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Word
文言文特殊句式(完整)2020.12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4.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
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
归?”
(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 赵太后》〈战国策〉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 (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什么)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 然有声之石者,所在皆是也。
(三)中心语+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之 爪牙,强之筋骨
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 父。(《鸿门宴》) 我持一双白璧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能不易其志(之)缙绅而者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例:不仁哉!梁惠王也
文言文倒装句 ——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 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 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 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 结句。
定语后置的形式
(一)中心语+后置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计未定, 求可使报秦人者。
(二)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
常用判断句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 例:“陈涉者,阳城人也。” ②“......,......也。”
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Word最新版)

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通过整理的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同学们好,恭喜你荣升为一名初中生,开启新的学问旅程。
进入初中后,我们学习的学问会更加深化、广博,今日要跟大家共享的就是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之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如今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大都运用现代汉语,其实现代汉语的语法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汉语,但是语法和其他语言要素一样是处在发展变更中的,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我们称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文言文非一般句式为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致有五种类型:分别是: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推断句、固定句式。
我们先从最简洁理解的推断句式讲起吧。
推断句用以断定主语、谓语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
简洁讲,推断句就是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
分为确定推断和否定推断。
判定确定推断句的第一种标记就是在句子中出现运用“……也”、“……者,……也”、“……者也”,用“……也”标记的推断句如:《咏雪》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夫战,志气也”,后面两句主语和谓语并非是同一个事物,但是从语意表达的角度分析,构成了推断的语义。
用……者,……也”标识的如:《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唐雎不辱使命》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用“……者也”标识的如:《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是用推断句的形式表示象征的内容,不仅仅是简洁的推断句。
其次种是以“皆”“乃”为标记,例如《出师表》中,“此皆良实”一句,意思是说这些都是和善诚恳、心志忠贞纯净的人。
以”乃“为标记的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是我们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经常会出现,比如:吾乃常山赵子龙。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必修三语文特殊句式word版本

必修三课文特殊句式:《指南录后序》: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被动句)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状语后置句)3、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判断句)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状语后置句)5、予羁縻不得还(被动句)6、将以有为也(省略句)7、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状语后置句)8、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9、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10、避哨竹林中(省略句)11、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省略句)12、死生,昼夜事也(判断句)13、将藏之于家(状语后置句)14、使予委骨于草莽(状语后置句)1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状语后置句)16、而幸生也何为(宾语前置句)《五人墓碑记》: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句)4、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被动句)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6、公之逮所由使也(被动句)7、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状语后置句)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判断句)9、断头置城上(省略句)10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11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1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16、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17、显荣于身后(状语后置句)18、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19、谁为哀者(省略句)20、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状语后置句)《离骚》:1、肇锡余以嘉名(状语后置句)2、纫秋兰以为佩(省略句)3、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句)《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句)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3、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4、敢以烦执事(省略句)5、君知其难也(判断句)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7、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8、君之所之也(判断句)9、许君焦、瑕(省略句)《谏太宗十四疏》: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判断句)3、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廉颇蔺相如列传》: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2、以勇气闻于诸侯(状语后置句)3、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判断句)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6、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7、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8、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9、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10、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句)1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判断句)12、传以示美人(省略句)13、大王见臣列观(省略句)1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省略句)15、乃设九宾礼于廷(状语后置句)1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17、为一击缻(省略句)1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判断句)1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鸿门宴》:1、沛公军霸上(省略句)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3、此天子气也(判断句)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5、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6、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7、因击沛公于坐,杀之(状语后置句)8、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9、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10、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11、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判断句、宾语前置句)13、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14、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15、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1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17、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18、得复见将军于此(状语后置句)《秋水》: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2、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非攻》:1、今至大为攻国(判断句)2、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状语后置句)3、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版.doc

