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国藩家书的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书-温甫六弟》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国藩家书-温甫六弟》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国藩家书|温甫六弟》阅读试题答案与翻译〔译文〕《曾国藩家书|温甫六弟》阅读试题答案与翻译温甫六弟左右:五月廿九、六月初一、连接弟三月初一、四月廿五、五月初一三次所发之信,并四书文二首,笔力实实可爱!信中有云:"于兄弟则直达其隐,父子祖孙间不得不曲致其情."此数语有大道理,余之行事,每自以为##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咋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亲之地,亦有时须委曲以行之者.吾过矣!吾过矣!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后信言已向陈季牧借《史记》,此不可不看之书.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专字之外,又有数语教弟,兹待将冷金笺写出,弟可贴之座右,时时省览,并抄一付寄家中三弟.香海言时文须学《东莱博议》,甚是.弟先须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即不读亦可.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学诗从《中州集》入亦好.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则喜读《文选》,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诗,而苦不能步趋,故兼读元遗山集.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惜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凌笛舟最善为律诗: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陈季牧最喜谈字,且深思善悟.吾见其寄岱云信,实能知写字之法,可爱可畏!尔可从之切磋,此等好学之友,愈多愈好.1、对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每自以为##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每:每次B.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慢亵:傲慢、无礼c.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则:效法D.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短:不喜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近来觉限人以课程②不赂者以赂者丧B.①睹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C.①于五古则喜读《文选》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①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本文作者"读书"观点的一组是①并四书文二首,笔力实实可爱②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③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④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⑤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⑥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香海、丁秩臣、王衡臣都是优秀的人才,叫弟弟要拜他们为师,不要对他们等闲视之.如果怠慢亵渎了人家,那便不能受到教益.B.作者认为《史记》是一本不可不熟读的书.读《史记》时,其他书就暂时不要读了.C.作者对自己过去教育弟弟的方式进行了反省,认为强人所难的教育方式,是没有什么益处的.D.虽然作者喜欢杜甫的七律诗,但自己却不擅长七律的写作,其他体裁却还自认有心得.因此对弟弟要学诗,他提议专攻一种体裁,学好某一体裁,其他的就都明白了.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尔自为审择.凌笛舟最善为律诗,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参考答案1.C2.B表示定语后置3.B4.A5.①大约可以做你的老师,是认他为师,还是认他为友,弟弟自己作出决定.②凌笛舟最长于写作律诗,如果在省里,弟弟可以找他求教.参考译文:温甫六弟左右:五月二十九日、六月初一接连收到弟弟三月初一、四月二十五、五月初一三次所发的信,与四书文两篇,笔力确实可爱!信中说,"在兄弟面前直截了当陈述自己的隐情.父子、祖孙之间,不得不转弯抹角的表达自己的衷曲."这几句有大道理.我办事,经常自以为只要诚心诚意,可质证天地,有话直说没有什么妨碍.昨按四弟的信,才知道即使是至亲,有时也要委曲行事.这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过错!香海为人很好,我虽然和他住在一起不久,但了解很深,你可以兄长对待他.丁秩臣、王衡臣两位,我都没有见过,大约可以作你的老师.是认他为师,还是认他为友,尔自己决定.如果真是威仪可为表率,淳朴实在,庞博通达,认做老师可以.如果只是博雅能文,认做朋友可以.不论是认做师或认做友,都要抱一种敬畏的心理,不要等闲视之,慢慢就怠慢亵渎了人家,那便不能受到教益.你三月的信,所定功课大多,多了就不专了,万万不可以.后信说已向陈季牧借《史记》,这是不可不熟读的书.你既然读《史记》,便不能看其他书了.功课没有一定的呆办法,只是要专.我从前教各位弟弟,常常限定功课,近来觉得这样做是强人所难,如果你们不愿意,虽说天天遵守限定功课的进程,也没有益处.所以近来教弟弟,只强调一个专字.专字以外,又有几句话告诉弟弟,现特地用冷金笺写出来,弟弟可以贴在座右,时刻看看,并抄一付,寄家中的三位弟弟.香海说学时文要学《东莱博义》,很对.弟弟先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就是不读也可以.无论什么书,总要从头到尾,通览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这本书的大的布局,它的精彩之处,却茫然不知道.学诗从《中州集》入手也好,然而,我的意思,读总集不如读专集.这种事情,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嗜好也不同,我的嗜好,像五言古诗则喜欢读《文选》,于七言古诗则喜欢读昌黎集,于五言律诗则喜欢读杜集,七言律诗也最喜欢杜诗,而苦于不能一步一趋,所以兼读元遗山集.我作诗最不会作七律,其他体裁都有心得,可惜京城里没有可以在一起畅谈的人.弟弟要学诗,先要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看,先要学一体,不可各体同时学,因为明白了一体,便都明白了.凌笛舟最长于做律诗,如果在省,弟弟可以找他求教.习字临《千字文》也可以,但要有恒.每天临帖一百字,万万不要间断,那么几年下来,便成了书法家.陈季牧最喜欢谈书法,并且能深思善悟,我看过他给岱云的信,知道他实在了解书法之诀窍,可爱又可畏!弟弟可以和他切磋.这样好学的朋友,越多越好.。

