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 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共55页
岩石圈、水圈与大气圈及相互作用
岩石圈、水圈与大气圈及相互作用文献材料基于2000年之前整理于2011年4月目录第一章地球表层系统与环境 (1)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1)一、四大圈层 (1)二、三大界 (1)三、固、液、气三态物质 (2)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2)一、垂直分层 (2)二、水平分异 (2)三、立体交叉 (2)四、多级嵌套 (3)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3)一、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二、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 (4)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4)一、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4)二、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6)第二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7)第一节大气的运动 (7)一、水平气压梯度力 (7)二、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 (8)三、大气的辐合与辐散 (8)四、大气环流 (9)第二节物质输移 (14)一、水汽的输移 (14)二、二氧化碳的输移 (16)三、气溶胶的输移 (16)第三节能量传输 (16)一、高低纬间的传输 (16)二、海陆间的传输 (17)三、高低空之间的传输 (18)第四节气候分异规律 (18)一、气温分异 (19)三、气候分异 (22)第三章水圈与水平衡 (24)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24)一、海洋水 (25)二、陆地水 (26)第二节水圈结构与特征 (27)一、水圈的水平结构特征 (28)二、水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28)三、跨流域调水-解决水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 (28)第三节水的运动与循环 (29)一、水循环 (29)二、河水的运动 (30)三、冰川的运动 (31)四、海水的运动 (31)五、海面升降与三相转化 (34)第四节水量平衡 (35)一、水量平衡的概念 (35)二、水量平衡方程 (35)第五节水圈与灾害 (37)一、水灾 (37)二、水荒 (38)第四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 (39)第一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39)一、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39)二、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40)三、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41)第二节地貌与气候 (42)一、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43)二、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 (43)第五章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 (44)第一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形变 (44)一、岩石圈的变动与水的分布的变化 (44)三、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 (46)第二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47)一、海岸线的轮廓与平衡岸弧的发育 (47)二、海岸均衡剖面 (48)三、海岸线的进退 (50)第三节海啸、地质灾害-水岩相互作用 (51)一、滑坡 (51)二、崩岸 (51)三、泥石流 (52)四、海啸 (52)第四节河口地貌 (53)一、河口分段与河口地貌 (53)二、三角洲 (54)第六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55)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55)一、水汽分布与天气 (55)二、水汽相变与天气 (55)第二节水与气候 (56)一、海洋水与环流、气候 (57)二、陆地水与环流、气候 (58)三、环流、气候与水的分布 (58)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58)一、大气环流与全球水分循环 (58)二、大气环流与水体运动 (59)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60)一、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60)二、风暴潮 (62)三、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 (63)第七章水圈、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 (64)第一节气候-海洋-冰川-均衡 (64)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构造运动 (65)一、气候变化与地球表面水的分布 (65)二、地球表面水的分布与地球自转速度 (65)三、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构造运动或形变 (66)四、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 (67)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68)第八章地表环境预测 (69)第一节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 (69)第二节岩石圈的变化趋势 (70)第三节大气圈的变化趋势 (71)一、大气圈组成成分的变化趋势 (71)二、大气圈结构的变化及其趋势 (72)三、气候变化的趋势 (73)第四节水圈的变化趋势 (76)一、海面的变化 (76)二、水循环与水平衡的变化 (78)三、水圈组成与结构的变化 (79)第五节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 (79)一、自然的成分越来越少,人工的成分越来越多 (79)二、能量流的改变 (79)三、物质流的改变 (80)四、信息流的改变 (81)第一章地球表层系统与环境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古近纪干旱盆地碎屑沉积分布
