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脑出血(二)

中医医案——脑出血(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开窍启闭、活血通络针刺法治疗脑出血病案:姜某,男性,62岁,2014年3月27日。

主诉:头痛嗜睡,左侧肢体瘫6小时。

病史:患者于6小时前因情绪激动突发头痛,左侧肢体瘫,语言笨拙,口角流涎,急来我院就诊,头CT显示右侧基底节区片状高密度灶,诊断为脑出血,出血量约25帆1,即入院治疗。

初诊:嗜睡状态,但时而躁动,呼之能醒,醒后很快入睡, 能回答简单问题,语言笨拙,头痛头胀,左侧肢体瘫痪,舌红绛, 苔黄,脉弦滑数。

西医查体: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肢体肌张力低,左侧肢体病理征阳性。

西医诊断:脑出血中医诊断:中风病辨证审机:素体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阳亢风动,气血逆乱,络破血溢,瘀血上蒙脑窍,阻塞脉络。

治法:开窍启闭,活血通络。

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

取穴:百会、曲鬓、神庭、印堂、人中、风池、十二井穴、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足三里、丰隆、三阴交、解溪、太冲。

操作:百会穴透刺右侧曲鬓穴,按头皮针刺法间断快速捻转;神庭、印堂、人中、风池施捻转泻法,十二井穴点刺放血;其余月俞穴施平补平泻法,每日针刺1次,留针50分钟。

二诊:2014年4月17日。

经治疗3周,病人精神状态转好,无嗜睡,无头痛,左侧下肢能轻微活动,语言表达较前清晰,舌红绛,苔黄,脉弦滑。

西医查体: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上下肢肌力2级,左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左侧腱反射正常,左侧病理征阳性。

针灸治疗:去人中穴、十二井穴。

三诊:2015年5月7日。

经治疗6周,病人左侧肢体活动好转,家人扶持下可站立,语言表达较前清晰流利,舌红,苔黄,脉弦滑。

西医查体: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上肢肌力3级,下肢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张力略高,左侧腱反射活跃,左侧病理征阳性。

针灸治疗:去足三里、解溪,改为阳陵泉,悬钟,申脉。

四诊:2015年6月7日。

中医脑出血诊疗方案

中医脑出血诊疗方案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又称自发性脑出血。

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

常发生在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发病较多,多在情绪激动时或活动中发病,大多病人起初无任何预兆,少数可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

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达高峰,可因出血部位及量大小而临床症状各异,重者发病时剧烈头痛伴呕吐,数分钟转至意识模糊或昏迷。

脑出血相当于中医“中风”的范畴。

诊断(一)诊断依据1、症状(1)病人可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复视、言语不清或失语、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和偏瘫,严重者四肢瘫痪、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等。

(2)严重者出现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四肢阵法性强直性阵挛,去大脑强直、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等症状。

(3)少量出血者可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

2、体征(1)、多数患者起病时血压升高,可高达36.7/18.7KPa(260/140mmhg)(2)、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言语不清或失语、吞咽困难、眼球运动障碍,一侧肢体无力或偏瘫,四肢瘫痪,面部或一侧肢体麻木,偏身感觉障碍,肢体抽搐等,脑疝者瞳孔不等大。

(3)、桥脑出血者可见瞳孔呈针尖样大小、中枢性高热等。

(4)、脑室出血者出现四肢阵法性强直性阵挛、去大脑强直、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等症状。

(5)、全脑症状体征:昏迷、嗜睡等。

(6)、少量出血者可无任何症状。

3、辅助检查头颅CT为首选检查,可发现圆形或卵圆性均匀高密度区,边缘清楚,可显示血肿部位大小、形态,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及占位效应,脑组织移位,有无梗阻性脑积水等。

(二)中医证候分类结合临床,中经络者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风痰淤血、痹阻脉络,阴虚风动和气虚血瘀型。

中脏腑者分为风火上扰清窍,痰热内闭清窍、谈事朦寒心神型和元气败脱、心神散乱等证型。

治疗(一)一般治疗1、生命征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及瞳孔变化。

中医医案——脑出血(四)

中医医案——脑出血(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涤痰宣窍、潜镇降逆法治愈中风病案:张某,男,37岁.初诊:1971年2月18日。

