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汇编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合集下载

一种培育耐逆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培育耐逆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培育耐逆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夏新界,李莉
申请号:CN201010512359.9
申请日:20101012
公开号:CN102443588A
公开日:
201205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耐逆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该方法,是将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中,得到耐逆性强于所述目的植物的转基因植物。

实验证明:无论在在1-2叶期、还是在3-4叶期,转OsXLS基因的植株耐盐性比空载体对照和野生型对照明显增强;在耐旱性检测实验中,转OsXLS基因植株大部分植株叶片展开、颜色变绿。

而转空载体对照材料和野生型对照基本上死亡,说明转基因的植株耐旱性比转空载体对照材料(WT)和野生型对照明显增强。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地址: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突破:说明文(说明对象)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突破:说明文(说明对象)

说明文(说明对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青藏高原,植物是这样活下去的①青藏高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分布有丰富的动植物。

许多物种不仅能在严酷的高原生存下来,而且能够繁衍后代。

那么,它们是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呢?下面就来看看植物都有什么高招吧!②温度和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以羌塘高原为例,其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这里的月平均温度也不会超过15摄氏度;年均降水量小于500毫米,但蒸发强度高于1800毫米;年平均风速超过3米/秒,月平均最高风速可达6.4米/秒。

多数地区的年平均大风天数超过80天,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160天。

因此,生长在这一地区的植物既要应对低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又要应对强烈的大风以及由此导致的强烈蒸发引发的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③为了应对高原的低温、干旱和强风的恶劣环境,植物通常采用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变矮、甚至贴着地面生长,因此整个羌塘高原既没有参天大树,也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这使得这一地区的植物显得比较“低调”。

不要小看这种矮化的植物,这样一方面能避免强风引起的强烈蒸腾导致植物水分丧失,另一方面则能避免较低的气温对植物的冻害以及冻融过程引起的细胞生理干旱。

④提到植物的矮化,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高山流石滩上的“垫状植物”。

“垫状植物”是对具有球形或半球形表面的植物的总称,有极端缩短的茎、密集的叶或者小枝,是植物经过多年辐射性生长而形成的紧密簇生结构。

垫状植物的寿命很长,在高海拔环境内,垫状植物是最具代表性的高度特化植物生活型的模式种类。

羌塘高原最常见的垫状植物有囊种草、无心菜属、点地梅属、垫紫草属和委陵菜属等类群。

⑤这些植物呈垫状或者密集匍匐状生长,不但适应了羌塘高寒、强旱等极端环境,还会改善生长位置及周边生境的土壤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和水热条件,由此形成了垫状植物内部相对较为良好的微环境,而这种微环境的改变能够显著提高群落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在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中科院亚热带生态研究所主持的《三类生物活性物质对猪羊鸭的营养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

中科院亚热带生态研究所主持的《三类生物活性物质对猪羊鸭的营养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

