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生理特性包括 (1)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5篇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一)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前三者和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1.自律性:部分心肌细胞能有规律地反复自动除极(由极化状态转为除极状态),导致整个心脏的电—机械活动,这种性能称为自律性,具有这种性能的心肌细胞,称为自律细胞。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接处、束支和蒲肯野纤维网均有自律性;腔静脉和肺静脉的入口、冠状窦邻近的心肌以及房间隔和二尖瓣环也具有自律性,而心房肌、房室结的房—结区和结区以及心室肌则无自律性。
2.兴奋性(即应激性):心肌细胞受内部或外来适当强度刺激时,能进行除极和复极,产生动作电位,这种性能称为兴奋性或应激性。
不足以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称为阈值下刺激,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低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值刺激。
心肌在发生兴奋时,首先产生电变化,并由电变化进而引起心肌的收缩反应。
心肌的兴奋性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期有很大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可将心动周期分为反应期和不应期,后者又可分为绝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从除极开始,在一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起反应,称为绝对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是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反应的时期,在时间上略长于绝对不应期。
在有效不应期的后期,刺激可引起局部兴奋,但不能传布,从而影响下一个动作电位,形成隐匿传导。
这一时期相当于QRS波群开始至接近T波顶峰这一段时间。
心肌的不应期可保护心肌不至于因接受过频的刺激而发生频繁收缩。
房室结不应期最长,心室肌次之,心房肌最短。
心肌不应期的长短与其前一个搏动的心动周期长短有关。
心动周期越长,不应期越长,反之,则短。
(2)相对不应期:对弱刺激不起反应,对较强的刺激虽可产生兴奋反应,但这种兴反应较弱而不完全,表现在对兴奋传导速度缓慢和不应期缩短,二者均容易形成单向阻滞和兴奋的折返而发生心律失常。
四 心肌的生理特性
2020/2/17
39
结论:血压降落的幅度与该段血管对血流阻力
大小成正比,微动脉段的血流阻力最大,血压降
低最显著 2020/2/17
40
2020/2/17
41
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一个 形成 前提
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
动
脉 血 压
两个 心脏射血 因素 外周阻力
心输 每搏输出量 出量
心率
影响
2020/2/17
36
2020/2/17
37
搏出量的1/3流向外周——动能 搏出量的2/3贮存在大动脉中形成血压——势能
2020/2/17
38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10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 ➢脉 压:30~40mmHg ➢平均A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
血压的平均值。100mmHg 左右。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正常:脉率=心率
2020/2/17
45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1.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正常值:4~12cmH2O
( 1mmHg=0.133kPa=1.36cmH2O ) CVP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关系。
C.动作电位3期的长短
D.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E.钠-钾泵功能
2. 轻度高血钾引起心肌兴奋性升高的原因是:A
A.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距阈电位水平的差距缩小
B.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距阈电位水平的差距增大
C.阈电位水平下移
D.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减小
E.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性增大
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1.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具有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称为起搏细胞,是正常心脏的起搏点。
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取决于4期去极的速度。
2.兴奋性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肌的兴奋性是不断变化的。
(1)绝对不应期:在此期间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动作电位。
(2)有效不应期:随后有一个时期,如给予足够强的刺激,肌膜可产生局部反应,但不能引起扩布性兴奋。
有教科书将这一时期加上前面的绝对不应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3)相对不应期:高于正常阈值的强刺激,可以引起扩布性兴奋。
(4)超常期:给予略低于正常发生兴奋所需的刺激,可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3.传导性心脏内兴奋的传播是通过两种系统完成的,特殊传导系统和心肌本身。
(1)主要传导途径:窦房结→心房肌和房内传导
系统→房室交界→房室束支→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
(2)传导速度:心脏中不同组织的传导速度各不相同,房室交
界处传导速度慢。
心室中的特殊传导系统传导速度快。
4.收缩性心肌一般不发生强直收缩。
Ca2+、交感神经兴奋或儿茶酚胺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低氧、酸中毒、乙酰胆碱等降低心肌收缩力。
人体生理学复习题 ( 答案)
人体生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机体在安静或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一切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4.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5.血型: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类型。
