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两大重要宗教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和道教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共同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分别从佛教与道教的起源与传入、根基与教义、艺术与文化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源于印度,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世纪,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的引入与东汉末年乱世中的内乱、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倡导的无欲无求、离苦得乐的思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佛教的根基与教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派和教义。

中国佛教主要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两大派系。

南传佛教注重个人的内心修行和觉悟,强调自我救赎。

北传佛教则更加注重社会救渎和利他主义,强调救度众生。

佛教的根基在于涅槃思想,即人们通过修行达到超越尘世之苦难的境地。

在中国古代,佛教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现象,互相影响,达到了文化的结合。

三、道教的起源与传入古老的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在公元前6世纪提倡“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倡导人们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为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宗教文化。

与佛教不同,道教更注重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和修炼内功,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道教的根基与教义道教的根基在于“道”,即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类应该顺应的天道。

道教主张人们通过修道,达到脱胎换骨的境地,成为完全圣人。

道教教义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与佛教相似,道教也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善个体和社会的境遇。

道教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佛教与道教的艺术与文化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道教与佛教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它们的起源、核心理念、教义体系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与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其核心理念源自老子的《道德经》。

道家哲学强调顺应自然,以追求道为核心目标。

他们认为人应该放弃私欲,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道家强调阴阳平衡,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达到长生不老和成仙的目标。

二、佛教的起源与核心理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

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他在六世纪前后传授出世间的苦乐真相,提出了八正道的教义以及四圣谛观念。

佛教强调生老病死是众生无法避免的真相,透过修行和慈悲心,追求解脱和涅槃的境界。

佛教注重度化众生和菩提心的培养,通过正定心态,超越生死循环,最终实现解脱。

三、道教与佛教的教义体系比较在教义体系方面,道教注重个体修行,讲究内丹、养生以及仙术等术法,强调自身的超越和实现。

佛教则注重群体教化,强调舍离和慈悲为怀,通过修行和禅定来达到悟道的境界。

道教与佛教都有自己的神仙世界观,认为存在诸如神仙、佛陀等超自然的存在。

然而,道教强调尊奉先天的神灵,佛教则追求禅定之后的涅槃。

四、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尊奉自然,提倡养生保健等实际生活方式,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道教也通过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佛教强调慈悲心和舍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印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两大重要的宗教传统,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最早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起源于印度。

随着汉朝时期与西域的交通开展,佛教开始传播到中国。

最早的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宋明清等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信仰,并融入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中。

而在隋唐时期,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皇家的宗教信仰,经历了大规模的寺庙修建与佛教艺术的繁荣。

宋明清时期,佛教逐渐式微,但在民间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其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自然崇拜与哲学思想。

道教创始人为老子,其著作《道德经》成为了传世之作,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与佛教相似的进程。

隋唐时期,道教成为了国家的宗教信仰,随着皇帝的赐名和庙宇的建设,道教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随着宋明清时期的来临,道教逐渐式微,但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了一定的存在。

三、佛教与道教的异同佛教与道教在思想理念与信仰仪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思想理念方面,佛教强调“四谛八正道”,主张人们通过修行解脱生死轮回。

而道教则注重“道德经”中的“道”的修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超越。

在信仰仪式方面,佛教注重对佛像的供奉和念诵经文,强调个人信仰和修行;而道教则注重庙宇的建设与祭祀活动,更多关注社会公众的信仰与参与。

四、佛教与道教的地位和作用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思想理念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托与修行的方式,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艺术的繁荣也为中国艺术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佛教与道教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其源远流长、影响广泛。

在中国的文化和信仰中,佛教与道教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探讨其历史渊源、核心教义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的到来佛教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融入中国历史与文化之中。

汉朝时期,佛教得到皇室的支持与推崇,并与中国的思想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思辨。

佛教弘扬了慈悲与智慧的理念,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教义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解脱,其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等。

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八正道则是指正见、正思、正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内心的净化和对智慧的开启来达到解脱。

佛教的教义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起伏和转变。

在隋唐时期,佛教达到了顶峰,成为了社会上一种受人尊崇的信仰。

许多寺庙和佛塔也在这一时期建造。

然而,宋朝时期,佛教遭受到了打压和限制,但并未被完全禁止。

到了元明清时期,佛教再次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变迁,展现了佛教自身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四、道教的发展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与佛教类似,道教也强调个人修行和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和德。

