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炉中煤(精品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能够把握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郭沫若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郭沫若的生平介绍、两首诗歌的文本和解读。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郭沫若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两首诗。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象征手法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悟。
4. 情感表达方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的手法。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3)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两首诗歌的symbolism and imagery.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所学手法的程度和创造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正确理解和创作。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五单元 中国现代诗三首 炉中煤
《炉中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品读诗歌,理解本诗所用比喻的深刻含义;2.了解新诗的一般特点,掌握朗读诗歌的有关知识,并有感情地朗读;3.领会作者一片赤子之心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用比喻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难点领会作者一片赤子之心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学生熟知的课文《天上的街市》引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鼎堂,四川乐山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卓越的社会政治活动家。
他从“五四”前夕到1978年逝世,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六十余年,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三)写作背景本诗是一首写“眷念祖国的情绪”的抒情诗,是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中突出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名篇。
由于国内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诗人的理想无法实现,才华未能施展,1914年初,郭沫若怀着“报国济民”的抱负东渡日本留学。
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思念祖国。
十月革命的炮声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和胜利的曙光,虽然他未能亲自参加国内的“五四”运动,但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却冲击着他,振奋着他。
于是,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诉说眷念祖国的情绪,表达强烈的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正如诗人所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个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
”(四)名家范读播放名家朗读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风采,同时揣摩本诗的朗读要点。
(五)朗读课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诗朗读时应注意的问题。
(六)课文分析1.诗歌的主标题为“炉中煤”,副标题为“眷念祖国的情绪”,“煤”不能思念,而文中也未出现“祖国”二字,以此作为切入点,思考,“炉中煤”喻指什么,“年轻的女郎”又喻指什么。
《炉中煤》课件解析
运用象征手法,以煤的燃烧比喻爱情 的炽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 情。同时,采用对比、反复等修辞手 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诗歌中通过“炉中煤”这一核心意象,勾勒出黑暗中的光明 与温暖。同时,借助“火”、“光”、“热”等词汇,营造 出一种炽热、激昂的氛围。
审美体验
人生和爱情的独特见解。
不同作者创作风格对比分析
郭沫若与徐志摩
郭沫若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情四 溢,而徐志摩的诗歌则更加注重
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意境营造。
郭沫若与戴望舒
郭沫若的诗歌多具有浓烈的现实 主义色彩,而戴望舒的诗歌则更 倾向于表现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郭沫若与卞之琳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鲜 明,而卞之琳的诗歌则更加注重
创作动机与目的
创作动机
郭沫若创作《炉中煤》的动机在 于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以及 对民族未来的美好憧憬。
创作目的
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激发读者 的爱国情感,唤起民众对民族命 运的关注和思考,促进民族精神 的觉醒和振奋。
CHAPTER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炉中煤》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采用自由诗体形式,通过炉中煤的燃 烧过程,象征诗人内心的激情与渴望 。全诗分为三节,每节四行,节奏鲜 明,具有建筑美。
CHAPTER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诗人(主人公)
代表着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献身的 青年,具有眷恋祖国、甘愿为祖国奉 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炉中煤
象征着正在觉醒的中国人民,其形象 是浑身赤红、熊熊燃烧,具有旺盛的 生命力和巨大的能量。
人物关系梳理及情感纠葛
诗人与炉中煤
《炉中煤课件解析.