6.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7 心动周期:心脏每进行一次收缩与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 每搏量:心脏每跳动一次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二、填空题1.胰液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2.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等。
3根据参与的特殊蛋白质不同,易化扩散可分为:由离子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4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_收缩性5.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大小;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6.红细胞膜上含A抗原而不含B抗原的血型是 A型,血清中不含任何抗体的血型是 AB型。
7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8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盐,蛋白质,水9血液的pH值为 7.35-7.45 。
10血浆渗透压由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两部分。
11.CO2的主要运输形式是碳酸氢盐的形式。
12.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内因子、胃蛋白酶、粘液。
13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14当环境温度高于30℃时,人体主要以蒸发形式散热。
15汗液的主要成分是尿素、水、 NACL 。
三.单项选择题1.机体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 B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脑脊液 D.组织液2.当连续刺激的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的收缩期时肌肉出现 ( B )A.一次单收缩 B.强直收缩C.一连串单收缩 D.无收缩反应3.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 )A.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C.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4.下列关于输血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D )A.将O﹣型血液输给其它血型的人时,应少量而且缓慢B.O﹣型血的人为“万能供血者”C.AB+型血的人为“万能受血者”D.ABO血型系统相符合便可输血,不需进行交叉配血5.以下哪种情况可能发生溶血症( D )A.Rh(+)母亲所怀Rh(+)胎儿B.Rh(+)母亲所怀Rh(-)胎儿C.Rh(-)母亲所怀Rh(-)胎儿D.Rh(-)母亲所怀Rh(+)胎儿6.刺激阈值指的是( D )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C. 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D. 保持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7.如果某男是B型血,下面哪个说法是错误的(D )A.他的父亲可以是O型血B.他的基因型可以是BO型C.他的孩子有可能是B型血或AB型血D.如果他的妻子是B型血,孩子的血型只能是B型8.下列哪种情况能使试管中的血液延缓凝血( B )A.血液中加入血小板 B.血液中加入肝素C.将血液置于有棉花的试管中 D.将试管置于热水中9.心输出量是指( C )A.每分钟由左、右心室射出的血量之和B.每分钟由一侧心房射出的血量C.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D.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10.兴奋在心脏中传导时,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C )A.心房 B.左、右束支 C.房室交界 D.浦肯野纤维11.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B )A.兴奋节律的改变 B.双向性传递 C.对内环境变化敏感D.总和12.人唾液中除含有唾液淀粉酶外,还含有( A )A.溶菌酶 B.麦芽糖酶 C.凝乳酶 D.蛋白水解酶13.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是( B )A.唾液 B.胰液 C.胆汁 D.胃液14.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A.胆盐、胆固醇、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B.胆汁酸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C.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D.胆汁中消化酶可以促进脂肪的吸收15.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 C )A.心房 B.左、右束支 C.窦房结 D.浦肯野纤维16.酒精的吸收部位( D )A.口腔 B.十二指肠 C.空肠 D.胃17.关于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A.O2与血红蛋白结合快、可逆、需要酶催化B.O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C.O2和CO2都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D.CO2主要以HCO3﹣形式运输18.在外周阻力减小时,动脉血压的变化(D )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减小B.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C 收缩压轻度升高,舒张压明显上升D 收缩压轻度降低,舒张压明显降低19.上呼吸道是指( A )A.鼻、咽、喉 B.咽 C.鼻 D.气管和支气管20.下列哪项不属于脊髓反射( C )A.排便反应 B.肌紧张 C.角膜反射 D.发汗反射21.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双向传递 B.不易疲劳 C.不能总和 D.突触延搁22.下列哪一项是内脏痛的特点( D )A.刺痛 B.对电刺激敏感 C.必有牵涉痛 D.定位不明确23.人幼年时生长素缺乏会导致( C )A.呆小症 B.粘液性水肿 C.侏儒症 D.糖尿病24.肺通气是指:( A )A.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B.