在 实 践 过 程 中 将 外 部 动 员 内化 为 自觉 行 动 。从 现 实 情 况 来 看 , 多 农 民对 循 环 农 业 这 一 理 念 还 不 了 解 , 发 展 循 环 农 许 对
业 的认 识 还 不 到位 , 与 并 支 持 发展 循 环 农 业 的 自觉 性 还有 参
待 增 强 。 因此 , 方 面 , 利 用 各 种 媒 体 及 时发 布相 关 信 息 , 一 应
维普资讯
7 2
农 业 现 代 化研 究
第 2 9卷
包 括 环 境 友 好 技术 和环 境 无 害 化 技术 。环境 无 害 化 技 术 的 特 征 是 合 理 利 用 资 源 和 能 源 , 少 污 染 排 放 量 , 收 废 物 和 产 减 回 品 , 以环 境可 接 受 的 方式 处 置 残 余 的 废 弃 物 。因此 , 加 大 并 应 科 技 投 入 , 发 和 推 广 资 源 高 效 利 用 的农 业 技 术 , 长 农 业 研 延 生 态 系统 内 的 食物 链 和 农业 产 业链 ,达 到 高 效 利用 资 源 的 目
害性 , 强 对 发 展 循 环 农业 在增 收 降耗 、 善 人 居 环 境 、 设 加 改 建 新 农 村 、 少 疾 病 和提 高健 康水 平等 方 面 的重 要 性 的宣 传 力 减
度 ; 一 方 面 , 组 织 印发 循 环 农 业 实 施 技 术 , 强 农 户 实 。 另 应 增 际 操 作 能力 , 时 , 好 典 型 示 范 , 大循 环 农 业 的 影 响 , 更 同 搞 扩 让 多 的 农 民 感 受 发展 循 环 农 业 带 来 的利 益 ,发 挥 示 范 辐 射 作 用 ,促 使 其 尽 快 形 成 和 树 立 循 环 意识 和循 环农 业 发 展 理 念 , 将 “ R 等 经 验 性 做 法运 用 到 农 业 产业 升级 的具 体 实 践 中 。 3 ” 参考文献 :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r土壤根际激发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r土壤根际激发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r土壤根际激发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袁红朝;王久荣;刘守龙;祝贞科;葛体达;陈珊;吴金水【摘要】根际激发效应促进了碳氮元素在生态系统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的流转,维持着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养分平衡,并在土壤有机碳动态和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稳定碳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剂,随着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采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能够有效量化植物对土壤有机质分解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强度,揭示土壤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本文对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根际激发效应的强度、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根际激发效应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了展望.%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 promotes the flow of carbon and nitrogen element in the plants ,soil ,microbial ecosystem ,maintains the nutrient balance of ecological system component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and stability .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isotope analysis techniques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e as a natural tracer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soil carbon cycling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The use of stable isotopic tracer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quantify the direction and strength of rhizosphere effect on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and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the occurrence of rhizosphere effect .The application of stable isotope technology in the strength ,influ-ence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 were reviewed .The outlooks of research in the 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s were discussed and clarified with the regard to more theoretically explor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e ,promote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underground .【期刊名称】《同位素》【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7页(P57-63)【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激发效应;土壤有机质;根际微生物;发生机制【作者】袁红朝;王久荣;刘守龙;祝贞科;葛体达;陈珊;吴金水【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湖南长沙410004;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2.7;S512.1;TL99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绿狐尾藻生态治理畜禽养殖污水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绿狐尾藻生态治理畜禽养殖污水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绿狐尾藻生态治理畜禽养殖污水一、单位简介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一所专业从事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研究的机构,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研发了一些关键技术,包括“中南稻区复合生物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和“亚热带丘陵区流域农业氮磷污染源头防控体系研究与示范”等,及“生态湿地”、“生态沟渠”和“生物滤池-生态湿地-经济湿地组合模式”等。

其中,以绿狐尾藻和梭鱼草等植物配置的“生态湿地”和以空心菜、茭白、莲藕等植物配置的“经济湿地”对农村分散式生活和养殖污水中COD、氮磷等污染实现有效去除处理;结合水力控制工程和植物栽培的生态沟渠能有效净化沟渠径流污染。

二、创新案例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指导长沙碧景公司,以存栏生猪100-2000头单户或多户组合为重点,将干湿分离、联户供气、四池净化、沼渣处置、三园整合(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养殖废水植物生态净化处理、屋场整治等项目整合实施,对项目区内的生活污水、养殖废水进行集中处理,通过中科院采样测验,养殖废水中总氮、总磷及COD去除率达到了95%以上,符合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

一是养殖废弃物和生活污水集中生态净化处理示范工程,位于长沙县白沙镇。

该工程集中处理斋公塝大屋16户农户生活污水及500头分散养殖存栏生猪的养殖废弃物,出水口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二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示范工程,位于长沙县开慧镇。

