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传感器是一种将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信号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原理可以分为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和生物效应三类。

下面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的复习要点:1.物理效应传感器:-热敏电阻:利用物质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常用于温度测量。

-压电传感器:利用压电材料电荷随机梯度变化的特性,可用于压力、力和加速度的测量。

-光电传感器:利用光的吸收、散射或发射等特性,常用于光强度、颜色和距离的测量。

-磁敏电阻:利用材料的磁阻随磁场变化的特性,可用于磁场的测量。

2.化学效应传感器:-pH传感器:利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对电位的影响,用于测量酸碱度。

-气体传感器:利用气体与特定材料发生化学反应,测量气体浓度或类型。

-电化学传感器:利用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位差,测量氧气、氢气等的浓度。

3.生物效应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体与特定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测量生物学参数,如酶、抗原和抗体等。

-DNA传感器:利用DNA序列的特定识别反应,用于检测和识别DNA的序列。

传感器的应用:1.工业自动化:传感器可用于测量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工业参数,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

2.环境监测:用于监测大气污染物质、水质、土壤质量等环境参数。

3.医疗保健:用于测量心率、体温、血压等生物参数,实现远程医疗监护。

4.智能家居:用于检测温度、湿度、光线等,实现智能调控家居环境。

5.汽车工业:应用于测量车速、转向角度、发动机参数,提升安全性和性能。

6.农业领域:用于监测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气温等农作物生长参数,实现精确农业。

总结起来,传感器的原理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应用广泛,包括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医疗保健、智能家居、汽车工业和农业等领域。

对传感器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升各个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生活质量。

生物传感器-讲义(学生完整版)

生物传感器-讲义(学生完整版)

52 52 53 53 57 62 66 67
3
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
传感器的定义和组成
传感器的定义:能感受或响应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 传感器的典 型结构如图 1-1 所示。
图 1-1 传感器的典型结构
医用传感器(medical sensors)感知非电量的生物信息并将其转换成电学量的器件或装置。
第二节
传感器的作用
医用传感器作为拾取生命体征信息的“感官” ,延伸了医生的感觉器官,把定性的感觉扩展为定量的检测, 是医用仪器、设备的关键器件。常用的生物信号检测类仪器结构框图如图 1-2 所示。
图 1-2 检测类仪器结构框图
传感器将微弱的生物信号转化成微弱的电信号,再经过放大后进行 A/D 转换,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输人计算机。在计算机中可以进行分析、计算以及各种处理,然后输出到显示器、打印机等输出设备。 一种新的传感器可以引领一类医用仪器设备的发展, 甚至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由于精密光电传感器和电生化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原来必须到医院检测的血糖可以自己在家里完成, 从而导致微型快速血糖仪在糖尿病患者 家庭的普及和在医院的广泛应用。
医用传感器应具有以下特性:
(1) (2) (3) (4) (5) (6) 足够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出微弱的生物信号。 尽可能高的信噪比。以便在干扰和噪声背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良好的精确性。以保证检测出的信息准确、可靠。 足够快的响应速度。能够跟随生物体信息量的变化。 良好的稳定性。保持长时间检测漂移很小,输出稳定。 较好的互换性,调试、维修方便。
1
医用传感器的主要用途有:
1.提供信息 如心音、血压、脉搏、体温、血流等,作为重要的生理参数供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用。 2.监护 长时间连续检测某些生理参数,监视其是否超出正常范围,以便随时掌握患者的状况,出现异常 及时报警。 3.生化检验 利用传感器的分子识别能力,检测各种体液、溶液中的成分和含量。 4.自动控制 根据传感器提供的生理信息,调节执行机构做出反应,实现自动控制。例如:注射泵根据流 量传感器的信息调节推进量,实现单位时间注射量的自动控制。 5.参与治疗 医用电极经常既用于检测信号,又用于实施治疗。例如:按需型体内起搏器的电极既作为自 主心电的检测电极,又作为无自主心电时起搏器发放脉冲的刺激电极,此时所起的就是治疗作用。

生物传感器复习小提纲(共43页)

生物传感器复习小提纲(共43页)

1.1生物医学测量基本(jīběn)特点1. 生物医学测量仪器(yíqì)部分:传感器和电极:解决(jiějué)信息获取。

放大器和测量电路:实现(shíxiàn)信息的电子化。

数据处理和显示:解决临床实际使用。

2. 从测量技术看,生物医学测量属于强噪声背景下低频微弱信号测量,被测信号是由复杂的生命体发出的不稳定的自然信号。

从信号本身到测量方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3. 人体测量的特点:(1)人体测量是以医学、生理学为基础的。

(2)生物医学测量的生理参数,有心电、脑电、肌电等各种生物电的电量参数,(3)还有体温、血压、呼吸、血流量、脉搏、心音等非电量参数,(4)生物医学被测量信号是生命系统的信息,与工程测量具有本质的不同。