外界环境与气道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外界O2进入肺的过程25.下列哪一项不是唾液的生理作用( B )A.杀灭食物中细菌 B.部分消化蛋白质C.湿润与溶解食物 D.清洁和保护口腔26.消化蛋白质能力最强的消化液是( C )A.唾液 B.胃液 C.胰液 D.胆汁27.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A.钠泵能逆着浓度差将进入细胞内的Na+移出胞外B.钠泵的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使许多反应得以进行C.钠泵的活动可造成膜两侧的离子势能储备D.钠泵能顺着浓度差使细胞外的K+移入胞内28.与单纯扩散比较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D )A.顺浓度差转运 B.不消耗能量C.是脂溶性物质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D需要膜上通道或载体的帮助29.神经细胞静息电位是由于形成。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生理学之心肌电生理考点汇总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生理学之心肌电生理考点汇总
生理学是医学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尤其是心肌电生理相关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下面把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心肌电生理的特点总结如下:
1.2期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心室肌动作电位复极较长的原因,决定心室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短。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期及发生机制:0期去极Na内流,1.2.3期K外流,2期多个Ca内流,4期钠泵来决定。
3.自律细胞形成机制:快Na慢Ca。
浦肯野纤维的4期去极化主要是Na内流;窦房结细胞4期去极化由Ca内流形成。
4.心肌跨膜电位类型和特点:
(1)快反应电位:包括心房肌、心室肌、心房传导组织、浦肯野纤维,主要Na内流;
特点:静息电位大,去极幅度大,速度快,兴奋扩布传导快。
(2)慢反应电位:包括窦房结、房室结,主要Ca和Na内流;
特点:静息电位小,去极幅度小,速度慢,兴奋扩布传导慢。
5.心肌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6.有效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相当于心肌收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意义:保证心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从而保证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
7.自律细胞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希氏束浦肯野(自律性由高到低)
8.心肌传导性:浦肯野纤维最快(4m/s),房室交界最慢(0.02m/s);房-室延搁是心内兴奋传导的重要特点,使心脏不发生房室收缩重叠现象,保证了心室血液的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
4-3心脏生理特性
为什么在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结扎后,心室停止跳 动? 过几分钟之后,为什么心室又开始跳动?为什么 心室跳动比静脉窦慢得多? 在心室和房室结处结扎后,为什么心室又停止跳 动?
心脏的起搏点
•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 窦性心律:由窦房结起搏而形成的心搏节律 •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外的起搏点,作为备用 • 异位心律:在病理情况下,潜在起搏点成为异 位起搏点,由异位起搏点引起的心脏活动,成 为异位心律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方式 : 1、抢先占领(抢先达到阈电位产生AP ) 窦房结兴奋驱动→潜在起搏点的兴奋不易出现。
2、超速驱动压抑 A、长期超速驱动→潜在起搏点自身活动被压抑 B、窦房结驱动中断→潜在起搏点恢复本身节律
1.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心肌细胞的兴奋包括两个过程:
-70
◆即从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90 ◆激活Na+通道或Ca2+通道从而产生产生动作电位 凡能影响这两个过程的因素,都可影响心肌的兴奋性。
(1)静息电位(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值
思考:差值越大,心肌兴奋性?
差值↑ →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例:血钾浓度对心肌兴奋性的影响。 (血钾浓度轻度升高 、血钾浓度明显升高)
×
静息状态 (关) 激活状态 (开) 失活状态 (关)
复活
钠通道状态的变化
迅速
激活
去极化达 阈电位
失活
复活
关闭 (静息)
2.心肌兴奋时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骨骼肌兴奋时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变化 对应位置 机 制 兴奋性 新AP产生能力 不能产生 0
有效不应期 0期→复极-60mV ①绝对不应期:↓ Na+通道处于 -55mV 完全失活状态 ②局部反应期:↓ -60mV 相对不应期 ↓ -80mV 超 常 期 ↓ -90mV Na+通道少量复活 Na+通道部分复活
心肌细胞四大生理特性的特点
⼼肌细胞的⽣理特性有⾃动节律性(⾃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
1.⾃律性特点 窦房结⾃律性,约每分钟100次,是⼼跳的正常起搏点。
由窦房结控制的⼼跳节律称为窦性⼼律。
房室交界⾃律性次之,约每分钟50次;浦肯野细胞最低,约每分钟25次。
窦房结以外的⾃律组织通常处于窦房结控制之下,其本⾝的⾃律性被掩盖⽽表现不出来,称为潜在起搏点。
2.传导性特点 兴奋在⼼内传导具有严格顺序。
①兴奋在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最慢,延搁时间较长,需0.08~0.10秒,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它使⼼房和⼼室不会同时兴奋和收缩,⽽使它们交替兴奋和收缩,从⽽有利于⼼室的射⾎与充盈。
②兴奋在⼼室内传导速度最快,传遍整个⼼室只需0.06秒,这便于⼼室发⽣同步式收缩,从⽽保证⼀定的搏出量。
3.兴奋性特点 ⼼肌兴奋性具有周期性变化,包括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①有效不应期时间最长,从⼼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60mV的时期内。
在此期内,不论给予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使⼼肌细胞发⽣去极化⽽产⽣兴奋,即不能产⽣动作电位。
