨关注个体对于社会行动的理解过程。
他提出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概念,认为理解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目的、动机和意义的主观解释过程。
个体通过理解他人的行动来预测其未来的行为,并在交互中作出反应。
5. 社会行动中的意义共享:舒茨认为,个体的行动和意义构建是在社会交互和共享的背景中进行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共享意义,从而形成共同的社会现实。
这种共享的意义构建是社会行动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维持所必需的。
6. 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关系:舒茨强调个体的内部意义构建是基于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和感知的。
他认为,个体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官经验和行动经验进行内化,形成了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意义构建。
个体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通过意义的交流和共享相互联系。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观点深刻影响了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强调了人类行为的主观意义和社会行动的理解。
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何林【摘要】许茨是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生活世界理论是他一生探讨的中心问题.也是他的理论研究中最有创见的部分.他的研究不仅为当代学界对生活世界问题的理论探讨提供了借鉴,而且对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世界的构建有启发意义.本文从生活世界中人们的基本态度、人们行为的驱动机制、生活世界的本质及核心等几个方面对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加以阐释,并试图挖掘这一理论的当代意义.【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8)006【总页数】8页(P35-42)【关键词】许茨;生活世界;自然态度;工作世界;当代意义【作者】何林【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9;C91阿尔弗雷德·许茨(Alfred Schutz)是美籍奥地利裔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
随着四卷本的《许茨文集》和两卷本的《生活世界的结构》等著作的面世,国际学术界对许茨思想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许茨的思想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都受到广泛的关注。
每年都有上百篇研究许茨的文章或论著出版,他也成为现象学运动中一个不能不提到的人物。
很多西方著名学者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和雷蒙·阿隆(Raymond Aron)等等都注重对他的理论的研究和借鉴,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更是将他的理论作为自己构建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
2008年以来,哈贝马斯将对金融危机的思考与他早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结合起来的尝试,使得他的生活世界理论重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而作为其理论来源的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在国内学界则较少被提及。
本文试图对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加以阐释,并揭明这一理论的当代意义。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奥]阿尔弗雷德舒茨著读后感
第四篇范文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是阿尔弗雷德·舒茨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深入探讨现象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社会的世界观。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舒茨的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奥]阿尔弗雷德舒茨著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是奥地利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的代表作,通过对现象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构成和主观性。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类社会和自我认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舒茨在书中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认为生活世界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是人们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场所。在这个世界中,人们通过共享意义和价值,建立起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舒茨认为,这种共享的意义和价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重构和创造的。这种观点揭示了社会现象的动态性和主观性,使我们对社会有了更为灵活和开放的认知。
舒茨的现象学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对经验的直接描述和反思,这种方法让我明白,在面对社会现象时,要摒弃固有的偏见和成见,以一种开放和敏锐的心态去感受和理解。这使我更加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主观体验和意义创造,也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然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舒茨的思想深奥且抽象,有时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含义。此外,书中的一些现象学概念和理论,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有些难以消化。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因为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生活世界理论研究一、概述生活世界理论,作为20世纪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起源于现象学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的思想。
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旨在探讨人类日常经验中的直观世界,即我们未经理论化和科学化之前所直接体验到的世界。