主诉及病史: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已经7日,诊查:发热面赤而现油光,呼吸气粗,喉间痰鸣如拽锯,左侧偏瘫,肢体强痉,躁动不安,手撒尿遗,大便不利,舌苔薄黄腻,脉弦大数。

辨证:风中脏腊,气血上逆,病情严重,须防内闭外脱。

治法:治以涤痰宣窍,潜镇降逆,兼以扶正。

处方:胆南星9g 法夏12g 石菖蒲9g 天竺黄6g 橘皮6g 云苓15g 枳实6g 红参15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石决明15g 怀牛膝18g 黄芩9g 生大黄5g(开水泡汁兑)甘草1.5g另予至宝丹1丸,鼻饲1剂。

翌日复诊,发热退,神昏不清,但瞳孔对光反射已稍有,痰鸣减轻,解大便少许。

上方去云苓、橘皮、枳实、黄芩,加羚羊角6g(先煎)、珍珠母18g,服药2剂。

药后神志稍清,喉间痰鸣已平,面赤较退,下溏黑臭秽便甚多,舌苔薄黄腻,脉弦不大。

腑气已通,痰热得泄,气血上逆之势已降,清窍渐开,病入坦途。

后经数诊,均宗前方略事加减,服药11剂,药后神志全清,左下肢稍能活动,左上肢仍瘫,舌强音謇,舌苔薄润,脉弦虚。

宜滋肾阴上通舌本,仿地黄饮子加减。

处方:生地18g 苁蓉12g 山萸9g 远志5g 石斛12g 五味子6g 石菖蒲9g 菊花12g 茯神15g 怀牛膝30g 枸杞9g 细辛1.5g 胆南星8g 珍珠母24g 生牡蛎24g 甘草5g此方药加减服9剂后,语言清晰,左下肢活动更灵,左上肢也稍能伸缩。

后以益气养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为主,进药30余剂,左偏瘫肢体逐渐恢复,能在家属扶持下步行,遂出院回家调养,半年后完全康复,恢复工作。

按语本案西医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7天神昏不醒,病已危殆,属风中脏腑重症,中风阳闭。

但病发神昏已7天,面赤而现油光,手撒遗尿,兼见部分脱证,为防内闭外脱,故治疗上以涤痰宣窍、平肝熄风、潜镇降逆为主,兼以扶正,以涤痰汤加减扶正涤痰,合咸寒潜降的龙牡、石决明以平内风,大黄以通腑气,至宝丹宣窍等。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脑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中风”范畴。

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一、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

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钩藤(后下)30克,怀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蚕20克,陈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克,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克,天竺黄6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克,当归20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

中成药:(1)镇脑平肝丸(院内制剂,天麻、钩藤、怀牛膝、石决明、白蒺藜、僵蚕、制半夏、枳实、全蝎、胆星),6克,每日3次。

(2)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

每日一次。

2、风阳上扰证症状:头晕头痛,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后下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12克,怀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黄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建议收藏)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建议收藏)

中风(脑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中风”范畴。

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文档交流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

文档交流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

...文档交流一、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钩藤(后下)30克,怀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蚕20克,陈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克,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克,天竺黄6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克,当归20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

.。

...文档交流中成药:(1)镇脑平肝丸(院内制剂,天麻、钩藤、怀牛膝、石决明、白蒺藜、僵蚕、制半夏、枳实、全蝎、胆星),6克,每日3次。

.。

...文档交流(2)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每日一次.。

...。

文档交流2、风阳上扰证症状:头晕头痛,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高允旺中医治疗脑出血的方法

高允旺中医治疗脑出血的方法

高允旺中医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一般都是中老年患者最多,患了脑出血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脑出血病人就算治愈后也会留下后遗症,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不便,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治疗脑出血的办法,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在治疗脑出血方面有哪些方法。

脑出血的中医药方。

1参附回阳煎:[原料]人参10 g。

熟附子9 g,龙骨、牡蛎各30 g,黑豆50g。

[制法]人参煎取汁;余3药另煎取汁,纳入黑豆再煎,至黑豆极烂,滤取上清液。

2汁对匀。

[功效]回阳敛阴。

扶正固脱。

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昏迷之脱证,证属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者。

