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状元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c84adc763231126edb11df.png)
[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 状元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清代八股文》第二章:源流和历史
![《清代八股文》第二章:源流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01ef5bc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6.png)
《清代八股文》第二章:源流和历史《清代八股文》第二章:源流和历史“八股文”远的不说,单从清代说起,从顺治初年算到光绪末年,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初已二百五十来年。
如再往前算,算到明代十四世纪末,那再加二百来年,就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但是持续了这么长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文体,而且是官方特定的文体,它的产生历史并不十分明确,并不能简单明确地回答出是那朝那代那年那月颁布的命令,制定的形式。
但到清代,那已经是很完整、固定的形式了。
自然是完全继承了明代的制度。
有人说: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
所谓“帖括”,就是赅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
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而且规定《易经》、《诗经》、《书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即《春秋》三传)及《孝经》、《论语》、《老子》诸书,随考生所习,考试时,出题若干,写出注疏。
当时手写纸幅叫“帖”,所以叫“括帖”,又叫“帖经”。
意思就是手写经书注疏的帖子。
或用帖子写经书注疏。
这只是从八股文考试内容范围而言有些关系,但“帖经”本身不是成篇的文章,所以不能作为“八股文”的原始形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取消唐代沿习下来的诗、赋、帖经取士的办法,以“经义”试士,学子考试以《论语》、《孟子》及《易》、《诗》、《书》等经中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就是宋时的“经义”。
这已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但还不同于专就《四书》命题的八股文,只不过已是写文,向前走了一大步了。
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
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四“制艺文”道:“宋熙宁中,王安石始废诗赋用经义,元祐后复罢,迨元仁宗延祐中,定科举考试法。
于是王克耘始选八比一法,名《书义矜式》,遂为八股滥觞。
八股文示例
![八股文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c8ded8c0b4c2e3f56276349.png)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原文介绍」
本文为康熙十二年
(1673)韩菼参加会试的考卷,并以此文名列第一。乾隆称赞他 “雅学绩 文、湛深经(文)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术楷则 “。
原文作者介绍」
xx菼,字元少,xxxx人。康熙十二年
(1673),会试、殿试均名列第一,授修撰。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尚书等职,康熙四十三年
[出题]
[题二比]
泉石中人也。
[中二比]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 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 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 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中比对股,属于中二比部分)
[后二比]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 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 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 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 者予造物已矣。
1704)卒。
关键词:
பைடு நூலகம்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题目一律用《五 经》、《四书》中的原文。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 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 名家点评
八股文范文八股文原文及注解
