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当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及其原因分析
当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及其原因分析信任是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代社会中却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这样一个信任危机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怀疑他人的诚信,对社会、政府和机构的信任降低,这不仅影响到了社会的正常运转,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就当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及其原因展开分析。
一、信任危机对社会的危害信任是社会的灵魂,它是人们合作的基础和桥梁。
在当代社会中,信任危机的存在导致了社会变得更加疏离和冷漠,人们开始不再相信他人的诚信和善意,这将极大地阻碍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互动,让社会变得不和谐和不稳定。
在信任危机的背景下,人们对政府和机构的信任也会降低。
政府和机构的诚信是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它们承担着许多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中,人们对政府和机构的信任降低,认为这些机构不够公正和透明,不够负责任和效率。
这会导致人们对政府和机构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影响到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有效开展。
二、信任危机的原因分析1.经济转型带来的信任危机当代社会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是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社会网络也变得更加缺乏确定性。
同时,经济转型也带来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和不确定因素的担忧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人和机构的信任。
2.信任缺失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当代社会的信任危机也与信任缺失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有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变革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变,原有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逐渐淡化或被取代。
同时,文化多元化和价值选择的个性化也使得人们之间更加难以共同认同和信任,这会影响到人们的福利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3.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不透明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带来的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也是当代信任危机的原因之一。
关于社会信任制度系统的研究——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和对策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社会信任制度系统的研究——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和对策姓名:杜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指导教师:王勇20060401摘要本文在批判和继承国内外有关信任研究的基础上,把信任定义为在环境和制度系统的约束下,信任者对被信任者拥有特定品质或执行特定行为的主观预期。
围绕“制度是社会信任的基础”这一核心观点,从制度的组成细胞——元规则及其执行方式为出发点,对社会信任的基础——社会信任制度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西方传统信任制度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和对策。
元规则是制度系统的组成细胞,它指示或命令其成员在特定条件下执行一定行为或者是禁止执行一定行为。
其成员违反它将会遭受特定的惩罚。
根据惩罚方式,元规则有三种执行方式:自我执行方式,分散、自发执行方式和集中、强制执行方式。
元规则执行方式的不同是社会信任制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元规则执行方式的选择模型决定了社会信任制度系统在三种执行方式上的最优均衡分配。
同元规则执行方式选择模型相对应,社会信任制度系统由自我执行规则层,分散、自发执行规则层和集中、强制执行规则层构成,三个规则层从不同层次对其成员的信任行为进行筛选,最终维持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度。
社会信任制度系统是一个具有等级特征的层级结构,三个规则层必须相互协调一致、相互支持。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具有等级特征的“差序结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始终跳不出血缘和宗法观念,因而其元规则主要定位在“情理”上,“情理”主要体现了根源于血缘、宗族关系的道德伦理观念,元规则的执行方式主要依赖于自我执行和分散、自发执行。
家庭、家族、社区等内部成员信任度很高,但和外部成员的信任度很低,即中国传统社会信任半径较小,但在信任半径内信任的很高。
传统西方社会是社会成员平等的“团体结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比较早就超越了血缘和氏族的眼界进人了契约关系,其元规则定位在“法理”上。
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及其解决
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在现代社会中,政府信任危机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政府本身应该是令人信任的力量,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那么,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政府自身的问题。
政府的不透明、腐败,官僚主义,以及垄断性等都是导致政府信任危机的主要因素。
政府的不透明是指政府在制定政策或者执行某个决策时,缺乏公开透明的过程。
这可能导致不公正行为的出现,从而因此形成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政府腐败是指政府部门或者政府官员在处理事务时,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与不透明相似,政府的腐败会让民众质疑政府的诚信性,从而加重政府信任危机。
此外,官僚主义,也是政府信任危机的重要因素。
政府机构繁琐的手续和拖延的处理会让民众感到失望和愤怒,从而对其产生怀疑。
其次,是社会上的一些外在因素,比如民族冲突、犯罪率高等。
社会不稳定会让民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认为政府无法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在解决政府信任危机上,社会因素也不能被忽视。
解决政府信任危机的措施政府需要在多个方面下功夫来解决政府信任危机。
以下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1.加强政府透明度。
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决策的过程应该更加透明。
政府应该全面公开政策制定的过程和有关决策的基础事实,让民众了解政府的工作方式,并加主动承担信息披露义务。
2.加大反腐打击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罚力度,尽可能防止腐败的发生,并加强监督。
政府要公开财务信息,使主要预算的使用符合规定和一般原则,并简化审计程序。
3.解决官僚主义问题。
官僚主义问题是政府效率的重要瓶颈,因此要采取相关的措施缩短审批时间,规范招录程序,降低繁琐的程序和费用等,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
4.关注社会问题解决。
政府需要解决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和制定有助于人民生活的政策,以建立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包括对重大疫情的及时公布、在贫困人口等方面的优惠扶贫政策等。
