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的知觉与感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要求理解性记忆较高的内容,其中感觉与知觉是常考的知识点之一。
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就是说,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看到了一个物体的视觉就包含了颜色、形状,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
总之,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同感觉同时进行。
但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
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
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
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但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第五章 感觉统合治疗
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儿童发育的重要基础 最关键时期~~~7岁以前
6
感觉统合失调?
是指大脑不能有效组织处理从身体各种 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导致身体不能和 谐的运作,最终影响身心健康,出现一 系列行为和功能障碍。
二、感觉统合层次
第一级:感觉调节 根据需要正确调节和组织所接收的感觉信息,以理想警觉状态应对挑战; 第二级:感觉辨别 需要前馈和反馈信息,分辨所接收的感觉刺激的质和量,身体构图发展,
(五)听觉系统
1.听觉系统基本功能
(1)声音分辨、记忆; (2)对声音和语言的理解; (3)空间定向; (4)判断声源距离感;
2.听觉障碍
(1)听觉防御:对普通的声音感觉相当刺耳、难受,无未忍受; (2)听觉迟钝:对很大的或突然发出的声音无反应、“听而不闻”; (3)听觉寻求 (4)听觉辨别能力缺陷 (5)听觉过滤障碍:不能滤过无关听觉刺激 (6)听觉记忆障碍:听觉记忆短暂
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根据 脑功能研究,提出感觉统合理论。
第一节 概 述
一、什么是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前庭平衡觉、本体觉
什么是感觉统合?
7大感官 大脑中枢神经的前庭觉 过滤、辨识 重要信息传递大脑 大脑加工处理、协调整合 知觉,指挥身体做出反应 感觉统合。
形成
七、感觉统合的训练场地
要求:安全、舒适、宽敞、明亮、通风、色彩丰富、充 满童趣、合理布局;
地面铺软垫,墙面软包。
八、感觉统合的训练器材
悬吊式器材 滑行类器材 滚动类器材 弹跳类器材 触觉功能训练器材 重力类器材 行走类器材 视觉类器材 听觉类器材
九、注意事项
(1)强化安全意识,确保治疗安全; (2)加强团队合作; (3)制定切合实际的治疗目标; (4)遵守治疗原则; (5)避免医疗机构治疗与家庭脱节。
第五章自我意识
社会自我
• 自三岁到青春期,个体生理自 我仍然继续发展,同期社会化 也开始萌芽。
• 在这个时期,个体与他人有越 来越频繁的互动,开始学习性 别角色、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与信念也开始形成。
社会自我
• 此时期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规范为主 的,称为「社会我」,例如小孩子会 以「爸爸说男孩子要勇敢」、「老师 说说谎的是坏小孩」来表达自己的想 法。
提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 能力和条件的比较实现的”,他把这称为社会 比较过程(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
• 他认为个人为了适应生活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 自己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情况,如果对自己周围 环境不了解,就会产生不安全的感觉与焦虑, 甚至会发生紧张,不知道应该怎样表现自己, 尤其是当个体处于新的环境,很想了解自己的 能力与观点在群体中有什么地位,发生什么作 用时,“社会比较就显得更为迫切”。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
• 婴儿刚出生时多处于自我封闭的 状态,尚无法区辨外界与自己, 认为母亲与自己是一体的。
• 一直到七、八个月大才会逐渐衍 生出「我」的概念,也才逐渐分 得清自己和外在世界是分开的、 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
生理自我
• 不过在三岁以前,其对自己的认识 是以躯体为主。例如在晃动双手与 抚触的过程中会察觉到手是自己的 一部分,看着地上的球被脚踢开也 就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体对外在环境 的影响力,慢慢地对于别人叫自己 的名字会有反应,看到自己镜中的 长相也会知道那就是自己等,都是 生理我逐渐成熟的证明。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包括环境 因素和个性因素两方面。
5、自我知觉的途径:我是怎样的人?