这一理论强调,生活世界是所有知识和科学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理论和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科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胡塞尔认为,科学的发展往往使得人们忽略了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科学理论的抽象化和形式化导致了生活世界的“遗忘”。
他提倡回归生活世界,重新审视和评估我们的直观经验和日常实践。
在胡塞尔之后,生活世界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阿尔弗雷德许茨的社会现象学将生活世界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在构成生活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生活世界理论也对其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解释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生活世界理论的基本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我们将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分析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理念,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并尝试评估其在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理论,以及其在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1. 生活世界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在《生活世界理论研究》文章的“生活世界的概念起源与发展”段落中,我们可以探讨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起源,并追溯其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生活世界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理论。
胡塞尔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了“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概念,用以指称我们日常生活中经验到的、前科学的、原初的世界。
他认为,生活世界是我们一切经验和知识的起点,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生活、交往和理解的基础。
随后,生活世界的概念被其他哲学家和社会学者们所继承和发展。
现象学“生活世界”概念的教育学意义
现象学“生活世界”概念的教育学意义作者:娄雨来源:《中国教师》2011年第22期摘要:现象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是我们日常生活于其中的前科学的直观经验世界。
生活世界现象学提出重新思考科学的意义基础,以及重新反省科学的客观性与可靠性的来源及其限度的问题。
生活世界是各门科学的源头,在这里也生长着教育意义的根。
生活世界和教育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出离和回归。
在教育界被长期讨论的“教育是否应该回归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并没有抵及教育与生活世界关系的核心。
关照生活世界的教育研究首先需要教育研究者跳出“回归生活世界”这个简单命题,对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有充分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从直观出发考察和建立教育的意义世界。
关照生活世界的教育实践需要在知识方面加强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史与思想史的学习,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健全的科学观和历史观。
比利时现象学家贝耐特(Rudolf Bernet)早在1990年就对当时的现象学研究作出这样的评价:“作者们还没有对他们所描述的在世界中的生活(life in the world)的事实进行充分的思考,生活世界现象学就繁荣了起来。
”[1]20年之后,我们的教育学研究却同样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对很多哲学概念还没有充分地领会和把握,就已经将它们引进了教育研究当中。
十几年来,“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或“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不仅是热门话题,也是争议极大的焦点。
“生活世界”已经成为教育学界使用最多的现象学术语之一。
然而,在理解和厘清这些纷繁复杂的教育学术观点之前,我们需要首先对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加以分析和厘清。
一、现象学与生活世界1.“生活世界”的源起“生活世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对它的研究几乎就是从现象学开始的。
哲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life-world)是胡塞尔现象学中影响最大的概念之一,在他的晚期理论中尤显重要。
而且随着胡塞尔著作的不断整理出版,关于生活世界的文献越来越丰富。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是以德国社会学家舒茨(Alfred Schütz)为代表的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舒茨通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行为的观察,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包括:1. 意义构建:舒茨认为,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解释应该从人们的意义构建过程开始。
他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会赋予事物以特定的意义。
人们的意义构建过程是基于他们的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因此,理解社会行为需要考虑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
2. 社会行动:舒茨将社会行动看作是人们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社会行动包括个体的行为和他人对该行为的反应。
他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基于他们的意义构建,同时也受到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行动的理解需要考虑到个体的意义构建和社会互动的因素。
3. 类型与意义结构:舒茨提出了“类型”和“意义结构”的概念,用于描述社会行动和意义构建的模式。
类型是指人们根据经验和背景知识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用于理解和解释特定的社会行为。
意义结构则是指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和其相互关系。
舒茨认为,通过研究类型和意义结构,可以揭示社会行动和意义构建的规律。
4. 社会互动:舒茨认为,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获得和分享关于社会行为和意义的信息。
社会互动是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的基础,它可以通过符号、语言和行为等方式进行。
