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教案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自动控制的概念解释自动控制的定义强调自动控制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介绍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解释数字控制系统和模拟控制系统的区别1.3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介绍稳定性、线性、收敛性和鲁棒性等性能指标解释这些指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二章:反馈控制系统2.1 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介绍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的功能和作用2.2 反馈控制系统的类型解释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区别和应用场景2.3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介绍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的原理和方法第三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3.1 状态空间表示法介绍状态空间的概念和数学表示方法3.2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推导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求解方法3.3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解释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第四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4.1 非线性系统的分类介绍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和常见的非线性特性4.2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方法解释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4.3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介绍李雅普诺夫理论和Lyapunov 函数的应用第五章:现代控制理论5.1 现代控制理论的概念解释现代控制理论的背景和发展5.2 鲁棒控制理论介绍鲁棒控制的概念和设计方法5.3 自适应控制理论解释自适应控制的概念和应用场景第六章: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6.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介绍控制系统设计中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原则6.2 控制器设计方法详细讲解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步骤和注意事项6.3 系统仿真与实验介绍使用MATLAB等工具进行控制系统仿真的方法强调实验在控制系统教学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第七章:线性调节器的设计7.1 调节器的作用与分类解释调节器的作用以及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的特点7.2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介绍Ziegler-Nichols方法等经典调节器设计方法7.3 调节器的参数整定讲解如何通过观察系统响应来整定调节器参数第八章:系统辩识8.1 系统辩识的基本概念解释系统辩识的目的和方法8.2 输入输出数据采集介绍如何采集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8.3 系统模型的建立与参数估计讲解如何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第九章:数字控制系统9.1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介绍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部分9.2 数字控制算法详细讲解离散PID控制、模糊控制等数字控制算法9.3 数字控制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数字控制器,包括硬件实现和软件实现第十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10.1 工业自动化讲解自动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10.2 家居自动化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案例10.3 汽车自动化探讨自动控制系统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自动控制的概念和分类2. 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类型3. 状态空间分析方法4.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5. 现代控制理论6.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7. 调节器的设计和参数整定8. 系统辩识的方法和模型建立9.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算法实现10. 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难点解析:1. 自动控制的概念和分类: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不同类型控制系统的特点。

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电子教案-2.4

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电子教案-2.4

CC((ss))
第四节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1.给定信号R(s)作用 D (s) = 0
D(s)
R(s)作用下误E(s)R(s) 差输Ф出e的r(s动)=态R(s) =
结构图:
E_(s)G1(s1) + G2(s) 1B+(sG) 1(s)G2H((ss))H(s)
C(s)
R(s) E(s)
_ G1(s)
B(s)
+
C(s) G2(s)
H(s)
=Ф典 前反Ф=1可d1(馈型向+(s变s+)G通)结通G=G换=1道((构道Gs(s为sDR):)2H)G图:((s:s2())(ss))H(s)R(sD) (s)
E(s)
_ G1(s) G2(Gs)2(s)
B(s) G1(sH) (s)H(s)
C(s)
前向通道: 反馈通道:
返回
D(s)
EE((ss))
+ G2(s) -H(s)
G1(s)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四节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研究控制系统的性能,主要的传 递函数为:
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二、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三、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第四节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闭环控制 系统的典型
结构:
R(s) EE((ss))
_ G1(s)
B(s)
D(s)
+
C(s) G2(s)
H(s)
开环传递函数:
系统反馈量与误差信号的比值
Gk(s) =
B(s) E(s) = G1(s) G2(s)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3. 了解常用自动控制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

2. 互动:提问和回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的自动控制系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视频资料。

2. 计算机:用于播放教学视频和演示软件。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5分钟)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基本组成。

通过举例说明自动控制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等。

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特点(10分钟)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等。

介绍各种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常用自动控制器原理和应用(15分钟)介绍常用的自动控制器,如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神经网络控制器等。

讲解其原理和结构,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其应用。

4. 课堂互动(5分钟)提问和回答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检查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答案的正确性、解题思路的清晰性等。

3. 课程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PPT:制作精美的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

