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明确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物质分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
2. 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3. 常见物质的分类举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 难点:物质分类的判断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物质分类的原则。
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讲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类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定的物质进行分类判断。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分类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评价学生对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物质分类的相关内容。
3. 实例素材:收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分类实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4.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讲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及特点。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化学①(必修)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理解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
理解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
2、水平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动手水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自学水平。
3、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
4、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
5、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相关概念;胶体的性质;学生实验水平、思维水平、自学水平的培养。
难点:制备胶体实验
教具准备:氯化钠溶液、植物油、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淀粉、硝酸银溶液、碘水、半透膜;直流电源、U形管、烧杯、试管、过滤装置;电教平台。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可以使学生在同类事物相似性方面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能做到由此及彼,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对此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常用的物质分类方法和分散系(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理解胶体的概念(3)知道丁达尔效应是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胶体所特有的性质2、能力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其他性质系。
了解分类法的重要意义及胶体性质的广泛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其他性质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对物质的分类,重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交叉分类法。
知道溶液和浊液性质的区别,但不知道二者在微观本质上的不同。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课前完成预习学案教师教学准备: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装置和药品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_________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___________的规律。
对事物进行分类时,事先一般要设定分类的__________。
当分类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____________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有可能做到____________ 。
这就是分类法作为科学方法的意义。
一、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1. 交叉分类法:对Na2CO3、Na2SO4、 K2CO3 、K2SO4四种盐分类(1)以其组成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 盐(2)以其组成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盐(3)在交叉分类法中,Na2CO3既属于__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盐;K2SO4既属于盐,又属于 __________盐。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分类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分类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归纳与整理]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归纳与整理](2)树状分类法12[[[[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学物质分成哪几类?每类物质具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你的这种分类采取了哪种分类方法?2.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归纳与整理]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回顾与总结]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化学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2.化学反应的分类补充习题1.农药波尔多液不能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是因为铁或铝能跟该农药中的硫酸铜发生化学a2a3a4。
a564224 cuso4+fe=cu+feso4置换反应篇二:高中化学人教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篇三: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案(2012-09-12)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编写、校对费德军学习目标: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1_物质的分类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 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分类方法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女生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
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难点:如何区分各种物质类型,以及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物质分类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教案、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 准备一些实际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矿泉水、空气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各种物质类型的定义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药品、食品等,让学生运用物质分类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物质分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分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材料科学、药品研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类在环保领域的意义,如如何处理废弃物、防止污染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学生关于物质分类的疑问。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和实例。
八、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物质分类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1.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人教版
物质的分类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也是高中阶段最先系统学习化学的一个内容。
教材首先安排了分类法的学习,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重点强调分类观的形成,并且能够应用分类的知识来预判同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教材中先从身边的分类再引出化学中的分类,由熟悉到陌生、由浅入深。
主要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在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当中,引入新概念:胶体的学习,安排了一个胶体的实验探究,从宏微观两个方面对胶体的性质进行探究,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当中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最后教材介绍了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与其应用,突出丁达尔效应的实际应用与其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只参加过一年的化学学习,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储备较少。
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的学习,有利于本节课中物质的分类的学习,学生也会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熟悉感。
但在思维上,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物质,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学目标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
2.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