(据王鸿贞资料汇编)
二、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一)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二) 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三) 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
⒈ 高原隆升导致北半球晚新生代气候变冷。 ⒉ 高原隆升,加强了季风环流,使气候的季节差异增大。 ⒊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北半球中纬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
第八章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 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 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 风成地貌 第五节 沙尘暴
第一节 岩石风化与气候
风化是指十 分接近地表的或 直接暴露于地面 的岩石,处于新 的地球表层岩石 圈与大气圈、水 圈、生物圈发生 物质与能量交换 的环境,所发生 的种种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
⑶ 随着高原的隆升,高原与周围地区的高
颜
差增大,地面的侵蚀作用加强。由于地面风化 产物源源不断地被侵蚀搬运,使暴露于大气中
色 愈 深,
的、参与风化的物质增多,使参与风化作用的
变
二氧化碳增多,从而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
冷
度降低,使世界气候变冷(降低温室效应)。
愈
显
著
岩石风化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关系(Raymo)
高原隆升加强亚洲
季风的强度,改变季风 的风向、改变季风影响 的范围。风尘堆积分布 范围的变化,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五百万年来中国风尘沉 积分布范围的变化及其 反映的冬季风风向和影 响范围的变化(根据陈 明扬,1991;王建, 2000)。
五百万年来中国风尘沉积分布范围的变化
三、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岩石圈的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 大气环流,改变了 气候的格局与性质。 实际上,改变了的 大气圈,反过来又 作用于岩石圈,对 岩石圈施加影响。 岩石圈与大气圈是 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的。岩石圈与大 气圈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决定了地 球表层环境的某些 特征与性质。
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的相互作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四、岩石圈运动与生物
岩石圈的运动导致海陆分布的变化,导致沧海桑田的环境变迁, 从而导致地球表面生物面貌与分布格局的变化。比如说,现在的喜 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过去却是古特提斯海所在的地方,由 于海洋变为高山,生物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海洋生物 群变为高山生物群。
只有当生物有机质在土壤中转 变成有机酸时,生物对岩石的化学 风化作用才能发生。岩石中的水 (如地下水)只有转变成土壤水, 才能被植物吸收;大气降水经过植 物淋滤、土壤吸收之后,才会渗入 岩石转变为地下水。岩石与植物之 间的其他物质交换,也大都需要经 过土壤这个中间环节。
植物-土壤-岩石的关系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同时,通过生物的物质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 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聚集于土壤之中,使土壤具有肥 力并使之不断更新。
岩石是一切陆地生物的固体支撑,没有固体岩石的支撑,很难想象有陆 地生物的发生与发展。并且许多生物,尤其是植物所需要的矿物元素都来自 岩石及其风化形成的产物。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exxttbbooookkSSeerriieessffoorr2211sstt CCeennttuurry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国家精品课程
岩层性质影响到地表土 壤,不同的岩石上发育的土 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 例如灰岩地区一般土壤不发 育,且土壤的碱性组分较多, 因而植被不发育,且多灌丛; 砂岩区则往往覆盖较好的土 壤,且土壤呈酸性,有利于 喜酸植物(松等)的生长。