• 以人为镜 • 角色扮演 • 社会比较 • 自我分析
认知功能发育
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
3.直觉思考阶段(5-7岁) 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分类,明确事物之间的关系,但 常受知觉和自身体验的影响。对分类、关系、数量等 概念还不能进行论述性操作。 不能掌握守恒原则。
四、游戏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关系
(一)游戏的本质和特征 1.游戏的社会性 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 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 首先,游戏是一种社会需要; 其次,游戏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 再次,游戏同社会生活条件有密切联系。 社会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它把游戏与动物的本能活 动区分开来。
一、认知功能的概念
3.认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包含 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它建立在感觉和知觉的 基础上,通过记忆、思维、概括、想象而完成对事物 本质及规律的把握。
一、认知功能的概念
4.认知功能:认知由认识和知觉两个词的词首组成, 代表感觉刺激的知觉处理水平上升到认识处理水平的 过程。
四、游戏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关系
(四)幼儿游戏的发展 幼儿游戏的发展,与其生理、心理发育密切相关。游 戏的内容、形式、结构等随着幼儿的发育而改变。 1.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又称感觉运动游戏、功能性游戏,这一阶段认知活动 主要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游戏中几乎不存在任 何象征性。 游戏的动机在于感觉和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 的快感,游戏形式也只是孩子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 而单纯重复某一动作,以抓、摸、拿等为主。反复摇 拨浪鼓、丢玩具、相互追跑是这种游戏的典型表现。
三、认知功能发育的过程
(5)第五阶段:13-18个月 游戏:寻找最有效的游戏方法。 模仿:根据场所的提示,模仿全新的动作和声音。 智能:知道不同的动作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 开始探索游戏的方法以寻求更有趣的结果。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课责任教学单位:艺术系修读方式:必修总学时数:60 学分: 3 编者:张岗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课程性质地位《人体工程学》属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人体工程学规律及设计方法。
人体工程学是以心理学、生理学、人体测量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和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的科学。
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为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为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专业课程的不断深化,使学生懂得人体一些重要尺寸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为后继课程及今后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通过对人体家具、准人体家具、建筑家具尺度要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尺度意识,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
使学生熟悉人体工程学的概念与主要内容,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
了解人在特定建筑空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从而使设计更科学合理。
课程的重点是: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之间的设计更符合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课程的难点是: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
学时:按本专业教学要求,计划课时3周,周课时为20节,总课时合计60节。
具体安排如下:绪论(2学时)(一)教学内容1、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史2、人体工程学的定义3、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4、人体工程学的应用(二)教学要求1、掌握内容:人体工程学的定义。
2、熟悉内容: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3、了解内容: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人体与室内(6学时)(一)教学内容1、人体测量学由来与发展2、人体测量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3、尺寸的分类(二)教学要求1、掌握内容:尺寸的分类。
2、熟悉内容:人体测量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 感觉
•
(四)色觉缺失
• 色觉缺失包括色弱和色盲。 • 8%的男性和0.5%的女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色弱或色盲。 • 其中,色弱是指对红色和绿色的感受性很低。色盲是指丧失 颜色的辨别能力。 • 色盲分为部分色盲和全色盲。全色盲是由亍缺乏规锥绅 胞或功能丧失造成的,很罕见。 • 部分色盲有红绿色盲或者黄蓝色盲。 • 色盲有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
下绝对阈限(感觉产生)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 成反比关系。
晴朗夜空中可以见到30英里外的一支烛光 安静房间内可以听到20英尺外的表的滴答声。 两加仑谁中加以茶叶可以变热变出甜味 一滴香水可使香味扩散至三个房间 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厘米外落到面颊上课觉到
• (二)差别感觉阈限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乊间的最 小差别量。相对应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乊间成反比兲系。 • ——韦伯定律: ΔI K= I • ——韦伯定律只适用亍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者 过弱时,都丌适用。
衡。否则就没有人的心理。(“感觉剥夺”实验)
小知识:“感觉剥夺”实验
• 感觉剥夺实验的研究工作是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 布和贝克斯顿在1954年进行的。 • 他们征募了一些大学生为被试,这些大学生每忍受一天的 感觉剥夺,就可以获得20美元的报酬。当时大学生打工的收入一般 是每小时50美分,因此一天可以得到20美元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可 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而且在实验中,大学生的工作好像是一次 愉快的享受,因为实验者要他们做的只是每天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 房间里的一张极其舒服的床上,只要被试愿意,尽可以躺在那儿白 拿钱。
(二)声音的混合不掩蔽
• • • • • 1.共鸣——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 2.强化不干涉 3.差音不和音 4.声音的掩蔽——声音的干扰现象。 ——当两个声音混合同时到达耳朵,人对一个声音的感受 性会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 • 分为三类: 纯音对纯音的掩蔽;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噪音和纯音对语言音的掩蔽。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 感觉
他们正可利用感觉被剥夺后的清静安宁,思考学业或整理毕业论文的思路,但学生们
不久就发现,他们的思维变得混乱无章,他们忍受不了几天就不得不要求立刻离开感
觉剥夺的实验室,放弃20美元的报酬。
•
实验后,学生们报告说,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做清晰的思索,哪怕是在很短的
时间内;他们感觉自己的思维活动好像是“跳来跳去”的,进行连贯性的集中注意和
•
另外,年龄对音调的感受性也有较大影响。
• 2.音响——反映声波振动的幅度。声波振动的幅度大,声 音则响,振动幅度小,声音则弱。
• 音响的感受范围是0--130分贝。超过130,则引起痛觉。
• 3.音色——反映声波的混合状态。分为纯音和复合音。
•
当不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时,人仍然可以听出组成该
混合声的各种声音的音色。
