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docx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七课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学习重难点】(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教法、学法】结合实例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和____________。
1、联系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①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内部联系②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外部联系③整个世界: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没有事物是孤立存在的(2)方法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__________的观点看问题,反对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3、联系的客观性(1)内涵:联系是_____ 所固有的,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2)表现:的联系和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方法论要求: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______ 。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_ 的联系,改变事物的_____ ,调整原有的____ ,建立______ _____ 。
4、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有____ 联系和____ 联系、___ 联系和___ 联系、__________联系和____ 联系、____ 联系和____ 联系等。
(2)方法论要求:______________提出疑惑: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内探究案探究一:联系的普遍性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思考:1、苏轼的这首《琴诗》体现了什么哲理?给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2、联系具有普遍性,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为什么?探究二:联系的客观性1、“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违背了联系的什么特征?2、日本海啸、和南水北调各属于什么联系?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第7课第1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学案
2014级思想政治必修4导学案编制时间 2015年9月8日使用班级:2014级文科学生主备人:王伟复备人:高二政治组审核人签字:冯成喜Array第 1 页共 4 页第2页共4页联系具有普遍性,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然与周围的一些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但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又具有客观性、条件性。
只有具备条件,事物之间才会发生联系,否则就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2、联系是客观的,这意味着联系是不可改变的联系的客观性足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外音强加给事物的或主观臆想的联系。
但联系的客观性并不等同于联系是不可改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并不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第一,事物的联系就其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前就已存在,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则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人为事物的联系由于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恰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绝不是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
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只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第三,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绝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或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更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主观想象创造某种联系。
人们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反映事物的客观联系,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建立联系。
总之,联系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告诉人们,不能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但不是说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条件,创造出新的具体的联系,这并不是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高二政治: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Lesson Seven: The Connection View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e First Frame The World is Universally Connected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学习指导(一)知识网络(二)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的含义;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努力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认真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三)学法指导1.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从而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不同事物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使自己在认识事物时分清主次,重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运用心灵反思法,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某一项小发明、小创造或者是某一项成功的创意,反思当时的过程以及促成成功的各种因素,体验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以及积极创造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条件。
由此得出结论:联系虽然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高中政治第7课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个基本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
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
本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它各框节以本框为前提和基础,并以本框为线索来展开的。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框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和历练,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思维方式也趋向成熟,看问题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也在逐步发展。
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案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3.掌握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方法论。
【学习重点】〔1〕分清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根据联系特性,分析材料【学习难点】根据联系特性,分析材料【自学导航】一、填空稳固知识〔需要你们的耐心哦〕: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和。
2.联系普遍性的表现:〔1〕任何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普遍性的方法论: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的观点看问题。
4.联系客观性的含义:〔1〕联系是事物本身,不以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的联系和的联系。
5.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1)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事物的,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联系。
【任务一】------------- 联系的普遍性【活动探究一】:〔个人研究,再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更详细的答案〕观看视频《汶川“7.10〞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实》(1)通过这则纪实片,我们能归纳出事物之间有什么关系?(2)这表达了什么哲学道理,对我们有什么方法论启示?【走出误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吗?【任务二】-------------联系的客观性【活动探究二】:鸭蛋是鸭子生出来的,咸鸭蛋是咸鸭生出来的吗?发菜是一种黑色藻类植物,其使用价值和一般青菜一样,然而在广州它却身价百倍,因为它谐音“发财〞。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我们有什么方法论启示?【活动探究三】:自然降雨与人工降雨有什么区别?按照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把联系分为哪两种联系,这两种联系有什么异同?【走出误区】---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所以不具有客观性吗?【活动探究四】: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7千米,被誉为“天路〞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到拉萨。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七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前延伸学案】【学习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一、联系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②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整个世界)(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1)(2)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1)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1)要求我们。
(2)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四、易错点理解:、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
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的、相对的。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说课稿-word
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下面我将围绕课标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对课标与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内容本框题主要讲述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原理和方法论,此前,学生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本框题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作为起始点,旨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辩证唯物主义,起到了很好的衔接效果,这同时也能为之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矛盾观以及辩证否定观的的学习做好铺垫,因而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与内容分析,以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为基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有:(懂得)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联系的有关理论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联系的特征,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准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框题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因为它是本框题教学的一个基点,同时,只有掌握了该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而我将本框题的教学难点确定为联系的客观性以及人为事物的联系,有此确定则是依据该理论较为抽象复杂,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第七课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导学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自主学习篇】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_________、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______。
2.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______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_____、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_________,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___________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________的,不以_______为转移。
2.分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_______的联系和________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1)从事物_______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_____,改变事物的______,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1.含义:事物的联系是__________的2.表现: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和_________、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_______联系、必然联系和_______联系等。
3.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_______。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必背知识篇】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
人教版高二哲学第7课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编号7-01