第12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的相互作用-PPT精选文档58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exxttbbooookkSSeerriieessffoorr2211sstt CCeennttuurry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二、风与生物
国家精品课程
在某些环境条件下,
风对生物有重要的作用。 风促使植物蒸腾加剧 ,风 还可以传播花粉 。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exxttbbooookkSSeerriieessffoorr2211sstt CCeennttuurry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 的破坏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化学的。
生物机械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 机械破坏作用。如根劈作用和动物的挖洞掘穴等。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是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 烂、分解进行的。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常常形成和析出 有机酸、硝酸、碳酸和其他一些物质,它们对岩石具有较强的侵蚀 能力。生物尸体逐渐堆积起来,在还原的环境中经过缓慢腐烂分解, 形成一种暗黑色的胶状物质,即腐殖质。它一方面,供给植物必不 可少的钾盐、磷盐以及含氮的化合物;另一方面,腐殖质本身就是 一种有机酸,对岩石、矿物有着腐蚀作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南京阳山北坡石炭纪-二叠纪灰岩上生长的灌丛 与五通组砂岩上生长的松林(山脊上)界限清楚
国家精品课程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现代自然地理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PPT课件
第4页/共55页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第5页/共55页
生 物 风 化
第6页/共55页
地球表层 岩石风化后,由 残留在原地基岩 上的风化产物组 成的壳层,称为 风化壳。
内蒙古碎屑风化壳
第7页/共55页
二、气候对岩石风化的影响
岩石风化的类型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 的影响与控制。
外动力:是指地球表面受大气、水的运动与生物 作用而产生的力。
第22页/共55页
一、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大陆与大洋是最大的地貌单元。由于大陆与大洋之间的热力差,产生了 季风环流。
从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到河谷、平原,不同的地貌单元对应于不同 的区域或局地气候环境。在山区,由于山坡与山谷对温度日变化的响应速度 不同,故产生了山谷风。
第25页/共55页
在内陆干旱盆地的中心,地势低洼,地下水和洪水汇集到这里, 成为湖泊。雨季过后,湖水蒸发而干枯。由于不断地积水、不断地干 枯,盐度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盐湖。湖水含盐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盐就会结晶析出,形成盐壳。
死海大咸湖,湖面海拔-395 m,盐度达30%
第26页/共55页
干旱荒漠区的地表,由于组成物质不同,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由裸露岩石、砾石、沙、或者泥岩(黏土)组成的荒漠,依次叫做岩 漠、砾漠、沙漠或泥漠。
深 色 区 域
输向中纬度地区,导致中纬度地区温度的降低。
为
⑵ 随着高原的隆升,地面积雪越来越多, 地面反射率增高,使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减 少,从而导致地面温度的降低。
变 冷 区 域。
⑶ 随着高原的隆升,高原与周围地区的高 差增大,地面的侵蚀作用加强。由于地面风化 产物源源不断地被侵蚀搬运,使暴露于大气中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2、沙尘暴对人类的影响P190-191:1)发生源地的 环境变化及导致的损失;2)影响区的损失。 3、沙尘暴与黄土沉积P191-192图8-10示黄土的分 布区域,说明与沙尘暴密切相关;历史上的土雨也 说明这一点;黄土与古土壤的相间分布,说明黄土 主要形成在冰期的强干冷风 干冷风和沙尘暴发源地植被很 干冷风 差的条件下。
第8-1节 岩石风化与气候 基本要求:掌握风化作用的概念。基本掌握风化作 用的类型。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主要的风化作用特 点和类型。理解风化作用多气候的反作用。 1、风化作用与风化壳P179:在光、热、水、生物 (外动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理化性质变化,并形成新 物质的过程为风化作用;残留在地表的壳层为风化 壳。 2、气候对风化作用的影响P179~180图8-1:解释不 同气候带的风化作用和风化壳类型差异。 3、岩石风化对气候的反作用P180:主要影响C循 环。
1)复习:气温垂直递减率、焚风、山谷风(白天 风由山谷吹向山坡); 2)讲解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重大影响 P183~185、图8-3、8-4、8-5。 进行课堂讨论,讨论青藏高原的直接作用和间接 的综合作用:包括地面返照率、侵蚀作用加大导 致的CO2浓度下降诱发的气候变冷等方面。
3)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P185图8-6: 图 侵蚀作用加大导致的CO2浓度下降诱发的气候变 冷;冰期返照率增大导致导致的气候进一步变冷 ;冰期时侵蚀加强,地面均衡上升,导致海陆高 差增加等。 第8-3节 地貌与气候 基本要求:了解地貌对气候的影响。掌握气候对 地貌类型的作用。基本掌握不同气候区的地貌作 用类型和作用过程。了解冰川地貌、冰缘地貌、 干旱区地貌和湿润气候区的地貌。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作用04。12。18