[服法]早、晚2餐或多餐适温鼻饲,1剂/d,至病情好转停用。

2,地龙桃花饼:[原料]黄芪100 g,干地龙(酒浸)30 g,红花、赤芍各20 g,当归50 g,川芎10 g,桃仁(去皮尖,略炒)15 g,玉米面400 g,小麦面10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地龙焙干、研粉;除桃仁外,余药浓煎取汁;将地龙粉、玉米面、小麦面与白糖混匀,并以药汁调和成面团,分制为20个小饼,将桃仁匀布饼上,入笼或用烤箱烤熟。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起痿。

用于脑出血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证属气虚血瘀者。

[服法]每次食饼1~2个,2次/d。

3,镇肝熄风煎:[原料]牛膝25 g,代赭石30 g,龙骨30 g。

钩藤30 g,菊花10 g,鸡蛋清1个,白蜜适量。

[制法]将前5药同煎,去渣取汁,趁热调入鸡蛋清,再加适量白蜜。

[功效]滋阴潜阳熄风。

用于脑出血恢复期证属阴虚阳亢者。

[服法]空腹服用,每日早、晚各1剂。

4,涤痰粥:[原料]半夏12 g,胆南星15 g,枳实15 g,僵蚕10 g,白芥子6 g,当归尾12 g,粳米100 g,冰糖适量。

[制法]诸药同煎,取汁300 mL,稍加水后纳入充分浸洗后之粳米同煮为粥,化入冰糖。

[功效]清热化痰通络。

用于脑出血恢复期证属痰热阻滞者。

[服法]1剂/d,分早、晚2餐饮用,1周为1个疗程。

中医医案——脑出血

中医医案——脑出血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病案:李某,男,60岁,2015年7月9日。

主诉:舌强语謇,饮水呛咳,右侧半身不遂10月余。

病史:素有高血压史,2014年9月29日因脑出血在某院住院治疗20余天,出院后进行了康复治疗。

初诊:右侧半身运动不遂,舌强语謇,饮水呛咳,神清,便秘。

舌红苔白,脉弦。

西医诊断:脑出血中医诊断:中风辨证审机:肾阴阳两虚,虚阳浮越,痰蒙清窍。

治法: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熟地30克山萸肉20克茯苓20克巴戟天15克川石斛15克附子15克五味子15克麦冬15克石菖蒲15克炙远志15克肉苁蓉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

七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之。

针灸治法:醒脑调神,疏通经络。

选穴:以阳明经穴为主。

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

主穴:百会、廉泉、肩髃、曲池、合谷、环跳、昆仑均为右侧。

配穴:外关、太冲、风市、阳陵泉、解溪均为右侧。

二诊:2015年7月15日。

服药七剂,饮水呛咳见好,右半侧肢体见明显好转,能活动。

但言语改善不明显。

上方去肉苁蓉、川石斛加黄芪2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当归15克、地龙15克,七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之。

针灸处方不变。

三诊:2015年7月22日。

右半身活动日见好转,语言謇涩日渐清晰,饮水呛咳止。

嘱效不更方,继续服二诊方药七剂。

针灸处方不变。

按语肾主骨,肾虚不能主骨,故骨痿不用。

肾脉系于舌本,心开窍于舌,肾精不足,不能上荣于舌;加之肾阳不足,失于蒸化,水泛为痰,痰浊阻于心窍,故舌不能言。

本方用地黄饮子化裁,方中熟地、山萸肉滋补肾阴,填补肾精;附子、肉桂温壮元阳,肉桂并能引火归元四药相伍,阴阳并补。

肉苁蓉、巴戟天温养肾阳;麦冬、五味子、石斛滋阴敛液。

石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

方中后加入黄芪、川芎、赤芍、当归、地龙等药味,其中黄芪,补益元气因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赤芍、川芎助当归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脑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中风”范畴。

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一、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

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钩藤(后下)30克,怀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蚕20克,陈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克,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克,天竺黄6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克,当归20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

中成药:(1)镇脑平肝丸(院内制剂,天麻、钩藤、怀牛膝、石决明、白蒺藜、僵蚕、制半夏、枳实、全蝎、胆星),6克,每日3次。

(2)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

每日一次。

2、风阳上扰证症状:头晕头痛,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后下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12克,怀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黄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