《曾国藩家书-温甫六弟》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国藩家书-温甫六弟》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国藩家书|温甫六弟》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曾国藩家书|温甫六弟》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温甫六弟左右:五月廿九、六月初一、连接弟三月初一、四月廿五、五月初一三次所发之信,并四书文二首,笔力实实可爱!信中有云:“于兄弟则直达其隐,父子祖孙间不得不曲致其情。

”此数语有大道理,余之行事,每自以为至诚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

咋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亲之地,亦有时须委曲以行之者。

吾过矣!吾过矣!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

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

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

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

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后信言已向陈季牧借《史记》,此不可不看之书。

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

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

专字之外,又有数语教弟,兹待将冷金笺写出,弟可贴之座右,时时省览,并抄一付寄家中三弟。

香海言时文须学《东莱博议》,甚是。

弟先须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

即不读亦可。

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学诗从《中州集》入亦好。

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

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

吾之嗜好,于五古则喜读《文选》,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诗,而苦不能步趋,故兼读元遗山集。

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

惜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

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凌笛舟最善为律诗: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

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

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曾国藩家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国藩家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国藩家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国藩家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字谕纪泽、纪鸿①儿:目下值局势万紧之际,四面梗塞,接济已断,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

所盼望者,左军能破景德镇、乐平之贼,鲍军能从湖口迅速来援,事或略有转机,否则不堪设想矣。

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

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

起复④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

自念贫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

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

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入处。

三者一无所成,不无耿耿。

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金太直。

岂能办此滔天之贼?即前此屡有克捷,已为侥幸,出于非望矣。

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遣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

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

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

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

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

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

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字叮嘱一遍,此外亦别元遗训之语,尔可禀告诸叔及尔母无忘。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节)【注】①纪泽、纪鸿:曾国藩的两个儿子。

②局势万紧之际:l861年3月,太平军多次击败湘军的抵抗,使曾国藩几乎陷入绝境。

③左军:即左宗棠的军队。

后文的“鲍军”为鲍超的军队。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共14分曾国落家书甲纪鸿吾儿凡人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共14分曾国落家书甲纪鸿吾儿凡人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共14分曾国落家书甲纪鸿吾儿凡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共14分曾国藩①家书【甲】纪鸿②吾儿: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受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乙】温甫③六弟: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

【丙】诸位贤弟足下: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

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注释】①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②纪鸿:曾国藩次子,数学家。

③温甫: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藩胞弟。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尔既看《史记》既:已经B.不敢稍染官宦习气稍:稍微C.无益:增加D.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负:背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凡仕宦之家先天下之忧而忧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人谋而不忠乎C.常限以功课先帝不以臣卑鄙D.但须专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3.翻译句子。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

