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览表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设问
• 先提出问题,然后 自己回答;或者故作 疑问,自己不答,让 读者去思索体会。 • 作用:问题引入,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蟾宫曲·咏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 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 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 蜀,一分江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 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 的英雄业绩。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以设问开篇,渲染出武侯祠静 谧肃穆的气氛。一开始就形成浓 重的感情氛围:对诸葛亮才智品 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笼 罩全篇。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借代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
以引人联想,使语
• 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 句拥有形象突出、 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 特点鲜明、文笔精 做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 炼、具体生动的效 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 果。借代的修辞效 借体来代替。常见的形式有: 果可以用十六字概 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 括:以简代繁,以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 在溪头荠菜花”,用城中桃李比喻畏惧金兵 的朝廷权贵,用溪头荠菜花比喻民间主战力 量。那些权贵面对金兵到来,一个个愁眉苦 脸,而民间主战力量却一派生机勃勃,很好 地表达了作者主战的坚定意念。
比拟
设问
• 先提出问题,然后 自己回答;或者故作 疑问,自己不答,让 读者去思索体会。 • 作用:问题引入,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蟾宫曲·咏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 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 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 蜀,一分江东。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 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李清照,出生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 18岁时与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搜集金石书画,踏雪 寻梅,生活高雅而和谐。25岁时因政治灾祸避难浙东一带, 生活颠沛流离。大量图书文物散失。46岁时丈夫染疾病逝。 后经历再嫁匪人、离异系狱、南宋偏安、国土沦丧的灾难, 李清照于73岁在凄风苦雨中逝于绍兴。 挼,读ruó,“揉搓”之意。
•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的《春日》)

古典诗词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公开课 我用 好用 完整 详细

古典诗词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公开课 我用 好用 完整 详细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夸张
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 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想象,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 作用。
夸张 (数词)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 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能促使 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 表现得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 表意更加丰富。
山园小梅[1] 众芳摇落独暄妍[2],占尽风情向小园[3]。 疏影横斜水清浅[4],暗香浮动月黄昏[5]。 霜禽欲下先偷眼[6],粉蝶如知合断魂[7]。 幸有微吟可相狎[8],不须檀板共金尊[9]。
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 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 “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 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列锦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①凝炼美。如:陆游的《书愤》中的“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两句,诗 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 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 练,意境开阔。
列锦
②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 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 之间的离愁别恨。诗人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 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 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自然而然地形 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 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 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 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了。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课教案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课教案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歌鉴赏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隐喻、拟人化、夸张、对比、陪衬、二元性、真理、双关、通感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1.九月的风夜轮台呼啸,河里的砾石大如水桶,随风和地上的石头四处走动。

(岑参《四川行西征送大夫》)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7.公兔的脚颤抖,母兔的眼睛模糊,两只兔子在地上行走。

你能分辨出我是男性还是女性吗?(木兰诗)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较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1.杨万里在暮热中走在荷塘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齐安县杜牧的偶数问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导读: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学会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其表达效果;(3)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古代诗歌,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3)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3)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美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与理解;(2)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2)创作中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举例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例子;(2)每组选取一个例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3)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情况和表达效果;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古代诗歌文本;2. 相关修辞手法的参考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4.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创作实践法: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将所学修辞手法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古代诗词的常用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常用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常用修辞手法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为了表达出诗词中的美感和意境,古代诗人们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优美。

本文将介绍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阐述。

1. 比喻:古代诗词常常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抽象的意境或情感。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将草与人的离别感进行比喻,表达了岁月更迭、人事无常的主题。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将太阳和黄河拟人化,表达了壮丽景色和大自然的壮丽气象。

3. 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如《春晓》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描绘初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对仗:诗词中的句子常常通过平仄、韵律等方式进行呼应和对比,形成对仗的韵律美。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光”和“霜”形成了音韵上的呼应。

5. 对偶:通过词语的对仗、意义的对比等方式形成对偶,使作品更加韵律和协调。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异乡”和“异客”,以及“佳节”和“思亲”形成了对偶。

6.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来增强修辞效果,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例如《芙蓉楼送辛渐》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悠悠我心”通过夸张手法,形容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7. 排比:通过将一组词语或句子进行并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冲击力。

例如《将进酒》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黄河”和“白云间”,以及“孤城”和“万仞山”形成了排比结构,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这些方法既能够丰富诗词的表达形式,又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常用的13种修辞手法(考点精讲)

古诗词常用的13种修辞手法(考点精讲)

古诗词常⽤的13种修辞⼿法(考点精讲)修辞⼿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下⽂为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法及鉴赏⽰例。

01.⽐喻⽤⼀种事物或情景来⽐作另⼀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

如: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诗是⽐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样⽩,诗⼈⽤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诗⼈以“蓬”、“雁”⾃⽐,说⾃⼰象随风⽽去的蓬草⼀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样进⼊“胡天”。