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修复的措施
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修复的措施社会信任危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在一个信任关系薄弱、互不信任的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将日益加剧,如犯罪率的上升、经济发展的滞后等。
因此,为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需要全力以赴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并采取相应措施修复失去的信任。
首先,树立诚信意识和道德底线。
个人的诚信是社会信任的基石,也是修复信任的关键。
每个人都要自觉践行诚信,遵守承诺,不欺骗他人。
只有广泛普及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对诚信的高尚追求,才能够逐步重建信任。
其次,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社会信任的稳定建立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要加强对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人民提供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只有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和公平,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促进社会信任的重新建立。
第三,加强社会组织和机构的自律和监督。
社会组织和机构是社会信任建立的重要力量。
他们应当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和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信誉度,从而增加社会信任。
第四,建立信任重建机制和平台。
当前的社会信任危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平台。
政府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大投入,建立信用信息库,全面记录社会主体的行为情况。
同时,加强与社会组织和机构的沟通协作,及时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增强信任的重建效果。
此外,需要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社会信任意识。
将社会信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课程,通过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信任的重要性,学习诚信的道理。
此外,家庭教育也应充分发挥作用,亲子沟通、家庭信任的建立也是社会信任的重要环节。
最后,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网络。
在社会信任危机中,各社会主体应当互相合作,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参与行动。
社会信任危机与社会关系重建的路径
社会信任危机与社会关系重建的路径社会信任危机是当下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发展。
信任是社会关系的基石,它的破裂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冲突。
然而,只有通过恢复信任,才能重建社会关系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探讨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分析社会关系重建的路径以及如何有效地恢复社会信任。
一、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首先,经济不稳定是社会信任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的低迷和不公平分配使得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感下降,因为他们怀疑他人的动机和手段。
其次,道德沦丧和失范行为也损害了社会信任。
腐败、欺诈和不诚实的行为在社会中屡见不鲜,使得人们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产生怀疑。
再者,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也直接导致了社会信任危机的爆发。
人们面临着大量信息的冲击,很难辨别真假,这进一步加剧了大众对他人和社会的不信任。
二、社会关系重建的路径在社会信任危机背景下,社会关系的重建是重中之重。
确保社会关系的良好运作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关键。
首先,重建社会关系需要建立公正公平的制度。
公正的制度可以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减少不公平现象,增强个体和群体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信任。
其次,鼓励平等和公共参与也是社会关系重建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加强民众的参与和集体行动,可以平衡权力的分配,更好地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并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信任的恢复。
此外,加强社会教育和培训也是重建社会关系的必要手段。
通过提供公正和全面的教育,可以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互助精神,从而增加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有效恢复社会信任的途径社会信任的恢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以下是一些有效恢复社会信任的途径:1. 增强透明度和问责制:建立透明的机制,并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和问责,提高社会对机构和个人的信任。
2. 打击腐败和不诚信行为:加大打击腐败和不诚信行为的力度,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增加人们对机构和社会的信任。
社会信任危机成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社会信任危机成因分析及解决途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因社会生产活动的增多,使得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公共管理失范是其中主要问题之一。
由此带来的社会信任危机不容忽视。
本文章试以公共管理失范对社会危机的成因的关系加以分析,并对解决社会信任危机的有效途径进行阐述。
中国论文网 /3/view-4205192.htm关键词:公共管理失范;社会信任危机;公共管理效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我国的社会信任水平处于下滑趋势,这对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
而且,公共管理失范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社会信任危机的加速,解决公共管理失范是解决社会信任危机的重要途径。
二、公共管理失范的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公共管理失范的表现通常有:政府部门懒政怠政现象严重。
其次,一些政府领导未能做到尽职尽责,严重损害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地方政府重要决策时,因随意性较大,执行受到阻碍,无法达到预定目标,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越来越低。
再次,在公众的内心里,政府领导已经成为受贿、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的典型代表。
最后,我国公共管理人员出现两面执政现象,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对待上级和对待下级的态度和方式完全不同,加剧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
三、公共管理失范诱发社会信任危机公共管理失范带来的不良反应。