针对斯洛特湖湖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在其上游2平方公里范围内栽种大量生态阻控植物(狐尾藻、梭鱼草等),采用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系统从源头上解决了污染问题,使斯洛特湖湖水水质实现了根本性的好转,达到了国家Ⅲ类水标准。

该技术采用生物基质净化、生物净化、经济湿地、潜流式湿地和人工塘等不同生态处理方式,以狐尾藻和梭鱼草等植物配置的“生态湿地”和以空心菜、茭白、莲藕等植物配置的“经济湿地”,对农村分散式生活和养殖污水中COD、氮磷等污染实现有效去除处理,结合水力控制工程和植物(美人蕉、再力花、铜钱草、狐尾藻等)栽培的生态沟渠,有效净化沟渠径流污染。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副所长吴金水: 说道 治小所,亦若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副所长吴金水: 说道 治小所,亦若


姻 吴亚生
地球化学家通过测定腕足动物化石壳 的硼同位素组成可以确定数亿年前古海水 的硼同位素组成 pH 值。 2005 年, 一位德国学 者杰西姆斯克 (Joachimski) 在国际著名刊物 《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简称 GCA) 上发表了一篇古 生代腕足动物化石硼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的文章。意大利米兰大学的一位腕足动物化 石专家露西亚 (Lucia Angiolini) 阅读此文后, 发现其中有严重错误, 遂写了一篇对该文的 希望登载予以 评论, 发给 GCA 的行政编辑, 指正。 露西亚在评论中 指出: 杰西姆斯克文章 中关于二叠纪海水硼同位素的值来源于对 8 个腕足动物化石的测定。这 8 个化石中的 5 个是露西亚提供的。但杰西姆斯克在写作该 文章的 时候未与露西亚沟通, 自行确定化石 的名称和地层时代, 结果把化石的名称 和地 层时代搞错, 其中一个化石的时 代被弄 错了 将近 2 百万年。 由于化石时代的错误, 其推演 的结论也存在错误。 但 是 GCA 拒 绝 登 载 露 西 亚 的 来 信 , 理由 是 这是 露 西 亚 与 杰 西 姆 斯 克 两 人 之 间 的 私 事 。生 气 的 露 西 亚 就 将 这 篇 评 论 放到了腕足动物学家的网站 (Brachnet) 上, 造 成 了 很 大的 反响 。深感压力 的杰西 化 姆斯 克在 腕 足 动 物 网 站 上 发 文 辩 解: 石的名称 和时 代 是根 据 露西 亚 1997 年的 文章确定的。露西亚 又 发文 指出: 应该参 考她 2003 年 的 文 章 以 获 得 最 新 的 认 识 。 其后 这 两 位 学 者 在 网 上 进 行 了 多 轮 言 语 交锋 。 有一种很小的 可能是 某种动 物的牙 齿 的 化 石 叫 牙 形 刺 ,可 以 用 来 确 定 地 层 (岩 石) 时 代。2.5 亿年前的生物大 灭 绝事 件 发 生的 时 间 就 是 靠 牙 形 刺 化 石 以 及 其 他 测年 手段共 同确定的。2007 年, 两 位斯 洛 文 尼 亚 学 者在 国 际 著 名 的 《古 地 理 、 古 气 候 、 古 生 态》 (Paleogeography, Paleoclimatology, Paleoecology , 简称 《三 古》 ) 杂志 报 道 了 斯 洛 文 尼 亚 某 地 2.5 上发 表 文章 , 亿年 前 的 牙 形 刺 化 石, 并 据 之 确 定 了 地 层 相 对 时 代。 阅读此 文后, 本 人 发 现该 文 11 个 有 照 片 的 化 石 中 有 5 个 鉴 定 错 了, 根 据 化 石确 定 的 地 层 时 代 自 然 也 有 错 误。 于 是 我写 了 一篇 评 论给 《三 古》 , 以指正这些 错误 。 但 《三 古》 以仅是观点不同为由拒 绝登载 我 的评论。无奈 , 我只好 将 它 在国 内 的 Acta Geological Sinica 杂志 上发表。 