道指的是宇宙的法则和至高无上的道德规范;德则关乎个体修养与道德实践。

道教的出现和流行对中国文化及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佛教与道教的融合在中国,佛教和道教并非互相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佛教和道教之间的融合可以从信仰、思想和实践等方面进行考察。

例如,中国的寺庙往往同时供奉佛陀和道家的神仙;佛教的慈悲精神与道教的自然观念也融合在了一起。

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使中国的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和丰富。

六、佛教与道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佛教与道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弘扬推动了书院学问的兴起,也丰富了文学和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社会,佛教与道教是其中两大重要思想体系。

在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渗入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的特点。

一、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追求解脱与涅槃。

在中国古代,佛教的中心思想主要包括四大真理(苦、集、灭、道)和八正道等。

1. 四大真理苦指生命的痛苦和无常,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集则阐述了苦的原因,即欲望的不断追求;灭则表达了可以通过断除欲望来消除苦;道指的是八正道,即正确的信仰、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包括正确的信仰、意念、言语、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这些修行方式旨在追求个人的内心和谐、精神的解脱与涅槃。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给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强调了人的内心修行和正念的重要性。

佛教的宽容、和平和慈悲的理念也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中国,与佛教一样,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道教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与自然、道的无为而治。

在中国古代,道教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德、无为等。

1. 道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意为宇宙的基本原则。

道无形无象,无情无欲,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道教倡导人们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修行与悟道来实现和谐与解脱。

2. 德德是道教的重要观念,强调了善行、仁爱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教认为通过培养道德品质,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3.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意味着不干预和不主动操作事物,而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中有广泛的应用。

道教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它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超然。

中国的古代道教与佛教

中国的古代道教与佛教

中国的古代道教与佛教中国的古代文化中,道教和佛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两者都是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流派,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道教与佛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道教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战国时期。

道家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老子,他在其代表性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道”这一概念。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地干预事物的发展。

道家还注重修身养性,认为只有通过内在的修炼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道教的发展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义和修炼方法。

佛教则起源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左右。

佛教将人的苦难归结于欲望与执着,主张通过修行与觉悟消除人类的痛苦。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与“八正道”,力图让人们在经历生老病死的苦难后达到解脱与涅槃。

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善行。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与观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古代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

两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笔墨间,道教与佛教的意境常常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道教倡导的自然与宇宙观念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了体现,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则贯穿于文人的诗词之中。

这些艺术作品使得中国古代文化更为丰富多元。

道教与佛教的流传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佛教的寺庙和道教的道观成为了人们寻求宁静与慰藉的场所。

寺庙与道观代代相传,为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与道教的修行方式也使得很多人得到内心的安抚与启迪,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之间也有许多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地方。

一些道教典籍和佛教经典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似,交相辉映。

同时,佛教也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修 行成佛等一套说教。这些 说教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巨 大冲击,并逐渐形成庙神 膜拜和超度亡灵的信仰民 俗。
14
五台山
普陀山
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
四川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
安徽九华山,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神仙思想,把“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作为道教追求的最高目的。 道教是把神仙思想、道家学说、方士之术以及民间巫术综合起来,理论化、宗教化的产物。
道教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的观点,迎合了 封建统治者的愿望。
道教修行的最高理想是得道成仙,认为人 只要返本还源,与道合一,就能成为灵魂常在、 肉体永生的神仙。
24
阿炳与“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 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 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代表作品《二泉映 月》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 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 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 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 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8
隋唐时期,佛学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八宗: 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律宗、三论宗和禅宗。 禅宗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也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
唐代宗派佛教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成熟的标志。
9
二、佛、佛法、佛经和佛寺
佛教认为佛是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是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影响广泛存在于音乐、绘画、 雕塑、建筑等方面,尤其对 寺塔艺术和佛窟艺术影响。 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 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成 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艺术 宝藏。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 修行成佛等一套说教。 这些说教对人们的心理 造成巨大冲击,并逐渐 形成庙神膜拜和超度亡 灵的信仰民俗。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求法的 佛教
第一节
求仙的 道教
第二节
三教合流
第三节
2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玄奘(zhidao602年-664年),是唐朝 著名的“三藏法师”(对精通佛教圣 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9
大乘佛教
乘是车子、运载的意思,大乘即大车子,小乘即小 车子。它们的喻义是搭乘佛法,离开苦难的此岸,到达 快乐的彼岸。之所以称为小乘,是因为小乘的小车子只 是用来运载自己(度自己)的,而大乘的车子不但运载 自己(度自己),而且还用来运载他人(度他人)。小 乘倾向自觉,只求自己觉悟而脱离生死,并无济度众生 的意思;大乘则在自觉之外还要觉他,要救度一切众生 而同登彼岸。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必须是一方面 通过思辨、禅修获取无上的智慧;另一方面以利乐众生 的慈悲心,做种种助人、度人的善行。
31
道教方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其中的命、相、卜,显然属于唯心主义和迷信范畴, 但尽管如此,其中一些方法在心理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如“山术”中的食疗、筑基、拳法等,“医术”中的方剂、针灸、等,