砂 岩 地 貌
石 灰 岩 国 家 公 园
蚁穴
草原
第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八 一、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章
海陆分布的变化
纬度的变化 大气活动中心位置的变化 洋流的变化
全球与区域气候的变化
海陆分布位置的巨大变化导致了纬度位置、洋流分 布、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格局等的变化,从而引起世界 或区域气候的变化。
气候区 冰川气候区 冰缘气候区
干旱气候区
半干旱气候区
温润气候区
主要地貌过程 冰川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 冰冻作用;泥流作用;流水作用
干化(旱化)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风化作用(尤其物理风化)、 快速物质移动 流水作用;化学风化;土溜(土壤蠕动)
主要地貌特征
刃脊、角峰、冰斗、冰碛
多边形地面、泥流阶地、石 海、石河、石冰川、冰丘
物理风化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岩石崩解、破碎的物理变化
化学风化: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化学性质发生的变化
生物风化:生物作用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的变化
CO2+H2O
H2CO3
第
八 章
不同气候-植被带风化强度的变化
及
降水量蒸发量/mm
脱
岩石风化的类型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影响与控制。在干旱地区, 由于缺乏水的参与,风化作用比较弱;在寒冷的地区,由于温度低、生物稀疏, 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都较弱,但在冰缘地区由于温度经常变化于冰冻点附近,冻 结与融化交替频繁,因而使物理风化作用比较强烈;在温暖湿润的地区,由于温 度高、降水多、生物比较茂盛,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较强。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第6部分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滑坡
斜坡上大量土体或岩体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 现象。
地面水或地下水对岩 体的浸泡、对软弱面 的润滑是滑坡的诱发 因素之一。
2019年湖北巴东发生特大滑坡
清江水布垭库区,2019年6月 17日凌晨,滑坡体总方量超 过500万m3,8人失踪,15栋 房屋滑入清江。
三、水圈与大气圈
1、水汽与天气
百货大楼
绿化公园
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比例示意图
植物对保持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物质生产功能:木材生产、林特产品生产 环境景观资源:森林景观、公园等休闲场所 涵养、保护水源 调节水循环,减缓洪灾 保持土壤,增加肥力 固定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吸附尘埃、净化空气 调节气候,减轻温室效应 净化环境、维持生境:土壤环境、生物栖息地 ……
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印度洋海啸
海啸发生时间:2019年12月26日
百年来死亡人数过千的七次大海啸
1、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死难82000人。 2、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浪高29米,死亡人数3000人。 3、1959年10月30日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死亡人数5000人。 4、1960年5月21号到27号,智利沿海地区发生震群型地震(最大震级8.4级),
土壤是生物与岩石相互 作用的产物,还是两者相 互作用的纽带。
植物一般很难直接吸收 岩石中的矿物质,经过土 壤转换成离子形式后才能 被植物吸收。
当生物有机质在土壤中 转变成有机酸时,生物对 岩石的化学风化作用才能 发生。
植物-土壤-岩石的关系
2、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
植物分泌一些挥发性杀菌物质,如丁香酚、桉油、松 脂等,具有杀菌功能。每hm2松林,一昼夜可分泌30~ 60 kg的杀菌素,足以清除一个中等城市空气中的各种 细菌。调查表明,林内每m2空气中的含菌量300~400个, 是林边空地的1%,城市百货商店的十万分之一。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8章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
A
被风化的岩石圈表层——称
为风化壳。
B
第一层(A):风化强烈,腐殖质
多,颜色深。
第二层(B):淀积层,腐殖较少。
C
第三层(C):半风化层。
第四层(D):基岩层。
风化壳的形成受气候、地形、时
间、母岩及生物的影响
D
二、气候对岩石风化的影响
岩石风化的类型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气候的影响: 干旱区、寒冷区常以物理风化为主 湿润区常化学、生物风化为主
自然界氧元素中,氧元素有3种稳定同位素: 16O 、 17O和18O 。 16O占绝对多数, 18O排 第二。
由18O与氢结合形成的水分子量稍大一些,相对来说 更难蒸发。这样,大气中的水汽含16O就高。当地球 上寒冷时,冰川就会增多,大量含16O多的水成为冰 堆积在陆地上,不能返回海洋,此时海水中18O的比 例就会高一些。相应的,生物体内18O含量就会升高。 在深海沉积的岩芯中完整地保存着这些信息,比如不 同时期形成的有孔虫介壳与当时海水中18O达到平衡。
又如:辉长岩、玄武岩含暗色矿物多,热的辐射能力强, 温度变化较大,也容易产生剥蚀现象。而由单一矿 物集合的岩石或浅色岩石(如石灰岩,石英岩)受 温度影响较小,崩解相对较慢。
冰劈作用
体积约膨胀1/11 压力可达960 kg /cm2
各种形态的平衡石 惊心动魄!