《炉中煤课件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炉中煤》。
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以炉中煤为喻,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通过描绘炉中煤的形象,展现了它的无私奉献和燃烧自己的精神,从而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心。
3. 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难点: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事实为背景,引入本课课题《炉中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b.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诗人以炉中煤为喻,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含义。
c. 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句,如“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让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并学会运用比喻表达自己的感情。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家人的热爱之情。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熟读生字词,并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以“我爱祖国”为主题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炉中煤》郭沫若热爱祖国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正确朗读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家人的热爱之情。
3. 课后作文:《我爱祖国》。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引导、讨论、实例分析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课后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6.拓展阅读:推荐与郭沫若诗歌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深入理解郭沫若诗歌的主题、意境、手法等,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力,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例:《天安门》中“天安门上红旗飘”,这里的“红旗”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向学生解释这一象征意义。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成果展示环节仍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后组织一些专门的口语表达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成果。
至于小组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确保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例:《天安门》中“天安门上红旗飘,亿万人民心欢笑”,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人民的欢乐和团结。
《炉中煤》课件解析文档
《炉中煤》课件解析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的《炉中煤》。
这首诗通过炉中煤的拟人化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歌以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煤在炉中燃烧的景象,寓意着中国在苦难中挣扎、奋进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学会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能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难点:诗歌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我国煤炭资源的丰富为例,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展示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煤炭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欣赏:让学生通读全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炉中煤”象征祖国,“火焰”象征民族精神等。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节诗歌的含义。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煤的燃烧象征中国在苦难中挣扎、奋进的过程。
4. 练习巩固: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并讨论其现实意义。
5. 课后作业: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热爱祖国”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炉中煤》象征手法:炉中煤象征祖国火焰象征民族精神煤炭象征中国在苦难中挣扎、奋进的过程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苦难时期诗人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信心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解释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2.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诗歌中“炉中煤”的理解。
答案:1.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有:炉中煤象征祖国,火焰象征民族精神,煤炭象征中国在苦难中挣扎、奋进的过程。
这些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信心。
2. 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苦难时期,诗人通过“炉中煤”这一象征手法,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信念。
《炉中煤》课件
PART 04
《炉中煤》的实践应用
《炉中煤》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辅助教学工具
通过课件,教师可以更直观地展 示《炉中煤》的文本内容,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 感。
互动教学
课件可以设计互动环节,如问题 回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炉中煤》在文学鉴赏和批评中的应用
深入分析
创新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对《炉中 煤》进行改编、续写或创作新的文学 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 力。
PART 05
《炉中煤》的未来展望
《炉中煤》在文学研究和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文学研究
随着文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创新,《炉中煤》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从主题、叙事、语言等方面挖掘其文学价值。
教育应用
家。
郭沫若早年留学日本,接受西方 文化影响,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学
术研究。
他的作品涵盖诗歌、小说、戏剧 、散文、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
远的影响。
《炉中煤》的创作契机和时代背景
《炉中煤》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 诗,写于1920年。
该诗创作于五四运动后,当时的中国 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 危机深重。
2023-2026
ONE
KEEP VIEW
《炉中煤》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炉中煤》的创作背景 • 《炉中煤》的内容解析 • 《炉中煤》的影响和评价 • 《炉中煤》的实践应用 • 《炉中煤》的未来展望
PART 01
《炉中煤》的创作背景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 树伟,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著 名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
郭沫若《炉中煤》教案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一、学习要点:1、了解这是一篇借物咏志的抒情诗,抒写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2、把握比喻(借喻)和比拟的意义和作用3、把握艺术构思的鲜明特色:全诗结构统一在煤与我,祖国与女郎的合二而一的思路上,从而抒发对祖国的赤诚的爱4、把握反复咏叹的作用二、出处与作者1、本诗选自诗集《女神》2、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曾用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战士。
青年时代,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14年赴日本留学。
“五四”运动前后,弃医从文,积极投身于文化革命活动,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成新闻学团体“创造社”。
1921年初出版了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集《女神》。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
其后,在白色恐怖下被迫再次东渡日本,从事古文字和古代历史研究,获得可贵的成果。
“七七”事变后回国,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写下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和《沸羹集》、《天地玄黄》、《今昔蒲剑》以及《战声集》、《蜩螗集》等诗文,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内顽固派的阴谋伎俩。
建国后,参加人民政府的领导工作。
继续以很大的热情,写了诗集《新华集》、《百花齐放》、《长春集》和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作品。
1978年6月病逝于北京。
三、题解与背景炉中煤,是自喻,作者以此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副题“眷恋祖国的情绪”已点名本篇的主旨。
《炉中煤》写于1920年,一、二月间,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
后收入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
是其中名篇之一。
1914年初,青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以强凌弱,常有怀乡思国的强烈情感。
1919年“五四“运动在国内爆发,消息传到羁留在外的郭沫若耳里,深受鼓舞,诗人心中积蓄依久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反帝反封建意识,犹如火山爆发一般喷涌而出。
他的创作冲动不可一直,到了“诗的创作爆发期”,写出了《匪徒颂》郭沫若与成仿吾等组成了什么新文学团体?1927年出版了什么诗集,它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解放前后郭沫若有哪些著名历史剧作和诗集是什么运动使郭沫若得到了创作爆发期。
2024年高二语文课文炉中煤课件
2024年高二语文课文炉中煤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章《诗歌的鉴赏与创作》,详细内容为《炉中煤》一诗的解析与鉴赏。
通过对该诗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特点,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炉中煤》的诗歌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运用,现代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重点:《炉中煤》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炉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读《炉中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解读诗歌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炉中煤》为例,讲解现代诗歌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并解读一首现代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炉中煤》诗歌鉴赏2. 内容:a.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b. 意象分析:炉中煤、火焰等c. 表现手法:象征、拟人等d. 情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现代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写一篇鉴赏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郭沫若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现代诗歌,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运用2. 现代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3. 《炉中煤》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4. 作业设计中的鉴赏短文写作一、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运用《炉中煤》这首诗中的意象丰富,如“炉中煤”、“火焰”等。
《炉中煤》教案
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从字面上看,讲的是煤形成的过程,其深层的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之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在这首诗中,“燃”字是最富于动感的的一个词,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动,光热四溢,“炉中媒”的生命在“燃”中得以显现,得以升华。这个“燃”字,还可以让人想象到一颗滚烫燃烧的心,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眷念之深,思渴之切。在第四节中,这个“燃”字出现在“常常思念”之后,又使人感到诗人有一种对于暂时不能投身国内火热斗争而坐卧不宁的心情。
(七)这首诗每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又都以“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结束。这种重唱与照应的手法,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什么样的效果?