(一)公共管理失范诱发公共信誉危机公共设施信誉危机主要表现在公众对产品质量的怀疑,目前我国社会公共设施中道路、桥梁、楼宇建设等出现很多豆腐渣工程,导致建设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人们目前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公共政策信誉危机则表现在我国政府在决策制定中的不公平现象中,政策的制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现象,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常常忽视规范,忽视法律,形成上有政策下游对策的不良现象。
(二)公共管理失范引发商业信誉危机严重由公共管理失范引发的商业信誉危机主要包括商品信誉危机、服务信誉危机以及契约信用危机三个方面。
其主要表现在:我国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在急剧增加,甚至于很多国家免检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严重加剧了我国的商业信誉危机。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权威资料]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遵守诺言就像守卫你的荣誉一样”。
信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道德守则。
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是相互信任,一个人失信于一人,那么将在社会很难立足。
在当代中国有着眼中的信任危机,究其原因是什么,面对出现的信任危机,我们应如何应对,才能有效建立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信任。
关键词:信任危机;原因;对策信任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信任,只是一种关系,然而却有极大的价值,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资产。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
在心里学中的含义是:人际信任的经验是由个人价值观、态度、心情及情绪、个人魅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组心理活动的产物。
信任是社会影响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作为近几年来频繁出现的一个新词,是一个伦理学术语。
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信任危机地定义,而信任危机地英语是:crisis of confidence;可见,欧美国家把信任危机当作是一种犯罪。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丢失了对他人信任,这是信任危机突出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信任危机现状在当代中国,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当下地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在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但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许多欧洲学者在17世纪就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一)企业信任危机从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以及“染色馒头”事件。
一次次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变成受害者,很多消费者正遭受着所谓品牌食品的“侵蚀”。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及对策
司机所驾驶车辆前置摄 像头成为有力证据。
以“毒奶粉”为例,现在中国每年都有好几 起全国性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而且“无良奸商” 似乎是越压越起,防不胜防。于是,出现了一方 面国内消费不足,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出国扫货” 的滑稽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商业欺诈、 信用欺诈、就业陷阱和传销组织。如果说政府和 民众间的不信任主要是出于权力缺乏有效的内外 制衡,那么商业方面信任缺乏的直接根源就是利 益的失衡。 利益失衡是造成信任危机的最强有力 的冲击波。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关系不协调, 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差距迅速拉大,非理性致富手 段盛行。非理性致富手段是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 营以外的一切致富手段。这导致金钱与权力的寻 租活动肆意横行。这些助长了社会上的无责任化 倾向和加深了信任危机。
8旬老人摔倒致死群众围观无人施 救
血抢 去 小 敢 倒 岁 堵救 医 时 上 后 的 塞时 院 以 前 , 李 年 呼间 救 后 搀 众 大 吸, 治 , 扶 人 爷 月 道李 。 才 一 围 在 日 窒大 因 被 把 观 商 , 息爷 错 急 , , 场 武 死终 过 救 一 却 楼 汉 亡因 最 车 个 无 梯 市 。鼻 佳 送 半 人 摔 2011 9 2 88
人们信任观念的变化是与自己的道德底线紧密联 系的。当代最基本的社会信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要 维持最基本的信任,就需要双方遵守一定道德底线, 但如果一方认为基本道德底线相对于货币化的经济利 益不划算,那么陌生人之间信任的基础也就彻底没有 了。当一个人的道德底线收到冲击,已经被完全颠覆 的时候,他就会对于陌生人产生最强烈的反感,从而 导致其对于某些事情唯恐避之不及,又何谈信任与互 相信任。南京“彭宇案”就体现了最基本的道德义务 所面临的困局:一方主动的善良可能被另一方利用, “不想救”和“不敢救”在这里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冲 突,极大的影响了大部分人的道德观念,受此影响, 后来发生了多起老人倒地无人搀扶以至死亡的惨剧。
论社会信任危机及其对策
论社会信任危机及其对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信任危机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人们对他人和制度的信任逐渐减少,这给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之一是经济不平等。
当贫富差距过大时,人们往往对社会制度和政府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他们认为制度倾向于服务富人,而对贫困阶层缺乏关注和支持。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社会信任的下降。
另一个原因是信息传播的不可靠性。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但与此同时,虚假信息和谣言也随之泛滥。
人们很难判断哪些信息是真实可信的,这使得他们对媒体和社交网络的信任降低。
此外,腐败和道德沦丧也是社会信任危机的重要原因。
当人们看到政府官员或企业领导层的腐败行为时,他们对整个制度的信任会受到打击。
道德沦丧也导致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减少,他们可能怀疑他人的动机和诚实度。
为了应对社会信任危机,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重视减少经济不平等。
政府应该实施公平的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确保贫困阶层得到适当的支持和机会,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此外,鼓励并支持民间组织和社会企业的发展,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其次,加强信息传播的可靠性。
政府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和规定,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同时,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也应该承担起责任,加强自律,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可信。
最后,加强反腐败和道德教育。
