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念与判断讲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想象记成现实的事。Goff 和 Roediger (1998)做过一 个简单的实验,表明记忆很容易把幻想和现实搞混。 实验中让被试或是想象中做一个动作或是真的做这个 动作,比如折断一根牙签。过段时间被试再次经过同 一过程。然后询问被试是否曾做过这一动作或者只是 想象而已。那些更多地在想像中做这一动作的被试, 在第二次想象后更可能认为自己实际上在第一次实验 时是真的做了这一动作。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 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 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 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 那个特定原因。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 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
归因可分为两类: 一是情境归因; 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在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 罪的录象。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 度观看认罪的过程,他们会认为犯罪的认罪是真诚的; 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看,他们 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Lassiter&Irvine1986)。 尽管在审讯过程中要求审讯员禁止对嫌疑犯进行不公正 的审讯,但聚焦理论仍然会影响审讯。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
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 度和机遇。这四种因素又可按内外因、稳定性 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从内外因方面来看,努 力和能力属于内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属外 部原因;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 定因素,努力与机遇则属不稳定因素;从可控 性来看,努力是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 和机遇则超出个人控制范围。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
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区别性(distinctiveness):指行动者是否对同
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 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 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 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 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 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 能会被归于外部。
的行为时,当前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预期某 人很远的将来行为时,他的性格似乎更重要。
环境可以改变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当我们从电
视中看到自己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自己 身上。当我们照镜子时,听我们自己呻吟的录 象带时,照相时,或者填写个人传记性质的问 卷时,都会将注意集中到我们自己身上,着更 多地是靠自我意识而不是环境意识。当我们回 顾类似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厄运时,我们很容易 就会想到冰山(Berscheid,1999),这就是 自我觉知效应。
文化同样会影响归因错误。比如,我们在激励人的 时候会说“你能做到!”这便是受西方积极思维文 化中的通俗心理学的支配。东方人通常会对环境的 作用格外的敏感。 我们常常能够给自己犯下的错误找到外部的因素: “我随地丢垃圾是因为在附近都找不到垃圾 桶。”“我迟到是因为堵车。”而对于别人的行为, 我确过于轻易地给予“不遵守社会公德”“无纪律 性”这样负面的评价。所以,在潜意识中,我们容 易形成“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样的印象,这 对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于别人相处,是很不利的。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归因理论以后,会发现它在我 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可以运用所了解的知 识来对一些现象做出我们自己的解释。
当观察者回顾自己的记忆内容时,通常会分配
给情境更多的权重。在听到某人以某一指定的 立场辩论后,如果要求听众立刻做出归因。那 么人们会假定那个立场就是辩论者自己真正的 立场。而一周后再让他们做出归因时,他们会 更多的关注情境的限制(Burger&,1991)。
对将来的预期也很重要,预期某人最近某一天
一致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
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 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 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 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 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性高,我们对 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 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 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一个案例
“很可能大部分人都怀疑某些
归因于他们过去的事。他们可能 见过它们、谈论过它们、做过它 们,或者他们只是梦想或想象过 自己这么做过。”---William James
在1975年的一个晚上,一位令人信任的澳大利
亚心理学家Donald M. Thomson来到电视台讨论 目击者证词的心理学。他不知道在他正在讨论 人们如何最好地记住罪犯的面孔时,正有个人 把他的脸记成了一个强奸犯。电视播出后的一 天Thomson被当地警方逮捕。警察告诉他昨晚 一个女人被人强奸并且昏在自己的公寓。那个 女人说Thomson就是袭击她的人。 Thomson很 吃惊,但他有无懈可击的理由。在袭击发生的 时候他正在上电视,并有警察助理在场的证明 。 在袭击发生前受害者似乎在电视上刚见过 Thomson,后来她就把Thomson和袭击者的脸 搞混了。
一些例子
错误回忆了记忆的来源。人们时常说他们在报
纸上读到什么新闻,实际上那是朋友告诉他们 或在广告里看到的。在一项研究中,记忆力“ 正常”的被试常常记错以为他们在报上了解到 某件琐事,但实际是实验者告诉他们的 (Schacter, Harbluk, & McLachlan, 1984)。 把一张面孔与错误背景相联系。这就是发生在 Donald Thomson身上的事情。研究表明,记忆 可能混杂在一起,因此不同的面孔就跟环境背 景搞混了。
难点:内因(性格)和外因
(情境)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 的,因为外部的环境因素会影 响个体内部的改变。
很多情况更加模糊不清:
1、我们喜欢别人或不(内部归 因); 2、在一个行为上是否附加了一 个惩罚或者奖励(外部归因)。
推断特质:我们通常推断他人的行为
来判断他们的目的和意图。
海德:对应推论理论。正常的和预料
在生活中,人们对行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是一 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归因倾向 则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很大的影响。人在对其行为 的归因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个人的归因倾向。 举例:人基本都会把面善的人认为是好人,而把面 恶的人认为是坏人。我们经常以貌取人,也是源自 归因的错误。子羽曾是孔子的学生,第一次拜见孔 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印象不好,觉得长相这 么丑的人怎么会有才气呢?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淡, 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以 后他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于知道后深为后悔地 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
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 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 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 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 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 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 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 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在法庭上,大部分的录象都是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就 像我们所遇见的那样(Lassiter & Dudley,1991),将 这样的录象呆播放给陪审团,几乎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宣 判有罪。拉丝特(Lassite)报告,根据这项研究,新西 兰在国内颁布了一项新政策,这项政策规定,审判的录 象必须同时对审讯员和嫌疑犯作出同样多的关注,即都 从侧面进行拍摄。
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 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 天气的变化等。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 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 格、努力程度等。 应用:在管理工作中当员工完成任务受挫折时,管 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职工的归因倾向,才能帮助职工 正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和顺利进行归因,是职工胜 不骄、败不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发奋努 力。
归因理论的一个现象,即人们常常存在归因失真的 错误或偏见,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 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 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种现 象解释了当销售人员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更倾 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竞争对手的实力。
李· 罗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 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人)、 低估情景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
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
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Jones & Nisbet,1971;Jones,1976)。当我们成为行 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 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载体的人则会成 为我们注意的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 行动者一观察者效应表明,尽管我们常常将别 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个性因素,但我们却 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随境而 变。
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归
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 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 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 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 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 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 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比如,尽
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 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它可以解释 下面这种情况: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时,销 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客 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个体还有一种倾向于是把 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 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这称为自我服 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由此表明,对员工 的绩效评估可能会受到归因偏见的影响。
中的行为只能让我们了解百度文库个人很有 限的一些方面,而其不寻常的行为则 能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个人。 物。
例如:家庭暴力的潜在事件——虐待宠
归因通常情况下是比较理性的。
凯利的归因理论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Kelley)发
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 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将归因现象 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 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 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 为单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 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 (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 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 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Donald
Thomson面对的这次考验是 哈佛心理学家Daniel L. Schacter所说 的记忆七宗罪其中第四条的完美例 证(Schacter, 1999)。第四条是第一 个关于记忆以错误方式进行虚构的 过错。当记忆被错误归因时,记忆 最初真实的一些方面随着时间、地 点或环境的推移而被歪曲了。
一贯性(consistency):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
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 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例如,如果 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 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 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 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 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怎么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现实吗
员工生产率下降 学生旷课 受到上级批评 朋友的误解 失恋 婚变 杀人犯
911
问题: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积极事件还是消极事件?
归因理论可以解释:描述了我们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