2. 视频资料:收集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视频,用于辅助讲解和演示。

3. 案例分析:挑选一些实际应用中的自动控制系统案例,用于分析和学习。

五、教学拓展1. 开展课后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后组成学习小组,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

2. 参观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自动控制实验室,实地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设计目的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设计是一门基础课程,主要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进行教学。

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调试和维护。

设计内容实验一:自动升降电梯控制实验目的通过自动升降电梯控制实验,了解电梯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和调试方法,了解电梯控制系统的特点,加深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要求1.设计电梯运行时的控制电路和控制程序。

2.要求电梯可以在每层楼进行停留、开关门、运动等操作,并保证电梯行驶平稳可靠。

3.使用编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对电梯进行调试。

实验步骤1.建立电梯控制系统模型。

2.充分了解电梯控制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

3.设计电梯控制系统的控制电路和控制程序。

4.将程序下载至编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并进行调试。

5.对电梯进行测试,检查电梯运行是否平稳可靠。

实验二:温度控制系统实验目的通过温度控制系统实验,了解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掌握PID控制算法的设计流程和调试方法,了解实际工程中的PID控制系统的特点,加深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要求1.设计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电路和控制程序。

2.要求温度可以自动调节,保持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3.使用编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对温度控制系统进行调试。

实验步骤1.建立温度控制系统模型,确定PID控制算法参数。

2.了解温度控制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

3.设计PID控制算法的控制电路和控制程序。

4.将程序下载至编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并进行调试。

5.对温度控制系统进行测试,检查控制过程是否稳定。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对自动控制原理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进行实验操作,更好地掌握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和调试方法,同时增强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3.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表示方法;4. 能够应用PID控制器进行系统设计和调节;5. 能够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本教案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教学,共分为10个单元。

单元一:自动控制原理概述- 自动控制的定义和分类-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单元二: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单元三:时域分析方法- 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 系统的稳态误差和稳定性分析单元四:频域分析方法- 系统的频率响应和频率特性- Bode图和Nyquist图的绘制和分析单元五: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单元六: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的原理和调节方法- Ziegler-Nichols调参法和Chien-Hrones-Reswick调参法单元七:校正与补偿- 系统的校正和补偿方法- 前馈控制和后馈控制的比较单元八: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和稳定裕度- 极点配置法和根轨迹法的应用单元九:多变量控制系统- 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多变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单元十: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利用MATLAB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 实际系统的控制实验设计和实施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的展示,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计算机仿真: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教材分析《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动控制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并具备设计和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时域分析方法;四、频域分析方法;五、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六、校正与补偿。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目标:(1)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3)掌握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4)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5)了解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方法。

2. 实践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3)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2)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1.3 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1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2.2 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表示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第三章时域分析方法3.1 系统的时域响应3.2 时域性能指标3.3 时域分析的基本方法第四章频域分析方法4.1 复频域的基本概念4.2 频域性能指标4.3 常用频域分析方法第五章稳定性分析与设计5.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5.2 稳定性的判据5.3 稳定性的设计方法第六章校正与补偿6.1 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概念6.2 控制系统的传感器6.3 控制系统的执行器6.4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补偿方法2. 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讲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3)实验设计:设计实际的控制系统,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4)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应用于工程系统中的基础课程,主要教授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本教案分为导入、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作业布置和教学总结五个部分。

一、导入控制系统是现代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化工等。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控制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动控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过程1.引入控制系统的概念和意义-通过举例说明控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温度调节器等。

-引导学生思考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什么,如稳定性、精确度、鲁棒性等。

2.基本概念和术语-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如输入、输出、传感器、执行器等。

-解释控制系统的基本术语,如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反馈、控制器等。

3.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介绍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如微分方程、状态空间等。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如电机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引入根轨迹和频率响应的概念。

4.控制方法与技术-介绍常见的控制方法,如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控制器等。

-讲解先进的控制技术,如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优化控制等。

-针对不同的控制任务,介绍相应的控制算法和调参方法。

5.实验与仿真-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方法。

-使用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三、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不同控制系统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解答问题:教师提供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实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控制系统实例,让学生逐步分析其数学模型和控制方法。

