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法帖●东汉《石门颂》【高清大图】

合集下载

石门颂隶书书法字帖

石门颂隶书书法字帖

石门颂隶书书法字帖一、“命”字。

1. 笔画特点。

- 整体字形较为狭长。

起笔处逆锋入纸,横画略带弧度向右上方伸展,且横画的起笔和收笔处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起笔较重,收笔稍轻。

- 中间的横折钩,横画部分较短,折笔处圆润自然,钩画含蓄内敛,没有尖锐的出锋。

- 竖画贯穿整个字,是字的主笔,写得较为挺直,且在竖画的中间部分微微加粗,以体现隶书的厚重感。

2. 临写要点。

- 书写时要注意笔画之间的疏密关系,横画之间的间距较为均匀,不可过于拥挤或松散。

- 在用笔上,要体现出隶书的蚕头燕尾特征,横画的燕尾部分要自然流畅,不能过于生硬。

二、“升”字。

1. 笔画特点。

- 上部的“日”字较为扁平,横画细而均匀,左右两竖略带向内的弧度,使“日”字呈现出一种古朴的形态。

- 下部的“升”,撇画和捺画向两边舒展,撇画起笔较重,逐渐变细向左下方撇出;捺画则是一波三折,起笔较轻,行笔过程中逐渐加重,捺脚处厚重而饱满。

2. 临写要点。

- 对于上部“日”字的书写,要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不大,但要体现出隶书的古朴韵味。

- 下部“升”的撇捺要对称且舒展,捺画的波折要自然流畅,同时要注意整个字的重心平稳。

三、“颂”字。

1. 笔画特点。

- 左边的“页”字旁,横画较多且有长短变化,短横轻盈,长横厚重。

竖画在字的中间位置,较为挺直。

撇画和点画位置准确,点画犹如坠石。

- 右边的“公”字,撇捺舒展,撇画较为短促,捺画长而有波折,中间的撇折部分简洁明了。

2. 临写要点。

- 在临写左边“页”字旁时,要注意横画之间的间距和粗细变化,使整个偏旁结构紧凑。

- 右边“公”字的撇捺要与左边部分相互呼应,整个字要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1. 整体的章法布局。

2. 线条质感。

- 其线条圆润、古朴,多有篆籀之意。

在用笔时,要中锋行笔,使线条饱满有立体感,避免用笔过于单薄。

3. 风格把握。

张祖翼隶书临《石门颂》四屏

张祖翼隶书临《石门颂》四屏

张祖翼隶书临《石门颂》四屏
2020-02-16 03:18·東海書畫
作者简介:张祖翼,安徽桐城人,字逖先,号磊盫,又号磊龛、濠庐,因寓居无锡,又号梁溪坐观老人,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

题识:临石门颂,磊盦张祖翼。

钤印:张祖翼印、逖先海外归来之书
释文:天姿明敏,敦诗悦礼。

膺禄美厚,继世郎吏。

幼而宿卫,弱冠典城。

有阿郑之化,是以三苻守。

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

动顺经古,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怀。

不肃而成,不严而治。

朝中惟静,威仪抑抑。

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

强不暴寡,知不诈愚,属县趋教,无对会之事。

儌外来庭,面缚二千余人,年谷屡登。

石门颂

石门颂

东汉《石门颂》《石门颂》是著名汉隶摩崖刻不。

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8年)书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崖壁上。

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此处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有人整理出其书法尤著者十三品,此刻石及《石门铭》即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七十年代初期.因修水库,此刻石和其他刻石一起被凿刻下来,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又称《杨孟文颂》。

原刻为竖立长方形。

通高26l厘米,宽205厘米,22行,行30或31字。

总共655字。

前人对此摩崖书评价极高。

如清人张祖翼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鸡,飘飘欲仙。

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康有为认为:“《扬盂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科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