贵州梵净山的平衡石
西班牙的平衡石(石灰岩)
2. 风积地貌(搬运作用):新月型沙丘 沙丘链
风蚀地貌 ——蘑菇石
——鬼斧神工
1)岩石的上下组成不同, 下软上硬; 2)低处的风携带的沙多且 沙粒粗大,高处的风携带的 沙少且沙粒细小。
因此,风的吹蚀和磨蚀作用在 岩石的上部和下部表现出明显 不同的结果,形成蘑菇石。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相互作用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相互作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重要性1. 引言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是地球上四个主要的圈层,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论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标准文档浅谈地表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摘要:本文先对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能量的传输和交换及物质的迁移和循环,分析并举例说明了各大圈层的相互作用。
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系统,地球表层的各大圈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关键词:四大圈层,物质,能量,相互作用Abstract:After introduce the geological cycles of lithosphere,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biosphere of the earth surface, the transmission and exchange of energy and the migratio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were expound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as analyzed and illustrat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arth is a completed and interconnected system. The geological cycles are interacted and restrained by each other, and they should be researched as a whole. Keywords:geological cycles; materials; energy; interaction目录1.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5)1.1岩石圈 (5)1.2大气圈 (6)1.3水圈................................................................. . (6)1.4生物圈................................................................. .. (7)2.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学 (9)2.1地球表层能量传输、交换与圈层相互作用 (9)2.2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迁移、循环与圈层相互作用 (12)3.圈层相互作用的例证.................................................................. .. (13)3.1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灾难(两两关系) (16)3.2圈层相互作用与地貌塑造(三三关系,四圈关系) (17)3.3圈层相互作用与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形成(四圈关系) (18)前言人类对地球的开发、利用和探索研究活动由来已久,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等都有悠久的历史。
第8章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风化作用(weathering):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风化作用可以划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是指岩石崩解、破碎而使其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比如,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可以使岩石破碎。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在生物作用下,其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包括生物物理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根劈)生物风化-贡嘎山海螺沟红石滩球状风化球状风化球状风化地球表层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气候对岩石风化的影响岩石风化的类型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影响与控制。
旱地区:由于缺乏水的参与,风化作用比较弱;寒冷地区:由于温度低、生物稀疏,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都较弱;冰缘地区:由于温度经常变化于冰冻点附近,冻结与融化交替频繁,因而使物理风化作用比较强烈;温暖湿润区:由于温度高、降水多、生物比较茂盛,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较强。
不同气候-植被带风化强度的变化"岩石风化对气候的反作用岩石的化学风化,将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吸收的二氧化碳,以化学径流的形式被输送到海洋,海洋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之固定并沉积到海底。
当岩石风化加强,吸收的大气二氧化碳增加。
当海洋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能补偿岩石风化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会减少。
由于温室效应减弱,将减缓气候的变暖,甚至导致气候的变冷。
岩石圈和大气层之间的交互作用
岩石圈和大气层之间的交互作用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而这个家园拥有多种自然环境,其中岩石圈和大气层是最为显著的两个。
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坚硬外壳,包括了地壳和上部的地幔,而大气层则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括了各种气态物质。
这两个环境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交互作用,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坚硬的环境,它为生命提供了栖息和生存的土地,同时也是一种能源资源的来源。
而大气层则是人类生存的保障,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和保持温度,同时也阻挡了有害的辐射和宇宙粒子进入地球。