中医治疗脑溢血的临床验方「仅供参考」

中医治疗脑溢血的临床验方「仅供参考」

中医治疗脑溢血的临床验方「仅供参考」
[功能主治]
(1)方功能熄风祛痰,平降血压;主治高血压中风,蜘蛛膜下腔出血。

(2)方功能清心平肝,抑阳配阴;主治高血压所致颅内出血。

[处方组成]
(1)生赭石、生草决、大生地、羚羊角(先煎)、龙胆草、紫丹参、炙远志、炒枣仁、川连、杭菊花、乳腺,水煎服。

(2)生地、朱茯神、丹参、枣仁、川黄连、羚羊角、犀角、胆星、杭菊、炙远志、甘草、郁李仁、莲米,水煎服。

[辨证加减]
呕吐者加竹茹;上肢酸痛者加黄芪、秦艽、桔络、独活;神志不清者加紫雪丹;神志完全清楚者去羚羊角,犀角,加当归、莲米、角参。

[疗程疗效]
临床应用多例,服用(1)方者,40天后已能完全下床活动,服用(2)方者4个月后恢复。

中医医案——脑出血(五)

中医医案——脑出血(五)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分层扭转法治愈昏蒙病案:邵某,男,68岁主诉及病史:素有高血压病史,两天前因大便时努迸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送医院急救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260/130mmHg,脑脊液呈血样,压力增高。

西医诊断为脑出血,并急请姜老会诊。

诊查: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咬,痰涎壅盛,声若拽锯,面赤气粗,躁动不安,大便秘结,苔黄厚,舌质红,脉弦滑。

辨证:素体肝阳偏激,风火上炎,清空失清,脑络受灼,努迸后气血逆走于上,直冲犯脑,发为卒中。

风火闭遏,灼津为痰,内蒙心窍,上阻廉泉,此为阳闭之证。

治法:急先开窍醒脑,平肝熄风。

处方:羚羊角粉3g(冲)生石决明31g(先煎)钩藤15g怀牛膝15g 小蓟15g 丹皮12g 山栀9g 陈胆星6g 天竺黄9g 石菖蒲12g 黄芩9g 生大黄9g 生地30g 竹沥1支(冲)上药煎水鼻饲。

另用安宫牛黄丸2粒,分早晚2次研化鼻饲。

3剂。

二诊:进上药3剂后大便得通,神志已清,喉痰仍多,左半1身偏瘫,语言謇涩,口眼㖞斜,血压180/110mmHg。

苔黄腻,质红,舌底有青筋,边有瘀点。

风火趋熄,脑络已靖,清窍渐开;瘀痰未化,脉络阻滞。

续以清肝化痰,活血化瘀法为治。

处方:石决明30g 夏枯草15g 生地30g 丹参15g 牛膝15g钩藤15g 丹皮9g 赤白芍各12g 小蓟15g 半夏9g 僵蚕9g 地鳖虫9g 炙鳖甲12g 全蝎3g 大黄3g三诊:上方加减服药半月后,口眼㖞斜渐复正,左半身能活动并起床行走;感眩晕腰酸,苔黄质红,舌下青筋色淡,尚有瘀点,脉细弦尺弱。

拟调益肝肾之阴,以收全功。

处方:生熟地各12g 首乌12g 女贞子12g 枸杞子12g 赤白芍各9g 丹参12g 炙龟板9g 炙鳖甲12g 石决明15g(先煎)白蒺藜9g 钩藤12g 杜仲9g 桑寄生9g 牛膝9g 牡蛎30g按语此例脑出血病情危重,经姜老用分层扭转法,逐次救治,遂康复如常人。

011中华中医药学会+脑出血中医诊疗指南

011中华中医药学会+脑出血中医诊疗指南

第9卷第23期·总第127期2011年12月·上半月刊110脑出血中医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关键词:脑出血;中医药疗法;中医诊疗标准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23.073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23-0110-03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

脑出血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溶栓或抗凝后、瘤卒中和脑梗死后出血等,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在血管病变基础上,血压升高使动脉破裂所致。

脑出血的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人口,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

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

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

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病因和全身状态有关,脑干、丘脑、脑室大量出血预后差。

重症脑出血多在发病数小时至数天内因脑疝死亡,部分患者可生活自理或恢复工作。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

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突发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水平下降,重症者起病即表现为意识障1.1.2 体征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空间构象障碍、精神症状、凝视麻痹、共济失调、眼震、复视、眼睑下垂、痫性发作、四肢瘫、去脑强直、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