02.⽐拟把物当作⼈来描写叫拟⼈,或把⼈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拟有促使读者产⽣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的更形象、⽣动的作⽤。

如: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这⾸诗⼀反前⼈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材苗条,⽽是⽤拟⼈的⼿法,让杨柳化⾝为美⼈“碧⽟”出现,栩栩如⽣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如: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把“春⾬”拟⼈化,“潜”和“细”表拟⼈的动作,表⽰“⾬”的轻柔。

03.借代借⽤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

借代的运⽤使语⾔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绿”和“红”两种颜⾊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如: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中以“杜康”代酒。

0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程度等作扩⼤或缩⼩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

如:⽩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发,诗⼈⽤夸张的⼿法写⽩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如:烽⽕连三⽉,家书抵万⾦。

“抵万⾦”运⽤夸张,形容家书的珍贵,此句写出作者的焦急⼼情,表达对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运⽤拟⼈,真实表现红旗冻住,北风吹也吹不动的情状。

05.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对句⼦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24种诗词修辞手法,有解释,有示例

24种诗词修辞手法,有解释,有示例

24种诗词修辞手法,有解释,有示例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

诗是语言的艺术,为了使诗歌语言更生动、形象,诗人经常借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处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具有了这种立体感,使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诗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诗词中运用高超的修辞手法,让诗词更生动,学会了这些修辞手法,你也会写诗词了!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古诗词中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 11 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形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形。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失事物(意象)的神态特点,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 1】“远望洞庭山川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奇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彩淡雅,山川水乳交融。

【例 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表现出了它的俊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亮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亮。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光景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 喻“孤帆” ,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 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 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督查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这实质是将王维排斥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同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同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倒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心里的激怒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响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要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季。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 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急忙,云边孤雁,水上调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课教案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课教案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67581教学文稿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67581教学文稿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6758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2.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南国烽烟正十年。

五年级语文古诗教案8: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五年级语文古诗教案8: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老师们好,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五年级语文古诗教案8: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古诗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优美流畅的语言、真挚深情的表达方式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上,还体现在诗歌中独特的修辞手法上。

下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所谓修辞手法,就是诗人为了达到艺术表现效果而采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今天我们将从比喻和拟人两个方面来讲解这些技巧和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以表达出某种印象或感情,从而加强诗歌的表现力。

1.直接比喻直接比喻是指直接将所要表达的事物和另一事物相比较,以达到效果的一种比喻方式。

以古诗中的“满江红”为例:“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这里的“满江红”其实就是指血染江山的英雄壮志。

2.隐喻比喻隐喻比喻是指将比喻的事物放在文中不明言,而是通过描写、暗示等方式传达出来,让者自行理解。

例如这句“雨帘垂散,灯火阑珊处”,这句话其实是在隐喻一个人的衰老和离别。

3.反设比喻反设比喻是指用与所描述的事物完全相反的形式,去描绘所要表达的情感或形象,从而使读者在对比时形成强烈的感受。

例如这句话,”恍如隔世,回首蓝桥依旧在,只是朱颜改,“就是通过反设比喻的方式来表达“光阴如梭,岁月匆匆”的感慨。

二、拟人拟人是指将生命less的物体或抽象事物比作有生命的人或动物,赋予它们生命的特征,表现出一种人物化的效果。

这种比喻方式常用于表现人们的情感、感受以及思想内涵。

1.指物拟人指物拟人,就是将描写的物品赋予人的特征,让读者有对其产生亲切感的感受。

如古诗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桃花被拟人成一个有表情、会笑的人,增强了诗歌的趣味。

2.指景拟人指景拟人,就是将所描绘的景象赋予人的特征,如用“梧桐树”来形容孝感的变化,“江山如画”来形容景象的美丽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①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②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5、夸张
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①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①《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9、反复
10、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例如: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②如《红楼梦》宝玉所咏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①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或: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鲜明,更形象,更能感染读者。)
①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②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例如:
①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刘禹锡的《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④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用部分代表整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古典诗歌中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称人。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4、对偶
定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
②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夸张的手法写愁思,匪夷所思,真是夸张出奇句。
③兼用比喻和夸张,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6、排比
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和关隘”)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有时使语言得体、形象、别致。)
例如:
①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②白居易《琵琶行》:“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门前冷落鞍马稀”,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览表
古诗常用术语一览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说明
示例
赏析
1、比喻
定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或“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可用的术语: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使诗歌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
①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如民歌:“蜘蛛天旱夜结网,想晴只在暗中丝。”
①——“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②——“想晴(情)只在暗中丝(思)”的实际意思是:想念情人不敢大胆说出来,只能暗暗相思。
11、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④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①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③诗中的“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④其中“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3、比拟
定义: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的更形象、生动。(或者“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常用到的术语还有: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① 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② 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②【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每句用“不”字,“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7、设问
定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