![八股文范文八股文原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8fc217d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0.png)
八股文范文八股文原文及注解【八股文范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清韩菼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译文孔圣人对于何时出去施展才能、何时深藏不露这个问题,只有遇到合适的人,才会稍微透露一些自己的看法。
【破题】孔圣人对于“行藏”问题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颜回(颜渊,名回)紧跟自己,才可跟他说这个话题。
八股文范文——精选推荐
![八股文范文——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dc85860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0.png)
八股文范文篇一:现代八股文我心目中的绅士淑女绅士者,男束绅也;淑女者,女良善也。
破题束绅者,贵也,其行端焉;良善者,温也,其性慈焉。
承题常思之:绅士淑女,今名也,即古之所谓窈窕淑女、谦谦君子是也。
此常人之至,万民应日夜求之者也。
起讲何以言绅士:宽袍大袖,步步稳重,自强进取者也。
第一股此之谓淑女:谨言慎行,字字小心,厚德有容者焉。
第二股入手以声色充淑女,如鹦鹉鸲鹆,人皆好之,终不似凤凰。
第三股以言语假绅士,若珷玞琇瑀,人皆好之,实难比瑾瑜。
第四股起股恭谦礼让,方称君子,人皆仰之。
而不惜温饱,将珍馐作泔水,可谓君子乎?温良敏慧,才是佳人,人尽乐之。
而不喜甘脆,以膏粱当鲍鱼,可谓佳人乎?五六股;中股绅士徒有礼,尚不完足,必博闻强记,四海以为己志,能引领风骚为可。
七股淑女独称良,亦难全备,须广学多才,八方以为己任,堪究际天人为佳。
八股后股绅士淑女,实只男女之别;愚者贤人,确有天渊之异。
此间非徒言语争辩,却需身体力篇二:八股文范文八股文范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归有光圣经论大人之学,在于尽其道而已矣。
盖道具于人,已而各有当止之善也。
大人之学尽是而已,圣经所以首揭之,以为学者立法欤?自昔圣王建国,君民兴学设校,所以为扶世导民之具,非强天下之所不欲,而其宏规懿范之存,皆率天下之所当然。
是故作于上者,无异教也;由于下者,无异学也。
其道可得而言矣,己之德所当明也,故学为明明德焉。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非吾心之体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人之所以有爽德也。
谓之明者,明此而已。
懋吾时敏缉熙之功,致其丕显克明之实。
洗心濯德,超然于事物之表,而光昭天地之命。
盖吾之德,固天地之德也。
德本明,而吾从而明之耳。
不然,则道不尽于己,非所以为学矣。
民之德所当新也,故学为新民焉。
吾与天下之人而俱生,所谓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非吾分之事乎!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此世之所以有污俗也。
八股文百年祭杂文随笔
![八股文百年祭杂文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807f247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6c.png)
八股文百年祭杂文随笔八股文百年祭杂文随笔新状元八股文——(明)海日东?新科状元之作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上神与肉眼,亦各从其志也。
(破题)盖谓之曰:天道虚,人道实,岂能为谋也。
(承题)今夫,天之启如是曰:天道也,为众妙之门;人道也,乃生命之门。
天道也,阳以为公;人道也,阴以为私。
天道寡情,人道多欲;天道无亡,人道有衰。
天道孤,人道众,不可为谋,不可共谋也。
(起讲)夫天道无形,人道有形;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为,悟者天赐。
天道,节用与天无补。
人道,节用与人无益。
天道乃虚,可有可无。
谓天道,用则陪太子扬名,伴天子梦游;舍则陪金虎著经,伴玉兔悟道。
盖天道乃贵,人道乃贱;天道无恩,人道有宠。
天道假名,虽虚乃用。
天道,适时借用无妨。
人道,用罢适时可弃。
天道虽虚,亦可生智。
谓天道,用则五载百年梦,十年两世梦;舍则沦为丧家犬,倚门讨杯羹。
(提比)夫天道主明,人道主暗;天道为虚,人道为实。
天道为公皆让之,人道乃私皆争之。
天道变化,在高在深;人道变化,在隐在匿。
大手镯,祖母象,乃全性之道。
盖天道无形,用之非显;人道有形,用之则圆。
天道为生智之道,人道为生财之道。
天道人道,孤家寡人,各有其道,古今同慨。
大手镯,体悟道,为昼夜操劳。
(起股)今夫观天道,幽深微妙,参之人事。
天道不忌直,人道不忌曲。
祖母象,大手镯,为水门之道,道体空虚。
天道者,闭户经白宫无泪,三兄弟皆无太子。
且夫察人道,克己复礼,始终若一。
有欲则用道,无欲则背道。
天下妹,观音仙,为中庸之道,昼夜叫停。
人道者,三寸相思不嫌短,五寸相思不忌长。
(中股)坐台人女岛主两门论,自废中道之狂夫之乐。
(后股)夫天道也,灵魂圣泉。
人道也,生命之门。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天道者,亘古之事。
天道者,五十开悟,如狼似虎,阳之本天体射线。
盖人道者,上下之事。
无穷花,荣辱之道。
天道谋国,人道谋名。
人道有为,皆为利来。
人道者,四十不惑,手动拉环,四姊妹皆无干儿。
