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应对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2011年第47期(总第2391期)

25

区,由于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地被冲刷流失,牧民生活陷入贫困。如果不经治理只能靠搬迁异地才能脱贫,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脱贫方式,不能使牧民真正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只有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才是最根本的出路。

(二)土地沙漠化严重。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严重,全区沙化土地占全国的33%,有2/3来自草原沙漠化。根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

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扩展;2005年,锡林郭勒草原沙化草场已经占可利用草场的74%,锡林郭勒盟西部以及乌兰察布市、

巴彦淖尔市北部牧区已退化为严重的荒漠、半荒漠草原。由于草原大面积沙化、

退化,降雨量普遍减少,地表温度出现大幅度的升降变化。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从东到西的降水量为500-300-150毫米,现降为300-200-100毫米。锡林郭勒盟,

20世纪50年代降水为307毫米,60年代减少到269毫米,

80年代为243毫米。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报告,夏天中午和晚上草地与裸露沙地地表温度相差40 50度。草原比荒漠化草地夏季低3 5.5度,冬季高6 6.5度,减少对地表的水蚀,利于集云雨的形成。从这段报告中我们推测到如下结果,

地表温度大幅度升降,加剧气候干旱,长时期的干旱进而引起草原沙化,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这种恶性循环,内蒙古越来越多的湖泊干涸,湖泊面积从20世纪50 60年代开始缩小,进入70年代后加速缩小。这也导致以湖泊为补给、被称为“草原之肾”的草原湿地萎缩,逐渐消失。

(三)自然灾害严重。

草原退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根据调研及《四子王旗志》记载,四子王旗境内自然灾害严重,旱灾、“白灾”、“黑灾”、沙尘暴时有发生,有十年九灾之称。“白灾”又称为雪灾,是指由于大雪埋压牧草使牲畜不得采食,加上“白毛风”急剧降温,家畜往往冻饿而死。1977年四子王旗全旗遭遇特大雪灾,

10月25 29日降特大暴雪,降水量29.7毫米,积雪深度14 30厘米,局部地区60厘米以上,连续积雪120天,牲畜损失21万头(只)。“黑灾”是相对“白灾”而言的,是由于冬季干旱,牲畜不能进入无水草场,虽有枯草,却无雪可舔,饮水困难。四子王旗80年代之前发生

“黑灾”的几率为46%。黑灾危害极大,牲畜连续20天吃不上雪就会受到影响,连续40天吃不上雪就会掉膘,

连续60天吃不上雪就会因瘦弱、流行疫病而大量死亡。沙尘暴也是四子王旗非常普遍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到来时沙暴吹蚀表土,引起土壤沙化,吹散畜群严重影响牧业活动。据笔者搜集的各方资料,沙尘暴灾害在内蒙古普遍发生,1983年4月25 29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生沙尘暴天气,在这次灾害中,死亡33人,伤46人,死牲畜9.8万头;2004年3月28日,内蒙

古锡林浩特遭受特大沙尘暴袭击,持续16个小时,造成3人失踪,

5000多只羊丢失或者死亡。三、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成因

(一)垦草种粮。

由于人口的压力,非宜农地垦殖浪潮不断。根据《内蒙古畜牧业统计资料》可以知道,内蒙古从1992 2000年耕地面积由601.71千公顷增加到960.25千公顷,增加了358.54千公顷是1992年耕地面积的一半还多,其中在1997年曾一度达到1014.27千公顷。内蒙古本应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地区,一些典型的牧区旗县以大面积垦草种粮,畜牧业比重被逐渐压缩,像翁牛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四子王旗耕地面积均已10万平方公里。草原周边地区生态脆弱,耕地比重大、种植业比重大,很容易导致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土地退化粮食产量减少竟而继续开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农业挤草原,沙漠吃农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生态恶性循环。

(二)过度放牧。

内蒙古草原超载放牧现象十分严重,已超过适宜放牧量的15%左右。根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除了乌海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在暖季,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在冷季没有超载外,其余各盟市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特别是在冷季超载现象尤为严重。从盖志毅(内蒙古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提供的内蒙古33个典型牧区旗县期末牲畜存栏头数增长情况可知,

1949 1998年33个典型牧区旗县期末牲畜存栏头数均有增加,整个牧区平均存栏头数由1949年的20.34万头增加到1998年的127.9万头,

50年间增长了近6.3倍。这种通过超载放牧增加的期末牲畜存栏头数,短时期内提高了牧民的收入,然而长此以往破坏了牧草的生长秩序,最终使得牧民落入贫困的深渊。

(三)过度樵采。

内蒙古牧区、半牧区的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挖掘药材、发菜等植物资源,这些植物具有固结泥沙的重要作用,

因而这种行为会严重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如内蒙古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每年收购干甘草、

黄麻约250万 350万公斤,每年破坏20万 25万亩草场。至今乌兰察布盟(现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每到雨季,成千上万人搂发菜,严重破坏草场。此外,由于贫困地区的人们交付不起现代能源和燃料费用,一户4口人家每天要烧19.6公斤植被,一年烧7154公斤,以荒漠化草原的产草量494.25公斤/公顷计算,每年要烧掉14.3公顷植被。

2011年第47期(总第2391期)

