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上课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容面对人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启示: 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 挫折和困难。
❖下阕: ❖雨后之景与自己的人生感悟
塑造了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 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 从容镇定、旷达乐观的人物形象。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
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 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忧,这样
Leabharlann Baidu
词类活用 名——动
形——意动
竹杖: 拄着竹杖 芒鞋: 穿着芒鞋 狼狈: 觉得狼狈 微冷: 觉得微冷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研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 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 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 行,余 ★故,交代写作缘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
❖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潇潇雨声, ❖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种顿悟和启示?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 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归去”,是到哪里?
❖“归去”: ❖ 指回到居所, 也是回归本心
❖❖ 全词归纳成一字: “归” ❖“无论前方是顺境或逆境”,都需要
❖以自己的本心,认真面对。
❖
不忘初心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指 二指 三指
“自然风雨”, “政治风雨”, “人生风雨”,
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 州---徐州---湖州 ---黄州--登州— 扬州--定州-- 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达的。
❖ 1074年改任密州,现山东诸城。
❖ 1076年改任徐州,现江苏徐州。
❖ 1079年改任湖州,现浙江湖州。被外放十余年,本以为朝中 之事与他瓜葛不大,没想到的是到湖州不到三个月,他遭遇了 人生中的第一祸事,因当时李定等人故意曲解诗句,以“文字 毁谤君相”的罪名,将苏东坡下狱,既“乌台诗案”,这在余秋 雨的《苏东坡突围》中,有详细记述。苏东坡坐牢103天,受 尽折磨,曾经同关在一起的一名官员曾写诗到:遥怜北户吴兴 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好宋太祖赵
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 中行走, 怎能比“骑马”还“轻”?
❖“轻”, 不是 “身轻”,而是他的“心轻”, 是他的乐观精神。
❖“竹杖芒鞋” 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 ❖ 也是苏轼在黄州“闲人”处境的体现。 ❖ “骑马”, 是官者的形象, ❖ 这一句, 表现被贬的苏轼轻松的心 ❖ 情 ,和超脱的生活态度。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 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 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2、晓常识: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任半塘《教坊记笺订》:“敦煌曲《定 风波》曰:‘谁人敢去定风波。’《词 谱》因李珣之调讹作《定风流》,未免 不揣本义。”按《定风波》本义应为平 定变乱之意。始见于五代后蜀欧阳炯词。 另外宋代词人柳永在《乐章集》将其演 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 商”,并全用仄韵,有九十九字至一百 零五字三体。
❖随遇而安 超脱的心境
1、《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应如何理解?
【明确】“穿林打叶”勾画出雨骤风狂的情景。从 小序中可知,这场风雨是突如其来的。由于雨具已 被人先带走了,同行的人都仓皇奔走,急急避雨, 十分狼狈。而苏东坡却毫不在意,在暴雨和慌乱的 人群中,他反而吟咏起词句,放慢了脚步,俨然是 闲庭信步。狂风吹林,暴雨打叶,声势不可谓不吓 人,词人却说“莫听”,即不要去管它,开篇二字 便显出词人倔强的性格和傲视风雨的气度。“
苏东坡大事年表 ❖ 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现在的四川成都南。
❖ 1056年,虚岁21岁,进京赶考。既东京汴梁,今天的河南开 封。1057年考中进士,到1069年王安石变法,十多年间主要 在京城任职于史馆,当然实际上没干几年,因为期间他的母亲、 妻子王弗、父亲先后去世,服丧守孝近6年。
❖ 1071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 通判。今江苏杭州。
suō qiào
萧瑟
xiāo
sè
旷 达: 开朗, 豁达
1、 已而: 2、 吟啸: 3、 芒鞋: 4、 蓑: 5、 料峭: 6、 斜照: 7、 向来: 8、 萧瑟:
不久,过一会儿 吟咏长啸 草鞋
蓑衣 微寒的样子 偏西的阳光 方才 先前 风吹雨落的声音
古今异义 萧瑟: A 风吹雨落的声音
B 冷落 凄凉
❖上阕: ❖偶遇风雨和自己的态度
❖人生应该有的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小见大
自信、自若、不避风雨、从容面 对的人生态度。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 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 刚自己还在瓢泼大雨中悠闲地走着, 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 【点拨】从苏轼的处境与心境进行探析。
❖ 【明确】“轻”,并不是指他“身轻”,而是 指他“心轻”,这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 “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却也是苏 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 。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 鲜明地表现了他闲适、轻松、自如 的心情, 表现了被贬谪的苏轼超然物外的精神。
懑和痛苦,而他却能以超人的旷达的
胸襟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集
中体现了苏轼,超然洒脱的大胸襟,
大气魄。
