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楹联欣赏

合集下载

“星星火”—“殷殷雷”——读董必武题烟雨楼的楹联和绝句

“星星火”—“殷殷雷”——读董必武题烟雨楼的楹联和绝句

日, 嘉兴南湖船上将 会开完 。大会 向共产 国际做 船 承载着十 多位血气方 刚的有 志男儿 ,酝酿完成 了中 到
了一个 中国情况的报告 ,是李汉俊和董必武起草的, 经 国历史上开 天辟地 的大事件 。以 “ 星火”,来评价 星
大会 通过 。讨论通过 了 《 中国共产 党第一个纲领 》、 党 的 “ 一大”的巨大 历史影响 ,十分恰当。 《 中国共产党 第一个决议 》、 《 中国共产 党第一次大
变 史 杂 患
o 套簿 第薯■■■ 21了 ■ 鼙 期j 0■ 一j j 3 黧 1 _ 年
≥ 毵 0 一 簿
“●-火 一 6 ・ 荤 、 星星 ● ” -・ , -- ・・ ・● -・ - 6 鬃臀
读董必武题烟雨楼 的楹联和绝句
◎文史 成
中央还是决定不予改变 。不过 ,在18 年纪念 建党6 20 年版 。 91 0 05
周年时 ,由中央党史研究 室编 写的 《 中共党史 大事年
3 .《 “ 一大”前后—— 中国共产 党第一次代表大
90 表 》,正式将党的诞生 1确定为7 33 3 月2 1,只是有关庆 会前后资料选编 》,人 民出版社1 8 年版 。 祝活动照旧在7 举行。 月l 1 3 主要参考文献 : 1 .邵维正: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 国代表 大会召 4.邵维 正 : 《 “ 一大” 回忆录 》,知识 出版 社
魏 抑若 春 霆发 响 ,而 惊蛰 飞 远眺 ,烟波浩渺 ;菱歌渔 唱 ,不绝于耳 。人们 不禁要 反 义 词 。 《 都 赋 》: “ 联想 到杜牧 的诗句 : “ 南朝 四百 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 竞 ;潜龙 浮 景 ,而 幽 泉高 镜 。”李善 注 引 《 吕氏春 雨 中”。南湖和烟 雨楼是历史 名胜 地 ,烟雨楼 始建于 秋 》: “ 闻春始 雷 ,则蛰 虫动 矣 。”韦应 物 《 田家 》 五代后晋年问 ( 3— 4 ),初位于南湖之滨 ,明嘉靖 诗 : “ 雨 众 卉新 ,一 雷惊 蛰 始 。”形 象 鲜明地 描 96 9 7 微 二十六 年 ( 5 8 14 ),疏浚市河 ,所挖河 泥填入 湖中 , 绘 出革命 蓬 勃发 展 。正 如 民歌所 唱 的 “ 产党像 太 共

庄永之登嘉兴烟雨楼(外二首)

庄永之登嘉兴烟雨楼(外二首)

庄永之登嘉兴烟雨楼(外二首)
登嘉兴烟雨楼
嘉兴自古有名楼,
烟雨江南一望收。

明君豪迈驾临喜,
骚客潦倒登攀愁。

揽胜泼墨情切切,
观光举酒意悠悠。

眼前有景道不得,
皇帝佳句镌碑头。

谒西湖岳庙于祠张墓西湖三杰响当当,竟是茶余饭后香。

岳庙经年留遗恨,于祠落日已见荒。

精忠报国慈母训,粉骨碎身庶民扬。

张公仓水本圣贤,可叹迟来少荣光。

同学聚会抒怀
光阴荏苒校园天,燃情往事梦魂牵。

故地驻足生景仰,新苑抬眼涌誓言。

春来晨起诵诗书,冬至夜归谱辉篇。

如歌岁月最难忘,祈盼同窗展笑颜。

【作者简介】庄永之,男,1972年2月出生于江苏泗阳。

曾做过中等师范学校教师。

喜欢研读古典诗词,业余时间尝试写过律诗及长
短句若干。

上个世纪初进入党政部门,从办事员干起,靠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做到县处级领导干部,现为宿迁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曾先后在组织、纪检等部门工作,分管和牵头的相关工作经验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肯定和推介,发表相关文稿近百篇。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作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作业

课时评价作业基础达标练题组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2020山东枣庄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根据提示,下图中①处应填入的正确史实是( )A.工人罢工B.农民起义C.军警支持D.士兵参与答案:A2.(2020北京朝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时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与此论述关联的是( )A.保路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答案:C3.(2021江苏泰州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紧紧关着的店门上贴上了这样的对联:“为国家,今罢市,挽救学生;实指望,除国贼,还我青岛。

”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爱国运动B.一二·九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D.新文化答案:A4.(2020北京房山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历史学家把五四运动视为中国近代的分水岭,将“旧民主”时期和“新民主”时期分开,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五四运动是一场空前的伟大爱国运动B.工人阶级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C.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影响巨大D.五四运动成功迫使北京政府拒签合约答案:B5.(2020海南海口海南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答案:B题组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6.(2020北京北师大附中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

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是( )A.开天辟地,中共创立B.武装起义,八一建军C.战略转移,万里长征D.战略进攻,挺进中原答案:A解析:“开天辟地,中共创立”是在上海,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故A项正确。

楹联赏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楹联赏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楹联赏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一、大虹桥畔一幅名联大凡了解扬州北郊风景名胜的,没有不知道景色秀美的瘦西湖,也没有不知道描述瘦西湖风光的一幅著名对联:“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这幅对联,意境深远,韵致绵绵,把扬州西北郊的湖上风景,概括得全面透彻。