S= 1 R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 成反比关系。
精选ppt
9
• (二)差别感觉阈限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
小差别量。相对应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 ——韦伯定律:
ΔI K=
I •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者
• ——光化学反应引起神经细胞 的兴奋,化学能转化为神经电 能,产生神经电脉冲,经双极 细胞到达视神经节细胞,并沿 着视神经节细胞组成的视神经, 离开眼睛上行传入大脑枕叶视 觉中枢。
精选ppt
16
三、视觉现象
(一)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阈限 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
•
精选ppt
28
(二)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身体动作 当人们集中注意时,与活动无关的身体动作就停止了, 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如学生在认真听课时,其目光注视着老师, 而其他动作都停止了。当学生做出多项与学习活动无关的身体动 作时,可大致判断其走神了。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个体的主观状态
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刺激之间的对比关系:颜色、大小、形状、
强度、持续时间。 如绿草和红花、绿草和 青蛙 刺激的活动和变化 活动的、变化的刺激物易引起注意,如霓 虹灯、活动玩具、教师讲课声调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四、意识的水平
无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自我意识和对外周的意识
五、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 催眠 白日梦和幻想
第三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注意的概念 什么是注意 注意和意识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分类
一、注意的概念
黑色圆点 8~9个;
外文字母 4~6个;
几何图形 3~4个;
汉字
3~4个。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主观因素:各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 识经验
客观因素: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TCI G AHNE
图1
TEACHING 图2
2. 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感觉和知觉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形成对 世界的完整认识。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 加工和组织,感觉信 息是知觉的原材料。
感觉与知觉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通过感觉和知觉获取外界信息,进而形成对世 界的认识和理解。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行为的基础,通过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解释,影响个体的行为反 应。
个体能够觉察到的刺激的微小变化量。
差别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
02
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 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 生的,是对感觉信息进行 组织、解释、构建和整合 的过程。
知觉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需要人的大脑参与对感觉 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情感的基础,通过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解释,引发个体的情感体 验和情绪反应。
04
感觉与知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刺激
感觉刺激是引起感觉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如光、声、气味等。它们通过特定的感受器被接 收并转化为神经信号。
感受器
感受器是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殊结构,如眼睛对光线的感受、耳朵对声音的感受等。 感受器将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解释。
质量控制
在工业和工程领域中,感觉与知觉原 理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质量检测和控制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对产品进行快速 、准确的判断,保证产品质量。
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心理治疗
通过感觉与知觉的干预手段,如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帮 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康复。
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利用感觉与知觉原理,了解患者的认 知和情感状态,采用相应的咨询技巧和方法,帮助患者解决 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范兹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 不同的形状。
文格尔等的研究说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 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 有程度上的差异。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名 称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反应 (二)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1)能听见 (2)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 品质和持续时间
(二)听觉的发展
1.对声音辨别——偏爱; 2.听力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儿童期); 3.听觉的个别差异 4.半聋半哑的孩子 5.注意事项:疾病、噪音、大声喧哗
儿靠视觉、听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 向定位
(一)方位知觉的发展
1.发生
(1)婴儿听觉定位的能力强于视觉定位; (2)盲婴依靠声音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很强。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
进行方向定位。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基本手
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扩展知识: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 趋势和主要阶段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 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的】 认识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掌握学前儿童感觉、知觉的发展特点 怎样发展学前儿童的各种主要感觉(或注意事
心理学课件3.感觉与知觉
2021/6/27
46
一、视觉规律
(一)明暗视觉 1、明度与亮度 2、明暗对比 3、视觉适应:
的时明间适过应程:。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
的时间过程。 (二)颜色视觉
• 视觉后象分正后象和负后象两种。
注视旗中间的圆点至少30秒钟。然后盯着一 张白纸的中央或者一面白色的墙壁。
• 正后象是一种与原来刺激性质相同的感觉印象。 • 帕里士西洋镜 爱迪生动画镜 电影 • 我们看的电视、电影就是正后像的应用。胶片
以24张/秒的速度放映,视觉的残留使我们产 生错觉,误认为画面是连续的。 • 负后象则是一种与原来刺激相反的感觉印象。
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是对感觉信息的 整合和组织。
2、感觉是普遍现象,知觉有很大的个别差异,不同 人所觉察到的相同刺激在知觉上有很大差别。
3、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 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联系: 1、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
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 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 有机综合;
是魔鬼三叉还是二叉?
