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新剂型研究及进展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药新剂型研究及进展

摘要

随着药剂学与其他学科理论和先进的技术相结合,微囊化、微乳、固体分散等新型给药系统在兽医临床的应用有逐步增加的趋势。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兽药产业的发展,介绍几种比较新的药物剂型及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兽药;新剂型;研究进展

I

Abstrac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harmac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ory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microencapsulated, microemulsion, solid dispersion model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veterinary clinical application has gradually increasing trend.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eterinary drug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new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veterinary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Veterinary drug; new dosage form; research progress

I I

目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Ⅱ)

1. 前言 (1)

2. 各种新剂型简介 (1)

2.1 微囊化制备技术 (1)

2.2 微乳制备技术 (3)

2.3 固体分散技术 (4)

2.4 聚合物纳米粒技术 (4)

2.5 泡腾技术 (5)

3. 展望 (5)

参考文献 (6)

III

1. 前言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基础理论、制剂的生产技术、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合理的临床应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剂型及新制剂是其核心内容。随着基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数理、生命、材料、电子和信息等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造,使药剂学从经验摸索阶段跨入了科学研究阶段。在现代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技术开展药物剂型及制剂的研究,并完善和提高现有普通剂型及制剂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是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药物传递系统的出现是其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集中体现,而大量新型药物剂型及制剂的问世则是其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2. 各种新剂型简介

2.1 微囊化制备技术

微型包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简称微囊化,是近30年来应用于药物的新工艺、新技术。微囊化技术是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囊材)作为囊壳(membrane wall),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囊心物)包裹而形成的药库型(reservoir type)微囊(microcapsules,MC);或使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骨架型(matrix type)微球(microsphere,MS)[22]。MC与MS的粒径大多属于微米级别,当粒径在纳米级别(1~1000 nm)就分别称为纳米囊(nanocapsules,NC)和纳米球(nanpspheres,NS)[1]。

药物经微囊化后除可达到缓释目的外,还能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药效;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和口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减小对胃的刺激;方便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和储存。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和抗菌药物的研究中。如Storm P B等用可生物降解的聚酐制备的喜树碱纳米粒经颅内植入,可显著地延长神经胶质瘤大鼠的存活时间。Radwan M A等研制出茶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脂的纳米粒,大鼠腹腔注射表明,茶碱纳米粒混悬液可维持较高药物浓度长达11 h,给药20 h后与茶碱溶液相比浓度仅降低43.5%,说明了茶碱PBCA纳米粒混悬液能有效控制药物在大鼠体内的释放。

微囊技术在中药领域内也有应用,但主要是集中用于挥发油的包囊来解决它的易挥发性或掩盖不良气味。如:黎维勇首次制备出白芨微球,体内外实验证实其血液相容性好,选择性栓塞作用强,栓塞时间长。邓嵘等制备符合肝动脉栓塞要求的莪术油明胶微球,主要方法是以莪术油的明胶初乳为分散相,液体石蜡为连续相,加入乳化剂,电动搅拌制得复乳,甲醛交联固化,异丙醇脱水。苏李等人以明胶为囊材制备了蓖麻油固体粉末———蓖麻油微囊,该微囊成功的掩盖了蓖麻油的异味,而且同样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李药兰等以乙基纤维素(EC)为囊材,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技术制备出茶多酚缓释微囊,可以起到提高茶多酚稳定性和具有缓释功能的双重作用。吴海珊等利用交联壳聚糖为载体,制备了壳聚糖-绞股蓝总皂苷缓释微球,收率达90%以上,不仅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还发挥了壳聚糖本身的药用价值。

由于纳米尺度下的DDS及其所用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质和良好的表面修饰功能,纳米给药系统(nan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NDDS)在实现靶向性给药、缓释药物、提高难

- 1 -

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2]。然而微囊化技术在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制备问题是主要问题,如在制备过程中都要使用到大量的有机溶剂,这给后续的处理造成了困难,易造成有机溶剂的残留;制备工艺及制剂稳定性尚不理想,重复性差;而且可供选择的囊材种类较少;粒径的分布、包封率的大小、囊膜降解和渗透率的变化受所选择的聚合物影响较大,不易控制。以明胶为囊材制备了蓖麻油固体粉末———蓖麻油微囊,该微囊成功的掩盖了蓖麻油的异味,而且同样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李药兰等以乙基纤维素(EC)为囊材,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技术制备出茶多酚缓释微囊,可以起到提高茶多酚稳定性和具有缓释功能的双重作用。吴海珊等利用交联壳聚糖为载体,制备了壳聚糖-绞股蓝总皂苷缓释微球,收率达90%以上,不仅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还发了壳聚糖本身的药用价值。但其脂质体注射液的最大耐受量高于纯注射液,且毒性低于后者。

近十几年来,脂质体技术也广泛用于中药的研究中,相关报道层出不穷:姚亚红等对所制备的黄芩素脂质体进行了体外释放研究,在pH7.4磷酸缓冲溶液中,其释放动力学符合Higuchi方程,且室温保存一个月后,药物未见渗漏,说明其性质稳定,符合肝靶向要求。徐云龙等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了茶树油脂质体,考察了它的体外透皮性,纯茶树油的透皮速度较其脂质体快,前者2 h时药物累积透过率为36.22%,48 h时达69.43%,而相同时间下,后者仅为7.86%和18.73%,充分说明该脂质体能有效的透过皮肤,且能缓慢释放,提高了茶树油的用药安全性,解决了茶树油浓度过大时对皮肤产生刺激的问题。脂质体及包封的药物在血液循环中保留的时间,多数要比游离药物长得多。体内动力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脂质体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但是,一般脂质体进入循环系统后,因血中的蛋白、调理素、抗体、酶等的作用容易发生破裂。为了消除这一弊端,人们设计出了长循环脂质体。通过在脂质体的成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糖脂(如单唾液酰神经节苷脂GMI)或在磷酸分子上联接含多羟基团的物质(如PEG),使脂质体表面暴露出一些亲水性的多糖或多羟基基团等方式,增加了脂质体在血液中的稳定性。孙萍等将大蒜素(DATS)包封于PEG修饰的脂质双分子层制成大蒜素长循环脂质体,改变了大蒜素药物动力学性质,延长生物半衰期,显著提高其稳定性,降低刺激性,且具有靶向、缓释长效作用。王琳等用PEG修饰脂质膜制备了马钱子碱长循环脂质体,用马钱子碱溶液与马钱子碱长循环制质体做体外释放度试验比较:前者6.5 h时释药已达到95%以上,而后者在24 h时的累积释药率仅为14%,说明马钱子碱在脂质体的包裹下药剂学性质稳定,保证了脂质体在体内循环时将所载药物转运至靶部位,可认为马钱子碱借助于脂质体这一药物载体到达缓慢释放的效果。

综上可以看出脂质体应用于药学领域是涉及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药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理论较多的一项新技术,它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虽然具备了许多的优点和特性,但在诸如脂质体对某些器官靶向性不明显、对某些药物包封率低、其自身表面特性对药物的影响研究及体内动力学研究方面等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