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1)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与东吴生相遇韦庄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释】泰阶:星名。
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水上浮萍作比,形象地写出了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
“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B.颔联是说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折磨诗人,以致衰老,竟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浇愁。
诗意凄凉,字字酸楚C.尾联意为;趁未衰之年,暂拼一醉,破涕为笑;期望今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
这是诗人聊以自嘲,也是自许自慰。
D.全诗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感世伤怀而又不失美好愿望的诗人形象。
语言生动辛辣,极具讽刺性。
(2)全诗对比贯穿全篇,试赏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孟浩然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②蓬阁:指秘书省。
③扬云:扬雄。
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情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初一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A. 惊愕(jīng è)沉默(chén mò)纷繁(fēn fán)B. 招呼(zhāo hū)拐弯(guǎi wān)精神(jīng shén)C. 崭新(zhǎn xīn)招摇(zhāo yáo)混沌(hùn dùn)D. 调整(tiáo zhěng)坚韧(jiān rèn)惊悚(jīng sǒng)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A. 因为天气的原因,我不得不取消了原定的计划。
B. 他虽然成绩优秀,但性格内向,不太爱与人交流。
C.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D.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决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答案:C3.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答案:B4.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是:A. 独具匠心B. 知难而进C. 满载而归D. 水滴石穿答案:C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B. 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C. 他的眼神坚定如鹰。
D. 这座山高耸入云。
答案:A二、填空题1. 《匆匆》这篇散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主要描写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答案:朱自清2. 《草原》这篇课文描绘了__________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热情好客的情景。
答案:内蒙古3. 《小石潭记》中,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的情感。
答案:孤寂、凄凉4. 《社戏》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童年、友谊和梦想的故事,其中“我”对童年时光充满了__________。
答案:怀念5. 《观书有感》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部编版五年级小学语文上册期末阅读专项测试卷(二)含答案
上册五年级期末阅读专项检测卷(二)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吟诗园。
(33分)(一)观书有感(其一)(13分)---------------------,------------------------------------------,---------------------1.默写全诗。
(4分)2.这首诗的作者是_ (朝代)著名的理学家_ (2分)3.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4.诗人看到这种景象,联想到了什么?(3分)-----------------------------------------------------------5.这首诗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人需要不断地_ ,不断地汲取知识,这样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思维才能更加敏锐。
(2分)(二)示儿(20分)1.这首诗是时期_ (人名)的绝笔,诗中作者以的口吻,表达了对的无比渴望。
(8分)2.解释诗中词语的意思。
(8分) 乃∶元∶_ 无∶但∶。
3.诗中作者的遗憾是作者的嘱咐是 。
(4分)二、课内阅读我最棒。
(42分)(一)桂花雨(6分)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浸"是__ 的意思,这样写的好处。
2.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3分(二)珍珠鸟(13分) 1.《珍珠鸟》一课,作者运用了很多描写方法,按要求找出有关句子。
(9分)(1)环境描写∶。
(2)外形描写∶。
(3)活动描写∶。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4分)------------------------------------------------------------(三)落花生(11分)1.按原文填空。
于谦《观书》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于谦《观书》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原文】: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翻译】:书卷是多情的像是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
一眼扫过就是三千字,读书专心致志,胸无杂念。
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
金鞍玉勒的贵公子寻求志同道合的玩伴,却不信我的书房中别有一番春景。
【赏析】: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
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
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阅读训练】:(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素质测试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素质测试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漂扬B. 骄嫩C. 严历D. 居然答案:D解析:A项中“漂扬”应为“飘扬”;B项中“骄嫩”应为“娇嫩”;C项中“严历”应为“严厉”。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妈妈,你快来看看,”我高兴地喊:“这是什么花呀?”B.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C.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 花园里的花可真多呀,有牡丹、月季、菊花和等等……答案:C解析:A项中“喊”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B项中“桃树、杏树、梨树”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之间应为逗号;D项中“和”与“等等”重复,应去掉一个,且“等等”后面的省略号应去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不亦乐乎。
B. 听到这个消息,他忐忑不安地离开了。
C. 他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对旁边的声音充耳不闻。
D. 听到老师的表扬,他眉飞色舞,十分得意。
答案:B解析:B项中“忐忑不安”指心神极为不安,与“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反应不相符,使用不恰当。
4.选出与“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春天到了,桃花开了。
B. 露珠晶莹透亮,好像一颗颗珍珠。
C.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D. 蟋蟀在弹琴,青蛙在唱歌。
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句子“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翠鸟”比作“箭”。
A项为陈述句;B项“露珠……好像……珍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小河……如同……蓝绸子”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喻体“蓝绸子”与题干中的“箭”不同;D项“蟋蟀在弹琴,青蛙在唱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质量监测卷附答案 (5)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一)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6分)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8分)这学期,我们认识了jīng qiǎo( )如诗般的白鹭,guāi qiǎo( )可爱,十分jǐng jué( )的松鼠;了解了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有力dǎ jī( )敌人,fěn suì( )了敌人无数阴谋诡计的地道战。
而jǔ shì wén míng( )的圆明园被侵略者无情huǐ mi è( ),又让我们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明白了中国少年之责任。