• 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 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 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 个重要特性。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
• 错觉:对客观环境中的事物产生歪曲或者 错误的知觉。
• 错觉不同与幻觉,错觉是可以预测和测量 的,而幻觉只是一种病态的现象。
注視圖中的燈泡至少三十秒,然後直接將視線移到屏 幕上的白色區域或者是一張白紙上,你就會看見一顆 發亮的燈泡喔!
大学心理学作业习题——第五章人的认识过程
第五章人的认识过程一、名词解释题1.感觉2.知觉3.感受性5.感觉阈限6.感觉适应7.感觉对比8.联觉9.后像11.知觉的整体性12.知觉的选择性13.知觉的理解性14.知觉的恒常性15.空间知觉16.时间知觉17.错觉18.幻觉19.记忆20.内隐记忆21.外显记忆22.超额学习23.思维:24.思维的概括性25.思维的间接性26.常规思维27.想象28问题29.定势30.功能固着31.智力32.表象33.原型34. 关键期35.感觉适应二、填空题1.认知心理学是以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的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是个体对的刺激的。
感觉是认知活动的起点,通过感觉,个体可以获得客观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信息。
3.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4.知觉是个体将信息组织成的过程。
5.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进行加工,产生的过程。
6.表象既有,又有,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7.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和。
8.幻想是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与个人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9..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和的认知加工过程。
10.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
信息的提取有和两种形式。
11.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 、、和。
12.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和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完成。
13.遗忘的进程是的,有的特点。
14.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5.根据思维活动的,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16.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动机水平是曲线的关系。
17. 根据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可将思维分为、具体运算思维和。
三、单项选择题1. 表象的基本特征是()。
A.直观性和具体性B直观性和抽象性C抽象性和概括性D直观性和概括性2. 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五章-知觉
⼼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五章-知觉第五章-知觉⼀、单选题1.⽆论在中午或傍晚,⼀⽂粉笔总是被看成⽩⾊,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B.明度恒常性C.知觉的理解性D.颜⾊恒常性2.下列所列举的⼼理特点中,哪⼀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A.知觉的意义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持久性D.知觉的完整性3.在知觉物体的⼤⼩时,( )。
A.⽹膜投影⼤⼩与物体⼤⼩成正⽐,与距离成正⽐B.⽹膜投影⼤⼩与物体⼤⼩成反⽐,与距离成正⽐C.⽹膜投影⼤⼩与物体⼤⼩成正⽐,与距离成反⽐D.⽹膜投影⼤⼩与物体⼤⼩成反⽐,与距离成反⽐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B.听觉C.触觉D.嗅觉5.⼈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B.前者劣于后者C.两者没有差别D.两者相辅相成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们在⼀⽚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
A.创造想象B.幻觉C.知觉的理解性D.错觉轮廓7.正常⼈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B.双眼辐合C.单眼线索D.双眼视差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
A.看到深度和距离B.看到单⼀的物体C.双像D.⽆法判断距离9.在知觉世界时,⼈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10.知觉的⾃上⽽下的加⼯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的加⼯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C.主要对头脑中⼰经存储的信息进⾏加⼯D.当⾮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式11.当⼈们期待某种图形时,这种知觉期待将易化对图形的识别。
