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注意理论的新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注意理论的新进展

1.序言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选择性注意也是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运动心理学研究最充分的领域之一。从外界环境中优先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忽略其他无关信息的认知过程就是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选择性注意具有重要的进化论意义,它保证了个体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有限的心理资源用于对个体生存具有重要价值的刺激或事件的加工上。早期关于选择性注意信息加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信息的输入是序列(Seria1)的还是平行(Paralle1)的;信息加工是位于信息加工链(Bottleneck)的前期还是后期,基于这两点,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

2.选择性注意理论

2.1 过滤器模型

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他对后来的注意研究产生很大影响,并且对信息加工观点在心理学中的贯彻,起过积极作用。他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是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中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贮。输入通道的数量

较多,而过滤器至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体现出过滤器的选择作用,这个模型后来被Welford称为单通道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等易于通过过滤器,受到人的注意。后来布罗德本特则强调人的期待作用,凡是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Cherry应用追随程序(Shadowing Procedure)所做的双听实验也支持过滤器模型。

过滤器模型得到不少双听实验结果的支持,但也有一些实验结果与Broadbent的实验和理论不相吻合。牛津大学的两名学生Gray和Wedderburn发现,如果在双听实验中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材料,被试多按意义再现,这个实验结果提示,过滤器允许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对于这个结果,Solso(1979)等人认为,这种应用有意义材料的实验极易引起注意的迅速转移,不同于一般实验,所以不能否定Broadbent的模型。Treisman(1960)利用追随程序进行了更严格的实验

2.2 衰减模型

特瑞斯曼(Treisman,1960 1964)根据双听实验中非追随耳的一些信息也能得到高级加工的事实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 提出了

衰减模型。她认为, 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加工信息的, 即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而是也允许其它通道(非追随)非追随的信息也通过, 只不过由于非追随通道的信号受到

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Treisman运用阈限概念来解释高级分析水平的加工机制。她认为在人脑中已存储的信息有着不同的激活阈限, 追随通道的信息由于

没有受到衰减而顺利通过阈限并被高级加工, 非追随通道的信息由

于受到衰减而强度减弱, 没能激活相应阈限而不能得到识别, 但是

对于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等信息因其阈限值较低,因而容易激活识别并受到进一步分析。同时,研究表明影响阈限的因素有个性的倾向、项目的意义、熟悉的程度以及上下文、提示语等情景。

这个模型与过滤模型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主张选择性除了基于进入信息的物理特征外,还基于集体信息刺激模式(Colective stimulus pattems)、语意学(Semantics)等因素;二是指导信息加工

的分析,即“预注意”(Preattention)分析,主要是连续的而不是分离的。相同之处有三点:第一,这两个模型的出发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有过滤器加以调节;第二,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在这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第三,这种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的选择都是直觉性质的。

2.3基础相关模型

诺曼(Norman,1968 1976)提出了一种在真实环境中很好地解释选择性注意的模型—基础相关模型(Pertinence—based Mode)。他对双听实验作了改进,分别在4种情况下测试被试对非追随耳侧信息的记忆,即边追随边记忆、不追随只记忆、追随后立即记忆、追随后延迟记忆。结果发现,被试在不追随只记忆时的情况下的成绩,明显好于边追随边记忆时的成绩;追随后立即记忆时的成绩,明显好于追随后延迟记忆时的成绩。由此得之,信息在平行输入的过程中是储存在短时记忆之中的,被试之所以未能对非追随耳侧的信息及时复述,是由于受到复述任务本身的限制,阻止了信息进行进一步地加工。因此,他认为,信息的选择性发生在后期的反应阶段,并且过滤的瓶颈位于短时记忆(Short memory),而非信息编码(Encoding)阶段,即信号的取舍是依据信号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大部分取决于操作者的以往经验以及与相同情境的联系,在这一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信号与需要排除的信号被区分开来。信息的相关度主要依据操作者过去经验和前后相同环境的熟悉程度而定,并且它被认为是区分信息加工

与忽略的基础。在信息加工阶段,到达感觉接收器的信息首先受到特征分析,其结果是短时记忆的描述,而对某些相关信息的描述是以经验的形式预先存在于短时记忆中的,因此最有可能被选择继续进行加工的输入信息是那些被预先认为高度相关的,并且为感知分析所反映的信息。为了进一步进行选择,注意需要加工过程根据从感觉分析得到的信息和从过去经验得到的选择期望来决定记忆的活动水平。由此看来,选择性注意既是通过感觉信息输入的“数据驱动”(Data driven),又是通过经验输入的“概念驱动”(Conceptual driven),或者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和自上而下的加工(bottom—up&top—down)。

2.4选择性注意的“多重选择理论”模型

被注意的事件当其信息进入感觉器官时就进行了初级过滤, 然

后才进入感觉通道,在信息进入感觉通道时又进行了第二次的过滤过程, 这两次的过滤过程实际上是在单一的感觉通道中进行的。在经过系列选择后的单通道信息从多个不同的感觉通道会聚到丘脑的特异

投射系统和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在这里进行排队等候进入大脑

皮层, 各个单通道信息处理过程是彼此独立且互相平行, 互不干扰的。通过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之后的信息处理过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过程, 信息只有进入到大脑皮层时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 我们可以得到选择性注意的一个多重选择模型, 如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