(束股)且夫天道也,人道也,守道长生,为善保真。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e575a27375a417876f8f66.png)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 __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 __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cfe08903d8ce2f006623d4.png)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古代八股文状元之作讲解 , 八股文范文
![古代八股文状元之作讲解 , 八股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05941aa26925c52dc5bf27.png)
古代八股文状元之作讲解, 八股文范文[题目]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1、[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2、[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3、[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未用[提股])4、[起股]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
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
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5、(加)[出题]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6、[中股]汲于行者蹶,懦于行者滞。
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
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妄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加)[过接]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7、[后股]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方,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
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8、[束股]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
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科举八股文经典范文
![科举八股文经典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5d207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0.png)
科举八股文经典范文尝闻古之圣言,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此乃诚语,深含大理,吾今试论之。
夫规者,圆之则也。
制器之人,欲为圆物,若无规以度之,其可得乎?观夫轮者,车行之要也。
昔者工匠制轮,必以规为准。
规者,一木成之,其端有针,其臂可转。
匠人执规,以针定中,展臂而画,圆乃成焉。
轮之辐辏,皆依此圆,而后行车安稳,致远无碍。
设使弃规不用,徒凭两手,欲成其圆,恐形状参差,难以为用。
是故规者,圆之所赖,不可缺也。
矩者,方之范也。
建屋之人,欲筑方室,若无矩以测之,其能就否?且看堂庑之立,必以矩定形。
矩者,亦木为之,两臂成角,直角是也。
匠者持矩,量长较短,角正边直。
壁之磊落,皆合此矩,于是室成而严整,居之安然。
倘若舍矩而造,仅凭臆想,欲得方形,必是歪扭斜曲,失其端正。
由此观之,矩者,方之所凭,不可或缺。
推之于人事,则规矩更为紧要。
国之有法,犹器之有规、室之有矩也。
法者,定万民之行止,分善恶之界限。
民守其法,则国治而民安。
君主治国,不可无法度。
若无法度,臣下肆意,百姓纷扰,国将不国矣。
昔者商君变法,立木为信,明示法之必行。
秦民由是知所趋避,皆遵法纪,秦国乃强,卒并六国。
此以法为规矩,而成强国之效也。
于学而言,亦有规矩。
师者授业,必有课程之规,弟子受教,当循问学之矩。
书要精读,文需勤作,此皆为学之矩也。
若学者废弛此矩,懒于诵读,疏于笔耕,学问何从而得?恰似工匠无规难成器,建者无矩难筑房,为学之人无规矩,则学业难成,才智难展。
然或有谓规矩者,拘束人也,使人不得自由。
此大谬矣!吾以为,规矩者,非拘束之具,实乃自由之保障。
驾车之人,行车于道,交规森严。
初看似乎拘人,然若无交规,车马乱行,途为之塞,欲速不达,安有行车之自由?又如群居之人,礼仪为规。
行礼之人,举止有节,初觉约束,然若弃礼仪,人皆肆意,纷争必起,何得相处之自由?今之人,当知规矩之重。
在身则守礼,行事则遵法,为学则依矩。
以规矩为基,而后能成其方圆,达其理想。
古代八股文范文
![古代八股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4b97ec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08.png)
古代八股文范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关于“古代八股文范文”的作文,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说到古代八股文,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玩意儿。