中国的古代佛教与道教传统

中国的古代佛教与道教传统

中国的古代佛教与道教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宗教文化的国家,其中佛教和道教作为两大主要宗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核心教义、传播路径和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佛教与道教传统。

一、历史背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而道教的起源也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

佛教依托于汉朝的外交使者和商业往来,逐渐传入中国,吸引了一大批信众。

道教则是中国本土宗教,融入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并吸纳了一些方士、巫师的思想和术法。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佛教强调追求菩提,即通过舍弃欲望,达到超脱苦难的境地。

佛教教义以四谛和八正道为核心,重视修行的实践,提倡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佛教的信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造就了丰富多样的佛教艺术和文化遗产。

三、道教的核心教义道教主张追求长生不老和达到超凡入圣的境地。

道家的核心概念是“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提倡心灵的宁静和身心的健康。

道教注重修炼和炼丹术,通过内功的修炼和道德的修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中国古代,道教的影响不仅在修行术法上,还涉及医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四、传播路径佛教传播路径主要包括东传、西传和唐朝时期的土地佛教。

东传指的是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结合中国本土文化渐趋繁盛。

而西传则是指佛教从中国传入中亚和西亚地区,对西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时期的土地佛教主要指由佛教僧侣开辟的寺庙,普及了佛教的信仰和教化。

道教的传播途径则主要通过文化交流、道教社团和道教文化圈。

古代中国以文化交流为主要途径,将道教思想和术法传播到其他国家。

另外,道教社团的形成为道教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如道观和道士组织。

道教文化圈则指的是以中国为中心,对周边国家、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道教文化。

五、对社会的影响古代佛教与道教传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它们在中华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

佛教与道教强调的慈爱、互助和敬畏自然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

古代中国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佛教与道教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国家,其中佛教和道教是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宗教文化。

佛教和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思想观念、艺术表现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所体现,还在中国文化的形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佛教源于印度,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佛教信仰以追求解脱、超越生死的境地为核心,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佛教强调求真、求善、求美,并倡导普度众生。

佛教的思想在中国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演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强调通过冥思和沉默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超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禅宗的修行方法以坐禅为主,通过深呼吸和冥想,使心灵逐渐进入寂静的境地。

这种修行方式不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还对文人墨客的诗词创作和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佛教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佛教艺术以雕塑和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具象化的形式来宣传佛教的理念和教义。

雕塑中的佛陀形象和菩萨形象,神态庄严、仁爱慈悲,给人以宁静安详的美感。

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和佛教人物形象,传达了佛教的普遍价值观念,激发了人们追求美好人生和追求真理的欲望。

佛教艺术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也是中国文化中深植民心的精神追求。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系,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追求长生不老和心灵境界的提升为目标。

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道教思想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追求自然之道。

道家弄法师傅式结构的正式宴会玩法降低成本的明代儒家儒孔启示式结构的正式宴会玩法降价。

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认同、道德观念塑造、生活方式选择都深受道教影响。

例如,道家的传统养生观念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锻炼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道教的养生之术和炼体保健方法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两大思想体系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历史渊源、核心思想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佛教与道教的历史渊源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远古时代。

佛教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道教则起源于中国本土古老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尽管两者的起源地和发展过程不同,但在中国的土壤中逐渐融合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和中国道教。