舒茨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认为它对于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的理解至关重要。
5. 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舒茨认为,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是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的相互作用结果。
主观意义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和意义的主观理解和解释,而客观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等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
舒茨强调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二者相互影响和塑造社会行为和意义构建。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强调了意义构建、社会行动、类型与意义结构、社会互动以及主观意义和客观社会的相互作用。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现象学社会学(1)
没有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没有现象学社会学,正是舒茨把胡塞尔的现象学用来理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才产生了现象学社会学。在改造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时,舒茨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关于意识建构的分析,提供了比韦伯本人所运用的新康德主义更优越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
什么是实在(reality)?什么切实地存在于尘世间?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什么存在?现象学探讨的就是这些问题。现象学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感知世界,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是以感觉为中介的,并通过心智意识来了解它。他人、价值观、规范与物质客体,也必须以经验为中介才能进入人们的意识知觉中,人并非是直接地与实在相联系,而是以人类心智意识过程为中介的。意识过程如此重要,所以理解这些过程是如何运作的、是如何对他人产生影响的等等,就是现象学的重要任务。
胡塞尔不赞同韦伯所说的研究者本人的移情法或同情内省法,他反对任何“他在的外部世界的预设”,创造了一种关于意识的抽象理论,舒茨正是借用了胡塞尔的这一理论,深化了韦伯对行动意义的解释。
胡塞尔主张在实在中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哲学的原初根据,他认为这个家园与根据就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又被称为周围世界,它是人与人日常交往、共处的互为主体的世界,在其中,人以自主的地位、自主的意识及选择,与其他和他同样具有这种自主性的他人交往。在生活世界中,人们展开的是主体间的关系,而不是生产世界与科学世界那样的人与物、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生活世界的提法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世界中,人们的行动是通过主体之间的对话、交谈等沟通活动来实现的,人们的心理世界得以在主体性的交往中体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
二、理论概要
现象学社会学的内容主要啊包括对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即社会行动的意义理解、生活世界的结构、社会知识问题等几个紧密相关的部分。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 舒茨主体间性理论再讨论
社会2013·1CJS第33卷方法论与生活世界舒茨主体间性理论再讨论孙飞宇*作者:孙飞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Author:SUN Feiyu,Sociology Department,PekingUniversity) E-mail:sunfeiyu@pku.edu.cn本文写作过程中,受惠于与渠敬东教授及好友储卉娟的讨论与鼓励。
本文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思想论坛”上首次宣读,并从与会的黑格尔读书小组各位同仁的批评中,收获到了极为有益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文责自负。
摘 要:舒茨从对个体行动的意识分析出发,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伯格森的意识哲学,对韦伯所建立的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作了一个意义基础的建构工作,并进而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世界的图景。
在这一工作中,对他者问题的处理涉及了一系列深具社会学意涵的问题,而其核心则是主体间性问题。
对主体间性之可能性这一问题的探讨,从社会思想史的传统脉络来看,不仅关涉社会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在舒茨的努力下,更成为了一项通过以我群群体为基础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回答近现代以来社会学的核心方法论问题———社会如何可能———的基本追求。
关键词:主体间性 现象学社会学 方法论 生活世界Methodology and the Lifeworld:Revisit the Discussion onSchutz’s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SUN FeiyuAbstract:Based o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and Bergson’s philosophy ofconsciousness,Alfred Schutz,from an analysis of the consciousness behindindividual actions,started theory building based on Weber’s social scientificconceptual system according to its key concept of“meaning”and furtherdeveloped his own structure of social world by the method of the Ideal Type.Inthis work,the issue of otherness has raised a series of sociological questions,especially the ques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Within the tradition of social thoughts,via Schutz’beginning effort to answer the essential methodological question in·83·DOI:10.15992/ki.31-1123/c.2013.01.005modern sociology through the meaningful lifeworld that is based on the we-relations,the probability of intersubjectivity is not only a key question as to howsociology is possible;it is also a question of how society is possible.In this paper,with the discussion of Schutz’s work placed within the history of methodologicalthinking,the author argues that Schutz’s work o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provides us with a new possi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lifeworld of modernindividual,and further,a way to reflect upon current sociological research inChina.Keywords:intersubjectivity,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methodology,lifeworld 只有这一原始的基础———作为生活世界———才使得所有的理解成为可能。