咱先不说别的,就说这八股文的格式,那叫一个严格!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一套下来,就像给你套上了一个紧箍咒,稍有不慎,就出了差错。
我曾经仔细研究过一篇八股文范文,那叫一个精彩!这篇范文的题目是。
您听听,这题目就透着一股严肃劲儿。
破题的时候,作者那叫一个巧妙。
他说:“仁者,心之德也;志者,心之向也;士者,人之美称也。
志士仁人,志于仁而士其行者也。
” 就这么几句话,把题目里的关键元素都给解释清楚了,还让人觉得顺理成章。
承题的部分,更是进一步阐述了志士仁人的含义,强调了他们对于仁的追求坚定不移。
到了起讲,作者开始引入自己的观点,那话说得是慷慨激昂:“夫生,人之所欲也;仁,人之所贵也。
然志士仁人,不以求生而害其仁,宁以杀身而成其仁,何也?”这一问,直接把读者的心给勾住了,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内容。
入手部分,作者开始举例说明。
他讲了古代一位忠臣的故事。
这位忠臣,面临着生死抉择。
敌人威胁他,如果不投降,就杀了他全家。
但这忠臣义正言辞地说:“吾身可死,吾志不可移;吾家可灭,吾仁不可亏。
”最后,忠臣英勇就义,但他的名字却被后人铭记,成为了仁人志士的典范。
这一段描写得那叫一个生动,仿佛能看到忠臣那坚定的眼神,听到他那豪迈的话语。
起股的时候,作者开始深入分析为什么志士仁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他说:“盖仁之所在,心之所安也。
求生以害仁,则心不安;杀身以成仁,则心无愧。
心不安者,虽生犹死;心无愧者,虽死犹生。
”这一番论述,把仁的重要性和志士仁人追求仁的决心说得明明白白。
中股里,作者又列举了几个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无一不是坚守仁道,不惜牺牲自己。
比如说,有一位将军,在战场上,明明可以撤退保命,但他为了保护百姓,毅然决定与敌军死战到底。
最后,他战死沙场,但他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国家。
清代八股文名家范文及解释.doc
![清代八股文名家范文及解释.doc](https://img.taocdn.com/s3/m/1faa68d414791711cd79177f.png)
清代八股文名家范文及解释选自《钦定四书文》(康熙)韩菼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前文释义:(一)破题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与尔。
凡破题无论圣贤与何人之名,均须用代字,故以能者二字代颜渊。
(二)承题四句,三句、五句皆可。
承题诸人直称名号,故称颜子。
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气。
(三)起讲十句,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
[整理]大清朝状元八股文范文
![[整理]大清朝状元八股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6385e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2.png)
八股文范文八股文---这种在中国绝种百年的东西,相信大家都听过它的名字,但到底什么样子,极少有人看到。
今从邓云乡老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摘录一篇八股文的典型范文,和大家一起观赏,就当看个古董。
如果哪位朋友能看懂,并把它翻译成大家都能理解的现代语言,或者能对该文进行点评,请出手。
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清代人写的文章。
其难懂的程度超过秦汉以来的文章。
看了这个范文,我才明白清代文章的难读,全是考八股文训练出来的文人写的。
八股文的现代定义(从词典抄的):八股文,明清两朝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
始于明朝永乐年间。
规定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介绍的这篇八股文范文作者是:韩菼。
他的简历如下。
韩菼---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
韩菼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考中状元。
死后,乾隆朝追谥“文懿”。
乾隆对他的评语是:“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
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典型范文。
[题目] 注:方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加的,不是原文的文字,为了方便朋友们理解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优秀八股文赏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优秀八股文赏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https://img.taocdn.com/s3/m/cb71115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2.png)
