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第13课_“冷战”局面的形成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2020冷战2020局面的形成知识点素材 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2020冷战2020局面的形成知识点素材 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3bcee4f46527d3250ce06c.png)
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
(一)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的背景
二战后欧亚建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体系。
面对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和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二)冷战信号的发出--“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1946年访问美国时,发表了以“铁幕”一词而闻名的反苏反共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三)冷战的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1)时间:1947年3月
(2)内容: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咨文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纲领,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3)实质:其实质是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以反苏反共为借口,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
(4)影响:杜鲁门主义既是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1)目的:它以“复兴欧洲”为名,试图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的目的
(2)作用: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各国政局的稳定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3.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四)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和华约组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651b33c90740be1e650e9ae0.png)
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知道“铁幕演说”的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及影响;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出台经过及具体内容;记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时间及影响;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概括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初步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实质的探讨,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马歇尔计划的宣传画》和《二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片、地图,提取有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表现,原因,影响的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二战后两大阵营形成过程的整体和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整体、全局的视角观察历史,从而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通过对两极格局的国际经济政治影响的学习,认识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的意识教学重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教学难点什么是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运用重庆市奉节县竹园中学“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标:(学生阅读自学目标,明确本节课应学习和掌握的内容)1,知道“铁幕演说”的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及影响;2,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出台经过及具体内容;3,记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时间及影响;4,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5,概括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初步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二,自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对差生给予指导)(一),自学“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一目,明确: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意义?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二)学生自学“铁幕演说”一目,找到下列问题的答案:并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课件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课件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9a7cfd0c22590102029ddc.png)
阅读并回答:
材料一:“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 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材料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 反对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问题一:
——杜鲁门咨文(节选)
材料一二中“两种生活方式”、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是指什么?
来自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
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导入
德国柏林墙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 翩翩起舞……
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躲在窗帘的 后面观看热烈的场面,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 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冷战
越南约首瑟任夫国·家布主罗席兹胡·铁志明 朝鲜国家托主席金日成
2、说说你 是怎样理解 “冷战”的?
美军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
冷战是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 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战 争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 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美国全球军事部署图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
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
3)实质: 以反苏反共掩盖扩张野心, 宣告了美国在全球的扩张
4、说说冷战的经济表现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 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 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 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 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 讨论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会议 于7月12日至15日在巴黎举行,除 苏联及其东欧盟国以及西班牙外 的16个欧洲国家参加了会议。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即美国援 助西欧各国帮助其恢复发展经济。
6、讨 论
川教版历史九下《“冷战”局面的形成》教案
![川教版历史九下《“冷战”局面的形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6f5f93c77da26925c5b0d1.png)
川教版历史九下《“冷战”局面的形成》教案冷战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重点与难点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
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异同点。
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导入1、回顾二战中美国、苏联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
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2、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
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
3、引用一个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并没有走上和平之路。
战后,一张厚重的、隔断东西方的“铁幕”缓缓降临,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就此形成,并主宰了此后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
(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精品课件
![(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e0da06650e52ea551898bd.png)
“杜鲁门主义” 提出后不久,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 出了援助西 欧的“欧洲复兴计 划”,即“马歇尔 计划”。这是“杜鲁 门主义”的一次 大规模运用。
马歇尔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杜鲁门总统签署“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大规模实施
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资
通过飞机将援助物资空运到西柏林
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在美国的策动下,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 英国等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 NATO),简称北约。 图为签约会场。
参加2002年11月会议首脑合影
北约部队
北约军事演习
北约国家与北约组织现阶段基本框架示意图(2003年底)
签订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年)
华约中的苏军坦克部队
华约中的苏军空降兵
北 约 与 华 约 的 对 峙 示 意 图
课堂小结
欧亚人民民主 国家的建立 1.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诞生的背景 2.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 战后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经过5次扩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已形 成了拥有26个成员国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其边界直接与俄罗斯领土接壤。这是该北约会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 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
北约首脑举行会议( 2002年11月)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冷战”演说