现象学社会哲学的最新佳作——《现象学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社会科学》述评
现象学社会哲学的最新佳作摘要:“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社会哲学研究”丛书是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
其中,专著《现象学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社会科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以日常生活世界和社会行动为逻辑起点,对舒茨的现象学的社会科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对戈夫曼的拟剧论和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
该专著的出版对于社会科学与哲学的互动研究,对于国内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与教学,以及强化社会科学家的“良知”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都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现象学;日常生活世界;社会哲学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8-0157-04(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3)一、最新“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社会哲学研究”丛书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其中,以复旦大学张庆熊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多年来在涉及诸多研究领域的同时,一直坚持从事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且不断推出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为学界所关注。
早在2004年,张庆熊等人译毕英国哲学家彼得·温奇的《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1]第二版并在大陆首次出版。
之后,张庆熊于2010年完成了专著《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2]。
作为“国内第一部”深入探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专著,本书“围绕方法论的问题展开社会科学的哲学的讨论”,“尝试打通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的界限,把哲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哲学与社会理论的交叉学科的研究”[2](P10)。
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2014年1月,由张庆熊主编、刘剑涛等博士为主要参与人的论著《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3]出版。
与科研团队的前期成果相比较,该论著将以前社会哲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之后,张庆熊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西方社会哲学研究”为契机,以“社会哲学”为研究主题,于2017年7月主编、出版了“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社会哲学研究”丛书。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第
四 节
理解的方法
舒茨将“理解”方法视为在社会科学中一种绝对重要的 和基本的方法。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理解不仅仅 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方法,是社科区别与自然科学的一 种独特方法。
理解在三个层面上进行:1、作为人类事件的常识知识所 具有的经验形式;2、作为一种特定的认识论的问题;3、 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方法。
第
一 节
以现象学为工具
胡塞尔的现象学为解决柏格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途径,舒茨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日常意义建立的基本特征。
舒茨是首先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处理社会学的问题,现象学 社会学的出现源于舒茨对韦伯和胡塞尔的熟知和接受。
舒茨到美国后,又分别从舍勒、海德格尔和、萨特以及符号 互动论中汲取营养。
第
第 四
社会科学的两级构想
节
普通人对社会世界的构想,就是一级构想,而社会科学 家的构想则是对社会行动者构想的构想,属于二级构想。
(1)第一级构想,也即常识构想,它所涉及的是主观的 成分,是指从行动者的观点出发对行动者的行动的“理 解”。
第十一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第 十 一 章
第一节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思想的多重来源 第二节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 第三节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应用理论的构成 第四节 舒茨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五节 舒茨的贡献
第
一 节
对韦伯的继承与批判
继承: 1.同意韦伯关于“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等重要概念的定 义; 2.同意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宏伟目标; 3.赞同韦伯将“个体的行动”作为研究社会世界各种复杂社会 现象最基本的起点。 批判: 1.将个体的意义行为作为社会学分析最基本的单位和要素是不 对的; 2. 没有对 “行为”与“行动”、行动之“主观意义和客观意 义”区分 ; 3.“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意义过程”没有交代清楚。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舒茨(Alfred Schutz)答: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
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他主张将现象学与社会哲学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