1.2 理化检查1.2.1 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1.2.2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可准确、清楚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占位效应、是否破人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组织受压的情况。

头颅CT扫描示血肿灶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楚,CT值为75~80Hu,在血肿被吸收后显示为低密度影。

头颅MRI:脑出血后的不同时期血肿的MRI表现各异。

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创新

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创新

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及定义:脑出血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呙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又名卒中。

西医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性出血,多于高血压、脑动脉瘤破裂等有关。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疾病诊断(1)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2)发病急骤,病前多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常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诱发。

(3)头部 CT:可见出血灶2、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

弦或弦数。

②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喎斜,言语不利,肢体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③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腹胀,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便秘。

舌红,苔黄腻或黄燥,弦滑大。

④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

舌红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弦细或弦细数。

⑤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松懈,口舌喎斜。

面色胱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

舌暗淡或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2)中脏腑闭证:分为阳闭、阴闭。

阳闭:①风火闭窍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

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口噤项强,两手握固拘急,甚则抽搐。

舌红或绛,苔黄燥或焦黑,弦数。

②痰火闭窍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舌喎斜。

鼻鼾痰鸣,面红目赤,或见抽搐,两目直视,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

舌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厚干,滑数有力。

阴闭:痰湿蒙窍证:痰涎涌盛,面白唇暗,四肢不温,甚则逆冷。

舌暗淡,苔白腻,沉滑或缓。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脑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中风”范畴。

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一、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

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钩藤(后下)30克,怀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蚕20克,陈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克,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克,天竺黄6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克,当归20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

中成药:(1)镇脑平肝丸(院内制剂,天麻、钩藤、怀牛膝、石决明、白蒺藜、僵蚕、制半夏、枳实、全蝎、胆星),6克,每日3次。

(2)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

每日一次。

2、风阳上扰证症状:头晕头痛,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后下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12克,怀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黄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中风又名“卒中”。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西医病名:脑出血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版)诊断标准诊断。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梗死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出血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症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燥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如,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脑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中风”范畴。

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一、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

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钩藤(后下)30克,怀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蚕20克,陈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克,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克,天竺黄6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克,当归20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

中成药:(1)镇脑平肝丸(院内制剂,天麻、钩藤、怀牛膝、石决明、白蒺藜、僵蚕、制半夏、枳实、全蝎、胆星),6克,每日3次。

(2)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

每日一次。

2、风阳上扰证症状:头晕头痛,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后下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12克,怀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黄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

脑出血化痰偏方治疗方案

脑出血化痰偏方治疗方案

一、脑出血化痰偏方治疗方案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脑出血属于“中风”范畴,是由于气血逆乱、瘀血阻络所致。

痰湿是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痰湿阻络会导致患者出现痰多、昏迷等症状。

因此,治疗脑出血的关键在于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二、脑出血化痰偏方治疗方案的具体实施1. 药物治疗(1)基本方剂:根据中医理论,可选用以下基本方剂进行治疗:① 活血化瘀方:桃仁、红花、川芎、丹参、赤芍、当归等。

② 化痰通络方:胆南星、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甘草等。

(2)加减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适当加减药物。

如患者痰湿较重,可加用天南星、白附子;患者瘀血较重,可加用蒲黄、五灵脂;患者气虚,可加用黄芪、党参等。

2.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患者应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2)适量饮水:每天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以利痰湿排出。

(3)避免刺激性食物: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3. 生活调理(1)保持良好的作息: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适度运动: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3)心理调适: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4. 中医外治法(1)针灸:选取风池、百会、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2)推拿:通过对患者头面部、颈部、肩部等部位的推拿,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痰湿症状。

(3)拔罐:选取患者背部、腰部等穴位进行拔罐,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三、脑出血化痰偏方治疗方案的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2.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3.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4.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脑出血化痰偏方治疗方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脑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 年)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中风”范畴。

占全部脑卒中的 10%-30%。

诊断参照 2005 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 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一、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

制半夏15 克,天麻20 克,钩藤(后下) 30 克,怀牛膝 12 克,白附子 5 克,白蒺藜 15 克,僵蚕 20 克,陈皮9 克,全蝎 5g,菖蒲 12 克,桃仁 15 克,胆星 9 克,生甘草 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 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 15 克,浙贝 12 克,竹沥 12 克,天竺黄 6 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 12 克,当归 20 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 12 克,夏枯草 9 克。