优秀八股文赏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八股文也称“时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因为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而名之。
说到底八股文其实就是一种结构,就是我们今天在写作中所运用的诸如“引议联结”的行文模式。
回顾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其实有好多优秀的范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下我们以明代会试状元王鏊的一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来予以说明,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八股文。
先来看看白话文【白话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下面的百姓如果富有,那么,高高在上的国君也肯定会富足。
(破题)国君的财富,是深深埋藏在老百姓之中的。
百姓如果富有了,怎么会有单剩下国君独自贫穷的道理呢?孔子弟子有若深刻告诉鲁哀公,君与民本是相辅相成的。
(承题)有若的意思大概是说:鲁哀公之所以加重税赋,是因为国用不足;若要使国用富足,为什么不先使其百姓富足?如果能做到一人受田百亩,百姓得其九,国君取其一,并且国君常存节约用度爱护百姓之心,按十取一来征税,不用严厉的税赋对待百姓以养活自己,那么,百姓劳动果实就不会被征税所困,百姓的财富也就不会因聚敛而尽。
(起讲)(如果)闾巷之内积蓄富足,粮食满仓,那么,对那些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育妻子儿女的人来说就不会有忧虑了。
(第一股)(如果)田野之间谷物满野,高粱遍布,那么,对那些既要养生又要送死的人来说(沧海一粟:这句翻译我不理解,是不是指生养育孩子和给老人送终呢?),与就没有什么缺憾了。
(第二股。
以上起二股)百姓已经富足了,国君怎么会独自贫困呢?(出题)那些藏在闾巷之内的财物,国君都能得到并拥有,不必非得归藏于府库之中,然后才是国君的财富。
(第三股)那些贮存在田野之间的谷物,国君都能得到并使用,不必非得储藏在仓库之内,然后才为国君所有。
(第四股。
以上中二股)如果财物取之不穷,有什么要用而不得用的忧虑呢?(第五股)如果财物用之不竭,有什么有事而没有准备的忧虑呢?(第六股。
初中语文 文化美文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初中语文 文化美文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6ac34b0941ea76e58fa0498.png)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自隋至清,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
近人在审视这项制度时,多指责它对贫家子弟的排斥,揶揄八股时文耗士子精力于浮文,讥讽登科仕进之人不识兵刑钱谷为何事。
对于从这套制度中艰难竞奔、脱颖而出的状元,往往持鄙夷的态度,认为他们有虚名而无实学。
笔者考察了清代百余名廷试首冠之士,透过对他们家世、学历、政绩、才识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这项在世界上都曾很有影响的取士选官制度有一些更具体的认识。
家世出身与竞争机制清代的会、殿试,始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止于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共举行112次。
由于顺治九年壬辰科和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为满、汉分榜,每科有两名状元,故112科中,共取一甲进士114名。
清代科举报考,例有一定限制。
籍贯无误,家世清白,非出身倡、优、隶、皂之家,未居父母之丧者,方准应试。
除此之外,上自仕宦之家,下至寒微之士,均可报考。
当然,求学读书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家境过于贫寒,自然无力攻读应试,但这并非政府规定的报考条件。
由于是公平竞争,许多寒微之士就是通过勤学苦读,取得了功名。
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由两大等级构成。
帝王、贵族、官僚拥有世袭、封爵、仕籍等一般平民多不能拥有的特权,属于“官等级”。
各种生产者、未入仕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农工商,属于“民等级”。
笔者稽诸史料,查考出了清代57名状元的家世出身,依据他们父辈以来的社会地位,可分为三种类型,其情况是:第一类,仕宦家庭出身。
凡父辈有举人以上功名曾充任知县以上官职者,属于此类。
在封建社会里,他们属于官等级。
这类家庭出身者有29人,占51%。
其中大臣(包括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总督、巡抚)的子弟,不足10人。
第二类,士人家庭出身。
凡父辈虽为读书人,但无功名及官职者,属于此类。
其中有的家境十分贫困,称为寒士之家。
这类出身者有20人,占35%。
第三类,其他家庭出身,如商人、农民等。
他们的家境贫富不一。
这类出身者有8人,占14%。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cfe08903d8ce2f006623d4.png)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明清优秀八股文
![明清优秀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6f23b4172ded630a1cb60d.png)