这幅名联过去悬挂在西园曲水石舫内。

西园曲水位于大红桥东南爪下,有濯清堂、浣香榭诸景,此地毗邻旧城西北隅素有“仙鹤嗉”之称的“丁溪”,乾隆盛世时,是文人雅士修禊觞咏的地方。

浣香榭南向一泓池水,夏日里,绿萍漂浮,碧荷田田。

《扬州揽胜录》载:“夹岸多栽柳,柳下间以木芙蓉,水木明瑟,逸趣横生。

”石舫泊在池东岸边,尺度纤瘦,灵巧秀美,一副温文尔雅、小鸟依人的模样。

像是待航的一叶扁舟,仿佛随时准备载客作湖上之游,恰与游弋在瘦西湖里的“乾隆号画舫”相映成趣。

把这幅描绘瘦西湖景色的对联,悬挂在景区游览线的起点——大虹桥,可说是得其所哉!二、反映出乾隆年间扬州的真实风貌说实在的,其实这幅对联悬挂在瘦西湖任何地方,都是合适的。

它高屋建瓴,叙述的不是局部景观,而是瘦西湖的全貌,这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繁华的城市景象完全吻合。

好比一幅山水全景长卷,画面上,瘦西湖蜿蜒曲折,从扬州城郭出发,迤逦向西北而去。

沿着秀美的水路,两岸亭台楼阁,绵延不绝,柳丝拂岸,花团锦簇,点缀着湖光水色。

瘦西湖写不尽的旖旎缠绵,全囊括在其中了。

乾隆年间,两淮盐商为了向多次南巡的九五至尊谄媚,不惜花费巨资,在瘦西湖岸边大兴土木,营造私家别业,创下有清一代讲排场、拼奢靡、“银钱滥用比泥沙”的罕见记录,同时,客观上又为开辟瘦西湖的妖娆风光奠定了基础。

当年扬州的湖上风光,在许多介绍扬州风光的著述中,都有大段的叙述。

最著名要数《扬州画舫录》,在卷六中李斗引用刘大观语录:“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表明了扬州园林所占据的历史地位。

而后又具体详细的描摹了扬州北郊二十四景,构成蔚为壮观的扬州园亭的胜景全貌。

名胜古迹对联大全

名胜古迹对联大全

名胜古迹对联大全导读:本文是关于名胜古迹对联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渡船桥的对联渡船桥的对联:南侧联: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北侧联: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

金鳌玉蝀白练桥的对联金鳌玉蝀白练桥的对联:南向题有“银潢作峤”四字,有联曰: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员峤水中央。

北向题有“紫海四澜”四字,有联曰:绣彀纹开环月珥;锦澜漪皱焕霞标。

颐和园中绣漪桥的对联颐和园中绣漪桥的对联:螺黛一丸,银盘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有关桥的对联欣赏一楼一水一桥,千古文章千卷画;万国万商万旅,满城春色满湖诗。

贯通八百里重湖,浩渺今看联一线;翻遍几千年历史,巍峨那见有斯桥。

小江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山会两县;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洞庭湖大桥对联欣赏刘瑞清贯通八百里重湖,浩渺今看联一线;翻遍几千年历史,巍峨那见有斯桥。

王自成何须吕道士飞去飞来,桥架洞庭天,此景此情宜醉矣!难得范希文论先论后,政通华夏日,斯人斯世可归欤?赵石麟古郡展雄风,金桥飞越连三楚;洞庭添浙江上虞古桥对联赏析1、东关王家泾村大宴桥:(南)碧水腾蛟;(北)太乙生元。

2、东关王家泾村小宴桥:(南)紫薇拱照;(北)百福并臻。

3、道墟长溇村西安桥:茶山垂架笔花生;秀水绕桥天曲见。

佛山通济桥的对联佛山通济桥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宁波金银渡桥对联客从何来,到此地鉴观,莫作峰青江上人惟小坐,或有时领略,正当月照波心===宁波金银渡桥宁波鄞镇渡桥的对联易渡为桥,跨过江津通两邑建亭立祠,座居旷野对双峰===宁波鄞镇渡桥湖北咸宁白沙河上游刘家桥的对联湖北咸宁白沙河上游刘家桥水秀山青,古道萦纡墨第峰回路转,小桥飞跨刘家(刘邦之弟刘交的第六十代刘伯常所建,距今有450多年的历史) 浙江婺源华古镇宋代彩虹桥的对联浙江婺源华古镇宋代彩虹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古县肇清华,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浮筏泛碧漾,闻萧声何处,有风吹到约三更淳安县浪川乡芹川古村进德廊桥的对联淳安县浪川乡芹川古村进德廊桥世外桃源,白叟黄童咸悦豫人间福地,青山绿水任徜徉湖南怀化凤凰虹桥的对联湖南怀化凤凰虹桥,原名卧虹桥又称风雨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今宵皓月,谁在回龙潭上,华灯楼船,彩影荡漾,弦歌映山映水照眼春阳,廊桥正午时分,醉客雅旅,游侠高僧,靓景如梦如诗===当代凤凰籍画家黄永玉撰,其弟黄永前书凤凰重镇仰前贤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万安桥的对联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万安桥(又称长桥、龙江公济桥)楹联13副:虹桥垂两岸剑水隔中流佛光普照千家庆慈德遥开万户村地接东南通两邑桥横上下卧双虹桥拱双溪千秋渡烟迷四境万家春旧迹长留双镜水乘凉好憩万安桥千秋镜水游鱼甚万古虹桥河南省浚县碧霞宫子孙殿对联德主广生,佐以寒暑灾祥之均调,而厥生不害功能造化,登诸安全仁寿之善地,而其化弥光浚县碧霞宫子孙殿河南省浚县碧霞宫东客厅对联松风水月,领物外之声容,渐忘世味仙露明珠,视壶中之色象,顿洗尘心浚县碧霞宫东客厅河南省浚县碧霞宫四帅殿对联庙貌维新,表神功之滋大法坛永护,翊圣德以弥尊浚县碧霞宫四帅殿宣煦育之慈祥,功存保赤赞生灵之赫濯,威镇锄奸浚县碧霞宫四帅殿承坤顺于西,扶起极乐世界秉乾行于北,永护清净法门浚县碧霞宫四帅殿位列震方,偕巽风以宜施正教班居东面,河南省浚县碧霞宫老母殿、妥圣坊、眼光殿、遏云楼对联秉乾秉坤,开天下群生化育床公床母,伺人间宜尔子孙浚县碧霞宫老母殿德主好生,尽斯人谁非孙子功存怀保,普天下莫不尊亲浚县碧霞宫妥圣坊本天地之大德以成能,生生不息运阴阳之枢机而育物,日日常新浚县碧霞宫眼光殿瘟岂妄加于人,惟作孽辽宁省铁岭市新城风采楹联湿地造新城,一颗明珠辉辽北,家园开画境,十分春色赛江南。