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反腐败机构,惩治腐败行为,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教育系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公民意识,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社会信任危机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经济不平等,加强信息传播的可靠性,以及加强反腐败和道德教育来应对这一挑战。
只有建立起更加信任和公正的社会,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中国社会信任度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度现状及对策研究导语:社会信任度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衡量标准之一,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目前中国社会信任度普遍偏低,这不仅制约了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也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和国际地位。
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社会信任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中国社会信任度的现状:1.1社会信任度普遍偏低当前,中国社会信任度普遍偏低,表现在各方面表现疑虑和怀疑情绪,相互之间缺乏信任感。
人们普遍对他人的诚信和道德水平抱有怀疑态度,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也不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
尤其是在商业合作和政府治理方面,信任度更是低下,从而阻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
1.2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泛滥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较快,但也产生了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广告,这让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性和商家的诚信产生怀疑,加剧了社会信任度的下降。
消费者不敢轻易相信商家的诺言,更不愿意购买没有口碑保证的商品,从而导致商品流通和市场交易异常困难。
1.3缺乏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现阶段,一些公民对信用和诚信的意识较为淡薄,不尊重法律和规则,缺乏法治观念。
这让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社会信任度下降。
公共场合的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给人们留下了不良印象。
二、提高中国社会信任度的对策:2.1加强信用建设和普及教育提高社会信任度,首先需要加强公民的信用建设和普及教育。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公民信用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提高公民对诚信的重视程度。
同时,可以通过推行信用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对不守信用和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
2.2加强法治和监管机制在商业合作和市场交易方面,需要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广告的打击力度,提高市场监管和执法水平。
同时,也需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维护自身权益的便利。
此外,还应加强对商业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提高交易安全和纠纷解决的效率。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及对策概述PPT(共 34张)
2011年8月26日,南通长途 司机殷红彬在路上扶起一位 被撞伤的老太太。
结果
理由
老太一口咬定是彭 宇将其推伤,07年 鼓楼区法院判决彭 宇支付老太45876.6 元赔偿金。
法院采取判决理由是由老 太提供,仅仅为一句话 “他(指彭宇)要没推我, 他过来扶我干嘛,分明是 做贼心虚”。
危机 “医院暴力”后的信任危机 《手机》让不少夫妻当场反目 西安:家政市场遭遇信任危机 父母面临少儿“信任危机” “审计风暴”后的涨价信任危机 非典引发信任危机
8旬老人摔倒致死群众围观无人施 救
2011 9 2
血抢去小敢倒岁
堵救医时上后的
塞时院以前,李 年
呼 吸
间 ,
救 治
“亲子鉴定热”折射家庭信任危机 医患关系现状,令人胆寒! “三鹿奶粉”带来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召回门”掀起的汽车返厂风潮,暴露质
量安全问题 “彭宇案”引起的“不想救”与“不敢救”
的话题争议,揭露道德人格问题 “郭美美事件”造成的政府信任危机……
婚前调查与信任危机 李振萼:“瓜田李下”死亡凸显官员信任
信任危机在本质上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表面的冷漠和不 能坦诚相待,而且是共同价值观的动摇或丧失之后人们 对他人、组织和政府的怀疑与猜忌。
二、信任危机毁掉了什么?
毁掉一个行业
毁坏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和运行基 础
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部门的信任危机
信任结构缺失的情况,交易的成本会加大
三、当前信任危机所造成的 危害
后 ,
搀 扶
众 人
大 爷
社会信任危机及其影响与应对方法
社会信任危机及其影响与应对方法引言:社会信任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石,然而,近年来社会信任危机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各种社会问题和事件的发生,导致人们对他人、组织甚至制度的信任逐渐减弱。
本文将分析社会信任危机的影响,并探讨应对方法,旨在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社会信任危机的影响:1.社会分裂与撕裂:信任危机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分裂和对立。
在缺乏信任的环境下,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类似的人组成小团体,形成封闭性的社群,导致社会分裂和撕裂现象的增加。
2.经济发展受阻:信任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信任危机的背景下,商业合作变得困难,投资意愿降低,市场信心受到打击,从而抑制了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3.政府治理难题:信任危机给政府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下降,导致政策执行困难,社会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治理效果不佳,最终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4.社会公平与正义受损:缺乏信任会导致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受损。
人们对社会机构、组织和制度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不公平现象的加剧,进而引发社会不满和不平等的情绪。
社会信任危机的应对方法:5.促进透明和公开:政府和组织应加强信息透明度,公开重要决策和资料,接受公众监督。
通过公开透明的行为,增加社会对他们的信任。
6.强化法治建设: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
提高法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任。
7.加强社会教育与培训:通过教育系统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互助精神,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提倡公民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培养社会信任意识。
8.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环境、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监管,保障公众利益和权益。