确:每节首句相同,这是重唱;首节和末节结尾一致,这是照应,重唱加强了作品的抒情意味;照应强调了诗句的内容,强化了读者的印象。重唱和照应都是使作品韵角更整齐,节奏更规律、结构更完整。
2、新格律诗。
“五四”以后出现的一种不同于自由诗,又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亦称《现代格律诗》。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稍后,陆志韦在为自己的诗集《渡河》(1923年)所作的序言中论及新诗的艺术特征时,提出了“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的看法。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他要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押韵,要求每行诗的“音尺”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他还指出,这种格律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相体裁衣”。经过这样的倡导,写格律诗的多起来了,成为新诗中的一种体裁,闻一多更是以创作来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他的诗集《死水》(1928)年,在当时被誉为“近年来一本标准诗歌”(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30年代初从自由诗转向格律诗写作的林庚,根据古典诗歌艺术传统和现代口语发展特点,于50年代初提出了一种节奏为上五下四的九言体的新诗建行设想,以后又补充了十言(五五)和十一言(六五)两种。50年代何其芳在《关于写诗和读诗》及《关于现代格律诗》等文中,提出建立“现代格律诗”的设想和具体要求:每行顿数一样,可以有每行三顿、四顿、五顿几种基本形式;每行的最后一顿基本上是双音词;押大致相近的韵;由于押韵有规律,每节的行数也是规律的。60年代初,臧克家提出以精炼、大体整齐、押韵,作为新格律诗的基本条件,“在行与行相互映衬的时候,音组方面大致相等,也可以多少有些出入”,“至于单音尾双音尾问题,我觉得无关大体”(《学诗断想》)。他们的见解不完全一致,但都倾向于新格律诗应当押韵,诗行应相对整齐,应当有一定的格律形式,但这种格律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现代诗歌 再别康桥 炉中煤 教案
现代诗歌再别康桥炉中煤一、教学要求1.感受《再别康桥》一诗所蕴涵的诗意美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炉中煤》一诗所抒发的火热的爱国激情。
2.了解两首诗的结构、韵律特点,欣赏诗中精妙的意象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二、课文分析再别康桥(一)解题康桥,英语原名Cambridge,通译剑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的所在地。
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和“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后来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这首诗就是诗人1928年第二次重游康桥后于11月6日在归途中写成的,以前有过和康桥的告别,所以这里说“再别”。
最初笈奏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二)内容与结构《再别康桥》全诗7节,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节):开门见山,直接揭示主题,和康桥依依惜别。
第二部分(2~6节):描绘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展现康河胜景,也展现了自己的复杂意绪。
首写夕阳中的金柳,喻之为美丽的新娘,喜悦之情在柳枝间荡漾;次写柔波中的青荇,诗人愿与之共醉;三写榆阴下的清潭,喜悦与陶醉渐入朦胧的梦境;四写星光下康河的波光碎影,两岸夏虫,不忍离别又不得不作别的心情阴影在夜幕中悄然而至。
第三部分(7节):和康桥作别,是全诗的结尾部分。
全诗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
在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
(三)主题思想《再别康桥》是诗人故地重游,再回剑桥大学后的离别之作。
全诗如行云流水,为我们描绘了清幽美丽的画面,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024年炉中煤教学课件资料.