文言文特殊句式版初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全攻一。
判断句在代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
却不同,文言文中的是多指示代,相当于代中的些那些,只在少数情况下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翻在者写个是,去,号,者和也不直,如:廉者,之良将也。
《廉相如列》文:廉是国的将。
又如:河南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妻》文:不知道河南羊子的妻子是家的女儿。
二。
用⋯⋯者⋯⋯也来表示,即主后面不用,号,翻只把者的,在者后加个是,如:族秦者秦也。
《阿房》文: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三。
用⋯⋯者也表示判断,翻在者是,句末加的,者也不,如:二者不可兼得,舍而取熊掌者也。
《我所欲也》文:两不能同得到,我是放弃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菊,花之逸者也。
《》文:我菊花是花中的士。
四。
用⋯⋯也来表示。
有两种情况:主后有,号,翻便去掉,号,再加是。
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文:山的山市是淄川的八景之一。
主后无,号,只在主后加是,也字不,如:我所欲也。
《孟子》文:是我想得到的西。
又如:之辞者也。
《晏子故事》文:晏是国很擅辞令的人。
五。
用作判断,把直接翻成是,序不,如:此何若人?《公》文:是怎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坡。
《核舟》文:中那个戴高帽多胡的是坡。
如:必窃疾矣。
《晏子故事》文:一定有窃的病了。
六。
用副表示判断,个副不代替判断,所以翻副照,只在其后加判断是,如:定伯之言:我亦鬼。
《宋定伯捉鬼》文:宋定伯鬼:我也是鬼。
再如:此乃英雄也。
《魏武将匈奴史》文:才是英雄啊。
七。
用是表示判断,如:鬼言:我是鬼。
《宋定伯捉鬼》文:鬼:我是鬼。
再如:巨是凡人。
《赤壁之》文:吴巨是平凡的人。
八。
意合判断句,种判断句没有任何判断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要在主后加是,如: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屈原列》文:秦国是像虎狼一的国家。
不能信任。
再如:温州雁山,天下奇景。
《雁山》文:温州雁山,是天下最秀的山。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练习: ⑴楚人有涉江者。 ⑵尝贻余核舟一。 ⑶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⑷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
人欤? ⑸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⑹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椻之者,茫茫然归。
.
宾语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5、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 6、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7、叩门而入,皆弗之内。 8、若何为者也?奚自? 何所之? 9、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 10、老朽何功之有?
.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
3、介词宾语提前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 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⑶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⑷ 彼且奚适也?
⑸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⑹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⑺ 惟命是听(从) ⑻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
⑼ 奚以知其然也? ⑽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⑾ 夫晋,何厌之有? ⑿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⒁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⒂ 洞庭君安在哉?
.
练习: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为乡里所患 (3)恐为操所先。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7)受制于人 (8)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9)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第一篇: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者,……也。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②……也。
环滁皆山也。
③……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2、【被动句】①为……所……(周初年少时)为乡里所患。
《周处》②……为……。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3、【省略句】①主语省略。
乃大惊,闻所从来。
具答之。
《桃花源记》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宾语省略。
备曰:“君与【】俱来。
”《隆中对》4【倒装句】①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②状语后置。
(备)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③宾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④宾语前置。
疑问句:何苦而不平?(苦:愁)何陋之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否定句:彼不我恩也。
时人莫之许也。
固定格式:唯利是图。
文言虚词集释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8个文言虚词:其、为、以、于、乃、之、且、故1、【其】①第三人称代词:公将战,曹谇请见。
其乡人曰(他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桃花源记》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他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齐军的)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他的)②指示代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那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的)既克,公问其故。
(其中的)③语气词: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不译)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语气,可,该)(安陵君可要答应寡人啊?)2、【为】①动词: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表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是)此(孙权)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作为)②介词,表示被动(周处)为乡里所患。
(被)贤能为之(孙权)用。
(被)③介词,表示对象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替)3、【以】①介词,译为拿、用、把、凭(借)、因、按照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7种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1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皆)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1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非)14、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此)15、臣本布衣。
(本)16、且相如素贱人。
(素)1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亦)二.被动句(9种类型)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D、子何侍而往?(动宾)3)、用“之”“是”“之为”“唯(惟)……是”“之谓”作提宾的标志例: A.何功之有哉?B.唯马首是瞻。