4. 人体的运动与内环境稳态,依靠反馈对控制信息的纠正和调整而达到调节。

5.ECG:心电图,5uv-5mv,0.01-100hzEEG:脑电图,2-200uv,0.5-100hzEMG:肌电图,20uv-1mv,10hz-2khz6. 安全方面的三点基本考虑(1)测量中施加于人体的各种能量(2)测量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3)测量中电防护7. 电流的生理效应(低频电流<1khz):(1)产生焦耳热(2)刺激神经肌肉等细胞(3)使离子、大分子等振动、运动、取向8. 引起纤颤的最小电流计算公式为:I-为引起心室纤颤的最小电流,K-为动物(或人)的体重系数,t-为电击时间。

9.宏电击与微电击宏点击:在整体下,由感知电流造成的电击称为宏电击,超过0.7~1.1mA的感知电流阈值,可能造成严重电击事故。

微电击:由感觉阈以下电流所造成的电击,称为微电击。

例如, 20μA的电流自起搏导管流入心脏就会产生危险。

可使病人遭微电击而致死10. 人体的阻抗及自然保护机理人体的皮肤电阻,主要取决于上皮角质层。

不同部位的皮肤,其电阻差别很大11. 生物医学测量与模型肌肉(jīròu)模型:用一个弹簧和一个阻尼器类比(lèibǐ)一束肌肉,其中弹簧类比肌肉的弹性特征,而阻尼器类比肌肉的摩擦现象。

化学传感与生物传感

化学传感与生物传感

化学传感与生物传感传感是一种检测和感知环境变化的技术,在现代科学和工程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化学传感和生物传感是传感技术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分别通过化学和生物学的手段来实现对特定物质或生物事件的检测和测量。

一、化学传感化学传感是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性质变化来检测和识别特定物质的技术。

它基于化学传感器的原理,通过与目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信号的转换和测量。

化学传感器可以是一种特定的化学试剂、分子探针或材料,它们能够与目标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可观测的信号。

化学传感的实现离不开传感器的设计和制备。

传感器的设计需要考虑传感物质的选择、传感原理的确定以及信号转换和处理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传感器包括pH传感器、离子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药检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生物传感生物传感是利用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生物反应或生物系统来检测和测量特定物质或生物事件的技术。

它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原理,通过利用生物体内的特定反应来实现信号的转换和测量。

生物传感器可以是一种酶、抗体、细胞或生物材料,它们能够与目标物质或生物事件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可观测的信号。

生物传感的实现涉及到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和构建。

传感器的设计需要考虑生物传感元件的选择、传感机制的确定以及信号转换和处理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传感器包括免疫传感器、DNA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在医学诊断、生物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三、化学传感与生物传感的应用化学传感和生物传感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在环境监测领域,化学传感和生物传感可以用于检测大气中的污染物、土壤中的重金属等。

在食品安全领域,化学传感和生物传感可以用于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食品中的添加剂等。

在医学诊断领域,化学传感和生物传感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等。

化学传感和生物传感的发展离不开交叉学科的合作。

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传感技术在精确度、灵敏度和快速性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

2013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复习重点

2013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复习重点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复习重点第一章 绪论1、定义传感器:是指一些能把光、声、力、温度、磁感应强度、化学作用和生物效应等非电学量转化为电学量或转换为具有调控功能的元器件。

2、基本构成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感受器)和转换元件(换能器)组合而成。

3、工作原理4、生物传感器主要特点多样性、专一性强、无试剂分析、操作简单、可重复性使用5、生物传感器的常见性能指标1.灵敏度(sensitivity )2.选择性(selectivity )3.检测极限(detection limit or limit of detection )4.检测范围或线性区间(linear range or dynamic range )5.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T95) 即从开始响应到信号达到最大强度的95%所需时间 待分析物 生物敏感膜 化学量或 物理量变化换 能 器可定量加工 的电信号第二章 分子识别元件及生物反应基础1、酶联免疫测定法特点:1)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2)灵敏度不高,但是特异性、重现性和准确性很好,成本低,稳定性好和操作安全等,应用最广.酶免疫分析主要有两种:夹心法和竞争法.夹心法要求抗原至少有两个结合点,不能用于检测半抗原,多用于测定大分子物质.产生的信号强度与结合在固相上的抗原量成比例关系.竞争法产生的信号强度与结合在固相上的酶标抗体量成正比例关系,与样品中的抗原量成反比关系.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E EE 固定抗体待检抗原 酶标记抗体底物 酶促反应 检 测2、核酸分子探针DNA的变性(denaturation):双链DNA在加热或碱的存在下解离成两条单链DNA的过程。

热变性中DNA解链一半时的温度叫变性温度Tm。

DNA的复性或退火(annealing):变性的DNA在缓慢降低温度恢复原始的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核酸分子杂交:两条单链DNA分子经退火形成双链DNA的现象叫核酸分子杂交。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 引言在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测量环境中特定物质或信号的装置,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则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原理来实现对特定物质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的技术。

本文将着重介绍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方向、原理和应用。

2. 化学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1 化学传感器的分类化学传感器是利用化学反应实现对目标物质检测的传感器。