”此刻看似平常,实极浑厚自然,笔画、结字都有非常丰富的变化。

其中“升”字,“此”字,特别是“命”字末笔,拖笔极长,同某些汉简写法相似,这在碑刻中是极少见到的。

此碑刻字甚多,有些字虽非别字,但写法也很不规范。

本释文均用规范的简化字写出。

鉴于原碑拓本十分请晰,为了避免重新造字,仅在别字处注明(借代写“别字”。

系本字,写法不规范者写“别写”)。

别字写法.可直接看原碑即可。

原文:(碑额)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注释:此颂为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楗为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

“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

“楗为”:郡名。

“杨君”:指杨涣,字盂文。

楗为郡武阳县人。

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

曾任尚书中郎、司隶校尉,任职期间,“甚有嘉声美称”。

因碑文中有“武阳杨君厥车孟文”字样《水经注》、欧阳修等称此碑为“杨厥碑”,误。

此处“厥”字为语助词,非人名也。

原文: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

泽有所注,川有所通。

隶书四字成语石门颂

隶书四字成语石门颂

隶书四字成语石门颂吉祥如意jí xiáng rú yì【解释】祥:祥瑞。

如意称心。

多用祝颂他人美满称心。

【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再休想吉祥如意,多管是你恶限临逼。

”【结构】联合式。

【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

【辨形】意;不能写作“义”;祥;不能写作“详”。

【近义词】万事亨通、尽如人意、如愿以偿【反义词】多灾多难、事与愿违【例句】一个知识青年考上了大学;喜气洋洋地走在河边上;看到河里的鲤鱼跳出水面;作家可以借此发挥;说这是象征着~;鹏程万里。

石门颂的隶书七言诗句:石门颂隶书《名家书法百日通系列丛书:石门颂隶书》按天分类,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旨在习书者通过一百天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书法用笔、结体的规律,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书中附有“书法知识小百科”栏目,内容涉及书法名家简介,笔、墨、纸、砚的基础知识,书法形式、落款、钤印等书法常识;“书家墨场必备”部分则选取了书家临场作书时常用的最脍炙人口的对联、古诗、词、曲、文等。

若将整套书集齐,便可获得千余条书法知识百科及书家经典诗文,这也是此书向多功能方向的一个拓展。

希望此书既经典又实用的入门图书,能为您提升临帖、书写和鉴赏水平给予帮助。

七言诗是汉族诗歌体裁之一。

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汉族民间歌谣。

不过,汉、魏之际七言诗极少,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渐有发展,直到唐代,才真正发达起来,成为汉族古典诗歌又一种主要形式。

高峰坠石、风姿多变、正中寓欹、有力雄劲、差错有致、清雅秀媚、雷霆万钧、刚柔拙巧、类流而畅、龙威虎震、转意迭出、飘逸清秀、端庄淡雅、雄浑豪放、运笔简洁、绵里裹铁、圆转流畅、自然天成、细腻丰富、倚侧秀逸、秀丽疏朗、天然真趣、厚重健实、朴拙雄浑、险峻之势、笔力险劲、遒劲有力、博采众长、隽永俊秀、率真拙朴、雄强伟状、浑厚有力、龙飞凤舞、气韵生动、功力深厚、灵动流逸、矫若惊龙、气势磅礴、浑然天成、华美自然、千里阵云、自成天趣、赏心悦目、大气磅礴、雍容大度、风格秀媚、峻宕雄伟、神气畅然、简淡秀润、苍劲有力、清新率真、结构紧密、挺拔刚劲、传世佳作、自然舒展、雄浑苍劲、行云流水、运笔秀巧、气韵流畅、潇洒俊逸、平和畅达、铁画银钩、栩栩如生、圆浑流畅、简远平和、挥洒自如、筋骨俱备、紧中见放、笔力劲挺、收放有度、灵动秀气、酣畅潇洒、遒媚劲健、结体秀美、独具个性、紧密险峻、俊逸高雅、入木三分茂密丰满、丰厚雍容、灵动潇洒、笔走龙蛇、柔中带刚、刚健质朴、力透纸背、凝重朴拙、圆转回环、刚劲有力、酣畅淋漓、潇洒奔放、流畅蕴藉、刚劲挺拔,险峻疏朗、刚柔结合、外师造化。