中成药:(1)镇脑平肝丸(院内制剂,天麻、钩藤、怀牛膝、石决明、白蒺藜、僵蚕、制半夏、枳实、全蝎、胆星),6 克,每日 3 次。

(2)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 七叶皂甙钠15-20ml 加入生理盐水或 5%葡萄糖注射液 250ml 中静点。

每日一次。

2、风阳上扰证症状:头晕头痛,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 克,钩藤后下15 克,石决明15 克,栀子 12 克,怀牛膝 12 克,杜仲 12 克,桑寄生 12 克,黄芩 9 克,茯神 12 克,益母草 15 克,菊花 9 克。

恶心、呕吐:加胆星 6 克、郁冲金 12 克。

头痛较重:加羚羊角粉 3 克、夏枯草 6 克。

痰热较重:胆星6 克、竹沥 12 克,大贝母 12 克,天竺黄 9 克。

中成药: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 - 七叶皂甙钠 15-20ml, 加入生理盐水或 5%葡萄糖注射液 250ml 中静滴。

每日一次。

3、痰热腑实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通腑。

代表方:星蒌承气汤加减。

全瓜蒌30 克,胆星 6 克,生大黄后下9 克,芒硝冲服 9 克。

大黄、芒硝的用量应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泻为度。

若效不显,可改用大承气汤。

心烦易怒:黄连 6 克,山栀9 克中成药:醒脑颗粒(院内制剂,药物组成:胆南星、石菖蒲、白蒺藜、菊花、生大黄、山栀、玄参、水蛭)15 克,每日三次醒脑静注射液 20-40ml 加入生理盐水或 5%葡萄糖注射液 250ml 中静滴,每日一次。

4、阴虚风动证症状:头晕耳鸣,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白芍 15 克、天冬 15 克、玄参 20 克、枸杞子 12 克、龙骨先煎 15 克、牡蛎先煎 15 克、龟板 12 克、代赭石先煎 15 克、怀牛膝 12 克、钩藤后下 15 克。

痰热重:胆星 6 克、川贝 12 克;阴虚阳亢,心中烦热:加栀子9 克、黄芩 9 克。

(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神志欠清,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基本方: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冲 0.6克,生石决明先煎 30克,夏枯草 9 克,丹皮 12 克,天竺黄 12 克,石菖蒲 12 克,郁金 12克,远志9 克;面赤、壮热、烦躁不安:生石膏先煎 24 克、寒水石15克;热痰上涌:猴枣散 3 克,一日三次;呕吐、呃逆加代赭石 15克、竹茹 12克。

血压过高:牛膝 12 克、夏枯草 6 克、草决明 12 克;消化道出血:生大黄粉 3 克,一日 2 次,云南白药 3 克、三七粉 6 克,一日 2 次,鼻饲管注入。

中成药:(1)安宫牛黄丸,化水后频次点舌下;(2)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 中静滴,每日一次。

(2)阴闭:症状:面色青灰,唇色黯,身无热,多痰涎,安静无躁动,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基本方:涤痰汤加减。

制半夏12 克、茯苓 15 克、枳实 15 克、橘红 9 克、胆南星 9 克、石菖蒲 12 克、远志 12 克丹参 12 克、僵蚕9克。

面白、自汗、肢凉、脉微或细弦:附子9 克、黄芪 15 克、川芎 9 克、苏木 9 克、当归 12 克、细辛后下 3 克、牛膝 12 克;痰声漉漉,舌苔厚腻者:苏子 12 克,瓜蒌 15 克。

中成药:苏合香丸,鼻饲,1 丸,一日三次。

醒脑静注射液 20-40ml ,加入生理盐水 250ml 中静滴,一日一次。

2、脱证:症状:昏迷不醒,目合口张,呼吸短促或间歇止;肢体软瘫,手撒肢冷、周身冷湿,二便自遗,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血压下降。

闭证中如见脱象,血压呈下降趋势,即应及时兼用救脱方药,否则危殆立至。

另煎兑服先煎半小时基本方:参附汤。

生晒参15 克,附子9 克。

汗出不止:各黄芪 15 克,煅龙牡15 克;冷汗肢厥:四逆汤。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 20-60ml 加入生理盐水 250ml 中静滴,合参脉注射液 60—80ml 生理盐水 250ml 中静滴。