4.《曾国藩家书》在选文【甲】中告诫子女要,在选文【乙】【丙】中告诫兄弟?【答案】1.C2.D3.如果不能发奋自立,那么不适宜在家塾里读书。

4.读书明理、勤俭专心读书、立志成才。

曾国落告诫兄弟读书要专心致志,结合【丙】“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直不直。

曾国藩家书阅读材料

曾国藩家书阅读材料

关于《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位毁誉参半的领袖!他组建湘军,振兴清廷军政,尊为中兴第一名臣;他效法泰西;力主富国强兵,向称洋务运动先驱;他义理考据,成就斐然,公推天下文章领袖;他杀人如麻,"刽子手"、"曾剃头",生前令人闻名丧胆;他割地求和,"大汉奸"、"卖国贼",身后骂声仍不绝。

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荷叶镇】,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一个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里。

曾国藩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另有1姐3妹,家中对他们兄弟严加管教,希望他们能光宗耀祖。

曾国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们“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从小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

初授翰林院检讨,1846年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曾国藩少年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

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于他刻苦修身。

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关于曾国藩家书的阅读及答案

关于曾国藩家书的阅读及答案

关于曾国藩家书的阅读及答案曾国藩家书选节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

弟谓雪声色俱厉。

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

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

曾记咸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曰: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

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

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

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

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

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

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

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

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

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

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

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

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

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

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注】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

文言文《曾国藩家书致诸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曾国藩家书致诸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诸位贤弟足下: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

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

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

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

何也?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

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②,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忧之。

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穷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

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

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

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

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抄。

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

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摘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有删改)[注]①负薪:背柴,相传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时还刻苦读书。

《曾国藩家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家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0 分 )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后代为大官,余不肯为大官,希望为念书明理之君子。

节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

余服①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惯,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行贪爱豪华,不行惯习懒散。

尔念书写字不行中断,清晨要早起,莫坠②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________________①服:被任用。

②坠:失。

10.解说以下句子中加侧重号的词语。

(3分)后代为大官望:希望,期望(1)凡人多望.不敢稍染官宦习惯染:沾染(2).(3)尔年尚幼年:年龄.11.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2分)家中来营者 /多称尔举止大方 /余为少慰1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侧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B)(2 分 )少慰A.余为.余不肯为大官.B.希望为念书明理之.君子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处乐何以战( 《曹刿论战》 )C.能够..吾不敢也余则缊袍敝衣处此间D.太丰则..(《送东阳马生序》)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3分)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凡是官宦人家,从节俭走向豪侈很简单,而从豪侈转到节俭却相当困难。

14.联合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讲解说信中所提“家风”具体指什么? (1 分 )“家风”指节俭节俭、勤劳勤学的质量。

附参照译文:家中的人来军营的,大多说你举止大方,我感觉些许宽慰。

一般人大多希望后代们能当大官,但我不肯 (自己的后代 ) 当大官,只求你们能成为念书而理解事理的君子。

节俭自持,习惯劳累,既能身处安乐之中,又可身处节省之中,这就是君子。

我当官二十年,素来不敢沾染半点官僚习惯,饮食起居,仍是按照朴实的家风,能够特别节俭,也能够稍微充裕,但过分的充裕我就不敢享受了。

凡是官宦人家,从节俭走向豪侈很简单,从豪侈转到节俭却相当困难。

文言文阅读《曾国藩家书致诸弟》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曾国藩家书致诸弟》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诸位贤弟足下: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

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

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

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

何也?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

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②,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忧之。

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穷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

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

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

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

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抄。

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

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摘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有删改)[注]①负薪:背柴,相传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时还刻苦读书。

《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材料一:《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

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

”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

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

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

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

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

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

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

(选自《颜氏家训》)材料二: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

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义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①。

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

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

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

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选自《曾国藩家书》)【注】①《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缩(理直),虽千万人,吾往矣。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福益外A家B若专C在胜人处D求强E其能强F到底G与否H尚I未可知。

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

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

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曾国藩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