二、佛教与道教的核心思想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思想”和“八正道”,强调通过修行和解脱达到人生的真谛。

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性和苦难,倡导克己奉公、慈悲为怀的精神。

而道教则追求自然和谐与人性的自由,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

三、佛教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佛教与道教的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艺术:佛教与道教成为中国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主题和创作源泉。

佛教艺术注重表达灵性,道教艺术强调表现自然之美,两者都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道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自由。

这些思想渗透到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仁爱、忍让、自由等价值观念。

3. 社会伦理: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社会伦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渗透到中国农村社会,鼓励农民从事善行,破除社会等级制度。

道教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在政治和社会管理上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4. 文化传承: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佛教和道教经典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为主题,探讨这两种宗教和哲学的重要性。

一、佛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人性的慈悲和涅槃的追求,融合了印度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体现在佛教寺庙的建造与艺术创作上。

著名的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杰作。

这些石窟内雕刻着佛陀的形象、佛经的内容以及与佛教相关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还影响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佛教倡导慈悲、善良和无私的精神,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教义也对个人追求内心平静和福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人通过信仰佛教来寻找精神安慰和人生意义。

二、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道教是中国古代的另一大宗教和哲学体系,与佛教一样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崇尚“道”和“德”的追求,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主要体现在道教寺庙的建筑和修行的传统上。

著名的武当山和崂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这些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宏伟的规模吸引了无数的信徒和游客。

与佛教类似,道教也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教倡导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提倡“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对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道德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主张修行养生,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对于中国古代以及现代人们追求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三、佛教与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中国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是两大主要的宗教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佛教和道教两个方面探讨它们的起源、教义、发展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

一、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佛陀)创立。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和“八正道”,它强调通过修行和悟道可以解脱人间的痛苦和轮回。

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历了三次传播的过程。

首次传入中国的佛教是通过“汉藏古道”的北方传播,其代表是东汉时期的佛教高僧鸠摩罗什。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的佛教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产生了不同的宗派和学派。

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洞宗”和南北朝时期的“天台宗”等。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政治和民众的广泛支持。

唐朝时期,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大量佛教寺庙建立,僧侣人数众多。

佛教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它的起始时间无法确定,但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开始出现。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的思想集结在《道德经》中。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教强调修炼和仙道,认为通过修炼和实践可以达到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目的。

道教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流派,如全真道、太上道等。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佛教类似,受到了政治和民众的支持。

道教逐渐融入了中国的宗教信仰体系中,其中一部分神仙信仰和民间信仰承袭了道教的思想和仪式。

三、佛教与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印度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交流。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在禅宗和纸的思想中。

其次,道教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对传统的中国政治理念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

道教的理念也对中国文艺创作和文人墨客的思想有所启发,形成了独特的诗文风格。

中国传统宗教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四章

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最大特点。

一、传统宗教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有了原始崇拜。

例如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说明他们已经具有关于灵魂的观念。

1、原始宗教主要崇拜形式有: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

如图腾崇拜就是原始部落中,人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并把它神话为部落的保护神,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

英雄崇拜是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作为崇拜对象。

中国原始英雄崇拜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部落首领,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一类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明者,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

2、儒教儒学通过孔子、孟子创立,董仲舒完成,到宋明理学发展和升华,最终成为具有礼教性和宗教性的博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符合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需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和主干。

历代统治者为强化儒学思想的精神统治,进一步将孔子神圣化,将儒学宗教化,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因此发挥着宗教的社会功能。

董仲舒作为先秦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儒学的奠基人,有——汉代孔子之称。

儒教的基本思想(简答)儒教的基本思想具有宗教性和礼教性,其特点是:一是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是儒教信仰和制度的核心。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祖辈中的圣贤突出出来,使其人格得到神化。

黄帝、尧、舜禹等圣贤,都被隆重地加以祭祀。

随着孔子地位的一日高于一日,封号越来越高,祭孔的规格也越来越高,孔子及历代群儒也进入孔庙。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崇拜的神灵,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