建立独立有效的监管机构,打破相关产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勾结,增加公众对监管机构的信任。
9.推动社会参与与合作:鼓励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对话和协商,促进社会各界之间的合作与协作。
强调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凝聚共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共同努力。
公众信任危机及化解应对方案建言
公众信任危机及化解应对方案建言一、引言公众信任危机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政府、企业、媒体等各个领域,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公众信任危机的本质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化解和应对方案。
二、公众信任危机的本质原因公众信任危机的本质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公众信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但真假难辨。
政府、企业和媒体等机构在传递信息时,可能存在误导、隐瞒或不完全披露的情况,导致公众对其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2. 丑闻和负面事件各领域的丑闻和负面事件也是公众信任危机的原因之一。
政府官员的腐败、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媒体的不实报道等,都会削弱公众对相关机构的信任。
3. 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公众信任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一些情况下,政府、企业和媒体等机构的利益与公众的利益存在冲突,导致公众对其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三、公众信任危机的影响公众信任危机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不稳定公众信任危机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当公众对政府、企业和媒体等机构失去信任时,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可能会受到威胁,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2. 经济发展受阻公众信任危机对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公众对企业的不信任会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下降,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3. 政府治理困境公众信任危机也会使政府陷入治理困境。
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会导致政府的决策难以得到公众的支持,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受到质疑,从而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
四、化解公众信任危机的方案为了化解公众信任危机,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方案:1. 加强信息透明度政府、企业和媒体等机构应加强信息透明度,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信息,避免误导和隐瞒。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增加公众对这些机构的信任。
2. 增强问责机制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对那些存在丑闻和负面事件的机构进行追责。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信任危机与应对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信任危机与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信息也得以快速传递和获取。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信任危机。
在互联网上,各种信息层出不穷,真假难辨,同时也涌现了一些不良信息和行为,打破了社会信任的基础。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信任危机的存在,并积极探索应对策略。
一、社会信任危机的表现和原因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不对称: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和获取的速度非常快,但很多信息都是网上转载和传播,真伪难辨。
一些不良信息甚至被故意加工和散布,给人们带来误导和损害。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打破了人们信任的基础。
2、不信任的情绪:一些互联网公司存在巨大的信息收集和利用行为,一些“水军”、舆论操纵等不良行为频繁发生,引发人们对互联网的不信任情绪。
这种不信任情绪的产生加剧了信任危机。
3、侵犯隐私: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恶意获取和利用,侵犯了人们的隐私权。
一些黑客攻击、数据泄露事件频发,给人们带来利益和安全上的损失,更加打破了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
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有着多重原因,其中首先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次是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以及社会制度和监管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
二、应对社会信任危机的策略在互联网时代,应对社会信任危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信任基础。
1、建立诚信机制:网上论坛、购物平台等网络平台需要建立有效的诚信评价机制和派单机制,加强对不守规矩、离谱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强网络社会公正性和稳定性。
2、提高网络素养:广泛提高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增强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和答疑解难的能力,防范各种网络诈骗和隐私泄露行为。
3、加强监管力度: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互联网企业和个人的监管力度,严查网络黑客、数据泄露等违法行为,维持网络社会秩序与安全。
4、弘扬社会道德:进一步加强社会各阶层的道德教育,弘扬诚信、尊重、执着、负责等价值观念,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信任基础。
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与重建之道
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与重建之道社会信任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合作的基石,然而近年来,社会信任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以及重建社会信任的途径。
I. 原因分析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有多个原因,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主要原因:1. 经济不平等经济的不平等分配是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时,社会的阶级和财富差距扩大,这导致穷人对富人的不信任和不满情绪增加。
经济不平等会破坏社会的公平感,从而破坏了人们对社会制度和他人的信任。
2. 政治腐败政治腐败是社会信任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贪污受贿时,人们对政府和政府机构的信任会受到严重打击。
政治腐败破坏了社会公正和道德价值观,导致人们对整个社会制度失去信任。
3. 媒体失信媒体的不实报道和失信行为也是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之一。