1947年3月12日, 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 文,要求美国援助 “受到共产主义威胁 的希腊和土耳其”, 并且宣称,美国要在 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 和共产主义对抗,此 即“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表明美国 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 的政策,标志着“冷 战”的正式开始。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 教案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55cf8c33687e21af45a9e0.png)
第四学习主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重点与难点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异同点。
导入1、回顾二战中美国、苏联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
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2、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
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
3、引用一个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并没有走上和平之路。
战后,一张厚重的、隔断东西方的“铁幕”缓缓降临,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就此形成,并主宰了此后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
明确“冷战”政策的概念。
一、冷战政策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冷战”政策?什么叫“遏制”?为什么它们要“遏制共产主义”?多媒体演示并引导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回忆二战后在欧洲、亚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
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害怕共产主义影响扩大,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等一系列手段,极力遏制共产主义。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提示学生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思考此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川版九下历史课件 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川版九下历史课件 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9ed280cc360cba1aa811dab8.png)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The Federal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 1945年11月
欧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lbania)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The Hungarian People's Republic)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ulgaria)
亚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简表
战后欧亚两洲陆续建立起11个人民民主国家,后又扩展到拉丁美洲(古巴)。加上苏联和蒙古 人民共和国,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战后世界格局的最大变化)。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是战后世界形势的一个巨大变化,对于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学习主题 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1)丘吉尔 “铁幕”演说的时间、地点、重点内容、 目的和影响。 1946年; 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 丘吉尔耸人听闻地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 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 落下来了。” 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丘吉尔的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2)“铁幕”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苏联对欧的高压政策。 (3)丘吉尔演说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反苏反共。
第四学习主题 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形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
第四学习主题 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校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教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校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教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65605ff524ccbff0218473.png)
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1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了解什么是冷战;知道首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丘吉尔以及其“铁幕演说”的主要内容;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具体内容;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记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时间及其影响;掌握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的探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认清美国是冷战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宏观把握历史现象的推移演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后两大阵营形成过程的整理和初步认识,引导学生从整体性、全局性的视角观察历史;运用对“冷战”局面形成的总体认识,客观评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通过分析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的影响,认识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重点: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难点: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二战的风云尘埃落定,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战时的盟友何去何从?战后国际关系(世界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翻开战后初期的历史篇章,去学习“冷战”局面的形成。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一、战后的世界形势――冷战的背景“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丘吉尔把英国比作一头小毛驴,这反映了战后英国实力如何?对,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由于在战争中拼得太狠,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威风不再。
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情况怎样?②法国在战争中沦亡,饱受法西斯蹂躏,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③德、意战败,自然不用说了。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 复习要点 (2)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 复习要点 (2)](https://img.taocdn.com/s3/m/320e77ca02020740be1e9bf2.png)
历史-资料-打印版
第十九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P126-P131)
1.出现
(1)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2)原因:两极格局崩溃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的力量不断增强,“一超多强”
的局面初步形成,世界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3)影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
如科索沃战争。
(2)美国的霸权行径越来越多地受到多极力量的干预、制约和防范越来越强,这是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的重要表现。
(3)在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也不得不与各大国协商、合作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这是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十五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时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二)主要表现: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三大技术的突破。
(三)核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P135-P143)
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快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3.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
(五)影响:推动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
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思维和交往方式,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川教版历史九下《冷战局面的形成》ppt
![川教版历史九下《冷战局面的形成》ppt](https://img.taocdn.com/s3/m/7de0fa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6f.png)
“冷战”
• 相对于战争行动而定义的。它具 体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 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除直接军 事交战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 西方冷战结束。
课堂知识总结:
复述本课所学的主 要知识点.
背景 含义
1 二战后,美苏成为世界两强; 2 美国要称霸全球,苏联成为主要障碍
“冷战”的开始。
“马歇尔计划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_19_4_7__年 提出欧“洲__复__兴__计__划_____”,主张乘 战后欧洲经济困难之机,援助西 欧各国复兴经济。这项计划称为 “马歇尔计划”。
〈三〉两极的对峙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 美国 、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 的代表在 华盛顿 集会,签定了《北大西洋公约》,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两极格局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格局的重心一直 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出现了 美英争夺世界领导权的斗争,但优势仍然 在西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 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主导地位,各自成为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 盟主,形成了两极格局,美苏矛盾成为国 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 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知识回顾:
上图是哪次会议的场景? 会议的时间,参加国及主 要内容是什么?