四、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控制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2.完成课后习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3.准备下一堂课的报告,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控制系统进行介绍。

机电一体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深入理解与实践应用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深入理解与实践应用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深入理解与实践应用能力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深入理解与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学生将学会基本的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技术,掌握相关工具和方法,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1. 理解机电一体化中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 理解并运用标准的自动控制图形符号;4. 熟悉主要的自动控制器件和传感器的种类、特点和应用;5. 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

教学重点:1.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 自动控制图形符号的认识和应用;4. 常见自动控制器件和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1. 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理论课讲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图形符号的使用;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进行调试;3. 讨论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节:自动控制原理概述及基本概念1. 自动控制原理的定义及作用;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功能;3.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的区别。

第二节:自动控制系统的框图表示与分析1. 自动控制系统的框图表示;2.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及稳定性分析;3. 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的区别。

第三节:自动控制系统的模拟与仿真1. MATLAB/Simulink的基本操作;2. 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模拟与仿真;3. 仿真结果的分析与优化。

第四节: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1. 常见的自动控制系统案例及其应用领域;2. 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3. 设计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电子教案-2.5

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电子教案-2.5

第五节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化简举例
Ir
=
UUn(RnsI()f0s)(s)_动= R态K0U(结cT(ττfI=011c构s(ss+s+)1图)1–(τ)τ1U1scst(+Us)1c)t
(s) R1
式中: τ1 = R1CT1 01s+1
代入电流平衡式得:
T0 U=f(s)R04C0
Uct
(s)=(τ1
第五节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化简举例
单闭环速度控制系统的原理图:
+
un
Ri0r
if
R0/2 R0/2
ic
R1
-
0
+
Ks
id
ud M
-
+
n-
uf
TG
1.系比统的较组环成节:和比速较度环调节节和器速度调节器
晶闸ic管=整ir 流– i器f 直流I电c (动s) 机= Ir (测s)速– I发f (s电) 机
第五节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化简举例
3.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扰给动定信信号号ILU(sn)(作s)作用用时时 UILn((ss))==00
-EILU(E(ssn())(s=s))=1-+G1G+2(G(ss)()H1sH)(H(ss)()s)
==ττ 11ssCCee((TTmmCTTτeddss-212R+s+(TdTTKmmmsssτTf++d111s)s)2(+((TTTT00dsmss+s++1+11)1))++)K(KTccK0Ks+ssKK1)ssffτ(τ( 11ss++11))

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教案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1.1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3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1.4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1.1.1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环境监测、交通管理、科研开发、军事领域、特别是空间技术和核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各种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尤其在人类不能直接参与工作的场合,就更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了。

自动控制技术还为人类探索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提供了可能和帮助。

1.1.2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1945年之前,属于控制理论的萌芽期。

⏹1945年,美国人伯德(Bode)的“网络分析与放大器的设计”奠定了控制理论的基础,至此进入经典控制理论时期,此时已形成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用于导弹、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的“控制系统的一般理论”(卡尔曼Kalman)奠定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多参数系统,高精度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状态空间模型为基础的状态空间法,提出了最优控制等问题。

⏹七十年代以后,各学科相互渗透,要分析的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自动控制理论继续发展,进入了大系统和智能控制时期。

例如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就是以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信息论、仿生学等为基础的自动控制取得的很大进展。

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1.2.1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反馈控制理论⏹图中为放水阀,为进水阀,水箱希望的液位高度为。

当放水使得水箱液位降低而被人眼看到,人就会打开进水阀,随着液位的上升,人用大脑比较并判断水箱液位达到时,就会关掉。

若判断进水使得实际液位略高于,则需要打开放水而保证液位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人参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用眼睛观察到实际液面的下降(实际液面高度);⏹用大脑将实际液面与要求液面高度进行比较(与产生偏差);⏹根据比较的结果(与偏差的正负),用手操作阀的开启或闭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课程旨在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2)掌握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和求解方法;(3)熟悉系统的稳定性、瞬态和稳态性能分析;(4)学会设计简单的线性控制器;(5)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2.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环节;(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2.2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