乾隆皇帝题烟雨楼诗探析

乾隆皇帝题烟雨楼诗探析

这 一切 的一 切 , 都令 好 心 情 的乾 隆皇帝 诗 从 心 生 , 涌笔 情
√、 . 登烟 雨楼 。 诗十 七首 题
乾隆 皇帝六 巡江 南 , 在兴 修 水 利 、 访 吏 治 民情 的 同 察 时, 也借南 巡之 机 , 遍游 江南名 胜 。乾隆十 六年 , 公元 15 71 年 , 隆皇帝 第 一 次 南 巡 到嘉 兴 南 湖 , 巧 碰 到 下雨 天 。 乾 正 雨 中的南湖 有一 种虚无 飘渺 、 朦胧 胧 的美 。看那 细 雨绵 朦
文从三方面对乾隆题烟 雨楼诗进行 浅析 , 谨以此文为念 。 关键词 : 南湖 ; 雨楼 ; 烟 乾隆 ; 题诗
嘉兴 南 湖 , 与京 杭 大运 河 相连 , 古称 陆 渭 池 、 湖 、 浣 马
样, 自过 江后 总开晴 。柳 丝 率地 折腰 舞 , 朵烘 春 笑 口迎 。 梅
场湖 , 雅称鸳鸯湖 , 是江南著名游览胜地。南湖在宋代 以 更 上高 楼聊极 目, 近远望 分 明。 此时 此刻 乾 隆皇 帝 的 水村 ”
后 即 为 浙 江 三 大 名 湖 之 一 , 杭 州 西 湖 、 兴 东 湖 齐 高兴、 与 绍 得意之情难以言表 , 跃然纸上。在这种喜悦心情驱 名。 “ ” 【 南湖的湖心岛上 , l 有闻名全国的烟雨楼 , 中国 是 使 下 , 隆皇帝第 三次 登上烟 雨楼 , 目远 眺 , 处 的湖 面 乾 极 近 八大 名楼之 一 。清代乾 隆皇帝 曾六 巡江 南 , 驻跸 嘉 波 光粼 粼 , 的村庄依 稀 可见 , 一 幅动 态江 南水 乡 图。 八次 远处 好 兴南 湖并登 临烟 雨楼 。 ( 。 J ”)
绵, 薄雾初起 , 水面轻烟飘绕 , 整个南湖就是一幅浓妆淡抹 雨 楼 ” 为题 , 共赋 诗达 十七 首 , 中七 律 l 首 , 绝 6 前后 其 l 七

歌颂嘉兴诗歌1

歌颂嘉兴诗歌1

烟雨楼前泛画舟,当时人物尽风流。

便教古国开新史,自此南湖胜迹留。

湖上当年一叶舟,飘摇风雨载神州。

今人最爱看烟雨,处处江南花满楼。

小桥流水月河街,老屋幢幢列两旁。

万丈红尘凭此隔,妪翁闲坐说襟怀。

小桥流水月河街,远近游人鱼贯来。

茶馆乃如民国样,百年遥逝再难回!一帧油画绝无伦,旧貌依然气韵存。

斑驳老墙藏逸史,幽深古巷觅诗痕。

傍河水阁成街市,临埠堤廊过院门。

妹看花衫轻荡桨,田歌吴语足销魂。

倒卷江流海激昂,遥闻雷滚震东方。

潮横水面涛连汉,势倒胥门脱马缰。

安得龙孙同醒悟,莫教鬼魅再猖狂!清污荡腐除顽诟,使我神州正气扬。

他们笔下的南湖、烟雨楼和红船南湖

他们笔下的南湖、烟雨楼和红船南湖

他们笔下的南湖、烟雨楼和红船南湖◆陈履生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踱步:七十年的走过》大型美术展正在龙美术馆举行。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陈履生先生是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研究专家,担任策展人。

应本刊邀约,陈履生先生就建党主题创作撰文,特别是第一次对表现南湖这一题材中创作作品最多的画家钱松喦先生最早的作品(1957年)等问题展开的论述,具有极高的史论价值。