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数量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一言以蔽之。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完整word版)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别句式文言特别句式一般分四类: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此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惯例语序,一般为"主-谓-宾"" 定(状 )-中心词 ",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重申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分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假如以这个惯例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词句子有很多序次颠倒的状况,这是先人说话的习惯。
这就像广州方言" 我走先 " 与一般话" 我先走" 相同,没有修辞或重申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 倒装句 " ,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次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状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 谓语前置 " 或" 主谓倒装 ",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 " 宾语前置 " ,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 "定语后置 ",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 "介词短语后置 " 或 "状语后置 "。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状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一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记》)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 "者也 " 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荣华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 "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一、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4、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1、原句:“尝贻余一核舟”,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
2、原句:“又用一篆章”,倒装句:“又用篆章一”。
3、原句:“盖简修狭桃核为之”,倒装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原句:“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①千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②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8、①每自比于___、___,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曰……9、以全石为底。
10、此乃所谓战胜于朝廷。
11、___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自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19、微斯人,吾谁与归?20、何陋之有?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___。
25、躬耕于南阳。
26、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述以文者:“以文述”是“述以文”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
例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___。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___,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___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___,左将军___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论》)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
(《孔子世家》)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列传》)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魏公子列传》)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⑤臣本布衣。
(《出师表》)⑥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5)无标志被动句。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doc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的句式,跟白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句、疑句、否定句、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构(句式)。
除了“疑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代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型)判断句是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者,所以道受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也。
(⋯⋯也)3.柳敬亭者,之泰州人。
(⋯⋯者,⋯⋯)4.刘天下雄。
(⋯⋯,⋯⋯)(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型)5.沛公之参乘樊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
(乃)7.超、遂尚在关西,操后患。
()8.此岳阳楼之大也。
()9.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用,不表判断):一、判断句(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慎勿死,情何薄!(《孔雀南》)(2)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郡,行将人所并,足托乎!(《赤壁之》)(4)公子姊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5)板印籍,唐人尚未盛之。
五代始印五,已后典籍皆板本。
(沈括《活板》)(6)我将,有攻城野之大功。
(《廉相如列》)(7)相如者,人也。
(《廉相如列》)(8)且将大可以拒操者,江也。
(《赤壁之》)(9) \" 离 \" 者,犹离也。
(《屈原列》)(10)彼童子之,授之而其句者,非吾所其道解其惑者也。
(《》)(11)四人者:陵君圭君玉,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父。
(《游褒禅山》)(12)之,同予者何人?(《》)(13)吾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
(《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也。
(《屈原列》)(16)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17)此世所以不也。
(推荐)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doc

(推荐)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文学帮助人们理解这个时代,从而让他们看清时代的本质,更加渴望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
通过文学来让小学生了解世界,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下面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文言特殊句式(全)

否定判断句
01
否定判断句的定义:否定判断句是用否定词来表示否定语气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通常使用“非”、“不是”等词来表示否定判断。
02
举例
03
"非金石之质"(不是金属和石头的质地)
0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
省略判断句
01
省略判断句的定义:省略判 断句是省略了判断词或肯定、 否定词的判断句式。在文言 文中,由于语言简洁,常常 会省略判断词或肯定、否定
详细描述
“见”字被动句通常表示主语受到了某种行为或动作的影响,但并没有强调主语的受害或受损。例如:“举世皆 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整个世界都混浊但我独清,所有人都醉了但我独醒,因此我被放逐 了。)
“为”字被动句
总结词
“为”字被动句是指用“为”作为被动标志的句子。
详细描述
“为”字被动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通常表示主语成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对象。例如:“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
省略宾语
要点一
省略宾语
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被省略,尤其是当上下文语义明确时。 例如:“(项伯)曰:‘汉兵四面埋伏。’(沛公)曰: ‘为之奈何?’”(《鸿门宴》)
要点二
省略介词宾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例如:“(项伯)曰: ‘汉兵四面埋伏。’(沛公)曰:‘为之奈何?’”(《鸿 门宴》)
省略介词、连词等虚词词。02ຫໍສະໝຸດ 举例0304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一带的豪杰)
文言特殊句式Word

【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 口:“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 表示判断)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岀现的此类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5、曹操,天下枭雄。