根据工作原理和测量参数的不同,化学传感器可以分为气体传感器、离子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等多种类型。

2.2 化学传感器的原理以气体传感器为例,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感受层与目标气体进行作用,从而引发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改变传感器的电学、热学或光学特性。

通过测量这些特性的变化,可以确定目标气体的浓度。

2.3 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化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医疗诊断、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

例如,气体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电化学传感器可用于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3.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1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分子的特异性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物质检测的传感器。

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生物传感器可分为酶传感器、抗体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等多种类型。

3.2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以酶传感器为例,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酶与底物发生特异性反应,产生可测量的信号。

通过测量信号的强度,可以确定目标物质的浓度。

3.3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抗体传感器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细胞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

4.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结合技术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结合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它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和生物的优势,实现对目标物质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

4.1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结合原理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结合原理是将生物分子(如抗体、酶)与化学传感器相结合,通过生物分子对目标物质的识别和反应,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检测。

生物界中的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

生物界中的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

生物界中的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随着化学和生物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化学传感器主要使用化学反应来检测物质,而生物传感器则利用生物体系来实现物质检测。

本文以生物界中的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为主题,探讨这两种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应用价值。

一、化学传感器化学传感器是利用化学反应实现物质检测的一种新型传感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反应、实时检测、简单易用等。

化学传感器的研究涉及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领域,目前主要用于环境监测、生物诊断、食品安全等方面。

1、基于化学反应的传感器基于化学反应的传感器是一种普遍应用的化学传感器。

它利用借助物和探测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来检测物质。

主要是通过颜色变化、发光等方式进行检测。

常用的基于化学反应的传感器有: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和荧光传感器。

光学传感器采用的是荧光、发光或吸收原理,通过检测样品的颜色变化来识别样品。

电化学传感器则是基于电化学的检测原理,通过测量电流或电压的变化,来判断样品是否存在。

荧光传感器则是一种利用被激发的荧光团的发射光谱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2、基于纳米技术的传感器基于纳米技术的传感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感器,在计算和电子领域中也得到了许多广泛应用。

其主要特点是: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常见的基于纳米技术的传感器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传感器、磁性纳米粒子传感器。

SERS传感器是一种光学传感器,它是通过特殊纳米结构对光的增强效应来实现的。

当光照射在样品表面时,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电场,使物质在表面生成银纳米颗粒,可以产生更强的拉曼散射效应,从而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磁性纳米粒子传感器则可以封装在微小的生物体系中,增加了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二、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体系实现物质检测的一种传感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特异性和实时检测等优点。

其研究范围包括基因检测、蛋白质检测、细胞和微生物检测等。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了解生物传感器的化学检测原理和应用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了解生物传感器的化学检测原理和应用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了解生物传感器的化学检测原理和应用化学与生物传感器:了解生物传感器的化学检测原理和应用一、引言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可以将生物信号转换为可观测和可测量的信号的装置,它在医疗、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核心是化学检测原理,本文将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化学检测原理和应用。

二、生物传感器的分类生物传感器按照检测原理和传感器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生物电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等。

在这些类型中,化学检测原理在电化学传感器中被广泛应用。

三、化学检测原理化学检测原理是生物传感器中实现信号转换的关键。

电化学传感器利用电化学反应过程将生物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常用的电化学检测原理有溶液电池、电解质传感器和生物燃料电池。

1. 溶液电池溶液电池是利用溶液中的离子交换过程产生电势差的原理进行检测的。

它通过在传感器中加入特定的离子溶液,当待检测的生物信号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反应时,就会产生离子交换,进而形成电势差。

通过测量电势差的变化,可以定量分析生物信号的含量。

2. 电解质传感器电解质传感器是利用溶液中电解质浓度与电导率成正比的原理进行检测的。

生物传感器中的电解质传感器常常使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来测量溶液中特定离子的浓度变化,从而间接地反映生物信号的变化。

3. 生物燃料电池生物燃料电池是利用生物体内产生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原理进行检测的。

它利用生物催化剂来催化生物燃料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产生电流。

生物燃料电池在检测生物信号时,可利用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燃料,例如葡萄糖、乳酸等。

四、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因此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医疗领域生物传感器在医疗领域中可以用于血液分析、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等。

例如,血糖传感器可用于连续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生物蛋白传感器可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