隶书名碑赏析——石门颂

隶书名碑赏析——石门颂

隶书名碑赏析——石门颂一、简介《石门颂》摩崖是东汉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司隶校尉杨涣所写的一篇颂词,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刻在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

原刻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书体为汉隶,刻书二十二行,每行三十或三十一字。

1967 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人们乃将此摩崖石刻从崖壁上凿出,1971 年迁其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汉隶中的经典之作,它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它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审美判断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为从笔法上而言,它是较早使用绞转笔法并充分使用绞转笔法的汉碑;在整体气息上,它以静为主、以动为辅的审美追求在今天依然是传统意义上书法艺术的审美主流。

石门颂二、赏析1.结体疏朗开阔《石门颂》结体以疏朗开阔为基调。

此帖通篇结字以横式为主,大多数字的结字都呈扁长方形。

后半部分,特别是临至结尾处,结字不像开篇略显拘谨,而是优游不迫、率意从容,偶尔出现几个以竖长方形为外形的结字;单个字内部空间的分割也不再像开篇时那样相对平均呆板,而是丰富多变、有紧有松。

由于此碑线条相对于单个字的面积而言略显瘦劲,所以在整体上给人以开阔、疏朗的感觉。

石门颂(局部一)2.用笔绞转老辣《石门颂》用笔以绞转笔法为主。

它的线条粗细均等,虽细但并不柔弱、空怯和苍白,在审美上是扎实、瘦劲的,而且内蕴很丰富。

因此,《石门颂》的用笔很特殊,主要以绞转笔法为主。

绞转笔法即指毛笔笔毫锥面在纸面上运动的时候,不是笔毫触纸时接触面一成不变的一种运动,而是笔毫与纸接触的面不停变换的一种旋转运动,这种运动一般又被称为绞转或使转。

绞转(使转)用笔时,笔毫着纸的侧面不停地变换部位着纸,通过书写者的手捻动笔管使笔管旋转或者通过手上强力的扭拗动作进而使柔软的笔锋像“拧麻花绳子”一样绞到一起,使笔锋的不同部位着纸,写出有毛刺的感觉和变化丰富的迟涩、老辣线条。

石门颂全碑和译文

石门颂全碑和译文

石门颂全碑和译文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石门颂)全碑【译文】坤灵确立天下大势,川泽像人体的股肱分布于大地。

湖泽灌注,江河流通。

褒水南流,水流丰盛,流向四面八方,褒斜道是通向益州的要冲。

汉高祖刘邦接受天命,兴起于汉中。

他从关中出走汉中时,走的是子午道;定三秦时,经褒斜道,出大散关,暗度陈仓,直抵咸阳。

后来因为子午道通行艰难,于是又有经过围谷、堂光的两条道路开通。

这样,从关中到汉中就有子午、褒斜、围谷、堂光四条通道,但通行都比较艰难。

从永平六年到永平九年,汉中太守鄐君曾用四年时间开凿褒斜道石门。

后来先零羌叛乱,通行四十多年的褒斜道被毁,所以,又不得不沿着子午道通行。

道谷中,上面悬崖险峻,水流屈曲,自巅飞流而下。

下面峪谷幽暗,倾泻而下的飞流直落深渊。

平阿之地因水而泥泞,山谷阴暗,少见天日。

栈道已毁,只有余柱支撑在岩石上。

岩石坚固而巨大,像被磨砺过一样锋利。

临危岩而仓皇。

像履虎尾而心寒。

空车轻骑也受到阻碍,不能行进。

恶兽毒虫出没,险恶之极。

没到秋天就遭受严霜,农作物被摧残,一年到头没有收成,民众受着饥饿之患。

卑贱者痛苦,尊贵者不安宁。

其愁苦之状,哪堪一一言表?于是,英明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深怀忠厚刚直之心,数次奏请开通褒斜道石门。