GCA 和 《三 古》 都 是 国际 著 名刊 物。 说 其发 表 的文 章 有 一 些 错 误 本 属 正 常, 明没 有 找 对 审稿 人 。但是 , 当 有读者 指出 其中 错误 的 时候 , 特别 是 较 大 的 错 误 时 , 拒绝登载 纠 正 文章 是 非常 错误的 行 为 。 科技刊物的职 责就是 在文责 自负的 前提 下 高 质 量 地 传 播 科 学 研 究 成 果。 当 有学 术 分 歧 的 时 候 , 科 技 期 刊 本 身 不 应 该选 站 队, 而 应 该 站 在中 立 位 置 , 公平地 发表 不 同 意 见 。 这 一 方 面 是 维 护 学 术 自 由的 需 要 ,另 一 方 面 是 为 了 保 证 科 学 真 理 不 因 为某些 人 的误 判 而 被 埋 没 。 科学从来都是 在否定 之否定 中前进 的。当 有 人 对发表的文章 质 疑 时 , 文章 本 身必 有原 因 。 质 疑 者 往 往 是 掌 握 了 更 多 才能够对前 的材 料 , 获 得 了更 多 的认 识 , 科技期 刊 人 的 工 作提出 质 疑 。面 对 质 疑 , 不敢 或不 愿 纠正 , 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是 对 科 技期 刊 本身 职 责 的 亵 渎 , 是失德, 很可 能 会 对 科 技 创 新 、对 科 学 事 业 的 发 展起 到 阻碍 作 用 。 学术期刊在面 对学术 分歧的 时候不 能采 用 先 入 为 王 的 逻 辑。 什 么 叫 先 入 为 王?就是 对一 个 研究 热 点 或领域 来 讲 , 首 先 研 究 和 发 表 文 章 的 就 是 权 威 。在 他 之 后的 研 究者 的 文 章 命 运 都 由 他 来 决 定。 这个 逻 辑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都 是 错 误 的。 但很 多 国际 刊 物 就 是 在 根 据 这 个 逻 辑 行 事 。科技期 刊 根据这个 逻 辑行事 , 实 际上 就是 赋 予 了 担 任 审 稿 人 的 先 入 权 威 们 压 制不 同 意 见 的 权 力。 不 是 所 有 的 先 入 权 肯定会有这 威 都 会 压 制 不 同意 见 。但是 , 科 样 的 人存 在。 当 这种 现 象 发生的 时候 , 技 创 新和 科 学 进 步 就 受 到 了 阻碍 。 目 前 尚 无明 确的 机构 可以对 科技期 刊 实际上, 的失 德 行 为进行 干预和 矫 正 。 科学 家越 来 越 感到 一 种 担忧 :科技期 刊 越 来 越 凌驾 于 科 学家 之 上。 除 了 无 视 学 术公 正之 职责 外, 他 们还 不 断 提 高科 学家阅读的成 本 。有 统计 称,世界 最 大 科技期 刊 出 版商 elsvier 的年利 润超 过 30%, 甚至达 到 37% , 大大 超 过了苹 果 公 司的年利 润。 2012 年 1 月 , 英 国 剑 桥 大 学 的 著 名 数 学 家 威 廉·提 姆·高 (William Timothy Gowers) 发 起 了 一 个 抵 制 elsvier 旗 下 刊物 “不 ” : 的 网 上 签 名 倡议 。抵 制 的 内 容 是 三 不 向 其 刊 物 投 稿 、不 为 其 刊 物 担 当 审 稿 人、 不 担 任 其刊物的 编辑 。该 活 动 得到 全 球 1.2 万 名 科 学家的 签 名 响应 。 《三 古》 就 对 于 科技期 刊的 失 是 elsvier 旗 下 的刊物。 德行 为 , 科 学家 是 不 是也应 该 挺 起 抵 制? (作者系中科院地质与地的 “创新 2020” , 定位 于亚热带区域农业和生态的矛盾研究。 “这个基 再过 20 年也 不会过 时。中国 本定位对于我所, 消耗全世界 40%的肥 料,不 仅农业 资源的浪费 很严重, 而且使环境压力愈加突出。在很长一段 时间里, 解决农业与环境的 矛盾是个难 题。” 为 此, 该所提出了两个突破和三个 “重点培育” 。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新型高等学校。