——编者陆俨少、唐云笔下的一大嘉兴的南湖因为和中共建党的关系而成为革命历史的胜迹,与之同样重要的还有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因此,在新中国美术创作表现革命历史的过程中,如何用中国画的笔墨去表现这一题材,尤其是用传统山水画的形式,一直是一个难题。

显然,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的本体以及周边都是现代化的建筑,是过去传统的国画家们认为不入画的内容,或很难入画的对象,所以,很多画家起初举步不前,对此面有难色。

上个世纪60年代初起,陆俨少(1909~1993)创作了表现中共一大会址的《伟大的起点》,则是非常勉强地以非洲国际友人下车步入会场的景象表现了这一题材的意义,建筑和城市中的电线杆、汽车等硬边,使他难以在笔墨上表现出自己的特长。

而唐云(1910~1993)在1970年所画的《中共一大会址》,则缩小了视野,表现了一群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从入口处进入纪念馆。

他舍去了周边的环境,使建筑尽可能少地出现在画面中,可是,在画面中建筑横平竖直的关系中,依然显现了勉力为之的为难之处。

这幅画直到1975年“重加点染并记”,而画面中小学生戴的红领巾在一段时间曾被取消,是1973年9·13之后才逐渐恢复,那么,唐云的“重加点染”的重点应该是在红领巾之上,表现出了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特色。

客观来说,这幅画在笔墨上是相当的勉强,但可以说明这一题材的创作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的左右为难,正反映了“建党”题材美术创作在新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的特点。

亦古亦今画南湖对于那些从旧社会过来的文人画家来说,虽然经历了新中国的改造,可是,改造不仅是走出画室去写生,而是要用新的笔墨去表现时代,去为新社会服务。

《七律·登嘉兴南湖烟雨楼有感》(新韵)

《七律·登嘉兴南湖烟雨楼有感》(新韵)

《七律·登嘉兴南湖烟雨楼有感》(新韵)
《七律·登嘉兴南湖烟雨楼有感》(新韵)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而作)
细雨斜织淡淡烟,疏林小径北楼边。

钓鳌柳惬莺轻唱,放鹤亭幽燕喜穿。

鲤打青荷吹碧浪,舟腾紫气驾红澜。

三千壮美迷离景,径向家国梦里玄。

注:钓鳌——南湖钓鳌矶。

放鹤亭——南湖一景。

鲤打青荷——出自明朝文学家祝枝山名联'池中荷叶鱼儿伞’。

吹碧浪——出自宋朝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舟——南湖红船,中共一大会址。

红澜——革命的洪流。

玄——古为悬,有悬挂,玄奥玄妙之意。

乾隆题南湖烟雨楼诗碑赏析

乾隆题南湖烟雨楼诗碑赏析

乾隆题南湖烟雨楼诗碑赏析
乾隆时期的南湖烟雨楼,是以康熙与乾隆的诗碑而闻名于世的古迹。

这两尊诗碑中,乾隆碑的艺术水准更是一派璀璨,其赏析也十分值得深入研究。

首先,从乾隆碑的文字内容上来看,这尊碑文选取的是《诗经》中的文字,内容言简意赅,蕴含深意。

《诗经》中的诗句,隐含着博大的思想意境,足以显示出乾隆天子的才华及其慷慨激昂的心思。

乾隆本人亲自题词,彰显出他的文学才华,更显示出他一心希望国家平安、民众安康的热忱,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密切关联,展示了乾隆的远见卓识及其在位时期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

此外,从乾隆碑的艺术表现上来看,它拥有相当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构图独特,它的每一个字都像是艺术家精心绘制的画作。

它采用了古体书法,字体端庄大方,笔触苍劲有力,诠释了古人“以书告民”的思想,也体现了乾隆天子的英明智慧和手腕。

此外,乾隆碑的雕刻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碑上的精美的紫砂镂空小框,用精致的拔锥雕刻,精妙的线条勾勒出层叠的浮雕效果,点缀着细腻的镂空图案,令人叹为观止。

碑上天地之间的纹饰图案,塑造出了一幅古典的图画,展示出乾隆的万古文明及其博大的文化审美能力。

总之,乾隆碑的字句、艺术表现及其雕刻手法,都显示出其高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其文字、图案、表现及雕刻,都是极富艺术美感和品位的体现。

每一个字都能被欣赏,每一个图案也都充满着浓
浓的乾隆之风。

乾隆时期的南湖烟雨楼,以其厚重的历史色彩和优美的艺术价值,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细细品味。

乾隆题南湖烟雨楼诗碑赏析-文档资料

乾隆题南湖烟雨楼诗碑赏析-文档资料

乾隆题南湖烟雨楼诗碑赏析-文档资料乾隆题南湖烟雨楼诗碑赏析南湖位于浙江嘉兴市区东南,地处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气候湿润,一年四季风景秀丽,素以烟雨风光闻名于世。

南湖历史悠久,古称陆渭池,又名?湖、马场湖,雅称鸳鸯湖,自古就是江南著名的旅游胜地。

宋代以后,嘉兴南湖就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并称为浙江三大名湖。

南湖湖心岛上有举世闻名的烟雨楼,为中国八大名楼之一。

明末大才子张岱在其著作《陶庵梦忆》中是这样评价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之,然烟雨楼故自佳。

”1961年和198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两次正式公布南湖烟雨楼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国务院又公布“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9月,南湖景区又被国家XX局评定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

南湖湖心岛上有历代文人墨客在游历南湖烟雨楼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碑刻,以及其他原因从外地移入湖心岛的部分碑刻,总共藏有各类碑刻计67块[1],其中有两块乾隆诗碑尤为珍贵。