主管官员反驳杨君的奏请,杨君坚持据理力争,百官应从,皇帝终于诏准。

修凿之后,子午道由此而废,石门又可经行无阻了。

修治石门要冲,使之宽敞平坦,此处的环境也变得清爽调和,安定太平。

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上旬,汉中太守王升(字稚纪),亲历褒斜道,追根溯源,为赞扬杨孟文明智、仁爱、贤能的美德,撰文刻石,表彰其卓著的功绩。

赞辞写道:英明之君,美德闪光。

救弊补偏,治理八方。

上顺天道,安抚暴强。

和似春风,严若秋霜。

无偏无私,王道荡漾。

端正不阿,操守高尚。

众人安宁,政从天纲。

辅佐君主,遵礼守常。

娴熟地理,通晓法纲。

言必忠信,执法坚强。

弘扬大节,分明罚赏。

度古知今,谋合朝纲。

除险民安,美名高扬。

石门颂

石门颂

《石门颂》简介、全文、注释、译文简介《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无名氏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内容为颂扬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功。

碑文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

全文共655字。

是摩崖汉隶,“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

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

《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能学也。

”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

该刻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

汉隶《石门颂》高清版

汉隶《石门颂》高清版

汉隶《石门颂》高清版《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

《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

全文共655字。

藏汉中博物馆。

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

文辞为王升撰。

《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

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

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

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

《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0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该石刻刻于东汉永平九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东汉《石门颂》

东汉《石门颂》
《石门颂》铭文(简体):
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余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漢氏焉,后以子午,途路涩難,更隨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鬲尤艰,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余,凿通石門,中遭元二,西夷虐殘,桥梁断绝,子午复循,上则县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倾写輸渊,平阿泉泥,常阴鲜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遰碍弗前,惡虫弊狩,蛇蛭毒女曼,未秋截霜,稼苗夭殘,終年不登,匮馁之患。卑者楚恶,尊者弗安,愁苦之难,焉可具言,于是明知故司隶校尉楗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秦请,有司议驳,君遂执争,百辽咸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功饬尔要,敝而晏平,清涼调和,烝蒸艾宁,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大守楗为武阳王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其辞曰:君德明明,炳煥弥光,刺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衙蔃,春宣聖恩,秋貶若霜,無偏荡荡,贞雅以方,宁静烝庶,政与乾通,輔主匡君,循礼有常,咸晓地理,知世纪纲,言必忠义。匪石厥章,?恢弘大节,谠而益明,揆往卓今,謀合朝情,释艰即安,有勋有荣,禹鑿龙门,君其继纵,上順斗极,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乐,庶士悅雍,商人咸僖?,农夫永同,春秋記异,今而纪功,垂流亿载,世世叹诵序曰,明哉仁知,豫识难易,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五官掾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漢彊字產伯,书佐西成王戒字文宝主,王府君閔谷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特遣行丞事西成韩朗字显公,都督掾南郑魏整字伯玉,后遣赵诵字公梁,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积?,万世之基,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伯玉即日徒署行丞事守安阳长
《石门颂》和陕西省略阳县灵崖寺《甫阁颂》,甘肃成县天井山《西狭颂》并称为《中国汉隶三颂》,是我国东汉隶书成熟时期保存最完整的代表作品之一。

解析《石门颂》,带你领略汉隶的磅礴大气!

解析《石门颂》,带你领略汉隶的磅礴大气!