这种现象叫做:A.后像B.后效 C.启动D.定势12、知觉的主要特征是A、编码和识别B、信息登记C、⾼级加⼯D、记忆加⼯13、感知觉的⼼理物理学的理论认为感受能⼒是A、与⽣理功能⽆关的B、与⽣理功能密切相关的C、与刺激密切相关的D、与环境密切相关的14、在⼀个屏幕上看到两个相临的光点连续移动的现象叫做A、似动B、动景运动C、⾃主运动D、⼼灵致动15、把⼀串点知觉为⼀条虚线的现象叫做A、整体知觉B、良好图形C、空间频率整合D、主观轮廓16、下列哪种过程与其他过程不相同?A、知觉恒常性B、早期选择C、图形背景转换D、知觉整合17、两可图形反映出⼈对事物知觉的()。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觉312版●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三种作用:●1.觉察:●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来。
●3.确认:●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他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围。
●三者的关系:●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三)知觉和感觉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1)两者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一旦客观事物离开感觉器官所及范围,感觉和知觉也随之停止。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纯粹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
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不可分割,因而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区别:●(1)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集合。
●(3)感觉是单个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需要多个分析器共同作用。
●(4)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可分为:●(1)视知觉;●(2)听知觉;●(3)触知觉;●(4)嗅知觉;●(5)味知觉。
●2.(详情如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分为:●(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1)阈上知觉;●(2)阈下知觉:●阈下知觉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
《知觉现象学》每章的主要内容
《知觉现象学》每章的主要内容《知觉现象学》是一本关于人类感知和知觉的重要著作。
每一章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以下是对每一章主要内容的简要概述。
第一章:感知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本章介绍了感知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感知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过程。
作者详细解释了感知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感觉为基础、以结构化为特点、具有选择性、受注意力影响、并与意识紧密相关。
第二章:感知的心理和生理基础该章节重点讨论了感知的心理和生理基础。
作者介绍了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解释了感知过程中的神经信号传递和脑区激活机制。
此外,还涉及到感知与情绪、记忆以及学习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作者详细解释了实验方法、调查方法以及观察方法在感觉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感觉测量技术,如心理物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等。
第四章:视觉知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视觉知觉。
作者详细介绍了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讨论了视觉感知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光线投射、视网膜成像、视觉注意力等。
此外,还涉及到视觉错觉和视觉注意力的研究。
第五章:听觉知觉本章主要介绍了听觉知觉。
作者探讨了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详细解释了声音的物理特性和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
此外,还讨论了音乐知觉和语言知觉等与听觉相关的研究领域。
第六章:触觉和痛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触觉和痛觉的知觉。
作者介绍了皮肤触觉的结构和功能,并解释了痛觉的类型和感知机制。
此外,还涉及到触觉和痛觉的神经机制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第七章:嗅觉和味觉本章主要介绍了嗅觉和味觉的知觉。
作者详细解释了嗅觉和味觉的感知机制,包括嗅觉受体和味觉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还讨论了嗅觉和味觉在进化和行为中的作用,并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第八章:多感官知觉和空间知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多感官知觉和空间知觉。
作者介绍了多感官知觉的概念和特点,并解释了多感官整合的神经机制。
5社会知觉
人们习惯上会如何知觉下面这七个点子?