2024年炉中煤教学课件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教材第四章“抒情诗”,详细内容为“炉中煤”一诗。
该诗为艾青所作,通过对煤的赞美,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炉中煤”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煤的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炉中煤”。
2. 讲解:介绍诗人艾青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炉中煤”这首诗有初步的了解。
3.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炉中煤”象征民族的力量,“熊熊燃烧”比喻民族复兴的渴望。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炉中煤”为主题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炉中煤2. 作者:艾青3. 主题: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复兴的渴望4. 分析方法: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炉中煤”为主题的诗歌。
2. 答案示例:炉中煤,燃烧的信仰照亮了民族复兴的道路你坚实的身躯,承载着祖国的希望你的火焰,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梦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掌握程度如何,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进一步拓宽文学视野。
《炉中煤》课件解析文档
《炉中煤》课件解析文档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2. 体会作者对煤炭工人辛勤劳动的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运用、作者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煤炭工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煤炭工人劳动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语言特色。
c. 逐段解析,深入剖析作者情感,强调炉中煤象征煤炭工人的辛勤劳动。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总分总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3. 作者情感:赞美煤炭工人,关心国家命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煤炭工人的赞美。
b. 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c. 仿写一段赞美劳动者的文字。
2. 答案:a. 作者通过对炉中煤的描绘,表达了对煤炭工人辛勤劳动的赞美。
b. 文章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炉中煤,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c. 示例:建筑工人,你们是城市的雕塑家,用双手描绘出美丽的家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a. 邀请煤炭工人或相关行业人员来校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辛勤付出。
b. 组织学生参观煤炭生产现场,亲身体验劳动者的艰辛。
高中语文 炉中煤教案
郭沫若《炉中煤》原文郭沫若《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写作背景:本诗写于一九二O年前后。
我们知道,“五四”时代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鼓舞下开始觉醒的时代,是国内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趋于高涨的时代,是“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的时代,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时代,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时代。
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五四运动”,但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地冲击着他,振奋着他。
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激发起对祖国无限的深情。
激动之下,一气写成了这首诗。
赏析一: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
全诗就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
“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第一,“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第二,“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炉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第三,“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
“女郎”这一意象暗示诗人对祖国的爱有如情爱一般热烈,“年青”一词则暗示了祖国在五四革命时代里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
郭沫若在《创造十年》里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
《炉中煤》课件-范本两篇
《炉中煤》课件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炉中煤》一文的生词、短语和句型;能分析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炉中煤》课文内容、生词、短语、句型。
2.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资源、补充阅读材料。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生词、短语、句型。
2. 小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3. 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4. 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炉中火光图片,引入课题。
2. 生词学习(10分钟):讲解生词、短语,让学生朗读并复述。
4. 朗读与角色扮演(1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者情感。
五、课堂管理1. 座位安排:前后左右分组,便于小组讨论。
2.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性格特点进行合理分组。
3. 课堂纪律:强调课堂纪律,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六、学生活动1. 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生词、短语的理解。
2. 小组合作:分析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3. 评估: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评估参与度和学习成效。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生词、短语、句型的掌握。
2.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 测验:单元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炉中煤》相关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2. 写作:以《炉中煤》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300字。
3. 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九、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课后评估学生对生词、短语、句型的掌握,分析教学效果。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课后辅导: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习兴趣。
炉中煤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炉中煤》的内涵,体会诗人郭沫若的爱国情怀。
2. 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运用比喻手法抒发情感,增强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炉中煤》的内涵,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炉中煤》的比喻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 学会运用比喻手法抒发情感,提高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炉中煤》2. 诗歌朗读录音3. 学生习作练习纸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及其作品《女神》。