一、乾隆诗碑的历史沿革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在位期间,六次南巡,[2]曾八次驻跸南湖并登临烟雨楼。

乾隆对南湖的烟雨风光情有独钟、赞叹不已,将其比作蓬莱、方壶仙境和水晶宫。

现遗存的两块乾隆诗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却遭到了红卫兵“破四旧”行动的摧残。

他们用粗大的绳索将两块诗碑拉倒在地,随着“轰隆”两声巨响,东诗碑拦腰摔断成两截,西诗碑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随后,这两块代表封、资、修、帝、皇、将、相的乾隆诗碑“残躯”被丢弃在湖心岛上围墙角落里。

文革以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省、市文物部门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此同时,市级文物部门着手对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烟雨楼进行了全方位的修缮与保护。

其中,在湖心岛围墙角落“躺”了十几年的乾隆诗碑得到修复并建造御碑亭,成为一处引人注目、鉴赏的实物景观。

但是,细心的游客如今仍可以从这两块乾隆诗碑上看到文革时期红卫兵留下来的“杰作”,这些痕迹见证了乾隆诗碑在文革时期遇难,劫后重生这一段不堪回首的真实历史。

乾隆题南湖烟雨楼诗碑赏析

乾隆题南湖烟雨楼诗碑赏析

乾隆题南湖烟雨楼诗碑赏析乾隆皇帝在汴河流域的南湖,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景,而乾隆帝又曾题刻一块碑,就是大家熟知的《南湖烟雨楼诗碑》。

《南湖烟雨楼诗碑》又称《南湖乾隆碑》,是乾隆帝在1740年间下旨亲题的清代杰作,乾隆帝曾亲自参与设计、审定,其雅致、神韵,更是一处绝世奇景。

《南湖烟雨楼诗碑》内容为诗文字画,碑身全部用楷书写就,题写「南湖乾隆敬建烟雨楼之诗」,内容分别有「敬建南湖烟雨楼之诗」、「激进抗敌之诗」、「贺勤新教之贡献」三篇,共有十六个字。

碑文字画传神地描绘出令人心醉的湖景,能让受到碑中湖景之美的人们,都能产生自古以来的湖光山色中清新的心灵感受。

《南湖烟雨楼诗碑》的构成也很巧妙,碑上高山石坊,几乎可以联想到亚洲传统中对“水山乾坤”一词的解释,并且体现出它的宇宙观。

这种宇宙观可以从它着重强调的“敬天”的思想中看出,它的韵律和句式,也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杰作。

可以说,《南湖烟雨楼诗碑》是乾隆皇帝英明才智的佳作,他融合了大家的思想,完成了这一意义重大的碑文字画。

《南湖烟雨楼诗碑》也是乾隆皇帝增加荣誉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当时汴河流域梁小家族统治众多节帅,乾隆皇帝却能够调节它们,使汴河流域在乾隆时期能够安宁,令乾隆在人们心中变得更加神圣。

而此碑也是乾隆皇帝重视宗教教育的体现,他还给予了梁氏家族的福荫,使他们获得宗教的精神寄托。

因此,建烟雨楼之诗碑文字画,也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

《南湖烟雨楼诗碑》一诗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集中反映了乾隆皇帝神圣领袖特质和伟大才智的作品,同时它也是乾隆时期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宗教艺术文化的绝艺之作。

《南湖烟雨楼诗碑》的构图、篆刻、技法、技巧上无可挑剔,其文字画也因其精湛的技艺而被誉为“楷书和图像的混合”类型的一种艺术,更被誉为“一处江浙的水乡,一件江湖的古碑”。

今天,《南湖烟雨楼诗碑》作为一件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乾隆时期乃至更久远历史的直接见证,受到众多学者、艺术家和文人的珍藏和崇敬。

《对联话》品读(96)

《对联话》品读(96)

《对联话》品读(96)
嘉兴鸳鸯湖,即南湖,有吴越时钱氏烟雨楼之胜,屯艮《南湖游记》称楼毁于洪杨之役,今年新修始竣,颇宠敞,其中对联佳者,有梁溪秦福霖云:
万顷渺清波,移情在付垞清歌,梅村艳曲;
一楼摘星斗,极目有南湖明月,东塔层云。

长沙吴虎臣云:
东海非遥,十丈蓬莱迎晓日;
南湖无恙,一双鸳鸟弄晴波。

善化许瑶光云:
润色湖山吾辈事;
栽培花柳大家看。

记云:“许于同治间两来守郡,题墨至多,楼之成,许与有力焉。

”郡人建来许亭以纪之。

又有杉青闸为小园,内有酒仙祠,中祀三主:曰酒仙李太白,曰花神,曰杉青闸神。

有联云:
诗酒到今怀李白;
园亭依旧访杉青。

记云:“以杉青对李白,可云嘉耦天成矣。


又,婺源江湘岚联云:
君手中彩笔是谁携来,醴陵有后人,此物合当还故主;
我江上布帆偶然戾止,丛祠吊明月,今宵倘许认前因。

闸内有落帆享,吴仰贤联云:
倚槛遥看,去棹不如归棹逸;
题桥偶驻,卸帆犹是挂帆时。

记称“语有机锋”,良然。

又联云:
正柳织烟绡,花明春镜;
任船依断石,袖裹寒云。

记称:“上用周草窗词,下用张玉田词,殊雅。

”又称“前为《西湖游记》,多录联语,以其能为余记中写景及纪实也。

”。

风景名胜联集?-?浙江篇?嘉兴

风景名胜联集?-?浙江篇?嘉兴

风景名胜联集 - 浙江篇嘉兴嘉兴南湖烟雨楼(一)许瑶光读竹坨歌,两岸渔庄蟹舍记梅村曲,扁舟杨柳桃花南湖位于嘉兴市东南隅,为浙江三大名湖之一。

烟雨楼乃五代吴越国钱元撩(扌替换王)所建。

取晚唐诗人杜牧《江南春》“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意。

竹坨,系清初学者朱彝尊之号,朱为嘉兴人,以诗词散文著名。

梅村,清代诗词名家吴伟业之号,吴著有《梅村集》。

上联用朱竹诧(讠替换土)《鸳鸯湖棹歌》“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诗意;下联化用吴梅村《鸳湖曲》“柳叶乱飘三尺雨,桃花斜带一溪烟”,“树上流莺三两声,十年此地扁舟住”。