当媒体传播虚假信息、追求利益而不是真相时,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将受到质疑。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其失信行为不仅破坏了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期待,也对社会信任造成了负面影响。
II. 重建之道针对社会信任危机,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重建社会信任,以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应对社会信任危机的重要途径:1. 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关键。
政府应当加强执法力度,打击腐败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使每个人都能受到公正和平等对待。
只有通过法律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才能重建社会信任。
2. 提升政府透明度政府应当增加对公众的信息公开,加强透明度。
通过公开政务信息,人们可以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和理由,从而建立对政府的信任。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听取民意,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3. 增强社会责任感个人与组织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
通过回馈社会、关注他人,人们可以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企业应当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履行企业公民的角色,推动社会信任的重建。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摘要: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
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性的状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信任危机现象的客观存在。
研究和回答这种信任危机现象存在的原因,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
正文: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具有多层面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
信任是社会生活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信任常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社会组织的粘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以及社会系统的动力。
在当前,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发育不足的信任结构,以及制度信任尚未确立、社会信任总体存量下降现状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转。
因此,剖析信任危机现象的成因,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政治课题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
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
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
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入歧途。
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心。
信任危机造成的原因 -回复
信任危机造成的原因-回复信任危机造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信息的不信任和对信任的失落感。
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可能包括: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爆炸所带来的信息过载、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等。
首先,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信任危机的发生。
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家庭结构、职业和社会关系等。
这些改变导致了新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的出现,也导致了人们对于旧社会关系和传统价值观的不信任和质疑。
此外,社会文化和道德的衰败也使得人们对信任逐渐失去了信心。
其次,信息过载是信任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频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过载使得人们难以理性地分辨信息的真伪和重要性,也使得人们不得不经常关注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这些都导致了人们对信息缺乏信任和信心。
技术发展也有助于信任危机的发生。
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更大的利益,人们往往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隐瞒和操纵信息。
如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出现让信息不对称问题愈加严重,使得人们无法正常获取和处理信息,也使得人们对信息缺乏信任。
最后,人们的自身心理和行为也会影响信任危机的发生。
人们通常会通过自我中心和攀比等行为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利益和社交价值,这些会使得人们失去对他人的信任和信心。
此外,人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社交圈子等也会对信任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总之,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过载、技术发展以及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等都会影响信任的产生和维护。
我们需要拓宽视野、保持理性、坚持真诚,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重建信任疫情后社会的信任危机与应对之策
重建信任疫情后社会的信任危机与应对之策重建信任:疫情后社会的信任危机与应对之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疫情引发的种种问题,不仅仅是健康和经济方面的,更是社会信任危机的爆发。
在疫情的蔓延下,人们对政府、媒体、科学和邻里的信任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因此,重建信任成为了当下的紧迫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信任危机的表现、原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信任危机的表现1.1 政府信任缺失疫情期间,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方面,政府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压力,难以完全满足民众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的信息披露和沟通也存在不畅及信息不准确的问题,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逐渐削弱。
1.2 媒体信息传播不当在疫情中,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一些媒体在报道疫情时存在夸大、恐慌和不准确的现象,导致公众对媒体的信任降低,造成恶性循环。
1.3 科学与健康信息的挑战疫情期间,科学和健康领域的信息充斥着社交媒体,公众往往难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对公众的信任产生了重大威胁,导致人们对科学和健康领域的信任产生动摇。
1.4 邻里关系紧张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和社交距离的要求使得邻里关系出现了新的问题。