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

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

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也。

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

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是也。

蕙西常言:“"与周公谨交,如饮醇醪’,我两个颇有此风味。

”故每见辄长谈不舍。

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而皆不及泉者也。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进德之事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

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

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

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①,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史稿-曾国藩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史稿-曾国藩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史稿·曾国藩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祖玉屏,始慕乡学。

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

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

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

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

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

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

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

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

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

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

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

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

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

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①如畏。

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

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

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

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

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

百姓巷哭,绘像祀之。

事闻,震悼,辍朝三日。

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曾国藩传》,有删节) [注]①粥粥:敬慎谦恭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B.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C.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D.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的及第者称为进士。

中考阅读《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书》阅读答案

中考阅读《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书》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13分)[甲]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②,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③,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④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选自《曾国藩家训》。

有删改)[乙]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

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⑤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选自《曾国藩家书》。

有删改)注:①士人:古时指读书人。

②识:见识。

③河伯之观海: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河伯观海”比喻肓目自大,孤陋寡闻。

④断:一定,绝对。

⑤了(liǎo):完成。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学问之道无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B.兄往年极无恒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C.则无一日间断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D.皆无识者也皆.朱笔加圈批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2)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3.甲文引用“河伯观海”“井蛙窥天”两个典故,用意是什么?(3分)4.由乙文曾国藩“有恒”的具体做法看,怎样做才是“有恒”?(3分)答:①②参考答案:1. (3 分)D2.(4 分)(1)有志向就绝对不会甘心在学习上做落后的人。

(2)不会因为昨天耽误搁置了就今天补做,也不会因为明天有其他事情就今天提前去做。

3.(3 分)表现了无识者的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反衬有识者不会“以一得自足”。

4.(3 分)①每天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②坚持下去(无一日间断,始终做到当日事当日毕)。

《曾国藩家书·习劳则神钦》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家书·习劳则神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

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①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之周乘四载②,过门不入,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

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

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

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

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

今书此,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

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相课,每月终以此相稽,以期有成焉。

(选自《曾国藩家书﹒习劳则神钦》)(注)①酣豢:指沉醉于某种情境。

②四载(zài):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

7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贪于逸而惮.于劳惮:畏惧,害怕B.逸则夭亡,历历不爽.爽:违背,不合C.一夫不获,引为余辜.辜:辜负,对不起D.以补昔岁之愆.愆:过失,过错7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石之粟:石,量词。

曾国藩 家书一封 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 家书一封 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书一封字谕纪泽儿:八月一日,刘曾撰来营,接尔第二号信并薛晓帆信,得悉家中四宅平安,至以为慰。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

尔现读《离娄》①,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②,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

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

“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

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

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

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

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

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邹叔明新刊地图甚好。

余寄书左季翁,托购致十幅。

尔收得后,可好藏之。

薛晓帆银百两宜璧还。

余有复信,可并交季翁也。

此嘱。

父涤生字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取材于《曾国藩家书》)【注释】①《离娄》,《孟子》的篇目之一。

②道揆:道,义理;揆,制度。

即准则、法度之意。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谕纪泽儿谕:告诉B. 亦无甚警惕警:警觉C. 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庶:平民D. 薛晓帆银百两宜璧还璧:完整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至以为慰若人人以道揆自许B. 从心而不从法适中则涵濡而滋液C. 却不甚能深入邹叔明新刊地图甚好D. 如鱼之游水此鱼水之快也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若人人以道揆自许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来自我许诺B. 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的原因C. 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太少了就不容易浇透,太多了就会全部倒下D. 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这些诗句)也都是天性喜欢水的人抒发的一种快乐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涵”要适度,如果不足起不到效果,过度则适得其反。

与四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与四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与四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与四弟书》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

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与四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与四弟书》阅读材料澄弟左右: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

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

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

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②老辈:长辈。

奢:奢侈。

③骄:骄横,放纵。

④泽:恩泽。

⑤勤:勘勉,勤劳。

《与四弟书》阅读题题目一、解释加点的词1.总恐老辈失之奢( )2.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3.余微俭而不甚俭( )4.后来恐难挽( )二、翻译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