2.3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稳定性;(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稳定性;(3)系统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2.4 系统的瞬态和稳态性能分析(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3)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2.5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1)PID控制器的设计;(2)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3)观测器的设计。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3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4.2 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4.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40%。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课程介绍自动控制原理和应用是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讲授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稳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优化技巧。

同时,该课程重点介绍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该课程还包括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控制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实现过程。

教学目的自动控制原理和应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1.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和概念,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了解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关键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功能和特点。

3.熟悉稳态和动态特性分析方法,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优化技巧。

4.掌握各种控制器的应用原理和优点,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

5.学习控制系统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自动控制原理和基本概念(10学时)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控制系统的结构。

2.控制系统的稳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分析。

3.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关键组成部分的原理和应用。

4.数字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应用。

第二部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10学时)1.传统控制系统和现代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优化技巧。

2.PID控制器的应用原理和优点。

3.其他控制器类型的原理和应用实例。

第三部分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10学时)1.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应用。

2.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3.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应用。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传统的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和实践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需要注意:1.在教学中要注重应用的示范和案例,让学生了解控制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实现过程。

2.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亲自操作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设备,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在教学中要注重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控制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情况,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电子教案-3.5

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电子教案-3.5

第五节 用时域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参ωn数=Φt代s2(=s×ζ)入3ω≈3=30n:..3S7032=0.+07003.=16328S.33s23.0+55S3007+..502303S5(5K+3Kc25±Kc1K5.c2c=%+101K).61c16+.167
{ 对照标准式 ωn2=3535Kc+166.67 2ωnζ=33.33 设计成最佳二阶系统 ζ=0.707
Un(s)
_
Kc
Uct Ks
TsS+1
Ud
_
1/Rd Id 1+TdS
_ Rd N(s)
CeTmS
Ufn
Ed
Ce
Ksf
其开 递前 传中环函向递: 传数RK通函dc:--道数--G比电:(s例枢G)H(系电s()s数=阻)=(T(dTTdmTSmK2TSK+scs2KTc-+-K--msT延电KsS/mCs+迟f压Se1/+时)放1C(T)e间(大sTSs常+系S1+数)数1)
第五节 用时域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为了满足系统的稳态精度和平稳性的要 求,将比例控制器改换成比例积分控制器.
+
un R0
R0
Δ
R1 C
-
∞ +
+
uct
uf
+ id
Ks
ud M
-
+
n-
TG
第五节 用时域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的结构图:
Un(s)
_ Kc(ττ11SKS+c 1)

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第4版_黄坚)课件-2.1

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第4版_黄坚)课件-2.1

r(t)
c(t)
分析系统性能的第二步就是解微分方 程,工程中常采用拉氏变换法求解。
返回
系统组成:
(1) 中确间定变输量入关和系输式出: 输F入K量(t)=k输y(出t) 量
(2) 初F始B(微t)=分f 方dyd(程tt) 组
根据a=牛Fd=2d顿ymt(2t第a) 二定律
F(t)–FB(t)–FK(t)=ma
弹簧系数k
F(t)
弹簧
质量
m
y(t) 阻尼器
阻尼系数f
(3)消除中间变量
m
d2y(t) dt2
+
f
dy(t) dt
+ky(t)=F(t)
第一节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3.他激直流电动机
系统组成:
电他根定转根枢机T励 设Tue激据电 T子子据ee定b+d-=-电mu磁=直=T机输R磁CL基d=u义iCTRLd时aam电f3流械入Le-时尔Ga3G:n7T=ii间d7d压D5N电S运DTf+T间霍5C=2afL常2转飞i输反动=动mRf=常夫3CGa磁C矩轮7数0Ra电RLdmn出d机D方数定5力导eiCataa系惯d势2电构磁程e线线d+律d数量系ndted路成场式2b有t数n2T载 的 转等m+T流 作矩效3aG7导 用,d图d5Di2udtCn22线 力使=d:R+m-+uu3C在 产转aTdf7G5m.磁 生子Dd电Cdddn2tmnt场了转RL源电+i+.nadand受电动d机nTn=t=e到磁。反CuT负CudLe电de载eTb势f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有: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一、建立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自动控制原理 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 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标题:自动控制原理教案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 能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3. 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原理和应用;4. 控制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5. 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应用;6.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校正方法;7.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自动控制系统例子,激发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个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实例,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原理和应用。