恐惧和不信任的情绪在社区中蔓延,邻里之间的纽带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给社会信任带来了新的危机。
二、疫情中信任危机的原因分析2.1 信息过载和信息不对称当前社会信息发展迅猛,每个人都可以产生和传播信息。
然而,信息过载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难以辨别真假信息,对信息的信任产生动摇。
2.2 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政府和机构的行动和决策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导致公众对他们的信任降低。
信息的隐瞒、瞒报,或是执行政策的不公正,都会加剧信任危机的产生。
2.3 心理和情绪的影响疫情带给公众的恐惧、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人们对他人和信息的信任程度下降。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的人们更容易产生恶性循环的信任危机。
如何解决信任危机
如何解决信任危机篇一:期末课程论文:当代中国信任危机的根源与解决之道当代中国信任危机的根源与解决之道[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显赫,但让人忧心忡忡的是社会信任却未得到同步发展。
人们一方面赞叹着中国经济的日新月异,一方面也感叹着中国社会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机,近年来频频曝出的食品造假、政府失信等触目惊心的事件也使民众对中国各界的社会信任度降到极点。
针对当前中国严重的信任危机,本文从现实出发,剖析社会信任缺失的种种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信任危机根源在于国人信仰的缺失,并提出解决信任危机的关键在于建立国人的信仰。
本文并不涉及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论和对比,仅是站在有神论的立场上提出笔者的个人看法,文中观点难免有所疏漏,作为一家之言盼望对读者稍有启示。
[关键词]信任危机政府公信力信仰权威契约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幅漫画,颇为耐人寻味。
漫画中画的是一位香烟店的老板与一位正在买烟的顾客,顾客手中拿着老板递给他的香烟,老板手中拿着顾客递给他的一张百元大钞。
他们此时都想着同一句话:“他给我的不会是假的吧?”店家明显已经怀着对顾客的不信任,担心手中的是假钞,而顾客对店家也不信任,害怕买到的烟是假货。
这不禁也让我想起20XX年轰动一时的“三鹿奶粉事件”。
作为国内知名企业的三鹿集团利用消费者对自身长期的信任,丧心病狂地往奶粉里加入三聚氰胺,使多名婴儿深受其害,事态之严重令人震慑!此案一曝,舆论哗然,民众更是人心惶惶,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三月不知奶味”的奶粉销售零记录。
无独有偶,事隔两年,“双汇瘦肉精”事件也东窗事发。
双汇,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肉质加工食品公司,多年来在全国占有行业巨头的地位,几乎垄断了国内所有超市的火腿肠供应市场。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充当着国人衣食父母的企业却把有毒猪肉投入到食品生产的过程中。
此事一出,立刻造成了民众对整个行业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甚至演变成行业“地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摘要: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
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性的状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信任危机现象的客观存在。
研究和回答这种信任危机现象存在的原因,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
正文: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具有多层面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
信任是社会生活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信任常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社会组织的粘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以及社会系统的动力。
在当前,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发育不足的信任结构,以及制度信任尚未确立、社会信任总体存量下降现状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转。
因此,剖析信任危机现象的成因,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政治课题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
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
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
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入歧途。
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心。
其次,现代社会中靠榜样示范来建立道德性的社会信任的方式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前提是承认社会成员之间个体利益的分化,承认平等交换的正当性,因此,虽然市场经济不反对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但是,它更注重社会公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付出和收获的平衡。
按照这种逻辑,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和奖赏,而不是做自我牺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实行让一部分技能突出或经营有方的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正是这种逻辑的体现。
可惜的是,我国的道德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新的道德规范。
第三,形成中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奉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每个人的市场经济行为便都不是与他人无关的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行为。
不言而喻,孤立的个人行为以自已为手段,而社会行为则以社会和他人为手段。
市场经济还应当是一种法制经济,但由于我们正处于特殊的转型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制度的缺位,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等价交换”成为市场经济唯一的支配原则。
受市场经济求利原则的诱发,单位制假售假,一些经营单位变着花样坑害消费者;熟人间坑蒙拐骗,像被郑也夫称之为“老鼠会”、在中国大陆一度风行的传销靠的就是坑、蒙亲人、朋友和熟人发家的,为了逐利,完全不讲道德,不讲社会功德,不承担社会责任。
一个“骗”字,使多少人提心吊胆;一个“假”字,使整个社会为之顾虑重重。
久而久之,人们对市场,进而对社会开始缺乏信任感。
在越来越浓的怀疑情绪中,人与人的信任感也日益淡薄。
第四,以法制为基础的社会信任还非常缺乏。
在现代社会中,仅有道德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健全法制并落实法治,社会才能良性运行,社会信任才能获得根本性的保证。
广义地说,法治是管理社会的一种方式。
一些人将当前的信任危机归咎为所谓的道德滑坡,这种说法当然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有完善的法治,道德滑坡就不可能滑那么厉害,退一万步,即使道德水平降到最低点,人们的行为也会因为法治的约束而滑不下来。
可以说,法规不健全和法治不落实是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和贪赃枉法泛滥的最重要的原因。
例如,假冒伪劣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我国目前很多行业的标准化水平不高,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关。
二、当代信任危机的三种表现当代中国的具体社会信任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