2.[易错]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风一更.(gēng) 龟.(guī)裂B.誉.(téng)写腼腆.(diǎn)C.悄.(qiǎo)然绿.(lǜ )林好汉D.摄.(shè)氏度教诲.(huì)3.[易错]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2分) A.津津有味心矿神怡索然无味诗情画意B.千变万化理直气壮决口不提流光溢采C.不可计数浮想联翩恍恍惚惚鬼计多端D.哀鸿遍野政通人和得意扬扬众星拱月4.[疑难]“髫(tiáo)”字的意思,最可能与下列哪项有关?( )(2分) A.召集B.手套C.头发D.呼唤5.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不可以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2分) A.小明今天又没做作业,检查作业的组长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B.小明做什么事儿都前怕狼后怕虎,许久不能做决定。
(胆战心惊) C.老师教育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做知道感恩的人。
(饮水思源) D.李明看书随随便便,经常把故事中的人物搞错了。
(张冠李戴) 6.“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八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2分)A.列数字、打比方B.列数字、举例子C.列数字、下定义D.列数字、作比较7.下列诗句中,描写内容与其他三项不是同一类的是( )(2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021年上海杨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21年上海杨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2021年杨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一)默写(15分)1、昨夜江边春水生,。
(《观书有感(其二)》)2、,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3、,雪尽马蹄轻。
(《观猎》)4、六十而耳顺,,。
(《孔孟论学》)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6-7题(4分)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词中的“卷”字,既写出了出猎场面的,更表现了出猎者的精神面貌。
(2分)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A.本词开篇“聊”“狂”两字,虽隐有怨愤之情,但更多见作者豪迈气概。
B.本词中词人以孙权、冯唐自比,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C. 本词结句卒章显志,传神描绘了作者驰骋于沙场,为国杀敌的英雄形象。
D. 本词表面写的是一次秋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黔之驴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②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本文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第①段交代了黔之驴的由来及虎初见驴时的反应。
B.第②段描绘了虎惧驴、察驴、戏驴、吃驴的经过。
C.标题直指写作意图,讽刺了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本文启示我们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必将陷入困境。
观书有感朱熹阅读答案
观书有感朱熹阅读答案【篇一:《观书有感》[宋]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它,这里指池塘中的水;清如许,这样地清,指池水如镜,能够使“天光云影共徘徊”)题目是《观书有感》,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
把书打开了,好像打开一面镜子。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丰富内容。
问那个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澄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流过来。
这句话比喻书中的内容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
这首诗运用比喻修辞,说理形象。
读时,自然就融进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谢谢大家!* ――知人论世挖出主旨细评价值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从诗中______和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混乱时期。
(2)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1)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2)在动乱时代,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儿比其他地方的月儿更明亮、更清晰、更可亲。
指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1.了解背景,调用储备。
(1)了解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2)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
(3)了解写作你读到的这一首诗时诗人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
(4)了解诗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
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受权贵排挤,被逐长安。
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风清新飘逸。
杜甫:忧国忧民,颠沛流离。
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风沉郁顿挫。
高适:主要成就在“边塞诗”方面,诗中歌颂舍身抗敌的壮烈行为,表现他的建功立业的心情;也批判了某些将官的腐败作风;同时真切生动地刻画了边塞风光。
诗风雄浑奇拔。
如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转以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古代文学的文学意境
古代文学的文学意境一、文学意境的定义与特点1.文学意境的定义: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具有情感色彩、形象特征和审美价值的诗意空间。
它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事物、情感和理想融入作品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2.文学意境的特点:(1)形象性:文学意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
(2)情感性:文学意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审美性:文学意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
(4)诗意:文学意境充满诗意,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二、古代文学意境的表现手法1.比喻:通过对比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2.拟人:将人的情感、行为赋予非人事物,使其具有生动的性格特征。
3.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寓意深刻。
4.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征,增强艺术效果。
5.对比:将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加强艺术感染力。
6.渲染:通过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使意境更加丰富、生动。
7.烘托:通过侧面的描写,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8.寓言:通过讲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举例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5.《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古代文学意境的意义1.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意境使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提升了其审美价值。
2.丰富作者的情感表达:意境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使作者能够更深刻、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所展现的画面。
2.诗的标题是“观书有感”,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关于读书的字眼,却被称为抒发读书体会的佳作,为什么?【拓展试题】1.第一句中“鉴”是“镜子”的意思,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前两句。
2.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关于读书的什么道理?【答案】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浮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2.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读书比作“源头活水”,只有活水不断注入,方塘才会清澈;只有不断读书,思维才会活跃。
这一比喻将读书微妙难言的感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可以看见天上的颜色和云的影子,写出了方塘里水的清澈。
4.人要常读书、多读书,才能为知识注入源头活水,从而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类题型先平实地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然后再用优美地语言润色一下,答案中“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浮云的影子”“充满生机和活力”都是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联想、想象加入的。
2.考查对诗歌艺术特征的鉴赏。
这首诗看似写水,实际上是把人比作“方塘”,把读书比作“活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喻人只有像方塘一样不断注入“活水”,用读书的办法注入新知识,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