2. 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可以用于检测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污染等。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在医疗诊断 中的应用,快速、准确 地检测疾病标志物,提 高医疗效率和准确性。
化学与生物传感 器的发展趋势与 挑战
技术创新与突破
新型材料的应 用:如纳米材 料、生物相容 材料等,提高 传感器性能。
交叉学科的融合: 如化学与物理、 生物与工程等, 拓宽传感器应用
领域。
智能化与微型 化:提高传感 器的响应速度、 灵敏度和便携
质量传感器的应用:广泛应用于环 境监测、工业控制、医疗诊断等领 域。
热化学传感器的种类与原理
种类:热电阻、热电偶、 热敏电阻等
原理:基于热效应原理,通 过测量温度变化来检测化学 反应或生物反应过程中产生 的热量变化,从而实现对气 体、液体或生物样品的检测
和分析。
生物传感器的种 类与原理
酶生物传感器的种类与原理
挑战:实 现实时监 测和便携 化
挑战:降 低成本和 提高稳定 性
解决方案: 研发新型 材料和纳 米技术
解决方案: 集成化和 微型化设 计
解决方案: 加强交叉 学科合作 和人才培 养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种类:酶传感器、免疫传感器、DNA传感器等
原理: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或免疫反应等特性,将待测物转化为可测信号
应用领域:环境监测、生物工程、医学诊断等 优势: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稳定性好等
免疫生物传感器的种类与原理
种类:酶免疫生物传感 器、荧光免疫生物传感 器、化学发光免疫生物 传感器等
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 应的特异性,通过将抗 原抗体反应转化为电信 号或光信号进行检测
质量传感器的种类与原理
质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质量块 受力平衡的原理,通过测量质量块位 移变化来测量质量变化,进而检测气 体浓度、压力等参数。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科学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中,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作为一种有力的技术手段,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本文将介绍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前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传感器的概念。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某种物理量或化学物质的器件,它能将这些物理量或化学物质转化为电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号输出。

传感器的原理是基于材料的特性变化来进行工作的,而这些特性变化又与被感知的物质或物理量有关。

化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化学物质存在与否以及浓度变化的传感器。

它利用了化学反应、光学、电化学等原理,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目标化学物质。

例如,气体传感器能够感知环境中的气体浓度,水质传感器能够检测水中的污染物质浓度。

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医学诊断等领域。

以食品安全检测为例,化学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毒素和污染物质,确保食品安全,保护人们的健康。

除了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利用了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特性,将目标分子转化为电信号或光信号输出,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和监测。

生物传感器可以应用于医学诊断、生物学研究等领域。

例如,血糖仪就是一种常见的生物传感器,它能够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实现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监测和控制。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它们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等特点,能够为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检测结果。

在医学诊断领域,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迅速发现病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

在环境监测领域,传感器技术可以及时感知环境中的危险物质,帮助人们保护环境和健康。

在食品安全领域,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高效地筛查出食品中的污染物质,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

未来,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感器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将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也将更加广泛。

生物传感器复习知识点

生物传感器复习知识点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复习知识点笔记★光化学换能器的换能原理是基于传统的光化学定律(光吸收,光反射,荧光,荧光猝灭)CCD: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

CME:化学修饰电极。

CNTs:碳纳米管。

ECL:电化学发光。

FET:场效应晶体管。

PMT:光电倍增管。

ISE:离子选择性电极。

SA膜:自组装膜。

★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响应原理图:课本P122①SSDNA的固定,制成ssDNA探针;②分子杂交反应的完成,在最佳条件下形成dsDNA杂交分子,③选择合适的电化学指示剂完成dsDNA的表达,④杂交信号的电化学测量方法的优化,根据所选择的电化学指示剂的不同产生相应的电化学信号,可将电流,电势或电导作为测量的信号。

★单光纤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构造和传感原理示意图:抗体被固化在光纤的顶端,然后让定量的过氧化氢酶标记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当探头接触样品后,样品中的抗原会部分置换标记的抗原而与抗体结合;最后探头放入含有鲁米诺的溶液中,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鲁米诺发生发光反应,光信号强度与样品中抗原浓度成反比。

★鲁米诺-过氧化氢电化学发光原理图在碱性介质中的鲁米诺阴离子在电极上氧化后生成重氮盐,继而被过氧化氢氧化成3-氨基邻苯二甲酸激发态离子,不稳定的激发态离子发射出425nm的光。

★全固态酒精气体传感器的结构及测试示意图。

在电池的阳极一边,由于催化剂铂的作用,乙醇被氧化成乙酸,并释放出4个电子:C2H5OH+H2O→CH3COOH+4H+ +4e- 在阴极一边,从阳极迁移来的氢离子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O2+4H+ +4e-→2H2O. 总反应为C2H5OH+O2→CH3COOH+H2O. 这样,电子通过外部的导线从阳极到达阴极,氢离子则通过质子交换膜Nafion迁移至阴极,从而在阳极和阴极之间产生电流,且电流大小与乙醇含量成正比。