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2.生活世界(舒茨)(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舒茨试图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生活世界的结构,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的基础。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
舒茨进一步强调生活世界“社会实在”的本质,即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而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3.主体间性答: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和判定。
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与对他人的经验的理解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与解释图式。
我对他人的行动的理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实现。
他认为,只有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
舒茨关于主体间性的研究,是通过描述分析常识世界的各种类型化进行的。
如果我的身体是处于一种此在,而同伴的身体则是一种彼在,而我改变我的位置,从此在移动到彼在,彼在也就成为一种此在,我就可以从彼在观察到我从此在出发所察觉的同样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01期总第279期前沿F or w ard Positi on N o 012011Su m N o 279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郑庆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摘 要]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是人的主体间性的世界。
本文尝试通过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考察,围绕生活世界概念,通过悬置与二阶理论构造、扎根而非跳跃、类型化的适应性、动机的困惑四个方面来探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如何理解研究对象之行动意义的问题。
[关键词]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行动意义;反思[中图分类号]C9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1)01-0157-05[作者简介]郑庆杰(1975),男,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工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等。
一、研究的缘起在社会学领域,自从韦伯提出理解社会学之后,关于社会学研究中如何理解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的问题,诸多社会理论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和批判性分析。
由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方面具备现象学的源流,另一方面,舒茨在形成自己的理论的过程中,是以韦伯对社会行动的阐释作为对话者展开的,而吉登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研究者的理论不少是基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进行阐释的,所以,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在这个研究脉络里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进一步对舒茨思想进行深入的把握,是理解此项学术研究未来可能性的重要前提之一。
国内对于舒茨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日渐增多,多集中在对舒茨生活世界的结构、行动意义的赋予、现象学方法及其早期思想的评介方面。
[1-4]杨善华、孙飞宇对舒茨行动意义理论在田野调查中的访谈的应用作了分析,[5]舒茨与帕森斯、米德、戈夫曼、胡塞尔、韦伯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关注,[6-11]而对生活世界与社会行动意义研究之间的困境的关联机制和理论冲突的探讨比较少,这两者的关系,既涉及理解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又涉及现象学社会学的奠基性概念,因此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必要。
生活世界 是现象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结合的重要概念,也是舒茨建立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生活世界 既关联着日常行动者对自己行动赋予意义和对日常周身世界类型化知识的掌握,又关联着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和科学知识类型化问题,而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研究对象,虽分属不同 有限意义域 ,却共享同一个生活世界,但是如何适切、正确、有效地理解研究对象行动意义,依然充满了争论和困惑。
那么在舒茨的理论体系中,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论述困境?这些困境是否有解决的可能?本文选择 生活世界 这个概念,切入对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的阐述,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展开考察。
二、生活世界:从胡塞尔到舒茨的转变(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作为现象学的关键概念,在胡塞尔的研究中,一方面是他进行现象学研究的一个中途157站,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作为纯粹科学的现象学向现实世界的关照转向。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就是现实的、由感性给予的总是被体验到和可以被体验到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是日常普通人直接体验到的世界。
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的世界,是日常行动者自我与他人建构主体的可能空间。
它具有奠基性、自明性、背景性、无前提性等特征,它是一切科学研究 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 的嵌入性背景、基础和归属。
[12]胡塞尔认为,有两种将世界课题化的方式,就是科学意识和哲学意识,科学意识以把握客观性、建立科学客观世界为使命,但其运作方式最终仍要直接指向已有的客体,并直接回返到生活世界的视阈之中,在此过程中,科学世界的有效性仍同于并基于生活世界的有效性。
[12]哲学意识是一种反思意识,是将生活世界视作反思对象加以考察,这里的考察不同于科学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哲学意识将生活世界的奠基性特征和建立在生活世界基础上的科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课题化加以反思。
[13]由于生活世界的奠基性和非课题性特征,无论是科学意识还是哲学意识,生活世界都是其所由以生发的根源世界。
它们的有效性都是以生活世界的有效性为前提的。
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研究,由于其坚持绝对的、彻底而纯粹的先验现象学研究方法,导致他陷入主体先验内在性构造中,只分析了生活世界结构中的两个个体之间的主体间性问题,进而无法超越这个困境。