3.能够通过胶体性质的学习,意识到丁达尔现象频繁出现并不是一件好事,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观的建立教学难点:胶体概念的形成和胶体性质的认识五、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物质的分类原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概念及分类方法。
2. 纯净物、混合物的特点及区别。
3. 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及关系。
4. 常见物质的分类实例。
5. 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分类概念、特点及应用。
2. 难点: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元素、化合物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思考。
2. 讲解概念:介绍物质的分类概念,解释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分类的规律。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理。
5.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参观实验室或工业企业,实地了解物质的分类和应用。
2. 组织科普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开展化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潜能。
高一年级化学上册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一年级化学上册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实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实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实行分类教学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
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实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实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实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因为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实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能够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
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实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盐:Na2SO4)(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SO2液体:H2SO3)[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协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使相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依据】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实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便相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分类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
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迸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使用分类法实行学习,虽然教科书列举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但必须给学生强调这两种方法都是以“单一分类法”为基础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同时也复习了初中学过的知识,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整体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复习初中所学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实行分类。
2.体验实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实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方法与途径: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分类事例入手,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反应实行分类整理归纳,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感与评价: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案与反思《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案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2物质的转化【教材分析】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元素、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分类的观点是我们认识生活事物的常用方法。
在本节内容中,需让学生回顾并加深对元素的、物质、反应的分类认识。
通过对物质的分类,更好的认识某类物质的性质,以及不同类别物质的转化关系,进而利用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制备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新物质。
第2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酸碱盐的性质,从物质的组成上认识酸(或碱)性质的相似性,从反应类型认识酸碱盐的转化关系,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的相互转化,而元素守恒是实现物质之间转化的最根本依据。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例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及同类物质性质的相似性。
(2)通过酸碱盐的性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3)通过元素、物质的分类深化物质之间的联系,认识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2、评价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列举,诊断学生酸碱盐性质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和宏观物质角度)。
(2)通过物质的分类,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物质之间转换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重点:1.酸碱盐的性质2.四大基本反应类型难点:物质之间的常见转化关系【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对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某类物质的性质,以及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利用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制造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新物质。
【学生活动】回顾初中学习过常见酸碱盐。
【板书】二、物质的转化1.酸碱盐的性质【归纳整理】【学生活动】完成P10思考与讨论【投影展示】(1)酸的通性(2)碱的通性(3)盐的主要化学性质【学生活动】为什么不同的酸、碱或碳酸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归纳整理】【学生活动】总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归纳整理】【引入】通过酸碱盐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复习,我们知道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下面我们来讨论物质的转化。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案一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案一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主干知识梳理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标准,根据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如下图: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我们将化学反应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类型实例A+B=AB 化合反应2H2+O22H2OAB=A+B 分解反应CaCO3CaO+CO2↑AB+C=A+CB 置换反应H2+CuO Cu+H2OAB+CD=AD+CB 复分解反应NaOH+HCl=NaCl+H2O【重点难点讲练】【要点透析】(左栏)1、物质的分类:我们研究物质的时候,通常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对物质进行分类。
【针对练习】(右栏)1-1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氯气、氯化钙溶液、硫酸、氧化钙、碳酸钙、氢氧化钙。
分别属于什么类型?1-2每组物质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如根据状态可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固态物质;根据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
而根据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最常用的方法。
举例如下:注意:①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主要是看它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
若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就是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例如:冰水混合物,表面上看为混合物,但是它们实质上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水组成,只是状态不同,所以冰水混合物仍为纯净物。
②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区别,主要从组成元素来判断。
氧化物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而含氧化合物组成可以是两种元素,也可以是多种元素,但必定含有氧元素。
也就是说,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1_物质的分类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框架,将知识系统化。