★射线光学的基本关系式是有关其反射和折射的菲涅耳定律。

由菲涅耳定律可知,入射角1=反射角3,则sin入射角1/sin折射角2=折射率n2/n1 。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 化学传感器 • 生物传感器 •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比较 •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未来展望
01
化学传感器
化学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化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和响应化学物质的装置, 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 准,化学传感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详细描述
化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和响应化学物质的装置,它 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敏感元件负责直接与 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并产生响应,而转换元件则将敏感元 件产生的响应转换为可测量的电信号或光信号。根据不 同的分类标准,化学传感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 被检测物质种类可分为气体传感器、液体传感器等;根 据工作原理可分为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根据 使用方式可分为一次性使用传感器和长期使用传感器等 。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差异
检测原理
化学传感器主要基于物质与传感 器表面的化学反应,而生物传感 器则依赖于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 用,如抗原-抗体反应或酶-底物
反应。
选择性
生物传感器通常具有更高的选择 性,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区分不 同的生物分子,而化学传感器在
选择性方面可能较弱。
响应时间
化学传感器通常具有较快的响应 时间,而生物传感器可能需要较 长的时间来完成生物分子间的相
质,确保生产安全。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与特点
原理
生物传感器由生物分子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组成。生物分子识别元件与目标 物质结合后,产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信号转换器将此变化转化为电信号。
特点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低成本、易操作等。生物传感器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 目标物质,且不易受到其他物质的干扰。同时,生物传感器制作简单,便于携 带,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

第11章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第11章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11
第11章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α、C和a的数值与检测元件的材料、形状、 结构、表面处理方法等因素有关。Q是由可燃性
气体的种类所决定的。因而,在一定条件下, 均为确定的常数。根据(11-1-3)式和(11-1-4) 式可以得到 USC=kmb (b= αaQ/C) (11-1-5)
即A、B两点间的电位差与可燃性气体的浓 度m成比例。如果在A、B两点间连接一只电流计 或者电压计,就可以测得A、B间的电位差E,并 由此求得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若与相应 的电路配合,就能在空气中当可燃性气体达到 一定浓度时,自动发出报警信号,其感应特性 曲线如图11-1-2所示。
19
第11章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②气体分离度α (11-1-7) RC2 式中 ——气敏元件在浓度为C1的被测气体中的阻值; R C1 ——气敏元件在浓度为 C2的被测气体中的阻值。 C>C 2 通常,R C1 2。

RC1
20
第11章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3)输出电压比灵敏度KV 式中
(11-1-8) Va—气敏元件在洁净空气中工作时,负载电 阻上的电压输出; Vg—气敏元件在规定浓度被测气体中工作时, 负载电阻上的电压输出。
7
第11章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如果A、B两点之间的电位差是E, 桥式电路BD臂上的电阻为R1,BC臂上 的电阻为R2,检测元件F1的电阻为RF , 1 补偿元件F2的电阻为RF 。由于接触燃烧 2 作用,检测元件的电阻变化为ΔRF 、 1 ΔRF 与RF 、RF 、R1、R2相比非常小, 2 1 2 所以,A、B点间的电位差USC可以由下 式求得 USC= E0 [(RF + ΔRF) / (RF +RF + ΔRF)- R1 1 1 2 /(R1+R2)] (11-1-1)

第四章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第四章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James W. Jorgenson and Krynn DeArman Lukacs, Anal.Chem., 1981, 53, 1298-1302
4.2 化学传感器的定义
IUPAC的定义:化学传感器是一种将化学信息(例 如化学组成与浓度)转换为有用分析信号的装置。 转换过程可以是电化学的、光学的、热的和质 量型的。 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电化学型和光学型化学传感 器。
电化学传感器大多数是基于电化学原理来进行传感的, 在此,我们主要介绍电势型传感器和安培型传感器。
葡萄糖传感器
4.4.1.1. 电势型传感器(potentiometric sensor)
电势型传感器也称为离子选择性电极(Ion selective electrode, ISE)。 (1) 选择性界面 假设可以在两电解质溶液相之间产生一个界面,仅一 种离子可穿过,一个选择性的可透过膜可能作为一个 分离器来完成此目的。描述 两相中离子平衡的公式是 能斯特(Nernst)公式:
化学信息可能源于涉及到被分析物的化学反应或 体系的一种物理性质。化学信息可能是定量的, 例如,样品特定组分(可能是原子、分子、离子或 生物分子)的浓度、活度或分压等;所涉及的样品 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当然,化学信息也可能 是定性的,例如,某种化合物是否存在?或存在时 是否超过一定的量值。例如,烟道报警器。
(4.2) 式中常数项是其它的界面上电势差的总和。此项可通过“标准化” 电极而得到,即用已知i活度的标准溶液取代电池中被测试溶液, 从而测量E值。
现在商品化的玻璃电极将玻璃电极和参比电极组装在一起。
Tips: 测量pH值的通用步骤如下: (1)将玻璃电极浸泡在水溶液 中;(2)采用两个标准pH溶液(pH值已知)进行校对,两者的选择应 该是使被测溶液pH值落在期间。