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

目前,国科大形成了由京内4个校区、京外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7个研究所组成的“大学校”。

迄今,国科大已经培养出了9.97万名毕业研究生,其中博士4.71万名。

国科大拥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实践条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宏大的科研实践平台;拥有浓厚的育人文化氛围。

继承发扬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精神,践行“唯真、求是、协力、创新”的院风,国科大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科研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国科大通过课程教学、学者报告、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科大依托中科院广阔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以及众多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近年来与丹麦科教部及全国8所高校联合创建了“中丹学院”。

面向未来,国科大将秉持“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践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不懈奋斗。

培养单位简介: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坐落在历史名城长沙。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区域农业格局与生态系统过程、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系统调控、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态机理及品种选育、流域环境健康控制理论与技术、农业功能微生物作用机理与调控五个研究方向。

现有职工218人,其中研究员25名、副研究员45名,拥有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工程硕士点,有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20名。

昆山片玉引领科技步伐——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铁军

昆山片玉引领科技步伐——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铁军

昆山片玉引领科技步伐——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铁军★文/李想宋佳李铁军(1967.),男,博士,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哑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湖南省动物营养与生态环境学会理事兼秘书长、湖南省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

1989毕业于湖南农学院,2000年获得湖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农学硕士学位,2006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开展了仔猪发育过程中相关分子及生化特性的合作研究,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态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科技的号角嘹亮,时代的大潮激昂。

在科学的世界里,他以勤奋严谨的态度探求科学真谛,为科技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

正所谓,棋如人生,人生如棋,他技高一筹,一路过关斩将,像一只雄鹰,迎着旭I:1做出一次次大胆的尝试。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铁军。

前景无限继往开来谱新篇进入2l世纪后,健康养殖逐渐成为我国畜牧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2007年,中央提出“要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改变传统养殖方法”;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推进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健康42褶国2010.9.下养殖,对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提高国民体质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阑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每年生猪出栏量约占世界生猪出栏总量的50%。

猪肉作为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占到厂肉类消费总量的65%左右,对保障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尽管我国养猪数量及猪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猪肉产品却不能满足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生猪品种改良、防疫技术服务、科学饲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李铁军所从事的科研领域正是单胃动物(猪)生态营养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面对新世纪、新形势,使他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研究工作如鱼得水,前景无限。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酒城科创航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酒城科创航

中科院科技成果简介前言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在广州和长沙共有8个研究机构,分别是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省科学院管理省属5个研究所,分别是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自动化工程研制中心。

目前"两院"职工总数为2600多人,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40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50余人,硕士学位450余人,在研课题约1300项/年,2004年技工贸总收入为8.2亿元,是华南地区最具实力的科研与开发机构。

主要研究开发领域:1、热带海洋资源、环境与生物海洋资源勘探新方法、新技术;海洋矿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环境评价;海水养殖名优品种的育种育苗、病害防治等。

并建立了中科院南方海洋科学创新基地。

2、热带亚热带植物、动物与微生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加工、保鲜;新型肥料开发;农业病害虫防治;野生资源调查、评估;微生物育种、发酵和基因工程;微生物检测与诊断等。

3、华南生态建设、污染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工程;环保技术;区域规划;自然灾害预报;旅游发展规划等。

4、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气化发电;太阳能利用;节能技术;海浪能发电;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等。