2.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特点,如形象、生动、精练、富有节奏、饱含强烈情感等。
二、自主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炉中煤》,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比喻手法?(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讲解1.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结果,详细讲解诗歌《炉中煤》的内涵、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 重点讲解比喻手法的运用,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朗读指导1. 教师播放诗歌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跟读、试读,体会诗歌的朗读技巧。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炉中煤》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诗歌仿写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炉中煤》的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仿写1. 学生根据诗歌《炉中煤》的比喻手法,仿写一首表达爱国情怀的诗歌。
2.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三、课堂点评1. 教师点评学生仿写的诗歌,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四、总结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仿写的重要性和技巧。
2024年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
2024年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郭沫若的诗两首《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郭沫若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女神之再生》《炉中煤》2.2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郭沫若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3 教学难点理解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郭沫若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3.2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通过具体诗句进行解读。
3.3 互动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4.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并背诵《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郭沫若的诗歌,写一篇解析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技巧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5.2 结果评价评估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主题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内容6.1 教学文本《天上的街市》《立方体》6.2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6.3 教学难点理解郭沫若诗歌中的科学元素和现代主义倾向。
七、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对郭沫若诗歌中的科学背景和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7.2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科学元素和现代主义特征,通过具体诗句进行解读。
7.3 互动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炉中煤》课件(2024)
CHAPTER 02
诗歌内容与主题思想
2024/1/30
7
《炉中煤》诗歌内容概述
描绘了炉中煤的形象
诗歌以炉中煤为比喻,形象地描绘了 煤在炉中燃烧的情景,借此表达诗人 的内心情感。
表达了思念祖国的情感
诗歌中表达了诗人身在国外,对祖国 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祖国前途命 运的关切。
2024/1/30
心的激情和热爱。
拟人
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将炉中煤赋 予人的情感和意志,使得诗歌更
加生动、有趣。
排比
通过排比手法,将多个形象、生 动的词语并列在一起,形成强烈 的语势和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
表现力。
2024/1/30
17
语言和修辞手法对诗歌情感的表达作用
1
强化情感
简练、生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 加鲜明、强烈,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
8
主题思想: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
2024/1/30
爱国情怀
诗歌通过炉中煤的形象,表达了 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体现 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民族责任感
诗人在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的 同时,也表达了对民族未来的关 切和责任感。
9
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风格
诗歌采用了浪漫主义的风格,通过丰 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比喻,表达了诗人 内心的激情和情感。
2024/1/30
生动
诗歌运用生动的词汇和形象的描绘 ,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 场景之中,感受到诗人的强烈情感 。
形象
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通过具体的 物象、景象来表现抽象的情感和思 想,使读者产生共鸣和联想。
16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比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所抒发的火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2.热情洋溢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诗中重点句子的象征含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许多歌颂祖国的诗歌中,人们对祖国有很多比喻,如“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
再如,“祖国啊,祖国——/您是世界和平飘扬的旗帜/人类文明进步的使者/您是捍卫真理的勇士/哺育子女的妈妈/您正直而博爱/坚强而慈祥/世界人民叹服您的胸怀/华夏儿女感激您的母爱”。
人们更多的把祖国比喻成“母亲”,但有一位诗人,却把祖国比喻成“年青的女郎”,这位诗人就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这首诗就是著名的《炉中煤》。
今天,就让我们感受诗人的才情,领略诗人如火的爱国情怀吧。
二、听录音(初步感受诗歌)三、作者简介阅读“学习提示”,了解郭沫若的基本情况。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
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学者、文化战士。
1914年赴日学医,“五四”运动前后,弃医从文,积极投身于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关于《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收集了郭沫若在“五四”运动前后的诗作,主要作品有《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等。
它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新诗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我国的新诗创作开始走向成熟。
《女神》集中体现了“五四”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包括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强烈的叛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写作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
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
“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己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
于是,“在一九一九年的下半年和一九二〇年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创造十年》)。