明清优秀八股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明清优秀八股文士仁人一节/王守仁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破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承题)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
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
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起二股)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过接)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中二股)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后二股)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束二股)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
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八股文范文作文
![八股文范文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76015887e21af45b207a802.png)
八股文范文作文篇一:八股式(填鸭式)作文模板八股式(填鸭式)作文模板提问者采纳作文标准六段式开头:4-8字,明确提出观点。
段一:用排比引题,明确观点。
五行半。
段二:正面论证,详细写一个名人事例,要加队事例的评价,并重申观点。
十五行半。
段三:正面论证,略写三个名人事例,有评价,并重申观点。
十五行半。
段四:反面论证,略写三个反面胜利,加评价,再次申明观点。
十五行半。
段五:评论段,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证,注意使用排比。
十四行半。
段六:总结收束全文,使用排比再次说明观点。
四行半。
注:作文纸为每行十五字。
这种方法,应付高考作文,可以保证在52分左右巩皓月-山东省滨州区博兴县理科状元-状元经验与方法!在我看来,学习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只是一些同学方法不当勤奋不够,才无法享受头脑被充实所带来的乐趣。
回顾高中三年,我总结了我个人在学习各科时的一些方法,写出来仅供参考,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些裨益。
1、语文语文提分是一个慢功夫,靠的就是一个积累,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
基础知识的整理大都是在课下的,但理解能力的提升就是课上功夫,再加一部分课下的练习。
所以首先,我相当重视高一高二对课文的肢解分析。
无论老师怎么讲,我都会对照学案上的问题自己认真咀嚼每篇课文,并理解主题赏析句子。
阅读题的答题步骤与注意的问题在老师讲题时我也会认真整理到本子上,以便下次做题时有章可循。
其次,对于零散而又繁杂的基础知识,我会准备一到两个比较厚实的本子,把它分为字词、成语、病句、标点、名句、文言文等几个部分,碰到自己没有掌握的就写在本子上,日积月累,夯实基础。
最后,对于作文,我必须说尽管八股式议论文死板,但是也中规中矩,结构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如果你的写作能力不强,阅书称不上无数的话,那还是按部就班的来吧。
那怎样在一群死僵的议论文中脱颖而出呢?那就是,用抒情的语言来完成一篇议论文,并找到一种自己喜欢并有特色的写作模板。
为此,我在高三时每天都会写一小段议论文片段让老师批改,再反复修饰。
清末科举考项羽和拿破仑,一个考生正儿八经这样写!
![清末科举考项羽和拿破仑,一个考生正儿八经这样写!](https://img.taocdn.com/s3/m/6f5d250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f.png)
清末科举考项羽和拿破仑,一个考生正儿八经这样写!
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的选官制度,虽然到后来被八股文所束缚,但总体来说它的存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寒门子弟有了入仕的机会,可以和贵族子弟同台竞争。
当然,科举考试中也闹出过不少笑话。
清朝末年科举考试八股文被废除,开始用融会东西方的试题来进行考试。
某次考官出题为《项羽拿破仑论》,让考生去进行论述,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不知道拿破仑是什么。
但毕竟这是决定命运的考试,不答肯定不行,于是有位考生这样写道:“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乎?”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
其实此事也不能全怪考生自己,毕竟清朝一直闭关锁国,科举考试仅考八股。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考试只考数学,其他什么都不考,谁又会去复习语文呢?就这样,考生们也只能稀里糊涂答题。
清朝刚刚“对外开放”,难免会发生上述的事情,畸形的社会就会有畸形的问题出现。
八股状元文
![八股状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15f722647d27284b7351af.png)