雅尔塔会议
• 时 间:1945年2月 • 参加国:苏、美、英三国 。 • 内 容:会议决定,彻底打败德国,并在战后对
其进行分区占领和民主改造;战后成立联合国;苏 联在结束欧战3个月内对日作战. •(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 际会议,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协作,加速 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它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 产生了重大影响。)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391eabddccda38376bafe0.png)
现状
继续扩大
不复存在
师:(总结并强调)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顶峰。
三、无形的对抗,有形的伤害——两极对峙造成的影响
师:(组织课堂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解释:① 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二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确立了二战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A.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社会经济B.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C.稳定资本主义,抵制共产主义
D.排挤英法势力,控制整个欧洲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
7.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
A.社会主义阵营形成B.《北大西洋公约》
C.雅尔塔体系D.杜鲁门主义
8.请把以下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2)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2)](https://img.taocdn.com/s3/m/373868ca02020740be1e9be0.png)
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A.丘吉尔B.罗斯福C.杜鲁门D.麦克阿瑟2、美国“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丘吉尔“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出台C.马歇尔计划D.北约组织的建立3、美国冷战政策实施的主要地区是()A.欧洲B.亚洲C.北美D.非洲4、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欧洲所产后的影响不包括()A.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B.欧洲资本主义秩序得以稳定C.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政治控制D.美苏对欧洲的争夺更加激烈5、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美国出兵朝鲜C.北约组织的建立D.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步骤有()①杜鲁门主义出台②华约组织的建立③北约组织的建立④马歇尔计划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B.称霸世界C.稳定资本主义D.扶植反动势力8、“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量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这段话出自()A.丘吉尔“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北大西洋公约》9、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B.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C.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苏联的崛起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推行“冷战”政策的美国总统是()A.威尔逊B.罗斯福C.杜鲁门D.尼克松11、“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进攻”,这其中的缔约国成立的组织是()A.三国同盟B.三国协约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2、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最显著特征是()A.帮助欧洲经济复兴,稳定资本主义制度B.支持希腊反动政权,阻止共产党夺权C.组织北约,加强同苏联抗争的实力D.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二、填空题:13、__________,是继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
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2013(川教版)
![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2013(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f565d27f1922791688e8fc.png)
9.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当代史就是一部冷战史,
把‚冷战‛推向高潮的事件是(
A.‚铁幕演说‛的发表
)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约和华约两大组织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0.下列图片,能体现二战后‚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 是
A
B
C
D
11.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和日本进行经济援助,
最重要的目的是( B.扩大海外商品市场
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资
援助的食品
一位西德小姑娘用当日的 报纸包裹领取的食品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 “冷战”的发展。以“复兴欧洲”为名,试图达到控制 西欧、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的目的。
目的:建立西方集体防御体系,对抗苏联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军事表现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签约会场
)
A.‚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 C.向西欧、日本输出新技术 D.推动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 12.右面漫画生动地反映了两极格局 下的较量,其为首的两大国是 ( )
A.英国和德国
C.苏联和美国
B.美国和日本
D.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法国
13.由于美苏都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也有 各自的势力范围,那么,形成两个以它们为核心的互 相对立的政治军事同盟就是不可避免的。‛材料论述 了美苏‚冷战‛ ( ) A.形成的原因 C.结束的标志 B.开始的标志 D.产生的影响
杜 鲁 门
丘 吉 尔
丘吉尔(右)在杜鲁门陪同下访美
丘吉尔发表 “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标志着“冷战”正式爆发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冷战”演说
杜鲁门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 主义的渗入。”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 即“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川教版第13课_“冷战”局面的形成
![川教版第13课_“冷战”局面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cd4ffdf50242a8956bece46a.png)
第四学习主题
第 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铁幕”实际上是指苏联对东欧各国实行的所谓“高压控 温 斯 制”。 顿 哈 伦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打响了“冷战”的第一枪,揭开了 里 纳 德 S “冷战”序幕。
· · · 杜 鲁 门 · · 斯 宾 塞 丘 吉 尔
第四学习主题第 1课“冷战”局面源自形成斯大林第四学习主题
自学指导:
第 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1什么是冷战政策?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是什么???? 2 英国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影响?? 3 什么是杜鲁门主义??其意义??其实质? 4马歇尔计划提出的原因?影响???? 5 北约成立的时间??华约成立的时间??? 6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影响 ?????