写“观书有感”却不在诗中明写,而是通过暗喻的方式表达出读书的感受,描写生动有趣,哲理简单易懂,所以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佳作。
据此概括即可。
3.考查赏析诗句。
从题干可知“鉴”是“镜子”的意思,因此“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是为了凸显水的清澈,映在方塘里的天光云影也是从侧面描写方塘的清澈。
五年级语文诗词鉴赏试题答案及解析
五年级语文诗词鉴赏试题答案及解析1.嘟嘟赏读吧。
读读这首诗,然后尝试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吧。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后来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母亲在里头,母亲在那头。
我在外头。
长大后,而现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读了这首诗后,你的感受是:【解析】略2.古诗畅想图。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解析】略3.快乐阅读吧。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写出与下列古汉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
乃( ) 翁( ) 无( )元( ) 师(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
(3)抄出能体现诗人目的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诗人的遗憾是______ 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_____________,诗人的嘱咐是_ ______ ______。
【答案】(1)你们父亲不要本来军队(2)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什么也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渴望中原统一的迫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略4.小小法官,我会判断。
(1)吕岩、杨万里、辛弃疾都是宋代诗人。
( )(2)“清平乐”是词的题目,“乐”读yuè。
( )(3)《清平乐·村居》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答案】(1)×(2)×(3)√【解析】略5.默写《长征》,按要求回答问题。
(9分)长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观书有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属于诗。
朱熹诗揭示的道理是,苏轼诗暗示的道理是。
2,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苏轼诗通过琴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表现理趣。
【问题】(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⑴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
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
⑵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
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分析]古代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旅)诗,边塞诗,咏怀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哲理诗,爱情(闺怨)诗等等,应该能够加以基本的识别。
练习8所选的两首诗都是阐述道理的,所以是“哲理诗”。
对于哲理诗必须弄清两点:一、说明(或隐含)着怎样的道理;二、这种道理是如何来表达(或显示)的——即表现手法。
题解1,朱熹的诗说,由于春水上涨,所以“艨艟巨舰”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原来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现在却在水中自然地漂动起来了——即“春水生”是“自在行”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朱熹诗中说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必要条件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恰当条件的,或者说当一定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默写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一《龟虽寿》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⑦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⑩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⑾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⑿最能体现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⒀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⒁表现曹操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⒂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⒃我们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句子是:二《过故人庄》①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③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⑤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三《题破山寺后禅院》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③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④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⑤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⑥写景的句子是:⑦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②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③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五《夜雨寄北》①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②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③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④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⑤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⑦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六《泊秦淮》①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②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③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④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⑤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是: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①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②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③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④构成“新”与“旧”“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⑤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⑥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⑦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于谦《观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①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金鞍玉勒:指富贵公子。
15.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写诗人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多情”“相亲”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书本的喜爱。
B. 颔联用夸张手法写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也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
C. 诗中把“寻芳”的贵公子与痴爱读书的“我”作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
D. 这首诗结合诗人的亲身体会,极写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体现了诗人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16. 请赏析诗歌颈联的妙处。
(6分)参考答案:15.B (“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
”错误,“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
“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心无杂念。
并没有说读书难免疲惫的意思。
)16. ①用典。
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句,说理形象,表明坚持读书,可以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丰富自我;②比喻。
“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读书的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③结构上承上启下。