化学与生物传感资料

化学与生物传感资料

4.2.2 荧光光谱为基础的传感器 荧光探针的种类
✓ 荧光素类衍生物荧光探针
图4.3 荧光素分子的两种共振体。
第22页/共82页
4.2.2 荧光光谱为基础的传感器 荧光探针的种类
✓ 罗丹明衍生物荧光探针
第23页/共82页
4.2.2 荧光光谱为基础的传感器 荧光探针的种类 ✓ 罗丹明荧光探针的分析应用
光测量装置的缺点:
✓ 容易受到背景光的干扰; ✓ 与其他传感器比较,其具有有限的动力学范围
(一般102); ✓ 相对难以小型化; ✓ 在入射光照射下反应试剂的长期稳定性存在问题; ✓ 响应时间可能会慢一些;
第6页/共82页
4.2 光谱法为基础的光学传感器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荧光光谱
应用比尔-朗伯定律进行定量分析,测量得到的特 定波长的吸光度与浓度成线性比例关系。
第10页/共82页
4.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为基础的传感器
pH 传感器 pH 10.1~11.1 (蓝→红)
第11页/共82页
4.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为基础的传感器
酯类和脂肪类光学生物传感器
碱性磷酸酶
对硝基苯磷酸酯 + H2O
第28页/共82页
第29页/共82页
QD可用于非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子的超 灵敏检测,如在QD表面连接上巯基乙酸 (HS-CH2COOH),从而使量子点既具有水溶 性,还能与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多肽、核 酸等)结合,通过光致发光检测出QD,从而 使生物分子识别一些特定的物S质che。matic of a ZnS
或荧光较弱,被检测时灵敏度较低,人们用强荧光的标 记试剂或荧光生成试剂对待测物进行标记或衍生,生成 具有高荧光强度的共价或非共价结合的物质,使其检出 限大大降低,这就是荧光探针技术。所用荧光标记试剂 或荧光生成试剂叫做荧光探针。

第10章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

第10章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

第10章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
(3)电化学固态高分子电解质型CO传感器 电化学固态高分子电解质传感器的感测原理与固体电解质型类似,
但是以高分子中的官能基来传导离子,且在室温下工作。由于高分 子可按照设计需要,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如枝接、嵌入、交联、聚 合等)进行改性,加工性好与其它技术(如微电子芯片、晶体管、石 英晶体等)兼容性好,且可常温工作等。因此该类传感器是目前受关 注研究的重点之一。该类CO传感器可分为电位式与电流式两种,目 前研究重点以后者为主。
第10章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
10.1、概述 10.2、气体传感器 10.3、湿敏传感器 10.4、生物传感器 10.5、本章小结
第10章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
10.1、概述
化学传感器是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 检测的仪器。化学传感器具有对待测化学物质的形状或分子结构选 择性俘获的功能(接受器功能)和将俘获的化学量有效转换为电信 号的功能(转换器功能)。
声表面波传感器的关键是SAW(surface acoustic wave)振荡器,它由压 电材料基片和沉积在基片上不同功能的叉指换能器所组成,有延迟型和 振子型两种振荡器。SAW传感器自身固有一个振荡频率,当外界待测量 变化时,会引起振荡频率的变化,从而测出气体浓度。
第10章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技术 10.2.2、几种常见气体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10.2.2.1、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
按传感方式,化学传感器可分为接触式与非接触式化学传感器。 化学传感器的结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分离型传感器。如离子传感 器,液膜或固体膜具有接受器功能,膜完成电信号的转换功能,接 受和转换部位是分离的,有利于对每种功能分别进行优化;另一种 是组装一体化传感器。如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分子俘获功能与电流 转换功能在同一部位进行,有利于化学传感器的微型化。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第八章化学与生物传感器8.1化学传感器8.1.1 电位型电化学传感器原理8.1.2 离子敏感器件8.1.2.1 ISFET的结构与工作原理8.1.2.2 ISFET的特点和应用8.1.3 气敏传感器8.1.3.1气敏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机理8.1.3.2 电阻型气敏器件8.1.3.3 非电阻型气敏器件8.2生物传感器8.2.1 酶传感器8.2.1.1酶反应8.2.1.2酶传感器8.2.2 微生物传感器8.2.2.1微生物反应8.2.2.2微生物传感器8.2.3免疫传感器8.2.3.1免疫学反应8.2.3.2免疫传感器8.2.4生物组织传感器8.2.5 光生物传感器思考题第八章化学与生物传感器作为信息变换手段之一的化学传感器,是应化学反应产生的电化学现象及根据化学反应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如光效应、热效应、场效应和质量变化)来设计的各种精密而灵敏的探测装置。

此类传感器用于检测及测量特定的某种或多种化学物质,因此化学传感器必须具有对待测化学物质的形状或分子结构选择性俘获的功能(接受器功能)和将俘获的化学量有效转换为电信号的功能(转换器功能)。

用固定化生物成分或生物体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称为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实际上是化学传感器的子系统,但也常冠以其名单独作专题考虑。

此类传感器检测及测量的待分析物质也可是纯化学物质(甚至是无机物),尽管其生物组分是目标分析物,关键不同之处在于其识别元件在性质上是生物质。

本章对化学传感器主要介绍离子敏感器件和气敏传感器;对生物传感器将介绍酶、微生物、抗体等传感器。

8.1化学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包括电化学传感器、光化学传感器、质量化学传感器和热化学传感器。