鸳鸯湖即南湖,以湖中多鸳鸯,或谓东西两湖相接,有如鸳鸯,故名。

以竹坨梅村鸳湖诗句组织成联,用写烟雨楼风景正合,是善用古人成句者。

蟹舍渔村、桃花杨柳,尤见一片生机。

嘉兴南湖烟雨楼(二)袁克文古木一楼寒,烟雨人间,笙歌天上扁舟双岸远,鸳鸯何处?云水当年联为作者寓居沪上游南湖时所作。

上联感时。

意谓楼旁古木萧疏,登楼远眺,人间一片烟雨昏濛,而北都却有笙歌盈耳。

暗含袁世凯篡政,准备称帝登极之意。

作者为袁世凯之子,曾反对其父称帝。

后两句反映了清王朝被推翻后的混乱局势。

鲁迅《哀范君》诗“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幽谷无穷夜,新宮自在春”也含此意。

下联抒怀。

泛舟湖上,空旷无边,鸳鸯究在何处?不禁触发了浪迹四方的感慨。

鸳鸯,南湖的别名。

云水,似行云流水、无固定居所之意。

作者河南项城人,生于朝鲜,寄寓津沪。

曾在上海挂牌卖字。

联语风格淡雅,含意隽永。

字面几乎全是写景,而情寓景中,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者是也。

上联嵌“烟雨”二字写楼,下联嵌“鸳鸯”二字写湖,亦十分贴切自然。

嘉兴山晓阁朱彝尊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清初诗词家朱彝尊故居在嘉兴王店镇的荷花池南侧。

山晓阁是其建筑之一。

此联旨在表现作者晚年辞官归里、息影林泉的生活情趣。

上联说风月是令人陶醉的,不应设篱笆以免损害了自然之美。

风月,清风明月,美好景色。

烟雨楼

烟雨楼

烟雨楼---------旅游一瞥烟雨楼是嘉兴南湖湖心岛上的主要建筑,现已成为岛上整个园林的泛称。

此楼自南而北,前为门殿3间,后有楼两层,面阔5间,进深2间,回廊环抱。

二层中间悬乾隆御书“烟雨楼”匾额。

楼东为青杨书屋,西为对山斋,均3间。

东北为八角轩一座,东南为四角方亭一座。

西南垒石为山,山下洞穴迂回,可沿石蹬盘旋而上,山顶有六角敞亭,名翼亭。

此楼是澄湖视高点,凭栏远瞻,万树园、热河泉、永佑寺诸处历历在目。

每当夏秋之季,烟雨弥漫,不啻山水画卷。

烟雨楼正楼,楼两层,高约20米,建筑面积640余平方米,重檐画栋,朱柱明窗,在绿树掩映下,更显雄伟。

楼前檐悬董必武所书“烟雨楼”匾额。

烟雨楼,因唐朝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意而得楼名。

始于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36-947年),初位于南湖之滨,吴越王第四子中吴节度史、广陵郡王钱元镣“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为游观登眺之所。

后毁。

遗址现无存。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小岛。

第二年仿“烟雨楼”旧貌,建楼于岛上,后经过扩建、重建,逐渐成为具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

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烟雨楼,先后赋诗二十余首,盛赞烟雨楼图。

烟雨楼在湖心小岛。

建起后,几经兴废,历史沧桑,直到民国7年(1918)嘉兴知事张昌庆会绅募捐款重建烟雨楼。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园林焕发新貌。

才形成现在的格局。

烟雨楼--- “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为游观登眺之所。

登烟雨楼望南湖景色,别有情趣。

夏日倚栏远眺,湖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春天细雨霏霏,湖面上下烟雨朦胧,景色全在烟雾之中。

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楹联欣赏

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楹联欣赏

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楹联欣赏嘉兴南湖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齐名,同为浙江的三大名湖,南湖尤以中共“一大”会址和江南名园“烟雨楼”而名闻遐迩。

烟雨楼始建于五代,为中吴节度使广陵王钱元璙所筑。

民国七年(1918年),经嘉兴知事张昌庆重建,遂形成今日所见以烟雨楼为主体、面积达10余亩的古建筑群。

烟雨楼的景观,以烟雨空濛而显其迷离,以湖波苍莽而见其雄放,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招引无数文人雅士,诗人墨客,挥毫泼墨、赋诗作画,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楹联,尤其引人注目。