5、新材料与新药物化学灌浆材料;分离膜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可降解塑料、淀粉、变性松香、各类粘合剂;各种新药、中间体开发等。

6、信息工程与技术信息网络建设与软件开发;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智能仪器;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和电化教学平台;门禁控制器;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系统。

合作形式:技术转让、解决技术难题、受托开发预研、共建工程研发中心、高科技产业园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巡礼(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巡礼(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巡礼(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
重点实验室
文再坤;王继红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 实验室简介rn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通过中国科学院评估,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始建于2003年12月,为湖南省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同时挂农业生态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牌子.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文再坤;王继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建农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凝练学科方向的思路探讨--以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J], 王青峰;李小琴;袁文才;王敏;姜峰;杨瑞春
2.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巡礼(四)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J], 张文俊;王继红
3.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群建设思路探讨--以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J], 王青峰;王敏;杨瑞春;袁文才;姜峰
4.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丁维新课题
组 [J],
5.中国科协命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二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会在长沙召开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会在长沙召开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会在长沙召开佚名
【期刊名称】《农业现代化研究》
【年(卷),期】2009(30)4
【摘要】6月6—7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计划局组织专家.在组长马福臣研究员的带领下一行14人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现场考察评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院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到会并讲话.亚热带生态所所长王克林致欢迎词。

【总页数】1页(P405-405)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生态过程;现场评估;热带农业;中科院;中国科学院;长沙;科学与技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91;N24
【相关文献】
1.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巡礼(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J], 文再坤;王继红
2.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长沙县共建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试验站.广西科技厅副厅长赵震声考察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喀斯特生态站 [J],
3.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官员访问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J],
4.中科院评审组对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过程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 [J], 文再坤;黄道友
5.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长沙县共建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试验站 [J], 肖润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所积极参与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所积极参与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所积极参与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亚农
【期刊名称】《农业现代化研究》
【年(卷),期】2009(30)2
【摘要】从2月4~6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大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作为该体系建设的依托单位之一,获得了土壤与水土保持的创新工作岗位(团队),该所黄道友研究员被聘为首期(2008—2012)土壤与水土保持的岗位科学家。

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属2007年底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之一,由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直属大学和省属大学以及省、地(市)级农科院(所)等31个单位组成,
【总页数】1页(P158-158)
【关键词】技术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农业产业;农业生态;亚热带;麻类;技术创新体系;中国农科院
【作者】亚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21;G322.21
【相关文献】
1.抓住天然纤维复苏契机推动我国麻类产业发展——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苎麻水土保持与麻菜套种现场观摩交流会上的讲话 [J], 熊和平
2.我国麻类产业现状与对策——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大会上的讲话[J], 熊和平
3.麻类所建所五十周年庆祝大会暨国家现代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J], 孙进昌;王真栋
4.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 [J], 无
5.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将为我国麻类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J], 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
研究所
农业源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体系
成果简介
该成果主要由污水前端调节与基质处理技术、绿狐尾藻湿地生态治理技术、绿狐尾藻湿地和生物质利用技术及尾端潜流渗滤强化处理技术4项核心技术组成,可有效处理养殖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富营养化水体等不同以氮磷污染为主的污水。

其对COD、氮磷去除率:养殖废水生态治理为97~99%,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为60~80%,富营养化水体为40~60%,治理效果与现行的工程治理模式相当。

该成果创新性强,总体居于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规模化养殖废水、农田排水和农村生活污水、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治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技术成果已在湖南、浙江、江西、广西、湖北、贵州、四川及重庆等南方10省市建成不同规模养猪场废水、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及富营养化河道水体等治理示范点112个,所有治理点实现水体污染物COD及氮磷达标。

2014年以750万元技术入股大长江环境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14~2015近2年内示范应用点(企业)直接/间接获利0.27亿元,达到了水体污染治理和经济收益的双赢。