解析《石门颂》,带你领略汉隶的磅礴大气!近年来,学习隶书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八分书,《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都是近下热门的法帖。

但是,热门的背后却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很多人理解隶书不到位,笔画写的非常简单,亦或只是流于表面、失其神态。

隶书虽然简单、易上手,相对于其他书体也更能出效果,但同样的也更加容易流俗,书写也会因此变得愈加油滑。

那么怎样才能使隶书不流俗气呢?严都岿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多加临习《石门颂》以便去俗存真。

《石门颂》是“汉三颂”之一,乃是刻在高低不平、粗糙的岩面上,笔画雕刻粗犷,又长经风化。

那么,为什么严老师会选择这样一块雕刻粗糙、风化严重的碑呢?严老师选择《石门颂》的原因有3点:1.要想去俗留真,就得学习、临写开张纵逸的碑,而《石门颂》就是这样一块碑,相比较其它大气磅礴的碑—例如《张迁碑》,《石门颂》更容易找到书写感。

2.此碑虽为隶书,却内含篆意。

学习此碑,不仅能够去掉学隶的陋习,更能让初学者初探篆意的境界,对未来其它四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从全局来看,此碑整篇风格统一,字体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充满灵动之感和草韵之美,部分字还保留了汉代简书的遗韵。

既然《石门颂》有如此多的优点,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临习呢?严老师又为我们理出了他制定的3个进度,让我们循序渐进地学习:1.首先,将《石门颂》的字拆开,分解成笔画,再把这些笔画的笔法进行全面的解析。

因为笔画是书法组成的第一环节,只有练好笔画的书写,才能写好字。

2.其次,再讲笔画拼接成字的特殊成分:偏旁部首。

偏旁部首是字的核心成分,在书写中占主导地位。

3.再讲所有笔画拼成一个完整的字,而在这其中,偏旁部首、主笔、块面的结体则是最终的分配环节,就如同一名将军,排兵布阵。

4.最后,临摹的最终阶段就是创作。

作为示范,严老师将运用《石门颂》的笔法与结体,为我们创作一幅作品。

对于课下的书法学习,严老师也提出了他的观点:“在历史上,凡是被称作书法家的人,首先,一定是文人,亦或是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的人。

汉中《石门颂》东汉四川人的书法杰作

汉中《石门颂》东汉四川人的书法杰作

东汉四川人的书法杰作唐《石门颂》清代拓片(杨仁恺题款)91二○二○年·第三期艺术长廊92宽博雄强,气格宏大,圆劲挺秀,率真自然,是“隶中草书”,是圆笔放纵的典范。

[7]此刻石是中国300幅书法名作之一。

[8]那么,陕西汉中的《石门颂》又与四川或者巴蜀有什么关系哩?笔者之见,起码有三种关系。

一、汉代汉中属于当时的益州管辖是益州的辖地春秋战国时期,汉中为南郑地,先后分属于秦国、蜀国。

秦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设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境内),西汉初郡治迁至西城县(今安康市汉滨区境内)。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州(部)刺史,在巴蜀故地设立益州,[9]“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10]。

其时汉中郡治复还南郑县,属益州管辖。

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定益州,二十四年取汉中。

[11]其后,诸葛亮将汉中作为北伐曹魏的军事据点,[12]派吕乂“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13]。

西汉时的益州以成都为州治,其辖地以现在的四川省为中心,北面包括陕西省的汉中地区,南面包括云南、贵州一带。

这相当于广义的“蜀”地,也正好是秦汉间巴蜀及“西南夷”地区。

[14]东汉益州先徙治于广汉郡涪县(今四川绵阳东)。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秋,刘焉入蜀作“益州牧”,徙州治至绵竹。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或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绵竹失火,加之刘焉之子被杀,刘焉遂移治蜀郡成都,领九郡,汉中郡乃在九郡之列。

[15]在先,初平(公元190—193年)中,益州曾徙治于广汉郡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16]三国时,刘备定都益州成都(公元221年)。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至少在西汉至三国时期),狭义上的益州是成都的代名词,如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所载;而广义上的益州则是四川的代名词,如诸葛亮《隆中对》所述。