②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考,试⼤站收集期过后,膜内电位从-60mV~-80mV这段时期,⼼肌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受到阈上刺激才能产⽣动作电位。
③超常期:相对不应期过后,膜内电位从-80mV~-90mV这段时间,膜电位⽔平接近阈电位,⽤⼩于阈值的刺激就能使⼼肌产⽣动作电位,说明此期⼼肌的兴奋性⾼于正常。
4.收缩性特点 ①“全或⽆”式收缩。
⼼肌细胞以闰盘连接,其电阻极低,兴奋易于通过和传导,使⼼肌在收缩时宛如⼀个功能上的合胞体,⼀旦产⽣兴奋,所有⼼肌细胞发⽣同步收缩,即“全或⽆”式收缩。
②不发⽣强直收缩。
⼼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肌机械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在此期内,不论受到任何强⼤刺激,均不能引起⼼肌的兴奋和收缩,故不会发⽣强直收缩。
③对细胞外液的Ca2+明显依赖。
⼼肌细胞肌质不发达,终池贮存Ca2+量少。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4”时相舒张电位是自 动除极化而不断减小的电位,正常以其最大值为 标准,称为最大舒张电位。最大舒张电位减小(负 度),则和阈电位的差距缩短,自律性增高;最大 舒张电位增大,达到阈电位所需时间增加,则自 律性降低。
3.阈电位水平 如果最大舒张电位和舒张期 自动除极化的速度不变,阈电位增高,则舒张除 极达到阈电位需要的时间延长,自律性降低;反 之,如阈电位水平降低(负度增大),则从最大舒 张电位到达阈电位的差距缩小,自律性增高。
心脏内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往往决定整个心脏的兴 奋节律,也即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自动地、有 节律地发出的兴奋向外扩散传导,依次兴奋心房、 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束支、浦肯野纤维和心室 肌,引起整个心脏的收缩(搏动)。因此,窦房结 是心脏内发生兴奋和搏动的起点,称为心脏正常 的起搏点,其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易颤期 在相对不应期的前半部分,心肌复极程度、兴奋 性和传导速度常有悬殊差别,处于电异步状态。在此期间 再给予刺激,容易发生多处的折返激动而引起颤动,故称 为易颤期或易损期。心房的易损期相当于R波的下降肢处, 心室的易颤期大致在T波的上升肢处。 超常期 在某些心肌细胞中,从-80mV到复极完毕的这 段期间内,兴奋性会高于该细胞动作电位的第“4”时相。 在这期间,给予阈下刺激也可引起心肌细胞兴奋,但其动 作电位的“0”时相除极化速度和幅度仍小于正常。超常期 (-80~-90mV)期间,膜电位比复极完毕更接近阈电位, 故引起兴奋所需的阈刺激较正常为小。超常期相当于心电 图中的T波末部的U波。
.1.心肌细胞自律性和各自律组织的相互关系 心脏内的特殊传导组织大都含自律细胞,为自律 组织。 自律组织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结间束和 房间束)、房室交界(房室结的结区除外)区和心室 内传导组织(房室束、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8心肌生理特性
0期幅度→ 的电位差→部电流→速度→产生
快高 大 大 快 易
慢 低 小 小 慢 不易
②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只有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正常,兴奋才能正常地传导
通过。
邻近部位膜兴奋性 处于绝对不应期
处于相对不应期
Na+通道状态
失活状态
部分失活状态 (0期慢、小)
(二)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定义:组织或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 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指标:兴奋的频率(次/分)
1.心脏的起搏点
窦房结 > 房室交界 > 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100次/分 50次/分 40次/分
25次/分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称窦性心律。
潜在起搏点 异位起搏点 异位心律
3期复极化: Ca2+内流停止, K+外流
4期自动去极化: ①K+外流进行性衰减; ②Na+内流(If电流) 进行性增
加; ③Ca2+内流(I Ca-T )。
二、心肌生理特性
生理特性
电生理特性
兴奋性 自律性 传导性
机械特性 —— 收缩性
(一)兴奋性
心肌的兴奋性是指心肌细胞对适宜刺激能够产生 兴奋(AP)的能力或特性。
传导性 阻滞
减慢
二、心肌细胞的机械特性——收缩性
心肌收缩的特点 (一)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
为什么在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结扎后,心室停止跳 动? 过几分钟之后,为什么心室又开始跳动?为什么 心室跳动比静脉窦慢得多? 在心室和房室结处结扎后,为什么心室又停止跳 动?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方式:
生理大题
1.影响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1)细胞膜在静息状态时对K+的通透性,通透性越大静息电位越大。
2)细胞膜内外K的浓度差,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就越大。
3)细胞代谢障碍会导致静息电位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2.动作电位的特点:⑴动作电位呈“全或无”现象:其变化幅度不会因刺激的加强而增大;⑵不衰减性传导:幅度不会因为传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⑶无总和现象:脉冲式,因绝对不应期的存在3.局部电位的特点:1)不是“全或无”的,而是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大2)电紧张式扩布:随距离加大迅速减小以至消失3)具有总和效应(空间总和、时间总和)4.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处有神经冲动传来时1)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Ca2+内流2)囊泡出胞,释放Ach 3)Ach与后膜上的N2受体结合4)终板膜对Na+、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5)产生终板膜去极化,产生EPP 6)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爆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5。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1).前负荷:当肌肉前负荷逐渐增大时,它每次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地增大;当前负荷超过最适初长度后,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会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致最后下降到零。