根据转换的电信号种类不同,可将电化学传感器分为电流型化学传感器、电位型化学传感器和电阻型化学传感器。

本节只涉及到电位型化学传感器和电阻型化学传感器,在生物传感器一节中有关于光化学传感器、质量化学传感器的介绍。

8.1.1 电位型电化学传感器原理有三种基本电化学过程适用于构成传感器:1.电位法:测量零电流下的电池电位;2. 伏安法(电流法):在电池电位间设置氧化(或还原)电位来测量电池的电流;3. 电导法:用一交流电桥方法来测量电池的电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生物活性材料封闭在双层滤膜之间,形象地称为夹心法. 特点: 操作简单 不需要化学处理 固定生物量大 响应速度快 重现性好 适用于微生物和组织膜制作
2)吸附法:
经非水溶性载体物理吸附或离子结合作用使生物敏感材料固定,称为吸附法. 吸附的作用力: 氢键 范德华力 离子键 配位键 疏水作用力 吸附的牢固程度与溶液的 pH、离子强度、温度、溶剂性质和种类以及吸附物的浓 度有关。 优点: 吸附法方法简单,操作条件温和,对生物分子活性影响较小。 缺点: 结合力较弱、稳定性差,易于发生脱附作用,进而导致重现性差和灵敏度低。


- -

0.0592 [氧化剂] lg n [还原剂]
电极电势, 为标准电极电势(查表可得)
第五章 电化学传感器(不作重点内容) 电位型化学传感器 电流型化学传感器
第六章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基本原理:
将生物特异性试剂固定在传感元件如电极的界面, 在发生相应的生化反应之后会产生一个与 被测物质浓度有关的信号,进一步利用电化学的方法对该信号进行测量。
特点:
高效、专一、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快、操作简便、样品用量少、易于微 型化、价格低廉
例如:
电流型生物传感器是通过改变外加激励电压测量响应电流,利用电流与浓度的关系从
而求解待测物质浓度的一类电化学传感器。
2、电流型酶传感器
第一代:经典酶电极
酶传感器
第二代:媒介体酶电极
第三代:直接酶电极 固定化酶和电化学传感器的结合。
敏感元件由基体材料、成膜材料和敏感功能材料三部分组成:
基体材料是敏感元件的载体, 敏感功能材料固定在基体材料的表面, 它对传感器的寿命 和使用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能够发挥敏感功能材料的作用。 成膜材料是用于固定敏感功能材料的物质,它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可以形成一个传感界 面; 同时具有一定的刚性和柔韧性, 能够支持敏感功能材料使其牢固地固定在基体材料的表 面;它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物理或化学作用力,进而增加敏感元件的稳定性。 敏感功能材料是传感器的核心组成,它能够直接感受被测对象的非电量信息部分,然后 通过转换器转换成合适的电化学信号。它必须具有光、电、热电、压电、电化学等不同方式 的转换功能。
优点:
① 既有不溶性酶体系的优点,又具有电化学电极的高灵敏度; ② 酶的专一反应性,使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直接在复杂试样中进行测定。
3、葡萄糖检测原理
根据反应中消耗的 O2、生成的葡萄糖酸和 H2O2 的量,可以用氧电极、pH 电极和 H2O2 电极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
第七章 光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1、概念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定义
传感器:是指一些能把光、声、力、温度、磁感应强度、化学作用和生物效应等非电学量转 化为电学量或转换为具有调控功能的元器件。
2、基本构成
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感受器)和转换元件(换能器)组合而成。
3、工作原理
换 生 物 敏 感膜

