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是中国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它强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是一个全面、系统性的发展理念。
这一理念的核心思想包括:1. 坚持绿色发展: 提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2.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推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让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3. 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创新: 鼓励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4.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少的社会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5. 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理念。
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倡导从传统的“以人定利”到 “以人为本”的价值转变,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在中国的政策和发展规划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国开始探索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优先:在发展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经济发展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定义:(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背景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四班 B10011403 王域琴摘要:我国虽然整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
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资源、能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一、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概要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次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对在目前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它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济,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绿色发展项目概述
绿色发展项目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纷纷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战略,以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
绿色发展项目作为一种针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发展领域。
本文将对绿色发展项目进行概述,介绍其定义、目标、实施方式以及带来的影响。
绿色发展项目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项目。
其核心理念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
绿色发展项目的目标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绿色发展项目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通过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例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
其次,可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可以推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环保农业等领域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发展项目的实施可以带来多重影响。
首先,它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绿色发展项目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随着绿色产业的兴起,将有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出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绿色发展项目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绿色发展项目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绿色发展项目通常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融资难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由于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相关的技术和人才短缺也成为制约绿色发展项目的瓶颈。
此外,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也限制了绿色发展项目的推进。
为了推动绿色发展项目的实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为绿色发展项目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企业可以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社会各界可以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和支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专家观点
▪ 冯培恩: ▪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可以少砍17
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 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资源,减少35% 的水污染。 ▪ 各级政府应扮演这样的角色:高度重视再生 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各类 废旧资源的收集、运输、处置、回收利用管 理办法和规定,使各类废旧物质得到最大限 度的回收利用或妥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和 危害的发生
▪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 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 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 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 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 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 肋”。
这种资源的短缺又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惟一的出路 。
世界银行看中国
▪ 世界银行公布了的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技援 项目的一篇政策建议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资源 利用效率(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源消耗)低于国 际水平。
▪ 这篇名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点和建议 》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尽管这种“低效”部 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造成的(尤其是生产和出 口资源密集型商品),但其资源利用率提高的空间 还很大。另外,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其经济 结构也将发生转变,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将有助于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更加可持续、对环境更加友好 。
▪ 潘家铮: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惟一出路 ▪ 世界各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
是共同的方向,节约应该是全人类的美德。但对于中国来 说,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我国是人多而物不博。现在发展水平还很低,人均GDP仅 为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还需要大力迅猛发展。中国人 口已达13亿,占全球1/5,高峰将达16亿或更多,而主要资源 耕地、水、能源、各种矿产按人均计,都列在世界最后 列。例如人均耕地仅1亩多,为世界平均的1/3,还在不断减 少,要养活自己难度极大。如果有1/10的粮食要进口,就会 压垮世界粮食市场。又如石油,为世界平均的1/10,如果中 国按美国现在的标准消费,每年需50亿吨以上,全世界生 产的石油都给中国用也不够。其他如水和重要的矿产资 源现在都已面临危机,如没有远虑,前景十分危险。另外, 中国的环境也不容许这样消耗下去。
论“两型社会”建设
论两型社会建设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而且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方向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建设两型社会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通过运用综合措施,使资源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合理配臵、与高效、综合、循环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替代,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
2.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
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缓解资源能源的长期供需矛盾,中国必须走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两型道路,即要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是相辅相成的,建设两型社会将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和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向。
3.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
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依赖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并以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为基础。
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生产要素的全球配臵,工业化国家在不断调整发展方向,谋求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中国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势都更加严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在当今时代,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绿色发展,成为了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绿色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要实现绿色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觉采取行动。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广泛传播绿色发展的理念和知识,让人们了解资源短缺的现状和环境恶化的危害。
同时,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相关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
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
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的绿色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开发和推广先进的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
例如,在能源领域,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工业生产中,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在农业领域,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加强资源管理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也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让资源使用者承担相应的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从而促使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一幅多么令人振奋的宏伟蓝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前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其意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政策。
并在最后提出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如何表现。
正文: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述(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绿色发展
1绿色发展的提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2绿色发展的概念;所谓绿色发展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建设的统一与协调。
绿色发展既要改善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又要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低碳经济辩证统一。
3绿色发展的必要性;首先,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必备条件。
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开发,尤其是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减少甚至枯竭,进而影响到环境和生态平衡。
其次,环境污染严重。
例如在城市环境中,由于城市人口剧增,城市建筑业、商业、公用和民用服务业迅速发展以及汽车使用规模的增大使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第三,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
即靠高投入和扩大规模来增加生产,重数量和速度,轻质量和效益,重开发和利用,轻保护和恢复。
4绿色发展的具体途径;绿色发展需要从思想、制度层面到实践层面的过程。
首先要积极倡导以环保为基础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普及生态知识,树立绿色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弘扬生态文明。
积极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将绿色化、生态化渗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中。