2.)后负荷:后负荷增加,收缩张力增加而收缩速度减小,当后负荷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而缩短速度为零。
3).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收缩能力增强,使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加、收缩速度加快,使它的作功效率增加。
6.血浆蛋白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1)白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2)球蛋白(免疫功能)3)纤维蛋白原(凝血功能,分子量最大,含量最小)7.胶体和晶体渗透压的区别:1)作用:晶体: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胶体: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2)形成:晶体: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Nacl)胶体: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白蛋白)9.红细胞的生成条件:1)正常的骨髓造血机能:红骨髓2)充足的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3)必要的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10.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2)促进凝血3)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11.凝血过程:凝血酶原经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形成凝血酶。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正常窦性心率
窦性停搏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九分。
异位心律
室性期前收缩
心室颤动
第十七页,生理特性
? 熟练掌握心肌工作细胞的收缩与骨骼肌收缩 的区别
? 预习心动周期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标准
? 下节课提问这节课的内容和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冲动形成异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
(二 )异位心律
二、冲动传导异常
1、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
2、病理性: ⑴窦房传导阻滞 ⑵房内传导阻滞
⑶房室传导阻滞 ⑷束支或分支阻滞或室内阻滞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九分。
P-R间期 0.12 ~0.20
兴奋由心房→心室的时间
S-T段 0.05~0.15
心室全部去极化
Q-T间期 0.32 ~0.44
心室去极化 +复极化的时间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九分。
心律失常 :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或激 动次序的异常。
按发生原理分为: 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 按心率的快慢分为: 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
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九分。
兴奋性 (excitability)
心肌的兴奋性 : 是指心肌细胞受到一定的刺激后具 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所有的心肌细胞都具有兴奋
性。
窦性心率: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来自窦房结的自动节
律兴奋性,因此把这种正常的心率称为窦性心律。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九分。
期前收缩 :在下一次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到达 之前,受 到一次人工的刺激或 异位节律点 发放的冲动的作用 , 则心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课后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 问答题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类。
2. 机体机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3.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它由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
1. 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神经调节。
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3. 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负反馈调节。
4. 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不断增强,从而发挥最大效应。
1. 一般认为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精确,作用迅速。
1. 神经调节的特点包括发生反应比较迅速,作用时间较短暂,调节部位较准确。
2. 体液调节的特点包括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持久,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生有适应性意义的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有主动转运被动转运胞吐和胞纳作用。
2. 载体蛋白的特点有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3. 细胞膜主动转运物质的特点是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需要消耗能量。
4. 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的转运方式是胞吐胞纳,均属于主动转运。
5.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细胞外Na+浓度高于膜内。
6.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时,Na + 离子内流量增多;复极化时,K +离子外流量增多。