待分析物
化学量或 物理量变化
第四章 换能器 1、电化学基础
原电池:
经典模型:锌铜原电池 正极:Cu2+ (aq)十 2e→Cu(s), 负极:Zn(s)一 2e→Zn2+(aq) 总反应为:Zn(s)+Cu2+(aq)→Zn2+(aq)+Cu(s) 概念:氧化值:指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荷电数 氧化还原半反应 氧化还原电对:如 Cu2+ / Cu 还原电对 , Zn/ Zn2+ 氧化电对 盐桥:通常为加琼脂的饱和 KCl 溶液 表示法: (–) M1 | M1n+(c1) || M2K+(c2) | M2 (+) 其中“|”表示界面, “||” 表示盐桥
5)交联法
此法借助双功能试剂使生物分子结合到惰性载体并彼此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 特点 优点:操作简单、结合牢固、在酶源较困难时常常需要加入数倍于酶的惰性蛋白质作 为基质。 缺点:严格控制 pH,交联剂浓度也比较重要
6)微胶囊法
微胶囊法主要采用脂质体(liposome)来包埋生物活性材料或指示分子。 脂质体是由 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 直径一般为 1-100 μm。
如果在两介质之间的界面上镀上一层很薄的金属膜(约为 50nm) ,当一束单频偏振光 以大于临界角的角度入射时, 在其频率与金属表面振荡的等离子频率一致时, 金属表面的等 离子就吸收入射光的能量发生共振,即表面等离子共振。 现象: 入射光被自由电子吸收, 全反射条件被破坏, 呈现衰减全反射现象。 从宏观上看, 反射光光强急剧下降,这就是表面等离子共振。
2、生物敏感材料的固定化
固定化的主要目的是将酶等生物敏感材料限制在一定的空间,但又不妨碍被分析物的自由扩
散.与游离相生物材料相比,固相生物材料具有一系列优点: 1)热稳定性提高 2)可重复使用 3)生物材料用量少 4)不需要在反应后进行催化物质与反应物质的分离 5)可以根据已知的半衰期(half-life)确定传感器膜的寿命等.
DNA 的复性或退火(annealing) :
变性的 DNA 在缓慢降低温度恢复原始的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核酸分子杂交:
两条单链 DNA 分子经退火形成双链 DNA 的现象叫核酸分子杂交。核酸分子杂交不仅可以 在两条互补的 DNA 链间进行,也可以在互补的 DNA 和 RNA 直接进行。
第三章 敏感膜与敏感元件 1、敏感元件的构成及材料
酶促反应 酶标记抗体 固定抗体 待检抗原 E E 底物 E
检 测
竞争法产生的信号强度与结合在固相上的酶标抗体量成正比例关系,与样品中的抗原量 成反比关系.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
2、核酸分子探针
DNA 的变性(denaturation) :
双链 DNA 在加热或碱的存在下解离成两条单链 DNA 的过程。 热变性中 DNA 解链一半时的 温度叫变性温度 Tm。
可定量加工 的电信号

4、生物传感器主要特点
多样性、专一性强、无试剂分析、操作简单、可重复性使用
5、生物传感器的常见性能指标
1.灵敏度(sensitivity) 2.选择性(selectivity) 3.检测极限(detection limit or limit of detection) 4.检测范围或线性区间(linear range or dynamic range) 5.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T95) 即从开始响应到信号达到最大强度的 95%所需时间
4)共价结合法 使生物活性分子通过共价键与不溶性载体结合而固定的方法
酶与载体共价键合方式: 与载体直接反应连接 通过同源双功能试剂与载体连接 通过异源双功能试剂与载体连接后再与载体反应连接 酶与载体之间的共价结合方式,主要有重氮法、肽键法、烷化法等 共价结合的特点 优点:结合牢固、蛋白质分子不易脱落、载体不易降解、寿命长 缺点:操作步骤多、酶活性受影响,所以制备具有高活性的固定化酶比较困难。
位,比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高的为正,反之为负。 例 1: Pt | H2(101325 Pa ), H+(1 mol/L) || Ag2+(1 mol/L)|Ag 电位差:+0.799 V; 银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0.799 V。
注:
φ值越大,电对中氧化型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弱; (一般说的电对 指还原电对) φ值越小,电对中还原型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强,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越弱; 例: φθ(Zn2+/Zn)= – 0.763V 所以 氧化性 Cu2+ >Zn2+ φθ(Cu2+/Cu)=0.342V 还原性 Zn > Cu
2、朗伯比耳定律
A=lg(I0/It)= εb c 式中 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 cm 为单位; c: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 mol·L-1; ε:摩尔吸光系数,单位 L·mol-1·cm-1
3、光纤化学传感器
光纤化学传感器(fiber optic chemical sensor, FOCS)一般由光源、光纤、探头、检测器及数据 处理装置组成。 根据光纤探头所固定的化学敏感试剂与分析物作用时产生光学性质变化, 通过光纤传输光信 号、光电器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测定待测物含量的装置。
电解池:
Pt 为电极,HCl 溶液为电解质, 溶液中的离子做定向移动 H+ 负极 Cl正极 电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 +极 2 Cl- - 2e - 极 2 H+ + 2e
Cl2 H2
阳极,氧化反应 阴极,还原反应
2、电极电势
无法测定单个电极的绝对电极电位;电极电位是相对的。
规定: 将标准氢电极作为负极与待测电极组成电池,电位差即该电极的相对电极电
3、能斯特方程(针对求非标准状态的电极电势)
对于任意反应: aA+bB = dD+eE 电池的电动势为:
RT [D]d [E]e EE ln nF [A]a [B]b

此方程即能斯特方程。 当 T=298 K 时,能斯特方程为:
0.0592 [D]d [E]e EE lg n [A]a [B]b
2、共振波长和共振角
发生表面等离子共振时,反射光能量急剧减少,在反射 光强反应曲线上看到一个最小峰,这个峰称为吸收峰。 此时对应的入射光波长为共振波长 对应的入射角为共振角。
3、SPR 检测原理
SPR 对附着在金属薄膜表面的介质折射率非常敏感,当表面介质的属性改变或者附着量改变 时,共振角将不同。因此,SPR 谱(共振角的变化 vs 时间)能够反映与金属膜表面接触的 体系的变化。
第二章 分子识别元件及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 2)灵敏度不高,但是特异性、重现性和准确性很好,成本低,稳定性好和操作安全等, 应用最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