在社会政策、法律的制定、决策实施上,以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基准,将对自然的损害降到最小并能够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
其次要以节能减排为核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绿色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绿色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绿色发展,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旨在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其中两个主要方面是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指通过有效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我们需要推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例如,我们可以鼓励公众使用环保产品,提倡低碳出行,减少能源消耗等。
同时,政府也应该把节能减排列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等可替代传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闭合的生态系统,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
这需要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来实现,包括资源再利用技术和垃圾处理技术的改进。
同时,政府在资源管理方面也需要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是重要的一环,人们需要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需要珍惜和合理利用。
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资源循环利用机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在企业层面,应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强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投入到环保领域。
同时,公众也需要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到推动绿色发展的行动中来。
绿色发展不仅有助于环境的保护,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节约型社会和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可以带动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例如,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发展将带来更多的绿色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升级。
此外,建设节约型社会也可以降低能源和资源的依赖性,提高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总而言之,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资源循环利用机制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行动,才能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绿色发展的重要内涵
绿色发展的重要内涵
绿色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涵:
1.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发展方式必须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基础。
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生态重建、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的原则,努力实现零排放、零污染。
2.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是绿色经济的基石。
需要注重以创新、科技、人才培育、绿色产品与服务、环境治理等为基础,完善绿色产业体系。
3. 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社会公平和普惠:绿色发展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和普惠,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推动城乡区域均衡发展。
5.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把绿色发展理念与发展经济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绿色发展是国家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坚持创新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人民共享、国际合作等核心理念,并使之贯穿经济、社会和
环境各个层面。
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然而,传统的建筑方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
绿色建筑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健康舒适、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资源节约绿色建筑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资源节约。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这包括但不限于节水、节能、节材等方面。
例如,绿色建筑通常会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热水器、高效节能空调等设备,以减少对电力的依赖。
同时,绿色建筑也会优先选择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如竹材、再生混凝土等,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
二、环境保护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会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通过采用环保型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噪音、尘土和废水的排放。
此外,绿色建筑在设计中也会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如通过绿化屋顶、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
三、健康舒适绿色建筑注重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通过采用无害的建筑材料和高效的空气净化系统,绿色建筑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空气污染,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此外,绿色建筑还会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的依赖,从而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和健康的室内环境。
四、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几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绿色建筑通过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应用也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经济效益尽管绿色建筑可能在初期的投资成本较高,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其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首先,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绿色建筑可以大幅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
其次,绿色建筑的环保特性使其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更容易吸引消费者。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方案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方案一、背景说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难以回避的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各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积极开展环保工作。
而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关注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创建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因此,本文旨在制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创建方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概念解释1. 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指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通过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等手段,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和利用。
2. 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是指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通过选用环境适应性材料、改善生产工艺、实施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控制污染排放等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
三、方案制定1. 建立资源管理体系为实现资源节约型企业的目标,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资源利用计划、设立资源使用监测机构、制定资源节约的具体措施等手段,有效地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管理。
2. 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生产清洁生产和低碳生产是实现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重要措施。
企业应该通过技术改进、设备更新、产品设计等措施推进清洁生产和低碳生产,减少污染、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
3. 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将生产制造、物流配送、销售服务等活动有机整合起来,实现环保经营的有效手段。
企业可以选择在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包装等环节,选用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等方式,使整个供应链实现环保经营。
4. 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是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废弃物管理体系,通过分类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等措施,实现对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和资源的再利用,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5. 推广环保文化和注意员工健康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也要关注人的素质和生命质量。
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机关示范单位实施方案
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机关示范单位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机关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需要。
经过积极探索,已有一些城市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因此,本文提出了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机关示范单位实施方案,以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机关节能减排意识,树立机关形象。
2. 原则:注重实效、突出示范、分类指导、全程监管。
三、具体措施1. 加强机关能源管理。
建立机关能源管理委员会,监督机关的能源使用和管理,制定并执行能源计划和能源管理制度。
2. 推广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环保意识,开展环保培训和考核,增强职工环保意识。
3. 推进低碳办公。
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的办公设备和用品,如使用LED灯、智能家居、节水器等。
4. 实施绿色采购。
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程序,对办公用品、设备、车辆等进行绿色采购,优先选用绿色、环保产品。
5. 完善废弃物处理。
加强机关废弃物收集、分类、利用或处理工作,推广垃圾分类,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6. 提高节能水平。
优化机关建筑、设备和用电设备的设计、选型、管理和运行,加强用能监管。
7. 推进绿色办公。
鼓励机关充分利用绿化、节水、节能等先进技术,实施绿色办公。
8. 实施全面节约。
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机关全面节约,降低能耗和成本。
9. 建立评估机制。
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对机关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和考核。
10. 加强网络宣传。
通过网络宣传、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对机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工作进行宣传和推广。
四、组织实施1. 根据机关实际情况,成立机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计划和时间表。
2. 按照工作要求,明确责任人员,加强组织协调和沟通。
3. 加强工作宣传,提高职工参与度和认同感,形成浓厚的节约和环保氛围。
4. 对工作实效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和分享经验,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
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全球性的历史任务之一。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多种途径,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步骤。
一、加强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政府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法律规章、政策和标准,切实保护资源,促进环境持续改善。
例如,可以通过对资源利用的上限和污染排放的下限进行严格限制,推广绿色生产和消费,引导企业、市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
二、优化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就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使得经济的发展方式更加绿色、低碳、高效,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和共赢。
例如,可以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处置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能源效率和环境服务产业的比重等。
三、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步骤,必须从每个个体开始,从源头治理、从生产环节开始落实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方案。