愤懑 郁闷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 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元丰五年三月 七日,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他由几 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 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 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 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 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 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欣赏词的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从度内“““的容 心莫轻穿,处的听””极之轻”字和言, 松表体“雨悠 。明现打急闲自的”雨自己是都大若的诗是。。态人很度有:力双的一面雨自“谁“关风个对面若何怕雨风,“前的“妨”烟雨,任坦旷更”起雨自”然达指反了”信字处情人映强不、,之怀生了调仅自表,。的苏作指若现泰风轼用自的出然雨在。然襟苏自。风一界怀轼语要 。
1080年出狱,被贬黄州,现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相当于现在农村的民兵队副队长。职位相当低微,以 至生计不能维持。于是他带领家人开垦于城东的一块 坡地,“东坡居士”便是这时起的。也就是在这种情 况下,苏轼写出前后《赤壁赋》,著名的《念奴娇赤 壁怀古》,当然还包括这首《定风波》。 1084年改任汝州,今河南地界,但因路途遥远,旅途 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苏轼请求后改任常州, 未到常州,宋神宗驾崩。王安石改革派被打压,司马 光为相。 1085年主管登州,今山东蓬莱。之后被召回朝。但又 因上书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又遭排挤。 1089年再度自求外调杭州。 1091年又改任颍州,今安徽阜阳。 1092年改任扬州,今属江苏。
人生亦如自然界变化不定,祸福难晓;政治 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沉浮不定,一如自然界 的气候变幻莫测。同时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 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 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 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 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
,吟咏长啸,这里表示闲适自在。与其为大自 然的倏忽变化惶惶不安,倒不如顺其自然,不予理 会。内心波澜不惊,暴风骤雨又能奈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 手执一根竹杖, 脚穿一双草鞋, ❖ 轻便胜过骑马, ❖ 谁怕这点风雨呢? (小事) ❖ 只要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 我也不在意。
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něi
❖归纳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 ❖抒发了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 ❖情,表现了他豁达的处世态度和 ❖旷达的襟怀。
❖
huò jīn
被贬黄州的诗歌文章
❖同: 抒发了被贬后的苦闷,
❖
阐发了其人生感悟。
❖异: 豪迈、旷达、洒脱
❖
忧郁、禅意更浓
思考:词中除了写词人心理上不畏风 雨,还有哪些方面能体现作者对于风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 而词人却能 “吟啸且徐行” “竹杖轻胜马”, 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
❖闲适、 轻松、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 么?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 凄风苦雨,强调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 程
❖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反映诗 人饱经风雨, 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的春风把我自 的酒意吹醒,有一些 凉意, 但山头的斜阳却殷勤相迎。
zi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人生也是如此,顺境、逆境。
4、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三句写出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表 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明确】气候变化之快。刚才还是风雨交加, 现在已是山头斜照了。料峭春风冷,山头斜 照暖,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人生态度。
3、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后文却又有 “一蓑”,前后是否矛盾?
【点拨】从意象、作者的心情等角度进行 探析。
【明确】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 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思想,精神风 貌,包括他的才华。“一蓑烟雨任平生”, 意思就是,“我就是这个样子,管你个东 南西北风”。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 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 的生活态度.
新课导入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的功绩
❖如抗洪水、 建黄楼, ❖祈雨劝农、 抗春旱, ❖查石炭、 利国铁, ❖医病囚、 治军政, ❖兴旅游、 弘文化等。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心还 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 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 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 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 书》
❖ 2、作者手拄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 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经世致用 积极入世 关注社会民生
出世、避世
自然随性 清静无为 独善其身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 杂染佛禅,
随缘 超然物外
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 独立的见解, 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
年。被贬的岁月里,他内心当然有忿
雨的态度?
动作描写:吟啸、徐行 外貌描写:竹杖芒鞋 环境描写:穿林打叶、烟雨
当我们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
---- 苏轼 《定风波》
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字音
狼狈
láng bèi
吟啸 芒鞋 一蓑 料峭
yín máng yī liào
xiào x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