7. 单一神经或肌肉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有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8. 钠泵的化学本质是,它的生理功能是Na + -K + 依赖式ATP 酶维持细胞内外Na+、K+的不均衡分布,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和兴奋性。
9. 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
10.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一定范围内增大刺激强度时,可见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1. 下列物质跨膜转运属于单纯扩散的有(B.CO2 C.O2) 。
2. 下面哪些过程属于主动转运B.Na + 移出细胞E. 骨骼肌舒张时。
心肌的四种生理特性
心肌的四种生理特性
1、自律性:
心肌的自律性是指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会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症,是因为心脏窦房结的自律细胞而产生的这一生理特征。
2、传导性:
心肌具有传导兴奋的生理特征,传导系统与心肌细胞都具有传导性,其中房室间的心肌细胞互不相连,是依靠传导系统传递。
3、兴奋性:
心肌具有兴奋性的生理特征,心肌细胞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从而引起心肌的兴奋。
4、收缩性:
心肌具有收缩性的生理特征,对细胞外液的钙离子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终池不发达依靠细胞外液的钙离子,全或无的同步收缩。
当心肌的解剖结构或者生理特征发生变化时,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引发人体的严重不适,应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心肌生理特性
特点和意义Physiologic importance : a 左右心房同步收缩、左右心室同步收缩
Rapid transmission in the Purkinje fibers causes the ventricular muscle fibers to excite almost synchronously
心律失常自己看
( 二)兴奋性
1. 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excitability (1)静息膜电位水平Level of resting potential (2)阈电位水平 Level of threshold potential (3) 钠通道的状况 states of ion channels
代偿间歇 Compensatory Pause
Concept : the interval间隔 between the premature contraction and the next succeeding随后的 contraction is slightly稍微的 prolonged
代偿间歇形成机制:期前兴奋本身也存在有效不应 期,期前兴奋之后紧接着窦性兴奋到达心室,正好落在 此有效不应期内,此次窦性兴奋就不能引起心室收缩而 出此,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 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
1. 肌细胞内质受到特殊的可塑性。
心肌细胞本身具有弹性,其内质的变化可以使它们更容易或更难收缩,从而影响心脏的节律。
2. 心肌细胞具有单向性。
即一旦被收缩,就不会再恢复原来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心脏节律不断变化的原因。
3. 心肌细胞具有自发性。
它们可以自发地收缩,但必须通过神经系统信号才能收缩。
4. 心肌细胞具有超微结构。
它们由一系列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并具有独特的超微结构,如肌动蛋白、肌小球等。
5. 心肌细胞需要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
心肌细胞需要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以维持正常的功能,并能够抗病毒感染。
运动生理学第三、四章必背题目答案
第三章必背题目1.简述血液的功能。
答:(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如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即维持内环境稳态。
(二)运输作用①运输氧、营养物质等供给细胞进行代谢②将代谢产物CO2、H2O、尿素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三)调节作用例如①体液调节:血液可运输激素到达靶细胞,调节靶细胞生理代谢。
②体温调节:运动时机体体温升高,血液可运输热量到皮肤表层进行散热。
(四)防御和保护作用防御:白细胞吞噬分解入侵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免疫:血液中的抗体结合抗原保护:血小板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2.简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答:血液中含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缓冲对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度相对稳定,如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碳酸氢钠(NaHCO3)/碳酸(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等。
其中以血浆中H2CO3与NaHCO3最为重要。
在正常情况下NaHCO3/H2CO3比值为20:1。
保持比值在20:1的范围,需要通过呼吸功能调节血浆中H2CO3浓度和通过肾脏调节血浆中的NaHCO3浓度,以及代谢等方面的配合作用,这样就可保持血浆pH值的正常值。
例如,组织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形成H2CO3(弱酸),在碳酸酐酶作用下H2CO3又解离为CO2由呼吸器官排出,从而减低酸度,保持血液的酸碱度。
又如,肌肉运动时的代谢产物—乳酸(HL)等进入血液后,部分被肝脏重新合成为肝糖原,另一部分在血浆中与碳酸盐类结合形成碳酸,缓冲血液的酸度.。
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
经过这两方面的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就能维持相对恒定。
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大大胜于碱性物质,所以,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酸的能力远远大于抗碱的能力。
3.试述运动对红细胞和血量的影响。
答:(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人体血量根据存储位置不同可分为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流动的部分)和贮存血量(潴留在肝、脾等处,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
心肌生理特性包括.