由于先验现象学的主观立场,也由于无论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还是科学意识和哲学意识,生活世界对它们而言都具有共生、共享的结构性特征,这一整套相互关联的逻辑,实际上已经隐含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对于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理解的差异和缝隙、研究理论的有效性判断标准问题。
(二)舒茨的生活世界舒茨对 生活世界 概念的选择,是他的研究任务把 生活世界 推到了理论前台,而非对现象学传承的结果。
舒茨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韦伯提出的对行动意义的理解之可能性问题给出全面论证,因此,他在起初就忽略了胡塞尔的先验特征,直接把现象学理解为对自然态度和生活世界的研究。
生活世界包括着文化的、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生活框架,行动者根据这种框架来理解并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
[14]在生活世界的奠基性地位方面,舒茨无疑是和胡塞尔一致的。
但是在为什么要研究生活世界方面,二者就有差异了。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就是人们存在于其中进行日常生活的社会环境,它在当下之前就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并以结构性的方式呈现给行动者。
为了完成上述韦伯提出的任务,舒茨认为现象学社会学的核心任务就是为生活世界的生成进行论证,要把生活世界何以如此构造、生活于其中的行动个体如何认识其 生平境遇 和日常知识,他们如何赋予行动以意义让日常生活世界如其所是的运行。
舒茨把生活世界的时间、空间、社会结构、多重实在意义域,以及结构与主体间的互动关联模式进行了探究。
这就显示出舒茨的生活世界概念与胡塞尔的差异之处。
也可以说,舒茨借用了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去完成社会学的任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舒茨的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整全、基础性的概念。
但是在舒茨思想的前期和后期,现象学研究方法从先验主体建构向主体间性出现了游移。
[15]正如迈克尔所言,[16]生活世界的共生、共享的基础性结构,使 我们 关系成为矛盾的核心症结,这是科学与社会性矛盾,更是现象学和社会学的矛盾,这为理解行动意义如何可能写下了稍显悲观的基调。
三、社会行动意义之理解如何可能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解释。
其中,所谓行动,意指行动个体对其行动赋予主观的意义,不论外显和内隐,不作为或容忍默认。
社会的 行动则指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关涉到他人的行动,而且指向其过程的这种行动[17]。
在研究方法上,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虽然研究对象是同样的主体,研究者除了对研究对象自己赋予的行动意义的理解之外,还需要探究行动背后的因果关系,而如何进行这些理解,韦伯则转向诸多的经验性研究因而未深入探究,而日常行动主体却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自己对于意义的赋予和理解而行动。
舒茨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提出要从主体间行动的可能性、观察式理解、动机式理解如何可能到动机的分类,寻找自己的研究思路。
为解决以上问题,舒茨认为,他面对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如何解决现象学先验研究方法的纯粹性困境,也就是胡塞尔的困境,另外一个,就是如何解决生活世界的构造性问题,在后一个问题中,舒茨因为第一个研究的问题解决的不彻底性,导致了研究者如何研究对象,也就是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问题。
因此,他提出了 一级构造 和 二级构造 理论,但是问题重重,比如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共同生活世界的扎根性和研究者的 跳158跃 悖论;研究者的类型化如何保证自己的 适应性 等。
而舒茨的 一级构造 和 二级构造 理论对于后来吉登斯提出的 双重解释理论 有潜在的影响。
吉登斯面对社会研究如何可能的问题,认为研究者要解释研究对象的行动意义,同时研究者要想研究取得成功,就必须保有和研究对象共有世界一致的语言和概念,这就导致了研究者的概念对研究对象造成了影响, 社会学立足于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主体间性关系,它应对的是一个预先解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由能动主体发展的意义实际上参与这个世界的构成 [18]。
吉登斯的双重解释框架是为了他进一步提出的 结构二重性 理论,尤其是行动的建构取向作理论铺垫的。
无论是舒茨还是吉登斯,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当研究者将科学结论类型化之后如何确保其理论的有效性?研究对象社会行动意义如何可能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因此,深入关照舒茨的理论建构中由生活世界和理解社会行动意义之间的关系所引发的困境究竟有哪些、如何表现,是必要的。
四、生活世界与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几个困境在舒茨的理论中,生活世界是其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的方法进路和理论展开,形成了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此研究的动力来源。
(一)悬置与二阶理论1.悬置悬置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胡塞尔通过两次悬置,对他所批评的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以实证方法为代表),以及对生活世界的日常态度进行了悬置,使研究者能以一种主观先验的意向性关照,直接地面对现象本身。
舒茨继承了胡塞尔的悬置方法,他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对胡塞尔没有解决的生活世界的构造问题进行论证,以形成生活世界的可证明性。
胡塞尔认为,问题不在于客观性,而在于理解客观性;一切客观东西,都服从于可理解性要求。
[12]在这里他坚持了现象学的绝对、彻底的方法。
当把生活世界当做课题进行研究,在面对生活世界中的常人日常自然生活态度时,舒茨认为:持有日常自然态度的人采用的是与胡塞尔相反的悬置态度,也就是对这个生活世界存在的日常信仰的一种不怀疑的态度。
因此,研究者也需要采用如此的 存而不疑 的悬置,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发现生活世界的结构是如何从先验主体、主体间性、日常互动关系的类型化和动机、主题、意义的关联中构造出来的[15]。
胡塞尔认为需要抛却理解的前见和前理解,直面现象本身才能做到研究的纯粹和明证;舒茨认为,恰恰要首先对生活世界的存在持无疑问的态度,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世界是如何构造的。
矛盾由此产生:研究者彻底的无前见的悬置是不可能的,研究者有着自己的前提思维方式和预设以及日常经验,那么研究者自身的研究取向如何能够反映研究对象的社会行动意义?2.二阶理论舒茨认为,生活世界的意义理解可分三个层面,一是理解关于人类事件的常识知识所具有的经验形式,这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经验型的基本认知,这一层面基本不存在问题。
二是生活世界中的各主体之间的意义构造问题,也即如何理解他人的实存及其行动的经验意义。
在此,舒茨在一定意义上把现象学的还原方法止步在主体间性,认为这个世界一开始就是 我们 的、共在的意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