4. 知识拓展:介绍不同类型的控制器和其工作原理,以及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应用。

5. 稳定性分析: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实践操作。

6. 性能优化: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性能优化的实践操作。

7. 总结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8. 实践应用:通过实际案例或小组项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10.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课件:提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材料。

2. 实验设备和器材:用于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3. 实际案例和项目:用于学生的实践应用和问题解决。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自动控制理论教案

自动控制理论教案

经典自动控制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3. 学习常见的一阶和二阶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4. 了解频率响应法及其在控制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5. 掌握PID控制器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闭环控制系统和开环控制系统的区别。

稳定性、线性、时不变性等基本性能指标。

2.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状态空间表示法。

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

差分方程和差分传递函数。

3. 一阶和二阶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系统的暂态响应分析。

系统的稳态响应分析。

4. 频率响应法:频率响应的定义和性质。

伯德图和尼科尔斯图。

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5. PID控制器的设计和应用:PID控制器的原理和结构。

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PID控制器在实际应用中的调整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2. 示例: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和频率响应法。

3. 练习: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经典自动控制理论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3. 案例:实际案例数据和示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 习题集:课后习题和答案解析。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习题: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的情况,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 课程报告:学生针对某一课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状态空间法的进一步应用: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

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法。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标题: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3.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和性能指标。

4. 能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

教案内容:课时一:自动控制原理概述1. 自动控制的定义和意义2.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课时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 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示法3. 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课时三:自动控制系统的特性和性能指标1. 稳定性分析与判据2. 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3.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超调量、调节时间、稳态误差等课时四:经典控制方法1. 比例控制2. 比例-积分控制3. 比例-微分控制4. PID控制器设计课时五:现代控制方法1. 状态空间控制2. 标准回路配置法3. 频域设计法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过程。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践操作: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控和调试自动控制系统,加强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次自动控制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际操作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一本权威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资料: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讲解。

3. 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自动控制实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建议:1.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1.1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3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1.4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1.1.1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环境监测、交通管理、科研开发、军事领域、特别是空间技术和核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各种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尤其在人类不能直接参与工作的场合,就更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了。

自动控制技术还为人类探索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提供了可能和帮助。

1.1.2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1945年之前,属于控制理论的萌芽期。

⏹1945年,美国人伯德(Bode)的“网络分析与放大器的设计”奠定了控制理论的基础,至此进入经典控制理论时期,此时已形成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用于导弹、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的“控制系统的一般理论”(卡尔曼Kalman)奠定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多参数系统,高精度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状态空间模型为基础的状态空间法,提出了最优控制等问题。

⏹七十年代以后,各学科相互渗透,要分析的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自动控制理论继续发展,进入了大系统和智能控制时期。

例如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就是以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信息论、仿生学等为基础的自动控制取得的很大进展。

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1.2.1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反馈控制理论⏹图中为放水阀,为进水阀,水箱希望的液位高度为。

当放水使得水箱液位降低而被人眼看到,人就会打开进水阀,随着液位的上升,人用大脑比较并判断水箱液位达到时,就会关掉。

若判断进水使得实际液位略高于,则需要打开放水而保证液位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人参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用眼睛观察到实际液面的下降(实际液面高度);⏹用大脑将实际液面与要求液面高度进行比较(与产生偏差);⏹根据比较的结果(与偏差的正负),用手操作阀的开启或闭合。

⏹显然,在这个控制系统中,用人工控制不能保证系统所需的控制精度,并且需要人全程的参与。

为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因此可将上述系统改换为图1-2所示的液位自动控制系统。