所以它重视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观点。

儒教认为天人并非对立,神人可以相通。

董仲舒进一步吸收、融合法、道、阴阳各家学说,建立起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

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佛、道两家精义,使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论和宇宙观更加成熟、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朱 雀 ( 南 方 )
(二)俗神
指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祉。 主要有:
• 雷公、风伯、门神、灶君、财神、土地、 城隍、药王、瘟神、蚕神等。
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道教神形象
财神
门神
灶君
土 地 神
城 隍
附:道教信行的道术
◈ 占卜、符录;
◈ 外丹和内丹; ◈ 内观、守静、存思、 ◈ 服气、行气、胎息; ◈ 辟谷、服饵; ◈ 此外还有沐浴、按摩、武功、望气、观星、
(四)道教与民俗(民间信仰)
道教的许多宗教活动随着时间 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民间风俗, 代代相传。
如:春节习俗
廿三夜送灶神;廿四扫除;廿五迎鸾接驾;
三十换门神,夜半迎诸神;
大年初一接神,放爆节;初二祭财神;
初五接财神(迎五路财神);初八拜顺星(本命星
宿神);初九玉皇圣诞;
十三祭刘猛将军(虫王爷);十四迎紫姑;
如:
佛教的“五戒” 与儒家的“五常”具有相通点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 不妄语 配信,不饮酒配智。
五戒和五常的区别
五戒体现的是出世的宗教伦理。 五常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世俗伦理。 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二)艺术方面

佛经的翻译及流传
走尸等等。
四、道教与 中国传统文化
(一)道教与中国哲学
1、将道与元气合而为一,改道为玄。 补充了‚元气‛论,弘扬了魏晋 玄学,丰富了隋唐哲学,奠定了 宋明理学的基础。 2、特异的人生哲学和丰富的自然哲 学。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道富于术,道无术不行
1、与古代化学
火药的发明发端于炼丹术 。
“禅‛在梵语中为修行和智慧之意。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

• 毗楞竭梨王舍身求道的决心已定,他对大家说:“你们不 必多言。生命短暂,只有道才是永恒的。我在从前无数世 中,为了布施,不知杀身过多少次了。若把白骨累积起来 ,高过喜马拉雅山;若把流血汇集起来,多过日夜流淌的 恒河;哭泣的泪水多过大海,遭受的磨难多过地狱。但这 一切都不是为了佛法。这次身钉干钉是舍身求道,丢掉一 副臭皮囊,得到永恒不灭的道,这是我的夙愿。我成佛以 后,一定要用智慧的利剑斩断你们的烦恼,救度你们脱离 苦海。” • 毗楞竭梨王从容地对劳度叉说:“请大师慈悲,先给我 讲经说法,寡人命浅福薄,先钉千钉,就无缘聆听大师的 妙法了。” • 劳度叉答应了,讲了几句偈语:“一切皆无常,生者皆有 苦,诸法空无主,实非我所有。”说完,他就给毗楞竭梨 王身上钉了一千枚铁钉。在场的人们目睹此惨状,无不痛 心疾首,以身投地,嚎陶大哭,似山呼海啸,天崩地裂。

尸毗王本生—割肉贸鸽
• 壁画描绘了佛的前身尸毗王鹰口救鸽的故事。为了从鹰口 中救出鸽子,又为了不让老鹰饿死,曾发誓普渡一切众生 的尸毗王,甘愿割下自己身上的鲜肉喂饱老鹰,然而苛刻 的老鹰却要求割下的鲜肉不得轻于鸽子,尸毗王割尽了全 身的肉,却仍然不够,虚弱的他使尽最后一点力气,自己 站到秤盘上去,结果大地震动,飞天撒下五彩缤纷的鲜花 ,老鹰和鸽子都不见了,尸毗王也恢复如初。 • 壁画正中高大的尸毗王正目视着自己满是鲜血的小腿,周 围较小的画幅描写了鹰追鸽、鸽向尸毗王求救、眷属痛苦 等情节。壁画构图把不同时空内发生的事情有机地结合在 一个画面上,画面构图简朴,主题突出显示出作者高超的 画艺,不愧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组合式本生故事画之一。
是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
培根 ——思想家科学家
• “知识就是力量” • “粗知哲学每使人倾向无神 论,然而精研哲学则使人皈 依宗教。”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两个重要的宗教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和道教的起源、思想内涵、传播与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索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播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

公元前2世纪末,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貌。

佛教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四谛、八正道和无我等核心概念。

这些思想通过佛经的翻译、弘传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而迅速传播开来。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不仅借助了汉朝时期的翻译活动,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逐渐与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体系相融合。