逸民伯夷叔齐(清)周镐有逸于商周之际者,民之望也。
(破题)概括、解释题义。
不能直说,否则就是“骂题”。
夫夷齐之遇,不为民不可,同为民而又不忍也。
民而称逸,此其所以为夷齐乎!(承题)(标准:三句。
承接破题所说出的意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且自古圣人并起,莫盛于商周易姓之交。
生文武以为君也,生三仁又生十乱以为臣也,天生夷齐何为也哉?曰以为民也。
夫君臣不易得,民则滔滔皆是,安用圣人?不知有易代无易民,苟任其互兴互废于其间,民彝之性先亡,君臣之统愈乱。
圣人适遭其变,不甘自外于民,而又不忍自混于民,于是有逸之一法,所以立民极存民心也。
(起讲)(一般不超过十句。
)故鲁论叙逸民而首举两人焉,曰伯夷叔齐。
(领题)首阳之薇蕨诚甘,则北海高栖,奚为引领就岐山之养。
知姬宗行善,夷齐非有违心也。
载木主而东征,死父难欺;三分服事之孤忠,入地应伤扣马。
(第一股。
说明夷齐并非原来就想隐居,也并不反对文王,只是认为武王伐纣的行为不太合理。
)镐洛之屏藩可慕,则墨胎华胄,奚不承祧袭孤竹之封。
知盖世功名,夷齐不屑萦怀也。
告武成而班爵,桓裳虽贵;八百会盟之侯服。
戴天宜愧从龙。
(第二股。
说明夷齐原来就没有做官求荣之心,受武王酬勋封爵的人,比起夷齐,应该有愧。
)(以上二股为起股。
是从夷齐正式去做逸民之前说起。
)且夫不得已而逸者,其逸最苦。
(第三股)不必逸而逸者,其逸最奇。
(第四股)(以上二股为中股。
起着引入正面题旨的作用。
)谓夷齐生不逢时,(而)时则何害于夷齐也。
千古非常之举,数见则安。
放桀南巢,来世不闻口实。
况军士倒戈而反斗,筐筐载币以迎师,天心亦可知矣。
夷齐素属布衣,去就不妨自决。
即周旋二姓,岂有隳名失节之嫌。
此亦何须于逸者,而夷齐乃不忍不逸也。
如独夫何;周民也欤哉,如旧君何。
以暴易暴之言,直欲澹麾旄仗钺之心,勉嗣王于养晦。
故义人扶去,深恐阻挠大计,而又羞蒙杀士止名。
斯岂普天率土之恒规所得强而拘也。
逸焉已矣。
(第五股)谓夷齐所事非君,而君则何弃于夷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这种在中国绝种百年的东西,相信大家都听过它的名字,但到底什么样子,极少有人看到。
今从邓云乡老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摘录一篇八股文的典型范文,和大家一起观赏,就当看个古董。
如果哪位朋友能看懂,并把它翻译成大家都能理解的现代语言,或者能对该文进行点评,请出手。
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清代人写的文章。
其难懂的程度超过秦汉以来的文章。
看了这个范文,我才明白清代文章的难读,全是考八股文训练出来的文人写的。
八股文的现代定义(从词典抄的):八股文,明清两朝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
始于明朝永乐年间。
规定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介绍的这篇八股文范文作者是:韩菼。
他的简历如下。
韩菼---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
韩菼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考中状元。
死后,乾隆朝追谥“文懿”。
乾隆对他的评语是:“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
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典型范文。
[题目] 注:方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加的,不是原文的文字,为了方便朋友们理解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全文完。
看好了,这可是考上状元的卷子。
关于八股文,再说点了解的知识
八股文题目只准从《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
的原文中找出一段,一句,或者几个字,到清朝后期,更弄出把几句话的头一个字连在一起这种匪夷所思的题。
这篇八股文的题目是“全章题”,即整个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
是孔子对他最好的学生颜渊说的话。
意思是说国家用你的时候,你就按照自己的主张施展才能去推行自己种种设想;国家不用你的时候,你就把自己的主张、设想收起来。
能够很自然坦率地作到这点的,看来只有我和你有这点修养和作风了。
“八股文”叫作代圣人立言,就是主要文字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
文中的四付对子,要求平仄对仗。
但又不同于作诗。
词语典故都要在经书中、正史中提到的,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诗词典故亵渎圣人。
现在考大学、考研究生的卷子,都不会流落到市面上来,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卖废纸了。
但在科举考试时,考卷在录取完成后,是要发还本人的。
发回的卷子有两份,一份是考生答题时用黑色书写的试卷,叫墨卷。
另一份是为了防止考官认识笔迹,在考生答题后,把墨卷上考生名字糊上,然后交给专门人员用红色笔誊写,叫朱卷。
考官在朱卷上批阅。
光绪朝时期,就发生过考生拿回试卷后,发现就批了四句,其余的没有批阅。
这个考生于是大量的复制了这两份试卷。
到处散发,结果把主考官弄回家种地去了。
这种把试卷发回的方法我看今天也可以用,看看判卷的老师是否认真地履行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