其实,从文化上讲,陕西汉中有史以来就是巴蜀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支。

古蜀文化是由一个中心(三星堆—金沙—十二桥文化)和四个板块(成都平原、汉中盆地、秦岭地区、岷江上游)构成。

雄厚恣放的《石门颂》

雄厚恣放的《石门颂》

陕西篇陕西汉中博物馆——《石门颂》【导语】著名的摩崖刻石——《石门颂》是隶书的经典作品。

《石门颂》在整个书法史上影响非常大,它风格飘逸,用笔开张,圆笔比较多,字形偏扁。

康有为评价说“胆怯者未敢为”,也就是说一般人写不了《石门颂》。

一般人都写比较规范的隶书,像《史晨碑》《礼器碑》,但我觉得如果写《石门颂》入手之后,隶书风格会有一个大的变化。

无论是它的石刻,还是它的拓片,风格都非常明显,这种坑坑洼洼的不平等,在石刻当中能呈现这么精美、劲道、潇洒、流畅的字形,是非常不容易的。

《石门颂》是修葺石门道之后,作为记事记功的一个铭文,在整个中国书法史和中国交通史上都有重要的影响。

13汉中博物馆《石门颂》摩崖石刻原石《石门颂》,又称《杨孟文颂》,全称《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汉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

刻石为长方形,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隶书,汉中太守王升撰文,内容记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事,碑文多为四字一句,押韵可以通读。

原石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位于石门西壁中部,距石门南口5米多。

1967年因修水库,移入汉中博物馆至今。

《石门颂》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合称为“汉三颂”,书法价值极高,历来受到习隶书者的喜爱。

汉代隶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风格多样,变化万千。

有的平直方正,雄强茂密;有的舒展华美,烂漫多姿;有的斩截方正,雄厚朴茂;有的端庄典雅,应规入矩;有的奇险峭拔,雄放恣肆。

《石门颂》便属于后者,它冲破约束,跳宕奔放,自然烂漫,以奇险取胜,类似简书,给汉隶注入了新的气息和生命,被誉为“隶中之草”。

《石门颂》的用笔以中锋为主,如绵里裹铁,力含其中,劲挺有力。

结字随意安排,妙趣天成。

形体以扁方为主,时有夸张之垂笔,从简书中来,生动多变。

因是摩崖石刻,章法在规整中求变化,疏朗而优美,高古苍茫,雄厚奔放,介于汉代碑与简两大体系之间,既具有碑刻之气势和力度,又具有简书的流动放纵,不事雕琢,天真质朴,自然率意。

《石门颂》

《石门颂》

《石门颂》技法剖析篆势隶韵草意——汉隶《石门颂》及其基本风格特征浅析在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由篆而隶的嬗变是一次飞跃。

一方面,其变革触及篆书的体势和线条结构,在对繁复的篆书进行不断取舍删简的同时,易篆的纵势为横向取势、圆转为方折、弧线为直线,使得书写更趋简化便捷。

另一方面,书写技法大为完备,书法的表现意识进一步觉醒,反映在理念上的更为符号化、抽象化,造型的浪漫性和装饰意味,以及具体用笔上的抒情与夸张——节奏感、运动感的被强调等等。

至此,书法进入自觉自为阶段。

隶书发源于战国时代,孕育并形成于秦汉之际,到了东汉,由于官府刻石记功颂德的蔚然成风,碑碣云起,客观上对隶书的成熟定型提供了条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时期的传世刻石作品不仅数量颇丰,而且体势多变,异彩纷呈,艺术水平可谓登峰造极。

《石门颂》就是在如此背景下诞生的个性强烈、神韵独具的珍品之一。

《石门颂》系摩崖刻石,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乃汉中太守王升为嘉奖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功,数次奏请朝庭而写的一篇颂文,刻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一四八年)十一月。

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述石门颂高九尺九寸,广七尺七寸,共二十二行,每行三十或三十一字不等,全文约六百余字。

此刻石原刊于今陕西省褒城县城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现被整幅切割下来,移存于汉中博物馆内。

据清张祖翼题跋记,石门颂摩崖刻石前代虽有著录,而名不甚显,至乾隆间遂为世人所重,评价赞誉者日众,研习者渐多。

并说:三百年来师汉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清方塑《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称赞《石门颂》:字大如孔宙、泰山、都尉、碑铭,而纵横劲拔过之。