(五)知觉的组织性: 指知觉者对感觉所获得的材料进行主观选择、处理从而上升 为知觉经验的过程,
1.相似法则:如果在知觉场地中有许多刺激物同时存在,人们在知觉时倾向 于把各刺激物中有相似特征的归于一类
2.接近法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易被作为整 体来认知。
3.闭合法则:人们容易把分散而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看成一个闭合的整体 来反应。
4.连续法则: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连续性的知觉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
××
×
××
※
※
※
×
×× ※
※
※
※
※
※
※※※※ ※※※※ ※※※※
三、知觉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大小 ➢强度: ➢活动程度 ➢重复 ➢新 颖 性 和 熟 悉 程 度 。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 ➢ 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
区别: ➢ 感觉只是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层次较低;
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 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层次较高。
➢ 知觉有错觉和超感现象。
二、知觉的心理特征
(一)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根据感觉所获得的材料,并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 对环境事物的主观解释。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知觉的特点
1.目的、任务的特殊性 2.社会知觉的过程依赖于人的交往活动 3.社会知觉具有标准间接性和评价连锁性的特点
三、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他人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目光的接触 3.身段表情 4.言语表情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现象也是复杂多样的。
感觉和是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理现象。
今天,中公教育为大家整理总结了有关心理学上的感觉和知觉的内容,来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
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
通过感觉使我们获得了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感觉信息。
感觉除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还反映机体内部状况,例如,通过感觉我们可以反映有关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以及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态等种种感觉信息。
二、知觉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了事物整体,即在以感觉的形式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同时也反映了事物的整体。
譬如,儿童面前有一朵花,他们并非孤立地反映它的红色、香味、多刺的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一朵玫瑰花。
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1)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③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2)联系:①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②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完整word版)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答案)-整理版(1)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1.自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才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个体心理现象包括三个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三、选择最佳答案1.心理现象又称为C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A、心理规律B、精神C、心理活动D、意识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D 的科学。
A、(心理学)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心理现象3.个性心理是通过A 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4.通过分析学生的图画、日记、作文、考卷以及课外小组活动中制作的模型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方法称为 C 。
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产品分析法D、调查法5.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控制条件,并结合自己的任务,来探求人世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称为 D 。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自然实验法四、辨别正误1.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是人心理活动的两个不同的心理现象。
√2.认识过程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五、简答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有何联系?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其意义表现在哪方面?第二章需要和动机一、名词解释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尖人脑中的反映。
2.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二、填空1.需要可根据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3.动机的功能体现在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维持和调整的功能三方面。
三、辨别是非1.一个人想什么、说什么、需要什么,完全是由其主观所决定的,与社会现实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感觉的基本特征
外界信息中,从视觉获得的信息所占的比例最大,从听觉获得的 信息次之,从皮肤觉(包括温度觉、触压觉、干湿觉等)获得的信 息再次之。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项
1、产生感觉需要有达到一定强度的适宜刺 激。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 感觉阈限的下限,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 为绝对感受性。
颜色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听知觉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保证了人在变化的环境中,仍然按 事物的真实面貌去知觉,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4、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很多的,人们总是按照 某种需要或目的主动地有意识地选择其中少数事 物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突出清晰的知觉映象, 而对同时作用于感官的周围其他事物则呈现隐退 模糊的知觉映象,从而成为烘托知觉对象的背景, 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人的感觉 人的知觉 室内环境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在现实中我们对事物进行反映时,往往感觉到 事物的个别属性,也就知觉到这一事物的整体。不 可能离开事物整体去感觉它的个别属性,因而很少 有纯粹的感觉。我们常常把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 觉。
客观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进一步被知觉, 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的事物 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 完整、越正确。
3、运动知觉是反映事物体的空间位移快慢的 知觉。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分辨物体的静止 或运动的速度。