第7课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学习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运用: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重难点】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预习导航】1 、什么是联系?有那些特性?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是什么?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和方法论是什么?4、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和方法论是什么?【问题驱动式翻转谐振课堂】探究一:歌曲【说句心里话】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那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念梦中的她来来来既然来当兵来来来就知责任大你不扛枪我不杠枪,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谁来保卫她说句心里话我也不傻我懂得从军的路上风吹雨打说句实在话我也有情人间的烟火把我养大来来来话虽这样说来来来有国才有家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1、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2、既然想家为什么还要来当兵呢探究二:以下这些现象说明了联系的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天空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昏暗?河水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浑浊?森林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少?许多动物为什么濒临灭绝?森林动物天空河流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活动探究三:如何看待下面的现象?你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喜鹊报喜,乌鸦报丧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高考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全球变暖探究四: 材料中有什么形式的联系?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其他形式的联系吗?据有关材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高级中学政治学科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高级中学政治学科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学习目标:1.树立全局眼光,坚持底线思维。
2.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善于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重点难点重点: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难点: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导:根据本节自学提纲,温故而知新导入进入本节课学习。
思:1.p.28标记联系的含义2.p28-29标记联系的特征3.p29-31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议:1.p.28标记联系的含义2.p28-29标记联系的特征3.p29-31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展:1.p.28标记联系的含义2.p28-29标记联系的特征3.p29-31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评:⑴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和相互。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②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主观臆造联系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③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主观的。
★▲三个角度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唯物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论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辩证法是联系多样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要求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⑴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①区别: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b.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和整体。
②联系:a.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b.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高中政治 3.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精品教案 新人教实验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对话指导和讨论、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近日,随着希腊承认其目前从市场借贷困难有可能陷入债务重组的困境,已持续一年多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度升级,进而导致目前全球股市大幅震荡,国际油价大跌,金价继续攀升。
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欧债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对中国经济或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从哲学角度——联系的观点来认识这一时政热点问题。
先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
(以课件的形式展示这一框题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
)处理预习学案。
教师,对于学生收交的预习学案、完成预习学案的情况在课堂上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并展示这一框题的预习检测答案。
小组内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
(教师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点拨,这个点拨可以选择教学时机点拨,没有必要全部放在课堂初期解释,个别问题可以放在教师点拨重难点时讲解)课堂探究:过渡:如何来认识联系的观点,请同学们先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读下列两则材料,分析二者蕴含的共同的哲理。
教师点拨、总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联系具有普遍性。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第7课第1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本框题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理解联系的内涵和联系的三个特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二)学生分析:随着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的预习习惯基本养成能够根据导学案提前预习课本知识,希望在课堂上更多的展示自己,适合开展讨论和辩论活动。
课堂巧妙地将联系的观点融入到现实生活情境中,使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是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音像资料,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难点:1、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2、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因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四、教学策略(一)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三段六步”教学法1.第一阶段—课前:预习自学,收集疑惑2.第二阶段—课堂:(1)诠释目标(2)自主学习(3)探究讨论(4)展示点评(5)当堂检测(6)总结反刍3.第三阶段—课后:学后反思,训练应用(二)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体验,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开展讨论、展示、辩论、点评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学法指导: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深刻领会知识。
高二政治 第三单元 第七课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案
必修4 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主讲人:薛驰【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能够识记和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2、过程与方法:联系社会生活重大事件,通过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深化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并坚决打赢防疫攻坚战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特征。
难点: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把握联系的多样性的现实意义【课前预习】请结合课本P54—57一、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相互影响、相互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普遍性(1)世界上的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的各个局部、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三、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的,不以人的为转移。
2、分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的联系和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1)从事物中把握事物,切忌。
(2)人们可以根据,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1、含义:事物的联系是的。
2、表现:联系可分为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联系、联系和非本质联系、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开展的。
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要一切以、地点和为转移。
【课习,突破重难点】一、联系的普遍性1、探究思考:今年的春节时期,原本热闹的城街头,突然变得空空荡荡、冷冷清清。
是什么原因让城如此安静?这说明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存在的世界?2、知识小结:联系的普遍性试判断: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生活与哲学学案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基础知识梳理】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①从事物之间来看:②从事物内部来看:③从整个世界来看:(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客观性,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类:(1)(2)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三.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知识拓展】1.联系的普遍性侧重强调一事物总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联系的客观性侧重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侧重强调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2.正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一是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如果人们试图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对联系的客观性的否定。
这两种认识之所以错误,是因为:(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但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不是所有事物)相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联系的客观性告诉人们,不能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但并不是说联系永恒不变,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或创造出新的联系,这并不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七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前延伸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一、联系的普遍性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②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整个世界)(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说,可以分为(1)(2)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1)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1)要求我们。
(2)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四、易错点理解:1、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的联系也是普遍的。
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高二政治教案第七课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七课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七课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教学目标
识记: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以及条件性。
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运用:分析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三、知识梳理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
(2)联系就是之间以及之间的相互、相互和相
互。
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的,不以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的联系和
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
忌。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事物的,调整原有的,建立新的。
3、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有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第7课第1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1.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事物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如辩论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联系的观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概述事物普遍联系的含义,解释联系的基本特征和类型,如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
2.结合政治学科知识,举例说明联系观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让学生了解联系观点的实际价值。
3.运用生动的案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详细阐述事物普遍联系的作用和意义。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第7课第1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政治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联系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全面提升。
二、学情分析
在高二政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事物普遍联系的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联系的具体类型和特征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联系的观点运用到具体情境中,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联系观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应用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
②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
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整个世界)
(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
(1)
(2)
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
(1)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
(1)要求我们。
(2)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四、易错点理解:
1、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
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
而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所以认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