远在民国时期,烟雨楼就有不少品位颇高的,分布各处,如在其入口处,就题有一联:“问斯楼几阅沧桑、鸳鸯一梦;看今日重开图画、烟雨万家。

”南湖一名鸳鸯湖,湖中烟雨楼四面临水,楼前堤柳蔽空,湖光潋滟;登楼远眺、菱田错综、港汊折曲,堪称江南水乡之真景。

此联寓情于景,烟雨楼之今昔,跃然纸上。

原“烟雨楼”匾额,系清嘉兴知府许焕中手笔,有联为其诠释:“濯足临流,烟雨忽收沧海净;举头见日,湖光长待翠华来。

”此联把南湖所特具的迷濛烟雨和变幻莫测的景色描绘得入木三分,引人入胜。

烟雨楼下方有一横额,曰“楼台烟雨”,其旁为天台山农所撰对联:“胜地重游、问谁矶畔钓鳌、洲前放鹤;凭栏一望、恰好风来杨柳、香送荷花。

”烟雨楼前有荷花池、钓鳌矶,遥望可见放鹤洲,语意深邃凝炼、词藻华丽飘逸,烟雨楼南面景色尽融于字里行间。

南湖之胜、四季皆宜、夏荷秋柳、春烟冬雪,尤妙在轻烟指渚、微雨欲来时。

而南湖之船舫,更雅致而富诗意,有联语曰:“如坐天上、有客皆仙,烟雨比南朝,多少楼台归画里;宛在水中、方舟最乐,湖波胜西子,无边风月落樽前。

楼前常景,湖上泛舟,其意融融,其乐陶陶,何其舒心闲适”。

然而,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岁月,游湖登楼,难免触景生情,感慨万端。

眼看祖国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不禁挥毫抒怀。

烟雨楼北之来许亭中有一楹联是:“如此好楼台、宜晴宜雨宜月宜风,与诸君随遇徜徉。

非必赏心乐事;者般乱世局、或哭或歌或鼓或罢、愿我辈及时支拄。

闲话浙江南湖烟雨楼励志对联

闲话浙江南湖烟雨楼励志对联

闲话浙江南湖烟雨楼励志对联更栽杨柳赛西湖——闲话浙江南湖烟雨楼烟雨楼位于南湖(又名鸳鸯湖)湖心岛上,楼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意。

始建于五代(约公元940年)楼高二层,“烟雨楼”三字为前代主席董必武所书。

楼下大厅陈列中共一大党史资料,周围还有清晖堂、御碑亭、宝梅亭、凝碧阁和鉴亭等,构成一组古园林建筑群。

烟雨楼对联不多,没想到竟有一副260字的长联,为清代学者江苏无锡人顾鳌所撰:湖山点缀,量来玉尺如何?漫品题,几回搁笔。

曾记碧崖绝顶,看波澜壮阔;太湖无边,停桡惭北斗斜横,趁凉月从三万六千顷苍茫湖水摇归,生憎鸟难度。

为饶游兴,白打宁抛,还思暮暮朝朝,向断桥问柳寻花能再?最是撩人西子,偏画眉深浅入时,早匡庐失真面,恨铅华误了倾国,强自宽,也悔浓抹非宜,天然惟羡鸳鸯,湖畔喜留香梦稳;楼阁玲珑,卷起珠帘最好!破工夫,半日凭栏。

管甚沧海成田,尽想象空漾;层楼更上,远树迷南朝兴废,任晓风把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吹散,愁煞燕双飞!知否昨宵,绿章轻奏?要乞丝丝缕缕,将孤馆离情别绪系牢。

却怪作态东皇,竟故意阴晴错注,寓高处不胜寒,罔蓑笠载得扁舟,欲坐时,又怕黄昏有约,到此来逢烟雨,楼头闲话夕阳残。

作者无论写景抒怀,还是用典怀古,语句十分流畅。

特别是其中两句长达十五字:“趁凉月从三万六千顷苍茫湖水摇归” “任晓风把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吹散”更是联中罕见。

作者在联中用古代名人的诗句不露痕迹,巧夺天工。

如:“量来玉尺”便引李白《上清宝鼎》诗“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

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

”“燕双飞”引宋朝代词人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双燕飞。

”“黄昏有约”引宋欧阳修《生查子》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闲话夕阳残”引《三国演义》开篇《西江月》词:“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道光拔贡,曾任嘉兴知府的许瑶光,得天独厚,宦海之余,常常在烟雨楼邀友饮酒吟诗,因而也留下了几副对联:补种荷花凝太液;更栽杨柳赛西湖。

每日鉴赏颜文樑《南湖》

每日鉴赏颜文樑《南湖》

每日鉴赏颜文樑《南湖》“旭日东方照耀红,烟迷雨蒙尽消空;燎原火自星星始,革命洪流起涌中。

”1964年,著名画家颜文樑完成油画《南湖》的创作后,情难自已,抒写下这首题为《南湖旭日》的诗作,热情礼赞中共一大,并赞颂中国共产党从此扬帆启航的光辉前程。

《南湖》纵35厘米,横69厘米,是颜文樑反映建党题材的一件重要作品,也是新中国红色题材的经典之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其内容由南湖、画舫、烟雨楼、旭日等组成。

画面右侧是南湖地标性建筑烟雨楼,上半部分以地平线为分水岭,水天一线处较为空旷,仅有模糊的房屋、寥寥的树木,上方是一轮冉冉升起的旭日,橘红色暖光从云层中穿透而出,初升的朝阳预示希望和光明,象征充满蓬勃生机的新生事物。

地平线下面是数艘行驶中的船只,较大的一艘正从画面的右下角斜逸而上……画面左侧是南湖著名的“红船”,水面,波光粼粼,涟漪微漾;天空,霞光倾泻,暖意融融,带给人目酣神醉、心胸开阔的审美愉悦之感。