王昶亦赞:是刻书体劲挺有姿致,与开通褒斜道摩崖隶字疏密不齐者,各俱深趣,推为东汉人杰作。

同为清人,被誉为日本现代书法之父的杨守敬在《平碑记》中更是激赏: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隶书作品精选

石门颂隶书作品精选

石门颂隶书作品精选石门颂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作品,属于隶书风格。

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结构稳健,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石门颂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他是隶书的代表人物之一。

石门颂是王羲之在石门山写的一篇碑文,内容主要是赞颂石门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表达了对石门山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石门颂的精选作品包括《石门颂》、《石门颂后序》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王羲之的隶书艺术的高超造诣和对自然、历史的独特感悟。

从内容上看,《石门颂》主要描绘了石门山的壮美景色和悠久历史,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情感寄托。

同时,作品中也融入了对历史文化的赞颂和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美德的追求。

通过对石门山的赞美,王羲之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

从艺术形式上看,《石门颂》采用了隶书的艺术形式,其书法风格刚劲有力,结构稳健,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羲之的隶书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书圣”。

《石门颂》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内容上有着深刻的内涵,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展现了隶书的独特魅力,堪称隶书艺术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石门颂》作为隶书艺术的精选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独特感悟,而且在艺术形式上展现了隶书的魅力和作者的艺术造诣。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瑰宝。

东汉极品隶书《石门颂》的书法全貌

东汉极品隶书《石门颂》的书法全貌

东汉极品隶书《石门颂》的书法全貌《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后世简称为《石门颂》)。

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

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

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

《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

内容释文:(碑额)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

泽有所注,川有所通。

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泽南隆。

八方所达益域为充。

高祖受命,兴于汉中。

道由子午,出散入(碑误作"人"字)秦。

建定帝位,以汉氏(原种作"诋")焉(焉字别写)。

后以子午,途(原碑涂加艹上下结构)路涩(原碑为歮)难。

更随围谷,复通堂光。

凡此四道。

阂(原碑作垓)隔(别写)尤艰。

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原碑作余),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别字)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

上则悬(原碑为县字)峻,屈曲流(别字)颠;下则入(碑作人字)冥(别字),倾(别字)泻(原碑为写字)输渊。

平阿淖(别字,一释泉字)泥,常荫鲜晏。

木石相拒(原碑作距),利磨确盘(别字),临危枪砀,履尾心寒。

空舆轻骑(原碑奇为竒),滞(原碑氵为辶)碍(别写)弗前。

恶虫弊(原碑加草字头)兽(原碑作狩字),蛇蛭毐螨(别字)。

末秋截霜。

嫁苗禾(别写)残。

终年不登,匮馁之患。

卑者楚恶(别写),尊看弗安。

愁苦之难,焉可具言。

于是明智(碑作知),故司隶校尉犍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

想要临摹好隶书《石门颂》,你需要怎么做?

想要临摹好隶书《石门颂》,你需要怎么做?

想要临摹好隶书《石门颂》,你需要怎么做?《石门颂》全称《故司校尉楗为杨君颂》,也称《杨盂文颂》,摩崖隶书,东汉恒帝建和二年(148年)刻于陕西褒城县城东北褒斜谷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汉中太守王升撰文,内容为记载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复褒斜道之事。

全文共655字,22行,满行31字。

清王昶《金石萃编》记:“石高九尺九寸,广七尺七寸”,大约为261厘来高,205厘米宽。

后来因为在该地修建水库,就将摩崖从崖壁上切出,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石门颂》浑厚奔放,劲挺疏秀,高古飘逸融为一体,松动灵秀集于一身,常谓“隶中之草”。