人的感觉 人的知觉 室内环境
人的感觉 人的知觉 室内环境
人的感觉 人的知觉 室内环境
社会感知
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包 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和自我 知觉。对他人的知觉是指通过社会性刺激, 如外貌、语言、表情、姿态等,对别人心 理面貌的知觉。人际关系知觉是对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知觉。自我知觉是指通过自己 的言行、思想体验等对自己的知觉。
2. 如果正对面的墙上有窗 时,则比无窗时的知觉 距离要长1/5--l/20。
3. 左右方向距离越窄,前 方的相对知觉距离就越 长。
左右方向
当人处于室内,其左右与 墙等距离时,心理知觉距离与 实际距离基本一致。而当左右 至墙壁距离不平等时,近的一 方的心理知觉距离比实际要长, 而远的一方则感觉短。
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 的理解也不同,与知觉对象有关的知识经验 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3、知觉的恒常性 人们根据已往的印象、知识、经验去知觉当前
的知觉对象,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 时候,知觉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 知觉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在视网膜中 的映象是近大远小,但在知觉中它的大小是不变的。
2.2 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 官活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 味知觉、嗅知觉和触知觉等。
当然,在有些知觉过程中,几种感觉 器官的活动同样起主导作用。
可以将知觉简单分为:
一、物体知觉
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
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着,都 具有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及其运动变化。我们对各 种事物可以从它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和运动特性 去感知。
(3)感 觉 的 适 应
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感觉的适应”。
适应现象,除痛觉外,几乎在所有感觉中 都存在,适应的表现和速度不同。除暗适应外, 其余各种感觉适应大都表现为感受性逐渐下降 乃至消失。
视觉适应中的暗适应约需45分钟以上;
明适应约需1-2分钟;
听觉适应约需15分钟;
感觉是构成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可能 有知觉。可是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不能把知觉 归结为感觉的机械总合,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 便有机地发生联系。知觉除反映事物个别属性外, 还反映事物个别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人的感觉 人的知觉 室内环境
二、室内空间的分类
人们对室内生活空间(或作业间)的 要求不是一个固定的尺度,特别是心理 上所需空间的尺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人们对室内空间的不同需要可分为:
第五章 人的知觉、感觉与室内环境
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人的感觉 人的知觉
1、人的感知觉 2、室内空间的分类(按感知划分) 3、人对室内空间的心理知觉
室内环境
知觉和感觉是指人对外界环境的一切刺激信
息的接收和反应能力。它是人的生理活动的一
个重要的方面。 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现象也 是复杂多样的。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 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
感觉的性质较多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而知觉 过程带有意志成分,人的知识、经验、需要、动机、 兴趣等因素直接影响知觉的过程。
在心理学的意义上,感觉和知觉毕竟是有区 别的,它们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对事物个 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 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 系的综合反映。
行为空间
生理空间
心理空间
行为空间
满足人的行为活动所需要的空 间,一般根据人体动态尺度和行为 活功的范围考虑的空间。如完成炊 事活动所需的厨房空间、完成洗浴 活动所需的浴室空间等。
生理空间
人的生理需求所要求的 空间尺度,如视觉上需要的 满足采光条件的窗户的大小, 嗅觉和呼吸所要求的通风口 大小等。
头顶方向
约70%的人心理知觉高度比实际的高度要高1/5左右左。 15--20m2的房间,天花板高低于230cm时,人有压迫感,身 高与高度的心理知觉似乎无相关关系,但身高越高.压迫感 越大。
2、面积大小的心理知觉
室内面积大小知觉:
对于在15--20m2的室内面积大小变化, 约有80%的人感觉不到,房间各边缩短 1/10左右,对面积的变比在心理知觉上反 映不出来。这就是人对面积心理知觉的无 差别间距。
感觉和知觉是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理现 象。
人的神经系统结构
1、感 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 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 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 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 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 觉。
2.1 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知觉
成为一个同样的有机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 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可使人们在 感知自己熟悉的对象时,只根 据其主要特征可将其作为一个 整体而被知觉。
2、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的
感知对象,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感觉 人的知觉 室内环境
人的感觉 人的知觉 室内环境
人的感觉 人的知觉 室内环境
心理空间
满足人的心理需 要的空间大小。
C
B A
三、人对室内空间的心理知觉
对长度的心理知觉 面积大小的心心理知觉
正前方向 左右方向 头顶方向
正前方向
1. 有80%的人的心理知觉 距离比实际距离短.平 均约短1/8。
味觉和嗅觉适应分别适应约需30S和20S。
2、知 觉
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事物个别属 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 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同时也反映了事物的整体。
譬如儿童面前有一朵花,他们并非孤立地 反映它的红色、香味、多刺的枝干等等,而是 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 出它是一朵玫瑰花。
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差别:
无意识下的知觉面积比 有意识时更准确,因为有意 识进行估计时,许多其他暗 示因素产生干扰作用,使判 断反而不准确。
3、心理感觉上的应用
关于建筑室内的心理资料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具有重要 指导作用。在设计上考虑人的心理作用,能有效地合理的利 用空间。
例如,前方距离由于心理感觉变短,可用后退色(如蓝 色)来调节。此外,通过改变室内构造要素(开窗位置、大小、 室内配色等)来调节知觉空间。
因此,可以把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 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 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通过空间知觉,我们可 以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以及物体的上下、 左右、前后等方位。
2、时间知觉是反映客观现象的持续性、速度 和顺序性的知觉。通过时间知觉,我们可以认识 各种现象的时间距离、时间关系等。
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值成反比, 即: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即绝对感觉阈 限的下限值越低,绝对感受性就越高,感觉越敏 锐。
3、若刺激量过大,超过了正常限度,将使感觉 消失而引起痛觉,甚至造成感官的损伤。
刚刚使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 限的上限。刺激量在上、下阈限之间才能引起感觉。 (例如:人眼只对波长380-780mm的光波刺激产生 反应,380mm和780mm即为视觉的下、上阈限,波长 在380mm以下和780mm以上的光波都不能引起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