26

四、应对的措施———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奖

励机制

(一)草原生态补偿奖励机制概念。

生态补偿,最早源于德国1976年实行的Engriffs rege-

lung政策,虽然国内国外已经有一些针对生态补偿的研

究和实践探索,但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关于生态补偿,

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界定。广义的生态补偿

不仅包括对受污染环境本身的补偿,还包括对保护、恢复

生态环境及功能而付出代价的单位和个人的补偿;狭义

的生态补偿,专指对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手段对

生态保护者和投资者给予合理的回报。笔者在综合国内

外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下提出生态奖励概念,所谓

生态奖励是在生态补偿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即对保护、

恢复生态环境及功能而付出代价的单位和个人在补偿的

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的奖励,从而进一步激励人们从事生

态保护,为社会提供生态效益。

因此,所谓草原生态补偿奖励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

进行理解,一是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补偿,即对面临破坏威

胁的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已经遭受破坏、退化的草

原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建设;二是对单位和个人的补偿

和奖励,及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行为主体进行补

偿,并在补偿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奖励。草原要协调持

续发展,国家不仅对自然和人要进行补偿,而且还要对行

为主体进行奖励,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充分调动牧民的

积极性,通过禁牧、休牧、轮牧等一系列措施,恢复草原植

被,使当地人们彻底摆脱贫困。

(二)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补偿。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恢复功能,在未曾退化的前

提下、在草原承载能力的范围内,适度放牧、间歇利用草

场,牧草可以自我恢复和生长;对于已经退化的草原,只

要排除致使其退化的因素加之人工播种养护,草原仍可

恢复。因此,我们对于未退化的草原,要测定每个区域草

场的承载力,并在承载力范围内适度放牧,并且间歇性利

用;对于已退化的草原,通过退耕还林、禁牧、休牧、轮牧

等方式对草原给予补偿,使其逐渐恢复生产力,促进草原

自然更新。

一是退耕还草。从宏观角度讲,退耕还草是在农牧

交界地域,将那些本应用生态目的、发挥生态功能的耕

地、坡地,通过停止种粮、采用种草的方式,恢复其原有林

草植被的生态状况和生态功能,以达到重建生态结构、平

衡生态系统的目的。退耕不是盲目的退,不是退的越多

越好,而是要按照自然带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宜草种

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因地制宜的退耕还

草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分类分片治理。根据自

然规律,确定还林还是还草。

从微观角度讲,“退”首要涉及一个环境条件问题,

即要考虑到所有与牧草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

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地理位置,二是特定位置的环境

条件,如气候、土壤等。因为不同的地理位置就有不同的

气候和土壤,而牧草种类对于气候和土壤又有不同的要

求。因此,对于“地”和“草”这样一个矛盾统一体,它们

之间只能处于一种相对协调状态。要想达到这个协调状

态,就必须按照“适地适草”原则,即退那些不适宜耕作

的土地,退耕后牧草能成活,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对间

歇性灾害有一定的抗御能力。达到“适地适草”需要通

过两条途径:一是选择,即选择哪些土地种哪种类型的

草;二是改造,通过引进改良草种使之适应地,或通过改

变土壤条件使之适应草。

二是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退化最根本的原因是过

牧造成,根据草畜平衡原则施行以草定畜,并通过禁牧、

休牧、轮牧等方式使草原逐步恢复生产力。对于严重退

化草场实行禁牧、制定禁牧期,在禁牧期内不准进行放牧

和割草,给牧草提供充分生长、发育、繁衍的机会。还要

逐步实行天然草场与人工饲养相结合的休牧方法,即在

牧草生长发芽期进行舍饲圈养,避免返青牧草幼芽被啃

食,等牧草长成后在非生长期内进行放牧,使草场有充足

的时间休养生息,为来年提供循环使用的牧草。科学的轮

牧制度也是值得推荐的,根据草场面积、产草量、草群结

构、畜群结构等,把牧场分割成许多区域并用网围栏进行

隔离,在每个区域中只能放牧一定天数,并按一定顺序轮

流循环放牧。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牧草浪费、提高牧草产

量,而且可以减少牲畜游走加快增重,还可以减少劳动力

使用,把畜群赶入围栏、锁住围栏门,牧人不必再照料。

草原生态系统破坏容易,恢复难。因此,首先不能轻

易破坏天然草原,其次还要对草原原有的植被,如药材、发

菜等植物资源进行保护。这些植物资源具有涵养水源、固

结泥沙等一系列的生态保护作用,是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

主体,一旦破坏难以恢复,所有治理、种草的措施最后都将

功亏一篑。必须依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草原植被,禁

止滥挖、滥采等破坏行为,保护草原原有现有植被。

(三)对人的补偿与奖励。

对于行为主体人的补偿与奖励应分为直接补偿奖励

与间接补偿两种类型。直接补偿奖励着眼于眼前利益,

直接给予他们现金与实物,属于“输血型”补偿,其优点

是能顾及到农牧民的眼前利益,充分调动他们保护草原

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缺点是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

间接补偿着眼于长远利益,通过建立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等迂回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补偿,属于“造血型”补偿,其

优点是兼顾了农牧民的长远利益,促使草原生态经济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