《与四弟书》阅读题答案一、1.总是 2.除去,除了3.稍微4.挽回,扭转二、l.总是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钱多而子孙不骄纵的。

2.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扭转,弟应对此时常留心。

三、要想福泽绵延(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四、自身勤俭,对弟弟和子女们要求很严。

《与四弟书》参考译文我不想多寄钱、物到家里,总是害怕长辈太奢侈了,后辈太骄蛮,没有钱多了子弟不骄横的。

我们兄弟为祖宗留一点未来的恩泽,为后人珍惜一点剩余的福气,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其他办法。

弟弟和沅弟都能勤却不能俭,我只一点点勤俭而不是很持俭,子侄们眼界看得高了,花费也就多了,以后恐怕难以挽回,弟弟要时刻留心啊!(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看了与四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的人还看了:1.与王昆绳书阅读题及答案2.与薛寿鱼书阅读题及答案3.读网更要读书阅读题答案4.阅历与读书阅读题答案5.阅历与读书阅读题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曾国藩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

高中文言文阅读:·曾国藩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国藩诫子书清·曾国藩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

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

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⑤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

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1.简述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曾国藩家信》《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曾国藩家信》《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曾国藩家信》《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翻译【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

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节选自《曾国藩家信》)【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浅数尺,足肤腋下而无人知晓。

至比涅,四支僵劲无法颤抖,媵人抱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长而实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甲壳类,无鲜肥滋味之乐享。

同大义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并无慕艳意,以中蕨科肿足乐者,无人知晓口体之遣不若人也。

砌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备注】甲文就是曾国藩寄给儿子的家信。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凡人多盼子孙为大官()(2)余服官二十年()(3)四支僵劲无法颤抖()(4)腰白玉之环()18.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就是()(2分)a.余为少慰余不愿为大官b.何况为读书仁义之君子戴朱缨宝饰之帽c.可以处乐以衾拥覆d.太丰则吾不敢也余则?袍敝衣处其间19.恳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4分后)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20.【甲】【乙】两段文字都就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告诫后辈的。

他们共同指出年轻人必须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努力做到。

(2分)参考答案17.(1)希望,盼望(2)做,当(3)同“肢”,四肢(4)腰间佩带18.b19.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20.刻苦,配建,能够吃苦耐劳(或勤奋)【参考译文】家中的人去军营的,都说道你举止大方.我心里略美感宽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曾国藩家书的阅读及答案关于曾国藩家书的阅读及答案
曾国藩家书选节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

弟谓雪声色俱厉。

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

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

曾记咸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曰: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

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

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

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

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

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

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

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

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

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

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

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

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

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

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

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

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

④申夫:曾国藩的慕僚。

4.下列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难遽期其水乳遽:立刻,马上
B.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渠:第三人称他
C.特不自知耳。

特:只是
D.时时自惕惕:勉励
5.下列各组中,全属于曾国藩要修身自惕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不自知
②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
③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④吾家方丰盈之际
⑤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
⑥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于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

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能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要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语,颇有气焰。

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7.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

(3分)
答:。

(2)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4分)
答:。

(3)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

(3分)
答:。

参考答案:
4. D(惕:警惕,谨慎小心)
5.C(①说明自知之难的’现象。

②是自惕的设想,非原因。

⑤是自惕的表现,非原因)
6.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错,作者批评的是沅弟在银钱的支取与使用方面不慎重、不廉洁,而不是批评他不节俭。

)
7.(1)凡是(或大凡)眼睛,都能看到千里之远,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

(3分。

凡1分,其1分,大意1分。

)
(2)看这两个例证,那么沅弟脸色的严厉,恐怕也就像我与树堂不明白自己一样吧?(4分。

厉觉得无乎各1分,大意1分。

)
(3)谦字存在于内心,(旁人)不可得知,它表现在外面的,大概有四个方面:一是脸色,一是言语,一是书信,一是仆从属员。

(3分,中著译对各一1分,大意1分。

)
【关于曾国藩家书的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