例如,可以优化生产工艺,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积极参与回收利用等各个方面。
四、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要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大力推广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促进全社会向节约型、低碳型、环保型转型。
例如,可以宣传环保知识,鼓励低碳消费,购买环保产品,实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和用电等。
综上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全社会的深层次改革,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协调发展。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共同建设美好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机关示范单位实施方案
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机关示范单位实施方案一、目标定位我们要明确目标。
作为机关单位,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
这不仅仅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更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现状分析目前,我们的资源利用情况并不乐观。
办公用品浪费、电力消耗过大、纸张使用无节制等问题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形象,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三、具体措施1.建立健全制度我们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制度的落实。
2.提高员工意识人是关键。
我们要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员工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知识讲座、主题活动,让员工了解资源节约的重要性。
3.技术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比如,推广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的使用;引入智能节能设备,降低电力消耗;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落实具体措施(1)办公用品管理实行办公用品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办公用品领用制度,严格控制办公用品的消耗。
对于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办公用品,如硒鼓、墨盒等,可以实行回收再利用。
(2)电力消耗对办公室、会议室等场所的电力消耗进行统计,分析用电高峰期,合理调整用电策略。
同时,推广节能灯具,降低电力消耗。
(3)纸张使用提倡双面打印,减少纸张使用。
对于一些必须打印的文件,可以选择环保纸张,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环保活动定期举办环保活动,如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让员工亲身参与,提高环保意识。
四、实施步骤1.制定方案根据现状分析,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2.宣传培训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员工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3.落实措施各部门根据实施方案,具体落实各项措施。
4.监督检查设立监督小组,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制度的落实。
五、预期效果1.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推动构建绿色发展体系
推动构建绿色发展体系
绿色发展体系指的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和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为目标,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推动走向绿色发展的多方面的集成体系。
构建绿色发展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绿色能源计划。
促进新型清洁能源的发展,采用新技术加速节能减排,加大对能源开发利用的节约,推动能源从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能源向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的新能源转化。
二是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促进清洁、高效、低碳技术的发展,并在生产和技术改造中采用清洁技术。
优化和升级工业生产线,采取健全的污染预防控制措施,有效防止污染物的排放,推动节能减排,并扩大应用环境友好型产品,促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开展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联防联控、综合治理,形成系统有效的生态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系统维护、修复和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有效控制水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缓生态环境恶化。
四是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积极推动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违法污染行为,惩治违法排污行为,防止环境污染。
五是推进节约资源发展,实行资源节约生产,降低原材料消耗和能耗消耗,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实施资源安全及有效利用的政策,形成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格局,实现节约型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构建绿色发展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展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推进节约资源发展。
这些措施一旦落实,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影响,实现节能减排,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1年03月17日 09:44 来源:新华社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一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
推进植树造林,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
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第二节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
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加快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
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三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
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战略政策对话,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建立资金、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平台和管理制度。
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第一节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
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
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
加强节能能力建设。
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专栏9 节能重点工程新华社发第二节加强水资源节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强水权制度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
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
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广普及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5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支持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在保障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换机制。
加强城市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促进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居民生活节水。
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大力推进再生水、矿井水、海水淡化和苦咸水利用。
第三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行先补后占,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
按照节约集约和总量控制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
提高土地保有成本,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
第四节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
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加强重要优势矿产保护和开采管理,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制度,促进矿业权合理设置和勘查开发布局优化。
实行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推进规模化开采。
发展绿色矿业,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加强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坚决制止乱挖滥采。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一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
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
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
资源产出率提高15%。
第二节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
加快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第三节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
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
第四节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
推进甘肃省和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专栏10 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新华社发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第一节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加强造纸、印染、化工、制革、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继续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湖库及河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加大重点跨界河流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
推进火电、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强化脱硫脱硝设施稳定运行,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
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
加强恶臭污染物治理。
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控制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达到80%。
有效控制城市噪声污染。
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
第二节防范环境风险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加大持久性有机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受污染场地、土壤、水体等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推进历史遗留的重大环境隐患治理。
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及控制,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能力。
第三节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强化产业转移承接的环境监管。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总量控制指标考核,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监督机制。
图表:专栏11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新华社发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第一节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第二节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
搞好森林草原管护,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
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监管,提高管护水平。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与流失,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第三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鼓励、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
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制定实施生态补偿条例。
图表:专栏12 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新华社发图表:图5 “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新华社发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第一节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完善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河库联调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建设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骨干水源工程,统筹推进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加水资源供给和储备能力。
推动解决西南等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
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
加强雨洪资源和云水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