⏹被控对象:水箱,其中水箱液位是被控对象中的被控量;⏹检测及转换装置:浮子及电位器,它将水箱实际液位高度转换为电压;⏹比较环节:浮子的位置转换的实际电压与给定电压(对应要求的液位高度)通过差动放大器比较产生偏差;⏹控制装置:根据偏差的大小、极性,通过放大器和电动机产生控制信号作用在进水阀上;⏹执行机构:进水阀根据控制信号产生动作,改变水箱液位高度,从而自动控制水箱⏹⏹⏹⏹⏹⏹⏹⏹液位,使其满足给定值的要求1.2.2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一、开环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被控量只受控于控制量,而对控制量不能反过来施加影响的系统,即输联系。

⏹二、闭环控制系统⏹量极性与输入量反相时,则称为负反馈。

闭环控制的实质就是利用负反馈,使系统具有自动修正被控量(输出量)偏离参考给定量(输入量)的控制功能。

因此,闭环控制又称反馈控制,闭环控制系统又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是抑制干扰的能力强,对元件特性变化不敏感,能改善系统的响应,适用范围广。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无论是由于外部扰动还是系统内部扰动,只要使被控制量偏离给定值,闭环控制就会利用反馈产生的控制作用去消除偏差。

但也正由于反馈的引入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另外由于闭环系统是检测偏差用以消除偏差来进行控制的,在工作过程中,系统总会存在偏差,由于元件惯性等因素,很容易引起系统的振荡,从而使系统不能稳定工作。

因此控制精度和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闭环控制系统存在的主要矛盾。

1.2.3自动控制系统举例调速控制系统恒温箱控制系统导弹发射架方位角控制系统1.3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1.3.1恒值系统、程序控制系统与随动系统按输入信号的变化规律进行划分,一、恒值控制系统⏹所谓恒值控制系统,是指这类控制系统的给定值是恒定不变的。

该类系统中,输入信号在某种工艺条件下一经给定就不再变化。

系统主要的控制任务就是抑制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被控量维持不变或在允许范围内。

二、程序控制系统⏹程序控制系统的给定值是变化的,但这个给定值是按照工艺规程规定的,变化规律预知的时间函数。

该类系统中,输入信号根据设定程序自动变化,系统按设定程序自动运行,要求被控量也按照同样的规律变化,即要求被控量迅速准确的复现输入信号。

三、随动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也称自动跟踪系统,该类系统中,输入信号是预先不能确定的随时间任意变化的函数。

该系统要求被控量以尽可能小的误差尽快地跟随输入量变化。

生产过程中的比值控制就属于随动控制系统,在随动系统中,扰动的影响是次要的,系统分析、设计的重点是系统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如果被控制量是机械位置或其导数,这种随动系统我们也称作伺服系统。

随动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的参考输入量都是时间的函数,差别在于随动系统的输入量是未知的任意的时间函数,而程序控制系统的输入量是已知的时间函数。

而恒值控制系统可以看作是程序控制系统的一种特例。

⏹ 1.3.2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按系统各环节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特征进行划分,可将系统划分为线性控制系统与非线性控制系统。

⏹一、线性控制系统⏹线性控制系统中,所有环节(或元件)的输入输出都是线性关系,系统的状态和性能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和齐次性原理,因此可以用线性系统理论进行分析。

线性控制系统又分为线性定常系统和线性时变系统。

⏹二、非线性控制系统⏹该类系统中,至少有一个元件的输入输出关系是非线性的。

因此不满足叠加原理和齐次性原理,必须采用非线性系统理论来分析。

如存在死区、间隙和饱和特性的系统就是非线性控制系统。

严格地说,实际物理系统中都含有程度不同的非线性元部件。

对于非本质非线性元件可采用线性化处理,即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用近似的线性方程代替非线性方程来分析⏹ 1.3.3其他分类系统⏹一、按系统参数是否随时间变化,可分为定常参数控制系统和时变参数控制系统。

如果控制系统的参数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则称之为定常系统或者时不变系统,描述它的微分方程就是常系数微分方程。

反之就是时变系统。

⏹二、按系统传输的信号特征,可分为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前一种系统中,所有信号的变化均为时间的连续函数,其运动规律可用微分方程来描述。