第四学习主题
第 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北约 VS 华约
签订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年)
1955年5月11日至14日,为了对抗北约,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 约》,通称为“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 Organization)。1991年7月1日, “华约”正式解体。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
第四学习主题
第 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表现为政治上对抗、 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经济上割据。这两极格局的形成, 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四学习主题
第 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朝鲜战争(1950.6.25~1953.7.27)
第四学习主题
Joseph Vissarrionovich Stalin 1879.12.21~1953.3.5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 政治家
川教初中历史下《2.4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word教案 (3)
![川教初中历史下《2.4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word教案 (3)](https://img.taocdn.com/s3/m/d009e287fd0a79563d1e7203.png)
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重点与难点】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异同点。
【教学步骤】导入1、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
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
2、引用一个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二战”后,世界并没有走上和平之路。
战后,一张厚重的、隔断东西方的“铁幕”缓缓降临,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就此形成,并主宰了此后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
明确“冷战”政策的概念。
一、冷战政策: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冷战”政策?什么叫“遏制”?为什么它们要“遏制共产主义”?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二、“铁幕”演说:1946年、演讲,鼓吹美英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
三、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展示:杜鲁门在国会演说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全世界都在注视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
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教案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教案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2ac69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a.png)
3.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2.在知识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对冷战历史事件的细节掌握不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
知识拓展:
介绍与冷战历史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冷战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冷战历史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冷战历史内容,强调冷战政策出台、两大阵营形成等重点和难点。
d.建议学生进行历史实地考察,如参观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遗址,以加深学生对冷战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e.建议学生开展历史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冷战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历史场景的模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冷战时期的历史氛围。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历史影像资料、音乐、图片等,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冷战时期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对冷战时期历史事件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教案1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db6b303d9e314332396893e0.png)
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教案1一、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首先我们来了解“冷战”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欧亚各国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的方式各有哪些?2.说说新中国成立具有哪些什么世界意义?二、“铁幕”演说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强大,引起了资本主义的恐慌,美国首先采取“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教师概括说明:“冷战”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师:二战期间,美、苏两国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师:为什么战后美国以“冷战”对抗苏联呢?这就要从“冷战”的形势来说;首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现在同学们看课文“铁幕演说”回答下列问题:1.“遏制”一词有什么意思?(遏制、制止、阻止。
)2.“铁幕”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苏联对欧的高压政策)3.丘吉尔演说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反苏反共)师:由此可见美国的“冷战”的策略也就是控制、制裁苏联为中心的对抗政策,美国不直接发动战争,是因为战后的人民厌战情绪较重;谁发动战争都会招来人民的声讨,“冷战”便成为了特殊的斗争方式。
同学们看图<丘吉尔和杜鲁门>说明美英两国是什么关系?(盟友)他们共同的目的是什么?(反苏反共)当时的各国在二战争中力量削弱,只有美国受害较小,故美国实力仍然雄厚,美国采取“冷战”,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紧相跟随。
丘吉尔发表演说首先发出“冷战”信号,拉开冷战的序幕。
三、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丘吉尔的演说只是发出“冷战”的信号,正式开始“冷战”的标志则是杜鲁门主义。
现在看课本第三个子目,师:首先我们来看,杜鲁门主义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杜鲁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表宣言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美国发出这个宣言,紧紧承接丘吉尔“铁幕”演说的思想,但它是美国向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措施的正式开始。
因此,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冷战”正式开始后,美国将怎样具体实施呢?这就有了马歇尔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美军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
战后初期,面对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和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采取以 “遏制”(实质是称霸)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所谓“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 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政策。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冷战”政策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标志着“冷战”正式爆发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冷战”演说
美国是“冷战”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 政府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且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 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地
区
和
国
家
名
称
建立时间
1944年7月