例如,佛教与儒家思想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禅宗佛教;与道家思想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天台宗佛教。

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外来宗教的接受,更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二、道教的起源与传播道教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和庄子。

道教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修身养性、返璞归真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德、无为和太极等。

道教的传播主要通过道经的编纂和传授,以及道教的修炼和传承。

道家养性修身的方法主要有内丹、外丹和丹鼎三大流派,其中以丹鼎派最为广泛流行。

道教的传播过程中,吸收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精华,形成了道教独特的仪式、典籍和修炼方法。

三、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影响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社会乃至政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佛教与道教的传播使中国文化得以与外来文化交流和融合。

佛教的传入扩大了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带来了佛经的翻译与传承,促进了汉藏等国家的文化交流。

道教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它的传播反映了中国历史上自主发展的特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二)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 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 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 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 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 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 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 学”。著有《庄子》一书, 亦称《南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道教兴起后,庄周被尊为南 华真人。
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 革旧天师道,创立“北天师道”,使道 教由民间宗教变为官方宗教。南方庐山 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 范,道教形式因而完成。唐宋之后,南 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派逐 渐合流,到元代归并为“正一道”。在 北方,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在 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全真派,其徒 丘处机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重视,全真 派遂成为道教中势力和影响最大的一个 教派。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 大教派。
பைடு நூலகம்
如果人们理解了佛教的人生真谛, 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 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在生前即 可以体验到涅槃境界的极乐,死后更可 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谓“回头是岸”
●佛教的劝世箴言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 净其意,是诸佛教。”
● 佛教文物图片
● 佛教奇异现象
佛光 舍利 肉身不坏等等
△ 道德观: ● 柔弱不争 老子教人“守柔”。老子以「水」 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 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 强调以柔克刚,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 进。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应抱持柔 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勿刚强好 胜,否则不得善终。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 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 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 品、涅盘等。
佛教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烦恼。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等等。 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 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 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 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 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 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 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 ——所谓“苦海无 边”。
第二节 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
一、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
1.道教的形成(p123二)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 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 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 的。
(p122末—123一)东汉中叶(公 元142年),张道陵倡导道教于鹤鸣山 (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 米,故称“五斗米道”。此为道教定型 化之始。又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 师”,故又名“天师道”。东汉末,有 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鲁的五斗米道,组织 教团和黄巾军。东晋时,葛洪于建武元 年(公元317年)撰《抱扑子内篇》, 整理、阐述了道术与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
主讲 陈志佳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 ——佛教与道教
第一节 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一、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佛教于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 中国,从此开始了以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为中心的中外文化融合。(p109)
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 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 交流与融合。印度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 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东汉时期印度佛教 徒陆续来华。永平十年(公元67年), 汉明帝为摄摩腾和竺法兰修建洛阳白马 寺,让他们在那里翻译《四十二章经》, 从此中国就有了佛教。 (p1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accumulated vast quantities of classics and documents, and left over numerous historical relics and treasures. They have influenced, to varying degrees, both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ulture in ideology, science and imagery.
19
The comprehensive Taoist culture created a cultural pattern, combining Taoism and the Taoist school,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Buddhism.
9
影响最深
Buddhist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volved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culture on a large scale.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既是一次大规模的 文化输入活动,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输出 活动,
道教的伦理制 度,主要是建立森 罗严密的等级制度, 是道教融合儒家思 想,以加速和实现 自身封建化的重要 举措。
道教的伦理思 想,就是把儒家的 忠孝思想和性命学 说写入条文,作为 道教教义的重要组 成部分。
23
24
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 Chinese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16