3、掌握“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二)过程与方法:多角度、多标准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2、体验分类在化学、各科学习上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脑中,能够在后面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及时分类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1、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方法。
2、体验分类在化学、各科学习上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脑中,能够在后面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及时分类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分类法是人们社会活动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
①图书馆中的图书分类收藏②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③网络中的信息分类④化学中的分散系⑤生物中对各个物种的分类等2、分类法(1)交叉分类法①某些盐的交叉分类:按阴离子分类、按阳离子分类②某些碱的交叉分类③某些氧化物的交叉分类(2)树状分类法①化合物树状分类举例②石油加工产物及其用途的树状分类二、问题探究:1、试给下列一组化合物进行交叉分类2、给化学反应进行树状分类,并举例。
3、对于反应:CH4+2O2=CO2+2H2O,根据以上分类方法,该反应属于哪一类?三、物质认识1、把下列物质分成两类应怎样分?①纯水②泥水③纯H2SO4④稀H2SO4⑤蔗糖水⑥空气⑦铁粉2、在初中我们能把纯净物继续分类,而混合物还能否再进行分类呢?四、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概念根据分散质与分散剂的状态,它们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9种组合方式的分散举例说明:许多分散系属于混合分散系,如空气中有烟尘时,既有气、气分散系,又有气、固分散系,它们同时构成了复杂的分散系。
2、液体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粒子大小)3、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区别五、小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1_物质的分类_教学设计_教案_2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侧重掌握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掌握酸、碱、盐的性质。
获得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求全体学生经历对化学知识的形成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图1、图书馆陈列的图书图2、商场摆放的商品对于多达千万的化学物质和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反应前后种类、类别分类按得氧,失氧分类化合反应A+B=AB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AB+C复分解反应AB+CD=AD+BC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例如:2CuO+C===2Cu+CO2高温二、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等。
分类的意义:交叉分类法对事物认识较全面,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树状分类法把事物认识得更加深刻,促进科学发展石油产品及其应用树状分类法1、下列物质按不同的分类标准选择,可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属同类的物质?(1)选___. 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2)选___. 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A. 盐酸B. 浓硫酸C. 硝酸溶液D. 纯碱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类别上。
O2 Cu 硫酸溶液 Ba(OH)2 KNO3CO2 空气其它三种都是溶液其它三种都是酸九种分散系(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分类》课程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物质的分类初中已讲过,但只是涉及了纯净物的分类,这里主要是使学生进一步的系统化。
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用分类法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
(二)教材内容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物质分类及转化思想贯穿整个化学科学习的始终。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上进行升华。
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和创新,在能力上提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水平如下: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由于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物质的共性,以及一些学生初中化学基础差,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反应的本质不理解。
因此在本节学习中不能准确的把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对于基本概念的分类、基本反应的分类,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但同时,学生学生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经验也能够对常见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归纳、找出事物的共性,进行简单的分类,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进而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
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由此可分析学生的发展点如下:1、基于分类思想,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丰富,形成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铺镇中学公开课教学教案
【授课内容】物质的分类(高一化学必修1*第2章*第1节
(第2课时)
【教材版本】普高标准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
【授课教师】化学教研组老杨
【授课时间】 2018年10月23日(星期二)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高一(7班)教室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理解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2、了解九类分散体系及其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典型实例。
3、认识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依据标准。
4、了解胶体的特性——丁达尔(John Tyndall)效应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分类是研究物质的特性与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物品和工具等,习惯上也是分门别类的摆放而便于使用和保管。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和工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2、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依据标准。
★难点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三、教学准备
1、Fe(OH)3胶体的制备。
2、自制观察丁达尔效应的暗盒。
3、单色激光笔。
4、PowerPoint课件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二)、分散系的种类
任何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三种存在形式,即:气态、液态、固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分别作为分散质或分散剂时,对应的就形成九类分散系。
详见下列图表(PPT)
(三)、常见的三类分散系
以液态物质作为分散剂是常见的分散系,又可分为三类:
1、常见的三类分散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
分散系{胶体:分散质粒子介于1nm~100 nm
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100nm
由此可见:这三类分散系是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进行分类的。
附: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2、常见三类分散系的主要特性与区别
(ppt)展示
附半透膜的概念:
是一种只允许某些分子或离子扩散进出的薄膜,对不同粒子的通过具有选择性的薄膜。
例如细胞膜、动物的小肠内膜(肠衣)和膀胱膜、以及人工制的胶棉薄膜等
3、胶体
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
形成的分散系为液态时,也称液溶胶(简称溶胶),如牛奶、蛋清等;形成的分散系为气态时,也称气溶胶,如空气等。
4、胶体的主要特性
①丁达尔(John Tyndall)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胶体内能产生一条光亮“通路”的现象。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附:丁达尔(John Tyndall),英国物理学家,1869年发现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演示实验: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两个烧杯,分别用激光笔照射,当光束穿过液体时,观察丁达尔效应现象。
②电泳现象:由于胶体微粒可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离子,从而使胶体颗粒带有电荷(正电荷或负电荷),当在胶体中插入正负电极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可以向电极附近移动,称电泳现象。
③胶体的聚沉:胶体在一般情况下很稳定,但在其中加入某些盐类、强酸、强碱等物质时,破坏了胶体微粒的电性时,胶体微粒就聚集在一起,受重力的作用而发生聚沉。
发生聚沉的胶体将失去胶体的特性。
五、作业布置
P29:5、6、7题
六、板书设计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二、常见的三类分散系
溶液:分散质颗粒直径小于1nm
分散系{胶体:分散质颗粒直径介于1nm~100 nm
浊液:分散质颗粒直径大于100nm
三、常见三类分散系的主要特性与区别
四、胶体及其特性
1、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胶体。
2、胶体的主要特性:
①丁达尔效应(John Tyndall):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胶体内能产生一条光亮“通路”的现象。
利用这一现象可区分溶液和胶体。
②电泳现象:在胶体插入电极时,胶体颗粒能向电极方向移动,带正电荷的胶体微粒向负极移动,反之,则向正极移动。
③聚沉: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被中和后,胶体会发生聚沉。
发生聚沉的胶体将失去胶体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