总体上,该成果技术成熟,可产业化,投资风险小,生态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农业安全利用技术
成果简介
针对农田重金属镉铅污染形势严峻、治理难度大等问题,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轻度污染肥料改良-中度污染钝化降活-重度污染断链改制”的总体研究思路,根据土壤镉铅污染程度及其变化动态、作物吸收/转运特点和重度污染农田农用途径等开展相关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研究建立了镉铅污染农田原位钝化修复与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1.肥料降活技术
研发出氮磷钾肥与海泡石组配的功能性新型复混肥,有效解决了施肥技术与降镉技术分离的问题,拓展了肥料的功能与效能。

可基本保证轻度污染农田(土壤镉铅含量超标2倍以内、pH>5)实现达标生产。

2.高效原位钝化修复技术
研发出以海泡石、高温炉渣、腐植酸、红泥和生物炭为基质的复合钝化剂,有效提升降镉效率和持续时间,可使镉超标3﹣5倍的稻田实现达标生产。

3.镉铅重度污染农田麻类作物高效替代种植技术
对于重金属严重超标、已不适宜种植食用农产品的耕地,要保留其耕地性质,只有改革耕作制度,发展非食用性经济作物,采用“改种”的方式实现无害化利用。

通过耐/抗重金属污染的麻类作物品种筛选试验,初步确定了适于重金属严重超标耕地种植的中苎1号等麻作品种;可在土壤镉浓度超过100mg/kg时正常生长,其耐性机制主要是限制镉向地上部运输和固定于细胞壁部分。

超高产优质新种质“巨型稻”简介
成果简介
“巨型稻”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创制的水稻超高产新种质。

该种质突破了亚种间杂交障碍,具有超高生物学产量、超高株型(180﹣220cm)、高抗倒性、强分蘖能力、高光效、高根系活力特征,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可达40吨/公顷以上),平均有效分蘖51个,单穂实粒数可高达600粒。

经6年多区域生产性试验,在普通稻田和常规田间管理条件下,“巨型稻”杂交品种的单季产量可稳定达到900﹣1100公斤/亩,再生稻可达350公斤/亩。

经农业部食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巨型稻”杂交品种米质已达国家优质稻谷三级,突破了杂交稻育种中“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关。

因此,“巨型稻”是一种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新颖的原创性水稻新种质。

以“巨型稻”为核心的“巨型稻-青蛙-泥鳅”稻田立体生态高效种养技术体系,可充分发挥其株形高大、稀植、生育期长、叶茂且冠层高、淹水深度大等优势,结合无抗健康养殖“分子配方”,完全实现了化肥、农药、抗生素、除草剂等“零”使用和环境友好的目标,能显著提高单位稻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南方稻区创建了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新模式,推广前景巨大。

功能性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螯合物创新应用
成果简介
本成果主要应用于饲料工业或者养殖业领域。

矿物元素是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之一,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体几乎所有生理和生化过程,与动物生长和健康密切相关,被誉为生命元素。

经过长期研究矿物元素、氨基酸及其螯合物,通过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和集成创新,为解决我国蛋白质和矿物元素等资源短缺、饲用效价低污染环境等方面的重大难题及其产业化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分别发明了8种功能性氨基酸的制备生产方法和应用技术;发现了某些功能性氨基酸结构因素与生物活性关系及其与微量元素螯合的特性;发明了节约型微量元素复合包,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物学利用率。

项目系列发明成果及其产品对提高饲料品质、节约矿物资源、降低环境污染等多方面产生十分明显的生产效果和社会效益,对促进饲料行业和生态养殖业科学技术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项目获得2016年度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无抗饲料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应用
成果简介
本成果主要应用于饲料工业或者养殖业领域。