心肌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一、心肌的生物电现象(跨膜电位)心肌细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心肌,即构成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心肌细胞,故又称为工作细胞。
另一类是特化心肌,组成心内特殊传导系统,故又称为自律细胞。
图1 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一)、工作心肌的跨膜电位:以心室肌为例说明之。
图2 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跨膜离子浓度差和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
(1)、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90mV,其形成机制与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相似。
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
因此,K顺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到K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1、2、3、4五个时期1、去极化:又称为0期。
在适宜刺激作用下,心肌发生兴奋时,膜内电位由原来的一90 mV上升到+30 mV左右,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0期历时1~2 ms。
其产生机制:刺激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一70mV)时,大量Na+通道开放,Na 快速内流,使膜内电位急剧上升,达到Na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复极化:包括l期、2期、3期、4期。
1期:膜内电位由原来的+30 mV迅速下降到O mV左右,此期历时1 O ms 此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K+外流。
2期: 1期结束膜内电位达O mV左右后,膜电位基本停滞在此水平达1 00~1 50 ms。
记录的动作电位曲线呈平台状,故此期称为平台期。
2期的形成主要是由Ca 内流与K外流同时存在,二者对膜电位的影响相互抵消。
3期:膜内电位由0MV 左右下降到-90 ,3期是Ca内流停止,K外流逐渐增强所致。
4期:此期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所以也称静息期。
4期跨膜离子流较活跃,主要通过离子泵的活动,以恢复兴奋前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状态,保证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2++2++++++(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以窦房结细胞为例说明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一、心肌的生物电现象(跨膜电位)
心肌细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心肌,即构成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心肌细胞,故又称为工作细胞。
另一类是特化心肌,组成心内特殊传导系统,故又称为自律细胞。
图1 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一)、工作心肌的跨膜电位:
以心室肌为例说明之。
图2 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跨膜离子浓度差和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
(1)、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90mV,其形成机制与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相似。
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
因此,K+顺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到K+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1、2、3、4五个时期
1、去极化:又称为0期。
在适宜刺激作用下,心肌发生兴奋时,膜内电位由原来的一90 mV上升到+30 mV左右,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0期历时1~2 ms。
其产生机制:刺激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一70mV)时,大量Na+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使膜内电位急剧上升,达到Na+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复极化:包括l期、2期、3期、4期。
1期:膜内电位由原来的+30 mV迅速下降到O mV左右,此期历时1 O ms 此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K+外流。
2期: 1期结束膜内电位达O mV左右后,膜电位基本停滞在此水平达1 00~1 50 ms。
记录的动作电位曲线呈平台状,故此期称为平台期。
2期的形成主要是由Ca2+内流与K+外流同时存在,二者对膜电位的影响相互抵消。
3期:膜内电位由0MV 左右下降到-90 ,3期是Ca2+内流停止,K+外流逐渐增强所致。
4期:此期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所以也称静息期。
4期跨膜离子流较活跃,主要通过离子泵的活动,以恢复兴奋前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状态,保证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以窦房结细胞为例说明之。
自律细胞动作电位3期末,达到复极最大电位后,4期膜电位自动去极化,当自动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即爆发一个新的动作电位。
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图3 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0期: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导致膜内电位上升。
3期:K+外流,导致膜内电位下降.并达到最大复极电位。
4期:自动去极化。
K+通道逐渐关闭,K+外流逐渐减弱,同时Na+内流逐渐增多,膜内电位升高。
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特点:
①、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幅度小,速度慢;
②、无明显的1期和2期;
③、最大复极电位一70 mV;
④、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
二、心肌电生理特性
(一)自动节律性
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具有自律性的组织或细胞称自律组织或自律细胞。
衡量自律组织自律性高低的指标是每分钟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次数。
1、心脏的起搏点
心内特殊传导系统中的自律细胞均具有自律性。