颜文樑(1893—1988),江苏苏州人,幼承家学,其父颜元师从任伯年,与吴昌硕交好,是清末民初吴中画苑耆宿。

1928年,远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求学,深得印象派绘画崇尚光色表现的精髓,粉画作品《厨房》入选1929年巴黎秋季沙龙展,并斩获评选委员会荣誉奖,是当年华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学成回国后,长期从事绘画和美术教育,坚持中西并举,倾力构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并称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四大校长”,培养了董希文、莫朴、杨之光、卢沉、罗尔纯、陈钧德等一大批优秀画家。

《南湖》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笔触细腻,意象深远。

画家匠心独运,将印象派注重的光色变化同中国传统绘画推崇的深邃意境巧妙地熔于一炉,利用色阶的多样性,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旭日东升时大自然的光影景象,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清新质朴、细腻淳厚的颜氏绘画风格。

画面上,白、黄、红、蓝、紫各种色块,在薄涂、厚贴、揉腻下,再现了晨曦初露时南湖天水一色、长波十里的旖旎风光,给人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楹联欣赏
2018-01-04嘉兴南湖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齐名,同为浙江的三大名湖,南湖尤以中共一大会址和江南名园烟雨楼而名闻遐迩。

烟雨楼始建于五代,为中吴节度使广陵王钱元璙所筑。

民国七年(1918年),经嘉兴知事张昌庆重建,遂形成今日所见以烟雨楼为主体、面积达10余亩的古建筑群。

烟雨楼的景观,以烟雨空濛而显其迷离,以湖波苍莽而见其雄放,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招引无数文人雅士,诗人墨客,挥毫泼墨、赋诗作画,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楹联,尤其引人注目。

远在民国时期,烟雨楼就有不少品位颇高的对联,分布各处,如在其入口处,就题有一联:问斯楼几阅沧桑、鸳鸯一梦;看今日重开图画、烟雨万家。

南湖一名鸳鸯湖,湖中烟雨楼四面临水,楼前堤柳蔽空,湖光潋滟;登楼远眺、菱田错综、港汊折曲,堪称江南水乡之真景。

此联寓情于景,烟雨楼之今昔,跃然纸上。

原烟雨楼匾额,系清嘉兴知府许焕中手笔,有联为其诠释:濯足临流,烟雨忽收沧海净;举头见日,湖光长待翠华来。

此联把南湖所特具的迷濛烟雨和变幻莫测的景色描绘得入木三分,引人入胜。

烟雨楼下方有一横额,曰楼台烟雨,其旁为天台山农所撰对联:胜地重游、问谁矶畔钓鳌、洲前放鹤;凭栏一望、恰好风来杨柳、香
送荷花。

烟雨楼前有荷花池、钓鳌矶,遥望可见放鹤洲,语意深邃凝炼、词藻华丽飘逸,烟雨楼南面景色尽融于字里行间。

南湖之胜、四季皆宜、夏荷秋柳、春烟冬雪,尤妙在轻烟指渚、微雨欲来时。

而南湖之船舫,更雅致而富诗意,有联语曰:如坐天上、有客皆仙,烟雨比南朝,多少楼台归画里;宛在水中、方舟最乐,湖波胜西子,无边风月落樽前。

楼前常景,湖上泛舟,其意融融,其乐陶陶,何其舒心闲适。

然而,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岁月,游湖登楼,难免触景生情,感慨万端。

眼看祖国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不禁挥毫抒怀。

烟雨楼北之来许亭中有一楹联是:如此好楼台、宜晴宜雨宜月宜风,与诸君随遇徜徉。

非必赏心乐事;者般乱世局、或哭或歌或鼓或罢、愿我辈及时支拄。

莫教腾笑湖山。

此联读后令人心潮起伏,久久难平。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珍视烟雨楼这一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四十余年来,作了多次整治修葺,使之得以重放光彩。

如今,烟雨楼尚保存解放前楹联两副,一为来许亭内方志远女士
所书。

出东郭门半里而遥,春水绿波、处处美人画舫;与南堰镇隔湖相望、夕阳芳草、寻寻高士祠堂。

寓意深切,造语清新,发思古之幽情,念湖色之秀美,清雅不同凡俗。

另一在烟雨楼西侧之鉴亭内,由青田县名士徐则恂所撰:斯楼与我括(注)同名、看烟雨空濛,几把南湖认故土;此水接古吴流域,慨风潮冲激,谁为西浙荡余氛。

词中既赞颂了似烟似雨、淡荡迷离的湖光水色,亦流露出作者对当时政局的焦虑不安,情景交融,思绪万千。

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烟雨楼的容姿也焕然一新,许多具有一定政治意义、赋予浓烈时代色彩的新楹联相继出现。

门厅清辉堂的大门两侧,悬挂着现代书法家沙孟海所书的对联:激光近日动,浩气与云浮。

运笔遒劲洒脱,词意精深蕴蓄。

烟雨楼正楼横额下的一副骈联为书坛名人商向前所撰,文曰:建国宏业,溯源不忘南湖舫;革命长途、发轫咸称烟雨楼。

词句精炼,浩气横溢,将中共一大在党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建党中的突出贡献,勾勒得淋漓尽致,读后深受教益。

烟雨楼楼下正厅,首先映入游人服帘的是革命元老董必武同志1963年所书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
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望联生思,中国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原来就以此星星之火,燃遍整个神州大地。

南湖烟雨楼的楹联,其词语的自我成分和抒情气氛均甚浓重,有意境,富神韵、玲珑精巧,充满诗情画意。

在联词中不难窥见历史的轨迹,感受时代的脉搏,它是一束优美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部历史的回亿录,也是一本时代的教科书,耐人寻味,令人追思。

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