《凤凰涅盘》、《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匪徒颂》等一批激情澎湃、个性鲜明、高扬着时代旋律的诗歌,都是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
五、诗歌朗读1、听录音2、集体朗读六、诗歌欣赏第一节赏析1、提问:诗中“炉中煤”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炉中煤是作者自喻。
明确: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把自己比喻成“炉中煤”有两个作用:一是从形象特征看,炉中煤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一致的;二是从精神特征上看,“炉中煤”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这与作者立志报国济民的情意是一致的。
2、诗中“年青的女郎”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把“五四”以后的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
作者把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蕴含着作者的深意。
在《创造十年·学生时代》一书中,作者曾写道:“‘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他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我的那篇《凤凰涅盘》便是象征着中国的更生。
‘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
”可见,把祖国称之为“年青的女郎”,正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运动以后新生祖国的赞美、讴歌。
具体来讲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形象表现“五四”以后的祖国特征——充满了崭新的气象和勃勃的生机,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年青女郎”,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
二是从抒情的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
3、“炉中煤”(物)和“年青的女郎”(人)并不构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诗中却是写“煤”向“女郎”倾诉衷肠,这是否有违常理?明确:作品中的“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虽构不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但从精神实质上讲,同样是在奉献一颗滚烫的心。
4、如何理解“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明确: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
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勤”。
“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
后一句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还具有更深含义的期望,即希望祖国不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这两句表达了自己与祖国两情依依、心心相印的密切关系,既显示了自己报国济民的情意,又寄托了对祖国革命运动继续发展壮大的期望。
第二节赏析1、如何理解“炉中煤”自称“黑奴卤莽”?(1)“炉中煤”为何自称“黑奴卤莽”?这是对“煤”的外观形象的描述:浑身黝黑,形象粗陋,不惹人喜爱。
(2)“炉中煤”为何称自己为“奴”?“黑奴”的“奴”,可以理解为“我”对于“年青的女郎”即对于祖国心甘情愿、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3)如何理解“你该知道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的“不嫌”?明确:我的外表虽然粗黑,但心是火红炽热的。
那是因了我的“前身”,我的来历,我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有了这些,我虽然“黑奴卤莽”,你也该不会嫌弃的吧。
而且,只有像我这样有所“前身”的黑奴胸中,才有对你炽烈深切的感情。
(4)“炉中煤”自称“黑奴卤莽”有什么作用?“黑奴卤莽”的外表与“火热的心肠”强烈地反差,又高度地统一。
第三节赏析“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分别指什么?怎样理解?明确: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既表达了作者对“五四”运动的光明的渴求和赞颂,又倾诉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斗士的诗人对祖国的光辉前途、民族的发达兴旺的希冀,以及诗人对自己“报国济民”抱负的跃跃欲试的心情。
第四节赏析1、本节抒发作者对祖国的那些感情?(1)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五四”之后,诗人作为“处在国外的人”,“苦于知识的桎梏而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向爱人的怀里”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而这几行诗,正是这种情感的艺术写照。
(2)表达了自己急于报效祖国的决心与热情在这首诗中,“燃”字是最富于动感的一个词,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动,光热四溢,“炉中煤”的生命在“燃”中得以显现,得以升华。
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眷念之深,思渴之切。
2、本诗末节的“燃”与首节中的“燃”含义是否一样?明确:不同。
前一个“燃”,是诗人在黑暗长夜中摸索探寻;而后一个“燃”,则强调了诗人在“重见天光”后的奋斗搏击。
七、艺术特色(一)意象清新,比喻贴切。
诗人将生活中互不相干的事物为喻体,构成艺术形象。
在诗人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比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的个性特质,“炉中煤”是炽烈燃烧的象征,“年青的女郎”一向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
诗人借此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毫无牵强生涩之感。
诗人如此的艺术构思,热烈奔放的情绪,是与“五四”之后狂飙突进的革命文艺思潮及诗人本身的浪漫气质分不开的。
(二)布局严谨,章法讲究。
第一节:总述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表达比较抽象、概括。
第二节:分述爱国之情(火一样心肠)第三节:分述报国之志(原本是有用的栋梁)第四节:总述,与第一节呼应,从思想感情与层次结构上把全诗推向高潮。
(三)韵律和谐,旋律优美。
从格式,韵律看,全诗每节五行,每行音节大致相近;全篇奇数行押韵,一韵到底;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起句,节节如此,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优美。
八、诗歌拓展欣赏《天狗》,感受诗人浪漫的诗风和炽热的情怀。
一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二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 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三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四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思想内容:本诗主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艺术特色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1、比喻新颖生动。
天狗本来只存在于民俗传说中,而诗人却将其拿来作为崇尚歌颂的偶像。
诗中的天狗形象,成为旧的时代、旧的传统、旧的世界的叛逆者的象征,成为吐故纳新、具有无限能量的个性解放与新的世界、新的社会、新的未来创造者的象征。
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既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又在诗歌意象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外,诗人将“我”比作是“X光线的光”、“如电气一样地飞跑”等,也都体现着当时崇尚科学的时代特点。
2、想象大胆奇特。
天狗的形象在传说中带有很大模糊性,而在诗中则具化成为有着无限能量、充分得以解放了的个性“我”的形象。
他一会儿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一会儿成为月底光、日底光、一切星球底光,一会儿又飞奔、狂叫、燃烧,而且在神经上飞跑、在脊髓上飞跑、在脑筋上飞跑,这都表现了诗人想象的大胆奇特。
3、感情奔放激越。
诗中全篇都以“我”的口吻来写,诗人以天狗自喻,通过天狗气吞宇宙的非凡之势来抒发内心豪情。
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4、讲究韵律和节奏感。
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也极有特点,诗人多采用简短的句式,并将其与叠句、排比等手法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强烈的旋律、急促有力的节奏和摧枯拉朽般逼人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