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100次/min),房室交界次之(50次/min),普肯耶纤维最低(25次/min)。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控制着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故称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节律。
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其自律性得不到表现,因此称为潜在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升高或窦房结的兴奋传导阻滞时,潜在起搏点可取代窦房结成为异位起搏点,控制心脏的活动。
由异位起搏点引起的心脏节律称为异位节律。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图4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说明:(1)去极化速度(a,b)对自律性的影响(2)阈电位水平(TP1,TP2)和最大复极电位(c,d)对自律性的影响
(1)、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从最大复极电位到阈电位所需时间短,单位时间内产生兴奋次数多.自律性高;反之,自律性低。
(2)、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最大复极电位上移或阈电位下移,均使二者间的差距减小,自动去极化达阈电位所需时间缩短,自律性升高;反之,自律性降低。
(二)兴奋性
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该周期性变化包括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与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相比,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收缩期加舒张早期。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2期平台期,复极缓慢。
其意义是: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图5心室肌动作电位期间兴奋性的变化及其与机械收缩的关系
A: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B:机械收缩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在心房或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性节律兴奋到达之前,受到窦房结以外的刺激,则心房或心室可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在期前收缩之后的窦房结兴奋传到心房或心室时,常常落在此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之内,结果不能引起心房或心室兴奋和收缩。
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时,才能引起心房和心室兴奋和收缩。
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图6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刺激a、b、c落在有效不应期内不引起反应;
刺激d落在相对不应期内,引起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3、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静息电位下移或阈电位水平上移,均使二者间的差距加大,引起兴奋所需刺激强度增大,兴奋性下降;反之,兴奋性升高。
(2)、钠通道的状态:Na+通道具有三种机能状态,即备用、激活和失活。
Na+通道处于何种状态,取决于当时膜电位的水平以及时间进程。
当膜电位处于正常静息水平时,Na+通
道处于备用状态,此时兴奋性正常。
当膜电位从静息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大量Na+通道处于激活状态,Na+大量内流,产生兴奋。
Na+通道激活后,迅速失活,此时兴奋性为零。
只有在膜电位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时,Na +通道才完全恢复到备用状态,其兴奋性也恢复到正常。
因此,Na+通道是否处于备用状态,是细胞是否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三)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
1.心内兴奋传播的途径与特点
图7 心内兴奋传播途径
不同心肌细胞的传导性是不同的,即兴奋传导速度不同。
普通心房肌传导速度较慢,优势传导通路传导速度较快,普肯耶纤维传导速度最快,而房室交界的结区传导速度最慢。
心房肌与心室肌之间有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环相隔,房室之间无直接的电联系,心房的兴奋不能直接传给心室。
房室交界是兴奋传人心室的唯一通路,而此处侍导速度最慢,造成兴奋传导的房—室延搁。
由于房室延搁使得心房收缩结束后,心室才开始收缩,心室和心房不可能同时收缩。
这对于心室的克盈和射血是十分重要的。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心肌细胞的结构:细胞的直径与细胞的电阻呈反变关系。
房室交界结区的细胞直径最小,传导速度最慢;普肯耶纤维的直径最大,传导速度最快。
细胞间缝隙连接的数量及功能也是影响传导性的重要因素。
(2)、0期去极化的幅度和速度: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
0期去极化的幅度愈大,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的电位差也愈大.形成的局部电流也越愈强,对未兴奋部位的影响也愈强,传导也愈快。
0期去极化的速度愈快,局部电流的形成也愈快,对未兴奋部位的影响也愈快,传导也愈快。
(3)、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邻近膜的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增大.去极化达阈电位所需时间延长,则兴奋性降低.兴奋传导速度减慢。
如果邻近未兴奋部位上膜的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则无兴奋性.传导受阻;如果邻近未兴奋部位上膜的Na+通道处于部分失活状态,则传导速度减慢。
(四)、收缩性
心肌能够在肌膜电位触发下产生收缩反应,称收缩性。
心肌收缩性有如下特点:
1.心肌细胞收缩性明显依赖于细胞外Ca2+。
因为心肌细胞肌质网不发达,Ca2+储存少,故血Ca2+浓度降低,影响心肌收缩。
2.心肌收缩有“全或无”的特点。
原因是心肌细胞间的闰盘区电阻小,兴奋易通过。
3.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原因是心肌有效不应期长。
小结
心肌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心肌自律性的基础是自律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
窦房结的4期去极速率最快,自律性最高。
所以窦房结为心脏起搏点;传导性的特点是房室交界传导最慢,形成房—室延搁,所以每次心室兴奋在心房兴奋之后,心室收缩在心房收缩之后,房室不发生同时收缩,保证了心室充分的血液充盈;兴奋性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保证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收缩舒张交替进行,充盈射血交替进行,有效推动血液循环;其收缩性明显依赖于细胞外Ca2+,有“全或无”的特性等,也完全适应了机体对心脏的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