后一种系统中,至少有一处信号是脉冲序列或数字量,其运动规律必须用差分方程来描述。

离散控制系统如果利用计算机采样和控制,也称为数字控制系统。

⏹三、按照输入和输出信号的个数,可分为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

单变量系统又称为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该系统只有一个输入信号(不包括扰动输入)和一个输出信号。

多变量系统又称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即有多个输入信号和多个输出信号。

⏹ 1.4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 1.4.1控制系统的稳态、动态与过渡过程⏹对于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而言,在理想情况下,系统输出量和输入量在任何时候都相等,没有误差,而且不受干扰的影响。

即。

这种状态称为平衡状态或静态、稳态。

⏹当输入量或扰动量发生变化,反馈量将与输入量之间产生偏差,通过控制器对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使输出量最终稳定,即达到一个新的稳态。

但实际控制系统中由于机械部分质量、惯性以及电路中储能元件(电感、电容)的存在,使得系统的输出量和反馈量总是迟后于输入量的变化。

系统从一个平衡到另一个平衡无法瞬间完成,存在一个过渡过程,该过程也称为动态过程。

⏹系统控制性能的好坏,可以通过过渡过程表现出来。

过渡过程的形式不仅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也与参考输入和外加扰动有关。

⏹ 1.4.2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及技术指标⏹稳定性是对控制系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系统工作的首要条件。

所谓稳定性,一般指当系统受到外部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能否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

⏹⏹准确性是对系统稳态(静态)性能的要求。

对一个稳定的系统而言,准确性是指系统在动态过程结束,重新恢复平衡后,其被控量与给定值的偏差大小。

该偏差称为稳态误差,用表示,是衡量稳态精度的指标。

稳态误差越小,表示系统输出跟踪输入的精度就越高,即控制精度高。

对于=0的系统,称为无静差系统;而≠0的系统,则称为有静差系统。

⏹快速性⏹控制系统除要求具有稳定性和较高的稳态精度之外,还要求系统的响应具有一定的快速性。

快速性是指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系统通过自身调节,最终消除输出量与给定值之间偏差的快慢程度。

也就是动态过程进行的时间的长短。

时间越短,说明系统快速性越好⏹由于被控对象具体情况不同,各类系统对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三方面性能要求是各有侧重点。

例如恒值控制系统一般侧重于稳定性。

而随动系统则对快速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较高。

就是在同一个系统中,三个方面的性能要求通常也是相互制约的,存在着矛盾。

所以在设计系统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具体要求,合理解决矛盾。

⏹对于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除了可以归纳为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外,还可以用性能指标进行描述。

以下图所示的控制系统典型阶跃响应曲线为例,介绍几个常用的动态性能指标。

⏹(1)上升时间:对于振荡系统是指系统输出响应从0开始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所需要的时间。

而对于无振荡系统则定义为系统输出响应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90%所需要的时间。

上升时间越小,表明系统动态响应越快。

⏹⏹(2)峰值时间:指系统输出响应从0开始首次到达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

⏹(3)最大超调量:指系统输出响应超出稳态值的最大偏离量占稳态值的百分比。

即:⏹(4)调节时间:又称建立时间。

指系统的输出响应与稳态值之差首次进入并不再超出误差带所需要的时间。

误差带的范围,取决于设计的要求,通常取稳态值的±5%或±2%。

调节时间小,表示系统动态响应过程短,快速性好。

⏹(5)振荡次数:指在调节时间内输出响应的振荡周期数。

即系统输出响应穿越稳态值次数的一半。

振荡次数越小,表明系统稳定性好。

⏹以上几个性能指标中,最大超调量和振荡次数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调节时间、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反映系统的快速性,而前面所介绍的稳态误差则反映系统的准确性。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概述☐ 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必须首先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它是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的首要任务。

☐ 所谓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指表示系统内部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数学模型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和频率特性等。

☐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一般有分析法和实验法两种 。

学习指导:☐ 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 掌握建立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会用部分分式展开法进行拉氏反变换;☐ 正确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正确理解动态结构图的概念和构成,掌握动态结构图化简方法;☐ 理解控制系统的几种重要传递函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