主要领导人
贝鲁特 铁托 霍查 拉科西
波兰人民共和国(The Polish People's Republic)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The Federal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 1945年11月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1955年华约建立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示意图
“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表现为政治上对抗、 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经济上割据。这两极格局的形成, 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华约总部所在地莫斯科
形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季米特洛夫
乔治乌-德治 哥特瓦尔德 皮克 胡志明 金日成 毛泽东
亚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简表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1949年《开国大典》油画 (董希文 绘)
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 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后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
第四学习主题
“冷战”中的“热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朝鲜战争(1950.6.25~1953.7.27)
一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之间的意识形态之战、国家统一之战,而美国、苏联 与中国均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突 袭韩国开始,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丘吉尔前往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和平砥柱”演说
美苏两国领导人杜鲁门和斯大林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 加剧了美苏两间的冲突与对抗。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反苏反 共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为“冷战”的兴起推波助 澜。
哈里·S·杜鲁门
Harry S.Truman 1884.5.8~1972.12.26 美国第33任总统 1945.4.12~1953.1.20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温 顿 “铁幕”实际上是指苏联对东欧各国实行的所谓“高压控 哈 伦 制”。所以丘吉尔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实力,反 里 纳 德 对苏联和东欧各国,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S 斯 “铁幕演说”是美国统治当局借丘吉尔之口发出的第一个 明白无误的“冷战”信号。因此,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打响 了“冷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冷战”序幕。 · · · · · · · · 斯
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资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学说,正式提出援助西欧(英、法、意、联 邦德国为其重点)的“欧洲复兴计划”(官方名称 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即为“马歇尔计 划”(Marshall Plan)。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这是“杜鲁门主义” 的延续和扩大,是“冷战”的发展。以“复兴欧洲”为名,试图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和称霸世 界的目的。
欧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lbania)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The Hungarian People's Republic)
1946年1月
洲
1946年2月 1921年7月11日 外蒙古宣布独立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ulgaria) 1946年9月 1946年1月15日 中国国民党政府承认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Romania) 1947年12月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共和国(The Czechoslovakia People's Republic)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越南民主共和国(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VietNam) 1948年5月 1949年10月16日 与中国建交 1949年10月 1945年9月 1948年9月 1949年10月
战后欧亚两洲陆续建立起11个人民民主国家,后又扩展到拉丁美洲(古巴)。加上苏联和蒙古 人民共和国,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战后世界格局的最大变化)。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是战后世界形势的一个巨大变化,对于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铁幕演说”
第四学习主题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1947年7月~1951年)
第四学习主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通过飞机将援助物资空运到西柏林 柏林墙——世界上最大的涂鸦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二战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的围墙,目的是 隔离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 立,是德国分裂和冷战的标志。1961年8月12日夜始建,1989年11月9日推倒,促进了德国统一。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国旗 ↑国旗 南斯拉夫联邦 ←国徽 人民共和国国徽
越南首任国家主席胡志明 约瑟夫·布罗兹·铁托 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
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形势鼓舞下,战后欧亚各国人民民主力量迅速壮大,一大批国家选 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越南等国,经过武装斗争赶走 法西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国在苏军配合和帮助下,获得了解 放。德国和朝鲜由于美、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或分区受降政策,东德和朝鲜走上人民民主道路。
第四学习主题 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课堂小结
第四学习主题
导入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二战以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 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实行军事 管制。1949年,在美国的策划下,德 国西部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 德国、西德)。接着,在苏联的支持 下,德国东部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民主德国、东德)。1948年底,柏 林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1961年8月12日夜,东德对西柏 林边界实行封锁,架设铁丝网。到9 月,高约3.5米的水泥石头墙开工建 设。到1989年10月,形成全长近154 千米的环绕西柏林的围墙。 柏林墙是东西方冷战的标志,是 美苏冷战对抗的产物,德国由此成为 冷战的前沿阵地。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上甘岭战役 1952.10.14~1952.11.25
抗美援朝(1950.10.25~1953.7.27)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进行 的援助朝鲜抵抗美国、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夹 板 ”
保 护 下
“ ( 脆 弱 的 西 欧 经 济 的
经济表现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
George Catlett Marshall 1880.12.31~1959.10.16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美国国务卿
马歇尔计划的宣传画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第四学习主题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北约 VS 华约
签订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年)
1955年5月11日至14日,为了对抗北约,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 约》,通称为“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 Organization)。1991年7月1日, “华约”正式解体。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