这两个环境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一、岩石圈影响大气层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通过生物吸收、地表沉积和矿物化学反应等方式,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其中。
这些二氧化碳会在长时间里慢慢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层。
同时,由于人类生产和能源消耗的原因,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也在增加,这导致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并引发人类所面对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此外,岩石圈还可以通过火山爆发、地震和岩浆喷发等方式,将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质释放到大气层中,这些物质会对大气层化学成分和能量平衡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火山喷发释放出的氮氧化物会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反应,形成硫酸雾,这会导致酸雨的形成,而酸雨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二、大气层对岩石圈的影响大气层中包含了许多气体和水分子,它们在与大气中的辐射和氧化还原反应中,可以对岩石圈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大气层中的氧气和水分子会与岩石表面的矿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氧化物和水合物,这些物质会影响岩石的性质和结构。
此外,大气层中的水分子也可以对岩石圈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降水会在岩石表面形成水珠,并进入裂缝中,经过长时间的作用,会形成石灰石和其他沉积物,这些地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生物与岩石圈和大气层的互动生物是岩石圈和大气层之间的重要桥梁。
例如,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进行光合作用来生长,这将大量的碳储存在植物的中,而这些碳释放后会被大气吸收。
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和气候与地貌的相互作用-2023年学习资料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2.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气候区-主要地貌过程-主要地貌特征-冰川气候区 冰川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刃脊、角峰、冰斗、冰碛-冰缘气候区-冰冻作用:泥流作用:流水作用-多边形地面 泥流阶地、石-海、石河、石冰川、冰丘-干旱气候区-干化(旱化)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沙丘、盐盘、风蚀盆 、穴-状风化、干旱谷、风蚀垄槽-半干旱气候区-流水作用:风化作用(尤其物理风化);-山麓面、冲积扇、劣地( -快速物质移动-岖地-温润气候区-流水作用;化学风化;土溜(土壤蠕动)-浑圆的山坡、土壤覆盖、岭-谷相间、 泛的水流沉积-湿热气候区-化学风化;块体移动;流水作用-陡坡峭峰(中期阶段)、浑-圆缓丘(晚期阶段)、深厚 土壤、生物礁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三、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岩石圈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气环流,改变 气候的格局-与性质。实际上,改变了的大气圈,反过来又作用于岩石圈,对岩石-圈施加影响。岩石圈与大气圈是相互 用、相互影响的。-不仅岩石圈的变化会引起大气圈的变化,而且大气圈的变化-教学重点:-水均衡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侵蚀循环理论 内容和局限性、剥蚀系统模式、河流作用与-地貌、海岸地貌、河口地貌。-教学难点:-水均衡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剥 系统模式、河床动力一-形态反馈机制、海岸均衡剖面的塑造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教学活动:-野外观察或观看录像、影碟:流水地貌、海岸地貌、滑坡、崩岸、海啸 -泥石流。-座谈:-1.海岸均衡剖面塑造过程中,水与岸坡是怎样相互作用的?-2.从水、岩相互作用的角度,评 侵蚀循环理论与剥蚀系统模式-3.从水、岩相互作用的角度,谈谈如何防治滑坡、崩岸和泥石流?-4.海平面升降一 会引起海岸线的进退吗?-计算:负荷均衡引起的地面升降量。如果海平面上升100,水负荷均衡调-整完成后,海底 下沉多少米?当2000厚的冰盖彻底融化,均衡-调整全部完成后,地面将会上升多少米?(假设上地幔比重为3.4 -海水与冰的比重近似地看作1
第11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面向 面向21 21世纪课程教材 世纪课程教材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二、地球表面水的分布与地球自转速度
根据角动量守恒原理,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角动量是保持不变的。即 ωI=C 式中:ω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I为地球转动惯量; C为常数。 其中,I=∑mr2 ,即转动惯量等于地球所有质点的质量(m)与它对旋 转轴的转动半径(r)平方的乘积的总和, 则有 ω (∑mr2 )=C 由此可以看出,在地球质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与转动半径(r)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道理可以用一个普通的例子来说明:譬如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 两臂并拢在高速旋转,当他伸开双臂,速度立刻就会减慢。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Textbook Century TextbookSeries Series for for 21st 21st Century
面向 面向21 21世纪课程教材 世纪课程教材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三、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构造运动或形变
地球表面物体所受到的离心力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Textbook Century TextbookSeries Series for for 21st 21st Century
面向 面向21 21世纪课程教材 世纪课程教材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四、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
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导致了地球表层物质的重新 分配。例如,大陆的漂移,导致了大陆纬度的变化,造山、 造陆运动,使地球表面起伏增大。这些不仅会改变大气环流、 水圈的结构与轮廓,而且还会相应改变地球的转动惯量,从 而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不仅会引起 新的岩石圈的变动,而且还会通过改变地表水平切向应力而 改变地表水的分布,通过改变洋流运行速度以及改变大气角 动量来改变大气环流和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