“活水源头”承接上文“眼前直下三千字”;“东风花柳”引出下文“别有春”。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最新版)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篇一《《观书有感》阅读答案》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篇一《《观书有感》阅读答案》《观书有感》阅读答案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阅读题目: 14.15 水水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其二篇二《拓展学习:观书有感其二..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
(2分)子何以知之? 12. 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3分) 13.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 A.遇事要勤学好问。
B.要善于见微知著。
C.要勤于观察思考。
D.遇事要集思广益。
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①犹如柏林爱乐乐团拥有爱乐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拥有金色大厅一样,上海交响乐团——这个拥有135年历史的“远东第一乐团”,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厅。
这标志着上海交响乐团的发展跃上了新台阶。
②历时6年即将建成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地处闹中取静的复兴中路,这儿原来是上海跳水池,为了与附近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相呼应,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以简朴的陶土作为外立面,建筑顶面配上了柔和舒展的曲面,让整个建筑从高处看像一本摊开的乐谱,与音乐厅之名自然贴合。
③与外观的低调不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内部设计有许多亮眼的创意。
..其中一大一小两个音乐厅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承担演出与录音的双重功能。
为了拓展功能,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内更是巧用空间,辟出了一条长达80米的音乐互动长廊,进行交响乐的普及教育。
④一般来说,建造音乐厅,“看得见的”远远没有“听得见的”重要。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每一个设计都有严格的声学考量。
为了克服附近地铁10号线的震动干扰,一大一小两个音乐厅采用了隔振器技术,通过安装底部弹簧阻振器的方法,将它们建成上海首个全悬浮结构的建筑。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地处繁华地段,为了阻隔外部噪音,大小音乐厅的外墙都采用了双层墙设计,由两堵25厘米的墙与两堵墙中间40厘米的空心距离组成,90厘米厚度的双层墙可以有效隔绝外部声音。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初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语文初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妩媚(wǔ mèi)B. 璀璨(cuǐ càn)C. 咄咄逼人(duōduō bī rén)D. 恣意妄为(zìyì wàng wéi)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B.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扰。
C.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学校决定举办一次读书活动。
D. 她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是她努力的结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他的精心策划下,这台晚会办得绘声绘色,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B. 桂林的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C. 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而要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D. 走进自然,我们能领略到山光水色、鸟语花香,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他把那篇文章背(bèi)得滚瓜烂熟。
B. 这次展览会上,她大展身手,赢得了满堂喝(hè)彩。
C. 他的演讲充满了煽(shān)动性,让人难以忘怀。
D. 这本书的扉(fēi)页上写满了寄语。
6、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色彩斑斓气势磅礴惟妙惟肖B. 娓娓道来振耳欲聋震撼人心C. 脍炙人口历历在目深恶痛绝D. 无精打彩兴高采烈五体投地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教师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B.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决定举办一次写作培训班,让同学们有机会互相学习和提高。
观书有感阅读理解答案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
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
方塘清澈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C“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人大江,“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
D.“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说突然发现不用枉费力气去推移,巨舰本就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15.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价这两首诗“借物以明道”。
请结合作品,赏析这一特点。
(6分)答14. D(这两句诗意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15.其一:借清澈的方塘需要“源头活水”来阐明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或者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3分)其二:借“春水生”让巨舰得以“自在行”来阐明灵感的勃发(或情感一旦触发,或思考一旦茅塞顿开,或基本功夫到家),足以使创作(或写作)文思泉涌,驾轻就熟,流畅自如。
(3分)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河水啊。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诉衷情》《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归田园居《观书有感》练习及答案
初二上《诉衷情》《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归园田居》《观书有感》练习及答案观书有感其二【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词语解释①艨艟:古代战船,这里指大船②向来:从前,往昔③中流:河流的中心④枉:白白地,徒然二.内容理解1.表现书读到一定程度,终于提高认识,内心感到轻松愉悦的诗句是: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这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品读这首诗后回答:它是借助_行船(或泛舟)形象,让读者去体会与_学习(或读书)有关的道理。
3.“艨艟巨舰一毛轻”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C(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其作用是:形象地表现了春水(读书)的力量(将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形象)。
4.诗中说当春水猛涨时,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_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
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创作要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_。
5.这首诗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请结合其他哲理诗具体说明。
__苏轼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了哲理的趣味。
三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诗作者是从自然界中捕捉形象,来谈“观书”的体会。
B.前两句诗人以水涨舰轻为例,目的是要揭示一种哲理。
C.后两句提示人们要认识读书的重大意义。
D.“艨艟巨舰”借喻书中难题,从而紧扣《观书有感》的题意。
四、拓展题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阅读训练及答案](1)一、二两句是怎样具体描绘“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的?(将方塘比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3.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4.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阅读答案3.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4.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5.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答: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
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6.选出对朱熹《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C)A、这是一首因读书有感而写下的说理诗。
首句将书比作“方塘”、明“鉴”,新颖巧妙,极便开启后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