本项目围绕仔猪抗生素替代品营养生理功能及其调控开展系列研究,系统研究了功能性氨基酸、核苷酸和植物提取物从母猪到仔猪、生长肥育猪氨基酸的营养功能,阐明了功能性氨基酸、核苷酸对孕体发育和繁殖障碍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揭示了其在猪肠道中的高效利用
规律,阐明了其调控肠道功能、营养素沉积分配和繁殖生理的作用机制;合理配以中草药调控养分营养代谢,研制出可提高生猪生产性能,改善肉质和机体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通过抗生素的替代系列技术集成在企业进行新产品优化,提高了猪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效提高了母猪繁殖性能、降低了仔猪断奶应激,提高了猪肉品质。

该项目于2017年获郑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通道瘤胃模拟发酵全自动在线检测装置
成果简介
本多通道模拟瘤胃发酵全自动在线检测装置,通过三通电磁阀将各厌氧发酵罐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将各通道压力传感器上收集到的电子信号经电路板传输到PC机处理并保存;通过控制厌氧发酵罐排气条件,使发酵后的气体进入气相色谱分析并保存,然后利用PC机对各通道厌氧发酵罐中各气体组份的含量及产量等数据进行整理,并对厌氧发酵罐中总气体、甲烷产量、氢气产量等的实时连续记录与分析,实现对发酵底物降解过程的实时分析与检测。

该技术装置操作简便、数据精确,实现气体自动采集、进样和分析,可获取温室气体生成曲线,使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该装置自研制出以来,已稳定运行3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该装置优点如下:
1.可应用于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快速评定,相对传统营养分析方法,功能更强,使用更方便。

也可用于生物厌氧发酵分析。

2.获得的数据精确,同一样品间测得的结果误差小于1%。

3.分析速度快,对样品降解过程中甲烷、氢气等成分的检测时间在50秒之内。

4.多通道测定分析能力,一次可同时进行40个样品营养降解特性的分析。

装置已申报两项专利:专利号ZL201210284927.3,ZL201410205400.6
新型多功能动物代谢笼
成果简介
针对传统代谢笼存在饮用水、饲料残渣、尿液和粪便分离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测量结果这一缺点,通过观察动物饮食、排泄行为的生理特点,发明了新型粪尿分离装置和收集装置,解决了传统代谢笼在样品收集上的缺陷,显著提高了测量工具精准度和检测结果的精确性,该技术装置操作简便、数据精确,实现体重数据、采食量数据自动采集,使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该装置自研制出以来,已稳定运行2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该装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受理中)和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

该装置优点如下:
1.可应用于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准确评定,相对传统代谢笼实现粪尿完全分离,同时避免了饮水和食物残渣混入样品,极大的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获得的数据精确,可以实时获取动物体重及采食量数据。

3.提高动物福利,代谢笼内安装有实时控温体统,可以为动物术后恢复提供良好局部环境。

4.大量减少人工成本,比较传统代谢笼而言,可以通过网络对动物实验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

装置已获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521007427.0。

药用植物薯蓣新品系繁育及产业化开发
成果简介
薯蓣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其根茎皂甙元是合成避孕药和激素类药物的重要起始原料,在医药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工业上,皂甙元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其成本将降低60%~70%,由此可见,其功能活性物质的提高对提取工业乃至整个薯蓣发展的产业链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选育高产、富含功能活性物、投入产出效率高的薯蓣原料资源优异新种质势在必行。

本研究采用“新品系选育+组织培养+多倍体“相结合的选育方法,优选目标性状水平高和遗传稳定性高的单株,确定皂甙元含量≥10‰,且遗传稳定性较高的优势单株;通过组织培养将优势单株扩繁为一个克隆群体来稳定优良性状;再通过化学诱变方法人工诱导薯蓣四倍体,皂甙元含量超过14‰。

与目前生产上种植的薯蓣品种相比,将近提高4个千分点,大大提高了薯蓣经济价值。

薯蓣多倍体新种质的选育成功,为3万亩种植户提供了皂甙元含量≥14‰优质种苗,工业提取厂家获得优质原料,提高种植户种植收入,降低生产企业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从源头上解决当前医药工业中所面临的原料问题。

拉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储备重要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