每日一次。

二、针灸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头针疗法为主,体针治疗根据 Brunstrom 分期选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脑出血早期(24 小时内)不予针刺治疗,以避免引起血压波动,加重病情。

针灸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辩证取穴。

中医辨证分型、症状、治法同脑梗死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辩证取穴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⑴、风阳上扰:风池、外关、太冲、太溪、合谷⑵、风痰瘀阻: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行间、丰隆⑶、痰热腑实: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行间、外水道、外归来、丰隆1、中脏腑(有意识障碍)脱证不予针灸治疗⑴、阳闭:“醒脑开窍”针刺法+十宣放血⑵、阴闭:“醒脑开窍”针刺法+十宣放血(二)、“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

具体方法如下:1、选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极泉、委中、尺泽。

2、手法内关:直刺 0.5 ~ 1 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 ~0.5 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 度角斜刺,进针 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 3 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 1 寸,避开腋毛,直刺1~ 1.5 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 3 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 ~ 1 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 3 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 度角,直刺 1 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 3 次为度。

3、治疗时间每日针 1-2 次, 10 天为 1 疗程,持续治疗3~ 5 个疗程。

(三)、头针疗法1.单侧肢体病,一般选用病肢对侧的刺激区。

双侧肢体病,选用双侧刺激区。

2.一般针对不同疾病在脑部的定位,选用该代表刺激区为主,还可根据兼证选用其他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

如下肢瘫痪,除选用双下肢运动区外,还可配足运感区;上肢瘫痪又肩关节疼痛时,可针上肢运动区配上肢感觉区等。

(四)、中风的体针针刺方法1、Brunstrom Ⅰ - Ⅱ级,软瘫期。

取穴:上肢:肩内陵、侠白、尺泽、孔最、间使、大陵、郄门、曲泽。

下肢:髀关、伏兔、梁丘、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上巨虚、丰隆、解溪、太冲、丘墟、足临泣。

2、 Brunstrom Ⅲ- Ⅳ级(痉挛期)。

取穴:上肢:肩廖、肩贞、肩禹、臑会、小海、曲池、阳池、天宗、秉风、阳谷、阳溪、曲垣、臂臑、三阳络、手五里、外关、八风、后溪、二间。

下肢:环跳、承扶、风市、足三里、血海、委中、阴陵泉、太冲、光明、承山、承筋、飞扬、昆仑、太冲。

(五)、失语及吞咽困难的针灸治疗1、项针治疗取穴:风府、哑门、天柱、治呛、廉泉,外金津玉液、人迎。

2、舌针治疗:取穴:舌下神根穴、左右佐泉穴、左右液旁穴、左右支脉穴。

(六)、肩手综合症针刺治疗:取穴:常选患侧极泉、手三里、阳溪、合谷、八邪、血海、健侧曲池、丰隆,或患侧夹脊穴。

三、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在神志清楚,没有严重精神、行为异常,生命体征平稳,不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合并症时即可开始康复方法的介入,但需注意康复方法的选择。

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

对于意识不清或不能进行自我被动运动者,为预防关节挛缩和促进运动功能改善,应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1)良肢位的设定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

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①良肢位保持下肢:环跳、承扶、风市、足三里、血海、委中、阴陵泉、太冲、光明、承山、承筋、飞扬、昆仑、太冲。

(五)、失语及吞咽困难的针灸治疗1、项针治疗取穴:风府、哑门、天柱、治呛、廉泉,外金津玉液、人迎。

2、舌针治疗:取穴:舌下神根穴、左右佐泉穴、左右液旁穴、左右支脉穴。

(六)、肩手综合症针刺治疗:取穴:常选患侧极泉、手三里、阳溪、合谷、八邪、血海、健侧曲池、丰隆,或患侧夹脊穴。

三、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在神志清楚,没有严重精神、行为异常,生命体征平稳,不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合并症时即可开始康复方法的介入,但需注意康复方法的选择。

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

对于意识不清或不能进行自我被动运动者,为预防关节挛缩和促进运动功能改善,应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1)良肢位的设定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

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①良肢位保持下肢:环跳、承扶、风市、足三里、血海、委中、阴陵泉、太冲、光明、承山、承筋、飞扬、昆仑、太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