经济的多元融合与民族的多元融合是一 个主题的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说来,汉 族是农耕地主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 农耕与游牧的交流,也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 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中国道教与一些世界性宗教的排他性不 同,其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在宗教形式下兼 容并蓄的文化体系,从所包涵的文化品种之 多,可以说中国道教是“会通之学”的一个 典型形态。
17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 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该教把老子和《道德 经》加以神化,尊老子为教祖,奉若神明;以《 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作宗教性的解释。其教 义主张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使精神、肉体两者长 生永存,成为神仙。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 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 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道教从产生时起就 表现出宗教“杂家”面貌。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和西部边 疆地区,从此开始了以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为 中心的中外文化融合。
6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者,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国王净 饭王的太子,全名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年486年)。
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 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 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成道后被尊称 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随即在 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 城示现涅磐。
7
1
历时最久
2
影响最深
3
化得最好
8
历时最久
这不仅表现在时间跨度大,从两汉之际 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宋元明清近 2000年的时间里都有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活 动,而且许多参与这一活动的僧侣都有三、 五年、十几年,甚至长达二三十年的求法、 传法经历。 东晋僧人法显《历游天竺记传》、唐代 玄奘《大唐西域记》。
佛教和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文书,留 下许多文物宝藏,对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 观念文化、科技文化和形象文化都产生过不 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不少重要的贡献。 26
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文化影响最大。以思想 史为例,中国佛学诗隋唐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成为中国思 想史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承前启后的思想“网结”和纽带。
道教文化内容的复杂,主要是指道 教思想是由道教和道家、道教和儒学、 道教和佛学多种文化相结合所构成的文 化模式。
21
22
道教吸取儒 家思想,建立了 道教的宗教伦理 学。从它产生时 起就表现出对世 俗生活的极大关 注。
他们一直注重 研究儒家《五经》 ,从中吸取资料, 建立道教的伦理制 度和伦理思想。
18
The cultural compositions of Taoism are of great variety, including Taoist thought, architecture, medicine, music, fine arts and literature.
道教的文化结构是多门类的,其中 包括道教思想、道教建筑、道教医学、 道教音乐、道教美术、道教文学等。
The Dominant Religious in Ancient China -Buddhism and Taoism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 ——佛教与道教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 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社会现象 。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历 史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
2
3
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China and the Blending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4
佛教,在中国史书上曾有“释教”“佛 陀”“浮屠””浮图”等多种译名。它创建 于印度,以四大(地、水、火、风)为空, 以人生为苦,以追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 即求得所谓看破红尘式的“觉悟”。佛教是 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的。
11
影响最深
We may say that Buddhist cultural exchange served as a “channel” or “window” for other forms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part that Buddhism played in these other cultural ties are worthy of further attention and study.
佛教的中国化,一是指佛教与中国传 统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指佛教内部各 宗派之间的融合。
13Βιβλιοθήκη 化得最好佛学的儒学化,不是过去的那种依附式的 “化”,而是从形式到内容上与儒学融会贯通,是 佛儒的一体化。
在艺术观点上,中国佛教造像、画佛、造塔, 最初都是从印度传入。
14
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 The Rise of Taoism and the Blending of Various Cultures
5
This shows that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hinterland and the western frontier areas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This was the beginning of Sino-foreign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centered on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Buddhist cultures.
10
影响最深
中国在输入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输入了印 度的其他文化产品,如印度语文、佛教艺术、医学 、天文、数学、哲学等。另外,印度佛教造像和开 凿石窟的风气也为中国僧侣所借鉴。 就文化输出而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 过中国僧人的消化、吸收与改造,又很快传播到东 亚和东南亚各国,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 大的影响。中国实际上起着佛教再传基地的作用。
另外,佛教的《维摩经》、《百喻经》等, 推动了中国晋、唐小说的创作;佛教的俗讲、变 文对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 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禅宗语录不仅为宋明 理学家所仿效,也影响到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
29
THANK
YOU!
15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 的主体。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 农耕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一方面,游牧人虽 处于较低层次的社会发展水平,但其游牧生活却 使他们具有善骑善舞和成为异域文化传播载体的 明显优势,这就为农业文明接纳游牧文明提供了 条件和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农耕人 的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乃至生活习俗又推 动了游牧人自身社会形态发生历史性的飞跃。
中国佛教文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通 道”和“窗口”,它们起到的文化纽带作用,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2
化得最好
By Chinese Buddhism, we mean the blend of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the merging of various sects and schools within Buddhism.
再如建筑学,由于道教建筑多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与 世俗建筑更加接近,为世俗建筑提供和积累了不少新颖设计、 布局、工艺以及独特的处理方法。
27
佛教和道教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形象文化的发展
首先是在传统中国画中出现了文人佛、道画的新品种。
28
其次,是在传统文学中产生出一批以佛、道 为题材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带来了新的意境、 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