政治层面,信任危机表现为由来已久的“官民”信任,即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与民众以及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经济层面的信任问题,即市场各个利益主体间的信任,主要是在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和广大消费者之间;最后是社会层面的信任问题,也就是一般社会成员之间,包括公司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
从他们之间的关系看,第一种信任又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家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国民对国家的信任,很大程度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信任的基础。
1、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任破坏一般民众对政府信任的,表现在一些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
一种短期行为就是“暗箱操作”以及更广义的腐败问题。
一般来讲,“暗箱操作”常见于经济和人事领域,特别是指在招标、采购、录用和审批过程中以权谋私的权力寻租行为。
久而久之,老百姓对此心知肚明,习以为常。
最后,一般民众对反腐败和规制化就产生了“改革疲劳症”,不再信任把这些法律和纪检公共制度看成是“我们的”,而把政府官员列入“他们的”行列,甚至发展成一种“仇官”心态。
另一种短期行为,也是最具爆炸性的,就是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私人的跋扈行为,最典型的就是2009年的“邓玉娇案”和2010年的“李刚案”、“钱云会案”。
这些事件为什么具有爆炸性,可以导致官民虚拟空间的对立,以及一种“你如何解释我都不信”的状态,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民生和腐败这些长期因素,已经深刻破坏了官民信任的基础。
2、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是我们这个社会讨论最多的话题。
以“毒奶粉”为例,现在中国每年都有好几起全国性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而且“无良奸商”似乎是越压越起,防不胜防。
于是,出现了一方面国内消费不足,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出国扫货”的滑稽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商业欺诈、信用欺诈、就业陷阱和传销组织,无论政府如何努力查处,似乎永远处于无法取缔的状态。
如果说政府和民众间的不信任主要是出于权力缺乏有效的内外制衡,那么商业方面信任缺乏的直接根源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管的缺位。
正是因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个体谋利的动力非常强,但却缺乏合法谋利的渠道。
个体无论是通过勤俭节约(缺少信用资源),还是通过发明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去获得财富,成本都相对较高。
反之,通过财富转移、垄断市场、偷税漏税、招摇撞骗或者变相掠夺,却往往比较合算。
如果有权力的保护,那就更加合算。
这与传统中国的欺诈行为具有高度的延续性。
监管缺位的逻辑也差不多。
不同于西方社会依靠社会组织、司法体系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分工模式,中国的监管权主要分散地“集中”在政府的一个或几个功能部门。
在“利益指挥棒”的驱使下,这些监管部门在“增加管理收入”和“消弭一切不法”之间作何选择是很明显的。
更何况,追查到底可能损害其他平行部门的利益,涉及不菲的行政成本甚至政治风险。
3、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涉及面极广,即包括不同阶层和地区的人之间的信任,也包括家庭、公司、单位和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内部人”信任。
北京等许多大城市所发生的“移民”和“原住民”间的矛盾已经充分说明,过去主要依靠“熟人”的非正式网络建立信任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移民”社会的需要。
随着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和大学生进入沿海地区的城市,就不再可能依靠熟人关系在新的环境下容易地解决就业、取得城市身份和获得各种公共品。
相反,大城市原住民,只需要凭借其土著身份,就能够从移民推动的经济发展中获利,而且还继续享有熟人社会额外的一些便宜。
城市当局对移民和原住民差别对待的社会政策,正好加深了这种矛盾。
另一方面,职业群体的信任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根据十年来的社会调查,医生、教师、政府官员和法律工作者的的社会声望和职业信任度下降最为迅速。
无独有偶,这些领域不仅是现代西方社会声望最高的行业,恰好也是当代中国潜规则和职业道德滑坡极其严重的几个领域。
信任危机甚至已经发展到普通人之间。
南京“彭宇案”就体现了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所面临的困局:一方主动的善良可能被另一方利用。
受此影响,后来发生了多起老人倒地无人搀扶以至死亡的惨剧。
更令人唏嘘的是湖北荆州船主对见义勇为者“挟尸要价”的态度:只要钱没凑齐就不能把尸体交出去,而且绝不赊账。
这类例子足以说明当代最基本的社会信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要维持最基本的信任,就需要双方遵守一定道德底线,但如果一方认为基本道德底线相对于货币化的经济利益不划算,那么陌生人之间信任的基础也就彻底没有了。
三、重建信任的对策根据上面的分析,信任的重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1,积极行动,营造全社会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倡导以“信”为美的社会风气,是信任建立的重要环节。
在儒家思想中,“信”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而“信任”他人在儒家思想中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换言之,儒家强调的只是单方的自我守信的义务,而非信任他人,或者双方的信任,这与西方注重强调权利义务对等的传统有着重大的区别。
但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注重个体的自我修为,强调守约重诺,要求每个人自己做到“可信”。
当然,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并不鼓励他人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地给予信任,对个人倡导的是一种非常现实的态度。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重承诺、守信用,视言行一致重于生命的信士和信人。
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长河中的源泉活水,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之一。
我们认为,儒家思想中注重从我做起,宽以待人,相信最终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在相互信任的循环锁链中,由诚信启动,终至普遍信任的模式在我们用理智构筑普遍信任机制的今天仍然是十分现实的、值得借鉴的可取态度2,加强各个领域中的制度化建设,健全监督机制。
对产品和服务,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要制定行业规范;对管理者和执法者,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规章。
而且,这些标准、规范和规章,都应该向全社会公开,让人们知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由过去主要依赖于人的道德自律,转变为主要依赖于客观的制约措施。
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内部监督包括自我监督,如生产厂家自己的质量监测,和系统内部上级对下级的检查。
外部监督则是指由有公信力而且有控制力的第三者来实行监督。
目前,尤其需要加强外部监督。
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就可能流于形式。
例如,在以前,我国医疗事故的鉴定主要由医院自身来执行,或者由卫生主管部门来负责,由于一些医院及其主管部门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往往将本来应该由医院方面承担的责任推卸给患者,结果引起很强烈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