6、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7、此三者,吾遗恨也。
8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9、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
^ 口:“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指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非死,则徙尔。
7、予购三百盆,皆病者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1、四月惟夏,序属三秋12、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三、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 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予本非文人画士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有标志和无标志两大类。
一、“见”“……见……于”“于”表被动。
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归纳总结1、判断句(1)是非类(用判断词“是”或“非”构造判断句)①非字类: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②是字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者也”类(由“……者,……也”构成,其结构变化灵活)①用“……者,……也”表判断例:廉颇者,赵之良将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者也”表判断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用“……者,……”表判断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④用“……,……也”表判断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陋室铭》)⑤无标志判断句例: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3)用其他判断词表判断用“即”“乃”“诚”“亦”“素”等表判断例: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②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2、被动句(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1)被字类①“被+动词”(“被”是介词,直接用在动词谓语前,不引出施动者,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被+动+于+施动者(被”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于”也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例:燕以万乘之势被围于赵。
(《战国策•齐策》)(2)“见”“于”类被动句①“见+动+于+施动者”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②“见+动”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动+于+施动者”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此类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5、曹操,天下枭雄。
6、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7、此三者,吾遗恨也。
8、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9、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指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非死,则徙尔。
7、予购三百盆,皆病者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1、四月惟夏,序属三秋12、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三、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予本非文人画士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有标志和无标志两大类。
一、“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智勇多困于所溺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二、“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既自以心为形役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吾属皆且为所虏7、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8、遂为滑婿报充里正役三、用“被”表示,但这种情况较少,因为在古汉语中“被”往往是作为一个实词来用。
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2、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四、无标志的被动句。
如“涵谷举”,根据意思要翻译成“涵谷关被攻克了”。
应视为被动句。
【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一、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忌不自信”中的“自”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6)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余是以记之”二、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使定语后置。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者”(3)用“之……者”使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封之以膏腴之地”。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农人告余以春及3、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四、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在主谓倒装句中,谓语往往都是形容词。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二、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三、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四、省略介词宾语。
如:“旦日飨士卒,为(余)击破沛公军”五、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文言文固定短语、固定结构的翻译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文言文固定结构翻译表疑问①何以…?据/用/凭什么…①何以知之?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何以为计?②何所…?所…的是什么①问女何所忆?②卖炭得钱何所营?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①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④如/奈…何?拿…怎么办呢?①你奈我何?②虞兮虞兮奈若何?③如太行王屋何?⑤孰与…?与…比哪个…?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廉将军孰与秦王?⑥安…乎/哉哪里/怎么…呢?①如今安在哉?②安能抗此难乎?⑦独…耶/哉?难道…吗?①独不怜公子姊耶?②独畏廉将军哉?⑧何哉/也?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呢?①为天下笑者,何也?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表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①徐公何能及君也?②何可胜道也哉?②何…为?…干什么呢?①何辞为?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①宋何罪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④如之何…?怎么能…呢?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⑤顾…哉?难道…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⑥宁…耶?哪里…呢?宁知此为归骨之所耶?⑦…非…欤?…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⑧不亦…乎?…不是…吗?不亦君子乎?⑨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①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②公岂敢入乎③其为死死君乎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表感叹①何其…也!多么/怎么那么…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①直不过百步耳②直好世俗之乐耳③惟…耳!只…罢了!惟待死期耳!④一何…!多么…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⑤亦…哉!也真是…啊!呜呼,亦盛矣哉!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表揣度①无乃…乎/欤?恐怕…吧?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不可乎?②得无…乎/耶?莫非/该不是…吧?①若辈得无贫乎?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③其…欤?不是…吗?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④…庶几…欤?…或许/大概…吧吾王庶几无疾病欤?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表选择②抑…欤/耶?是…还是…?①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②果死耶,抑未死耶?③其…耶,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