这个“草”字非常确切地道出了《石门颂》的风格特点。

一、从用笔上看1、线性。

《石门颂》的线条由篆籀而来,几乎纯以圆笔为之,筋骨内含,即便是转折处也采取篆书的提笔暗转法,明显地保留着“篆尚婉而通”的审美特色。

但《石门颂》的篆籀之法又迥异于商周的青铜铭文或秦代的标准小篆,这主要体现在运笔过程中的随意性与尚简意识。

《石门颂》的线条非常凝练厚重,这一点与古隶的轻灵又有区别。

2、线形。

在风格多样的汉碑中,或多或少总能找到较为特别的汉隶线形特征一蚕头雁尾”,但在《石门颂》中所难以见到的,相反更多的线形是泰然自若地左右延伸,这是因为“《石门颂》将雁尾已由表宣扬的形’化为‘从里暗藏的势’了。

若将-根单纯的弧线段辅加成转或折的短画,便可以得到具掠雁之势的波画神态了”,少顿挫、多用转法、圆线平实是《石门颂》的线形特点。

二、从结构上看因用笔的随意、飘逸导致其结构的随意自然、不拘-格和妙趣横生。

在《石门颂》中更多字例不求对称、均匀,甚至有许多笔画并不到位,这很有别于汉隶在普遍认识上所给我们带来的四平八稳的结构意识,而恰恰是这种不严整反而形成了疏朗的单字内部的空间构成。

甚至有些结构上追汉简遗韵,以求率意畅达,这与其它汉碑也是明显不同的,所以有人说《石门颂》少庙堂之气,多山林之气,大约由此而来。

三、从章法上看字距远,行距近是汉隶的普遍章法格局,这种布局使作品具有整齐、大方、稳重、端庄的艺术氛围。

历代名家临《石门颂》欣赏

历代名家临《石门颂》欣赏

历代名家临《石门颂》欣赏《石门颂》是东汉刻石书法中的一朵奇葩,其书风自然、奔放、朴拙、雄强,可谓字字飞动,逸趣横生,明显地保留了简帛隶书的那种放逸浪漫、灵动活泼,在高古气息中蕴含着丰富的趣味,被称为“隶中之草”。

作为东汉时期的刻石名品,《石门颂》深受人们关注。

清代、民国以至当代学书者,多有临习,同为石门颂,理解不同,视角不同,取舍不同,性情不同,临摹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虽然如此,雅俗高下,自是泾渭分明。

我先把拓片发在这里,以便参考对照。

一、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

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

何维朴:1842-1922,一作1925:跋:先大父六十岁时始专习隶书,于东京诸碑无不临写,日有课程。

《礼器》、《张迁》二碑各临至百余通。

《石门颂》临本差少。

此本后题辛酉八月,正文宗升遐后所书。

大父受文宗特达之知,虽以建言被议,而感恩恋阙之心无时或释,每一语及,辄呜咽不能已已,此则非外人所得知者,因谨记之。

光绪二十有六年庚子:1900年:闰八月,道州何维朴书。

钤印:何维朴、诗孙。

沈尹默:1883-1971:题:此蝯叟平日书课也。

落笔峻快,意与神会,不规规留心于点画之间,故偶有误处。

然皆易别。

惟“王府君闵谷道危难”句中,“危”字拓失已久,此临依前文涂路“歮难”语补作“歰难”,非是。

曾见精拓旧本,“危”字之形尚依约可辨。

即就近拓谛察之,仍存有“危”形,审是“危”字。

至于文中“隆”字皆略而不书,则避其先德文安公讳也。

文安公亦工书,颇风发,韵流不似蝯叟之朴茂醇古。

余幼时得见其家刻帖四册,先大父有题记。

先大父盖文安公所取士,此帖为其所赠,旧庋长安寓庐中,今则佚矣,殊可惜也。

闻蝯叟所临石门颂曾有刻本,未尝得见,不知文中“危难”字如何临写耳。

约持兄惠示此册,颇获启发之益,辄题数行奉教。

廿九年:1940:四月四日,尹默。

二、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阳市: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法帖●东汉《石门颂》【高清大图】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


该刻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

--------------------------------------------------------我是一条分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